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语文复习《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复习)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⑵[环]围。

⑶[池]护城河。

⑷[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⑸[兵]兵器。

⑹[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⑺[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⑻[委]放弃。

⑼[去]离开。

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⑾[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⒀[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⒁[至]极点。

⒂[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⒃[畔]同“叛”,背叛。

⒄[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⒅[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及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及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二、考点清单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9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9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九)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篇目1.(1)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为政》)(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述而》)(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8)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9)子曰:“,,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2.(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夫战,勇气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曹刿论战》)4.(1)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5.(1),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2)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3)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4)后值倾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6.(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忧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好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担忧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选文相干内容的知道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杀身成仁”的中心论点,令人震动。

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常常会丧失本心。

D.《孟子》文章重视推理,逻辑周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4.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一项是( 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例句是凭借。

A按照。

B因为。

C凭借。

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一项是( A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是( D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

B的原因;的人。

C助词,的;代词,他。

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一项是( D )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A凭,考;来。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8年中考真题盘点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知识点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级上册)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级上册)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主旨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参考译注【原文】以①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②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以:凭借、靠。

②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四、知识梳理(一)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二)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四)重要实词1.七里之郭.(外城)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3.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4.委.而去.之(放弃;离开)5.得道..者多助(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6.寡.助之至.(少;极点)7.亲戚..畔之(内外亲属)8.亲戚畔.之(同“叛”,背叛)四、问题导读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答案】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

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测评网语文复习《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测评网语文复习《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8年中考真题盘点供稿人:lyphm001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 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 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 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 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 分)(共4 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 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 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三章原⽂及翻译《孟⼦三章》出⾃孟⼦,分别称为《⽣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

分别出⾃于《孟⼦·告⼦下》《孟⼦·公孙丑下》《孟⼦·滕⽂公下》《孟⼦·告⼦上》。

孟⼦三章原⽂及翻译【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

多助之⾄,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上作战中的⼈⼼所向、内部团结。

⼀座⽅圆三⾥的⼩城,有⽅圆七⾥的外城,四⾯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四⾯包围的⽅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供给也并不是不充⾜啊,但是,守城⼀⽅还是弃城⽽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上⼈⼼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的强⼤。

能⾏“仁政”的君王,帮助⽀持他的⼈就多,不施⾏“仁政”的君主,⽀持帮助他的⼈就少。

⽀持帮助他的⼈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持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要么不战⽃,战⽃就⼀定会取得胜利。

【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部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八年级 孟子三章

部编版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八年级 孟子三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5.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2)亲戚畔之
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真诚,诚实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专题6 课内文言文阅读
1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梳理 一、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 (2)委而去之:放弃 (3)安居而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 具备的才能。 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 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9) 于
(10) 士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处于……之中 征于色: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4.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

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

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1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 ------------------------------------------------ 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吠亩之中:从一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笔记《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教诲。

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孟子》中的三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三章内容都是非常有深度的,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这个句子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遵循正义和道德的人才会得到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学生需要理解这个思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个思想。

在笔记方面,学生可以记录这个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个思想。

其次,《富贵不能淫》这一章也非常重要。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能被金钱和地位所诱惑。

学生需要理解这个思想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在笔记方面,学生可以记录这个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个思想。

最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强调了困境和挑战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这一章表达的思想是:只有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人才能够真正成长和进步。

学生需要理解这个思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挑战和困境。

在笔记方面,学生可以记录这个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个思想。

总的来说,学习《孟子》三章需要认真理解其思想内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些思想。

做好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孟子》中提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了正义和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个思想认为,遵循正义和道德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失去正义和道德的人则会遭到孤立和排斥。

要理解这个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正义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

人类社会需要有共同的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正义和道德就是这些准则的核心。

《孟子三章》大题归纳

《孟子三章》大题归纳

《孟子三章》大题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怎样的结论?答: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答:本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进攻一方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防守的一方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治国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反映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答:最重要因素是“人和”;反映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富贵不能淫》1.分析景春心中大丈夫的形象?他对公孙衍、张仪二人的态度如何?答:景春认为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态度:景春——羡慕与崇拜。

孟子——鄙视和不屑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一味地顺从君王的意思,没有仁义道德、没有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3.孟子认为行大丈夫之道的三条标准是什么?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讲道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坚持原则)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受诱惑)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翻译大丈夫之道前两条标准即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的走自己道路。

5.分析“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本质上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本质是指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本质是坚守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8年中考真题盘点供稿人:lyphm001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6分)(1)鱼,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分)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3、青岛市: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5分)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2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

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

(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益阳市: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5、内江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