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慧才智和制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生疏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斗,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成功),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同学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状况后,指名诵读有关解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见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见和平,反对战斗。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谈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分。
“畔〞,pàn 。
2.对比书下解释,同学独立思考(同桌间可沟通)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3.老师巡察释疑点拨,重点留意以下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推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3)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文章。
(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汇报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其他孟子的文章或相关书籍。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的情况,以及学生写的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 )夫(fú )域(yù )畔(pàn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⑵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用法;(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提高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及其解释;2. 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分析;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懂得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友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明白友情的重要性。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感悟友情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 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课文翻译、重点词汇解释、课堂讨论等。
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孟子及其代表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 案例分析:分享生活中与友情相关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友情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发言: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念上的进步。
2. 评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的提升,以及对文章结构和作者观点分析的能力。
3. 考察学生对友情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运用这一观念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其在写作中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念的应用。
2. 通过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202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 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 见解,促进思想交流和碰撞。
案例分析法
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 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 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提供具体建议
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 步提高。
鼓励正面反馈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06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01
背诵并默写全文,理解 文章主旨,掌握重要词 句的含义。
0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 明“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的道理。
辩论活动
辩题设置
围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主题,设置辩题,如“现代社会 是否依然适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等。
分组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激烈的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总结陈词
辩论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陈词,梳理各自观点和论据,加深对辩题 的理解。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归纳学习收获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应用于现实生活 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04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 文章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
发展等。
提问引导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文本内涵,如“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 1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1、重点:⑴ 顺畅朗读背诵。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二课时。
多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1、老师范读: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多媒体打出。
)粟(sù) 夫(fú) 畔(pàn)通叛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
)2、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连用两个论据论证。
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
(2)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成语的构成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成语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
2. 成语的来源、结构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2.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成语资料、案例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词典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一幅描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成语。
(2)提问:你们知道这幅图片中的成语是什么吗?它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总结经验。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运用是否恰当。
(2)学生发表意见,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强调成语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收集含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句子或文章,加深对成语运用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一段话。
六、教学拓展1. 成语接龙: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起点,举行成语接龙比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知识,增加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2. 成语故事: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成语,查找其背后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通过故事的形式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举例说明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理论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深入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来源;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与助人关系之间的关联;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助人行动。
教学重难点:1. 学生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实含义;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在日常中养成助人的习惯。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四个字,并鼓励学生猜测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意义,提问:“你们觉得‘得道’是什么样的情况?‘失道’呢?你们认为为什么在得道时会多助,失道时会寡助?”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步骤二:概念解释 (15分钟)1. 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和含义,解释道德与助人关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得道”代表的是一个人在道德或行为上处于正确的道路上,而“失道”则代表偏离道德准则。
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来探讨在得道或失道时,人们对某人的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的原因。
步骤三:案例分析 (30分钟)1. 准备几个案例,其中一些描述了人们在道德正确的行为下所得到的正面反馈,另一些则反映了偏离道德准则的后果。
2. 分组让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强调每个案例中的道德行为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
3. 每组讨论完后,请代表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4. 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以及道德与助人关系之间的联系。
步骤四:道德与助人 (20分钟)1. 就得道与失道对应助人行为的反馈作进一步的讨论:“在我们生活中,具体哪些情况下会发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形?”2. 引导学生思考,处于得道状态时,为何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相反,失道时为何会得到少人的援助。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经历,以加深对道德与助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掌握相关的成语用法。
2. 培养学生对道德、正义的关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判断“道”与“非道”,并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
4. 第四课时:总结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堂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道德正义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考。
2. 讲解成语:详细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其在道德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并得出结论。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以及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解决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懂得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的一方,必然陷于孤立。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并背诵《孟子》片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孟子论证方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孟子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片段。
2. 参考资料: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和现实例子。
3.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和例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孟子》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逐句讲解《孟子》片段,解释生僻词语、句式,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论证方法的,如举例、对比等,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论证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例子,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5.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课堂练习1. 翻译《孟子》片段,确保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
2. 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结果。
3. 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理,分析一些历史和现实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交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朋友。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其能够分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朋友,分辨是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关讲解和案例分析的课件。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朋友,分辨是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感受,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有需要进行调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举例说明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曾经遇到过的人或事情,这些人在得到正义和支持时变得更强大,而在失去正义和支持时变得弱小。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经历,并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
第二章:讲解成语的含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和支持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详细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
2. 通过举例说明正义和支持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作用。
教学活动:1. 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正义和支持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个人经历。
第三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促进学生对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成语相关的话题。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活动:1. 分配小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成语相关的话题,例如:正义和支持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如何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四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表演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成语的含义。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场景,例如:一个班级选举班长,两个候选人分别代表正义和支持以及非正义和非支持。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来展示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学内容:本课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主要内容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揭示了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的重要性,以及背道而驰的恶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认识到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难点:分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一个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简要介绍。
3. 内容讲解:分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善积德助人为乐背道而驰孤立无援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告诉我们要行善积德,助人为乐。
2. 请举例说明你身边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通过实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一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道德、正义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来源。
2. 分析道德规范在社会中的作用。
3. 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道德规范在社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道德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有关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体验道德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道德规范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提供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相关的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3. 参考书籍:准备相关的道德修养、社会学等书籍,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典故,引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
2. 讲授道德规范:讲解道德规范在社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道德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有关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体验道德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2)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与支持的关系。
2. 新课内容:教师详细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含义及用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从而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进行造句或写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或实例,下节课分享;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分享的成语故事或实例,以及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案例分析:提供真实、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相关成语故事书籍,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故事和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3.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及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先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那时,诸子百家畅所欲言,诸子散文各抒所见,各具特色。
提起“诸子百家”,我们自然想起了“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
“孔”即孔子,“孟”即孟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来学习和鉴赏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政论文)--出示课题、作者、文体。
(二)、了解作者:大家对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有哪些了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强调要“施仁政,行王道”,反对战争,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文自成风格,思想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长于论辩,富有辞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过渡: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生活在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大力宣扬“施仁政,行王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会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孟子》一书的文采。
(四)、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第一步:初读课文,读通文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读后强调:“夫”的两种读音,粟与栗的区别(读音与意思)。
(2)、齐读课文一遍,并划分节奏(见书)。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文章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孟子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地利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都不及“人和”重要。
作者通过比较,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最重要,告诉我们,具备了“人和”这个条件最有利于攻守。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词句(小组合作学习)。
特殊现象归纳:通假字:畔--叛,背叛、叛乱。
古今异义词:是(这--《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这一天凌晨)、池(护城河--小水塘)、兵(短兵相接)、委、去、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古义:内外亲属,含父母兄弟,范围要大)。
郭(姓氏)活用词:域、固、威多义词:之(助词、代词、动词)、利(有利、锐利)重要虚词:以、而重点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第三步:研读课文,理清结构,理解内容。
(1)、本文的论述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三个因素:前两个:客观因素,后一个:主观因素,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选用了哪些事例?(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分清哪些语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哪些语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2)、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够强调“地利”的重要性,突出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读课文或小组交流)三里……郭:虚指,极言城小易攻。
环而攻之(攻势很强,但不胜)……必有(一定)……然而(但是)(3)、打仗有攻、守两方,第一个事例着重从哪一方举例?(攻城一方)(4)、第二个事例使用了什么句式?(排比、双重否定)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写法、内容两个角度考虑。
三个作用: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有气势(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更强);增加文采;强调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总之,增强说服力、感召力)(5)、第二个事例从哪一方举例?(守城一方)(6)、根据板书阅读或背诵两个事例,注意重音处理。
:攻城一方的失利:环而攻之(三里……郭)--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的失利:城非……池非……兵革非……--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7)、有人认为,文章到此,中心论点已被两个事例充分证明,“故曰”后的话是多余的。
你的理解如何?(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了中心论点。
即: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得道是“人和”的实质。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8)、文章说:“域民……之利“,那么治国要依靠什么?(人和),怎样才能”人和“?(施仁政,行王道),看来,作者论述”天时……人和“,最终目的在于宣扬”仁政“思想。
第四步:赏读课文,体味写法,为我所用。
一是结构严谨,短小严密,围绕论点层层深入论证--总分总,中间部分层层递进。
板书:一、提出论点:二、举出论据:1、战例(攻、守)--战争需要人和2、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三、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得人心者得天下。
二是多样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结论部分);三是精辟生动的语言。
四是整齐的句式--排比、比喻第五步:背读课文,引情入境,积累语言。
(1)、抽人朗读,品味欣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思想家的风采)。
(2)、试背课文第六步,展读课文,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我们对“人和“有了充分的认识。
请你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例子:抗战中中国军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坦克的日寇;98年夏季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流泛滥,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洪胜利等。
五、总结全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全文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3)、孟子“人和”的思想穿越时空隧道传到了今天。
我想,不管是战争的取胜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人和”。
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四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
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天时……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朗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名言: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六、自我反思:出示“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达到了吗?七、让我们在郁钧剑的歌曲《家和万事兴》中再次体会“人和”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查找有关“人和”思想的名言警句(上网指导)(3)、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牺牲玉帛()神弗福()肉食者鄙()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故君子有不战()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必以分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小大之狱()环而攻之而不胜()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什么?5、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附:答案:1.牛、羊、猪等祭品;保佑、赐福;目光短浅;兵器、武器;离开;所以。
2.把(拿);凭借、依靠;的;它(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呵。
4.肉……谋;以天下……畔(或“得道……助)(多助……之)5.取信于民(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