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的军事才能
《鬼谷子的局》告诉你,庞涓为什么会败于孙膑,惨死于马陵道

《⿁⾕⼦的局》告诉你,庞涓为什么会败于孙膑,惨死于马陵道读《⿁⾕⼦的局》感触最深的是在礼乐败坏的战国,狡诈与正直的较量,阳谋与阴谋的对决,到底谁是谁⾮,最后⿅死谁⼿,有时会很迷茫,有时⼜觉得明朗。
在那样⼀个天下列国混战的时期,有时很难⽤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当时的事,本⽂仅从庞涓与孙膑的较量,来看看正义与阴谋的对决。
1、庞涓与孙宾曾是⼀对患难兄弟在平阳之战中,庞涓亲眼看到魏兵攻陷平阳后屠杀⼿⽆⼨铁的百姓,因看不过魏军的⾏为,⼀箭刺死追杀孙宾的魏卒,⾃⼰也⾃此离开魏军,这是庞涓与孙宾第⼀次相遇,也是他俩相爱相杀的序曲。
平阳之战后,⽗亲孙操战死,祖⽗孙机也死于平阳瘟疫,孙宾被墨者指引,决定到云梦⼭拜⿁⾕⼦为师,半途却遭遇⼩偷,钱财被窃,吃饭时被店伙计羞辱,却被同在店中的庞涓相助,两⼈⾔语相投,成为好友。
孙宾陪庞涓潜回⼤梁,营救被囚于上⼤夫陈轸府中的⽗亲,没想到两⼈却被陈轸的管家设下圈套围捕,双双被投⼊牢狱。
孙宾本是局外⼈,并且是名门望族之后,魏惠王和陈轸都不愿为难于他,可是孙宾却不愿丢下庞涓,⾃⼰离开监狱,坚决要在狱中与庞涓⼀起吃苦受罪,庞涓感于孙宾的⾚诚之⼼,两⼈在狱中义结⾦兰。
后来经监牢掌囚⽩虎暗中相救,两⼈脱离险境,离开⼤梁,结伴共赴云梦⼭,⼀起拜⿁⾕⼦为师。
张仪曾评价庞涓说,”此⼈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真是⼀语中的。
2、庞涓⾃私独霸的⼼态渐渐显露庞涓、孙宾⼊了⿁⾕⼦门下,⼀块跟随⿁⾕⼦学习兵学之道。
孙宾是⼀个厚道、纯真之⼈,⼀⼼⼀意跟着师⽗学习兵学,他的愿望的是天下太平,政治昌明,⽿不闻战⿎之声,⽬不睹烽⽕之警,众⽣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各享天伦之乐。
因此孙宾学习兵学只是为了防守,只是从天下苍⽣幸福安乐出发,⼼中开阔,所思所想更为全⾯,思考更为谨慎。
庞涓学习兵学可不如孙宾这么单纯,他的梦想是辅佐天下明主,统领百万雄兵,战必胜,攻必克,威服列国,称霸天下,建不世之功业,留英名于青史。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_故事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战国初期,各国流行变法,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到了魏惠王时,隐士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前去应征,因为他非常有军事头脑,所以被惠王委以重任。
庞涓小试牛刀就打了几场胜仗,魏惠王非常高兴,就把全国的军事要务都交给庞涓处理了。
庞涓虽然本事不小,可是心术不正。
他深知与他同出一门的孙膑比自己能力强,担心孙膑将来的名气压过自己,因此假意向魏惠王推荐孙膑。
孙膑上任没多长时间,庞涓就在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
魏惠王听后就想除掉孙膑,此时庞涓又大卖人情,请求免孙膑一死,只在他脸上刻字,并剜掉他的膝骨。
终于,齐国一位使臣访魏的时候悄悄把孙膑救出了魏国。
当时是明君齐威王当政,孙膑和他谈论兵法后,齐威王对他大加赏识。
公元前353年,通过“围魏救赵”一战,庞涓得知孙膑还活着,而且自己率领的军队还被孙膑安排好的齐国军队伏击。
本来庞涓就对孙膑耿耿于怀,这次更是与之势不两立了。
几年后,魏国攻打韩国,孙膑故伎重施又取魏都,庞涓赶到援助时齐国军队却又撤走了。
庞涓一时着急,忘了上次兵败的教训,他率领军队直追齐军。
在他赶到齐军阵地时,观察了一下齐军的营盘,发现他们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用。
庞涓大吃一惊,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兵,于是仍然下令追击。
没多久,庞涓的部队赶到了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他数了数炉灶,炉灶只够大约5万人用的。
在他们追到齐军第————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三次扎营的地方时,庞涓发现炉灶只够2万余人用的。
这时,庞涓感到自己要胜利了,因为这足以看出齐军士气低迷,几天的工夫就逃走了这么多人。
膨胀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复仇欲让庞涓激动不已,他命令军队抓紧时间追过去。
追到马陵的时候,道路非常狭窄,此时的庞涓已经连最基本的兵家常识都忘记了,他只想着立刻赶上齐军杀掉孙膑,他们顾不上天色已晚冒险前进,直到先锋来报,前方道路被堵死了。
庞涓走上前去一看,路边的树都被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树没砍,庞涓拿过火把一看,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一行字。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孙膑是齐国人,他精通兵法,擅长兵器制造和战场指挥,被誉为“兵家神话”。
而庞涓则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名将庞煖的后人,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擅长运筹帷幄,善于用兵。
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据史书记载,孙膑和庞涓曾经在赵国一起学习军事,他们一起刻苦钻研兵法,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然而,由于个人野心和政治立场的差异,两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孙膑投靠了齐国,成为了齐国的军事顾问和将领,而庞涓则留在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重要军事参谋。
在战国时期,齐国和赵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两国频繁发生战争。
孙膑和庞涓作为各自国家的军事领袖,曾多次在战场上交锋。
他们之间的战争,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焦点,也是后世研究的重要课题。
据史料记载,孙膑和庞涓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孙膑善于运用兵器,制造了许多新式兵器,比如连弩、霹雳车等,大大提高了齐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而庞涓则善于运用兵法,他曾经提出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地瓦解了齐国军队的进攻。
两人在战场上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成为了当时的一大传奇。
然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智慧较量。
据传说,孙膑曾经设计了一种“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赵国军队,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而庞涓也不甘示弱,他则提出了“庞涓养虎”之计,成功地瓦解了齐国军队的攻势。
两人之间的智慧较量,成为了后世军事学习的典范。
总的来说,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佳话。
他们之间的军事较量,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后世军事学习的重要素材。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永远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研究。
历史趣谈:真实的庞涓:虽嫉贤妒能但不失为魏国战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真实的庞涓:虽嫉贤妒能但不失为魏国战神
导语: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上将军,戎马一生,桂陵之战兵败自杀。
在河南省通许县县城东边1 5公里处,有个村庄名叫三里岗,村头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圆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上将军,戎马一生,桂陵之战兵败自杀。
在河南省通许县县城东边1.5公里处,有个村庄名叫三里岗,村头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圆丘形墓冢,为庞涓墓。
据当地人说,在这个大墓的南边原来还有三个小墓,墓里埋葬的分别是庞涓的马、马童和兵器,但现已不复存在。
说起庞涓,许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孙庞斗智”。
在这个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中,庞涓妒贤嫉能,无情地排斥和残害他的同门师兄孙膑,最终却落败于孙膑之手,惨死于乱箭之下。
由于故事对复仇情结的渲染,庞涓通常被人们视为妒贤嫉能、心胸狭窄者的代表,甚至被看成无能之辈。
其实,庞涓虽然陷害过自己的师弟孙膑,却和孙膑一样,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
他是战国时代中期诸侯各国中最负盛名的猛将,无人能与之争锋。
在魏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庞涓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贡献最大、表现最为突出的将领。
随着他的威名远扬,魏国的霸业一步步走到了颠峰;而在他血染沙场之后,魏国的霸业也随之渐渐走向衰落。
他的命运直接影响和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一、初出茅庐,大展雄风
魏惠王继位之初,魏国在军事上接连遭受挫折。
魏惠王决心重整武卒,训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
他特别留意军官的选拔,亲自选拔了庞涓、公子昂、龙贾等青年将领,再加上老将公叔痤和太子申,魏军有了一批优秀战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庞涓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为人却有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庞涓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为人却有问题
导语:庞涓厉害吗?答案是肯定了,虽然他最后死在了孙膑的手上,但是那是因为他的自大,和个人本事是无关的。
庞涓可谓是魏国的名将,魏国能够在短
庞涓厉害吗?答案是肯定了,虽然他最后死在了孙膑的手上,但是那是因为他的自大,和个人本事是无关的。
庞涓可谓是魏国的名将,魏国能够在短时期内称霸中原大地,和庞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传,庞涓和孙膑都是名家鬼谷子的徒弟,同时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法,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先不说鬼谷子这个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就算有这个人,也是纵横家的鼻祖,和庞涓的生活时间也对不上。
所以,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是没错的,但是可能不是鬼谷子的门下。
庞涓在魏国被魏惠王提拔之后,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经过庞涓的努力,魏国的军队战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庞涓亲自领导的嫡系军队,更是一跃为魏国的精锐部队。
后来,庞涓率领着这支精锐之师,利用地形优势,打败了凶悍的秦国军队。
当时的秦国也算是一个强国了,秦国的军队以凶悍不怕死著称,就是这样一支凶悍的秦军,也被庞涓率领手下大军彻底击溃。
尽管魏国军队占据了一点的地形优势,但是如果主帅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再大的优势也是没用的。
庞涓以治军严谨,用兵如神出名,他手下的军队能够非常快速且很好的执行主帅下达的命令,上下级的命令传递没有任何的阻塞。
这也正是庞涓的厉害之处,但是他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师弟孙膑。
庞涓输给孙膑不是输在了本领之上,是输在了诡计之上,是输在了性格之上,庞涓是输给了自己。
所以,庞涓在死之前才会发出“使竖子成名”的不甘。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庞涓厉害吗 庞涓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庞涓厉害吗庞涓是怎么死的
导语:庞涓简介庞涓,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著名将领,是魏国的著名将军。
庞涓的出名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是因为他的对手
庞涓简介
庞涓,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著名将领,是魏国的著名将军。
庞涓的出名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孙膑。
孙膑是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人,谋略和军事才能都非常的出众,庞涓和孙膑有着同一个师傅,算起来也是师兄弟。
庞涓画像
历史上有关庞涓生平的介绍不是很多,都是在介绍孙膑的时候,顺带着介绍的。
据史书记载,孙膑就是被庞涓陷害残疾的,后来庞涓也死在了孙膑的手上。
据史书记载,庞涓和孙膑本来是师兄弟关系,庞涓比孙膑要大一点,所以先行出师,来到魏国从军,庞涓凭借着出色军事才能,很快就当上了魏国的大将军。
在学习军事本领时期,庞涓就嫉妒孙膑的天赋比自己好,军事才能比自己高。
当上大将军之后,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地位,自大的庞涓认为这个世上只有自己的师弟孙膑能够打败自己,只要自己灭掉了孙膑,那么就可以建立千秋功业了。
庞涓将孙膑骗到了魏国当官,然后又找了一个借口,诬告孙膑,孙膑被处以黥刑和膑刑,即在脸上刻字,剜去膝盖骨,自此孙膑就变成了一个残废,庞涓认为这样的孙膑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了。
孙膑利用自己的智慧逃到齐国之后,成为齐国田忌的门客,不久就受到重用。
后来,庞涓在桂陵之战中,中了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战败被擒。
后来,庞涓又在马陵之战,再次中了“围魏救赵”之计,这一次。
孙膑智斗庞涓读后感

孙膑智斗庞涓读后感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他聪明机智,富有创造力。
他深知强国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于是他潜心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并且通过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创立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战术和兵器。
庞涓是赵国的大将军,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希望通过考验孙膑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权威。
于是他设下了一个陷阱,让孙膑在一个狭窄的山道中被困住。
在这个陷阱中,庞涓派遣了大量的士兵,堵住了孙膑退路,并且在山道两侧设置了箭塔和陷阱。
在这个困境中,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毫无退路的绝境,孙膑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冷静的头脑。
他首先观察了陷阱和箭塔的布置,详细分析了对方的战斗力和弱点。
然后,孙膑利用自己的兵器知识和战斗经验,发现了庞涓军队的弱点,并设下了一个巧妙的计策来攻破敌人的阵型。
孙膑第一步的计策是利用陷阱和箭塔的存在,以大量的士兵来吸引敌人的火力,并造成混乱。
然后,他命令齐军舞动旗帜和标枪,模仿趁风起时树木摇摆的样子,以引诱敌军投掷箭矢。
当庞涓的军队投射箭矢时,孙膑发动了第二步的计策。
他利用特制的盾牌和橹爪等战术工具,将地上的箭矢一一拦截下来,保护了自己和身边的士兵。
庞涓的军队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惊讶和恐惧,他们的信心开始动摇。
孙膑最后一步的计策是用短兵器配合出色的战斗技巧,突破敌人的包围,争取生机。
他利用自己的灵活机动性和战斗力,迅速击溃了庞涓的军队,并最终成功摧毁了敌人的阵型。
庞涓看到自己的军队全军覆灭,惊慌失措,只能败下阵来投降,认输了这场智斗。
这个故事展示了孙膑在智慧和勇气上的过人之处。
他能够在绝境中冷静思考,发现敌人的弱点,并以巧妙的计策击败对手。
他不但具备了深厚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以及一种冷静和理智的态度来处理复杂的战斗情况。
这个故事对我而言是一个启示。
它告诉我,当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镇定的心态,以智慧和勇气来解决问题。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心态,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孙膑庞涓的故事

孙膑庞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据史书记载,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谋略家,他们在军事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后人誉为兵家的奇才。
孙膑,名商,字子阳,齐国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
他曾经为吴国的夫差效力,为吴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孙膑的最著名的军事贡献是他创造了“连环计”,这是一种以固守为主,以灵活应变为辅的军事战术,被后人誉为孙子兵法的奠基人之一。
庞涓,名翁,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谋略家。
庞涓曾经为赵国效力,为赵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庞涓的最著名的军事贡献是他创造了“奇门遁甲”,这是一种以奇兵、奇计为主,以迂回、诱敌为辅的军事战术,被后人誉为兵家的奇才之一。
两位军事家的故事,最为经典的就是他们之间的较量。
据史书记载,在一次赵国和齐国的战争中,孙膑和庞涓曾经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军事较量。
当时,赵国派遣庞涓率领大军攻打齐国,而齐国则派遣孙膑进行抵抗。
在这场战争中,孙膑运用了连环计,以固守为主,以灵活应变为辅,成功地挫败了庞涓的进攻。
而庞涓则运用了奇门遁甲,以奇兵、奇计为主,以迂回、诱敌为辅,多次险些得手,但最终还是被孙膑所阻挡。
这场军事较量,被后人誉为兵家的奇才之间的较量。
两位军事家的战术各有千秋,都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总的来说,孙膑和庞涓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贡献和成就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教诲。
他们的军事思想和战术,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学习,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瑰宝。
庞涓和孙膑的故事

庞涓和孙膑的故事
庞涓和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庞涓,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军事谋略家,他精通兵法,善于谋略,曾为齐国的相国。
而孙膑,则是楚国的一位军事谋略家,他精通兵法,擅长机械制造,曾为楚国的军师。
庞涓和孙膑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故事。
据传说,当时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派遣庞涓率军前往抗击楚国。
而楚国则派遣孙膑率军前往进攻齐国。
庞涓和孙膑都是兵法高手,他们的战术和谋略都非常了得。
在一次军事对峙中,庞涓和孙膑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智斗。
庞涓采用了连环计,布下了重重防线,企图将孙膑困在重围之中。
而孙膑则利用机械制造的巧妙之术,化险为夷,成功突围而出。
庞涓见孙膑逃脱,急忙追赶,却不料中了孙膑的埋伏,损兵折将。
最终,孙膑趁势大败庞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
庞涓和孙膑都是智
慧和勇气的化身,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充满智慧,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勇往直前。
让我们铭记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智慧和勇气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鬼谷子孙膑庞涓的故事

鬼谷子孙膑庞涓的故事
鬼谷子孙膑庞涓的故事
引言:
鬼谷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经世奇才,著名谋略家。
他的智慧与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而在他的门下,则涌现出一批才学出众、智勇双全的弟子,其中孙膑和庞涓便是鬼谷子弟子中的佼佼者。
段落一:孙膑的生平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是鬼谷子门下弟子中的佼佼者。
孙膑善于结合兵法原理与实战经验,创建了“孙子兵法”中的“兵无常势”、“城攻要冲”、“诈败为胜”等重要策略,为中国军事史贡献了巨大的财富。
段落二:庞涓的事迹
庞涓,古代兵家代表人物,出生于山东莒县,有着出众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庞涓以兵法制敌,多次参与战争,屡建战功,被誉为军事界的奇才,被誉为“庞涓智勇,一时无两”。
段落三:鬼谷子门下二人的交锋
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门下的两位弟子,两人之间并不是没有争执。
在一次兵谋中,两人就因为如何攻击敌人的营垒持不同意见,上演了一场激烈的火拼。
经历了多次较量,最终孙膑灵机一动,制定了一条惊人的作战计划,成功攻占了敌人的营地,使得庞涓不禁佩服。
段落四:两位大军事家后来的命运
孙膑和庞涓分别成为军事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大人物。
孙膑晚年隐居山沟,不问世事,安享晚年;而庞涓却被权力腐化,最终落得拖延抱病
而死的下场。
结语:
鬼谷子门下孙膑和庞涓两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智慧、才华与胆识,至今仍在中华文化史上发出着璀璨的光芒,不可忘却。
孙膑庞涓的故事

孙膑庞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主张灵活运用兵力,善于变化战术,以小搏大,以弱胜强。
庞涓则是秦国的名将,他善于运用兵器,擅长攻守兼备的战术。
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孙膑和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军事家,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甚广。
孙膑主张“兵不厌诈”,他善于运用变化战术,以小搏大,以弱胜强。
庞涓是秦国的名将,擅长攻守兼备的战术,善于运用兵器。
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相传,孙膑和庞涓曾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军事较量。
当时,孙膑率领齐国军队与庞涓率领的秦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峙。
孙膑善于运用变化战术,他派出精锐部队进行偷袭,打乱了秦军的阵形。
而庞涓则善于运用兵器,他指挥秦军迅速做出应对,成功地守住了阵地。
双方你来我往,战况异常激烈,场面十分壮观。
在这场较量中,孙膑和庞涓展现出了各自的军事才能。
孙膑善于变化战术,灵活运用兵力,善于以弱胜强,他的军事思想为后人所称道。
而庞涓则善于运用兵器,擅长攻守兼备的战术,他的军事才能也为后人所敬佩。
这场较量成为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在这场较量中,孙膑和庞涓都发挥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孙膑善于运用变化战术,他主张“兵不厌诈”,善于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他的军事思想为后人所称道。
而庞涓则善于运用兵器,擅长攻守兼备的战术,他的军事才能也为后人所敬佩。
这场较量成为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通过这场较量,孙膑和庞涓展现出了各自的军事才能,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了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军事智慧,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这场较量,孙膑和庞涓展现出了各自的军事才能,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了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军事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和战术风格。
孙膑是齐国人,他主张“兵不厌诈”,擅长运用奇兵异术,善于制造假象,以巧计取胜。
而庞涓则是赵国人,他主张“兵厌诈”,擅长运用实兵直击,善于以实力取胜。
据史书记载,孙膑和庞涓曾经在战场上多次交锋,他们的战术思想和军事才能都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斗是发生在长平之战中。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当时齐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对抗。
孙膑率领齐军,而庞涓则率领赵军。
双方在长平之地展开了多次拉锯战,形势十分胶着。
在长平之战中,孙膑和庞涓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战术特点。
孙膑采用了一系列巧妙的伪装和诡计,不断制造假象,混淆敌人的视线,使赵军陷入混乱之中。
而庞涓则采用了强硬的实兵直击战术,率领赵军顽强抵抗,不受孙膑的计谋所动摇。
在长平之战的最关键时刻,孙膑和庞涓展现出了他们的非凡军事才能。
孙膑利用虚张声势的计谋,成功诱使赵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而庞涓则率领赵军奋勇抵抗,不受孙膑的干扰。
最终,长平之战以齐军的胜利而告终,孙膑和庞涓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术风格。
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孙膑和庞涓的名声更加显赫。
他们的战术思想和军事才能也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孙膑的“兵不厌诈”和庞涓的“兵厌诈”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长平之战,我们可以看到孙膑和庞涓在战场上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军事思想和战术风格,都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光彩。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历史趣谈庞涓毙命的真正原因 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之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庞涓毙命的真正原因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之计导语:庞涓是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
就是这样一个人,庞涓是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
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受过膑刑的孙膑却两次败北,并最终死于战场上。
庞涓第一次是败在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逼迫庞涓从赵国的邯郸撤兵,在回来的路上,于桂陵和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交战,结果大败,损失了两万多人。
此战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一,称之为围魏救赵。
不过,这次庞涓虽然失败,却并没有丢命。
真正让庞涓毙命的,是那个用“增兵减灶”之计的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后第十三年(前341),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这时候,魏国的国王仍然是魏惠王,大将还是庞涓,而齐国的齐威王已经死了,由他的儿子齐宣王为国君。
这是发生在宣王二年的事情。
齐宣王召集大臣商议,问:“早去救援好还是晚去救援好?”相国邹忌不同意救援。
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并入魏国,不如早去救援他。
”孙膑说:“如果韩魏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那就是我们在替韩国打仗,我们反倒是听从韩国的指挥了。
况且魏国已经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国就要亡国,必定要到东边来向齐国告求救兵。
我们趁机与韩国结下亲密的关系,晚一些去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魏军的疲惫,这样就能有最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尊敬的名声。
”齐宣王觉得这个计策好,就在暗中告诉韩国使者齐国一定出兵,然后把他送走。
韩国由于依仗齐国救援,拼力抵抗魏国军队,结果一连五次战事都失败了,生活常识分享。
真实的战国第一名将-庞涓

庞涓-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人,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
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又南取楚地千里,促使魏国称霸诸侯。
其人智勇双全,爱兵如子,但对魏王过于忠心,且为人他的人生起落成为了魏惠王霸权盛衰的标志,的霸权敲响了丧钟,魏武卒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庞涓是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历史的真想到底是什么?最初会这样想,是因为我偶尔想到孙膑,孙膑是怎么样一个人呢?为什么他自称是庞便可以获得留用呢?孙膑自称是庞涓的同学,除了他自己以外,什么证据也没有,也是容易被拆穿的谎话,然而孙膑却因此得到了进身的机会。
但是为了破椎而出,利用庞涓的名字制造了被放进袋子里但是请别忘记,孙膑是怎样一个人,他受过膑刑,正常情况下孙膑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的,他连门子那一关都过不了,被魏惠王(当时的魏侯莹)青眼,得到提拔,也因此才会有在后来的河西争夺战中发动群众的事。
第二:庞涓的的确确是个平民,虽然他也姓庞城的庞,但士兵的地位几乎比平民更为低下,生活也更加没有保障,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奴隶和刑徒,一个贵族子弟是不会主动去当兵的。
当时的魏国兵员大幅度的不足,魏惠王,当时的魏侯莹能够执政,是经过一场贵族派和平民派的争斗,一场牵连了赵、韩,几乎灭国的战争,魏侯萤借助当时的相国公叔痤(魏侯执政前称公子痤,公子、公叔(注1)都是家族地位的象征)为代表的贵族派力量,击败平民派的公仲缓,得以执政。
之后连番和韩、赵、齐国交战,第五、六年的时候,和秦国一战又损失六万士兵(见《竹书纪年》),所以征兵很频繁,兵员的限制条件也降低,估计十五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都是预备役,实际上,家里没钱缴纳征税的人家,青壮年都被拉去当兵了。
同时,魏国极其缺乏有经验的老兵和有资质的将领,因为之前的这么多战争,还有派阀的倾扎(虽然魏候执政后没有清洗平民派的官员,但还是除去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平民大臣,也有不少出逃的),在军队中从低级士官到高级将领都十分的缺乏,不得不以的军功大量提拔有才能的平民将领。
古代竞争使人成功的事例

古代竞争使人成功的事例一、古代竞争使人成功的事例之孙膑庞涓在古代呀,孙膑和庞涓那可老有名了。
这俩人呢,都是学兵法的。
庞涓啊,先下山去魏国谋求发展,那时候魏国可牛了,庞涓在那当了将军。
可这人啊,小心眼儿。
他知道孙膑比他厉害,就把孙膑骗到魏国,还使坏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了,这得多狠呐。
孙膑呢,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是他可没放弃。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和庞涓竞争。
后来他就跑到齐国去了。
在齐国呀,他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马陵之战的时候,孙膑就靠着自己的智慧,用减灶计迷惑庞涓。
庞涓以为齐军胆小,逃兵很多,就带着兵一个劲儿地追。
结果啊,就追到了马陵这个地方。
这地方地势险峻,孙膑早就在那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进去,就被打得屁滚尿流,庞涓自己也知道败局已定,就自杀了。
孙膑呢,就靠着和庞涓的竞争,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兵法也被后人敬仰。
二、吴越争霸中的勾践越王勾践的故事那也是相当励志的。
吴国和越国打仗,越国战败了。
勾践呢,就被抓到吴国当人质。
在吴国,勾践那叫一个惨,给吴王夫差当牛做马的,但是他心里可一直想着要回国,要重新振兴越国,要和吴国竞争。
他回国之后,每天睡在柴草上,还在屋里挂着苦胆,时不时就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受的苦。
然后他就大力发展越国的经济,鼓励百姓生育,训练军队。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越来越强大。
最后啊,勾践终于带兵攻打吴国,把吴国给灭了。
勾践就是在和吴国的竞争中,让自己从一个失败者变成了成功的霸主。
三、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
苏秦啊,他想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合纵。
他一开始呢,可没那么顺利,到处碰壁。
但是他不放弃呀,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策略,提高自己的口才。
他一家一家地去游说六国的国君,跟他们说联合起来的好处。
最后呢,他成功了,身佩六国相印,那可是风光无限。
张仪呢,他主张连横,就是让秦国和其他国家分别结盟。
他和苏秦其实也算是竞争对手啦。
张仪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国之间周旋。
春秋战国时期名将与谋士的较量

春秋战国时期名将与谋士的较量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兵荒马乱、群雄并起的时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里,许多名将与谋士通过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较量充满了智谋的火花,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本文将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介绍几位春秋战国时期名将与谋士之间的较量,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一、管仲与齐桓公的较量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腐败,百姓困苦。
管仲是一个聪明智慧的谋士,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去拯救国家。
他找到了年轻的齐桓公,劝他废除了奢侈享乐的生活,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并任命他为相国,共同治理国家。
管仲在治理齐国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齐国逐渐恢复了战斗力。
例如,他实行了半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了国家军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性;他也积极发展经济,推行农业技术改革,加强对外贸易。
这些举措为齐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
二、孙膑与庞涓的较量战国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在秦国,有两位军事家备受瞩目,分别是孙膑和庞涓。
他们的较量成为了战国时期军事史上的佳话。
孙膑是春秋时期的韩国人,他才华横溢,精通战争策略。
而庞涓则是秦国的大将,谋略深厚。
当他们两人相遇时,立即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孙膑善于思考全局,他提出了“陈于鄢、楚于郢、赵于武阳”,即借势攻击敌人的战略。
他利用科学地理知识,与庞涓进行了一场地形战。
最后,孙膑成功地用火攻诱敌,使得庞涓的大军在失去士气的情况下溃败。
这样的胜利使得孙膑成为了战国时期一代名将,而庞涓则成为了战败的一方。
三、张良与项羽的较量在战国时期的刘邦和项羽之间,有一位身世低微但智谋卓越的谋士,他就是张良。
张良通过巧妙的策略,使刘邦与项羽的力量平衡,从而为刘邦谋得了天下。
张良在刘邦的麾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设计了许多计策来对抗项羽。
例如,当项羽派人来刺杀刘邦时,张良秘密地将消息告诉刘邦,从而营救了他的性命。
历史趣谈:庞涓是谁?庞涓是名将吗?庞涓之死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庞涓是谁?庞涓是名将吗?庞涓之死是怎么回事
导语:“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妇孺皆知,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庞涓和孙膑。
提到庞涓,大家都会想到孙膑过人的军事才能,而同样是科班出身的庞涓却一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妇孺皆知,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庞涓和孙膑。
提到庞涓,大家都会想到孙膑过人的军事才能,而同样是科班出身的庞涓却一直活在孙膑的光环下,还一直背负着气量狭小的罪名,那庞涓算不算是个名将?
庞涓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庞涓是河西庞城人,只是个平民,他和孙膑早年曾是同学,一起在鬼谷子门下求学。
但是聪明、机智,他的才能远远在庞涓之上。
从古至今,老师都是喜欢优秀的学生的,像孙膑这样的好学生,既勤奋好学又精通儒学、兵法,老师当然器重,还准备把《孙子兵法》传给孙膑。
庞涓一听就不乐意了,他虽然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他心里对孙膑是恨之入骨。
同窗好友又是生死之交的两人,因为一部兵法而自相残杀,说来既可笑又可怖。
不管怎样,庞涓在表面上仍然对孙膑很好,背地里使坏,孙膑却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后来,庞涓比孙膑先下山。
下山前庞涓答应了孙膑,若自己以后发达了,不会忘记推荐孙膑。
孙膑相信了庞涓,还与他依依惜别。
庞涓下山后,来到了魏国。
侍奉与魏惠王,这个魏惠王不是个好的君王,他留不住张仪也挽留不住商鞅,没有识人的眼光。
魏惠王碰到了庞涓,觉得庞涓还是个人才,就让他在魏国做了将军。
庞涓初到魏国,就带领军队打胜仗,打败宋国等国家,基本没有败绩。
魏惠王见到庞涓这样,觉得庞涓实在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对他更加重用。
生活常识分享。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两大军事奇才孙膑与庞涓斗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两大军事奇才孙膑与庞涓斗智导语:孙膑大破庞涓孙膑大破庞涓致其自杀的战役史记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孙膑大破庞涓孙膑大破庞涓致其自杀的战役史记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
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年长,庞涓为弟。
二人出道之后,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孙膑骗到魏国,使其成为残废。
但最终庞涓还是死在了孙膑的手里。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
少时孤苦,年长后从师于鬼谷子,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不料,他却因此遭人暗算。
孙膑在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
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好,但和孙膑差得很多,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又轻易不被察觉。
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上从未流露过,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
心地善良的孙膑,与庞涓兄弟相称,如同亲兄弟一样。
后来庞涓到了魏国,并且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
春风得意中的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又突然沉寂下来。
原来他有了心病: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之外没人能赶上自己了。
一想到孙膑,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来才能自己同样不是对生活常识分享。
庞涓孙膑的故事文言文

庞涓孙膑的故事文言文序言庞涓与孙膑,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们在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被赞誉为军事智慧的典范,他们的故事也被后世传颂至今。
本文将以文言文的形式,介绍庞涓与孙膑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古代军事智慧的魅力。
庞涓发明复方弩庞涓,姜姓,庞氏族人也。
其人聪慧绝伦,机智过人。
他一直为国家的军事实力感到担忧,思索着如何增强战争力量。
一日,他忽得灵感,决定研发一种新型的弩——复方弩。
庞涓开始集结一批工匠和军事专家,共同研究复方弩的制造方法。
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射出多支箭矢的复方弩。
此种法器,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射击速度,而且射程和准确度也大幅度提升。
庞涓带着这个发明和他的团队亲自向国君报告。
国君得知此事,大为震惊,并立即将庞涓召入皇宫,表彰他的贡献。
庞涓的发明对于国家的军事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成为国家推动军事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孙膑巧定兵法孙膑,姓孙名膑,字子阳。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兵法专家。
庞涓研发复方弩之后,他决定邀请孙膑来与他一起改进军事战略和战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新型武器。
孙膑心领神会,与庞涓一起进一步研究军事战略。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许多独特的兵法思想和战术策略。
孙膑提出,军队应该根据敌人的情况和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战术。
他主张实施迂回战术,使用阵地攻守的方式来击败敌人。
此外,孙膑也强调了伪装和士气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孙膑的兵法思想对军事战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智慧和战略思维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兵法思想被后世的军事家所推崇,成为中国军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涓孙膑合作计谋征服敌国庞涓和孙膑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战争的效率和破坏力。
他们洞察敌国的弱点,精心策划并执行一系列军事行动,迅速征服了敌国。
首先,庞涓和孙膑利用复方弩的优势,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
他们采取迅速行动和灵活变通的战术,在敌人惊讶的眼神中一举击败了他们。
孙子兵法故事

孙子兵法故事关于《孙子兵法》的故事孙膑和庞涓从小就非常喜欢军事,而鬼谷子先生是当时著名的兵法大师,于是二人同去拜师学艺。
他们多年同窗,情同手足,并且常常以兄弟相称。
虽说二人情谊深厚,但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
孙膑为人谦逊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得也很和善。
并且他又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明,很快便从师父那里学到了较丰富的军事学知识。
而庞涓却是心胸狭窄、骄傲自大、阴险狡诈之辈。
他看孙膑未出茅庐便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华,甚是嫉妒。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魏国国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优厚待遇诏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这时心猿意马的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庞涓很快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做了魏国的宰相。
虽然官位显赫,但庞涓一想到才能在己之上的孙膑,就焦虑不安。
即使孙膑未曾下山,但他早已声名远播,魏王打听到庞涓跟孙膑是同窗,于是想让庞涓去请孙膑来为魏国效力。
在魏王的指示下,庞涓便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
其实庞涓心里极其不愿意,但他听说孙膑家传的兵书战无不胜,便想设计抢到手。
孙膑被请到魏国以后,在庞涓的安排下,只是一个无名无权的客卿。
这样,庞涓就有了有利条件来陷害孙膑。
他先找人假扮成孙膑表兄的亲信,劝孙膑返齐。
待骗得孙膑的亲笔复信后,加以涂改,随即向魏王诬告孙膑私通齐国。
魏王信以为真,大怒之下要处死孙膑。
庞涓为了窃取孙膑的兵法著作,得到孙膑的信任,就当着孙膑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
结果魏王免了孙膑的死刑,但还是削去了他的膝盖骨,致其终身残疾。
无法行走的孙膑什么也做不了,庞涓倒是对孙膑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这让孙膑深受感动,总想着有机会报答他。
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咱们都是研究兵法的,听说你家祖传的十三篇兵法,战无不胜,能不能写下来,我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
”孙膑想了想,兵书就是要留给人看的,于是就答应把《孙子兵法》13篇背诵下来写在竹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涓军事才能探析——以桂陵、马陵之战为例摘要:桂陵、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两国发生的两次大战。
魏将庞涓的军事才能并不亚于孙膑,在这两次战争中表现其优秀的军事才干。
关键词:庞涓军事才能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出生之地,生卒年月无史记载。
据有限史料只其主要活动于梁惠王时期(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9年),官至上将军,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
孙膑,齐国人。
按传统说法,桂陵之战孙膑以“围魏救赵”之策败魏军,擒庞涓;马陵之战孙膑用“退兵减灶”计杀庞涓,后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
加之民间传说,庞涓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忘恩负义、残害同窗等故事使其在历史上无人问津。
反观孙膑,却因两次大战而名扬四海、千古留名,也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正宗继承者。
随着《孙膑兵法》的出土,孙膑更是为人所倍加青睐。
然而,经察《孙膑兵法》《史记》《竹书纪年》《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史料也是可以发现庞涓卓越军事才能的一面的。
现不揣简陋,略陈关键,以求教于方家。
一桂陵,马陵之战的背景及经过若无特别注明,引号内皆引至《孙膑兵法-禽庞涓》。
桂陵之战的起因是赵国为了兼并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向南边的卫国发起了进攻,“取漆、富丘,城之【1】”。
卫国原是卫国的属国,赵攻卫显然是无视魏国的存在并且也低估了魏国的国力。
对应于此事,魏国作出的姿态是: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主将发兵直接包围赵都邯郸。
【2】赵国挡不住魏军强大的攻势而求救于齐。
对于是否救赵,齐国君臣还谋于朝堂。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痹。
’威王从其计。
”【3】赵国使臣,看到了齐、楚出兵是诈,目的是等赵、魏两国两败俱伤后进而控制两国。
赵使回国后劝赵成侯与魏国议和,避免被让齐、楚渔翁得利。
赵成侯举棋不定,魏军攻破邯郸。
邯郸被攻下后齐国八万军队出动。
至此,战争发生了转移,主要是庞涓的八万甲士与齐国八万援军的交战。
(一下若无注解,引号内史料皆引自《孙膑兵法擒庞涓》)随着“齐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竟”而拉开了齐魏之战的序幕。
“厐子攻卫......,将军忌......卫”,这样双方的军队都在卫国境内集结。
相信此时孙庞二人都没有找到敌方主力,或许庞涓没有发现齐军的可能性更大。
为何呢,单从军事上分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
魏军已攻克邯郸,庞涓的八万甲士也是所向披靡,士气大盛,若此时发现齐军也在卫境,岂有不战之理。
况且,魏军以逸待劳,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这也说明了孙膑也的确高明,将自己的主力隐藏的极佳。
接着,田忌提出“若不救卫,将何如”的咨询。
孙膑献计,“请南攻平陵【5】,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6】,五(吾)将示之疑......吾将示之不知事。
”孙膑此计乃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招。
两军集结于卫境,齐军断然不可主动向魏军发起挑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三晋之军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荀子议兵》亦说:“齐之技不足当魏氏之武卒。
”由此可见魏军的确十分强大。
孙膑之计妙在利用少数疑兵袭击重镇,目的不在于攻城略池,更在于调动甚至是拖垮敌军主力。
《为了达到“示之疑”的效果,孙膑建议派出了两名“不识事”【7】的都大夫--齐城、高唐【8】。
此二人“直将蚁附平陵”,被“挟\环涂【9】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
田忌急而问孙膑:“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蹶【10】,事将何为?”孙膑这次诱使庞涓的目的落空了。
无奈之下,孙膑只好是用最后一招了,现将史料录于下,再加评说。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
分兵而从之,示之寡。
’于是为之。
厐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蛇而至【11】。
孙子弗息击之桂陵【12】,而擒庞涓。
故曰:,孙子之谋尽矣。
”桂陵之战后,魏国霸权地位遭到东方齐国的挑战,称雄一世的梁惠王岂会坐视霸权将被取代的危机。
魏王“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之”【13】,而后又联合宋、卫、鲁、邹等小国,妄图以朝周天子之名义攻秦。
商鞅闻此消息而说魏王曰:“大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
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而从天下之志,则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14】惠王以为强化霸业的机会来了,便“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浮,从七星之旗”【15】。
结果,引起了齐、楚极大恐慌和愤怒,如此炫耀强大,齐本就有图霸之志,于是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子为师”【16】,发兵攻魏。
魏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17】齐国发兵,直指大梁。
齐军入魏境后,魏王闻之,起境内之兵,“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18】迎击齐军。
孙膑知魏国出动了大军,来势汹汹,便主动暂避魏军锋芒,撤兵返回。
盖是想用昔日晋楚城濮之战【19】例子,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率先进入预想好的伏击阵地。
孙膑向田忌说明退兵的理由是,“披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20】。
于是,用了“减灶示弱”之计以麻痹魏军。
魏太子申自将,过宋外黄时,徐子向太子献言,皆说此次出师不利云云。
【21】魏军依旧穷追不舍,庞涓于是弃其步军,率其轻锐倍日行,逐齐军。
孙膑估计了庞涓的行程,认为必在傍晚到达伏击地点-马陵【22】。
马陵道狭,课埋伏军队,还砍断大树并削其皮而书之,“庞涓死于此树下”【23】。
孙膑在到旁伏弓箭手万名,待山下出现火光而射之。
庞涓还真的率军而来,发现被砍倒的大树上写有字,于是点火照字。
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中箭而死,【24】这部分军队也很快被消灭。
接着,齐军乘势西进,大败魏军主力,俘虏魏太子申。
此后,四方诸侯竞相伐魏,魏皆败,国力大减,一蹶不振。
齐代魏称霸诸侯,孙膑名扬天下。
二庞涓军事才能表现这场两次战争被描绘可谓绘声绘色,似乎非常完美地表现出孙膑的“神机妙算”,但是这不免还是让人看见庞涓的军事才干。
(一)带兵攻围邯郸,再率甲八万东据齐军,抢占先机。
《战国策-齐策苏代说齐闵王》中提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
”魏发兵攻邯郸,是否可说是先于孙膑“围魏救赵”的一次运用《孙子兵法虚实篇》的战例?要知孙与庞曾“俱学兵法”,这很显然是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
况且孙膑“并未有围大梁之事【25】”,后有祥表。
似乎至“战国七雄”形成以来,大国都城被攻破并占领数年还是首例,足见魏军之强大,也与庞涓的严格练兵分不开。
上文说到桂陵之战的前奏是赵攻卫,可见,魏国发兵军攻赵时,赵国国内的兵力并不多,大多可能还在卫国境内。
魏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包围邯郸,完成包围邯郸阵势后,庞涓引兵向东。
赵国则让邯郸守军全力抵抗,再从卫国撤兵回救。
卫国在赵国以东,再东是齐国。
这也解释了庞涓为什么会亲率八万军队到达卫境,因为先占领卫国境地一则可以阻挡回救邯郸的赵军,二则可以防止或阻挡齐国的西进,三则保证主力军全力攻克邯郸而无后顾之忧,乃一石二鸟之计。
这种布置可见庞涓非等闲之辈。
宋开霞也表示“他统兵攻邯郸,邯郸危急待救......这说明庞涓足智多谋、英勇善战【26】”。
(二)齐军攻平陵,庞涓冷静处理。
孙膑和田忌想用南攻平陵来调动庞涓所率军队,好有机可趁,并派了不知军事的齐城、高唐都大夫来指挥这次战役,结果被魏平陵守军击败。
田忌想以此来麻痹庞涓。
对于齐军在平陵失利,有的学者认为,此进一步强化了庞涓骄兵轻敌之情绪,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而放心的将主力全力攻打赵卫,以至于后来的骄兵必败的必然了。
这显然是把庞涓当作一名普通小将看待了。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庞涓所率八万甲士至卫境,就是阻挡齐国援军的,不消灭齐国援军主力而全力攻赵卫,这简直是乱谋兵事。
在不明敌军主力的情况下,一个稍有头脑的将领都不会轻易出动主力,而是冷静分析敌情,以静制动。
退一步而言,平陵易守难攻,坚持一段时间是不成问题的,聪明的将领便可观察围攻平陵的敌军规模,持续时间长短,兵力多少,通过这些信息来判定这场战争的大小,并制定作战计划,战或不战,以及如何战。
结果平陵之战齐军被魏国地方兵轻易打败,庞涓认识到了平陵之战只是诱饵,因而不予理会,也没有派兵救援平陵。
(三)急中生智,牺牲小我,力挽大局。
平陵之战,齐军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但失去了部分士卒,而且也没有达到调动庞涓主力的目的。
齐军大概是气急败坏,只得派出少量兵力西驰梁郊,分兵徐徐跟进,作出大举进攻魏都大梁的阵势。
齐军也是最后一招棋了。
齐国只是救援赵国,不具备与魏国直接开战的理由,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攻打敌国国都,况且,魏国实力强大,以齐国一国是不敢单独对抗魏国的。
大概此时楚国也出兵北上攻取了魏国南端的一些城池,使齐国有了自信而西驰梁郊。
国都告急,庞涓如何处理?这是真是一个“攻其所必救”的城池,大梁。
庞涓深知齐军远道而来也不是没有准备的,要救也需得其法。
庞涓使了一招虚张声势。
大打旗号,放弃辎重,以少量兵马日夜兼程援救大梁。
这一招有效果,齐军闻庞涓亲率大军来救援,便撤兵设伏于桂陵。
齐军以主力大败庞涓的军队,并俘虏将军庞涓。
这次庞涓又赢了。
齐军的目的并不是擒庞涓或杀庞涓,而是消灭庞涓所率的八万甲士,撕开魏国东面大门的一道口子,更是为了震慑魏国君臣,迫使魏国撤军邯郸,以达到救赵的目的。
庞涓单刀赴会,为魏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以至于在谈判桌上,能挺住腰杆。
从史料来看,桂林之战,齐国虽胜,也没有从魏国和赵国的到多少利益。
(四)以死谏君,谋国为上。
《淮南子-兵略训》又云:“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一个优秀的将军,难道就只是用兵如神吗?曰,非然也。
战争打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因为一两个优秀的将军的存在,就能百战百胜的。
军事的成败更多的不在于军事而是在于政治,经济各方面,所以庞涓优先思考国家大政方针。
马陵之战,庞涓亲率轻锐急追齐军乃事出有因,是最无奈的选择,甚至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劝谏国君,报效魏国。
《淮南子-兵略训》云:“夫将者,必独见独知。
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
神明者,先胜者也。
”庞涓深知,桂陵之战后齐国迅速崛起,魏国又加兵韩赵,可谓树敌太多,魏国国力已是山河日下。
纵观诸侯,秦以商鞅变法图强;韩国以申不害为相,力行变法,行术治;齐国用慎道,行势治。
魏国却没有新的进步,长此以往必落后于大国之列。
他虽慧眼独具,然而,庞涓非贵胄,人微言轻,只能在军队上忧国,尽最大努力保住国家军队的主力。
也许这才是庞涓以身范险的初衷。
庞涓以少量的军队追击齐军,胜算本就不大,加之马陵道狭,难道庞涓看不出来这些地势是最易伏兵的吗,为何不选择在道开阔之地等候大军,再图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