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福建民俗风情文化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

陆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

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居全国第一。

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

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

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

福建地貌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

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

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

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

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内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

有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一、福建气候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

福建家乡的风俗

福建家乡的风俗

福建家乡的风俗福建的传统民俗有:福州清明节习俗、客家山歌、龙岩客家婚嫁习俗、泉州民俗风情、宁德民俗风情等等。

1、福州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

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2、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

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4、泉州民俗风情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5、宁德民俗风情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

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福建习俗简介

福建习俗简介

福建习俗简介
福建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包括:
祭祖:福建人非常重视祭祖,每逢春节、清明、中元、冬至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前往祖先墓地或祠堂进行祭拜。

祭祖仪式庄重肃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迎神:福建民间信仰众多,许多地方都有迎神活动。

迎神时,人们会抬着神像出游,沿途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闹非凡。

这是一种祈求神灵保佑、消灾赐福的民间信仰活动。

做年:在福建,过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

到了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度佳节。

春节期间还有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婚嫁:福建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

在结婚前,男女双方要交换庚帖(写有双方生辰八字的帖子),以确定婚姻关系的合适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婚后第三天,新娘要返回娘家“回门”,表示对父母的尊重和感谢。

丧葬:福建的丧葬习俗也很讲究。

在老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包括守灵、哭丧、送葬等环节。

送葬时,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持孝杖,沿途撒纸钱以示对死者的怀念和送别。

此外,在福建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还存在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活动。

例如闽南地区的“乞龟”习俗、客家地区的“走古事”活动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文化现象。

这些习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了福建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感受福建文化的途径。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晒出我的家乡民俗风情作文福建

晒出我的家乡民俗风情作文福建

晒出我的家乡民俗风情作文福建《晒出我的家乡福建民俗风情》篇一《热闹的福建庙会》我的家乡福建啊,那民俗风情可真是丰富多彩。

就说这庙会吧,一到时候,那场面,就跟开锅的热粥似的,咕噜咕噜全是活力。

我记得有一回赶庙会,是在一个小镇上。

天刚蒙蒙亮,我就被那热闹的锣鼓声给闹醒了。

往庙会那地儿赶去呀,一路都是人,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的。

到了地儿,那阵仗可把我惊着了。

路两边全是各种各样的摊位,摆着小吃、小玩意、还有些传统的手工艺品。

我眼睛都快看花了。

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表演的队伍了。

舞龙队前头那大哥,拿着个龙珠晃悠得可起劲儿了,后面跟着的小伙子把龙舞得就像真要飞上天似的,龙鳞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

旁边还有踩高跷的,那些人踩着高跷跟没事儿人一样,走着各种各样滑稽的步子,时不时地还跟路边的小孩逗个趣。

有个踩着高跷的大叔,扮成小丑的模样,脸上涂得花花绿绿的,手里拿着个鸡毛掸子,故意在小孩子面前晃悠,吓得小孩往大人身后躲,等小孩一露头,他又做个怪脸,小孩又笑起来了。

小吃摊那也是香得不得了。

我闻着味儿就走到一个卖肉燕的摊前。

这肉燕啊,可真是福建的特色。

师傅那手跟变魔术似的,拿着一块肉,用木槌不停地捶打,把肉捶得又薄又有韧劲。

包的时候,手指灵活得很,眨眼间一个可爱的小肉燕就包好了。

我买了一碗,咬一口,那皮滑溜溜的,肉馅香得满嘴都是。

这庙会简直就是一场民俗的大狂欢啊。

篇二《福建的古早婚礼》说起福建的民俗风情,那古早的婚礼可不能不提。

我有次参加表哥的婚礼,可就让我深深体验了一回。

婚礼前好些天,家里就热闹开了。

大人们进进出出,忙着准备各种东西。

那婚房布置得红红火火的,到处贴上了大红的喜字。

床上的被子叠得跟小山似的,听说是村里有福气的长辈帮忙缝的呢。

床头上还放着花生、红枣、桂圆之类的东西,寓意着早生贵子。

到了婚礼当天,那可真是精彩。

新郎官一大早就带着迎亲队伍出发了。

到新娘家的时候,那门关得紧紧的。

男方的人就得在门外又是唱歌又是塞红包的。

福州民俗

福州民俗

湘潭大学民俗学选修福州民俗院系:[商学院金融系] 班级:[三班]学号:[20101307007]姓名:[黄莉莉]完成时间:2013年4月7日福州民俗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千百年来,辛勤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产和精神文明。

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福州人渐渐沉淀了丰富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几个对我们福州人十分重要的民俗。

一,福州传统婚嫁习俗福州传统婚礼的服饰很特别,新郎戴小帽、穿长衫褂(清朝装),新娘确是凤冠霞帔(明朝装)。

新郎要取到心仪的新娘,需要经过的步骤可没有那么简单哦。

1,提亲。

男家拖媒人向女家提亲,若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

请算命先生合婚,若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2,议聘。

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

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

议定的聘金尾数必须以“三”结尾,如数字133333,83333.福州方言“生”与“三”谐音,象征着婚后多生儿女。

3,送定。

俗称定亲,订婚。

男方将聘金财务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

男方下聘的时候要备齐10样东西,2只公鸡,10近面,10斤肉,10斤糖,三条烟,蜡烛,鞭炮,花,礼金,金器。

(意味着“十全十美”)3,送日头。

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

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婚,称为“借孝婚娶”。

4,迎亲。

福州女儿出嫁,要在上午12点之前接到男家。

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不能让太阳照到女方脸上。

(意为挡灾,辟邪)新郎到新娘家是,新娘一定要吃碗太平面,新娘到新郎家后,也要吃一碗太平面,两个太平蛋(鸭蛋)要吃一颗留一颗。

意为一起平安。

5,婚礼。

拜堂。

男家中厅正厅设香案,听“拌房妈”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百高汤,夫妻对拜”。

见厅。

新人拜见至亲长辈,讨红包。

6,喝交杯酒。

福州人的风俗

福州人的风俗

福州人的风俗福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福州人民秉持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州风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福州人的风俗习惯。

1. 重视家庭和睦福州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睦,注重亲情和家庭的和谐。

他们尊敬长辈,尤其是尊重父母。

在福州,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

福州人常常会将整个家庭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2. 重视传统文化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福州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们热衷于学习福州的历史和文化,常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书画展览和传统节日庆祝等。

3. 崇尚清淡饮食福州人的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崇尚健康饮食。

他们喜欢吃海鲜和蔬菜,尤其是福州的海鲜资源丰富,深受福州人的喜爱。

福州人还有一道特色菜——佛跳墙,这是一道以海鲜为主料的传统名菜,因为其香气扑鼻,食之前还会有一道仪式感。

4. 重视教育福州人对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福州有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福州人会为子女选择最好的学校和教育机会。

福州人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很大,他们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争取更好的未来。

5. 喜欢茶文化福州人热爱茶文化,喜欢品茶和交流。

福州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福州人对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福州人常常在闲暇之余泡一壶好茶,与亲友一起品味茶香,共享宁静时光。

6. 崇尚节俭福州人崇尚节俭,注重节约和理财。

他们普遍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不喜欢浪费。

福州人的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和虚荣。

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开支,储蓄和投资,以确保未来的经济安全。

7. 爱好运动福州人热爱运动,注重身体健康。

他们喜欢晨练和户外活动,如慢跑、太极拳、骑行等。

福州有许多公园和健身场所,福州人会利用这些场所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福州人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他们勤劳、朴实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这些风俗习惯使福州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1.1福建地貌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

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

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

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

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内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

有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

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

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

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

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

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解放后,泉州人在政府引导下,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

2.5宁德民俗风情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目前闽东宁德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

闽东畲族分布9县12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现设立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

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

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6 茶习俗语“寒夜客来茶当酒”,福建人是客一进门即泡茶。

福建人喜欢喝乌龙茶,在福建最负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

福建人把饮茶叫作泡茶。

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

配套的茶杯当然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除了茶壶、茶杯,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

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

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

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致太大。

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

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三、福建的节日3.1.福建七夕节祭拜孩子保护神“七娘妈”在闽南和台湾,古代的七夕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并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妈”。

“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

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闽台的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

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

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

《鹭江志》中,“解去续命缕”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这天,闽台人家的睡房门口,要挂绘制着抱着小孩的七娘妈“七娘神灯”,这样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

到了傍晚,摆上鲜花瓜果、胭脂水粉、油饭各七份以及“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进行祭祀。

祭拜结束后将“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焚化,并将祭品扔一半到屋顶上去,给七娘妈享用,另一半留着自己用,这样可以更美丽和健康。

有的人家还会为孩子举行成人礼,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3.2 妈祖节每年4月25日、10月4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都会举办妈祖节,妈祖原名为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她生前经常在岛上为人治病,并能预报天气变化,使渔民常避过台风等带来的危险。

林默娘于28岁那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去世。

死后,人感其德,称为神姑和圣母,并在湄州岛上建造妈祖庙奉祀她。

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已成了能带来大吉大利的海神。

活动内容: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的生日和忌日。

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和台胞都来到湄州岛妈祖庙朝圣妈祖。

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

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3.3元宵节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

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

从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

街上供应汤圆,福建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福建的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抓鸭子的活动。

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竞技场一般设在海上或河上,从岸边腾空伸出根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装着一只盛鸭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个活门。

参加竞技者要登上木梯,走过这根伸向海里的圆木柱,到了末端,用手拉开小木箱的活门,鸭子就掉进水里,同时人也跃入水中去抓鸭子。

通常,十几只鸭子,在一个多小时内便被勇士们抓光。

四福建的特色小吃有福州地区的鱼丸、肉燕(喜称“太平燕”)、蛎饼、锅边(连江的海鲜锅边最出名)、春卷、光饼、荸荠糕、黄米糕、发糕、八宝芋泥(甜的)、萝卜糕(咸的)、芋头糕(咸的)、蛎饼、九重馃,等等,多了去了;有莆田的兴化米粉、打卤面;厦门泉州的炒面线、烧肉粽、土笋冻、线面糊;还有沙县小吃中的扁肉、拌面、糟菜粉什么的;龙岩特色的八大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干、连城地瓜干、永安笋干);暑天时吃的仙草冻;浦城的芋子饺、豆腐丸、桂花茶、酸枣膏;总结:福建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以及福建山清水秀,空气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首位。

“双世遗”武夷山和驰名世界的茶叶都是福建著名的生态品牌。

欢迎大家来福建做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