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u)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3、环:围。
4、池:护城河。
5、如:比得上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盔、盾之类。
7、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原文及翻译
.'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转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和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和赏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原文+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①,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进攻,一定是得到有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③非不高也,利于作战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⑥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⑦而去之,啊,池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⑧民不以⑨封疆之界,这是因为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界限,固⑩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⑪者多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⑫,亲戚畔⑬之。
多助之至,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力量,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①城:内城。
②郭:外城。
③城:城墙。
④池:城池。
⑤兵革:武器装备。
⑥坚利:坚锐精良。
⑦委:丢弃。
⑧域:管理。
⑨以:凭借;依靠。
⑩固:巩固。
⑪道:仁政。
⑫至:极点。
⑬畔:通“叛”,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 环包围;⑺ 池护城河;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 委放弃;去离开;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⑿ 固巩固;⒀ 山溪地势;山河;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 至极点;⒄ 畔通“叛”,背叛;⒅ 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通假字畔,通:"叛",背叛;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简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翻译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翻译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而民多不认识道德,那么,一个国家必然贫弱;如果国家多行仁政,一定会得到很多拥护和帮助;如果国家推行暴虐政治,那就一定失去民心。
凡是要争取天下人的支持,就应该给予天下人好处;凡是要争取全国人的支持,就应该给予全国人利益。
如今有些士大夫,口里讲仁义道德,实际上却只顾自己发财致富;面对公共事业,他们却不肯尽力。
对于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百姓们虽然有所怨言,但一般不敢反抗;可对那些地位卑贱、处境困苦的人,百姓们却十分憎恨。
他们害怕官府的征收赋税,但是又给官吏送礼。
这样,就是有人揭竿起义,最终也不过使老百姓遭殃罢了!对于那些实行仁政的国君,百姓不用为生计担忧;对于那些施行暴政的国君,百姓没有活路可走。
因此,明智的国君不用武力解决问题,发动战争一定能够取胜;同理,明智的国君无需劳师动众,只要充分运用道德感化人民,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孟子》在古代是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再加上《孟子》共有五本。
《孟子》共分为七篇,其中有三篇涉及政治和军事,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主要内容是阐述“仁政”的学说,还论述了统治者的修养方法和任用贤才的标准。
孟子曾游历齐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
于是孟子离开齐国,带领学生到各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后来他返回齐国,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在齐宣王执政时期任相国。
《孟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与孔子的“性善论”相近。
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具有保民的进步性。
孟子思想包含许多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此外,他还对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孟子》语言凝练,有些论点几乎一语中的,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得道多者助文言文翻译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众多人的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整个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如果决定战斗,那么战斗必然胜利。
解读: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关于政治哲学的重要论述。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解读: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是整段文字的核心,强调了一个国家或个人要想得到成功,必须遵循正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正义和合理的原则。
当一个人或国家坚持正道,秉持正义,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里的“畔”是背叛的意思。
这句话说明,当一个人或国家失去道义,背离正道,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连最亲近的亲戚都会背叛他。
这反映了人性的自私和现实的社会关系。
3.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得道多助”的观点。
当一个人或国家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包括国内外的力量,那么这个国家或个人就会拥有强大的力量,从而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4.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这句话提出了一个策略,即利用整个世界的支持去对付那些连亲戚都背叛的人。
这里的“攻”指的是攻击或对抗。
这表明,当一个人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时,应当利用这种优势去对抗那些反对自己的人。
5.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整段文字的结论。
孟子认为,君子如果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战争,那么就不应当发动战争;但如果必须战斗,那么凭借正义和众人的支持,战斗必然能够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以及得到人民支持对于国家或个人成功的关键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坚守正道,赢得人心,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获得成功。
22 《孟子》三章 原文及翻译
2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些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注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翻译您知道吗?整理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上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