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入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个题目,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①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

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记述往事,评头论足,笔调轻松,表达灵活。

诸家诗话虽各有偏重,但兼及其他内容是其共同点。

②北宋中叶是诗话的起始时期,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体著作的开山之作。

书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该书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看点。

北宋中期以后,江西诗派及其追随者活跃于诗坛,出现了一些带有这派倾向的诗话著作,如吕本中《紫薇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洪刍《洪驹父诗话》、范温《潜溪诗眼》、周紫芝《竹坡老人诗话》等。

至南宋,由于有了前面诗话的积累,出现了诗话总集一类著作。

如《诗话总龟》,开创了以内容性质分类的诗话体例,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③南宋后期,诗话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诗论之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理论性和系统性。

书中分别论述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

从论述中看出,“以禅喻诗”是其诗论的命脉和基调,尊唐抑宋是其诗评标准和基本倾向。

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以禅喻诗”“妙悟”等学说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主张“学诗以识为主”,有“识”的能力才能辨别“体制”的艺术特征,进入悟境。

作者将这些主张和观点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宋代诗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④记述类和评论类内容在宋代诗话中均有记载,资料保存十分丰富。

更难得的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已经散佚的诗歌资料,如《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等诗话汇编著作中就保存了逸书、逸诗、逸事之类的材料。

另外,自《六一诗话》诞生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到清代还大量出现,说明其有文体传承的价值。

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显示出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7分)一、语言基础知识(4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干.禄(gān)名宿.(sù)装模.作样(mú)少.安毋躁(shāo)B.经幢.(chuáng)违拗.(ào)教.学相长(jiāo)拾.级而上(shè)C.粳.米(jīng)薄.面(bó)呼天抢.地(qiāng)扺.掌而谈(zhǐ)D.辟.邪(bì)供.职(gōng)强.词夺理(qiǎng)不着.边际(zhuó)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奢靡./靡.丽夹.袄/夹.克着.落/着.慌中.看/中.意B.混.淆/混.浊摩.擦/摩.挲几.乎/茶几.相似./似.的C.闷.棍/闷.热处.暑/处.理隽.永/隽.秀熨帖./碑帖.D.症.结/症.候瓜蔓./藤蔓.挨.个/挨.饿捆扎./驻扎.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化装家具反修率厉行改革瓮中捉鳖B.安详赔礼烂滩子风声鹤唳摩肩接踵C.雾凇臃肿鸡毛掸卓而不群剑拔弩张D.诀别彩排陆虞候合辙押韵闻者足戒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秸秆路由器交插学科口惠而实不至B.凋敝贷记卡察颜观色时势造英雄C.就范集装箱性格不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D.努嘴成式化连年歉收偷鸡不成蚀把米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2024学年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A.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波刚平,又起一波于虹在单位也闹出事来。

②不知是按照什么人的想法,于虹她们制作了一批动物作品,有虎、骆驼、猫头鹰、狼什么的,据说作为国礼赠予外宾时,他们都很喜欢。

问题就出在那样一批麦秸画上,它们取材于一批“”的老画家们的国画。

画家们是奉命无偿为北京各大宾馆创作,但有人首先看出了那些国画作品是“黑画”,接着,许多人的也都看出“黑意”来。

画虎的是以草为林,三虎为彪,明摆着是为悼念林彪而画,画骆驼的将骆驼们画得那么瘦,神态那么茫然,居然题曰“任重道远”,明摆着是在讽刺大好形势;画的猫头鹰,明摆是在暗示现实;革命者常说阶级敌人“狼子野心,何其毒也”,可画上的狼却那么漂亮……③于是,“黑画事件”当然上升到“为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复辟做與论准备”的严重政治事件。

那么,A市那小小的麦秸画作坊里的姑娘们,又为什么偏偏做出这么一批连名字都一模一样的作品呢?不追查行吗?结果一追查,查到了业务组长于虹头上。

她又是受谁的指使呢?当然并没有人指使她。

一次,外交部礼宾司的人陪同几位外宾到了A市,参观了他们单位,一位礼宾司的女同志建议鼓励姑娘们集思广益,多从中国画中借鉴题材,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的破折号表示解说,和《林黛玉进贾府》中“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2021年高二下学期收心考试(寒假收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收心考试(寒假收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收心考试(寒假收心)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分别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共48分)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莅.临(lì)气氛.(fēn)国子监.(jiàn)戛.然而止(ji á)B.包扎.(zā)憎.恨(zēng)梁山泊.(bó)呱.呱而泣(gū)C.蒙.骗(mēng)哺.育(pǔ)血.淋淋(xiě)浩浩汤汤..(sh āng)D.尽.快(jǐn) 道行.(heng)露.马脚(lù)长歌当.哭(d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暮霭座落别出心裁浮想联翩B.干练安详歪门邪道不加思索C.销假陨落萍水相逢唇枪舌剑D.渔船凋敝祸起萧墙鞭辟入理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奥巴马即将展开的亚洲之行绕过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突出美国对盟友的重视,强调盟友关系仍是美“亚太再平衡”的重要支柱。

②为应对区域范围内的重污染天气,今年将搭建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立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机制,共同应对区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

③专案组成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一名可疑的男子拎着不明物品,在街边蹲着休息,行为相当鬼祟。

A.刻意逐步行迹 B.蓄意逐渐形迹C.蓄意逐渐行迹 D.刻意逐步形迹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来自星星的你》播出以来,大家对它兴致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xx年灸手可热....的剧目之一。

山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三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周围鲜花灼灼,山林森森,流水潺潺,仿佛在世外桃源……近日,以李子柒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的视频从国内火到了国外。

不少外国人通过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又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中国这个国家。

好的传播,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一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反映情感的层面,充其量只能算是有内容。

当今时代,有内容的故事未必能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好的故事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当然,有价值并不是在价值观的外面生硬地套个文艺外壳,而是要将价值观不露痕迹地融入内容。

李子柒视频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美,并且“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隐藏在这种美的最深处。

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但他们喜欢李子柒视频里传递的美,而美是有力量的,它牵引着外国观众继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就短时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来看,李子柒视频可能抵得上甚至超过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影视、舞台艺术作品。

这是因为对外文化传播有了新媒介与互联网的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把目光多放在传统形式上,如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等。

虽有一些成绩,但我们要看到,传统媒介形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新媒介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李子柒自己或许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观目的,但她不经意间成了这方面的“高手”。

这启示着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是政府和文艺机构的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同时,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民间的传播由于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接地气,效果可能更好。

2022届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及答案

2022届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及答案

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时隔 8 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 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

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

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

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

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

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 1990 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

《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

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

”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

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2-2023年高二入学检测无纸试卷完整版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2-2023年高二入学检测无纸试卷完整版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姚贝娜的好嗓子让许多观众熟稔,再加上《甄嬛传》风靡(mǐ)一时的插曲,在观众还没喜欢够时她却迅速凋零,香消玉殒,令人扼腕(wàn)叹息。

B.中华文明硕果累累(lěi),仰韶的彩陶、良渚(zhǔ)的玉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不甚枚举,这些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诚惶诚恐。

C.古时过年两件事必办,放爆竹吃饺子。

爆竹禁放这些年,年三十变着法儿尽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多路精英荟萃(cuì),载(zǎi)歌载舞,算是过年一景。

D.站在兵马俑(yǒng)坑前,我们看见的秦朝文物几近全部。

细心倾听,甚至可以听见金戈铁马的嘶杀声。

这令人震惊的兵马俑,不过是秦文明中的沧海一粟(sù)。

【答案】A【解析】试题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

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容易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

B.“累累”应读léi léi,“甚”应改为“胜” 。

C.“载歌载舞”应读“zài”。

D.“嘶”应改为“厮”。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 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

《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 鸡年春晚筹备时间短,节目变动大,呈现出强烈的“定制”色彩:主旋律、流行、传统文化等各种必备元素杂糅,遭到网友的各种吐槽。

C.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徒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逗号放到引号外;B项,冒号改为引号;D项,问号改为句号。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C
4.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和“释迦牟尼之佛法”,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③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严谨周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从语言特色来看,论证语言严谨,如运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周密,说理性强而严谨。

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文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书写在长征路上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从湘江战役后的遵义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转战黔、滇、川等5个月的时间。

这5个月是中国革命由黑暗到光明、由死到生、由失败到胜利的时间,是中国共产党由共产国际第五十七支部领导到确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时间.应当说,这也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的真理,坚持独立自主、尊重国情,成功实现战略转移,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长征渐行渐远,但艺术创作的长征则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

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运河的开挖也引起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

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运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也就是说,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经济省力,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现象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运河开发史和运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很多,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下列文句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用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B.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C.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忍耐,什么事不可以忍耐呢?”D.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

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

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

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山东省夏津一中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山东省夏津一中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夏津一中 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摸底考试高三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57分〕一、语言根底知识〔45分,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干.禄〔gān〕名宿.〔sù〕装模.作样〔mú〕少.安毋躁〔shāo〕B.经幢.〔chuáng〕违拗.〔ào〕教.学相长〔jiāo〕拾.级而上〔shè〕C.粳.米〔jīng〕薄.面〔bó〕呼天抢.地〔qiāng〕扺.掌而谈〔zhǐ〕D.辟.邪〔bì〕供.职〔gōng〕强.词夺理〔qiǎng〕不着.边际〔zhuó〕2.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奢靡./靡.丽夹.袄/夹.克着.落/着.慌中.看/中.意B.混.淆/混.浊摩.擦/摩.挲几.乎/茶几.相似./似.的C.闷.棍/闷.热处.暑/处.理隽.永/隽.秀熨帖./碑帖.D.症.结/症.候瓜蔓./藤蔓.挨.个/挨.饿捆扎./驻扎.3.以下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化装家具反修率厉行改革瓮中捉鳖B.安详赔礼烂滩子风声鹤唳摩肩接踵C.雾凇臃肿鸡毛掸卓而不群剑拔弩张D.诀别彩排陆虞候合辙押韵闻者足戒4.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秸秆路由器交插学科口惠而实不至B.凋敝贷记卡察颜观色时势造英雄C.就范集装箱性格不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D.努嘴成式化连年歉收偷鸡不成蚀把米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开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出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欣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局部地区山洪爆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2020-2021山东省德州市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山东省德州市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山东德州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

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

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

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

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

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

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

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

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高三年级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

”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

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

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

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

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

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

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

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

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

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

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

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坚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奔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