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工作计划精选
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 措施 经验 举措 做法
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措施经验举措做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是推动城乡文化发展,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介绍一些创建措施、经验与举措。
一、创建理念1.传承创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同时注重创新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和吸引力。
2.民众参与:鼓励居民参与创建过程,建立利益共享和社会共治的机制。
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增强创建工作的可持续性。
3.整体规划:将名城、名镇、名村的创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统筹规划城市建设、文化保护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
二、创建措施1.文化资源保护(1)修缮古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建筑原貌和历史特色。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古建筑保护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2)保护文物:建立健全的文物管理制度,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提高文物利用的水平。
(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居民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组织展览、比赛等活动,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2.提升城镇品位(1)改善市容市貌:美化城市环境,改善道路、街巷、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景观和硬件设施。
注重绿化、亮化工作,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2)建设特色街区:打造特色鲜明的街区,提供独特的购物、休闲、文化体验等服务。
注重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3)培育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园区、文创产业基地等,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鼓励文化创业和创新创意,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加强宣传推广(1)弘扬城镇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演艺活动等方式,弘扬城镇特色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对城镇文化的宣传力度。
(2)设立纪念性标志:在城镇重要位置设置纪念性标志,标识城镇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
古镇建设方案
古镇建设方案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古镇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项古镇建设方案,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古镇,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一、古镇保护和修复1. 文物保护:制定详细的古镇文物保护规划,对重点保护建筑、古迹和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
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2. 建筑修复:根据历史资料和遗址,进行古镇建筑的修复工作。
注重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
3. 绿化提升:增加绿化覆盖率,恢复古镇的生态环境。
种植传统园林植物,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
二、古镇开发和经济发展1. 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古镇的旅游资源,推广古镇旅游。
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 优质服务设施建设:建设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旅游接待中心和商业区。
提供各类便利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体验。
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展与古镇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支持本地区文化创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
三、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培训1. 传统手工艺复兴: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培训和传承。
组织工艺师傅和年轻人的培训交流活动,传授传统手工艺技艺。
2. 学校教育:加强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古镇的传统文化。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和学习交流,增强对古镇文化的认同感。
3. 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古镇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庆典、展览和演出等方式,吸引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古镇文化。
四、文化交流和合作1. 国内外交流:加强与其他古镇和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古镇文化的国内外传播。
2. 城市联盟建设:与其他古镇建立城市联盟,共同推动古镇的发展与保护。
共享经验和资源,促进古镇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3. 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开展古镇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项目。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乡镇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制定有效的规划方案。
本文将就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乡镇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村落。
这些村庄地域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乡镇历史文化名村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与利用这些村庄,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镇历史文化名村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3. 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乡村居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三、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内容1. 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文物和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2. 村庄整体规划:制定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规划,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同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提升村庄的生活品质。
3. 提供公共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水电、通讯等,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乡村旅游开发:开发符合社区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旅游项目,提供各类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增加乡村居民和游客的收益。
5.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宣传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成果,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高村庄的名气和知名度。
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施步骤1. 研究调查:对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全面调研,了解村庄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具体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古镇打造建设方案
古镇打造建设方案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古镇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游客争相游览的热门景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镇的历史文化,提升游客体验,打造古镇成为国内外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本文提出了一个古镇打造建设方案。
二、目标1.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
2.提升古镇的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
3.提高游客体验,增加游客留存率。
4.发展古镇相关产业,提升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建设方案1.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古镇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保存。
-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
-优化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古镇的保护和管理。
2.改善古镇的基础设施-完善古镇的道路、电力和供水设施,提高古镇的交通便利性。
-增加停车场和公共厕所,方便游客的使用。
-改善旅游导览设施,如增加指示牌、导游讲解、地图等,提高游客的导览效果。
3.丰富古镇的旅游项目-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包括线路设计、景点设置、活动安排等。
-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古镇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展示、非遗传承等,提供多样性的文化体验。
-引进优质的旅游服务机构,如餐饮、住宿、购物等,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
4.提升古镇的宣传和知名度-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宣传活动和媒体合作提升古镇的知名度。
-制作宣传册、旅游手册等宣传材料,向游客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旅游项目。
-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古镇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增加古镇的曝光率。
5.发展古镇相关产业-鼓励和支持古镇居民开展传统手工艺和特色小吃的生产和销售,提升其收入和就业机会。
-引导和支持古镇居民开办民宿和家庭农场,提供住宿和农产品的销售。
-建设古镇的商业街区和商业中心,吸引知名品牌进驻,提升古镇的商业氛围。
四、预算和资源1.预算-对于古镇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需要拨款一定金额。
-对于基础设施改善,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维护和升级。
XX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
XX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六城联创”战略部署,深入开展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相关评估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力度,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
2015年9月,完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申报工作;2016年12月底前,大部分指标符合《XX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验收评估标准》要求;2017年底前,通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考核验收;2018年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力争2019年创成。
通过创建,全市建成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11处,全国重点、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4处、9 处、97处,各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90%以上;建成区全国重点、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1处、2处、1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处;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分别达5项、25项、100项、150项。
至2019年,基本形成以XX 历史文化名人为核心,以名人、名居、名遗为重点,以体现XX 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特征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建设注意事项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建设注意事项在我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名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我们需要重视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关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名镇1.1 文明古迹历史文化名镇的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这些名镇的文明古迹、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等。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1.2 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范围内建设时,要求必须清晰明确保护范围,确保不会破坏历史文化名镇的完整性和原貌。
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当遵循相关规定,尊重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面貌。
二、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2.1 传统建筑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中,要尽量保护传统建筑,尊重历史文化名镇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避免盲目的拆除和改造,使历史文化名镇失去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2.2 保护生态环境在历史文化名镇的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当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主题文字反复提及在历史文化名镇的建设中,要紧密围绕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建设注意事项”这一主题展开,时刻提醒自己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四、总结与回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是一项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细致规划的工作。
只有严格遵守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传承中华文明。
相信随着我们的共同努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我国人,我认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认真的保护和规划,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最新)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一、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重视城市实体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留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随着xx区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延续区域历史传统、提升区域文化品位的现实需求,是区域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是提升xx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xx区历来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城区内拥有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等7处历史文化街区和莲桥街历史地段。
行政区划调整后,xx区辖区范围由原来的29.4平方公里扩大至595.5平方公里,新增加了鄞江历史文化名镇和建岙、鲍家磡、蜜岩、李家坑、崔岙、蜃蛟、前虞、凤岙、新庄、大西坝等10处历史文化名村。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有利于展示xx区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对于研究xx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发展等有着重要价值。
二、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目标(一)总体方向1.规划先行,系统谋划,彰显xx历史文化特色。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编制xx区各层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以规划为依据,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及历史载体的保护和利用。
2.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级。
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的街巷、传统风貌格局,历史建筑,及与历史载体密切相关的景观环境。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考虑适度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方案(二)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文化与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套可行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二、工作原理1.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资源,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人力资源等,形成合力。
2.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提高产业附加值。
3.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确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与评估: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3.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4.文化旅游开发: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5.宣传推广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国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尤其适用于具有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多元化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教育等。
2.科技支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4.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六、预期效果1.经济效益提升: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镇区格局特色 1)明确的景观轴线、平直整齐的方格网道路
以钟鼓楼为中心,以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为轴,与东西南北四 座城门联接成“十”字轴线,城墙内侧有环城巷道(方便士兵在任 何方位登到城墙上)。城内大街小巷48条,其中东大街最宽巷13米, 大街栽有榆树、柳树、白杨树等。 2城 伊犁将军明瑞于1763年在伊犁河北岸筑
城,乾隆亲赐城名为“惠远”,意取“大清恩德惠及边远” 之意。1793年再筑惠远城,使其周长达10.63里,成为当 时新疆第一大城。惠远古城当时有48条大街小巷,城中心 有高大巍峨的三层钟楼.惠远城当时驻有4370名满、蒙官 兵,有军器局、火药局、军器库、教场、官学、私学、义 学以及沙俄领事馆等。
后因当时的屯垦使公署 迁往伊宁,居民四散谋生, 学生也急剧减少,学校改为 残废军人教养院。1944年, 改为省立荣誉军人救济院, 直属省民政厅。后几经沧桑, 遗址也已满目疮夷,面临倒 塌。
臣阿桂在乌哈尔里克修建。绥定城 南距惠远城30里,周长4.3里,1760 年,这一带仅为清军绿旗兵的中营, 1762年建城后逐渐兴盛。1884年, 新疆建省,改设伊犁府于绥定城, 1888年,绥定城改为绥定县。后为 霍城县水定镇。
当时的绥定城商业极其繁华。 谢彬《新疆游记》称:“南关皆缠 商(“缠商”指维吾尔商人)。城 内多津商(“津商”指天津商人)。 南关前年(1915年)毁于火,市廛 皆新筑,楼房俄式,整齐可观,街 道亦宽广。
海图、皮里青三股泉水,水草丰美,所以当地少数民族(蒙古语)称之为“巴彦岱”,意为“富 饶”之意。
惠宁城1766年由伊犁将军明瑞所建,城周6.3里。1770年至1771年,清政府先后从西安抽调携 眷满洲、蒙古官兵2204人组成满营到这里驻守,城内设有军器库和练武场。 惠宁城是伊犁粮食储备和集散地之一,城内磨房有11处,设有粮员衙署和仓厂、官学8所、义学1 所。1863年,城内回民在杨三星、马二领导下联合城外农民起义,于1865年占领了惠宁城,1871 年,沙俄入侵军以重兵胁迫伊犁“苏丹”艾拉汗签定城下之盟,自此,伊犁被沙俄强占达11年之 久,惠宁城也由此残破。
实践“三争一创” 打造历史文化名镇
“ 末争创 国家 地 .历来商贸繁荣 ,台型遗址 ” “ 和 作 街道为此专 门成立了申报工作 史文化名镇 .十二五 ” 0万人次 , “ 较 十一 的美 誉 目前 , 湖熟拥 有各类文保 2大类 、2中类 、3小类指标 , 1 2 目前 年接待游客达 3
生态资源进行 串联 、 整合 , 重点 新 石器 时代 就有 先 民在湖 熟较 为 对接 . 月正 式启 动 : 本 二是 杨柳 村 化 、
人 月将进行初 审 三是聘请南京大学 五大要 素 ,通过文化保护开发 、
美好 乡村建 设 、 代 现 侵 事件 . 受海 水顶 托 . 江水位 上 美术 学院对 湖熟 文化 旅游 开发 进 文 景观 构建 、 长 行系统整体策划
单位 1 , 中 . 4处 其 省级 文物保护单 区级文物保 护单位 6 。 为非 物 处 作 闻名遐 迩 , 业 巨子史 量才 、 医 报 国 已经 着手 申报 材料 的准 备和 编写
位 1 .市级文 物保 护单位 7处 . 工作 。 处
一
到2 0亿元 .文化 旅游产业成为街
批 历 史文 化建 设 项 目初显 道新兴主导型产业
杨柳村打造成 五是 以村庄 环境 整治 为抓手 , 大力 市 ” 创建 江苏党 的建 设 “ 进市 ” 以上历史 文化名镇 . . 先
。区委 、 ( 简称 “ 三争一 创” 实践活 动 , ) 江宁 为 省 级 以上 历 史 文 化 名 村 ”
推进了“ 一村一品” 工程。今年共对
区湖 熟街 道及 时调 整文 化旅 游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质文化遗产的湖熟板鸭、 周岗红木 成效 。重 点实施 了 5个项 目建设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强制保护。
这在市场机制作用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
(三)必须抓紧抢救城市化过程中的大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镇(名村)的风貌。
名镇(名村)的风貌作为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自1980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进行,城乡建设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我国现在每年的住宅和建设量在20亿平方米左右,仅上海市的年建设量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的年建设量。
这种史无前例的大面积的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决定了我们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优秀的文化、历史建筑正处在非常危急的阶段,如果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那我们将会永远地失去这批宝贵的、不断增值的、实实在在的、可供人们世代享用的无价之宝。
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进行"旧城改造"和"空心村治理"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古镇(古村)历史风貌的宝贵价值,致使不少建筑遗产被拆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从保持历史村镇特色风貌出发去规划建设,导致不少地方从规划方案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也不顾历史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当地文化传统,简单生硬地建广场、筑高楼、修宽马路、拓绿地,严重破坏了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
一些江南水乡古镇还有填河修路,填湖建房的现象,失去了水乡古镇的宝贵特色。
一些中西部依山傍水的历史古镇(古村)大量的开山取石、改造山河,使风貌荡然无存。
我们在此时进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保护活动,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化高潮的正反两方面教训,吸取国内外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防止"建设性"破坏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继续蔓延。
(四)"旅游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筑遗产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
旅游的浪潮是我国另一个不可扼制的大趋势,每年超过10亿人次的旅游人数,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大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工作要求,借鉴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先进建设和管理经验,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要求部署,探索大连城市成长坐标,保护城市历史格局、传统空间结构和人文环境特色,延续大连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市肌理与建筑文脉;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创新力为核心,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加大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力度,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体系,进一步提升大连城市文化底蕴,发掘传统文化潜力,培育地方文化特色,塑造大连城市良好形象。
(二)工作目标。
按照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关标准规范,收集整理相关图文资料,建立健全法规、技术管理规定,编制完善相关规划体系,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充分体现以大连地域文化特征为基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好地延续大连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力争在2020年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核验收。
(三)基本原则。
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管理提升、传承发展。
2.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相协调、依法管理与科学保护相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促进。
二、组织保障为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大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负责统筹部署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2024年乡镇文化工作计划
2024年乡镇文化工作计划引言乡镇是我国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文化工作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增强群众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制定2024年乡镇文化工作计划,促进乡镇文化建设和发展。
1. 前期工作总结与分析1.1 前期工作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乡镇文化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项文化活动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参与,乡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文化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
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乡镇文化设施的更新换代缓慢、人才储备不足等。
1.2 前期工作分析针对前期工作的总结,我们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全面规划,项目推进不够协调,资金投入不够充足等。
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2024年乡镇文化工作计划。
2. 目标与任务2.1 目标•提升乡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增加乡镇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加强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和人才涌入乡镇2.2 任务•制定完善乡镇文化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建设和更新乡镇文化设施,提升硬件条件•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增强乡镇文化创意实力•推进乡镇文化产业发展,吸引投资和创业机会3. 工作计划3.1 完善乡镇文化发展规划•成立乡镇文化发展规划小组,制定乡镇文化发展规划•确定乡镇文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细化具体措施•调研乡镇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出针对性发展计划3.2 建设和更新文化设施•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乡镇文化设施的硬件条件•更新乡镇图书馆、音乐厅、剧院等设施,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使用效益3.3 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展览、戏剧表演等•配置专业人才和艺术家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创作和交流活动,提升个人素质3.4 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班,提供专业艺术技能培训•加强与文化院校、艺术团体的合作,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创作环境,留住本土文化人才3.5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乡镇居民开展文化产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举办文化产业展览、推广活动,促进文化产品销售•加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拓展市场空间4. 工作保障4.1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增加乡镇文化工作的经费预算•积极争取社会资本参与乡镇文化建设和发展•制定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投入的合理使用4.2 人力保障•组织专业的乡镇文化团队,负责文化工作的策划和组织•培养和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一线文化工作人员的能力4.3 法律保障•制定文化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法律宣传,提高乡镇居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文化工作的监督和整改,确保工作的合法合规进行结论通过本文档制定的2024年乡镇文化工作计划,将全面推动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
发展古镇规划方案
发展古镇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古镇是具有悠久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传承的特色乡村。
在中国,古镇的发展潜力巨大,既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引领乡村发展。
然而,由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来推动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1.保护古镇的历史遗迹和传统风貌,维护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2.提升古镇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增加经济收入。
3.促进古镇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推动古镇的现代化发展。
4.培养和传承古镇的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三、规划内容及实施方法1.建筑保护与改造(1)对古镇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风格。
(2)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古建筑的鉴定、维护和修复,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3)引入现代化设施与设备,提升古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度。
2.道路改造与交通规划(1)进行综合交通规划,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2)对古镇的道路进行整修和改造,改善交通流动,减少交通拥堵。
(3)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如巴士和电车,减少私人汽车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3.公共设施建设(1)建设公共停车场,解决游客和居民的停车问题,提高交通效率。
(2)建设公共厕所,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
(3)建设公共娱乐设施,如公园、广场等,供游客和居民休闲娱乐。
4.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1)挖掘和发展古镇的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造、传统民宿、农产品等。
(2)制定政策支持,鼓励民间创业和创新,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3)引入跨界合作,促进旅游与文化、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5.文化传承与教育培训(1)开展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增加文化体验。
(2)支持古乡村小学的教育培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
(3)建设文化机构和培训中心,提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6.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1)加强对古镇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保持生态平衡。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方案一、背景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传承地。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都面临着被拆迁、改建、破坏等问题,其文化、历史价值逐渐减少。
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二、保护目标1.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历史遗产的传承地。
2.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文物和古迹,创造历史文化保护的宜居环境和良好公共服务设施。
3. 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质量,推广其文化内涵,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增加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收益,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三、保护工作内容1. 文化遗产保护: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重要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修复和保养建筑,防止建筑老化和腐蚀,防止文物被破坏和盗窃,增加文物保护设施的投入。
2. 环境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治理,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质量,通过植树造林和绿地建设,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街区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 规划设计: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保护目标、保护措施、保护责任和保护投入,同时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程方案和实施方案,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
4. 宣传推广: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进行宣传,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
5. 组织管理:建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全面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能力,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 措施 经验 举措 做法
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措施经验举措做法如何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采取的措施、经验和举措等做法。
第一部分:什么是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国家对某个城市、镇、村庄在历史文化上的重要价值进行认定和保护的称号。
该称号的获得,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做法来实现。
第二部分:措施、经验和举措1. 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保护在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保护。
这包括保护历史建筑、古迹、文物等,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可以通过修缮和修复历史建筑,恢复其原貌,增加其历史文化价值。
2.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需要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开发各类文化产品,如文化节庆活动、文化展览、文化创意产品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可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
3. 宣传与推广宣传与推广是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必要手段。
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包括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向外界推介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
同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发布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当地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
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当地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观光路线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同样重要的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使游客能够在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历史文化之旅。
5. 建立管理机构和保护体系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保护体系。
可以成立专门的历史文化保护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目标
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目标
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和传承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和重振村庄的文化传
统和历史风貌。
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村庄的文
化特色得以彰显,让游客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引导和促进村庄经济发展,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历史文化
名村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让村庄的资源转化为实际的经
济效益。
例如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收入增长、就业岗位增加等。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模式和技术,提升村庄的产业竞争力和
服务水平。
3.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美丽的村庄生活环境。
历史
文化名村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在保护自然环境
的同时,重视建设宜居、美丽的村庄生活环境。
通过村庄旧房改造、
公共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措施,提高村庄整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4.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共同责任感。
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离
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和支持。
通过加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共同责任感,推动村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进程,最终实现村民的收入增加、生活品
质提高等目标。
非遗特色村镇2023—2025年工作计划主要内容
非遗特色村镇2023—2025年工作计划主要内容非遗特色村镇2023—2025年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2. 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发展非遗产业,推进非遗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非遗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加强非遗文化宣传推广: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培养非遗传承人才:通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交流等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展览等形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6. 建立健全非遗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非遗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7. 落实经费保障措施: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落实经费保障措施,确保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以上是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是以图书出版为主要手段,旨在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地方风土人情,反映名镇名村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实施方案如下:一、工程内容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纂名镇名村志、建设名镇名村文化博物馆和宣传推广三个方面。
1.编纂名镇名村志中国名镇名村志是对中国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和现代建设的系统、全面、准确的记载,也是保护名镇名村文化遗产和传承地方文化的一种方式。
编纂名镇名村志要注重灵活性和实用性,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2.建设名镇名村文化博物馆名镇名村文化博物馆是展示名镇名村地域文化及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展览方式及场所,展示地方文化及特色,推广名镇名村品牌,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
3.宣传推广宣传推广是弘扬名镇名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广告、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名镇名村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成果,增强名镇名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程实施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要坚持全面规划、分类管理、重点推进的原则。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全面规划在开始实施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之前,需要对当地的名镇名村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形成详细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应包括:名镇名村基本情况、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方向等。
2.分类管理根据实施过程的不同需求,将其分为编纂名镇名村志、建设名镇名村文化博物馆和宣传推广三个主要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项管理制度。
同时,要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3.重点推进针对不同区域和对象,分别采取综合、定向、深度等各种不同手段进行推进。
例如,对于重点名镇名村,可以重点进行全面宣传、实现拓展;对于中小名镇名村,应加强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建设文化博物馆等,提高地方文化的水平等。
三、工程收效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成功,将收取以下几方面的效益:1.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后,可以通过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名镇名村形象,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工作计划精选
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工作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重要力量,墙头镇确定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潜在的发展优势,加强文化旅游区域的布局规划,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积极打造具有墙头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事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一、创建的积极因素
墙头镇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镇内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较集中,较完整地反映了宋、清朝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的清代校门基本风貌保持完好;智门禅寺虽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曾倒塌破坏,现正按原貌整修恢复;欧氏祠堂的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其中巧夺天工的做工精致的古戏台保存完好。
镇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总体在5000平方米以上。
千年古刹——智门禅寺规模初具。
智门禅寺位于我镇舫前村,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占地5000平方米,始名“保安院”,宋治平二年
改赐“智门禅寺”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规模宏大,素闻住有999个僧人,一度号称“千僧院”。
现经规划投资2000多万元左右,已建成大雄宝殿、金刚殿,观音殿正在建造中。
从一级公路经过舫前村到寺内的公路已全部竣工。
千年古驿——西沙岭保存完好。
据县人刘公非《西谷记》载,西沪港亦称西沙港,岭因港得名。
全岭长2180米,宽约5米,素有“10里西沙岭”之称,弹石路,全程共有5个驿站。
宋嘉定××年(1223),建西沙驿亭。
旧时,该岭是县西主要民间交通古道之一,现该岭保存完好,尚有老年人经此途去伊家、儒下洋等地。
象西根雕文化呼之欲出。
墙头镇森林资源丰富,毛竹面积1.8万亩,是全县三大毛竹生产基地之一,竹木雕刻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大致富路,出现了以树雕加工为主的泽奇、万达古家俱厂,以竹根雕刻为主的宏达竹根雕等竹、木加工企业共7家,产品远销国内外,年创产值超过3000万元,并逐渐形成了根雕文化。
为保护好这民间工艺,我镇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积极发挥宏达竹根雕的辐射带动作用,“根雕文化”呼之欲出。
清代校门遗址犹存。
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九(1903)年,该校原为“时敏学堂”,于1914年经扩建后改名“私立果育学堂”,现校门犹存,该校门呈拱形台门,近5米高3米宽,两边各有近8平方米的八角形门卫两个,面积在40余平方米,带有浓郁的西欧特色,校门保存完好,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氏新祠。
在墙头镇西侧,欧姓原在镇内建有宗祠,清季动工兴建该祠,故名欧氏新祠。
占地1656平方米,民国3年(1914)竣工,耗银万圆。
代表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工艺之精致,式样之新奇,县内尚属少见,整座建筑艺术可与石浦城隍庙媲美。
二、发展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营造文化氛围,提高精品意识,打造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和“工业兴镇、文化名镇”的工作思路,广泛宣传墙头的历史人文景观,提高墙头知名度,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开渔节等平台推介墙头旅游业。
一要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这需要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走书、杂技、舞龙、腰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并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园。
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二是完善治理机制,成立治理办公室,组织专人看护文化遗存和景点,防止不慎引起的火灾,确保安全。
二要建设一批设施。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文化工作创造良好的设施条件。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建设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展示
墙头镇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向,集学习、娱乐、休闲、健身与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新亮点、旅游新景点、娱乐新热点。
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墙头镇文化特色、代表墙头镇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三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
(一)实施“一刹、一门、一驿、一岛、一蛙”主体工程,发展传承历史、特色浓郁的旅游事业。
1、以智门寺开发为契机,打造宗教黄金旅游带。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智门禅寺,名僧迭出,文物甚多,有苏东坡赤壁赋诗碑、史越王夫人墓、刻有图腾的古石碑、珍贵的明朝“方丈”匾额、六角塘、万松山等,门前有近百棵柏树葱郁高耸伴着琴溪淙淙,近又计划引进福建茶道,发扬闽南茶文化,现经斥巨资修复后占地达60亩,且交通便利自成一宗教旅游胜地。
又该寺背有香雾缭绕的紫云庵,前有一座镶在西沪港心如同一颗明珠的“海山庵”,三座古刹连成一片,成为登山涉水的旅游胜地。
同时,智门寺旧时与丹城西寺俗称姐妹寺,修复后自然形成了一条融佛教文化与大雷山等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黄金旅游带,与北黄金海岸旅游遥相呼应。
2、加大遣存保护力度,开辟访古旅游线。
利用人文资源,探索欧氏新祠、古戏台、清代校门古建筑文化、西欧风格和艺术风格,发展建筑文化旅游线,宏扬墙头村文化名村内涵和观海楼——第一藏书楼的文化沉积,制作文物古迹宣传资料;加强千年古驿西沙岭等文化遣存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护,开发500亩现有茶叶基地,并与古桥欧阳桥自然形成一条长达3000米的探幽、踏青、采茶的访古旅游线。
3、培植明丰养殖为主线,开发生态旅游热线。
位于大溪蒋村的明丰生物养殖基地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养殖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园,现占地50亩,现正计划扩大基地规模,利用现有绿色茶叶引进日本茶道,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
并结合宏森源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现代生态农园、朱家千亩大棚草莓基地、方家岙千亩雷竹基地建设成一条尝野味、享茶道、品美茶、采莓趣、赏竹韵、听流水、吹山风的生态观光旅游热线。
(二)利用墙头资源,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品牌。
1、扶持壮大根雕产业,全力打造象西根雕文化。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引进毛竹加工企业,延长毛竹产业链;结合东海明珠工程现状,扩大宏达根雕公司的企业规模,出精品、极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挖掘根雕文化,赋予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文化,推行“以文养文”,从而做强做大象西根雕文化品牌。
2、培植餐饮产业,打响墙头海鲜鲜第一。
随着象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依托开渔节,墙头镇凭借得天独厚的4.9万亩海涂资源和万亩养殖基地,镇域内的餐饮业各具特色,享誉一方,特别是“墙头望潮”列入象山县十大名菜,霜冻寨鱼、烤杂鱼、清蒸跳鱼等久负盛名。
加强餐饮协会组建,商榷烹调技艺,精心保护墙头海鲜鲜第一的品牌,为墙头渔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帮助渔民提高养殖效益,并逐渐完善旅游配套工程。
三、存在问题
一是需加强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协调。
古建筑的重建和文物的保护,需要有关规划专家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同时在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抓好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名人故居等文物资源的监测、修缮和维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二是软件建设需要逐步完善。
在历史文化名镇创建中,各有关治理制度的形成、景点说明书的制作、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需要逐步完善和加强。
三是需加强队伍建设。
组建文物治理小组,确保古建筑、古驿、景点安全;组建景点服务队伍并加强业务培训。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墙头镇在自身积极创建外,更希望得到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