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引言概述: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的药物,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和传播,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1.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利巴韦林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治疗感染。

1.2 蛋白类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洛匹那韦等,通过干扰病毒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病毒复制。

1.3 抗病毒药物的组合疗法:将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现状2.1 病毒耐药性的挑战: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病毒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加大了治疗难度。

2.2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型抗病毒药物,如RNA干扰疗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等。

2.3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个体化治疗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最适合的抗病毒药物。

三、抗病毒药物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3.1 流感病毒: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

3.2 艾滋病病毒: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洛匹那韦、拉米夫定等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

3.3 乙肝病毒: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可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感染。

四、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4.1 药物耐受性: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易导致药物耐受性,影响疗效。

4.2 肝肾毒性:部分抗病毒药物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需谨慎使用。

4.3 药物相互作用:抗病毒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毒性。

五、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5.1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基因型和病毒特性选择最适合的抗病毒药物。

5.2 多靶点药物研发:研发同时作用于多个病毒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提高疗效。

5.3 抗病毒药物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将抗病毒药物与免疫治疗相结合,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抗病毒药物在当今医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病毒的不断变异,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将会更加重要,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可能性。

传染病治疗技术的前沿动态

传染病治疗技术的前沿动态

传染病治疗技术的前沿动态近年来,全球各地不断有新的传染病爆发,如埃博拉、寨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这使得传染病治疗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我所了解的最新研究和技术发展如下: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生物技术,通过对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可以有效地治疗遗传性疾病和传染病。

其中,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最热门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

研究表明,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有效地敲除病毒基因,从而达到治疗传染病的目的。

二、疫苗技术疫苗技术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新型疫苗技术不断涌现,如mRNA疫苗、重组疫苗等。

这些新型疫苗技术具有制备周期短、免疫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三、细胞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是一种以细胞为治疗单位的新型治疗技术。

在传染病治疗领域,细胞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免疫细胞的调控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

例如,CART细胞治疗技术通过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为传染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抗生素研发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重要药物,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新型抗生素不断涌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为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五、抗病毒药物研发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重要药物。

近年来,新型抗病毒药物不断研发成功,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瑞德西韦、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瑞姆匹韦等。

这些抗病毒药物为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六、传染病监测技术传染病监测是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新型传染病监测技术不断涌现,如生物传感器、基因测序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基因编辑领域,CRISPRCas9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通过精确的基因编辑,研究者们已经在动物模型中成功敲除了流感病毒、HIV等病原体的基因,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能。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一、引言病毒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各种病毒性疾病不断出现,如SARS、禽流感、甲流等,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抗病毒药物成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二、病毒和抗病毒药物的概述病毒是一类非细胞体,只能依靠寄生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和生存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都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目前,对于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很多。

根据病毒的种类,可以分为抗DNA病毒药物、抗RNA病毒药物、抗病毒酶药物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病毒进入细胞。

2. 抑制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3. 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4. 抑制病毒的装配和分裂。

5. 强化机体免疫功能。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1. 海洋生物抗病毒药物海洋中具有天然的、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已经成为很热门的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在抗病毒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例如绿藻发酵液可抑制口腔疱疹病毒等病毒;海产共生菌次生代谢物可对KHSV引起的疱疹病毒呈现生物活性。

2. 抗艾滋病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艾滋病疫情的威胁。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是重点。

除了治疗,还需要预防,因此治疗和预防独立发展。

目前,我们可以采取药物复方疗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增加治疗效果和减小副作用。

3. 疫苗与免疫治疗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抗病毒疫苗目前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开发,已在多个领域获得了成功。

免疫治疗也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采用PD-1抑制剂,可提升患者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抗病毒能力。

4. 抗HCV药物HCV是危害严重的病毒,它会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2011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索菲那(sofosbuvir),它是第一个由不含干扰素的组合制剂组成的抗HCV药物。

5. 神经元细胞保护药物神经元细胞保护药物是在针对神经细胞损失时开发的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保护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内的传导。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疫情, 随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 国家相继暴发. 截至 2014 年 8 月 15 日, 上述西非 4 国已报告 2127 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 死亡 1145 人[1,2]. 2014 年 8 月 8 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 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 进一步引起了 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我国与西非国家在 劳务、商务、留学教育等领域合作紧密, 相关人员往 来密切, 还有援外医疗队常驻西非国家, 虽然尚无确 认埃博拉疫情, 但随时面临输入风险. 为加深对该病
埃博拉病毒属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 A 类病原, 对活病毒的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 4 级实验室进行, 包 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 埃博拉病 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等, 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 增加血管 通透性, 引起肝脏为代表的多脏器损伤, 引发严重的 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重者可 致死亡(图 3).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基因组 免疫 致病机制 治疗药物 疫苗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以往称埃博 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目前国内统称 为埃博拉出血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CDC)已将埃博 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毒病. 该病是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 高达 9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2013 年 12 月, 地处西非的几内亚开始出现埃博拉病毒病暴发

湖北省武汉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2016年06月05日_真题无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2016年06月05日_真题无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2016年06月05日(总分104, 做题时间120分钟)一、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

(32分)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高达90%,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1976年始于埃博拉河流域,且在该地区严重流行,因而得名。

数据显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全球共报告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3706例,死亡1848例,死亡率高达49.87%。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暴发的感染和死亡例数均达到历史最高,在西非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确诊的埃博拉病毒症病例。

如今,现代旅游、物流贸易等飞速发展以及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疾病的传播更为迅速。

因此,世界各国对埃博拉病毒症是否会失控,甚至向全球传播,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洲埃博拉病毒症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更为广泛的关注。

埃博拉病毒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埃博拉病毒病的潜伏期很短、可持续2~21天,一般发病后1周内血清可分离到埃博拉病毒,或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核酸和抗原,最新证据认为出现症状后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

早期症状为突然出现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等,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等症状.发病4~5天后可能出现包括出血性结膜炎、牙龈出血、呕血、血便、血尿等出血症状,晚期患者会出现嗜睡、无尿、呼吸困难、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症状。

据报道称,所有人群均易感染埃博拉病毒,各年龄段均有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告,但以成年人为主,女性感染率略高于男性,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与热带雨林的死亡动物有直接接触的猎人,因接触埃博拉病毒机会较多,感染危险性也更高。

传染病治疗最新研究成果

传染病治疗最新研究成果

传染病治疗最新研究成果一、病毒性传染病治疗研究近年来,病毒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蔓延趋势,如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针对这些病毒性传染病,研究人员在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抗病毒药物研发针对病毒性传染病,抗病毒药物研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一些抗病毒药物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如瑞德西韦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利巴韦林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等。

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

2.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埃博拉病毒疫苗等已经投入使用,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接种。

研究人员还在持续开展疫苗研究,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预防范围。

二、细菌性传染病治疗研究1. 抗生素研发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生素。

例如,特斯拉西林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策略,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 免疫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细菌性传染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结核病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结核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三、寄生虫性传染病治疗研究1. 抗寄生虫药物研发抗寄生虫药物研发是治疗寄生虫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一些抗寄生虫药物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如蒿甲醚用于治疗疟疾,美托硝唑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等。

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抗寄生虫药物。

2.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寄生虫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疟疾疫苗、血吸虫病疫苗等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这些疫苗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寄生虫性传染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染病治疗最新研究成果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和预防策略。

然而,传染病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细菌耐药性等。

因此,未来研究应继续加大投入,推动传染病治疗的进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物科技的进步,抗病毒药物在控制和治疗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原体,其生命活动方式很不同于细菌,因此才需要专门的抗病毒药物来攻击和控制感染。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一些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在现代医学中,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分为几类:1. 核苷类药物:如乙酰胆碱,环鸟苷等,通过模拟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结构来抑制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和奥司他韦等,不依赖病毒核酸结构而直接抑制病毒酶的活性。

3. 免疫类药物:如干扰素等,通过调整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来增强免疫力。

4. 整合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等,直接抑制病毒将其基因结构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中的酶的活性。

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病毒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其应用方法也因病毒类型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些严重病毒感染,如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等需要在早期给予高剂量的抗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复制。

对于普通感冒等较为轻微的病毒感染,则可以通过少量或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形式来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如麻疹、流感、腮腺炎等,这些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率,并且对大量生产有利。

在临床实践中,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些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例如乙肝病毒就很难治愈,因为其基因结构比较稳定,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来抵抗药物的抑制作用,这就增加了治愈国家。

此外,抗病毒药物的长期使用还容易导致耐药问题,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值得介绍的研究进展: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病毒,作为一种微小的病原体,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从常见的流感病毒到严重的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再到近年来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每一次病毒的爆发都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巨大的损失。

在与病毒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成为了战胜病毒的关键武器。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首先,科学家们需要深入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这包括病毒如何入侵宿主细胞、如何在细胞内复制和传播,以及如何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等。

只有对这些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找到有效的靶点来设计药物。

以新冠病毒为例,其表面的刺突蛋白是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钥匙”。

通过研究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受体的结合机制,科学家们成功地找到了多个潜在的药物靶点。

同时,对新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也为开发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确定了药物靶点后,接下来就是药物的设计和筛选。

这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等。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根据靶点的结构和性质,虚拟地设计出潜在的药物分子,并预测它们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和生物活性。

高通量筛选则是通过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检测,从中筛选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候选药物。

然而,筛选出的候选药物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期临床试验主要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少量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则进一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患者中进行小规模试验;三期临床试验是大规模的、多中心的试验,旨在确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现有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在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中,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出现为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病毒抗原的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中和病毒、阻止病毒入侵细胞等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

2021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范文3

2021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范文3

2021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范文 1埃博拉病毒的简介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状“U”、“6”字形缠绕、成环或分枝,病毒粒子的长度一般在800纳米左右,不过有部分种类的长度可达1000纳米甚至更高[1].该科有两个重要的属即马尔堡病病毒属(Marburgvirus)和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

马尔堡病毒被分成单独的一类,而埃博拉病毒目前为止至少可以分为5亚型,分别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1976)、苏丹埃博拉病毒(1976)、雷斯顿埃博拉病毒(1989)、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1994)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2007),其中扎伊尔型、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对人类有高度致病性,科特迪瓦型因记载只有一位感染者而且康复所以没有计算致病性,雷斯顿型对人无致病性。

马尔堡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是两者的抗原抗体反应不同,作为一种结构相近的病毒,通常将他们放在一起研究[1.4].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非节段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七个基因,编码1种包膜表面糖蛋白GP,2种基质蛋白VP24和VP40,4种核衣壳蛋白NP、VP35、VP30和RNA聚合酶(L)[2].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是3′.NP.VP35.VP40.GP.VP30.VP24.L.5′,每一种蛋白由单独的mRNA编码,基因两末端序列具有高度保守型和高度互补性,含有五聚体3′.UAAUU.5′,多数基因被非保守的基因间隔开。

病毒GP蛋白在介导病毒接触进入宿主细胞以及之后会引起宿主凝血障碍,因此GP蛋白序列成为了埃博拉疫苗设计的靶标。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5],历史上已报道数十次疫情暴发,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疫情[6,7]是最凶猛的一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2日,8个国家共报告了接近19340例病例,其中有7518人死亡,尽管有一些维持性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但埃博拉致死率仍达40%之高[8]. 2埃博拉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经38年,然而仍然没有有效疫苗上市。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2)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2)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传播快,流行广,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其治疗有效的方法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较慢。

病毒对抗病毒药的产生耐药性的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综述了主要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谱、抗病毒机制和适应征。

关键字: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病毒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仅由核酸(DNA或RNA)组成核心,外包以蛋白质外壳。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酶进行繁殖而缺乏自主的酶系统。

它一方面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一方面又深藏于细胞内不易为一般抗菌药物所消灭,因而寻找专一性地作用于病毒而不影响宿主细胞的药物比较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前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十分缓慢,数量不足10种;20世纪90年代后有了较大发展,数量达到30多种;21世纪以来开发的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属于抗艾滋病病毒(HIV)药物。

现将主要抗病毒药按时间顺序分述如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抗病毒药物:1.1碘苷(idoxuridine,IDU)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HSV感染的药物,为嘧啶类抗病毒药,能与胸腺嘧啶核苷竞争性抑制磷酸化酶,特别是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DNA中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或代替胸腺嘧啶核苷渗入病毒DNA 中,产生有缺陷的DNA,使其失去感染力或不能重新组合,使病毒停止繁殖或失去活性而得到抑制。

主要用于人疱疹型角膜结膜炎。

但由于它不能区分病毒和宿主细胞功能的差别因而无法用于全身抗病毒治疗。

1.2吗啉胍(moroxydine,ABOB)本品能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的活性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繁殖。

在人胚肾细胞上,1%浓度对DNA 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RNA病毒(埃可病毒)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病毒增殖周期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对游离病毒颗粒无直接作用。

用于流感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也可用于禽流感、病毒性支气管炎、鸡马立克病等。

1.3环胞苷(cydocytidine,CC)在体内转变为阿糖胞苷,其作用与阿糖胞苷相似。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抗病毒药物是指针对病毒感染而开发的药物,它们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病毒会在人体内对其造成严重伤害,因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当前,大多数抗病毒药物由抗菌药物、抗病毒复合物、抗病毒单肽和抗病毒抗原构成。

其中抗菌药物的种类尤其众多,包括喹诺酮、氟苯尼考、伊洛替康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防止病毒侵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感染。

抗病毒复合物也极为常用,例如环磷酰胺/牛磺酸和替米沙坦等,这些复合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病毒向体内蔓延。

此外,抗病毒单肽也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它们可以起到凝固病毒外膜的作用,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

另外,抗病毒抗原也能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复制,使病毒不能在体内繁殖。

随着病毒感染不断变化,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一些新型的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方面效果明显。

目前,以抗病毒复合物为主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更为广泛,它们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感染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毒的蔓延。

另外,抗病毒的单肽类药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们能够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合成,降低病毒侵入体内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抗病毒抗原,它们能够精准的打击特定的病毒,有助于降低病毒的侵害。

总之,尽管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少困难。

例如,药效不稳定、副作用严重等,都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进才能得到解决。

此外,新型病毒的出现也使得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在未来,将继续加大抗病毒药物研究的力度,希望能够有效抵御病毒感染,为人类带来更多安全保障。

埃博拉实验报告

埃博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埃博拉病毒感染模型,探讨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为我国防控埃博拉病毒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埃博拉病毒(EBOV)毒株:来源于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地区,由我国某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

2.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体重20-25g,由我国某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3. 实验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抗生素、病毒分离与鉴定试剂盒等。

4. 实验仪器:生物安全柜、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病毒分离与鉴定设备等。

三、实验方法1. 埃博拉病毒分离与鉴定(1)取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组织等样本,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培养48小时。

(2)观察细胞病变,并使用病毒分离与鉴定试剂盒进行病毒鉴定。

2. 埃博拉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建立(1)将分离鉴定的埃博拉病毒接种于昆明小鼠,接种剂量为100TCID50。

(2)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包括体温、体重、活动能力等。

(3)取小鼠血液、组织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3. 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研究(1)观察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如肝脏、脾脏、肾脏等。

(2)检测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细胞因子水平,如TNF-α、IL-6等。

4.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研究(1)观察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排毒情况,如唾液、尿液、粪便等。

(2)研究埃博拉病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5. 埃博拉病毒预防措施研究(1)观察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给予不同抗病毒药物干预的治疗效果。

(2)研究埃博拉病毒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效果。

四、实验结果1. 埃博拉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细胞培养和病毒分离与鉴定试剂盒检测,成功分离出埃博拉病毒,病毒鉴定结果为EBOV。

2. 埃博拉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建立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出现高热、体重下降、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为EBOV。

3. 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如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细胞坏死、出血等病变。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药物,是治疗病毒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和流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物特点,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是一类模拟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结构,能够与病毒基因组进行竞争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2. 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在复制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病毒的酶活性,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例如,HIV感染的治疗中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有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例如,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剂,能够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

4. 细胞膜融合抑制剂病毒在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融合抑制剂能够阻断病毒与细胞膜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侵入。

目前,针对HIV的细胞膜融合抑制剂已经投入临床应用。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现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病毒性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也在不断进行。

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药物的发现通过药物筛选、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

例如,近年来,一种名为“XX-123”的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被发现,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2. 耐药性的研究病毒易于产生耐药性,对于已经上市的抗病毒药物,研究人员需要不断监测和研究其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以及开发应对耐药病毒的新药物。

3. 组合用药的研究病毒感染的治疗常常需要多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人员需要对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适应症进行研究,以优化治疗方案。

四、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现状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4年度埃博拉出血热疫防控精选

2024年度埃博拉出血热疫防控精选

2024/2/2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
预测趋势
根据历史疫情数据和流行病学分析, 未来埃博拉出血热仍可能在非洲地区 持续流行,并存在向其他地区扩散的 风险。
挑战与困难
疫情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医疗资源不足、 社会经济不稳定等因素可能影响疫情 防控效果。
2024/2/2
25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实施隔离治疗
01
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及时隔离,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降低病死
率。
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02
对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管理,实施医学观察,
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传染源。
开展社区防控工作
03
加强社区防控工作,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自
我防护意识。
9
加强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宿主导向的药物
通过调节宿主细胞代谢或免疫系统来抑制病毒复 制,如细胞凋亡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目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中药及天然药物
3
一些中药及天然药物具有抗病毒或免疫调节作用 ,可能对埃博拉出血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 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2024/2/2
17
疫苗研发成果及挑战
疫苗研发成果
病毒分离培养
将患者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 观察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情况。此方 法可用于病毒的鉴定和分型。
12
诊断技术应用及评价
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方 法均可用于埃博拉出血热 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控制疫情。
2024/2/2
鉴别诊断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疟 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避免误诊和漏诊。
推动疫苗研发与生产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病毒,作为一种微小的病原体,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常见的流感病毒到严重的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它们的传播和感染常常引发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新型的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的出现不仅为治疗病毒感染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抗病毒的策略和方式。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病毒的结构和复制机制非常复杂,而且它们具有很高的变异性,这使得研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变得异常困难。

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导致疫苗和药物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此外,病毒常常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进行自身的复制和传播,这也增加了药物研发的难度,因为药物在攻击病毒的同时,还需要避免对宿主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的发展,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中,基于靶点的药物研发策略是目前的主流方向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科学家们可以确定一些关键的靶点,如病毒的蛋白酶、聚合酶、表面受体等,然后针对这些靶点设计和筛选药物。

以艾滋病病毒为例,目前已经有多种针对不同靶点的抗病毒药物上市。

例如,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蛋白的成熟和组装;逆转录酶抑制剂则能够抑制病毒的逆转录过程,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即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已经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在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以直接与病毒表面的抗原结合,从而阻止病毒的感染和传播。

在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基因治疗和核酸药物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将特定的基因或核酸片段导入患者体内,可以干扰病毒的基因表达或直接降解病毒的RNA,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传染病疫情的持续爆发,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备受重视。

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干扰病毒复制、传播或感染宿主细胞的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病的药物。

病毒性感染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目前,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在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抑制病毒融合及释放等。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药物的设计与研发。

2. 抗病毒药物的药物筛选。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大规模筛选潜在的抗病毒药物。

这种筛选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新的抗病毒药物,为病毒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3. 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评价。

在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时,研究人员需要对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可以确定药物的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4. 抗病毒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途径,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二、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将个体基因信息纳入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研发中,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效果,提高疗效。

2. 多靶点药物设计。

病毒的复制机制十分复杂,一个药物可能无法完全抑制病毒的复制。

因此,设计具有多个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病毒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成为一个常见的存在,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烦恼。

尤其是今年新冠病毒的爆发,更加凸显了病毒防治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候,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怎么样的呢?通常来说,一款抗病毒药物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是十年以上的全面研究和开发周期才可能拥有上市认证。

这也意味着,研发抗病毒药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和严格的安全性、效果验证。

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庞大工程。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药物的理论基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必须从药物的理论基础出发。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抗病毒策略:入侵阻止剂、复制负荷削减剂和免疫调节剂。

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研发入侵阻止剂。

因为抗病毒药物的湮灭作用通常取决于它如何干预病毒的进程。

这是通过破坏生物过程和破坏病毒与细胞之间的缜密联系实现的。

所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不断探索这些进程中的重要关键点,以便最终开发出一款低副作用、高效率的药物。

二、药物的研发过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主要可以分为预临床、临床和上市三个阶段。

预临床阶段主要是基于种类、目标、药物化学、药代动力学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根据实验结论,进行剂量、频率选择和药物稳定性的評估。

进入临床试验后,需要进行阶段性试验,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清除等性质,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药物效果评估。

这个阶段一旦成功,也就意味着药物的研发即将进入上市阶段。

上市阶段主要需要进行数次大规模的研究,如后期试验、长期观察等,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检验。

三、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市场中有许多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如治疗艾滋病的“洛韦”和“培他菲”,治疗肝炎的“优必选”和“美托洛唑”,治疗流感的“奥司他韦”和“达菲”。

此外,为了在特定病毒爆发或暴发期间确保有效的疾病控制,药物工业也积极研发抗病毒药物,如针对2019新冠病毒研发的“瑞德西韦”等。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是流感病毒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抵抗的能力。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目前,流感病毒对M2离子通道抑制剂广泛耐药,因此该类药物已不再被推荐用于临床流感的治疗。

而NAI的代表性药物奥司他韦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开始使用有效,且一些病毒突变已显示出对其的耐药性。

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更多针对流感病毒治疗的药物。

目前被批准用于流感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然而,由于流感病毒的不断进化,包括抗原漂移、抗原转移和模板转换等机制,导致病毒对NAI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使得治疗效果受到限制。

为了应对流感病毒的耐药性,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策略。

例如,针对流感病毒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开发新的药物,如病毒进入抑制剂、病毒转录抑制剂等,以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基于结构生物学的药物设计和开发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流感病毒蛋白质结构的深入解析,有望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并开发出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更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

总之,流感病毒的耐药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来应对。

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策略,以期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有几十年,病毒基础结构和致病原因方面的研究资料匮乏使得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埃博拉疫苗研究进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埃博拉病毒的简介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状“U”、“6”字形缠绕、成环或分枝,病毒粒子的长度一般在800纳米左右,不过有部分种类的长度可达1000纳米甚至更高[1].该科有两个重要的属即马尔堡病病毒属(Marburgvirus)和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

马尔堡病毒被分成单独的一类,而埃博拉病毒目前为止至少可以分为5亚型,分别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1976)、苏丹埃博拉病毒(1976)、雷斯顿埃博拉病毒(1989)、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1994)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2007),其中扎伊尔型、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对人类有高度致病性,科特迪瓦型因记载只有一位感染者而且康复所以没有计算致病性,雷斯顿型对人无致病性。

马尔堡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是两者的抗原抗体反应不同,作为一种结构相近的病毒,通常将他们放在一起研究[1.4].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非节段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七个基因,编码1种包膜表面糖蛋白GP,2种基质蛋白VP24和VP40,4种核衣壳蛋白NP、VP35、VP30和RNA聚合酶(L)[2].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是3′.NP.VP35.VP40.GP.VP30.VP24.L.5′,每一种蛋白由单独的mRNA编码,基因两末端序列具有高度保守型和高度互补性,含有五聚体3′.UAAUU.5′,多数基因被非保守的基因间隔开。

病毒GP蛋白在介导病毒接触进入宿主细胞以及之后会引起宿主凝血障碍,因此GP蛋白序列成为了埃博拉疫苗设计的靶标。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5],历史上已报道数十次疫情暴发,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疫情[6,7]是最凶猛的一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2日,8个国家共报告了接近19340例病例,其中有7518人死亡,尽管有一些维持性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但埃博拉致死率仍达40%之高[8].2、埃博拉疫苗研究进展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经38年,然而仍然没有有效疫苗上市。

每次疫情暴发之后关于抗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前大部分疫苗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最前沿的是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实验。

2014年西非疫情大暴发后,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经费、集结大批科研人员展开了对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研究。

在疫苗研究方面,美国和加拿大率先研发的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1 ChAd3.ZEBOVChAd3.ZEBOV疫苗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GSK)以及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AllergyandInfectiousDiseases,NIAID)联合开发的首个埃博拉疫苗。

该疫苗是以复制缺陷型的3型黑猩猩腺病毒(ChAd3)为载体,将腺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换成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或苏丹型)的糖蛋白基因,递送Ebola病毒的GP.在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NIAID疫苗研究中心的Sullivan团队。

由于非洲90%以上人口对腺病毒有预存免疫,Ad5侵入人体后,在埃博拉表面蛋白产生免疫应答前Ad5已被部分清除,因此在研究历程中多次更换了病毒载体。

该团队首先使用人腺病毒(Ad5.GP)疫苗进行动物感染实验,结果产生的免疫免疫保护时间仅仅能维持4周[9],后来换用低血清阳性的3型黑猩猩腺病毒载体进行试验,免疫保护时间提高到了5周,证明选用低血清阳性的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可能解决预存免疫的问题。

为延长保护时间,研究组使用了primer.boost免疫策略,在第八周接种安卡拉型牛痘病毒(MVA)埃博拉疫苗,实现100%免疫保护。

目前该疫苗已进入临床一期的第二阶段,评估在免疫保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rVSV.ZEBOVrVSV.ZEBOV疫苗是以复制性疱疹口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Virus,VSV)为载体的重组疫苗[10],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和美国纽琳基因公司(NewLink)获得了商业许可。

早在2013年ChadE.Mire团队研发了以VSV为载体的rVSV.BEBOV.GP、rVSV.SUBOV.GP和rVSV.ZEBOV.GP三种重组疫苗,并进行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水平交叉免疫反应实验,发现接种rVSV.SUBOV.GP14d后再接种加强型rVSV.ZE.BOV.GP和仅使用rVSV.BEBOV.GP的免疫反应结果几乎相同[11],由此可见加强型rVSV.ZEBOV.GP更有可能作为西非埃博拉疫情的疫苗。

然而在日内瓦大学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时,由于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出现关节炎等症状,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于2014年12月宣布暂停该疫苗的临床试验。

2.3 MVA.BNMVA.BN疫苗是一种利用减毒型安卡拉牛痘病毒作为载体的重组疫苗,可编码线状病毒表面糖蛋白抗原[12].强生公司现在正在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合作,在2015年1月MVA.BN进入小范围临床试验,计划在2015年4月有40万份疫苗用于临床研究[13].2.4 DNA疫苗DevonJShedlock研究组2013年研发的埃博拉DNA 疫苗pEBOZE.DNA,对非灵长类动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40μg剂量的pEBOZE.DNA即可100%保护1000倍半致死浓度埃博拉病毒攻击的小鼠[14.15].Inovio制药公司将与GeneO.ne公司合作,在2015年上半年正式开展一期临床试验。

2.5我国科研团队相关进展2014年1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下属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通过了国家、军队联合评审,获得临床批件,将开展临床试验。

该疫苗是全球首创冻干粉剂型,方便储存和运输,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16],将成为继NIAID与GSK联合研发的ChAd3.ZEBOV疫苗、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与美国NewLink公司共同开发的VSV.ZEBOV疫苗后,全球第三个进入临床的埃博拉疫苗。

3、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研究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有几十年,病毒基础结构和致病原因方面的研究资料匮乏使得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阶段,近两年西非疫情大暴发加快了抗埃博拉药物研究的步伐,许多预防和治疗药物正处于临床或临床前阶段(表1),美国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ZMapp等药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于确诊的埃博拉患者。

3.1 BCX.4430BCX.4430是由NIAID出资,美国制药公司BioCryst研发的一种腺苷类似物[17],作为广谱的抗RNA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该药物起初是治疗丙肝,后来发展成为潜在性治疗致死性丝状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的药物。

同位素试验表明,标记的BCX.4430进入细胞后首先被磷酸化,然后被细胞误认为是三磷酸腺苷(ATP)用于DNA或RNA的合成,病毒也不例外,在RNA合成过程中当BCX.4430加到病毒RNA链上后,其后续链无法继续合成,翻译和逆转录过程终止,病毒复制受到抑制[18].因此尽管细胞中可以检测到许多短链DNA或RNA,却由于不能行使特定的功能而被水解。

2014年9月,BCX.4430作为潜在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试验于小鼠和食蟹猴,结果证明该药物确实具有很好的抗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的作用,甚至在感染48h后仍有很高疗效[19].因此,在西非抗击埃博拉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该药物可以用于埃博拉患者。

3.2 BrincidofovirBrincidofovir是由Chimerix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一种脂质化的西多福韦。

西多福韦是由吉利德公司开发的一种特效抗病毒药物,对许多DNA病毒感染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20],曾经被美国政府看作生化武器恐怖袭击的储备用药,由于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且药物沉淀对肾脏损害较大,因而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NIAID的支持下,Chimerix生物技术公司对西多福韦进行改造,研究出了其衍生物Brincidofovir,也称为CMX001.与西多福韦相比,Brincidofovir除了具有更好的抗病毒疗效外,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肾脏的毒害作用[21].2014年10月,Chimerix公司得到了FDA的授权,在紧急情况下该新药可以试用于埃博拉患者。

第一例埃博拉在美国本土被诊断后,Brincido.fovir作为抗埃博拉药物首次试用于患者,由于给药时患者病症已相当严重,患者在服药后第4d死亡[22].尽管如此,得到FDA授权后,Chimerix公司将于2015年1月在利比里亚对Brincidofovir的安全性、耐药性和疗效进行临床二期试验[23].3.3 TKM.EbolaTKM.Ebola是由加拿大Tek.mira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美国TekmiraPharmaceu.ticalsCorp公司生产的一种抗埃博拉小分子RNA干扰剂。

该药物是专门针对埃博拉设计的,其作用原理是,微小RNA 分子在纳米脂质体包裹下在体内运输,进入细胞后结合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膜蛋白VP24、聚合酶辅助蛋白VP35和聚合酶蛋白L的基因上并将其沉默[24.25],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动物实验表明,感染埃博拉病毒48h内给药,80%以上的灵长类动物能够存活;而在马尔堡病毒的研究中,存活率达到100%.该药于2014年7月成为首个被FDA批准的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

由于TKM.Ebola临床一期使用健康成年人做试验,细胞因子相关参数数据不足,目前该药仅限于紧急情况下对埃博拉病人使用[24].3.4 ZMappZMapp是由美国Mapp生物制药公司开发的新型抗埃博拉药物,目前被认为是治疗埃博拉最好的药物。

该药物是由三种单克隆抗体混制而成[26],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首先使用埃博拉病毒一种蛋白感染小鼠使其产生免疫反应,然后分离纯化抗体并对其核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加以修饰改造,合成与人抗体相类似的基因片段,最后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烟草植物,利用植物细胞表达抗体[27].由于烟草种植周期长、操作过程繁琐,抗体的产量较低,但是目前试验结果相当乐观[28].18只恒河猕猴平均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在感染埃博拉3d、4d和5d 后给药,对照组的3只感染后不做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