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合集下载

学习黄大发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

学习黄大发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

学习黄大发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学习黄大发伟人事迹和精神篇1看完《“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剧烈震撼,正如报道所说,“这个横跨36年的故事,是一段注定流芳后世的佳话”。

黄大发同志曾担当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

20世纪60年月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

为弘扬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黄大发同志他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崇高信念,他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服务情怀,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

传递的正能量也足以发人深省。

比如忠诚,比照实干精神。

说到实干精神,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去分析反思。

实干,正是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

胶鞋已经断裂却舍不得换一双,这个生动的细节正是老支书简朴生活的写照。

共产党人,就应当像黄大发一样“先忧后乐”、“先苦后甜”。

黄大发的“大发”境界是一种实干+自力更生精神力气。

劳动才能制造财富,通过自己的双手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黄大发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每个人都应当从他身上吸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

其实,中国经济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为弘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物质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

自力更生,把握核心技术,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黄大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大发执著地“和大山较劲”,最终取得了胜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假如只说,不干,靠外部输血,自己内部不造血,哪大山还是大山,生存环境依旧恶劣。

实干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一什么是劳动精神?提起劳动精神,你首先会想起谁?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82岁。

他用了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劳动者。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喝不上水,全村人喝水只能靠一口枯井。

黄大发不信命运的安排,刚一上任村支书,他就立誓修水渠,想把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里。

由于不懂技术,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就是引不进来,草王坝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最终还是破灭了。

第一次修渠失败后,不甘心的黄大发决定学习水利技术。

198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了54岁的黄大发。

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

1995年端午,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

村民们给水渠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大发渠”。

那一天是草王坝人特别高兴的一天,兴奋的黄大发哭得像个孩子。

黄大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一名农村党员,他用自己的双手带动千百双手,以一颗心换取千百颗心,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吃上了白米饭,有了一条光明的路。

苦战36年,这是一位“年份”英雄,而“年份”精神恰恰是劳动者应当具备的精神。

在当今有些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连谈论理想都会遭人嘲笑,更别说初心不改地坚持做一件事情。

初心不改,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谈何容易?何况是36年的时间。

而正是对这四个字的坚持,才让黄大发战胜了困难。

黄大发的背后,是全中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

他们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岗位,为生活拼搏,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续写发展奇迹的动力源泉。

以勤奋为内核的劳动精神,也是每个劳动者的精神原色。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汇聚强大的正能量。

黄大发的精神事迹材料

黄大发的精神事迹材料

黄大发的精神事迹材料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诞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黄大发的精神事迹材料,盼望大家喜爱!黄大发的精神事迹材料1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爱,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安静致远,缄默有声。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

”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志向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传播,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

”中心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炽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毅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做艰辛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辛奋斗的要求表达在思想上。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辛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独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辛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开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辛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隆兴旺的。

我们要谨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立的强大思想武器。

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解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开展方向。

黄大发的精神事迹材料2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着全村群众自强不息、艰辛奋斗,历时36年之久,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7300米长的生命之渠,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坚持不懈的志气。

他的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后,钟山区从机关到社区,从乡镇到农村,都纷纷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的热潮。

4月25日晚上10点30分,在钟山区荷泉社区,几十余名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聚在一起,共同收看由央视播出的黄大发同志“全国时代楷模”发布仪式。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以其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

以下是黄大发的一些先进事迹材料:
1. 勤勉工作:黄大发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努力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2. 爱岗敬业:黄大发深知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衣食问题,因此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农业科研上。

他经常加班加点,细致入微地研究每一个问题,不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3. 创新精神:黄大发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和采用新技术,不断寻求突破和进步。

他推动了很多前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等,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4. 志愿服务:除了工作以外,黄大发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他组织农技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量和收益。

他还参与环保、扶贫等公益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更多的人。

5. 诚实守信:黄大发一直以诚实守信的为人原则对待工作和生活。

他凡事坦诚相待,绝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决策都能够真实、公正地对待,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
高度信任。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展示了他积极向上、勤勉工作、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黄大发先进事迹的心得总结与分析

黄大发先进事迹的心得总结与分析

黄大发先进事迹的心得总结与分析黄大发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然而他的先进事迹却深深地感动了无数人。

黄大发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干部,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我们广大基层干部的榜样,他的事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黄大发先生的先进事迹主要集中在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农业发展两个方面。

他曾经担任过边远山区的石固乡乡长,这个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深山老林中,交通不便、贫困落后。

黄大发先生在石固乡务实工作、以人为本,通过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成功推进了一些重要的项目,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和村民们的生活改善做出了贡献。

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黄大发先生提出"八步连井"的方案,为当地村民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

他还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工作,组织村民清理沟渠、清扫街巷,打扫乡村环境。

这些措施让整个乡村焕然一新,提高了当地环境的质量。

此外,他还在当地推广绿色植树,建立了一个面积超过300亩的生态林,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黄大发先生把精力放在了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上。

他大力宣传茶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积极组织当地村民种植茶树。

他还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的茶叶,带领当地农民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开展当地特色茶叶生产,提高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黄大发先生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黄大发先生的先进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影响。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无完人,事无完事"的道理。

他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使命,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他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抱着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态度,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在黄大发先进事迹的心得总结与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牢记初心和使命。

黄大发人物事迹和精神

黄大发人物事迹和精神

黄大发人物事迹和精神
黄大发,原名黄仲熙,号夕舟,1928年出生于陕西灞桥县,汉族,青年时期
曾在石家庄任教,一手创办中国第一支农民剧团,他屡屡以其气势磅礴,勇于批判的风范著称。

一、精神
黄大发深知农民剧发展的重要性,他总是相信“改变一条河流,只有改变源头
的水。

”,“剧史的发展不是一天的生疏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靠实践,才能有所改变。

”他大胆创新,用惴惴不安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新的手段和流派去发
展剧。

二、事迹
黄大发先后在陕西灞桥县和河北三河几次创办剧团,分别是1942年在灞桥县
创办的人民剧团,后又在河北三河创办著名剧团“曹汝祁剧团”,他把灞桥县当地的民族文学和古代原创剧等剧种开发出来,结合当地农民生活,创作了一批现代农
民戏剧作品,如《三汝祁》、《村庄》、《青菜记》、《老林书不厌》等。

黄大发最突出的贡献是社会主义文学和农民戏剧发展,他创编了《三汝祁》《村庄》《青菜记》《老林书不厌》《革命军》等优秀剧作,以营造革命氛围,给革命烈士唱经,他把农民阶级和贫苦大众的革命精神和巨大倾慕融入浓郁的相声中,细腻勾勒了农民生活,勇敢斗争,勤劳致富的民族精神。

此外,他还把传统的段子、曲调与现代的舞蹈运用到剧目中来,使剧目更加生动活泼、新颖吸引,精湛的演技和艺术才能,使他荣获中国最高艺术奖——“优秀艺术家”称号。

三、精神影响
黄大发不但将农民剧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度,而且他以自身维护农民权益的行为激发了后世热爱国民剧、坚持创作的能量,深深影响着整个的中国农民剧的发展史。

他的精神也在当代不断传承,他依然存在于我们心中,也将通过他的行动永久影响我们的未来。

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
“哎呀,爷爷,快给我讲讲黄大发爷爷的故事嘛!”我缠着爷爷说道。

爷爷笑了笑,开始给我讲起了黄大发的事迹。

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曾经水源匮乏,土地干裂,村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黄大发,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

有一天,黄大发看着村里干裂的土地,望着村民们那渴望水的眼神,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大家引来水,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他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大家一起修水渠,“乡亲们,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一起努力,修一条水渠,让我们有水喝,有地种!”大家一开始有些犹豫,毕竟这是一项多么艰难的工程啊。

但黄大发坚定的眼神和话语打动了大家,大家纷纷响应。

修渠的过程无比艰难,黄大发带着大家,每天早出晚归,在陡峭的山坡上,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着。

“大家加把劲啊,我们很快就能有水啦!”黄大发总是这样鼓励着大家。

有时候累得直不起腰,他也从不抱怨。

有一次,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大家都犯了难。

黄大发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我们不能被一块石头挡住,大家一起想办法把它挪开!”大家齐心协力,用绳子拉,用木棍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石头挪开。

经过多年的努力,水渠终于修成了!当清澈的水顺着水渠流进村子里,村民们都欢呼起来。

黄大发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哇,黄大发爷爷太了不起了!”我惊叹道。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是啊,他是我们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我想,黄大发爷爷不就是那照亮黑暗的明灯吗?他让我们看到了坚持和努力的力量。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地去面对,去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黄大发的事迹和精神优秀范文

黄大发的事迹和精神优秀范文

黄大发的事迹和精神优秀范文推荐文章黄大发个人主要事迹材料热度: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个人事迹热度: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个人事迹热度:黄大发事迹材料范文热度: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先进个人事迹热度: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大发的事迹和精神优秀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黄大发的事迹和精神优秀范文一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事迹,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媒体都做过报道。

黄大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黄大发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和“__”等荣誉。

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于2022年7月16日起每晚8:00在央视一套播出,每天两集,笔者写此稿时,一共看了四集,很受感动,有些话真的是不吐不快。

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人工“天渠”的故事,虽然很多媒体都作过报道,也出现过一些相关的文艺作品。

但拍成电视剧,这还是第一次。

从刚刚播出的这四集来看,该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集中,人物性格鲜明。

故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第一集的主要情节,是黄大发与巧玲的婚事、张村与草王坝争水而发生械斗、黄大发与德保叔围绕找水还是拜山神求水发生激烈争论。

这个开篇,一上来就很吸引人。

第二集主要是围绕黄大发独自一人进山找水遇险等情节展开。

由于许二伯在进山寻找黄大发的过程中不幸遇难,第三集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因许二伯的去世,其子许怀春及部分村民对黄大发产生误解,德保爷甚至为此要将黄大发逐出草王坝。

在化解一个个危机时,黄大发他们终于找到了水源。

从第四集开始,剧情转到如何将天河水引入草王坝上来,找水的情节告一段落,剧情转入引水的环节。

如果说前三集的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刻画,都是围绕缺水、求水、找水来展开的,那么从第四集开始,如何引水显然就是全剧的一个转折点了。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华篇【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不可否认的是,“大发渠”是黄大发精神的一座不朽丰碑。

尽管36年前的凿渠号角已湮没在历史深处,但前辈们锄头、钢钎、铁锤的交响,仍在草王坝儿女心中回响;前辈们期盼脱贫致富的眼神,依然在历史的深处凝视,成为大家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非常朴实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实干和方向的辩证关系。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黄大发将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富裕幸福的新农村,正是发扬了“低头拉车”和“抬头看路”的精神。

弘扬“低头拉车”精神。

“低头拉车”需要埋头苦干,草王坝村的巨大变化,全村群众的幸福,无疑都是黄大发带领村民埋头苦干的结果。

向绝壁开战、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无论鸡鸣上山干、头顶烈日干,还是披星戴月干,无不是弯大腰、流大汗的苦干结晶。

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低头拉车精神,苦干加实干,有效提高了凿渠的战斗力。

“低头拉车”是精神,“抬头看路”明方向,此乃“大发渠”精神的精髓。

新常态下,发展需要发挥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形势纷繁复杂,光有埋头苦干的干劲,可能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往往会事倍功半。

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的党员干部不妨多学习“大发渠”精神,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做到“低头拉车”,同时别忘了“抬头看路”。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

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用半辈子的时间,领着村民彻底打破了山村干渴的“宿命”,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

老支书黄大发36载“以命修渠”的故事,直扣人心、感人至深。

脚下的力量,源自内心的信仰。

黄大发的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共鸣,首先是因为他把群众的幸福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80岁那一年,黄大发向组织上提出了唯一的一次私人请求,到省委去看看——在贵州省委大楼“为人民服务”的碑刻前,他久久伫立凝望。

当代愚公黄大发事迹精神心得体会五篇

当代愚公黄大发事迹精神心得体会五篇

当代愚公黄大发事迹精神心得体会五篇当代愚公黄大发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当代愚公黄大发事迹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以“__”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黄大发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当代愚公”黄大发看齐,读懂“高山清渠”背后的“一世情怀”,砥砺初心、奋发有为、倾情奉献,走好新时代的奋进之路。

“一根筋”绝壁凿天渠。

36年漫长坚守,36年初心不改。

草王坝村曾是贵州遵义市大山深处的一个常年缺水的小村落,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村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人绝壁凿天渠。

没有开山工具,黄大发就带领乡亲们用最原始的钢钎、锄头和铁锤,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进行人工开凿。

历经千难万险,不分寒来暑往、不惧悬崖峭壁,凭着一股韧劲,靠着“一根筋”的执着,黄大发带领群众创造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人间奇迹,书写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篇章。

广大党员干部要感悟黄大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豪情,汲取其身上“一根筋”的坚守与执着,不断激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激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劲头,在矛盾面前迎难而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颗心”永远跟党走。

“我在23岁的时候就在大队当大队长,在24岁的时候我就入党。

我入了党过后,我心头,本身是共产党员,要下决心把这个水弄到草王坝来,让我们老百姓吃上大米饭。

”思想入党一生一世,几十年年来,黄大发以“心向人民心向党”的情怀与担当,挺身而出、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决心,用一辈子的奋斗与坚持诠释初心,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担当情怀。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经过不懈的努力,草王坝村彻底改变了“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缺水艰苦贫穷的面貌。

结合材料中杨善洲、黄大发的事例,谈谈对你的启示

结合材料中杨善洲、黄大发的事例,谈谈对你的启示

结合材料中杨善洲、黄大发的事例,谈谈对你的启示
在杨善洲和黄大发的事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们的成功并不是来自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取得的。

他们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他们的成功也与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杨善洲是一位勇敢、有担当、尽责任的消防员,黄大发则是一位创新、敬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

他们的成功不仅有助于个人,也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他们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就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观,以成为一个有用、有贡献、有良心的人。

总之,杨善洲和黄大发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吸取正能量,不断地提升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时代楷模黄大发事迹概述5则【4篇】

时代楷模黄大发事迹概述5则【4篇】

时代楷模黄大发事迹概述5则【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时代楷模黄大发事迹概述5则【4篇】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黄大发事迹材料范文

黄大发事迹材料范文

黄大发事迹材料范文黄大发事迹材料范文1学习完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受到剧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_说,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黄大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以自己的行为给了百姓完整的答卷,没有愧对上级领导干部的期许,他.了党的宗旨、做到了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一位合格的领导干部。

黄大发虽没有读过书,虽是一个农夫的儿子,可是他却做到了要把利益让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进展起来了,大家才有进展。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呈现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通过对他的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认为黄大发不愧为当代的愚公、他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所作所肯定算得上是一个对党忠诚,对群众热心、负责,有力量、敢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他是新时期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时代的丰碑。

学习黄大发,我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要时刻心系人民,凡事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他们的孩子,自觉接受群众的批判和监督,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人民把他们的孩子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要让他们放心。

学习黄大发,我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黄大发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谢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德。

作为一老师,我们要时刻提高防腐拒变的力量,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始终保持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本色做到不去收费补课,廉洁从教。

学习黄大发,我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黄大发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始终主动主动、忘我投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烧自己,81岁了他还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5篇)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5篇)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5篇)黄大发的优秀事迹(精选5篇)《高山清渠》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引发热议。

该剧不仅获得黄大发本人认可,剧中展现的黄大发事迹和精神更感染了普通观众,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黄大发的优秀事迹(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1“这条‘大动脉’接通后,团结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将更便利、农产品外运更便捷,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土特产外销也会更顺利,乡村才能振兴。

”3月21日,随着最后一块预制桥面板精准就位,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主体建成。

“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望着横跨在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期待着高速全线早日通车。

黄大发愿群众之所愿,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生命渠”,用实干苦干的一生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

时光回到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名为草王坝的小地方,在村里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

20年后,凭借一身的闯劲,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草王坝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

因为缺水,当地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

“要想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关键还得从‘水’下手。

”引水,成为了草王坝最要紧的事,也让黄大发为其付出了一生。

要引水就得先找到水源,其实距离草王坝数公里外的野彪村就有一条螺蛳河,而草王坝和野彪村之间却隔着一座灵宝山。

“隔着大山,水不可能过得来。

”巍峨的大山挡住了村里人的勇气,有人开始泄气。

“行不行?要干了才知道。

”敢拼善拼的黄大发哪能轻言放弃。

在他的动员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草王坝的青壮劳力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

经过10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有了雏形,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来。

在多番走访咨询后,黄大发了解到“水过不来”的关键症结:水渠位置偏高,落差较小,流量也不足,水很难流到草王坝;风化形成的沙壤土渗水严重,必须用水泥勾缝防渗……专业知识欠缺,黄大发决定从头学起。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5篇)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5篇)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

想拟事迹材料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1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清渠,养活了全村上千口人,为了这条渠,他从年轻小伙儿干到花甲老人,一生只为一清渠。

这条全长近10公里长的水渠,绕过三重高山、穿越三处险崖,将山头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脚下的草王坝村。

人在渠上走,肩膀擦着崖壁,脚旁10公分就是刀削般的绝壁深渊,当地人把这条渠叫作“大发渠”。

草王坝村,地处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

眼下正值春耕,方圆几里地的村民只需搬开田间路旁的水渠拦石,清水就能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田,甚至还能养上些稻田鱼。

可过去这里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这样奢侈地用水。

草王坝村没有水源,全村1500亩耕地,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的旱地,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

上世纪50年代,草王坝村遭遇大干旱,刚刚当选村支书的黄大发忍不下去了。

附近山里就有稳定的水源,但草王坝村却隔着数座高山,为了吃饱饭,黄大发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山上凿渠,把水引过来。

说干就干,黄大发带领数百位村民,背上炸药、钢钎和铁锤就上山了。

修渠最艰险的就是测量,村里想花钱请施工队来,可谁都不敢接,黄大发就自己干。

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标出凿渠的高低位置,黄大发让人将绳索拴在他的腰上,从山顶上放下去,凌空悬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标记。

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就靠这条绳索维系着,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

1978年,就在水渠即将完工时,一场洪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

黄大发事迹作文素材五篇

黄大发事迹作文素材五篇

黄大发事迹作文素材五篇“当代愚公”黄大发精神事迹素材一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利畅天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讲述“当代愚公”黄大发战天斗地,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的故事。

剧中,黄大发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掷地有声,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做出了最轰轰烈烈的举动。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大力弘扬“黄大发精神”,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坚定初心、恪尽职守、戒骄戒躁,让“时代新人”的青春色彩更加“斑斓绚丽”,让“青春之歌”在基层“绚烂有声”,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青年干部要锤炼“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度,让“青春理想”在基层开出“时代之花”。

“我在23岁的时候就在大队当大队长,在24岁的时候我就入党。

我入了党过后,我心头,本身是共产党员,要下决心把这个水弄到草王坝来,让我们老百姓吃上大米饭。

”这个决心一下,就是一辈子的奋斗与坚持,“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的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为人生指引了奋斗的目标,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让人生的境界得到提高。

作为青年干部,要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实践的“必修课”,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与各级要求保持“同声”,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青年干部要提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任感,让“青春激情”在基层开出“实干之花”。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绳子下到擦耳岩用锤錾凿。

”“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黄大发不仅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走上了致富路,而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

无数实践证明,要发展,必须要实干,要在实践中扛起责任担当,在实干中锻打淬炼成钢。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黄大发的优秀事迹黄大发的优秀事迹17月16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引发遵义市广大干部职工热议。

大家纷纷表示,《高山清渠》剧情跌宕起伏,画面写实性很强,人文气息浓厚,主演李健演技自然感人,生动展现了年轻时的黄大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精品力作。

“全国人民都看到我们草王坝的历史,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说,把这个天渠修通之后,我们有了水,家乡就有大米吃,有水喝。

黄大发表示,今年虽然我已经八十多岁,但是我没有放弃,我是村里面的名誉支书,共产党员不讲条件,只要我们能够干,就要一直干下去。

“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让我深受鼓舞,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黄大发带领全村干部,用36年的时间,以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难以想象冒着多大的风险,克服多少困难,真正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和工作实绩上。

“遵义市残联四级主任科员王先强表示,他将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定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进一步为全市残疾人做好服务工作。

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编辑李佳旭观看电视剧《高山清渠》后感慨良多,他说:“我在多年前也曾多次到黄大发老支书家中采访,跟随老支书一起去“巡视”水渠,如今行走在大发渠上望着左边的悬崖和右边的峭壁都感到胆战心惊,可以想象当时老支书修渠的艰苦。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

““《高山清渠》再现黄大发老支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游钊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要向黄大发老支书学习,于平凡、微小处做起,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

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

下面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欢迎阅读。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

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过36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

2017年,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民族汉族出生地贵州遵义出生日期1935年11月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修水渠性别男人物经历1935年11月出生。

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1958年至1963年任枫香区野彪公社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1963年至1966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主任。

1966至1992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至2004年任平正乡野彪办事处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至今在家务农。

个人荣誉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主要成就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

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

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

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

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

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

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

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

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

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

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黄大发同志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展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

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黄大发先进事迹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

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

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

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

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

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

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

“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

”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

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

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

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黄大发带领群众维修水渠回来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

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

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

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

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他与老伙计一起回忆当年修渠的往事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

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

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他给现任村主任展示当年修渠用过的工具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巡渠也成为黄大发的一种习惯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

昔日荒坡变良田。

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看到稻浪翻滚的景象,黄大发心里美极了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黄大发走在险峻的擦耳岩上,山下是新房林立的村庄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旧坚持下地劳作他家的李子今年又丰收了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

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

2015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

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

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年份英雄”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

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2016年10月25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历时36年,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近日,贵州日报记者深入团结村草王坝进行蹲点调研,深挖“大发渠”背后的故事。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

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

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渠水如镜,鉴照古今。

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

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

”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

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

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

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去干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管有多难,就是要拿命去换!”黄大发思忖。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

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

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

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

动员会上,有人抵制。

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

”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

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