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观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观点: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2、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是什么?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1.按照当前人教社编著的教学参考书上的看法,告诉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

什么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主张和看法。

然后用论据和论证方法证明它。

本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然后举出战例加以说明,用占天时者和占地利者都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事实,说明了只有“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

文章接着进行理论论证,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这在议论文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论证结构中是很常见的。

本文里的“提出问题”,可以看作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

2.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并不矛盾,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因为“得道”才会赢得民心,才会“人和”,孟子“仁政”的思想才会实现,“得道”与“人和”所主张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实现“仁政”。

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并没有说错,只是同一个意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3.考试的时候,学生答两句中的哪句话做中心论点都同样给分。

文科的答案不能是标准答案,而只是参考答案,两句话表述不一样,但意思一样,所以都是对的,都应该给分。

4.老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管同意哪种看法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但不要让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中去。

建议学生答题时,还是以目前人教社教参上的说法为定论,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语,讲的是在道德正确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在道德失范的时候,反而会得到较少的帮助和支持。

这句话蕴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互助和公正原则的体现。

首先,得道指的是道德、品德正确、正直。

道德是社会交往中的准则和规范,涉及到人们的行为、言辞、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有道德的人往往具备高尚的品质,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是非和善恶。

得道固然艰辛,但是道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获得他人支持和信任的关键。

多助指的是在得道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人们有道德的人会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善意的帮助,这里包括理解、支持、鼓励和慷慨的援助等。

这是因为道德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和善意,产生积极的社会反馈和互助。

失道指的是道德、品德失范、堕落、违反道德准则。

失道的人通常意味着行为不端、立场反人类,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了社会通行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因为失道的人在行为和价值观上与他人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和疏远。

寡助指的是在失道的时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和支持。

失道之人由于其行为不当,别人对其可能会产生疏远、不信任和抵触心理。

这是人们对于不道德行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减少与失道之人的互动以及对其给予的支持来迫使其觉醒或被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寓意是,道德行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心态、行为和社会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循环。

而一旦失去了道德,人们可能会付出失去他人帮助和支持的代价,陷入孤立和困境。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一种道德伦理与社会准则的体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秩序、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和认同。

它教导人们要为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负责,为社会的和谐、互助和进步做出贡献。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社会治理
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 设,维护社会秩序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 谐,维护社会稳定
国际关系
01
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得道多助的 国家更容易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支持,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面临孤立和制裁。
02
国际组织的作用: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难以获得国际组 织的支持。
03
地区冲突与和平: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建设 性作用,失道寡助的国家则可能加 剧地区紧张局势。
04
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得道多助 的国家更容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 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失道寡助的 国家则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障碍。
总结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帮助 学生理解“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学会 运用在生活中
04
道德与成功的实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正义与邪恶
01
正义:符合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得到人们 的支持和拥护
02
邪恶:违反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受到人们 的谴责和抵制
03
得道多助:正 义的行为得到 人们的支持和 帮助,更容易 取得成功
04
失道寡助:邪 恶的行为受到 人们的谴责和 抵制,难以取 得成功
律。 失道寡助,指违背天道、 仁义,就会失去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指遵循天道、 仁义,就会得到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孟子的论述,强调了仁 义道德的重要性,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典故
01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故事背景:孟子与公孙丑讨论要人物:孟子、公孙丑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摘要:一、引言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解析1.得道:得到人民的支持2.失道:失去人民的支持3.多助: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4.寡助: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个人成长2.企业发展3.国家治理四、如何获得道义支持1.诚信为本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3.关爱他人4.弘扬正能量五、结论正文: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道义支持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古训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指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失道,则是失去人民的支持。

多助,意味着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寡助,则是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个体或团体,如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得到众多外部力量的帮助;相反,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面临困境时,就会孤立无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和国家治理三个方面来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原则。

首先,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我们要努力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为本,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秉持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爱员工,弘扬正能量,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在国家治理方面,政府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在困难面前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 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转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释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释义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译文;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 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 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 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 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 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本段从守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回答下列问题:
(1)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第2段从攻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 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 于天时;第3段从守方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 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弃城而逃, 说明“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 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 定的说服力。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哲学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句名言进行全面评估,并试图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意义。

## 1.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在《孟子》中,此句出自《滕文公上》一篇。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讲述了得道与失道的不同境遇。

得道者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失道者则会自食其果,无人助其。

这句名言强调了道义和正义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助中的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行为和相互支持。

我们从道义和正义的角度来理解这句名言。

道义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它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得道多助,意味着当一个人行为符合道义和正义时,他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而失道寡助,则暗示了那些背离道义和正义的人,将难以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道义观念的宣扬对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具有深远的意义。

##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道义、正义、互助等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思考。

我们可以从社会道德和公平正义的角度考量。

在当今社会,诚信、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一直是我们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念提醒我们:只有秉持着正义和道义的行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互助与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得道多助的观念提醒着我们:只有用诚信、善良、助人为乐的心去面对他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一旦背离了这些道义和正义,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难以维系,甚至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谴责。

## 3. 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我的个人理解是:它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道德和社会意义,其深刻的内涵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原文原文如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及其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一: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翻译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摘要:一、引言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解析1.得道:得到人心,符合道义2.失道:失去人心,背离道义3.多助: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4.寡助:缺乏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因分析1.得道多助:符合道义的行为容易得到认同和尊重a.内部原因:个人品质、能力b.外部原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2.失道寡助:背离道义的行为容易引起反感和不信任a.内部原因:个人品质、能力b.外部原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四、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1.提升个人品质和能力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3.注重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4.适应社会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五、结论正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言论,意为人若遵循道义,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若背离道义,就会孤立无援。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道理,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首先,我们要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指的是一个人在行为上符合道义,得到了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失道,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背离了道义,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信任。

多助,意味着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寡助,则表示缺乏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那么,为什么会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象呢?一方面,得道多助是因为符合道义的行为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这其中,既包括个人品质、能力等内部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

另一方面,失道寡助是因为背离道义的行为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信任,同样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呢?首先,我们要努力提升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重和信赖的人。

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始终坚持正义、诚信等道义原则。

再次,我们要注重人际关系,积极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一、概念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源自《庄子》的名言,它呈现了一种道义观念,强调了道义的力量。

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当一个人得道成功、努力奋斗、诚实守信的时候,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社会资源也会向其倾斜;而一旦失道堕落、行为不端、不诚实、不守信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会离他而去,支持和帮助也会越来越稀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道德观念,体现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

二、深度解析1. 得道多助得道就是指一个人取得成功,获得道义上的认同和社会上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财富、权力、声誉等。

得道的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敬佩和关注,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决策和行为,往往会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得道之后,社会资源也会向其倾斜,给予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2. 失道寡助失道则是指一个人丧失了成功和道义上的支持,失去了别人的认同和支持。

这种情况下,他人往往会远离他,社会资源也会逐渐远离他,使得他越走越孤单,并且越走越难以获得成功。

失道寡助的人,往往会发现身边越来越没有朋友、没有资源、没有机会,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三、总结与回顾在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念随处可见。

成功的人往往都能感受到周围的支持,而失败的人也会在逐渐失去支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无助。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时刻铭记这句古训,时刻坚守道义,勇敢迈向成功的道路。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我认为这句话呈现了一种关于人生道路和处世态度的哲学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成功,保持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一旦陷入失败和失道的境地,我们也要学会自省和改善自己,重新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智慧。

当我们明白其内涵并用之于生活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主宰自己的命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摘要:
一、引言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与出处
三、文章的核心观点
四、支持观点的历史事例
五、结论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出自《孟子》的名言,它的含义是指如果行事符合道德规范,就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如果违反道德规范,就会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于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与出处可以追溯到《孟子》的《公孙丑下》篇。

在这一篇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爱之道,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如果违反仁爱之道,就会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如果一个人能够秉持正义、诚实、宽容等道德准则,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修养,就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进而难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支持观点的历史事例有很多。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道德品质的人
物,如岳飞、文天祥等,都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和帮助,成为了历史上的英雄。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那些秉持道德准则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秉持道德准则,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记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于 困于心,衡于虑
在(某方面)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不胜
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因此,曰,域限制民不以封 疆界疆 之的 界,固国国防不以靠 山溪之险,威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施行仁政的君主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到至 极点,亲戚 内外亲戚 畔 通“叛”,背之叛。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凭天下之所顺 归顺,服从,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行仁政的君主 有 或者 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Fra bibliotek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并列 并且 表修饰 着、地 表转折 却、但是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泉香而酒冽 夫环而攻之 攻之而不胜
一词 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