论《红高粱》中的野性美
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读后感
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读后感读完《红高粱家族》,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就像是喝了几大口咱老家自酿的高粱酒,火辣辣的,又透着股子醇厚。
这书啊,就像是那片红得耀眼的高粱地,风一吹,波浪滚滚,故事也跟着翻涌起来,让人停不下眼,更放不下心。
一翻开书页,我就被那股子野性和生命力给震住了。
莫言老师笔下的世界,那叫一个鲜活!人物一个个跟从地里蹦出来的似的,带着泥土的芬芳,也带着血性的刚强。
特别是那九儿,简直就是红高粱地里的一朵烈焰玫瑰,美得让人心疼,也烈得让人敬畏。
她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像高粱杆儿一样,宁折不弯。
说到故事,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比咱村里唱的大戏还热闹。
家族的恩怨情仇,国仇家恨,都揉进了那一片片红高粱里。
战争、爱情、背叛、复仇,这些个词儿一出来,我就觉得自个儿也跟着角色们一块儿,在那片土地上摸爬滚打,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风雨洗礼。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份对土地的深情。
在莫言老师的笔下,土地不仅仅是种庄稼的地方,它是根,是魂,是每一个角色心中最柔软也最坚强的部分。
无论是九儿还是余占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在这片土地上长,最终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那种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园的守护,让我这个从小在田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孩子,心里头也是热乎乎的。
还有那些个民俗风情,写得那叫一个地道。
读着读着,我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赶集,听他们讲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那些个习俗、那些个规矩,虽然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书里一出现,就勾起了我的无限回忆和感慨。
总的来说,《红高粱家族》这本书,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更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读完之后,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高粱地里刮过的一场大风,吹散了我心头的迷雾,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我想啊,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吧。
它能带你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红高粱家族》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好故事。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中的野性美
《红高粱》中的野性美作者:麻伟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红高粱》是莫言前期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品。
这部80年代后期出现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它颠覆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对于英雄主义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于女性的解放,都带给读者的冲击是相当大的。
那么这部小说到底阐述出怎样的美感呢?这主要是它里面原汁原味书写出的野性。
这种山东高密县的原始风土野性;男人豪放的野性;女人疯狂的野性。
它阐述出那片原始性的土地上朴实的人们本质的美。
最终还是透过小说表现了人性中最为真实的一面。
关键词:红高粱;男人;女人;野性;本质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60-0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莫言的《红高粱》的出现给文学带来了一个新的诠释,第一次将暴力美学的字眼深入人心。
加之后来张艺谋的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的获奖,使得这部作品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那片红彤彤的高粱地产生发出深刻印象。
《红高粱》这部小说不仅给莫言带来了声誉,而且给文坛吹来一股亲新的气息。
这主要是莫言在作品中为我们首次带来的那种原始的“暴力美学”。
这种美主要是因为他还原了人的本质,一种原始的人性的释放,去掉外在的束缚,表现出了人的那种野性美。
从而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那片土地是那样的粗犷,那里的人是那样的有力。
作品里面的男人、女人都是那样的精神饱满,热血沸腾,表现出了那种原始的“野蛮”,却又给人以力量的美感。
一、滋生野性的土地地域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很多人对于山东高密县的认识都是源于莫言的《红高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说当中这群充满活力的人物,都是这片土地造就的。
正如小说当中描写的,“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最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①从这样的描写当中。
我们似乎看到的是那片土地散发出的原始气息。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透过那一片红高粱
透过那一片红高粱——莫言《红高粱家族》有感摘要:历史和现实是继承与被继承的,人与历史又有什么关系?透过《红高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充满野性与勃发生命力的中华民族、仇恨与爱恋交织的历史,更体味到人作为主角在历史这幕戏中演绎的神秘却现实的全过程。
而站在历史灵魂的镜子面前,我们是否应该审视自己日渐消失的传统精神与生命活力。
《红高粱》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展示了中国人民豪放、顽强拼搏、爱国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粗野的一面。
这部小说虽然表现了中国人的苦难,但它并没有玩味、咀嚼这种苦难,而是着意表现我们的人民战胜这种苦难的精神,呼唤美好的新生活。
关键词:野性悲壮神秘寻找灵魂主要内容:历史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还是终结还是流注和延绵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莫言的红高粱象征着坚韧、不屈、苦难、复仇、英雄主义淳朴而狂放的道德。
《红高粱》借那一片猩红的让人喘不过气得红高粱把历史的灵魂展现出来时,我们看到的是流失还是继承?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本质的东西很容易被商品浪潮荡涤掉,《红高粱》所反映的民族性、所体现的民族气概如一股真气支柱着我们。
东北高密乡中那些铮铮好汉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残忍到抽气,悲壮到诡异,仇恨与爱恋交织的魔幻神秘感,更是灵魂深处的战栗。
一、野性与人性的交织看罢《红高粱》脑海中是高密东北乡那一片像血一样的红高粱,充满野性与悲壮,充满血腥与灵性的红高粱。
它们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繁衍的子孙在自己的视线中上演一幕幕原始、野蛮、崎曲、悲壮的反抗史。
轿夫们高亢雄壮的歌声飘荡在红高粱的上空,带着第一幕的反抗揭开民族的反抗序幕。
爷爷和其他同伴杀死了半路抢劫的土匪,是最初的原始性愤怒。
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的野合是对封建父权的反抗,是冲破旧传统的地一步。
在莫言的红高梁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人性野蛮、崎曲的同时更感受到中国农民勃发的生命力与不屈的反抗和叛逆。
就像那一片有生命力与灵魂的红高梁,直冲眼帘不需要任何主动意识。
《红高粱》中的野性美
物 ,都是这 片 土地造 就 的。正 如小 说 当 中描 写 的 , “ 高 密东北 乡无 疑是地 球上 最美 丽最 丑 陋 、最超 脱 最世 俗 、 最 圣洁 最龌龊 、 最英 雄 最好 汉最 王八 蛋 、 最 能 喝酒 最 能爱 的地方 ” 。 从这样 的描 写 当中 。 我 们 似乎 看到 的是那 片土 地散 发 出的原始 气 息 。 作者 的 描写 让这 片土地 呈现 矛盾 和畅 快 。 漫无 边 际 的高梁
人 性 的释放 , 去 掉外 在 的束 缚 , 表现 出了人 的那 种 野l 生 美。 从 而我们 在作 品 中看到 了那 片土地 是那 样 的粗 犷 , 那 里 的人 是那 样 的有力 。 作 品里面 的男人 、 女人 都 是那 样 的精 神饱 满 , 热 血 沸腾 , 表 现 出 了那 种 原始 的“ 野蛮 ” , 却 又给人 以力 量 的美 感 。
地上 的女 人 的本性暴 露 出来 : 追求 自由, 追 求 爱情 。 她就 是喜 欢一 个属 于 自己的健 康 而强壮 的男 人 。 小 说 当 中始 终 为 我们 呈 现在 眼前 的就 是 一 望 无 际红 红 的高 粱地 。那贯 穿小 说始 终 的红红 的高 粱 地 , 代 表 的 就是 那 片 土地 上 生存 的人 的血 性 也 即他们 那
他们不像其他地域的人那般“ 精美” 。 相反每个人犹 如 那一 》 中的野性美
麻 伟 涛
( 新 疆 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新 疆 乌 鲁木 齐 摘 8 3 0 0 5 4 )
要: 《 红 高粱》 是 莫言前 期重要 的 作品 , 也是他 的成 名作 品 。 这部 8 0年 代后 期 出现 的作 品在 当代 文
红高粱影视鉴赏
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红色,幸运的颜色,应为常用作结婚喜服和红包,而在<<红高粱》中红色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被呈现出来的,从巩俐身上穿的红色喜服到天上的太阳,从被打破的酒缸里到血管里流出来的鲜红的血液,各种形式的红色充溢着银幕的每一寸。
在电影里红色有多种可能的理解,仅将它视作幸运的象征显然太轻率了,因为这个意义并不适用于电影的每个场景。
而且红色经常被用来代表生命力:血液是红色的,酒的成色,太阳光线以及喜服下包裹的女人的身体这些也都是红色的。
整个第一部分就是对生命的礼赞,洋溢着生命的本质的精神和激情。
而影片的第二部分则是被日本的侵略和由此带来的暴力所占据。
在电影的那个结尾,在一场日全食中,画面整个这射成红色。
这样红色就构成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对比,繁盛的生命场面和一片空白,这种对比带给观众一种极大的落差。
但是我对这个结局还有另一种看法,及日本国旗上的红太阳给中国共产党的红旗所代替。
很难说清楚电影所安排的确切寓意。
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它给观众留下了一种神奇及激动之处。
这要比小说中的一带而过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现。
提到这些,又不难想象,片中的“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这些热烈鲜明的氛围,表现的多么震撼人心啊!分析其原因,无处不和电影强调形象直观冲击力有关系。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中女姓人物形象王才摘要: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以红高粱地的“红”为女性主义背景,通过“我”的奶奶这一乡土女性在性别意识上,社会性别角色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追求女性权利与幸福的伟大女性形象。
在原始,充斥蛮力的红高粱地里的女性主义沿袭了母系社会时期的女性主义,追求自由与幸福,大胆热烈,充满生命力量与激情。
《红高粱》是莫言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曾获多个奖项。
关健词:《红高梁》野性;女性主义;生命力;孕育一、前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突出在语言独特、风格多样,大部份作品都围绕女性人物形象展开,甚至可以说莫言小说的成功与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联系。
本文笔者粗浅的探究了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以中篇小说《红高梁》为例,着重概述了莫言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创作鲜明,来分析了莫言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针对作家莫言在不同创作时期刻画善变的女性形象,浅析自己的观点。
二、探究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1、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
作家莫言自幼家境贫寒,据《莫言研究资料》中记载:其少年生活的记忆受政治歧视以及贫困生活的影响惨痛多于快乐,故乡山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苦难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礼教规范束缚在作家心灵留存的烙印自然体现于他所著的作品当中。
2、作者历来对女性持有的崇拜心理。
莫言曾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是女性崇拜者,因此,作品中的女性通常具有在苦难环境中抗争生存的坚强坚忍品质。
3、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莫言对母亲有着深切的依恋,认为给自己无尽关爱的母亲用瘦弱的双肩坚强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母亲在莫言心中的形象伟大坚强。
所以,母亲的一生对莫言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其他很多作品里的女性形象都能发现他母亲的影子。
三、莫言在《红高粱》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作家莫言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角度形象的刻画出各种不同类型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男性主义和夫权主义的批判否定。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红高粱》电影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影片《红高粱》在一种原始而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之美与生命力之蓬勃旺盛,赞美生命的那种蓬勃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和激情。
一方酒养一方人,就比人红,人比酒烈。
影片凭借独具匠心的色彩排布、别有意蕴的空镜头穿插以及手法精湛的画外音运用,在极具导演个人特色的影像风格以及流畅的叙事表达中,展现了一首质朴而又恢弘的生命史诗,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以及恣意奔放、蓬勃旺盛的生命状态。
带给观影者深沉的思考与久久的回味。
匠心色彩排布:红色质感诠释生命之意。
红色基调,营造视觉冲击。
影片开头,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汪洋恣意的艳丽红色。
九儿那象征着喜庆的大红嫁妆:红盖头、红衣服、红鞋、红花轿。
更有鲜红醇美的高粱酒、红霞映衬下的世界以及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高粱地。
影片中的红色基调,并未给观众带来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之感,而是对大自然色彩运用的巧妙融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
红色抒情,融合质朴情感。
影片中大量运用的红色,在自然景物的写意中融合进了创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诚。
火红高粱地,展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冲破禁锢相恋的热烈与无惧的感情。
漫天红色霞光,渲染了人们面对外侮侵略的慷慨悲凉之情。
热烈而又凄凉的红色中与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的氛围巧妙结合,传达了敢爱敢恨、无畏生死、气势恢宏的生命情感。
红色象征,承载深刻内涵。
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红色,营造了典型的中国意境。
九儿出嫁的大红嫁妆,象征出嫁的喜庆以及人物红色般热烈的情感。
血海汪洋般的野红高粱,象征了生命的自由与野性,以及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血色凄凉的残阳与霞光,象征了奋起反抗的生命的壮烈与凄美。
极具感染力的色彩蕴藏着深刻内涵,歌颂了敢爱敢恨、恣意奔放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追求生命的自由与野性。
《红高粱》作品鉴赏
《红高粱》作品鉴赏《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强烈生命意识是小说的精神主体: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高粱,就是强烈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
小说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说中,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
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英勇悲壮的英雄,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
在小说中,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曲调“高粱红了”······在各个场景的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用冷静乃至审慎的态度来描绘生命的痛苦与毁灭——如刘罗汉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剥了皮,戴凤莲让余占鳌和冷支队长喝下掺了罗汉大爷鲜血的酒,队员们惨烈的死亡等。
因为人只有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红高粱》小说死亡的描绘一方面强化了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小说呈现出新奇、残酷的美。
小说对于强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评价。
余占鳖与戴凤莲野合,为了占有戴凤莲把单家父子杀死,以中国传统的伦理尺度来评价是不道德的,但作品作了肯定性描写。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红高粱》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浓郁的野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和观众深深感受到一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
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那片广袤的红高粱地,本身就是野性与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在风中摇曳,高大而粗壮,它们肆意生长,不受任何束缚。
这片土地并非被人类精心雕琢和规划,而是充满了自然的粗犷与豪放。
红高粱地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未经驯化的生命力。
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力量得以毫无保留地展现,无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动物的繁衍,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充满了野性和活力。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野性与生命力。
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例,他身上那种豪放不羁、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就是野性的生动体现。
他不遵循传统的礼教和规矩,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冲动行事。
他在爱情面前勇敢追求,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在面对敌人时,他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余占鳌的行为方式并非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本能和冲动。
这种本能和冲动,正是野性的核心所在。
“我奶奶”戴凤莲同样是一个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人物。
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在红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结合,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挑战。
她聪明、果敢,在家族的生意和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戴凤莲的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野性,她们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再者,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也凸显了野性与生命力。
例如,祭酒神的场景,人们在狂热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能量。
这种狂欢式的仪式,打破了日常的平静和秩序,让人们回归到一种原始的、充满激情的状态。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不再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而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展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自我。
还有余占鳌带领众人与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这不仅是对正义的捍卫,更是对生命力量的极致展现。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红高粱评论性读后感
红高粱评论性读后感先说这故事里的人物,那真叫一个带劲儿。
余占鳌,这人可太有个性了。
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主儿,浑身透着一股草莽英雄的劲儿。
他和九儿之间的感情也特别野性,没有那种扭扭捏捏的劲儿。
九儿呢,她也是个刚强的女子,在那个年代,她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住手脚。
她就像高粱地里的一抹红,艳丽又坚韧。
她敢爱敢恨,被卖给单家的时候,也没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抗争,最后和余占鳌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故事就像是高粱地里燃烧的火焰,炽热得让人惊叹。
再看看这小说的描写,那高粱地写得简直绝了。
莫言把高粱地写得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大家伙,那些高粱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士兵,在风中舞动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呐喊,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感觉自己的眼前真的出现了那片红得晃眼的高粱地,能闻到那股子泥土和高粱混合的气息。
他写人物的时候也特别生动,就拿罗汉大爷来说,通过他在日本鬼子面前的表现,把那种不屈不挠的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读着就特别气愤日本鬼子的残暴,又特别佩服罗汉大爷的骨气。
从整个故事来看,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或者家族故事,这里面还藏着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挖掘。
那些高密东北乡的人们,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虽然有过挣扎,有过苦难,但是他们骨子里的那种血性没有被磨灭。
就像那红高粱一样,即便被风吹倒,即便被战争践踏,可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喝酒、打架、爱恨情仇都那么浓烈,这种浓烈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支撑着他们活下去,也支撑着整个民族的脊梁。
不过呢,这小说也有点小“毛病”。
有时候它的叙事结构特别跳跃,刚还在讲这个事儿呢,突然就跳到另一个场景去了,要是读书的时候稍微走个神,可能就得回头再找找思路。
但这也可能就是莫言的独特之处吧,就像那高粱地里的风,没个准儿,可也吹出了不一样的风情。
《红高粱》杀人野合证明了什么?
《红高粱》杀人野合证明了什么?1988年流行语:《红高粱》《红高粱》第一次让中国人看到了自己血液中汪洋恣肆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真正的民间社会,他们旷达豪爽,他们放荡不羁,他们离经叛道,他们崇尚自由,他们生机勃勃,他们敢爱敢恨。
他们就像青杀口上那片神秘的野高粱,生生死死,却自在地活成了天地间最欢乐的精灵。
1988年初,《红高粱》这部喷涌着情欲和野性的电影,一下俘虏了中国人的心。
几乎人人都被“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震憾。
这个故事有杀人越货,有抢亲野合,有世俗欢爱,有精忠报国。
农民不是过去的农民,乡村不是过去的乡村,情爱不是过去的情爱,战争不是过去的战争。
总之,这部电影超越了任何对类型电影的认知,它展示的只有最本真、最原始的人性。
这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被视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这部电影刚拍完,还未公映,便被送到了柏林电影节参赛。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这是中国首次参加柏林电影节。
本来,1987年底已确定让陈凯歌执导的《孩子王》参赛柏林,然而陈凯歌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他选择了戛纳。
这时已进入12月,而柏林的报名在11月底就截止了。
于是负责选片的余玉熙向各电影厂紧急求援,西影厂便推荐了刚刚完成的《红高粱》。
柏林电影节主席看到片子后,激动地说:“这正是柏林电影节要的片子!”于是来自遥远中国的《红高粱》在那一年轰动柏林,并一举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四大电影节中获奖。
这部电影在国内公映同样轰动。
那正是张艺谋声名鹊起的一年,刚刚凭电影《老井》捧得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称号,又获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一时让国人对中国电影的充满了信心。
在当时电影票价只有几角钱的情况下,票价居然被炒到了10元,可见当时火爆的程度。
这是一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红色世界。
从我奶奶丰满红唇,到迎亲的红衣、红盖头、红轿子,从野合时高粱秆尖狂舞的阳光,到血液般肆意流淌的高粱酒,从血淋淋的人肉,到日全食时红彤彤的混沌天地,电影完全被红色笼罩了。
红高粱九儿作文
红高粱九儿作文在那片广袤无垠的高粱地里,九儿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热烈而奔放。
她的故事,就像是一首激昂的乐章,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久久回荡。
九儿,那个生在乡间,长在田野的女子,身上有着一股浑然天成的野性美。
她的眼睛,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明亮而灵动,透着一股子倔强和不屈。
她的笑容,仿佛春天里绽放的花朵,灿烂而迷人,能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午后,九儿穿着一身红色的碎花袄子,手里拿着一把镰刀,正准备去高粱地里干活。
她把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几缕调皮的发丝垂在脸颊边,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
她走路的姿势可有意思了,风风火火的,像一阵旋风,带着一种无所畏惧的劲儿。
来到高粱地,九儿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
她弯下腰,左手握住高粱杆,右手挥动着镰刀,“刷刷刷”几下,高粱就被割倒在地。
汗水从她的额头滑落,滴在土地上,瞬间就消失不见。
可她一点儿也不在意,只是用袖子随意地擦了擦,继续埋头苦干。
九儿干活的时候,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那曲调简单却充满了力量,仿佛在向这片土地诉说着她的心事。
有时候,她会停下来,直起身子,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干完活,九儿坐在高粱地边的土埂上休息。
她看着眼前这片自己亲手劳作的土地,心中满是感慨。
这时,一阵微风吹过,高粱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和九儿交流着什么。
九儿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身边的高粱,就像抚摸着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九儿的爱情,也如同这高粱地一般,充满了生机和波折。
她爱上了那个勇敢无畏的余占鳌,他们的爱情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传为佳话。
余占鳌是个粗中有细的汉子,对九儿那是百般呵护。
每次看到余占鳌为了自己挺身而出,九儿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有一次,余占鳌带着九儿去集市上。
九儿看中了一块花布,可是身上的钱不够。
余占鳌二话不说,把自己身上的钱都掏了出来,给九儿买了那块布。
九儿拿着花布,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土匪的骚扰,九儿没有丝毫的退缩。
红高粱观后感乡村传奇人性探讨
红高粱观后感乡村传奇人性探讨《红高粱观后感——乡村传奇人性探讨》《红高粱》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浓烈的老酒,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它所展现的那个充满野性与激情的乡村世界,以及其中复杂多面的人性,着实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影片中的那片红高粱地,红得像火,像血,像人们心中燃烧的欲望。
风吹过时,高粱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九儿,这个倔强而勇敢的女子,就像是从这片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精灵。
她被父亲卖给了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可她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
她的眼神里,有愤怒,有不甘,更有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还记得九儿出嫁那天,那顶火红的花轿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着。
轿子里的九儿,脸上没有一丝喜悦。
她紧紧地抓着轿帘,目光坚定而决绝。
路边的高粱随风摇曳,仿佛在为她的不幸命运而叹息。
而当余占鳌这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出现时,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余占鳌,他身上有着一股原始的力量,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看上了九儿,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他在高粱地里的那一番表白,简单直接,却又充满了真情实意。
“我要睡你!”这几个字从他嘴里喊出来,没有丝毫的猥琐,反而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炽热。
在那片高粱地里,余占鳌和九儿的爱情就像高粱酒一样浓烈。
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在高粱地里翻滚,高粱穗子划过他们的身体,仿佛在为他们的爱情鼓掌。
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只是最真实、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然而,影片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人性的复杂。
李大头死后,烧酒坊的伙计们一开始对九儿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担心这个女人会把烧酒坊搞垮。
但是九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她的果断和坚强,让那些原本心存偏见的伙计们心服口服。
还有罗汉大叔,他对酿酒工艺的执着和坚守,让人感动不已。
他把酿酒当成了自己的生命,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电影《红高粱》的野性
电影《红高粱》的野性
姚丕荣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07(000)024
【摘要】从1907年到2007年,中国电影走过了坎坷的100年.张艺谋,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旗帜性人物之一,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其代表作<红高粱>作为范本来探寻张艺谋电影所呼唤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中欠缺的野性.
【总页数】1页(P42)
【作者】姚丕荣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计科系,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时空畸变视角下结构的陌生化——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之比较 [J], 潘架丹
2.改编修辞:从小说《红高粱家族》到电影《红高粱》 [J], 赵树莹;
3.好一片潇洒的红高粱——电影《红高粱》观后 [J], 傅立新
4.现代向传统的一次回归——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的叙事分析 [J], 王红霞
5.寻找最初的恣意辉煌——从小说《红高粱》到电影《红高粱》 [J], 马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色的野性
红色的野性作为张艺谋的处女作,甚至可以说是张艺谋早期电影巅峰之作的《红高粱》,开创了中国第五代导演新的创作风格,从此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史的新局面。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充满着反叛传统的风格。
在《红高粱》电影中导演更是通过纪实与写意的结合、文化追求与艺术语言的结合,将反叛思想录进了电影的每一个镜头。
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影片以“我”的叙述开始,回忆了一段“时间久了,有人信,有人不信”的“我奶奶”和“我爷爷”的往事。
张艺谋曾经这样评论过《红高粱》:“中国人就是应该这样的,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中狂放出浑身的愤怒与勇气,随心所欲里透出人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整部影片的确都贯穿了导演的这个想法,整部影片在一种极具传奇氛围中,歌颂了人类原始的野性。
当野性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似乎都会将它与“不知羞耻,败坏道德”等相联系在一起,然而张艺谋却恰恰相反,运用象征着喜庆、纯洁的红色去展示了本应该用蓝色或者黑色来展现的野性。
影片一开始,九儿她爹为了一头毛驴不惜将自己17岁的女儿嫁给了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出嫁那天,九儿怀揣着剪刀坐上了红红的大花轿,在嘹亮的唢呐声中,九儿他爹自私的野性与九儿抵抗的野性,都被红红的骄子给染成了红色。
娶亲队伍所穿梭的那片“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出”的几百亩红高粱地,更是野性十足,这是一种纯天然的野性,每一棵在狂风中摇曳的野红高粱都在大自然中自生,自长,自灭。
更重要的是“我爷爷”和“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进行了一场没有伦理,道德,秩序的禁忌,没有一丝羞涩的“野合”,而他们的野性也在这样一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野合”过程中,被红红的高粱映射成了红色。
还有“我爷爷”因为“奶奶”不承认他,当着众人的面,在酒坛子里撒尿,这种野性更是充满无赖和霸气。
滑稽的是,“爷爷”的野性却“酿造”出了“十八里红”,自然而然“爷爷”的野性就融入了红红的高粱酒里。
前面所说的野性是自私、叛逆,是霸气、无赖,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然而日本人的野性却是冷漠、残忍。
红高粱 余占鳌人物形象分析
于占鳌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红高粱》中,“我爷爷"于占鳌是一个血性汉子。
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
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
我爷爷于占鳌也是一个集善恶美丑于一身的典型。
他一生杀人越货,与我奶奶纵情野合,国难当头之际又领军起义,捍卫家园.在他一生的活动中,我们无法用惯常伦理、法律纲常来评判。
他身上的野性、原始、放荡不羁、嫉恶如仇的性格元素,让我们震撼之余感受到强烈的人性力量之美。
他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普通民众身上那种深邃、复杂的人性之光和强大、坚韧的生存意志。
深邃的人性自由之美、放荡不羁的反封建之勇和搏击生活之顽强是我对他的形象概括。
小说里,于占鳌杀死了与母亲通奸的和尚,当上了低级的抬轿夫。
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又不得不为麻风病主人接新娘,内心的愤懑不平没有让他趋于维诺,在迎亲的路上,他迈出了冲破礼教的束缚,轻轻地握住了“我奶奶"的小脚,像握住了一只羽毛未丰的鸟雏。
内心萌发出人性之本能的爱意。
在路上,出于对爱人的保护冒着生命危险杀了抢劫我奶奶戴凤莲的劫匪。
在我奶奶三天回门的时候,杀死了有钱有势的单家父子,进而与情人高粱地里纵情。
这些行为本身来说非法又背伦,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嫉恶如仇、放抗礼教、血性方刚、敢爱敢恨的一面。
追求爱情,渴望幸福人之本能。
于占鳌与我奶奶爱情从发生到结束可谓都是两个鲜活生命对人性自由的自觉向往与奋斗结果。
张扬自我,尊重本能,向世俗开战,尽享生而为人的快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自由之美。
小说里还讲到一个情节,使“我爷爷”于占鳌的人物形象更是升华成一名真正的英雄.在国共纷争的背景下,看到日军疯狂屠杀老百姓,他带领着酒作坊的伙计们拉起了一支凌乱不堪、缺衣少枪的小队伍,大家一起斗志昂扬地前去青沙口炸日本鬼子,最后和鬼子展开激烈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高粱》中的野性美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莫言的《红高粱》的出现给文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淦释,第一次将暴力美学的字眼深入人心。
加之后来张艺谋的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的获奖,使得这部作品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那片红彤彤的高粱地产生发出深刻印象。
《红高粱》这部小说不仅给莫言带来了声誉,而且给文坛吹来一股亲新的气息。
这主要是莫言在作品中为我们首次带来的那种原始的“暴力美学”。
这种美主要是因为他还原了人的本质,一种原始的人性的释放,去掉外在的束缚,表现出了人的那种野性美。
从而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那片土地是那样的粗犷,那里的人是那样的有力。
作品里面的男人、女人都是那样的精神饱满,热血沸腾,表现出了那种原始的“野蛮”,却又给人以力量的美感。
一、滋生野性的土地地域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很多人对于山东高密县的认识都是源于莫言的《红高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说当中这群充满活力的人物,都是这片土地造就的。
正如小说当中描写的,“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耀靛、最英雄最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从这样的描写当中。
我们似乎看到的是那片土地散发出的原始气息。
作者的描写让这片土地呈现矛盾和畅快。
漫无边际的高粱地,充斥着农民、土匪、日军。
这片土地上积聚了太多的东西。
那广阔的土地就是在培养那片土地人们的豪爽性格,那火红的高粱地就是那片土地上男男女女粗狂性格滋生的温床。
“我奶奶”依照封建的家长嫁给了得了麻风的富农,她是那样的美丽而富有青春气息。
外在的她为了父辈屈从于封建的婚姻。
但是内在的她已经在那片土地上生发出了“野性”,所以她又不顾一切地和“我爷爷”这个土匪头子在高粱地里野合,生下了“我父亲”即豆官。
她那片土地上的女人的本性暴露出来:追求自由,追求爱情。
她就是喜欢一个属于自己的健康而强壮的男人。
小说当中始终为我们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望无际红红的高粱地。
那贯穿小说始终的红红的高粱地,代表的就是那片土地上生存的人的血性也即他们那不羁的野性。
王德威指出,“过去与未来,欲望与狂想,一下子在莫言小说中,化为血肉凝成的风景’莫言在这部小说当中将人的青春骚动和人性中朴实的爱欲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像高粱的的红色一样给人的是一种力量和原始的粗犷之美。
读这部小说我们面前时时会浮现一望无尽的广裹的火红的高粱地。
这种开阔和生命的旺盛感才会衍生出那些血气方刚的人物来。
这些人不再是过去的小说当中的正面人一样总是披着儒雅的外衣,似乎这样的人才代表的是正义和真善美。
《红高粱》当中不是的这些人物具有的是高粱一样的原始美,甚至在性格当中还有一种匪气。
但是这种粗狂却是体现的真实的人性之美。
这片土地给人的感觉就是原始的粗犷。
这里的人也好像与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整体社会是隔断的。
他们不像其他地域的人那般“精美”。
相反每个人犹如那一株株高粱一样,朴实但却生命力很顽强。
我们看到那些人平日里如土匪或者表现出一种平凡,但是在战争中他们是那样地勇敢。
像罗汉大叔被日本剥皮受刑依然大骂敌人而没有求饶。
莫言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的重要一点就是山东高密县这个地方的选择,和具有象征意味的高粱地的选择。
成功的小说人物和环境是融为一体的。
那么在莫言的这部小说当中人物与山东高密县,与血一样红的高粱地是恰如其分地合二为一。
“在这里,人与红高粱这个自然物的交流,已经浑然一体。
你看,红高粱的千姿百态和人物的心理变幻相互映衬,似乎红高粱怀有人的灵性,人的身上有红高粱的气质,真是珠联璧合”。
高粱地已经与这部小说融为一体。
高粱地已经成为这些人物生存和精神的必须。
在小说当中这里的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生活着。
富有野性但却是又很富有人性的味道。
他们并不是一味的野蛮和无知。
他们的内心当中也是蕴含着真善美和正义的力量。
后来日本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我们看到这些人的反抗,他们没有明确的爱国的大目标。
只是这些侵略者杀害了他们的亲人、朋友。
为他们的亲人、朋友的报仇成了他们打击侵略者的动力,从而使他们那种不羁的的野性渲染到一个极致。
他们也许没有明确的名族存亡意识。
但是看到亲人们被屠杀,看到他们的地域被侵犯。
他们就要站起来反抗,就要报仇,就要夺回他们的家园。
其实这种反抗的原始动力还是这片土地上滋生出来的那种原始的野性,即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对人情恩义的重视。
二、血性十足的男儿读莫言的《红高粱》对读者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这种冲击感一部分来自小说当中对于腥的暴力场面的描写。
更为主要的是小说当中对我们传统观念当中对于英雄的标准的消解。
我们的传统道德当中英雄应该是出生入死、爱国爱民、仁义善良……然而在莫言的这部小说当中我们看到的与我们所想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里面的男人们都是那样的血气十足,是英雄?是土匪?平民?这都让我们难以下结论,感觉很矛盾。
小说当中主人公余占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是土匪司令,又积极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当中。
他像所有高密县的那些轿夫走卒一样满口粗话,戏弄出嫁的我奶奶,但是当遇到劫匪时余占鳌又独当一面,站出来。
后来劫匪被抓他又向大伙求情饶恕劫匪,因为劫匪说:“家里有八十岁的老母”。
这是一种善的表现。
他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又杀死“我奶奶”出嫁的那家父子。
这是一种恶的表现。
在酒缸里撒尿,又帮助奶奶打理酒坊,罗汉大叔被日本人杀害以后又团结大家炸毁日本人的汽车为罗汉大叔报仇……像这样的人物我们是很难拿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说他是英雄,感觉是,说他是土匪痞子却也像。
但是这样的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是深刻的。
这主要是这个人物身上那种符合人性的野性。
这种野性有其暴力野蛮的一面,如表现在他杀人残暴,和劫持有夫之妇和其野合。
但这种野性更多是表现出温情的一面,如对奶奶的深情,对兄弟的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为罗汉大叔报仇打击日本侵略者等等。
这个人物的野性就像那火红的高粱一样,朴实而原始粗犷。
这种野性其实是一个人本性的表现。
现实的人其实是有很多的七情六欲。
他们有许多的优点,也有很多的确定。
但是这些缺点人性普遍有的。
但是余占鳌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善良和正义在灵魂当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在关键时刻还是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除了余占鳌,小说当中其他男人也都具有一种血性。
像罗汉大叔平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主子家劳作着。
他为了主子家的财产—两头骡子被日本人活捉。
他平日里是很害怕日本人的。
没有直接参与到打击日本人的抗战当中。
但当日本人叫来屠夫孙五活剥他的皮时,面对酷刑罗汉大叔没有惧怕,大骂日本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同时也激起了民众对日本人的反抗。
还有余大牙强奸民女玲子,这是无耻罪恶的行为。
我们传统的观念当中就觉得这样的人事卑鄙无耻的,是丑陋的代表。
在我们的道德当中对于这样的人是唾弃和不齿的。
但是当余占鳌命令哑巴枪毙他时,他也表现出了英勇,从容赴死,给人以敬畏感。
小说当中每一个男人都有一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感就是骨子里透出的血性。
归结到本质上就是性格当中所具有的那种富有人性的野性。
他们的人性当中更多的是野性下掩藏善的东西。
三、女性的原始美如果说《红高粱》中的人物都是那一株株高粱,健壮有力,具有生机和顽强不屈。
那么“我奶奶”—戴凤莲,无疑是这一株株高粱当中最耀眼最美丽的一株。
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感觉她是那样的美丽和勇敢。
她和我们过去读到过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和对于女性的美的判断形成强烈的差异。
她会让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看法和映像出现一种颠覆。
传统中的好女人应该是温柔、贤淑、孝道、忠贞……然而这些在我奶奶身上却是没有的。
这个爱喝高粱酒的女性表现出的是那片土地上养育出来的野性。
她就和那片土地上长着的红高粱一样,自由而高傲地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泼辣、大胆,疯狂地追求自己的爱……这个颠覆传统道德的女性却给我们展示出一种更具力量的女性美来。
这样的女性承受了更多的东西,是智慧与力量的结合体。
在莫言的感觉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
她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抛弃很多东西。
她十六岁出嫁,幢憬着能颠倒在一个强壮男人的怀抱里,殊不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只因为亲家是个百里首富,只因为可以许给她家一头骡子。
‘我奶奶’绝望了,死而后生,她不顾一切,顺从自然地接受了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
这个女性给我们展示出的不是女性柔弱的一面,而是刚强的一面。
她没有屈服与传统的伦理道德,更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她不像传统的女性那样对于别人乃至时代对于自己命运的安排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她的内心当中对于自己的命运握有主动权。
在这部小说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性的主动和反抗。
“我奶奶”这个坚强的女人,在那个还是男权的社会当中以自己的行动为女性树起了一杆旗帜。
那就是为自由和自身权利追求的旗帜。
她的出现让女人知道自身的力量和价值。
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当中对于女性轻视的态度。
总是将女性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
而“我奶奶”这个女性将传统的女性形象转入到一个“正轨”。
在传统观念当中女性就是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就应该是相夫教子,坚守节操。
纵观整篇小说“我奶奶”表现出了一个女性特有的强大。
其实这些都是所有的女性本性当中具有的东西。
只是在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熏陶下女性淡忘了自己的本性,男性轻视了女性的这种本性。
当罗汉大叔被日本人杀害以后她第一个出来喝血酒,鼓励男人们站出来炸毁日本人的运粮汽车为罗汉大叔报仇。
当余占鳌偏袒强暴民女玲子的小叔子余大牙气走任副官时,她果断站出来痛骂余占鳌,使得余占鳌决心枪毙余大牙整顿军纪,留住了任副官。
这样的女性给我们感觉是坚强的,展示出了女性那种原始的美来。
这样的女性的内心一定是强大的。
从她被日本人的子弹打中后,临死前的独白可以看得出来。
“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这样的呼声其实是许多的女性的心声,在她们的内心当中也是渴望像“我奶奶”那样的。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女性要做到这些那是要很大的勇气的。
要付出比男性许多倍的努力的。
在这个女性身上我们知道了女性的强大。
她们焕发出的力量有时是男性也难以企及的。
这种强大来自她身上所具有的原始的力量之美。
这是她们女性本质中最为真实的一面。
这种真实很多时候是被我们传统的男权社会会的观念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所埋没的。
她将自己的生命演化成高粱一样的火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后女性的一种表现。
女人和男人一样她们也有追求自己的自由的权利,也有主动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
她身上焕发出的那种力量是不逊色于男人的另外一种阳刚之美。
我们读这部小说是之所以有一种冲击感,就是因为小说当中的“奶奶”这个形象的刚性与原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