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不自由,毋宁死》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了解作者帕特里克·亨利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认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自由,毋宁死》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掌握。
作者帕特里克·亨利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深度解读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等。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帕特里克·亨利及其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不自由,毋宁死》。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帕特里克·亨利及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对相关资料的研究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背景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14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想殷邦来演讲:在实践中提升,本篇演讲词,前两段语气相对舒缓(文末标点句号),后三节语气相对激烈(文后标点叹号,另外排比句、反问句和呼告语偏多);说服听众;提醒自己:教学,起点在语言和学生;语文活动:多读,多说,多听,多写。
教学目标: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学会演讲。
教学重点:演讲词赏析,演讲。
教学难点:演讲。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自由读,齐声读最后两节。
师:有过演讲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演讲词,题目是?一起来读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不自由,毋宁死”。
师:初读标题——不自由,毋宁死(正音)(预设:意思、读音、语气)师:怎么样?你来评一下。
你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告诉我。
师:大家看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语速是快还是慢?生:师:是真的吗?师:再读“不自由,毋宁死”。
二、中心句“不自由,毋宁死”师:你告诉我,哪一句点明了帕特里克·亨利此次演讲的主旨和内容。
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不自由,毋宁死。
(整体感知)师:这一次演讲,帕特里克·亨利要向在场的议员表明“不自由,毋宁死”的主旨,演讲词可以明确哪几个层次内容?(连读结论)生:第一节,缄口不语,是对祖国的背叛;第二节,为知道真理做好一切准备;第三节,必须战斗;第四节,让战争来吧;第五节,不自由,毋宁死。
师:为什么这么快找到?生:段落首尾。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师:同学们想想,这是纸质文章的,在演讲现场,怎么让听众瞬间捕捉这些核心句呢?生:逻辑词语,语气语调,呼告反复。
(理)师:演讲……生:※师:这几句怎么读?初步品读....情.感.。
读:(连读现状)(细节赏析)师:帕特里克·亨利为什么特别强调“不自由,毋宁死”?师:针对什么人?重复出现的词语(主席先生、先生们)。
针对这些人的什么观点?生:主要针对有些人主张和平。
……师:同学们,感觉一下,每段得出的结论,各是针对什么听众?什么现实情况提出来的?圈划出来。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STEP 02
STEP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演讲稿的 主旨和意图。
STEP 0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演讲稿 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有效的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不自由,毋宁死》的主题探讨
总结词
自由与死亡的关系
总结词
独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探讨《不自由,毋宁死》中自由与死亡的 关系,分析帕特里克·亨利如何通过这一主 题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
详细描述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强调的独立精 神,分析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及这一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总结词:作者生平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详细描述:简要介绍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包括他的教育背景、政治 生涯以及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中的重要表现。
《不自由,毋宁死》的文本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语言特色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分析《不自由,毋宁死》的结构,包括引言、 主体和结论等部分,并指出各部分在演讲中的作用。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每个环节, 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技巧
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 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THANKS
讲授环节
作者介绍
介绍帕特里克·亨利,包括他的生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不自由毋宁
死》教学设计大全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出自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模块“在演讲厅”专题。
这是一篇演讲稿,其特殊的文
体特点决定了教学这篇文本的基本方式,应该由传统的
文本解读式转变为学生的活动体验式,主要应该围绕如
何让学生“开口说”、如何“说”好等教学重心,使学
生增强演讲的意识,熟悉甚至熟练演讲的技巧,并提高
一定的演讲水平。
通过学习《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结合帕特里克亨利演讲的背景及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以文本
中的经典片段为演讲材料,练习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的方法,并
加以适当运用。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不自由毋宁死》精彩教学设计吧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不自由,毋宁死》教案6《不自由,毋宁死》同步练习《不自由,毋宁死》表格式
教案7《不自由,毋宁死》活动体验教案《不自由,毋宁死》教案1《不自由,毋宁死》教案4《不自由,毋宁死》电子文本《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实录《不自由,毋宁死》赏析《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参考《不自由,毋宁死》教案2《不自由,毋宁死》教案5。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设计 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设计[设计思想]这是一节语文活动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专题名称为: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在演讲厅”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词,《不自由,毋宁死》是其中的第一篇。
本专题学习强调实践性,学生要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教学要做到1教学目标就是演讲训练,不夹杂文本研习。
2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做好预习。
课堂实践大量为动态生成,不要为追求课堂“顺利”而增加预设。
要努力创设情境,创设机会,通过小组互讲、学生点评、上台演讲等方式,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演讲技巧,在“演”(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和“讲”(吐字、音量、语气、语速等口头语言)两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2指导学生脱稿演讲。
3指导学生即兴演讲。
第2、3点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同时展示议会现场图片,通过图片和言语示范创设情境。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英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北美殖民地人民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
甘受奴役。
在当时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厅里,形势万分紧张,议员们都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帕特里克·亨利;然而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
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二、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亨利的好朋友,在他演讲之前你会给他哪些提醒?回答示例:1演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要胸有成竹。
2演讲时,要有激情,语速要有变化,注意轻重音,吐字清楚。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不自由,毋宁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不自由,毋宁死》是清朝末年民主革命家秋瑾在1903年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她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愤慨和对自由的渴望。
文章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主题,呼吁人们为了自由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2.3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立场态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立场态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4 知识拓展:介绍秋瑾的其他作品和革命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不自由,毋宁死》原文及相关注释。
5.2 参考资料:关于秋瑾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的资料。
5.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
6.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6.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doc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不自由,毋宁死》教案帕特里克•亨利[学习目标]1 •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 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 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演练苏教教必修4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演练苏教教必修4【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演练苏教教必修4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除了以往的经验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判断未来。
而既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倒希望知道,十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足以证明先生们用以欣然安慰自己及各位代表的和平希望呢?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所流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先生,那是在您脚下挖的陷阱。
不要让人家的亲吻把您给出卖了.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和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难道为了解决争端,赢得自己的爱而诉诸武力,我们就应该表现出如此的不情愿吗?我们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先生,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君采取的最后手段。
主席先生,我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部署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其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的话,那么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所在?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征集如此规模的海陆军队呢?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
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我们该如何抵抗?还要靠辩论吗?先生,我们已经辩论十年了,可辩论出什么更好的抵御措施了吗?没有.我们已从各种角度考虑过了,但一切都是枉然.难道我们还要求救于哀告与祈求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更好方法未被采用吗?无需寻找了,先生,我恳求您,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
我们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一切,来阻止这场既已来临的战争风暴.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1.体会作者的爱国激情,认识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意义。
2.掌握演讲稿大量使用问句和感叹句增强语势,突出感情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些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
亨利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2.探寻背景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则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作者则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登台发表了《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著名的演讲。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缄.口不语(jiān) 桎梏..(zhì gù) 祈.求(qí) 沉湎.(miǎn) 铿锵..(kēng qiāng) 毋.宁死(wú) 陷阱.(jǐnɡ) (2)多音字薄⎩⎪⎨⎪⎧ 日薄西山薄荷薄饼模⎩⎪⎨⎪⎧ 模样规模禁⎩⎪⎨⎪⎧ 囚禁禁受 蒙⎩⎪⎨⎪⎧ 蒙骗ɡ蒙受ɡ蒙古ɡ2.字形辨认⎩⎪⎨⎪⎧ 缅缅怀腼腼腆湎沉湎⎩⎪⎨⎪⎧ 抒各抒己见杼机杼 ⎩⎪⎨⎪⎧ 渺渺茫缈缥缈⎩⎪⎨⎪⎧ 缴缴械檄檄文 3.词语释义(1)缄口不语:闭口不说话。
(2)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3)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4)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难困苦,超出寻常。
(5)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6)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4.词义辨析(1)乞求·祈求·企求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得到”的意思。
2024年《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2024年《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随着孙犁的笔迹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阅读感受:在文章的阅读中,你读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三、在《祭妹文》中袁枚是如何表达对妹妹的思念和哀悼的?试举几例:(1)、小时候,一起捉蟋蟀;一起读书(2)、哥哥生病了,讲野闻逸事给哥哥听,给哥哥解闷都是通过生活中琐事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孙犁在《亡人逸事》中悼念亡妻也是通过生活中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写了哪些有关妻的生活琐事呢?1.天作之合,“巧”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
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2.看戏相亲,写“贞”。
.简评“盯”、“跳”、“走”、“钻”几个动词对刻画人物情态的作用。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例子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自由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的尊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详细解读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证过程2.2 词汇和短语:列出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让学生通过语境来理解和记忆词汇和短语2.3 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解释其作用和效果解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事实、例子和逻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名人的名言,引起学生对自由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2 课文阅读和理解:分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观点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3.3 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通过例子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和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问题,以及是否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4.2 课后作业和写作: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和写作任务,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文中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不自由,毋宁死》的文本,可以是书籍或网络资源确保文本的质量和相关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5.2 相关资料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以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可以选择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名人的名言,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辩论6.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人物或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中的情境和情感6.3 创意表达:让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或舞蹈,来表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第七章:教学策略7.1 提问和引导: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7.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案例或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和理论7.3 反思和总结:在课堂的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帮助巩固所学知识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如其他名人的演讲或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8.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自由和权利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自由的意义和价值8.3 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第九章:教学反馈9.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9.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课程回顾: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学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如写作、演讲等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10.3 教学反思和改进: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教学改进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1】《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律师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编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
作为一篇具体的学习材料,且是专题的第一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以下记录了我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情况。
一、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熟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二)导入后,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全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
1、演讲的原因:(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3、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必须战斗4、我们毫无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三)结合文本,总结归纳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四)以四、五段为主,从“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势等)和“讲”(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践指导,传达演讲技巧。
(五)模拟演讲步骤1、学生自己放声朗读。
2、全体起立,想象自己置身于演讲现场,面对妥协派,慷慨陈词。
3选两名代表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赏析评点。
二、讨论评议讲课结束,全体语文教师对这堂课展开热烈的讨论评议,归纳如下:优点亮点: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讲练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2、实践活动及其针对性的指导师本节课的亮点,全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缺点不足:1、前半节课以讲为主,内容多、容量大,有灌输的嫌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演讲指导在前,演讲实践在后,虽有针对性,但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充分。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不自由,毋宁死》。
(2)分析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词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和认同。
(2)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不自由,毋宁死》。
(2)分析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词语。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知识点讲解:教师对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分析并理解作者的态度。
5. 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6. 批判性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司令、该州州长。
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作品有《不自由,毋宁死》等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三、文体知识——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稿。
它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其特点有:(1)针对性。
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2)鼓动性。
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和说服效果。
(3)有声性。
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
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研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提示】①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的全部内容。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技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万成林授课班级:高二(4)班设计指导思想:这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基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倡导和本专题开口说,敏捷应对的教学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的研读和讨论,掌握演讲策略,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想思考和饱满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训练学生在演讲中的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充分体会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演讲能力。
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问题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早读预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讲就像一场伺机而出却没有硝烟的战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现场,来学习语言那些事儿。
在1775年3月23日的弗吉尼亚州议会上,一位超级演说家发表了一篇振聋发聩的演讲。
据说,演讲结束后,会场上群情激奋.这位超级演说家就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他的演讲辞是《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战斗,成为穿越时空的声音,也成为了一句经典名言.(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9页,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021年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精选教案集:《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缘由,虽然主要是由于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奇怪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间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实行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接受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把握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存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见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见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出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殊是结尾的警句始终为人们所传诵。
三、同学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依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状况而定。
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内容《不自由,毋宁死》课时安排: 1 课时第课时教材简析《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辞之一。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
“在演讲厅”板块侧重用演讲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来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因此《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本专题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
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
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过程与方法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力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同学们,演讲是我们现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一个人的成功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
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
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设计二:春秋小故事: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
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翕然成风。
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
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
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不垂头丧气,却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话:“舌头还在。
”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
”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
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
这真是: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
拿破伦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投影),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下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字音:缄口不语艰苦卓绝桎梏单薄缴械镣铐字形:各抒己见赋予沉湎陷阱部署虚无缥缈2、文章内容大致把握根据课文填空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3、请学生上台演讲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的演讲辞。
明确:主要观点:不要战争!主要理由:①战争的残酷,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
②我们的力量与对方相比实在太弱小。
③放弃战争,继续和解计划,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参考答案:主席先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的了,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人们流血牺牲,去要什么自由,我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靠谈判、请愿去解决问题。
何况,我们的力量是如此单薄,怎能与强大的敌人抗衡。
所以,我们不能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要和平!【过渡】根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那么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呢?下面先来看看他演讲的内容吧——四、整体感知(理清演讲思路)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幻灯片放映出教师归纳的各节大意。
第一节: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因为面对着国家的存亡、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
第二节: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这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第三节:依据事实,说明和平请愿、减免税收的努力已经无效,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第四节: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第五节: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五、文本研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过渡】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取了什么策略?:依据上面的段意分析,亨利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钦敬——不能沉湎于幻觉——正视历史与现实——战争不可避免,应战才有希望——不自由,毋宁死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针对性:对象明确有的放矢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目的:赏析亨利的演讲的演讲艺术和把握演讲稿的特点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那么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如何说服听众的呢?一)了解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目的等情况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侧重分析前面两段)——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其次,演讲稿思想内容要有鼓动性,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有针对性、有逻辑性)。
(侧重于三、四段)。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最后,演讲稿的语言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有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人们常常采用比喻、对比、排比、反问、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侧重于三---五段)二)讨论:说说亨利的演讲是如何做到以上几点的?1、侧重分析前面两段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
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2、侧重于三、四段第三段,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强调辩论、请愿、抗议、哀求不能解决问题,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第四段,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
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3、侧重于三——五段第3段: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
——(强调形势的紧迫。
)第3段: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假设复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第5段: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和三个反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第5段: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满怀激情的呼告,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六、活动体验1、摹拟演讲(4段)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同学演讲2、演讲(5段)请全体学生起立,放下书本,拿出手,表情自然、大方,眼看前方,与老师一起脱稿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