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合集下载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了保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法规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保护其独特性和原真性,而要保护它们必须有良好的法规和意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

同时,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引导大众抵制文化侵蚀,加强文化自信。

2.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只有传承,它们的原真性才能被认知和参与。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开展手工艺培训课程和展示活动,传承这些技能,使当地手工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作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体现,增强其保护意识和重要性,必须加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

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义演等,来向社会公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1.制定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等来确定其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要合理安排游客的游览时间和空间,避免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2.注重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例如,可以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民俗游览、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让游客感知文化的内涵、流传和传承。

3.重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将文化作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活力的源泉和支撑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原真性”视角下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感知研究——以世界遗产地安

“原真性”视角下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感知研究——以世界遗产地安

“原真性”视角下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感知研究——以世界遗产地安徽宏村为例作者:王博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4期引言遗产旅游地在保护开发过程中,把握并维护遗产的原真性和提高旅游体验之间的平衡关系,是遗产旅游的核心与内涵。

本文希望在维护遗产的原真性和提高旅游体验中寻求平衡。

何为遗产原真性?在旅游发展的历史中,对原真性的研究层出不穷,有客观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等。

本文探讨的原真性为旅游吸引物客体的原真和旅游体验的原真两个方面。

研究于遗产旅游本身,旅游遗产地历经岁月沧桑而保留至今,承载着所在地区,所属民族的一段历史、一段记忆,每一处的遗产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

这份文明财富便是遗产最“原真”的本质。

当遗产与旅游结合,在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中,维护遗产原真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留遗产原真的一面,使其内涵不被现代文化同化,才能给予旅游主体真正原真的体验。

研究于旅游个体本身,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原真性”遗产地给予旅游主体不同于“被同化性”遗产地的旅游体验,这可以满足游客的缺失性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旅游主体的旅游体验。

在宏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开始凸显,游客大量进入景区,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商业化的快速发展,林立的店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民居建筑结构的完整性。

如何在保持当地徽派建筑古民居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旅游开发,给予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带着如何平衡维护遗产原真性和提高旅游体验两者之间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与文献,并到宏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以发放问卷、调查采访、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当前宏村遗产旅游保护和开发的现况,以及游客对宏村的真实旅游体验。

由此,深刻地认识到宏村目前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在遗产原真性和旅游体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

《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


乌镇与周庄比较分析表明,政府、居民、游客与研究人 员对古镇的原真性感知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政府倾向于较 正面的积极评价,而研究人员对周庄多是负面评价,对乌镇 则多是正面评价,游客对周庄的原真性感知评价高于乌镇, 而居民对周庄的原真性感知评价则低于乌镇。 由此可得出原真性理解差异对遗产地商业化的路径依赖 ,其分析示意图为:
六、休假及门票案例: 保护制度互动反馈
政策影响:休假政策案例

休假时间集中化促成了遗产地客流峰值,过分集中的休 假制度无疑不利于遗产地保护。 在以团队游客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下,由于高度稀缺的世 界遗产资源对游客的需求弹性较小,世界遗产地门票涨价后 直接影响的经营主体是旅行社,且不影响游客人数。 所以,全面分析制度、观念、政策、措施对现实世界的 影响的波及路径,理解各种力量之间的真实互动反馈机制。



对遗产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 的启示: (1)旅游业投资综合性较 强; (2)遗产地核心资源的控 制权往往会影响遗产地发展 格局; (3)先锋企业的先锋理念 可能加速遗产地自然更新与 遗产地。


旅游投资企业的成长与衰落表明: 健全旅游企业成长机制,引导理性开发商与旅游地成长 的正反馈机制。遗产地投资企业与遗产地的成长并不必然矛 盾或和谐,追求企业成长和追求遗产地持续发展之间天然存 在着耦合与错位的需求。
五、以张股公司为案例: 旅游企业正反馈




1992年12月19日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2年-1995年起步阶段; 1996年-2001年第一轮成长与衰落; 2001年-2004年第二次成长与衰落; 2007年-至今第三轮发展。
张股公司成长变迁的启示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大 众 文 艺
Hale Waihona Puke . 文化 综合 .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丁梦玲 ( 四川 美 术学 院美 术学 系 4 0 1 3 3 1 )
摘要 :近年 来 ,随着世 界非 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热潮 的兴起 ,我 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也有 了快速 的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热带动 了 遗 产 地 经 济 文化 的发 展 ,但 随之 引发 的 问 题 也 不 容 忽 视 ,如 遗 产 地 商 品过度 商品化现 象、对遗产地环境承载力的破坏等 ,这些使得文化遗 产的真 实性遭到 了进 一步的破 坏和扭 曲,由此 引发 了学术界的争议和 思 考 。本 文 立足 于后 现 代 背 景 下 的 遗 产 旅 游 热 引发 的种 种 问题 ,对 文 化遗 产与旅 游的双向关 系进行分析探讨 ,同时提 出在原真性视野 下的 遗 产 旅 游保 护和 开发 策略 。
到 :保 护 、美 化 和 改善 人类 环境 的 各个 组成 部 分是 协调 发 展旅 游 业 的最根 本 条件 之一 。同样 ,合 理 地管 理旅 游 业 能够 大大 促进 对 物 质 环境 和 文化 遗产 的保护 和 开发 ,也 有利 于 提 高生 活质 量 。从 《 声 明 》 中可 以看 出 ,旅游 业 的发 展与 文化 遗 产保 护 开发 有 着 向互 动 关系 。文化 遗产 不被 发 现 ,其价 值 可 能会被 自然 的尘 埃所 淹没 ;文化 遗产 被 发现 ,其 价 值得 到认 同,但 被 人 为的破 坏 的可 能性 也 加剧 。因而 ,文 化遗 产 一 旦发现 ,防 止人 为地 破 坏也 成 为 了保 护 中的重 要 问题 。 关键 词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遗 产旅 游 ;原 真 性 三 、原真 性视 野下 的 遗产 旅游保 护 开发策 略 1 . 在文 化遗产 的开发 和利 用 中范 围要 明确 文 化遗 产 旅游 热 潮 的 兴起 , 带来 的诸 如 实物 资料 保 存 不 善 在 实 际 中,单 纯地 一 味追 求 “ 封 闭式 的原 生态 保护 ”足不 埘 导致 的缺 失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继承 人 “ 后 继无 人 ” 的尴 尬窘 境 , 的 ,也是 不切 实 际 的,单 纯 地强 调 “ 大 规模 的 开发 保护 ”也 是不 这些 问题使 得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真 实 性遭 到 了进 一 步的 破坏 和扭 对 的,这 样会 对 文化 遗产 造 成致 命 性 的破坏 ,因此 ,在 对 文化 遗 曲, 由此 引发 了学 术 界 的争议 和 思考 。而 争 议 的主 要焦 点在 于对 产 进行 旅 游 开发 时 ,要有 一 个 “ 度 ” 的把握 。在 文化遗 产 旅游 胜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 原真 性 ”的 问题 上 以及 实证 分 析方 面 。随着 演 中, “ 防 火墙 ”的建 立是 有效 保 护文 化遗 产 原真 性 与完 整 性 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关注 度 的逐 渐 攀升 ,各方 利益 都 介入 其 中 , 自 方 法 。在 东 t t - 人转 的 表演 舞 台 ,将展 演 与生 活通 过 “ 防火 墙 ” 然 引发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开发 与保 护 的 问题 ,尤其 是 对 “ 原真 性 ” 隔 开 。通 过 把 “ 演 员 ”的生 活 隔离 为后 台, 东道 丰在 游 客到 来历 的 理解 更加 激烈 。 通过 这 种方 式来 保 护和 隔离 他们 的文化 。在后 台 ,他 们避 开 游 客 在 这样 的背景 下 ,尤 其 是 中国这 样 一个 拥有 丰 富非 物质 文 化 的注 视 ,仍 旧过 着 他们 充满 意 义 的传 统生 活 ,而 在前 台 ,他 们将 遗 产 资源 和广 大 客源 市场 的国家 ,正确 认识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开 提供 此前 存在 的文 化遗 产更 为真 实 的表现 。 发 问题 ,研 究原 真性 视 角下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旅游 开 发就 具有 了 2 . 在 文化 遗产 的开 发和 利用 中速 度要 适度 现 实意 义和 紧 迫感 。 从研 究 的角 度 讲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和 利 用涉 及 的领 域众 多, 后 现代 背 景下 的遗产 旅 游热 内容复 杂 ,覆 盖面 广 ,许 多优 秀 文化 传 统 的价值 ,我 们 还没 有 认 1 . 遗产 旅 游 中的怀 旧旅游 识 到或 者认 识 不深 刻 ;从 投入 的 角度 讲 ,需 要投 入 巨大 的财 力 、 在 大 众旅 游 盛行 的 今天 ,遗 产 与旅 游 就好 像 一对 连体 婴 儿总 物 力和 人 力 ,要在 短 期 内完 成或 取得 重 大 的突破 都 是很 艰难 的, 是相 伴相 生 ,不 可 分割 ,并形 成 了特色 的遗产 旅游 。遗产 旅 游是 因此 ,在 开 发 利 用 文 化遗 产 时 ,不 能急 功 近 利 ,要 有 科 学 的 方 种 人们 自觉地 将 自己 的休 闲活动 与 记忆 中 的或 是认 定 的过 去联 法 。很 多遗产 地 政府 为 了配 合旅 游 ,迎 合游 客 的 “ 时 尚 口味 ” 系起 来 的行 为 ,其 中最 突 出 的体现 就 是 “ 怀 旧旅 游 ” 。怀 旧旅游 对 遗产 进 行 改造 、装 饰 等 ,使之 成 为名 副其 实 的 “ 创造 遗 产 ”的 是2 O 世 纪末 2 1 世 纪 初 的流 行社 会 现象 ,与现 代化 、技 术 与社 会 的 行 为 ,使 得遗 产 的主 人 常常 处于 “ 失语 ”状 态 ,对 遗产 的 原真 性 急剧 变 迁造 成 的心 里 紧张 与精 神焦 虑 有 关 。这也 就是 现 代社 会 下 造 成极 大 的破坏 。 越来 越 多 的人热 衷 于 去有 历 史感 的古 镇旅 游 的原 因 。社 会 的急剧 3 . 在文 化遗 产 的开 发和利 用 中政府 要主 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真性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真性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真性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悠久历史的结晶和文化品格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遗产旅游是遗产概念和内涵不断社会化、商业化的产物。

[1]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意识观念的增强,遗产旅游迎来了大面积、大规模的开发热潮。

在遗产旅游地观赏价值、教育意义和知名度获得极大提升的同时,“被改名”、“被歪曲”、被破坏”等现象层出不穷,遗产旅游发展与原真性保护的矛盾日益激化。

以元上都遗址为例,笔者认为,当代非遗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市场价值开发不足和原真性保护不到位的双重问题。

因此,在追求旅游体验差异化的同时,还应兼顾原真性保护的原则。

将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创意体验园区,采用新型管理模式,?用智能化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化营销,将成为当代非遗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何谓“原真性”原真性“Authenticity”一词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有“原初的”、“权威的”含义,彼时用于指代宗教著述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

原真性被正式引入遗产保护领域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2]从此,原真性原则实质上成为检验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4年12月,在日本奈良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要素。

[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也有原真性的相关定义,即“必须有历史的真实性、并且要保留历史的现状”。

“原真性”阐释的误区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的大国。

中国长期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法律原则即是与原真性概念一脉相承的体现。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原真性的阐释更偏重于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非在遵循客观历史延续、变迁之下的真实“原状”。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原真性的诠释与践行存在一些误区。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试探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试探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试探文化遗产旅游是指以艺术、习俗、仪式、建筑物、遗址遗迹等文化传统和文化遗存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域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气氛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及其盛行,激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强烈兴趣[1],再加上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多和“念旧思乡(nostalgia)”的心理诉求,以文物古迹资源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增加最快的一种旅游产品[2]。

遗产旅游包含的庞大商机,促使遗产地掀起了一股旅游开发的热潮。

可是,由于开发的不尽合理,致使了遗产旅游地十分严峻的商业化和文化遗产原真性破坏,出现了诸如遗产地“更名风”、“为遗产地命名”、“在遗产地建设旅游设施”、“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展示,在讲解中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传说和神话,代替基于文化、历史、科学的介绍”和“基于经济利益的遗产产品复制”等有损遗产原真性的问题[3]。

遗产保护及遗产旅游者的原真性体验面临窘境,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矛盾加倍尖锐。

一、旅游原真性(一)原真性概念“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自己做的”、“最初的”,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馆的艺术展品,于20世纪70年代,延伸到旅游研究领域[4]。

尽管国际遗产界一致认为,将这一重要概念准确地转译为其他语系,是相当困难的[5],但国内许多学者从学科语境的词义与概念演变以及对《奈良原真性文献》(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中的相关理解,一致认为应该将“authenticity”统一译为“原真性”[6-9]。

“原真性”概念被美国景观建筑学家麦肯奈尔(MacCannell,1973)[10]引入旅游研究后,旅游体验研究开启了一片新的领域。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原真性”概念经历了“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过程[11]。

古建筑保护中关于原真性的的认识与判断

古建筑保护中关于原真性的的认识与判断

古建筑保护中关于原真性的的认识与判断一.关于“原真性”的含义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又译原生性、真实性。

“Authenticity”作为一个术语,包含了权威性“Authoritative”+本源“Original”双层含义,其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

对于一件艺术品、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

一般认为:判定一件艺术品应该考虑它的两个基本性质,即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历史。

艺术品的问世由创作思维过程和实物营造所组成;历史则包含了能够界定该作品时代性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化、改动以至风雨剥蚀的现实情况的全部内容2)。

由此可见,创作和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原真”的基本价值。

二.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原真性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定义“真实”的价值标准。

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始于东西方之间,以至于互扣“伪造”、“编纂”论和“效忠”、“愚忠”论的头衔。

西方原真性概念主要基于唯一性的观点,即艺术品和建筑物被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是重复性生产过程的产品。

即意味着每一物品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涉及各种变迁、发展、退化、剥蚀、现代装饰、扩建等等。

因此,任何一件“赝品”,无论它是复制品、仿制品或是复原的成果,也无论是否得到过分的修复,即便可以乱真,也不应被理解为原物(Original)。

构筑物应该作为自己时代的产物被识别,其易于识别的最初的品质或特征不应被破坏。

那些未以历史性为基础的更改和恢复最初面貌的创作将被阻止,可能发生的消除或更改历史性材料或者与众不同的建筑外观特征的行为应该被避免。

1964年的《保护和修复纪念建筑和遗迹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明确强调历史遗迹的一切“原始”特征都应当予以妥善保护——严谨忠实的“效忠”论。

其实追朔“原状”的观念,我国文物古迹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法律原则(1982第12章15条)就详细规定了不可改变文物的四种原状3)。

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

内容摘要: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旅游开发过程是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过程,其开发初期通常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上,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

两者的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世界遗产原真性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

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

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

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

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

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

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

prn pl orhert i ci e f i age con er at s v i on.Dif entunder十 fer sandf aboutAut ng hent t i y coul brn di ci d ig r ecti pacton t e ays m h w ofar chi t ect r u alhert iage cons vat er i on.T s ari e hi tcl expl nst ai he eani ofAut entciy t ough r ew i t e dea m ng h i t hr evi ng h i devel opm en 十ofhit i onum en sr t aton i er a十 sor caIm t esor i n十 n i onaI d I an accor ng o n er v di t it natonaI i docum ent uch asT ss he Aten h sChar ,t t er he Vence Ch t ,an i arer d T e No a Do m en n Au h t i .poit h i h r cu to t eni t cy n soutt e deasand pr i it esi he act cal sak n t m cons v aton ofar t ur er i chi ect e her age,and dicusest pr ect ays i t s s he ot i w on . KeyW or Ar t ds chi ect aI erage. ur i h t Aut hent t C ons vaton,I i y, ci er i nnovat i on
“ 真性” 的 内涵 ,指 出我 国建筑遗产保 护 中出现的理念和 实践误 区, 讨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 原 探

原真性视角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原真性视角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百家论点原真性视角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徐媛媛(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本文分别对原真性保护与文化遗产开发关系、基于原真性保护的旅游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与述评。

其中,发现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使文化遗产获得具有积极意义的原真性保护,而关键之处是,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充分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

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1引言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城镇化催生了多元化的转型和问题。

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地域空间重组,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

这一议题又可以细化为多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点,因此,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就成为保护文化遗产和保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目前,学界已有不少关于旅游开发中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研讨,为进一步探究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具体而言,基于原真性视角,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研讨,可以归为三类,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基于原真性保护的旅游开发模式、文化遗产的旅游管理模式。

2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两者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是学者探讨的焦点之一。

张朝枝(2008)指出,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原真性概念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甚至多个学科领域之间交替出现。

关注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差异,从而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本已经矛盾重重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但原真性保护与旅游活动的开发并非背道而驰。

原真性与遗产旅游和遗产地管理的关系

原真性与遗产旅游和遗产地管理的关系

2.遗产旅游对保护遗产原真性的积极意义
遗产旅游的发展并不总是与遗产原真性的保护背道而驰, 陈享尔(2012)认为二者只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 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理解,而且旅游活动还在一定意义 上起到建构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作用。 发展遗产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和延续原本就 有但开始被人们淡化或者原本就有却被人们遗忘的遗 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等,使遗产的文化内涵日渐 丰富, 文化传承能够不中断。
在对遗产地进行管理时,遗产原真性的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考虑: (1)媒介对遗产原真性的影响 在原真性的认识与理解过程中,媒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旅游经营者通过媒介去宣传文化遗产旅游地,利用媒 介构建于文化遗产的真实相符的、积极的形象,在潜在游客 心中构建一个真实而正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游客对旅 游目的地现场的真实感(张朝枝);另一方面通过媒介对遗 产地的积极宣传,在扩大遗产地知名度的同时,也使公众更 加了解和认识遗产地,反过来会和公众一起起到对遗产地进 行监督和保护的作用。
(2)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
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能增强他们对旅游展示活 动的“真实感”,从而也影响游客的“原真性”体 验。同时通过“前台”文化表演这种方式来实现对 “后台”的保护,避免大众旅游对文化的破坏。居 民对“前台”表演的认同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表演和 展示活动的原真性,从增强了游客的原真性体验。 (张朝枝)
(4)旅游经营者应重视对原真性的保护
原真性保护得好,旅游开发会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原真 性保护得不好,旅游开发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收益(王伟 伟),所以若想让遗产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旅游经营 者要重视对遗产原真性的保护。 为了让旅游者有一个“原真性”的体验,旅游经营管理 者应该重视景区的解说系统的建设(张朝枝)。因为旅 游地解说可以通过影响游客的情感而影响游客的原真性 体验(McIntosh&Richard,1999)。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地点、建筑和自然景观。

维护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于后世的传承与演进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对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综述进行梳理,旨在促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

一、世界遗产原真性研究1. 定义与内涵世界遗产原真性是指世界遗产地在历史、文化和自然方面保持其最初状态、真实性和独特性的程度。

原真性的保护要求尊重遗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确保其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时间推移中,都能够真实地展示和传达其独特的价值。

2. 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价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学者们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历史真实性、文化对比性、整体性和传统技艺等。

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 保护与传承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例如修复和恢复古建筑、保护文物和推行传统技艺等。

同时,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社区的参与度和对遗产的认同感,以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遗产完整性研究1. 定义与内涵世界遗产完整性是指世界遗产地所包含的遗址、建筑和景观等方面的完备性和完整性。

完整性的保护要求保存遗产地的原貌、结构和环境,以确保其整体完整呈现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价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学者们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遗存完整性、功能完整性、环境完整性和认知完整性等。

这些指标能够测定世界遗产的各个方面的完整性,为合理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

3.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世界遗产的完整性需要平衡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对遗产的侵害;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为世界遗产提供必要的保护和管理。

概念的界定 [原真性概念界定]

概念的界定 [原真性概念界定]

原真性概念界定原真性是文化遗产评价的重要原则,本文从文化遗产的视角界定原真性。

笔者综合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认为遗产原真性首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遗产原真性时空二维的界定,遗产都具有时间的烙印和空间的痕迹。

从时间上来讲,遗产本身就是历史的物品,虽没有明确的遗产的定义但从包括的历史文物、古代遗迹、古建筑群来看首先是具有历史而且存在历史悠久,距今需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原真性不能脱离其历史生存的环境而孤立出来,而这个历史环境由于地域、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塑造具有时间定格性和地域差异性,不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从空间来看,遗产不能脱离其原有的自然空间界面或者与原有的自然空间界面相背离。

自然环境是遗产生存的土壤,自然空间的界面是遗产的基底,如果自然空间界面发生了变化或者脱离,不仅会改变遗产的生存条件,对遗产造成隐形破坏,而且从景观欣赏的角度,改变了遗产遗存的肌理,会成为孤岛。

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信息相吻合,依照文献记载经现代人重新修建的不能称之为遗产无法谈及原真性,对于历史遗留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少部分经过修旧如旧,在内部质量和外观风貌和本质特性没有发生变化的可列为文化遗产,如果大面积、大部分的经过翻修,尽管在内部质量和外观风貌和本质特性没有发生变化则不可列为文化遗产,因为已经失去了称为遗产的痕迹。

第二、遗产原真性的信息具有多重面向性并且其信息来源必须真实可靠。

遗产原真性是多方面综合看待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遗产原真性的信息符号来源必须真实可靠,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产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即由不同的信息符号来组成。

第三、由于遗产是时空二维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产的原真性因其遗产地的文脉具有传承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重视遗产所在地历史文脉的可持续性、保护各个历史阶段有价值的文物及建筑等、重视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的传承、营造特定历史阶段的遗产本真的状态。

原真性视角下的建筑遗产保护

原真性视角下的建筑遗产保护

原真性视角下的建筑遗产保护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阮仪三李红艳【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

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原真性理解差异会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带来直接的影响。

该文通过回顾国际上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思想渐进过程,对照《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及《奈良原真性文件》等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的重要文件,诠释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内涵,指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理念和实践误区,探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

【关键词】建筑遗产原真性保护创新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我国,虽然原真性原则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得到公认,但是,对它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原真性”理念指导下的保护实践也存在诸多争议。

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

两个多世纪以来,欧洲对于原真性原则争论不断、研究不断,在不断的争议中,产生了比较成熟的保护理论与学说,对我国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西方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认识的渐进过程20世纪以前,原真性并没有在城市遗产保护运动中被认为是关键的概念,但是,对于古建筑的修复方法却存在着很大争议(图1)。

1 9世纽中叶,对于建筑遗产保护,欧洲主要有两种互相对立又影响深远的学说1:一种是反干预的(Anti-interventionist),即历史性修复,基本在英国,代表人物是英国艺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1819年-1 900年),认为古建筑是匠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脉中完成的独一无二的创作,不应用新的物质手段干预它的原有状态,当代的干预会带走历史的痕迹而使历史失真;另一种是主张干预的(lntervention ist),即风格性修复,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厄杰纳·维奥莱一勒一丢克(Eugene Violbt- le-Duc,181 4年-1879年),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人对过去事实完整而客观的呈现,赞成以必要的物质手段介入来保护历史建筑。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遗产是我们过去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物质和非物质元素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文化的记忆。

而文化旅游则是将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体验中,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体验。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紧密联系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首先,文化旅游为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通过将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可以增加对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和关注度,从而筹集维护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

其次,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游客的参观和体验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承,同时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密切联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向游客展示和介绍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对其的认知和尊重,并激发对文化传统的兴趣。

其次,文化旅游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

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业、餐饮业和交通业等。

此外,文化旅游还促进了地方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提升了地区形象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而积极的。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然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过度旅游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和消耗。

大量游客的到来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超负荷运营,使其无法得到适当的保护和修复。

其次,商业化的文化旅游可能带来文化价值的模糊和削弱。

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和获得经济利益,有些地方可能对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包装和篡改,失去了其真正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也需要更好的政策和法规保障,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国内许多学 者从 学科语境 的词义 与概 念演变 以及
诉求 ,以文物 古 迹 资 源 作 为 主 要旅 游 吸 引物 的
文 化遗产 旅 游逐 渐 成 为 人 们 现 代 的 生 活方 式 之

对 《 良原真性文献》 ( a ou et nA t n 奈 N r D cm n u e. a o h t i ) 中的相 关理解 ,一致认 为应该将 “ u e— it cy at n h t i ”统一译为 “ it cy 原真性”6 。 “ _ ] 原真性 ”概 念 被 美 国 景 观 建 筑 学 家 麦 肯 奈 尔 ( aC n e , M c anl l 17 ) 叫引入旅游研究后 ,旅游体 验研究 开启 了一 93 ¨ 片新 的领域。随 着相关研 究 的不断 深入 , “ 真 原
研究遗产旅游 活动 中游客对原 真性 的感 知 ,是 一 种存在意义上的原真性。
矛盾 更加 尖锐 。
作者简介 :高
科 (9 3一) 18 ,男 ,四川眉 山人 ,东北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学 院旅游管理 系2 0 级硕士生 ,主要 08
从 事 旅 游 管 理 、旅 游 文 化 方 面 的 研 究 ( 编 :10 2 ) 邮 30 4 ,E—m i ak3 @ nn .d .n a :go74 e u eu c l
求 的增 多 以及 “ 旧思 乡 ( ot ga ” 的心 理 怀 ns l ) ai
己做 的” 最初 的” 、“ ,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馆 的艺术
展 品,于 2 0世 纪 7 0年 代 ,延 伸 到 旅 游 研 究 领 域 。尽管 国际遗产 界一 致认 为 ,将这 一重 要概
念准确地转 译 为其他 语 系 ,是相 当困难 的 ,但 J
遗产旅 游者 、东 道地 居民和旅游经 营者等 四个维度 ,讨论不 同利益群体 对遗产旅 游原真性 的理解 与构 建 ,认 为专家学者 对遗 产物 的原真性 的认 知结果是一个客 观 、可评 价的标准 ,但并 非是获得 原真性旅游 体验 的必要 前提 ;遗产旅游 者追求原 真性旅游体验是一个连续 的心理 过程 ,其最终体验 的是旅游 经营者 和 目的地居 民共 同构建的 “ 原真性效 果” 。文章还着 重探讨不 同利 益群体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 :文化遗产旅 游 ;遗产原真性 ;原真性体验 ;互动机制

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

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
M ac 2 r h, 011
遗 产 管 理 与旅 游 视 角 中 的原 真 性
— —
兼 论 浙 南 海 防 遗 址 蒲 壮 所 城 的 保 护 性 开 发
张 金 玲
( 四川 师 范 大学 历 史 文 化 与旅 游 学 院 , 都 6 0 6 ) 成 1 08
摘 要 : 化 遗 产 旅 游 原 真 性 包 含 遗 产 原 真 性 和 原 真 的遗 产 旅 游体 验 。遗 产 管理 者 与 旅 游 管 理 者 并 非 道 不 同不 文
我 国是 一个 文 化 和 自然 遗 产 大 国 , 目前方 兴未 艾 的旅 游 产品基 本上 都是 依托 遗 产资源 而开 发形 成
的遗产 旅游 产 品 。文 化 和 自然 遗产 是一 种特 殊性质
角[ , 】 或从 文 物保 护 工作 者 视 角[ s so, 出在 ] 4 ]] s 得 - [1
权 属性 来看 , 与普 通 经 济资 源大 相 径庭 。这一 点 都 是众 所 周知 的 , 须 笔者 赘 述 。2 无 O世 纪 9 0年代 中 期 以来 , 国围绕 遗产 旅游 的多次论 争 , 我 多发生 在遗
个 双方最 应该 也最 能够 坐下 来讨 论 的话 题 。如 果
收 稿 日期 :0 0 1 — 7 2 1 - 2 1
己方 看来 理所 当然 、 但在 对方 看来 却缺 乏“ 解 之同 理 情” 的观点 ; 也有 研究 者开 始 了加强 两个 领域 对话 的 尝试 , 但这 方 面的 成果 还不 太 多口 。其 实 , ] 这本 是

的资源 , 无论 是从 其 物 质 性 态 、 内在 价 值 , 是从 产 还
调 的 是 客 观 , 者 则 重 心 在 主 观 。 遗 产 管 理 者 与 旅 后

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念 在哲学 、 考古 学 、 言学 、 语 文学 、 艺术 、 传播 学 、 会 社 学等 多个 领域都 在 相互 传 播 与使 用 , 时代 变 迁 与 社
会 发展不 断为 原真 性提 出新 问题 , 加 上 国际 间 的 再 文化 差异 , 使得 原真性 概念 理解 越发 困难 。 在旅游 与遗 产 保护 研 究 领域 , 真性 概 念 在 遗 原 产保 护 与旅 游研 究两个 甚 至多个 学科领 域 之间交 替 出现 , 注视角 的不 同导 致对 原 真 性 概念 理 解 差 异 关 使旅 游发 展与遗 产保 护两个 本 已经矛盾 重重 的管 理 部 门关 系变得更 加 复杂 , 因此 理 清 原 真性 概 念 在 两 个领 域 问的不 同演 变路 径 及 其 理解 差 异 十 分 必 要 。 本研 究拟从 ate t i uhnit 中英文 词 义 人 手 , 析 该 c y的 分 词两 种不 同学科语 境 的词义 与概 念演变 并进 行分 析
“ uh nit” A te t i 引入旅 游 研究 领域 源 于对 现代社 cy

般认 为 , A tet i ” 自于希腊 语 和 拉 丁 “ uhni t 来 cy
语“ 权威 的” atoi t e 和 “ 源 的” oi n1 两 ( uhr a v ) 起 ti ( r ia) g
会失 真 性 (iateti ) 认 识。美 国历 史 学 家 nuhnit 的 cy
B o t (94 将托马斯库 克组 织 的大 众 团队旅游 称 or i 16 ) sn
收 稿 日期 : 0 7—1 2 20 2— 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准号 : 5 30 ) 批 7 0 07 。 0 作者简介 : 张朝枝( 9 3 ) 男, 17 一 , 中山大学旅 游学院副教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
差异
摘要:“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

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强调客体本身衡量标准,讨论建构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与技术指标;而旅游研究则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

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个互动演进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要从互动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原真性概念。

关键词:原真性;旅游;遗产保护;演变;差异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由于被运用于多个语境和层面,原真性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概念”(Golomb 1995)。

的确,原真性概念在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在相互传播与使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不断为原真性提出新问题,再加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原真性概念理解越发困难。

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原真性概念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领域之间交替出现,关注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原真性概念理解差异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两
个本已经矛盾重重的管理部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理清原真性概念在两个领域间的不同演变路径及其理解差异十分必要。

本研究拟从authenticity的中英文词义人手,分析该词两种不同学科语境的词义与概念演变并进行分析比较。

一、“Authenticity”的起源及其中文译法
一般认为,“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

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Authenticity”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程度(阮仪三、林林,2003)。

“authenticity”的英文词义表示“真正”(tr ile)、“真实”(real)、“原作”(original)、“诚实”(honest)、“神圣”(sacred)(Lowenthal,1994)。

“Authenticity”引入文化遗产领域始于《威尼斯宪章》(1964),在汉语中能与“authenticity”相对应的术语是用于鉴定文物的“真品”一词中的“真”,但仅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

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uthenticity”的“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中的相关理解,曹娟(2005)、徐嵩龄(2005:105)认为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

但此前,张松(2001)、阮仪三、林林(2003)在讨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时就已经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同是文物背
景的学者也有将其译为“真实性”(张成渝、谢凝高,2003;张成渝,2004),国家部分机关的相关正式文件也译为“真实性”。

“Authenticity”引入旅游研究领域源于对现代社会失真性(inauthenticity)的认识。

美国历史学家Boorstin(1964)将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大众团队旅游称为“伪事件”(pseudo-event),是一种“失真”(inauthenticity)。

与之相反,美国社会学家MacCannell(1973、1976、1989)则认为旅游者生活在现代化、异化(Mienated)的社会中,真实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们旅游的动机就是为了寻找“authenticity”。

社会学研究者王宁(1999)在将MacCannell的“Authenticity”概念介绍到中文语境中时,将其译为“本真”。

但在哲学研究领域,早在1991年就有人将“authenticity”译为“本真性”(杜维明,1991:49)。

其实,“真实性”一词早在中文语境中存在,只不过是多用于传播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

从可查文献来看,“真实性”早期含义主要是针对“真”与“实”,“假”与“虚”而言,如纳扎罗夫(1953)关于电影纪录片真实与否的讨论,杜岫石(1959)、金岳霖(1959)关于真实与正确的哲学讨论等等。

或许缘于语言习惯,后来旅游界常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吴忠才,2002;于岚,2003;吴晓隽,2004;钟国庆,2005;田美蓉、保继刚,2005;陈勇,2005;王晓跷等,2006)。

综上,“Authenticity”的中文译法各有背景,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原真性”与“本真性”的词义基本相似,“原”
指“原生的”,“本”指“本来的”,只不过目前社会学界、民族学界通常译为“本真性”(最近也有译为“原真性”,如马晓京(2006),而文化遗产保护界常用“原真性”,与之相比,旅游界常用的“真实性”更强调旅游者的体验,但由于“真实”失去了“authenticity”中“原初的”、“本来的”含义,与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相背,根据英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译为“原真性”应该更符合原意。

二、遗产保护法规与文献中原真性概念的演变
根据曹娟(2005)、徐嵩龄(2005)的研究,原真性概念大致经过以下几部国际法规文献的发展与完善:
《威尼斯宪章》。

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了“第2届国际历史古迹的建筑师与技师大会”,通过了《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宪章》首次明确提出“使它们(历史古迹)能以充分完备的原真性传承下去”,《威尼斯宪章》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最早的状态”(theunderlying state)而且要保护“所有时期的正当贡献”(the valid contributions of all periods),“不能改变布局和装饰”,“要保护古迹周围环境”,等等,充分表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概念内涵,即“最初的状态”与“当时的环境”。

《奈良文献》。

1994年11月,日本文部省与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罗马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日本奈良组织召开“与世界遗产公约有关的原真性”国际专家会议并形成《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简称《奈良文献》)。

《奈良文献》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

原真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有关‘原真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

”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持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巴拉宪章》。

在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一系列探讨中,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The Burr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