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如黄鹤无踪迹_崔颢生平及诗
崔颢黄鹤楼古诗译文及赏析
崔颢黄鹤楼古诗译文及赏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店铺带来的是崔颢黄鹤楼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鹤楼/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前面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
崔颢《黄鹤楼》鉴赏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茂盛喜人。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明末逐渐沉没。
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的人生。
【古诗今译】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赏析】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
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唐代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烟波江上使人愁。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古诗《崔颢·黄鹤楼》注释与赏析
古诗《崔颢·黄鹤楼》注释与赏析古诗《崔颢·黄鹤楼》解释与赏析崔颢·黄鹤楼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②历历③汉阳④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⑤。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①黄鹤楼:以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②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③历历:分明的样子。
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⑤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⑥乡关:故乡。
赏析崔颢(公元704年?—公元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此诗从黄鹤楼的名字落笔,仙人跨鹤,一去不返,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世事茫茫,给人以岁月不再、古人无踪之憾。
前四句均围绕黄鹤楼,“黄鹤”二字一再出现,却因势奔腾直下,一气呵成,气概苍莽,绝无重复之瑕。
这四句中,虽然平仄并不对仗,有违律诗大忌。
但诗人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在刚刚营造出的渺茫之意中,忽然笔锋一转,勾勒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将前面的格律匡正。
夕阳西下,面对烟波茫茫的江天,宦游之人思乡之情顿生,凄婉悲凉之感跃然纸上。
此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崔颢
希望有所帮助,本文不是我所创,载自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免费查看。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一、《黄鹤楼》诗成就了崔颢 武昌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原文
崔颖《黄鹤楼》原文赏析篇一诗人满怀对黄超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翻去,此地空余黄砂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曾一去不发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阍陶大,受此兔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狗翻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卜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脸?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更品味的名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占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勿返”,更是涵越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国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叮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r浓浓的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菱增朋洲。
”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e: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第鹉洲上的芳即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臾,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说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幽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崔颢《黄鹤楼》试释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崔颢《黄鹤楼》试释- 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 北大中文论坛www.pkucn.co...崔颢《黄鹤楼》试释崔颢《黄鹤楼》试释廖钟庆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盛唐时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记述他登黄鹤楼触景抒怀的作品,而所抒的明确地便是思乡的情怀!《唐诗纪事》里记载说,传说李白游黄鹤楼读到这首诗后大为佩服,曾慨叹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最后是李白“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而传为佳话。
也许李白游黄鹤楼时果曾试作七律,欲与崔诗一较短长,而终未能成篇,才作此叹语。
这可由李白的《鹦鹉洲》诗与一年多后写成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的风格近似去确认这一点。
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奥妙能令诗才盖世的诗仙李白也为之折服?甚至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推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但是,依照现在的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在那里!二、先说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
而有史籍可考的已三十多次,最后一次为大火所毁是光绪十年(1884年)。
1957年因为筑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故址,并将楼前塔迁往附近的高观山。
1981年在距故址约一千公尺之遥的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现址重建,1984年岁末落成,距上一次黄鹤楼被毁正好一百年。
古今诗人题咏的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崔颢这首七律和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宋代陆游的《入蜀记》卷五上说:“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
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费祎又名费文祎,是三国时蜀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作者】崔颢【朝代】唐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唐代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横道中学语文组。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崔颢《黄鹤楼》的诗意
崔颢《黄鹤楼》的诗意黄鹤楼崔颢[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3]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崔颢:河南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武昌西南,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
【赏析】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的评论家严羽评价它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相传,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
诗人把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同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抱着浪漫的想法,认为驾鹤成仙确有其事,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而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一座空楼,徒有虚名”!于是,诗人从鹤去楼空点出吊古伤今之意,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画面。
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这种人世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
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
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中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机盎然。
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
可是,故乡远在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又怎么能看到呢?因此,诗人用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道出悠悠不尽的浓重乡愁。
中考古诗崔颢《黄鹤楼》
中考古诗:崔颢《黄鹤楼》【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简介】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作者介绍】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黄鹤楼唐崔颢译文
黄鹤楼唐崔颢译文
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要忘了读一下古代的诗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唐朝的崔颢写的《黄鹤楼》,大家一起来欣赏下吧。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
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 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 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 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 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 就是因此而建的。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 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 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 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 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另一说是有一位 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 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 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诗句意思: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 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 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 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 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 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 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 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 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 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一句话评诗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运用想象、联想, 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 云千载空悠悠。” 岁月不在,感叹世事苍茫。
【唐诗成语28】崔颢之“杳如黄鹤”:走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
【唐诗成语28】崔颢之“杳如黄鹤”:走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成语】杳如黄鹤【释义】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
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图片来自网络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崔颢一见,自是不放过机会,立即笑嘻嘻地过去搭讪。
少女又羞又怕,想躲,躲不开。
抬眼望,面前站着的却是一位有点帅又有点可爱的少年郎,言语轻佻但并不粗俗,少女便也回了笑容。
这是汴州(开封)的大街上,十七岁的崔颢正匆匆往赌场赶,没想到却意外地收获了份艳遇。
崔颢爱赌,爱美女,也爱读书。
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大家伙儿往往会半真半假地对他说:你那么有才,诗写得那么好,为何不去考个功名呢?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做了官,还愁没有美女投怀送抱吗?崔颢就想像了一下自己当官以后的情景,又想到父母也是屡屡劝他快去参加进士举的,便自语道:考试算个什么事,先玩几年再说。
两年后的某天,崔颢的父亲一进门就满脸兴奋地对崔颢说:“李邕大人要去陈州当刺史了,前两天他来到了我们汴州,他从我的朋友口中听说了你的诗名,说想见你,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崔颢听了,脸上并没现出多少激动的表情。
崔父便又说:“李大人在京城可是很有名望的,他要是看中你的诗,还愁他不引荐你吗?”在父亲的极力鼓动下,崔颢带着几首新的诗作,去了李邕的住所。
面前的李邕四十多岁的样子,一脸严肃,但说起话来倒还客气。
简单聊了几句后,李邕便让崔颢读首诗给他听听。
崔颢伸手从袖里拿出一页纸,展开,上面写的是自己最近创作的一首诗:《王家少妇》。
“十五嫁王昌”,崔颢开口诵道。
“好,算了!”还没等崔颢读到下一句,李邕突然大声喊停。
崔颢一下愣住了,不明所以。
“什么十五嫁王昌?在以前所有的文章中,王昌的形象都是女子的意中人,都是‘恨不嫁’,哪有‘嫁王昌’之说?”李邕气呼呼地道,“你这是篡改古典,懂吗?简直太无礼、太不严肃了!好了,你可以走了!”崔颢愣了一下,转身离去。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崔颢无双诗 黄鹤千古楼课文同步讲解
崔颢无双诗黄鹤千古楼
《黄鹤楼》是诗人登临黄鹤楼时,即景生情,一气呵成写就的吊古怀乡之佳作,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是历代推崇的珍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余一江楼。
巨大的落差,让诗人怅然若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在眼前回放,但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笔锋一转,写登黄鹤楼之所见: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故乡又在何处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1。
古诗文评析-黄鹤楼
古诗文评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作品有《崔颢集》。
评析此诗历来被推崇为咏黄鹤楼的绝唱。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洙(蘅塘退士)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百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此诗从神话传说落笔,前四句即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仙人驾鹤,本是虚无,这里以虚为实,“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物是人非之憾;黄鹤“一去不复返”,只剩天际白云千载依旧,更加深了这种岁月不再的世事苍茫之慨。
前四句吊古,后四句则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从渺不可知的神话一变而为芳草绿树,现实的种种情思和欣欣向荣的眼前景象交融在一起,更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阵阵愁绪。
最后一句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进一步传达出诗人那种怅然若失、归思难禁的漂泊感。
这虽是一首七言律诗,但诗人并没有刻意去遵从七律的规则,而是信手而就,脱口而出,在一些地方“违背”了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规范,如首联的五、六两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颔联完全不顾什么对仗,等等。
然而正是因为不拘泥于固定的写法、规则,才有了这种气脉贯通、高唱入云的文势。
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
唐开元21年黄鹤楼七律诗
唐开元21年黄鹤楼七律诗
崔颢,汴州人,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诗原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 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
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 中的上乘。”
实是“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的境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样一些作品多、成就高、影响
界,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大唐开元十年(722),二十岁的崔颢去谒见当时著名的 越女的红袖倩影转为将军壮士的宝刀金甲。
学者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
长达二十年的漫游后,崔颢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
时)。这时一个年少风流,恃才放旷的才子,献上一部行卷 了漂泊之苦,官至司勋员外郎,卒于天宝十三载(754——崔颢生平及诗
○贺 坚
摘 要:唐代诗人崔颢除了《黄鹤楼》外,其余诗作和其一生行藏出处都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像崔颢这样有自 己鲜明特色的诗人,不能因为文献资料的缺失和文集的稀少就忽略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本文将其作品按内容分 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二是边塞诗和山水诗,三是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 作。与其同时,笔者将崔颢的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更深一步解读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关键词:开元 崔颢 生平 诗歌创作
严羽《沧浪诗话》之《诗评》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 辞的仿作,崔颢诗模仿女子和男子的一问一答,风格清新,
颢《黄鹤楼》为第一。”清纪昀评李白《鹦鹉洲》诗时,则 极近民歌。第一、二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
更以为“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是有意为之,语多衬 面,用白描的手法,虽寥寥几笔,却使人物、场景跃然纸
成就最高的作品,所以近代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大多 行》四首:
将崔颢归入盛唐边塞诗人之列。
其一:
崔颢还有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
其山水诗,状景生动,意境却极宁谧,语言清新,写景中又
是同乡。
流露出人生失意的伤感。这类诗歌为数不多,却有《黄鹤
其二:
楼》一首,成为千古佳作。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
黄鹤楼
不相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其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逆潮归。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四:
此诗虽是寻常的登楼怀古题材,诗人却巧妙运用黄鹤飞
的第一首诗就是“十五嫁王昌”。不料李邕勃然大怒,骂了
崔颢在当时极负盛名,前所引《旧唐书》提到他和王昌
一句“小儿无理”,就“不与接而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 龄、高适、孟浩然齐名。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收
事件,加之崔颢所留的十五首描摹女子的诗歌,使得这位让 录了他的《古游侠》、《赠轻车》、《定襄狱》、《八咏
和山水诗,这类诗也是十五首。《河岳英灵集》中,殷璠说
描写女子哀婉情思、闺中愁怨、伤春怀人的作品在崔颢
其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如 所遗诗作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他“才俊无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 行”、“名陷轻薄”的罪证。崔颢的《古意》全诗为:“十
二十年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 的诗歌,共有十五首,多拟用乐府旧题,如著名的长干行四
东,最后还到了东北。他这二十年可能是放了外官,或者跟 首。语言清丽,宛若子夜再啼,吴声又起。至如“夜愁生枕
随外官作幕僚。崔颢这二十年的漫游,特别是其东北边塞之 席,春意罢帘栊。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二月三月
常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极其灵妙。
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翻腾是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
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非艳丽而柔
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 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纯真。
这样一点简单的情节,且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
也大的作家,他们的诗集历来刊刻出版的很多,访求比较容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以口吻传神,把女主 易。而另外有一些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其生平湮没不彰,
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崔颢不像杜牧那样写明“娉娉 作品散失殆尽,传世之作不多。其中尽管不乏脍炙人口的名
袅袅十三余”,也不像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 篇,并经后人搜辑成集,但仍流传仍少。除了从《全唐诗》
相较之前的浓艳旖旎,让人刮目相看。
生襟抱未曾开”。其实崔颢的这类“浮艳”作品,有着深刻
赠王威古
的社会意义。他笔下的贵族女子,身居白玉堂,在金鹊炉中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点燃熏香,面对着错金镂彩的青铜宝镜,点染朱唇,娇理红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妆。而这样的一位妙人儿妆成只能“含情坐”,任凭窗外的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上 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
新弦”,可与鲍照并驱。 崔颢的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 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
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 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古板的李邕,使得崔颢“一
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 鹤楼诗而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
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正是由于“名位不振”,在 慨,因此搁笔而去,所谓“崔颢在上,李白不敢题诗”的传
新、旧《唐书》中,他的传记非常简略,文学上的成就也未 说便是明证。
提及,相反提到了他生活中的许多缺点。其他文献,也只有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音,且将他乡当故乡,这样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
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
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挖掘了她的个性和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内心。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这些诗歌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
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 参考文献:
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 [ 4 ] 傅璇琮. 唐才子传校[ M ] .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一 [ 5 ]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 [ 6 ] [ 宋] 欧阳修等编著. 新唐书[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 的生平和思想。
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
问”,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正所谓“不写之写”。
附: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的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
古意
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背井离乡,风餐露宿,
崔颢
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
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 见恨晚的情愫直言道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
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 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
题前的叙事,用这种简约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 “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
(贺坚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
25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9.11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
逝、仙去楼空的传说,抒发出一种千载悠悠的渺茫之慨,然
莲舟重。
后自然地过渡到对家乡的思念,这就突出了乡愁,将两方面
《河岳英灵集》仅录第一首,题为《江南曲》。《长干
完美的结合,确实是达到了“意得象先,神行语外”(沈德 里》,乐府诗题,名由长干里而来。长干里是建康(今南
行,虽然饱受边塞飘零之苦,但从此其诗风却大为转变,由 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忆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 23
烟雨江南之中的春愁秋怨转为塞北大漠的烽火胡尘,由吴姬 秋时草”,写尽宫人的离愁别恨。崔颢的另一类诗是边塞诗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9.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4 贴,虽效之而实多不及”。
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水墨画;它不用任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9.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何妆饰烘托,又如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 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突出今日之
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非 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
崔颢的作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
一些零星的记载。他的生年大约为(704?-754),汴州(今 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有《崔颢集》一卷。现
河南开封)人。崔颢在开元十一年(723)得中进士以后,由 存最早的崔颢别集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刻本,收诗四十
于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 一首,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
李白在黄鹤楼无作而去的诗人,在《旧唐书》、《新唐 楼》、《黄鹤楼》等作品。中唐的文学家还把他和大诗人王
书》、《唐才子传》中,都被评为“有俊才,无士行”、 维并称,“沈宋既没,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