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隆中对

合集下载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教学建议一、课文题解《》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策。

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懂得团结协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隆中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3.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对《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3.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及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创新思维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课文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分析课文结构及人物关系;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5. 文学鉴赏:欣赏《隆中对》中的佳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4. 创新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

三国演义诸葛亮隆中对册简短

三国演义诸葛亮隆中对册简短

三国演义诸葛亮隆中对册简短隆中对发生在公元208年,形势对蜀国非常不利。

蜀主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之子刘禅的辅政大臣。

当时蜀汉在称制隐藏诸葛亮的忠贞。

而且曹魏的军队正在进攻蜀汉的西南边界。

形势紧急,蜀汉国内又进入了低谷。

此时,刘备国在刘备死后正在举行隆中对,而诸葛亮正是因此机而成名的。

隆中对的场景是在隆中八十一岗,隆中犹如一座山城,自成一体,方圆数十里,四通八达,自然屏护。

宋美龄四周大将屠彪,王平,范熊,张立与他挥师退军,实施敌人之被围攻。

这时,诸葛亮率军率军将面对曹魏大将张郃。

没有把握胜利,他却使用了一个巧计。

诸葛亮下令全部撤退,却亲自率领军队守住隆中城。

这让张郃误以为诸葛亮丧失信心,亦或者是有内鬼。

所以官方部队无缘无故后撤。

而实则内阁已经内援军成功。

这个计谋不仅保护了诸葛亮的兵力,还使得他可以诱敌深入,以便可以在更加有利的地形上和敌人作战。

接下来,诸葛亮又命令部队将所有的人与马兵都装上竹筏,烧最晚在灯籠,以天气理查天气气流数万平努会劲、之变动前决定以假散聚,比記的定捷,殊不知,进先发后凭引的同是筏之东郭十四、南郭十三,東郭五六,装竹与马兵次要,如在灯似发扯舃通,古木郎倚舃逼南至梨雨大钗鸣至的敬爱险带发圈五,十锡东酿,镗!智之并是联。

因此,曹魏的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

而蜀汉的军队却借着湍急的水流迅速推进,最终摧毁了曹魏的军队,成功打开了苦苦守候多日的半条命蜀汉军队。

这场攻占隆中对的战争,不仅是诸葛亮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他展示了出色的智谋和军事才能。

在这个战争中,诸葛亮不仅保护了蜀汉的领土,也树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权威。

此后,诸葛亮一生都将军、大军队、军民及时的发展蓬勃快速。

使得蜀汉国内的和解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他也凭借着这场战争获得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和尊敬。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和军事才能,成功打败了曹魏的军队,保护了蜀汉的领土,并树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权威。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蜀汉的形势,也使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情节,其中隆中对是指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相遇并相互合作。

隆中对的作用如下:
1. 促成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

在此之前,刘备曾数次往访诸葛亮,但被拒绝。

隆中对的机会让两人有了深入交流和相互了解的机会,最终成为盟友。

2. 开启了蜀汉的崛起之路。

刘备身份卑微,没有强大的基业,但诸葛亮却有高超的谋略和才干。

隆中对让他们有了相互依靠,以及共同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最终成就了蜀汉的崛起和繁荣。

3. 弘扬了中华文化。

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介绍了《孟德公则》和《阴德婴·附录》等古籍,引领刘备学习中华文化,为蜀汉兴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成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开启了蜀汉的崛起之路,并弘扬了中华文化。

《隆中对》解析

《隆中对》解析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 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 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 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鸟巢(今河南原 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 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 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 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 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 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 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可 靠近 委屈招来 一起 应该委屈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
车马 看望
由是先主遂诣yì 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拜见 崩溃 总共 才 就 屏退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窃取皇帝的命令 蒙受灰尘
孤不度duó 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因此 失败
伸张
表转折 智谋方法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经常 只有 田地 喜欢唱 当时的人 赞许 友好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当时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判断句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 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 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 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 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 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 文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隆中对

《三国演义》隆中对

《三国演义》隆中对阅读下⾯《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吟罢,翻⾝问童⼦⽈:“有俗客来否?”童⼦⽈:“刘皇叔在此,⽴候多时。

”孔明乃起⾝⽈:“何不早报?尚容更⾐。

”遂转⼊后堂。

⼜半晌,⽅整⾐冠出迎。

⽞德见孔明⾝长⼋尺,⾯如冠⽟,头戴纶⼱,⾝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德下拜⽈:“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名,如雷贯⽿。

昨两次晋谒,不得⼀见,已书贱名于⽂⼏,未审得⼊览否?”孔明⽈:“南阳野⼈,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叙礼毕,分宾主⽽坐,童⼦献茶。

茶罢,孔明⽈:“昨观书意,⾜见将军忧民忧国之⼼。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德⽈:“司马德操之⾔,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德操、元直,世之⾼⼠。

亮乃⼀耕夫⽿,安敢谈天下事?⼆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求顽⽯乎?”⽞德⽈:“⼤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于林泉之下?愿先⽣以天下苍⽣为念,开备愚鲁⽽赐教。

”孔明笑⽈:“愿闻将军之志。

”⽞德屏⼈促席⽽告⽈:“汉室倾颓,奸⾂窃命。

备不量⼒,欲伸⼤义于天下,⽽智术浅短,迄⽆所就。

惟先⽣开其愚⽽拯其厄,实为万幸。

”孔明⽈:“⾃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竟能克绍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此可⽤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地,⾮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国,⾼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隆中对 原文翻译

隆中对 原文翻译
3 原文展示
隆中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近来的研究亦有人认为,《隆中对》一文是作者陈寿仿照鲁肃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
2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原在蜀国做官,入京后著作郎。《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7.1 历史背景
7.2 作品人物
7.3 相关历史
7.4 后世评价
7.5 鲁肃《榻上策》
1 作品简介
隆中对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来的名字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

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

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

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

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

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

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隆中对

隆中对

三 顾 茅 庐 而 得 隆 中 之 对
一、诸葛亮的抱负
正面描写
二、徐庶的荐贤
三、隆中的策对
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刘备问计;孔明献策:先论不可 争与不可图,再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论如何争与图;刘备称善
四、刘备的纳贤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拓展延伸:
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诸葛亮的 故事。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 壁、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37、 38回,与课文进行对比,看看小 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 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 184年的黄巾起义。 各地豪பைடு நூலகம்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 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 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 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 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 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天下形势: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
夺取益州;
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和 戎
长江
不可与争锋: 兵力雄厚, 谋略出众, 政治地位 敌 优 越 黄河
益 州
地势险要,易 地形有利, 守难攻,天然 物产丰富, 粮仓,条件优 越,政权动摇,州 军事要塞, 刘表无能 民心已失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画纸之上分天下, 谈笑之间定乾坤。
陈寿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隆中对策的 主要内容。(难点) 2.学习本文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 语言。(重点) 3.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树立远 大的抱负和高尚的生活情趣。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阅读答案及译文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阅读答案及译文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阅读答案及译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词语(4分)①豪杰并起()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③利尽南海()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2】翻译下列语句(4分)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

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①曹操:②诸戎、夷越:【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4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参考答案【1】①起兵、起事②图谋③物资④爱抚、爱惜【2】A曹操于是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3】此诚不可与争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4】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5】诸葛亮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锦囊妙计二1.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

三国演义隆中对翻译及原文

三国演义隆中对翻译及原文

三国演义隆中对翻译及原文《隆中对》的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隆中对》最新课件

《隆中对》最新课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依附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被 谋取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 资助、给与 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险要的地方 凭借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昏庸懦弱 富裕 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爱惜

地方 此用武之国 地势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国家 去国怀乡 国都
文 言 知 识 归 纳
一词多义:
好为梁父吟 为 谓为信然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
做,吟唱 是 成为 被 作为
一词多义:
把 以弱为强者 以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用来 以迎将军者 而 以向宛、洛
因 因屏人曰 因之以成帝业
1、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 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 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 战略方针: 根据:
• 侧面描写。 •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 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
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才智 过人的谋臣形象。
刘备:
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 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
中考前沿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猜一猜——
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22《隆中对》(自读)

22《隆中对》(自读)

22、《隆中对》(自读)【教学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课前预习】(一)(课后练习三)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与课文参照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课后练习二)阅读课文,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注意划线字的读音和意思。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1.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

度,估价。

遂,于是、就。

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3.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

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就,接近。

枉,委屈。

顾,看望。

【课堂学习】A、自主学习:(一)全文大致分四部分,请概括其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二)(课后练习一)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4《隆中对》知识讲解

24《隆中对》知识讲解

《隆中对》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

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政治日趋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

黄巾军起义就是一个代表。

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却因此得到增强,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刘备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他的兵员既少,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

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

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对:回答、应对。

2.躬:亲自。

3.陇亩:田地。

4.好.(hào):喜爱。

5.为:唱。

(好为.《梁父吟》)6.许,承认,同意。

(莫之许.)7.友善:友好,关系好。

8.谓:对……说。

9.信然:确实这样。

(谓为信然..)10.屯:驻军防守。

11.器:器重,重视。

12.谓:对……说,告诉。

(谓.先主曰)13.俱:一起。

14.就:接近、趋向。

就见:到那里拜访。

15.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

16.枉.(wǎng):委屈。

17.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18.顾:拜访。

19.诣.(yì):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20.屏.(bǐng):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隆中对

隆中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一天比一天。
今义,太阳。
遂用猖獗
古义: 失败 今义: 凶猛而放肆
利尽南海
古义: 南方沿海地方 今义: 南中国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用来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4、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
靠近,前去 招致,引来
屈就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因此
前去,到
总共,共

于是
叫人躲避, 隔开
备由是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衰败 盗用皇帝的诏令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
估量,估计
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

乐yuè毅 沔 miǎn 民殷 yīn 箪dān 食 陇亩 lǒng
诣 yì 猖獗 chāngjué 吴会 kuà i 殆 dà i u 存恤 xù 胄 zhò 度 duó德 y í tuí 倾颓 夷越
寄居
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常常,经常
代“自比管仲 乐毅”这件事
承认, 同意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 不能向北发展 ⑵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不能向东发展 ⑶荆州是用武之国(必要性),而其主不能守
根 据 当 时 形 (可能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可谋取 势 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必要性),但 而 提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 出 可谋取 的 士思得明君(可能性)。 : ⑸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 贤如渴。

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下面便是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l隆中对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隆中对读后感(一)读诸葛亮的《隆中对》,研究一下诸葛亮如何为刘备筹划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步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

刘备出道,到诸葛亮出山之前,基本上是一无所有。

他的兵少得可怜,打点小仗就要向人家借兵;他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寄宿街头;他没有像样的战功,只打了几次小仗,等到要与袁术、吕布、曹操这些人交锋时,就傻了眼;他的名气也不大,袁术就极为不屑地对人道:“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导下,按照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步骤行事,创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蜀国,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到,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战略措施,对开创事业,壮大力量,发展自己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确定战略目标,如何正确实施这一目标,《隆中对》给了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1.企业的领路人必须要有宏伟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刘备自起兵以来,一路坎坷,但是,他从不悲观泄气,始终怀抱澄清宇内,解救人民的志向不改。

诸葛亮十分看重刘备这一志向,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前,首先了解的就是刘备的志向,当听到刘备志在兴复汉室,“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宏伟志向后,才郑重其事地向刘备描绘了为他设计的战略蓝图。

对于这一点,我们感受颇深。

20XX年6月,力成电气注册组建,无办公场地、无产品、无资金。

我们分析市场几个竞争对手之后得出结论,力成一定能够生存并超越竞争对手。

宏伟志向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力成电气从上面说的三无实现了三有,顺利地达到了这一目标。

2.倾全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当前的保定电气市场普遍缺乏诚信,没有信义可言。

隆中对

隆中对

4、(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 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加以说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思贤如渴”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感情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好像 复言。”羽飞乃止。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年轻时代的 事,着重表现他的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 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 重和信赖。
(6节)
出自本课的成语
如鱼得水:
挟天子以令诸侯

赞诸葛亮的诗:
堪爱南阳美丈夫, 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 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 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 须向茅庐指画图。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⒉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 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凶猛而放肆 今义:

《隆中对》课件18

《隆中对》课件18

亮答曰:“自董卓已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 来,豪杰并起,跨州 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 连郡者不可胜数。曹 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 操比于袁绍,则名微 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 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 绍,以弱为强者,非 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 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 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 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资〗 资助,给予。 〖险塞〗 地势险要的地方。 〖天府之土〗 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 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 凭借。 〖成〗 成就,创建。 〖暗弱〗 昏庸懦弱。 〖殷〗 兴旺富裕。 〖存恤〗 爱抚、爱惜。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
兴矣。”
〖胄〗 后代。 〖信义〗 诚信仁义。 〖著〗 显明。 〖跨〗占据 〖总揽〗 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 致的意思。 〖岩阻〗 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 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抚〗 安抚 〖夷越〗 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都 付 笑 谈 中
古 今 多 少 事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惯 看 秋 月 春 风
白 发 渔 樵 江 渚 上
几 度 夕 阳 红
青 山 依 旧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遂转入后堂。

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而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诗赞曰: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

孔明固辞不受。

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

”孔明方受。

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后人有诗叹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选文第一段对诸葛亮“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外貌描写,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不问世事的清高气质。

B. 刘备自称“汉室末胄”,是因为他是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按宗谱,刘备是汉献
帝之叔,故世称“刘皇叔”。

C. 诸葛亮说“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其中“美玉”指司马徽、徐庶等人,“顽石”指自己,此是他自谦之词。

D. 曹操“克绍”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其中袁绍谋士许攸的归降,在曹操扭转战局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印证了“抑亦人谋也”。

以出秦川”这一战略中,后来“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上将”是谁?“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又是谁?(2分)
“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指什么?(6分)
(2)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追忆这一段往事时曾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分)
5. 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链接材料:
玄德问孔明曰:“却才先生教备如此回答,虽一时说了,展转寻思,于理未然。

我今孤穷一身,无置足之地,欲得南郡,权且容身;若先教周瑜取了,城池已属东吴矣,却如何得住?”孔明大笑曰:“当初亮劝主公取荆州,主公不听,今日却想耶?”玄德曰:“前为景升之地,故不忍取;今为曹操之地,理合取之。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对于刘备多次拒绝夺取荆州,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三国演义》相关内容谈一谈,15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