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以古城洛阳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1-18
作者简介:李继峰(1963-),女,河南新野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第40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Vo l.40 No.4
JOU R N AL OF ZH ENG ZH OU U N IV ERSIT Y
July 2007
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古城洛阳为例
李继峰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22)
摘 要:洛阳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主要包括龙门石窟、白马寺及老城区文物群、历史街区等。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基础设施、绿化等工程建设造成文物四周环境的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失去原有的存在环境;旅游承载量过度;文物损坏、残缺严重,原有风貌消失。在保护方面文物修缮还停留在小修小补状态,缺少系统、长远规划;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文物周边环境保护治理不到位等。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坚持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与开发侧重点不同的策略,遵守开发时序、城市建设配套、协调发展原则,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战略。
关键词:历史名城;洛阳;旅游资源;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 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150-05
洛阳作为闻名中外的历史古都,积淀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洛阳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斐声海内外,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早已为世人熟知,并成为中原地区文物旅游的亮点。但其他众多的文物资源与文物古迹并不为人熟知,现存状况也令人堪忧,文物保护与其所蕴含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何使文物的潜在优势发展成现实优势,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物保护,是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亟须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龙门石窟、白马寺及老城区文物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对现实工作有所启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1.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题中之义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着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洛阳来说,文物旅游资源是当地旅游产品中最具品位、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品种之一。市内及市郊文物类型丰富,皇陵、寺塔、历史名人故居、古代建筑等种类齐全,具体形态地域特征明显,体现了特色旅游的优势所在。但由于文物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1](P15),就明确反映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无论文物概念如何拓宽、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多少,文物始终具有这些特性,因此文物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2.文物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凡是重视文物保护的国家,都是旅游业发展最强劲的国家。法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是一个无比珍爱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法国文化预算在国家总预算比例中突破1%的界限,文化部的财政预算中有15%用于遗产保护。意大利每年有20亿欧元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同时还设立了文物
保护中心作为培养各种文物保护人才的基地,设置各种专业,承担重点文物的修护工作。1997年,德国柏林,14亿马克(大约60亿元人民币)用于文化遗产保护[2]。可见,国外旅游业能持续发展,政府财政、人力的投入都相当巨大。当然,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
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文化,文化的依托是历史,而历史的再现在于城市文物,因此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3](P19)。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文物上,以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了/文物搭台、旅游唱戏0的口号,希望把本地旅游搞出特色,以拉动经济增长。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适度的利用文物会给文物保护创造必要的经济收入,为保护文物资源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文物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盲目开发,将会使文物遭到灭顶之灾。另外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给文物保护带
150
来巨大的冲击。至于蜂拥式的参观、超负荷的开放带来的人满为患无疑将给脆弱的文物保护雪上加霜,给文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皮之不存,毛将附焉0,文物资源遭到破坏,旅游业也就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起步阶段,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名胜旅游区要整修一番,像四川的峨眉山,长江三峡,甘肃的敦煌、嘉峪关,西安的半坡村、秦始皇陵等等0。这里所说的/整修0,既有对文物保护的要求,也有整洁环境和开发的含义,指明了保护和开发的辩证关系。
二、洛阳旅游资源开发给文物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
龙门石窟、白马寺及老城区文物群、历史街区是洛阳市主要的历史文物,这些地方旅游开发相对较早,旅游开发给文物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也相对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龙门石窟
龙门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绿化覆盖率较高,植物茂盛,充分改善了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保护。但是这些植物(包括松树等乔木)依靠石灰岩山体上很薄的土层吸收水分生长,根系盘根错节,深入岩层,引起岩层裂缝的产生,冬季冻胀现象又加剧了裂缝的扩展。这种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山体的崩塌,裂缝是龙门石窟最大的威胁。1971-1972年,龙门文物管理所曾对奉先寺采用环氧树脂灌缝胶结的方法治理裂缝,由于环氧树脂粘度较大,不适于灌浆。后经过实验,采用糠醛)))丙酮作稀释剂,使环氧树脂粘度降低,提高了环氧树脂的可灌性。环氧树脂结构中含有苯环、醚键,抗化学溶剂能力强,对酸碱、有机溶液抵抗能力都很强,因而在石质文物加固方面应用极其广泛,我国的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多处石窟均采用环氧树脂加固[4](P137)。
阴雨天对龙门石窟影响较大,雨水顺裂缝渗漏,使洞窟内的造像及唐代彩绘形成一道道渗沟,雨水中的化学物质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以致出现沉淀结痂和水渍现象,需要工作人员对结痂及水渍定期进行清除,以便缓解该现象对石窟文物的损坏。
拦坝蓄水工程使伊河水面扩大、水量增加,千年古佛影映于波光山水之间,虽使风景区更加美丽宜人,但水面的扩大使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增高,对以石灰岩为材质的石造像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水量的增长加重了河水对河岸的冲刷作用,将来必对龙门山体产生不利影响。
横跨伊河的/龙门桥0与香山脚下的公路相连,是洛阳连接平顶山、汝州等市县的交通干道,车流量很大,尤其是重型车辆比例很高;龙门桥以北不远处还有一条铁路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噪声和尾气排放对龙门石窟也造成很大的威胁,有关部门应针对铁路线对石窟的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未来的解决办法。
山体横空架设很多栈道和雨蓬,这些栈道依山就势,大大方便了游人游览,雨蓬可以保护下部造像,但这些设施的施工过程对于山体及石窟不可避免也会产生影响。雨蓬外挑部分由于滴水及排水措施不到位,其下部往往会出现水渍和泛碱现象,这一方面影响观瞻,另一方面对下部造像的保护也是不利的。
2.白马寺、关林
白马寺、关林等历史文物的独特价值及较早开发,其蕴含的旅游潜力早已显现,它们所占据并形成的旅游市场已相当成熟。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文物受损较为严重,多年来由于受维修资金所限,目前还仅限于对文物建筑本体的抢险加固和必不可少的小修小补。这类修补持续不断,随意性较大,缺少系统规划;另外,对于中国古代木构文物而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0是文物保护和维修的根本原则。5文物保护法6也提出: /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0在实际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中,/不改变文物原状0的指导原则却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3.老城区文物群
洛阳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据统计,规划区内现有文物遗存19处,传统民居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处,分别为都城博物馆、祖师庙、河南府文庙、洛八办、山陕会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有安国寺、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集中在东北隅地段的文物遗存共4处,有明福王府、洛阳县衙、祖师庙、三官庙;东南隅地段的文物遗存共7处,有钟鼓楼、文峰塔、董公祠、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五圣堂,传统民居1处即王家大院;西南隅地段文物遗存3处,有河南府城隍庙、安国寺、王家节孝牌坊,传统民居多达8处,有李家大院、于家大院、马家大院、董家大院、林家大院、潘家四合院、史家大院、庄家大院;洛浦地段有文物遗存5处,有山陕会馆、八路军办事处、朱文公祠、都城博物馆、洛严关等。
在上述文物古迹中,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文物建筑本身还没有得到必要的维护,如文峰塔、祖师庙等;同时,周边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治理与改善,文物内外部环境状况都令入堪忧。从调查看,老城区的文物群在保护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文物严重残缺不全,大都失去其原有风貌及原来存在的环境,表现为仅存一二座主体建筑,不能反映其原有格局的宏大及建筑的壮观;其二,文物各部分互不连属而成为城市中的/孤岛0,无法充分体现文物价值;其三,周围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