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权势巅峰
曹操的成功策略

曹操的成功策略1、第一招:挟天子而令诸侯建安元年春,汉献帝流落安邑,献帝虽是个名存实亡的傀儡,但在汉末天下分崩的形势下,依然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臣僚,拥护汉室的正统观念还很强。
所以,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想把汉献帝抓到手。
从当时的力量来看,袁绍是最具有此条件的。
《三国志·袁绍传》斐注引《献帝传》,载有袁绍谋士沮授的一段论述: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
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来存主恤民者。
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
郭图、淳于琼曰:“汉室凌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
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
夫权不失计,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在决定是否迎纳献帝这一至关重大的问题上,袁绍的确像荀彧说的那样“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暴露了“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多谋少决,优柔寡断的致命弱点,拒绝了沮授的建议,而丧失了先机迎纳汉献帝的主动权。
沮授的警告和预言算说准了:“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这个“先人者”恰恰就是袁绍的对头和克星曹操。
当时在是否迎纳汉献帝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也发生了一场争议。
曹操召集会议,商议奉迎汉献帝都许一事时,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荀彧不以为然,独排众议,主张奉迎汉献帝。
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的战略思考和“若不时定,四方生心”的劝告,同沮授所讲“挟天子而令诸侯”“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完全是不谋而合。
这足以说明,时势如此,英雄所见略同。
曹操在这稍懈既逝的机遇面前,果断地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奉迎汉献帝。
恰逢董承不满韩暹矜功专恣,难以共事,暗地派人请曹操带兵去洛阳勤王。
这样,曹操便名正言顺地带兵赴洛阳朝见汉献帝。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1)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
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
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
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
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
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
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
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
曹操的政治举措

曹操的政治举措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 2019级21班一、“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智的政治举措曹操本是一个“赘阉遗丑”,地位卑微,在封建时代想要掌权治国是非常困难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超凡的目光和胆识。
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这时曹操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也曾有手下对他提出“行王霸之事”,然而他考虑到“朝廷肱股尚多”。
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
曹操除了成功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外,在作战指挥上始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在一段时间内只打一个敌人,显示了高超的统筹全局、指挥作战的革新能力。
晋人王沈在《魏书》中称赞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认为曹操“运筹演谋”“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二、“唯才是举”,改革用人制度曹操带兵三十年,扫灭北方群雄,统一北方,推究原因,说他靠的是“天时”,并不准确,除了应该归功于屯田外,更应归功于他不拘一格的革新用人举措。
曹操对人才的罗致和使用,贯穿终生,从未改变。
他知人善任,因事择人,避短取长。
早在赤壁大战以前,曹操麾下,已是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武有许褚、张辽、于禁、乐进等。
曹操用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唯才是举。
任人唯能,不分贵贱,不计门第履历,不必“廉士”,只求“能进取”。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曹操自汉献帝刘协受封为魏王后,权谋之士纷纷向其效忠。
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描绘了曹操巧妙利用刘协的权力,并对权谋之士起到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智勇之士纷纷投效曹操,为他的统一天下之事增添了强大的助力。
这一章开头,就以残酷的手段展示了曹操的威势和手腕:曹操以挟天子之势,将刘协置于死地,强迫他听命于魏王。
作为东汉皇帝的刘协,此时已完全沦为曹操的傀儡,曹操以巧妙的手段牢牢掌握着刘协的命运,展示了他独特的权谋智慧。
这一章中,诸侯无不心生畏惧,纷纷向曹操投降。
虽然他们是兵权鼎盛的割据势力,但面对曹操的灭天下之势,他们无法抗拒曹操的强大势力。
曹操巧妙利用权谋,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吸引了众多诸侯,使其向他效忠。
在这个时候,各种权谋之士纷纷登场,对曹操的智慧赞叹不已。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懿。
作为曹操麾下的智囊,司马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他巧妙地用计对付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展现了他出众的智慧。
曹操深知司马懿的才能,因此对他极为器重,将他视作自己最得力的谋士之一。
在这一章中,曹操巧妙地运用权术,说服了众多权谋之士,使他们投效于魏王,为他的统一天下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这些权谋之士,以其聪明才智成为曹操的左右手,他们的智谋确保了曹操在乱世中占据了上风。
总的来说,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生动地描绘了曹操运用权术的过程,展现了他巧妙地利用刘协的威势并吸引了众多权谋之士的情景。
这一章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使人不禁为曹操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叹为观止。
通过这一章的描述,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曹操的才智和权谋手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乱世中权谋之士为争夺权力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胆识。
在这一章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景象,以及权谋之士对曹操的敬佩和信任,为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戏剧性。
这一章是三国演义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章,通过描述曹操掌握刘协的命运和权谋之士的加入,展现了乱世中智勇之士为夺取权力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智慧来取得成功。
三国志中评价曹操的句子

三国志中评价曹操的句子
1. 曹操那可是一代枭雄啊!就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多牛啊!这就好比手里有了张王牌,谁敢不从?
例子:咱就说在那乱世,曹操这一招多厉害呀,其他人还不得乖乖听话呀!
2. 曹操这人有胆识有谋略,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看他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厉害不厉害?
例子:哎呀,那曹操可真神了,换别人能行吗?
3. 曹操的用人之道简直绝了呀!他不管出身,唯才是举,这心胸得多宽广啊!
例子:你想想,要是都计较出身,那能有那么多人才为他效力吗?
4. 曹操可是个有野心的主儿,他的目标那可是天下呀!这气魄,谁能及?
例子:你说一般人敢想这事儿吗?曹操就敢!
5. 曹操的领导才能那是杠杠的呀!他能让那么多人死心塌地跟着他,这得多有魅力啊!
例子:你看他手下那些大将,哪个不是忠心耿耿的,这就是曹操的本事!
6. 说曹操是个大军事家一点不为过呀!他那战术用得,简直神了!
例子:那战场上,曹操的指挥多精妙呀,敌人都被耍得团团转!
7. 曹操的智慧那是深不可测呀!他能看透很多人和事,这得多厉害呀!
例子:就像有些阴谋,别人还没察觉呢,曹操早看透了!
8. 曹操这人果断决绝,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拖泥带水呀!
例子:要是他犹犹豫豫的,能成就那么大的事业吗?
9. 曹操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了呀!他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和传奇色彩呢!
例子:这要是拍成电视剧,那得多精彩呀!
10. 曹操啊曹操,你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呀!
例子:有时候觉得他真牛,有时候又觉得他太狠了,真是复杂的人物啊!
我的观点结论:曹操在三国志中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特点和影响力的人物,他的雄才大略、用人之道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浅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小析夏浅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却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脱颖而出,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建安元年,他利用袁绍的失误 ,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 ,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从此逐鹿中原,强势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神来之笔,便是“天时”与“人谋”的突出体现,可谓众所瞩目,至关重要。
对于此事,前贤多持肯定态度,我却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势力的发展与强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现在曹操利用皇帝这一王牌“以致英俊”。
他奉天子于许都,名正言顺,地方才俊,相时而动,纷纷归附。
如王朗、华歆,他们本在江东为官,孙策占有江东后,他们退而不出,曹操以汉帝名义征召他们,他们才前来归附;而后,曹操每平定一个地方,都以汉帝名义征召当地人才,如荆州之韩嵩、邓义;还有不少人,因为曹操代表中央政府,而主动归附,如赵俨、杜袭等。
这些地方士人,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而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以致手下谋士过百、战将千员,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北方!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给了曹操“奉辞伐罪”的机会,使得他在各军阀中合纵连横、排除异己。
建安元年,奉天子以许都后,就以天子名义接收了洛阳附近和豫州的不少无人区,在短时间内缩小了与袁绍的差距;曹操用天子实行纵横术更是不胜枚举,在他弱小的时候,首先把汉最高的官位大将军封给袁绍,同袁绍保持友好关系,然后消灭周边小势力,逐渐强大后,发天子诏讨伐袁绍。
这一战略也曾对马腾、韩遂、吕布等使用,屡试不爽;他还利用天子招牌对中小军阀产生的强烈影响力,许官招降地方势力,如庐江太守刘勋率众归降,封列侯。
封陈登为广陵太守,使其归降,成为徐州内应。
就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敌处于不义境地,再行征伐,从而曹操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也是曹操能得到当时世家大族支持的关键。
魏武帝传文言文翻译

魏武帝,名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汉末,黄巾之乱,群雄并起,操以壮勇,崭露头角。
初平元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以奉迎献帝为名,进据兖州,得士卒数十万。
自此,操广结英豪,招纳贤才,势力日盛。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更加强大。
时袁绍据冀、青、并、幽四州,地广兵强,欲与操争夺天下。
建安五年,操与绍战于官渡,以少胜多,大败绍军。
此后,操陆续平定袁绍部将张绣、刘表等势力,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与刘备会战于赤壁。
操兵败,退守江陵。
次年,操再次南征,与刘备、孙权联军于夷陵之战,再次大败。
自此,操势力受挫,不敢再轻易南征。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大获全胜。
此后,操将势力扩展至辽东,威震四方。
建安二十五年,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一生,英勇善战,智谋过人。
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使部下各展所长。
在政治上,曹操推行屯田制,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经济;实行法治,整顿吏治,使国家政治清明。
在军事上,曹操以少胜多,屡败强敌,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业。
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追尊曹操为武帝,故世称魏武帝。
以下是《魏武帝传》的文言文翻译:魏武帝,名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汉末,黄巾之乱,群雄并起,操以壮勇,崭露头角。
初平元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以奉迎献帝为名,进据兖州,得士卒数十万。
自此,操广结英豪,招纳贤才,势力日盛。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更加强大。
时袁绍据冀、青、并、幽四州,地广兵强,欲与操争夺天下。
建安五年,操与绍战于官渡,以少胜多,大败绍军。
此后,操陆续平定袁绍部将张绣、刘表等势力,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与刘备会战于赤壁。
操兵败,退守江陵。
次年,操再次南征,与刘备、孙权联军于夷陵之战,再次大败。
自此,操势力受挫,不敢再轻易南征。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大获全胜。
此后,操将势力扩展至辽东,威震四方。
建安二十五年,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有一个章节被称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章节描绘了曹操利用刘备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机智和权谋手段,同时也揭示了权势之间的博弈和相互制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章节。
首先,在这一章节中,曹操利用挟持皇帝刘协来运筹帷幄,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
曹操知道刘备对刘协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决定通过控制刘协来控制刘备。
这种挟持的手段,堪称巧妙。
曹操趁虚而入,依仗刘备的忠诚和孝心,成功地获得了对刘备的影响力。
这一手段也展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曹操的举动不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政治利益,更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物,他希望能够统一整个国家,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梦。
因此,他利用挟持刘协的手法,既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势力,也是为了达到统一的政治目的。
在这一章节中,曹操的行动也暴露出他的霸道和独裁倾向。
曹操以掌握皇帝的权力为借口,对周围的诸侯展开了无情的压迫和威逼。
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其他势力,并试图通过威胁来迫使他们臣服。
这种行为,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正常的,但也反映出曹操权力欲望的冷酷和无情。
然而,曹操的挟持行动也让其他势力察觉到了他的野心和威胁。
面对曹操的威胁,刘备、孙权以及其他诸侯开始展开反抗。
他们意识到曹操的行动违背了礼义廉耻之道,威胁到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和尊严。
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抗衡曹操的力量。
这一反抗的态势为后来的英雄豪杰们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斗争。
通过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章节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政治手段和权谋智慧,同时也展示了统一中国和个人野心之间的较量。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独裁和霸道倾向也暴露无遗,激起了其他势力的反抗。
整个故事通过曹操和其他势力的对抗,展示了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三国演义”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权谋智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揭示他背后的策略和思维。
一、初露锋芒——救驾之计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初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是在许昌救出被宦官洗脑的汉献帝。
面对皇帝被囚禁的局面,曹操运用了假意撤军的计谋,以诱使董卓内外齐起,最终成功抢救出献帝。
这一计谋不仅显示了曹操的智谋,也让他在北方树立了威望,为日后的征战奠定了基础。
二、智擒孟德——火烧连营之计在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中,曹操使用了火烧乌巢的计策,成功擒获了曹操的死敌之一——吕布。
他事先埋伏了大批军队,然后故意败退,引诱吕布进入火海。
曹操凭借这一计策,彻底击败了吕布,消除了后顾之忧,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华容道之计——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刘备一直互相猜忌,争夺天下。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军北上,而关羽被留守于南方。
曹操乘机设下华容道之计,诱使刘备杀死了自己的义兄关羽,这使得刘备大感痛苦和后悔,同时也瓦解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曹操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计策,削弱了刘备的实力,为日后对抗刘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群雄攻曹——苦肉计之托孤群雄联军攻打曹操时,曹操在虎牢关遭遇到了包拯的包围。
曹操利用苦肉计,假装自己为大小乔所囚禁,并将重要武将曹洪托孤给包拯。
曹操以牺牲自己保全实力,成功脱身,并给予曹洪足够时间撤军。
这一计策不仅保住了曹操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了联军的攻击力量。
五、割须弃袍——易京之计在对应曹军讨伐曹操的战争中,曹操雄踞易京危难之际,他用割须弃袍的计策,绝望地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对天下的统治。
这一计策不仅欺骗了对方,还激发了曹军的斗志和战斗力。
最终,曹操成功地反杀了敌军,保住了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六、草船借箭——曹营地下夫在困守荆州城的时候,曹操面临着敌军的强大攻势。
他想要增加自己的箭矢供给,但是无法从外界获取。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曹操的一个成功的跳台。
那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你了解多少呢?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曹操之所以取得成功,核心就是这个策略。
特别的前期面对袁绍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官渡之战的决定性因素。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主要是决定权力合法性的问题。
其实“令诸侯”是不可能的,但是对诸侯的下属官僚们可不一样,相当于是跟朝廷一体还是“委身从贼”地方对抗中央的区别。
可别小瞧汉家400年的皇统教育,毕竟在士大夫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
官渡之战中先是许攸叛逃曹操,出卖了袁绍军的弱点——乌巢之粮;而后袁绍派出的张郃、高览在攻击不力的状态下临阵投降,直接导致了大军的溃败。
反之曹操的凝聚力就要好很多,荀彧等人一直感觉自己效力的实际上是皇室。
刘备的能成功也跟这有关,因为本身是皇族,法统上没问题,只要一直宣扬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行了。
但是毕竟也要等曹丕真的篡了位才敢称皇帝;孙权就更有意思,割据江东实际上类似于军民自保的性质,江东各豪族共同推举这么一位出来领头守住祖宗之地,手下的文武大臣都是各家族内部的人。
所以赤壁之战之前大家都劝孙权投降,因为这些人都认为对面的才是正统朝廷。
知识拓展:1、真正心向汉室的人并非都认为刘备就是正统,也不是都跟了刘备.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随在献帝身边的,谁迎献帝,在早期就能得到一批这类人的帮助,而且不光是那些有名的人才,还有大批的官吏,这大批的基层文官虽不出名,但对一个地区政局的稳定和庶务是很重要的.曹操会为篡汉作准备,曹丕最终会篡位我们当然知道.可当时的人未必就知道啊,何况曹操又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篡位之心的.这类人有的因为太过忠心于汉室不被重用淡出我们的视野,有的经不住压力与诱惑最终倒向曹操,有的采取行动对抗曹操被杀,有的郁郁而终.具体有哪些我不说了,荀家叔侄二人想必大家知道吧.2、还有一批追求功名富贵,但又担心不忠于汉室没个好名声的人,曹操迎来献帝,正好给了他们光明正大的遮羞布.既能追求富贵又不会挨骂名多好啊,恰恰这类人是很多的,有了献帝这块牌子,招揽人才,收降将的可能就大了好多.看看曹操收了多少有能力的降将谋士!张辽、张合、藏霸、徐晃、贾诩等等等等,几乎一大半人才都这么来的.徐庶要不是曹操那里有个献帝,光老母一封信,也未必会去啊,连关羽降曹都还个“降汉不降曹”的辩解,何况那些人?----感叹,陈宫了不起,看不惯曹操,有机会活命也要求死!就算以皇帝名义招揽来的人才不都跟曹操一条心,曹操可以慢慢地分化瓦解收买啊!比没皇帝名义的强多了.3、有皇帝这个牌子,可以光明正大地给各路诸侯下令让他们做事.各路诸侯我们知道的虽然大多有夺取天下之志,其实也有不少忠于汉室的.比如刘备在徐州,曹操以皇帝的名义让他讨伐袁术,他内部不稳不也乖乖的去了?搞得自己老家被吕布端掉!要不是有皇帝的名义,曹操怎么可能指挥得动刘备.最后灭袁术的时候,连孙策都差遣动了,可见迎献帝好处之大.4、有很多小的诸侯,只要以皇帝名义的一纸诏书就能平定.比如关中地区各路诸侯,曹操就没打,直接一个诏书,大家送人质入京,就这么平定了,连马腾都亲自入京!曹操打关中是后来关中地区叛乱以后的事,而且关中各路诸侯一叛乱就背上叛国之名,士气不高,内部不稳.要是曹操没迎献帝,能有这种好事?可见,曹操迎献帝,不但有好处,好处简直大大的!。
三国演义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该小说中的一章,描写了曹操力压天下,以权谋之计夺取汉献帝位的故事。
本文将以故事内容为基础,谈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和影响。
三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曹操作为权谋高手,一直以来都以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在第八回中,曹操利用了汉献帝刘协的身份,实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首先,曹操以尊重汉室的名义,将刘协迁往自己的领地,确保了对他的控制。
通过掌握汉献帝的权力,曹操牢牢地掌握了天下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控制权。
这一策略不仅凸显了曹操的政治智慧,也使得他能够更加方便地处理其他势力,引导天下的走向。
其次,曹操善于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让其他诸侯服从他的统治。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要求各地的诸侯归降,并安排诸侯子孙到自己的身边作为人质,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服从。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使得曹操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天下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曹操还利用了汉室的象征意义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设立了太尉、侍中等官职,使得自己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更加显著。
同时,曹操还加强了对刘备等威胁势力的监控和控制,确保统治的稳定。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既体现了曹操的强势和权谋手腕,也展示了他对政治实力和形象的高超把控。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策略强化了曹操的统治地位,使得他在政治上处于强势地位。
另一方面,这种手段也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使得其他势力对曹操的统治心存不满。
这种不满催生了后来的联合抗曹,诸侯争霸的局面加剧了战争的频繁爆发。
总结起来,在三国演义第八回中,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他权谋之中的一环,展现了他政治智慧和手腕。
这种策略对于曹操的统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也随之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这一章节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曹操的才能和权谋手段,也深刻地揭示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曹操靠什么问鼎三国?从挟天子到割发代首,曹操妙策夺天下

曹操靠什么问鼎三国?从挟天子到割发代首,曹操妙策夺天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一的中央政府已是支离破碎、名存实亡。
代之而起出现了群雄纷争,抢夺天下的局面。
身当乱世的曹操,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中,从一名不起眼的洛阳北部尉,顽强崛起,由弱到强,不久便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曹操能形成这样强大的势力,靠的是什么呢?不可否认,他自有高明于一般人的策略。
一、能干小事才谈得上做大事那已是陇西大土豪董卓闯进京城洛阳自封为丞相,独揽朝中大权的年头。
董卓见曹操很有才干,颇为赏识。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竭力拉拢他,并任命他为骁骑校尉。
但精明的曹操,见到董卓为人骄横跋扈,野蛮残忍,树敌很多,料定他成不了气候,就拒绝同他合作。
但曹操又害怕遭到董卓的毒手。
于是,便在一天夜晚,他改装换名,带领几名亲兵,神不知鬼不觉地逃出洛阳。
董卓听说曹操逃走,又气又急,立即派兵追捕,同时还发出通缉令。
曹操好不容易闯过一道又一道险关,死里逃生,回到家乡谯县城。
过了不久,在谯县城内一间宽敞的屋子里,昼夜不停地传出“叮叮哨哨”的锤铁声。
几十名铁匠在曹操的指挥下,围着熊熊的炉火,汗流浃背地抡起锤子打铁,打制着各种兵器。
碰到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曹操便亲自挥锤。
这时,他青少年时代的几位伙伴感到迷惑不解:在洛阳放着好端端的大官不当,冒死逃了出来,也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怎么躲在家里干起铁匠活了?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他不无神秘地对人说:“能干小事才谈得上做大事啊!”话虽简单,但其不同凡响的心志和策略已能略见一斑。
其实,这时身处逆境的曹操,一头扎在“小事”之中,只是一种假象。
他不过是利用这段时间磨练意志,积聚力量,窥测方向。
果然,就在当年的十二月,曹操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赶到离谯县不远的陈留郡已吾县(今河南宁陵县),在那里散发家产,招兵买马,树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
响应他的人不少,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曹魏名将的夏侯惇、夏侯渊和曹洪、曹仁等,一下子拉起了五千多人的队伍,开始了他非同寻常的大事业。
三国将领曹操生平简介

三国将领曹操生平简介曹操,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著名军事将领。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曹操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操生平简介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号吉利,小子阿瞒,是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且擅长写诗歌,在书法和音乐上也颇有修养,可以说文武双全。
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是汉朝第二代国相曹参的后裔,年轻时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与学业,但机警聪慧且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强,热爱武艺,又喜欢兵法,几次为官又为各种原因返乡。
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独揽大权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曹操不愿与其合作,于是逃到陈留,合义兵讨伐董卓,自此,曹操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入驻洛阳,被封为司隶校尉,后又被封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先后消灭了袁绍、吕布、刘表、马超以及韩遂等割据势力,又享福了匈奴、鲜卑等,将中国的北方一统,为日后曹魏的立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在洛阳病逝,死时六十六岁,死之前琉夏遗令,要求把自己葬在邺城西郊的高陵。
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于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并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在北方兴修水利,屯田,从而将军粮缺乏的问题解决了;唯才是用,打破了门第的束缚;勤俭节约,不好华丽,将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扭转,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是无可争议的。
且曹操留下了《观沧海》等诗歌,对中国的文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也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而曹操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使得很多百姓都讨厌曹操,所以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
典韦和曹操关系典韦是三国里形象分明的一个人物,嫉恶如仇,武艺高超,有大气节,曹操这个冷血之人都能为他嚎啕大哭,那么典韦何德何能让曹操如此动情。
典韦名扬天下是因为为民除害,当时同乡刘氏和李永为敌,李永在当地的名声很差。
李永曾经是一个富豪,家中雇了一席人当做保镖侍卫,一般很难近的了身。
晋升宝典:古代官场智慧.不要让[屁股决定脑袋]!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里的大格局
![晋升宝典:古代官场智慧.不要让[屁股决定脑袋]!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里的大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37fbd8ca65ce050877321305.png)
这期节目的开头,我们先来说个笑话。
某条街上有一个乞丐。
这丐帮是一个江湖,乞讨也是讲规矩的,都划定了乞讨的地盘,你是这条街上乞丐,就不能到那条街去讨饭。
这乞丐运气不好,他的乞讨地盘上有钱人不多,乞讨得很辛苦。
一天,这乞丐救了皇帝一命。
要说乞丐怎么能救皇帝的命,啊,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反正这皇帝就要报答乞丐,说,你提个要求吧,只要我做得到,立即就给你办了。
乞丐想了想,大声说,请皇上把边上那条街划给我乞讨,那条街上有钱人多。
知道乞丐为什么只能做乞丐了吧,因为他就是这样一种乞丐的思维。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乞丐的思维,因为他就是从一个乞丐的身份,来思考如何拓展他的乞讨事业,开创他的乞讨新辉煌,如果能把旁边那条油水足的街划给他乞讨,这无疑是他乞讨事业的最高峰,是乞讨界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就叫屁股决定脑袋,用文明一点的说法叫做「位置决定想法」。
一个人坐什么位置,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所以,用不着嘲笑这个乞丐,我们职场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比起这乞丐来,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再讲个真实的故事。
说是一个房产公司里,有两个销售的高手,一个是小赵,一个是小钱。
这两人脑筋灵,干劲足,销售业绩远远甩开别人好几条街,两人轮流做「销售冠军」。
后来公司要到外地开设分公司,就让这小赵小钱各自去带一个团队。
这两人做营销是一把好手,做管理却是从头学起,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更糟糕的是,管理岗位是按级别拿薪水的,他们两个临时负责,级别还没提上去,薪水不高,比起做营销拿提成来,差的不是一点点。
小钱想,这也太亏了,干得累死,钱只有这么点,不如做营销来得实惠。
于是就回到公司再做他的销冠。
没有了小赵这个竞争对手,他的提成拿得更多了,看来这一步是走对了。
小赵呢,觉得负责一个团队,是锻炼自己管理能力、领导水平的好机会,自己不能一辈子做销售,总得要往上走。
于是想方设法硬着头皮顶住。
熬了一年后,开始走上了正轨,再过几年,他管理的团队成了全公司的标杆,他呢,也因为业绩出色,从分公司调到总公司做了副总。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_初中作文素材_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对曹操的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篇1"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
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
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
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
历史趣谈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 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
的
导语: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
从曹操一生的经历
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
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
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条件,更是一点点将他推向了权力巅峰。
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他逐渐完全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傀儡皇帝的角色越来越明显。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曹操经汉献帝授权可以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旌旗;五月,曹操又修建了只有诸侯才有权享受的宫殿;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又批准曹操可以头戴只有皇帝才能佩戴的悬垂十二根玉串的皇冠,乘坐专门的套六匹马的金银车,同时,还加封了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
这一切行动表明,曹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所有称帝的准备工作,一切条件似乎已经成熟,曹操所差的只剩下皇帝的名号这一项。
可是直到曹操去世,他仍然只是魏公、魏王,始终没有走向称帝,这最后的一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曹操的现实状况,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是出于天下政治形势的现实考虑,用不称皇帝堵住拥汉势力的口,不给他们舆论上攻击自己的接口。
当时汉献帝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描述了曹操如何利用汉献帝来控制其他势力。
这一章侧重介绍曹操的政治手段以及他如何成为权力的核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做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称谓,也让其在国内文化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
以下将进一步探讨这一常用的历史典故。
首先,曹操控制天子的做法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天子绝对权力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在那个年代,天子拥有的是超过常人的权力,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而且还是天命之人,被认为是无所不能、千古一帝的存在。
汉献帝正是当时的天子,而曹操完全懂得如何利用这个权力来巩固他的权力。
其次,曹操利用天子控制诸侯的经过也很值得探讨。
据史书记载,曹操利用汉献帝来控制诸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经过了数年的思考和努力,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才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当时最高权力。
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曹操毕竟不是一个一时冲动的的权力野心家,而是一个思虑周全、计谋过人的谋士。
最后,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故事中,权谋之士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他们帮助曹操分析各种情况,给出建议并将他的计谋付诸实践。
在这些权谋之士中,对曹操影响最大的当属荀彧、程昱和荀攸。
这三个人一方面是曹操的谋士,另一方面也是具有独立见解的政治家。
他们的合作,既能让曹操在权力之路上不断前行,也能让他时刻清醒地思考自己的政治路线和目标。
综上所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典故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
它警示我们,在权力之争和政治斗争中需要有深刻的思考和计谋,同时也需要有善意的合作和建议。
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兼顾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掌控着命运的主导权。
三国演义第四十章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章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第四十章《魏武挟天子令诸侯自相争》是其中引人入胜、富有战略智慧的一章。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罗贯中所展现出的曹操的霸道与智谋,同时也让我对其余两位主要角色刘备和孙权的战略决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第四十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深谋远虑和出众的智慧。
他以挟天子令诸侯的身份,巧妙地利用各个诸侯势力之间的博弈,成功地削弱了他们的实力,使自己成为了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
在多次战役中,曹操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还展现了非凡的个人勇气和军事才能。
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智胜力,成为了当时的一代英雄。
他的战略手段和军事智慧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然而,在这一章中,刘备和孙权也展现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战略思考和智慧。
刘备虽然不如曹操那样胸怀壮志,但他善于借力打力,以联合其他势力来对抗曹操的统一势力。
他对待各方势力十分讲究信任和尊重,得到了其他势力的支持,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蜀国势力。
刘备以其仁德和准确的判断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孙权作为曹操的对手,也展示出了他的策略和勇气。
他明智地找准了曹操的弱点,并通过出奇制胜的战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打败曹操的大军。
这一战役彻底扭转了当时的局势,并使得孙权和刘备两者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一章也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战争中的智谋和军事手段的重要性。
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灵活性和准确性。
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都是智勇双全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不仅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于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这一章以其精彩的战略法则和对人性的揭示,使我在娱乐和学习之间找到了平衡。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思考和决策的质量,学习并借鉴这些英雄们的智慧和勇气。
总结而言,三国演义第四十章《魏武挟天子令诸侯自相争》展示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主要角色的智谋和军事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权势巅峰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旗下的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曹操展现权势巅峰时的真实写照。
1. 曹操的背景和崛起
曹操于155年出生在豪族家庭,早年间因为父亲去世,他被迫辍学回家,并以经商为生。
然而,因为政治抱负的驱使,曹操自幼勤奋读书,广交朋友。
通过父亲留下的政治关系网,他走上了政治舞台。
2. 曹操的军事才能
曹操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机智和谋略著称。
曹操成为军事领袖后,他率领军队征战南北,扩大领土势力。
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对抗世家势力、击败敌对军队以及制定战略计划方面。
3. 曹操建立的政权
曹操建立了曹魏政权,并以魏武皇帝的身份统治着北方。
他利用权谋和军事力量,通过镇压反抗势力和推行改革来巩固政权。
曹操着力削弱地方豪强势力,重新分配土地和财富,推行农田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4. 曹操的统治策略
曹操通过吸纳人才和重用有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巩固政权。
他重用荀彧、郭嘉等智囊团成员,通过聆听他们的建议并采纳其
中的一些意见,帮助他管理国家。
同时,曹操也重视军事力量的维护
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5. 曹操与各方势力的相处
作为权势巅峰时期的领袖,曹操面临着来自各方势力的挑战。
他与
刘备、孙权等其他势力的领导者进行政治外交和军事对抗,通过威逼
利诱和策略手段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和影响力。
6. 曹操的文化贡献
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曹操还对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
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词章流传至今。
他倡导文化教育,提倡疏散文武,注重培养和支持文化人才,为魏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7. 曹操的遗产与评价
曹操逝世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统治曹魏政权。
曹魏政
权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被晋朝所灭。
然而,曹操留下的政治、军
事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虽然备受争议,但在
历史评价中,他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权势巅峰时期,曹操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权谋、军事、文化等全方位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建立了曹魏政权。
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手腕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后世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