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 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 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 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 “仁政”主张。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8、"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9、"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说明君子 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仁政。 10、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 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多也。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重点语句翻译]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 (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 (护城河)4、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短论 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 再加引申 推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1)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5)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8)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古今异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重点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一词多义
之 (1)三里之城(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
《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基础知识1.字音寡助( ɡuǎ) 米粟( sù) 域( yù) 畔( pàn )2.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3.一词多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之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寡助之至(动词,到)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依靠)以以天下之所顺(用)4.词类活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5.古今异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城非不高也(古义:内城;今义:城市)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6.特殊句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表判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状语后置,应为“不以封疆之界域民”)课文结构二、问题整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的例子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观点。
2.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道”的理解。
示例一: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运、机会;一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众人的团结一致。
4、城:内城。
5、郭:外城。
6、环:围。
7、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8、城:城墙。
9、池:护城河。
10、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1、坚利:指装备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12、委:放弃。
13、去:离开。
14、域:名词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5、固:巩固。
16、威:威慑。
17:道:仁政。
18、至:极点。
19、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0、畔:同“叛”,背叛。
21、顺:归顺,服从。
22、以:凭借。
23、故:所以。
24、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全文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小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了,可是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坚持正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言,对我们的生活、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出处及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各国君主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动战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战争,希望君主能够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观点,旨在劝诫君主施行仁政,以赢得民心。
二、“道”的含义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道”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首先指的是正义、道德和公理。
一个遵循正义、秉持道德的人或国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相反,违背正义和道德的行为则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反对。
“道”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治国方略和政策。
比如,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推行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等。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制定并实施这样的政策,必然会赢得百姓的拥护。
此外,“道”还包括顺应民心、尊重民意。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顺应民心,关心人民的需求,解决人民的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支持。
三、得道多助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遵循“道”时,就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个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朋友和亲人愿意伸出援手。
比如,那些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往往会得到别人的热情相助。
在国家层面,一个施行仁政、关注民生的国家,会得到国内人民的衷心拥护,也会在国际上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当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其他友好国家也可能会提供援助和支持。
例如,中国古代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的政策治理国家,轻徭薄赋,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谚语,意味着正道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而邪恶或违法行为则会受到孤立和抵制。
这句谚语可以从道德、社会、人际关系和人生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句谚语的知识点的归纳。
1.道德准则: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遵循道德准则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道义支持和关注,而违背道德的人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道德行为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为人处世应该尽力遵循并坚守道德准则。
2.社会道德: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会影响人们对待正义与邪恶的态度。
按照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行事的人,通常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很可能会被孤立和排斥。
3.人生经验: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关于生活和行为的智慧。
在实践和体验中,人们发现了正道上的行为带来的好处和正能量,进而愿意给予和支持道德行为的人。
相反,邪恶行为的人可能会惹来负面情绪和经验,从而失去他人的帮助。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朋友、家人和社交网络的支持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秉持着正直、真诚和正义的原则时,往往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正道的行为会被认可和赞赏,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5.道德力量:这句谚语还在道德力量方面给予了一种肯定。
它告诉我们正道是强大的,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的。
因此,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坚守正道,总会有力量和支持出现。
6.公平与正义: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时候是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正道多助的背后是人们认为应该给予被压迫或不公平对待的人以帮助和支持。
谚语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遇到不平等和不公正时要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推动公平和正义。
7.信任与可信度:得到他人的帮助往往需要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信、诚实和有价值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道德行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失道行事会丧失信任。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众叛亲离】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作品简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0.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1.至:极点
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本思想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