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总结讲课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元曲——明清传奇——花部乱弹——京剧 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
第二节 元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而来, 融合了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 是元代代表性文学。
一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中国历史上各种表 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 果。
1、最早见于元稹的《莺莺传》。 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念花]鼓子词
《西厢记》。 3、宋官本杂剧〈莺莺六 么〉,金院本
〈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 4、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明王世
贞〈曲藻〉)“实甫《西厢》千古绝 技。”(王骥德〈曲律〉)续改《西厢》 者仅明清不下二十余家。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在杭州。 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在前期。元钟嗣成《录鬼簿》
和元明之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可证。 后期杂剧作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⑴、结构上“一本四折”的形式 ⑵、曲词与宾白的组合方式 ⑶、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的表演方式 ⑷、角色分配与科范方面的规定 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生、旦、净、末、丑。
三、元杂剧创作概况
㈠、元杂剧前期创作概况
1、康进之、高文秀的水浒戏。康进之《李逵负荆》 最优秀。
2、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忠奸斗争的历史悲剧。 3、李好古、尚仲贤的爱情神话剧。李好古《柳毅传
书》。
4、杨显之、石君宝的妇女作品。石君宝《秋胡戏 妻》。
5、白朴的爱情剧《墙头马上》。 6、马致远的《汉宫秋》及神仙道化剧, ㈡、元杂剧后期创作概况
发展规律,总结其创 3、本课程采用面向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元明清文学
总体特征:文学创作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语言形式上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虽是通俗文学,但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元
元好问
《摸鱼儿》,爱国诗人
诗歌(反映元末民不聊生,国破家亡,黎民疾苦的较为著名)
王冕
《墨梅》品格高雅
关汉卿
《窦娥冤》反映封建制度的不公
戏剧
王实甫
《西厢记》冲破世俗的爱情,女权主义
小说(《红楼梦》代表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曹雪芹
《红楼梦》
清散文以方苞、姚鼐等人最为著名。因他们是安徽桐城人,因此被称为“桐城派”。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政论文章名闻天下。
散文(救国图存的思潮散文占据了主流)
洪升
《长生殿》
戏剧
孔尚任
《桃花扇》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明
李贽
《童心说》
散文
于谦
《石灰吟》
诗歌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一以贯之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创作旨归,一味“拟古”,毫无创造;此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坚定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主张文学作品要写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反对模拟和虚假,给诗坛的“拟古”之风以强劲涤荡,但其诗作多描写个人闲情逸致,题材和境界都很狭窄,诗格不高,没有给诗苑留下多少芬芳。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小说(市民文学占据了主流,反映了小市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许仲琳
《封神演义》
冯梦龙等
“三言”、“二拍”
汤显祖
元明清文学讲授大纲
元明清文学讲授大纲绪论一,戏曲小说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地位1,雅文学(士大夫文学,以诗文为代表)俗文学(民间文人居多,以戏曲小说为代表)2,传统知识分类,四部之学经部:五经四书,小学(音韵训诂等);史部:正史,野史;纪传体,编年体,地理,目录等;子部:诸子百家,天文历算,艺术等,另有所谓小说家,注意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区别;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结论:戏曲小说在传统四部之学里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二,晚清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谱系的转变1,“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造成的自卑心理2,西方近代文学观念的移植文学观念的变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红楼梦评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现代大学体制的确立4,现代报刊的涌现第一章元杂剧概述一,中国戏曲的形成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真正的戏曲包含三要点:1,纯粹演故事,2,有现成的剧本,3,代言体而非叙事体。
他把我国戏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上古到五代,萌芽期;2,宋金,形成期;3,元代,成熟期。
中国戏曲的成熟,以元杂剧为代表,相对于西方古希腊,其戏剧成熟较早。
不同文化,无高低之分。
二,元杂剧的概念三,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1,都市经济的繁荣2,元代社会矛盾的尖锐3,文人社会地位低下4,文禁不严四,元杂剧的体制1,结构体制,一本四折2,音乐体制,3,演唱体制,一人主唱4,脚色体制,关于科泛五,杂剧重要作家作品简介1,白朴,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倚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到君家舍六七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白居易诗立意是“止淫奔也”,故最后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梧桐雨》四折一楔子,白居易《长恨歌》“惩尤物,窒乱阶,垂戒将来。
”楔子:太真入宫,明皇不理朝政,安禄山出镇渔阳。
一折:敷演“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教案主题:元明清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代表作品;2. 掌握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3. 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介绍;4.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画作或文学摘录,引起学生对元明清时期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背景和重要影响因素;2. 介绍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包括文言和白话文的使用、戏曲文学的兴盛等;3. 介绍元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学流派和作家。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进行群体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风格等。
四、学生表达(15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朗读或简短演讲等形式展示。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做相关的阅读分析或写作练习,加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元明清文学概述上的收获和进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相关画作或文学摘录的图片展示;2.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3. 相关学习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2. 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记录了重要知识点和完成了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3. 学生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更多元明清文学作品;2. 分析元明清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异同;3. 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和文学家。
注:教案应根据具体教学班级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古代文学教案(元明清)
****师范学院授课教案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古代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讲教师***职称讲师使用教材中国文学史文学院教案(首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第三章清代文学第二节清代戏曲清初戏曲创作有三个流派:(一)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作者身分和作品都具较强的市民色彩。
李玉早期《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被称为“一人永占”。
《清忠谱》写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党羽的真实事件。
《千钟禄》写巨大的历史变动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
苏州派作家朱素臣的《十五贯》系改编宋话本,广为流传。
(二)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案头化倾向。
吴伟业的《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多是抒发亡国之悲。
尤侗的《读离骚》、《桃花源》、《吊琵琶》都是借前人故事抒写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曲的形式技巧,以戏曲的娱乐功能为最高目标。
李渔作剧10种,几乎全部是婚恋故事,大量运用偶然性、意外性、误会、认错、逆转等手法。
一、《长生殿》(一)洪升的生平、著作1、一生贫苦,没有出仕,政治上受到两次打击后,隐居原籍,寄情山水。
2、先后师事诸名家诗人,学众家之长,有诗集留世。
戏剧创作现流传的有《四婵娟》和《长生殿》。
(二)《长生殿》的思想1、《长生殿》的故事是一历史题材,见于史传,流传于民间,历代文人进行创作,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2、对《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认识不一,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或说双重主题,众说纷纭。
3、作品的主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4、作品也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这是全剧的一条副线,是作为李、杨爱情的背景去描写的。
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2009语教元明清教案
渭南师范学院教案
2008 ~~ 2009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系中文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元明清文学
授课对象2006级语文教育专科1、2、3班授课教师王有景
职务讲师
教材名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009年2 月15日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教案(三)元明清文学
第一编元代文学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元代文学现象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一、元朝历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206—1234)自成吉思汗统一北漠各蒙古部落,1206年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创立蒙古帝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
2.(1234—1279)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统一了全国。
3.(1279—1368)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主要指后两个阶段130多年间各民族人民用汉语记事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标志为: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元代社会的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的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越来越多地接受汉族文化,忽必烈采用儒士许衡等的“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元史·许衡传》)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但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在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如朝廷给予西域商人放高利贷的特权,中原人民为交赋税常向西城商人借银,结果连本带息,越滚越大,以至倾家荡产还还不清债,元代经济掠夺江南地区尤烈,江南三省(江苏、江西、湖广)每年所征税粮近六百五十万石,占全国总数二分之一强,“贫极江南,富夸塞北”(元末农民义军韩山童的宣传口号)。
过去对元代落后、黑暗面讲得多,近来元史研究专家认为元朝也有些前代没有的积极因素。
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商人地位的提高,同时带来了某些文化“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和新的活力,也表现为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韩洪举元代文学绪论一、社会概况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元朝民族等级表: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二、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话本是“说话”的故事文本。
二、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话本的突出内容一是爱情故事,一是公案故事。
三、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叫“平话”,它实际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
四、说经话本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法。
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诗话”指其中有诗有话。
五、诸宫调诸宫调是孔三传首创的一种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今存《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六、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董西厢》热情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
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3)元明清文学专题
《元明清文学专题》教学大纲课程的英文名称:Issu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s’ Literature课程编号:总学时:54适用对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二年制先修课程:先秦汉魏散文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讲授元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史线索。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元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和诗文的发展演变、思想艺术特色、美学价值、民族风格有较深入的了解。
同时提高学生鉴赏、评价古代小说、戏曲、诗文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讲戏曲的起源和元杂剧的特点第一节元杂剧的兴起一、理解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在古代祭祀的乐舞和民间歌舞,说唱、杂技等各项表演艺术中,已经有一些戏剧性质的演出,但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戏曲。
北宋时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是戏剧的雏形。
金院本与宋杂剧相似。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二、说明元杂剧形成的社会原因。
元代蒙古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科举考试制度一度中断,使元代中下层文人仕进道路受阻,形成了新型的创作队伍,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重要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各民族之向的文化交流,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了解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二、理解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折是音乐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
多数元杂剧还有“楔子”,它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
元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的角色分工已很细密,有正末、正旦、副末、贴旦、搽旦、净、丑等。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学艺术成就颇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针对这个时期文学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包括代表作家、作品类型、文学风格等。
2.理解并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3.通过比较和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经验。
二、教学内容1.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成就2.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3.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手法4.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5.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和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为例,介绍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知识讲解讲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成就,包括代表作家、作品类型、文学风格等。
结合具体的作品例子,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
3.作品分析让学生阅读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一篇文学作品,要求从审美价值、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和手法、文学批评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4.作品比较让学生比较阅读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两篇文学作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和总结,以加深对这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讲解的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储备。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形成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中国古代文学III(元明清)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古代文学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2010年 3 月编写者言本《课程学习指导书》(中编及下编)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所讲授章节内容的学习指导;二、因课时原因教材中未能讲授的重要章节的学习指导。
增加第二部分内容,目的是保持古代文学史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弥补课时不足的遗憾。
第二部的内容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以朝代顺序排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表述,参考指导书,自学这部分内容。
在第一部分内容的“思考与练习题”中,涉及了一些授课时未曾讲过的篇目,设计此类题目,是为了促使同学们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阅读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请同学们按照提示,依照课堂讲授分析作品的路子尝试自己去分析作品,独立完成思考练习题。
一、课程学习方法指导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学习方面一个突出的难点就是课时少,而内容多,因而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强调以下两点:1.课前预习2.课后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表述,重读。
强调课前预习时因为,我们每讲一种体裁,会用一个概说,讲述该体裁在相应时段的文学史上的发展演变、理论和创作上的一般状况,再选择该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重点讲授。
这样,我们讲授的前后顺序与教材的前后顺序势必不一致。
因此,必须课前预习,只有课前预习,听讲的时候才能确切的知道所讲内容是教材中的那一部分;同时课后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表述,重读,才能使讲授与教材相互印证,通过相互印证才能将讲授内容落实在教材上,以便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程学习进度安排本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戏曲;中编为诗文;下编为小说。
中下编共7章,每章3讲,共21讲。
学习进度按课程章节的顺序进行。
三、课程学习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安排40个学时,上编戏曲编12学时,中编诗文编12学时,下编小说编安排16学时。
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中编:诗文编第五章元代诗文(4学时)第一讲元代诗文概说第二讲元代散曲第三讲元代诗文第六章明代诗文(4学时)第一讲明代诗文发展概况第二讲明代前期诗文代表作家作品讲析第三讲明代中后期诗文代表作家作品讲析第七章清初至清中叶诗文(4学时)第一讲清初至清中叶诗文发展概说第二讲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歌第三讲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与词下编:小说编第八章《三国演义》(4学时)第一讲《三国演义》的成书和作者第二讲《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第三讲《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九章“三言”“二拍”(4学时)第一讲明代拟话本的创作概况第二讲明代拟话本的思想内容第三讲明代拟话本的艺术特征第十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学时)第一讲生平·创作·版本第二讲《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三讲《聊斋志异》名篇选讲第十一章曹雪芹与《红楼梦》(4学时)第一讲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第二讲《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第三讲《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四、课程学习指导第五章元代诗文一、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介绍元代新兴的诗体——散曲及其重要作家的创作成就。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第四章元明清文学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元、明、清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概况2、了解元、明、清文学的基本成就。
3、掌握元曲四大家的主要成就4、掌握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1、元明清社会发展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元明清文学发展主要成就的掌握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元代文学绪论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XXX领导的义军推翻、XXX 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
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A、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1.“遵用汉法”,接受汉族文化,转化为封建国家。
2.奉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
4.经济上重视发手工业、商业。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状大,商人地位提高。
5.在文化上,儒学不在独尊,儒、道、释思想均为活跃。
6.产生了异质文化和异端思想,文化融合给中国固有文化增添了活力。
7.停开科举,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但他们相对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强化了独立意识,投身杂剧创作。
B、元代文学成就1.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3.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从内容上看,以反映世俗内容为主。
5.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总体上是自然酣畅,以俗为美。
6.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节元杂剧概况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工夫内迅速崛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级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茂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教学大纲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脉络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的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要达到如下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在文学史上的创新意义。
其二,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元代文学发展繁荣的诸多因素,对元代文学的概貌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元代的社会概况;其二,元代的文学概况。
(2)教学重点与难点:元代文学的繁荣因素第一章元代诗文和散曲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散曲的渊源脉络以及发展流变,掌握散曲的基本特点,加深对中国诗歌古典发展史的认识;背诵散曲中的代表作。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元代散曲的兴起和原因、散曲的分类和格律体制;其二,散曲的语言风格、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其三,元代诗文的分期与总体特征;其四,各阶段代表作家作品。
(2)教学重难点:散曲的特征、类型,散曲代表作家作品,重要诗人诗作。
第二章元代杂剧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元明清文学文稿精讲
《元明清文学》总论《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部分。
从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就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体裁方面,传统的诗文不再占主要位置,小说和戏曲的成就最为重要;在表达方式上,文学创作由直接的抒情转入间接的叙事和描写;在内容上,由表现作家的心灵感受转为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在审美情趣上,由高雅、含蓄、精致转入通俗、直接和热烈;文学创作接受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为主体转入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随之呈现出雅俗共赏,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一编元代文学首先清楚元代戏曲繁荣的最主要原因1、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导致文化程度最高的汉人、南人在自尊上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放下自尊混迹于勾栏瓦肆戏场。
2、科举制长期被取消,读书人出路受阻。
3、元代商品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盛。
4、中国戏曲发展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一、国家大一统,但政治局面混乱;民族矛盾严重,但融合与隔阂并存二、经济总体不断发展,与欧亚的交通道路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三、科举制长期废辍,文人地位下降四、思想多元化,儒学地位相对下降,封建礼教束缚有所松动,民族习俗混杂。
第二节元代文学的特征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1、元杂剧和南戏2、元代的小说(话本小说)(1)小说话本,主要是短篇小说,讲述烟粉、公案、灵怪等等。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主要讲前朝历史兴废故事。
(3)说经话本,主要是演说佛经故事。
二、抒情性文学退居次要位置。
1、散曲(1)散曲的来源:少数民族乐曲、汉民族民间小调、诸宫调以及词调。
(2)散曲的体制:小令与套数。
(3)散曲的特征①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衬字。
②以俗为美,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③活泼灵动,浅显坦露的总体风格④散曲题目构成:一般由三部分:宫牌、曲调、内容提示。
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4)散曲的创作:作家很多,作品也很多,也非常好。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①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张可久②达官显宦作家:张养浩③元代后期的散曲由通俗转入典雅的原因:与词发展规律一样,文人逐渐脱离民间,曲逐渐成为文字游戏。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主讲人:白显鹏康相坤王若明马建平元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元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概况,了解元代文学的基本成就。
教学重点:叙事文学的兴盛教学难点:大异于温柔敦厚的自然于显畅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
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元代文学成就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后面将列专章具体讲述,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不作重点讲述。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一)话本小说的兴盛(二)戏剧的繁荣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二、戏剧演出和体制(一)杂剧的体制杂剧简述杂剧兴盛于元的原因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元代文学绪论元代文学概述【教学目标】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元代文学戏曲的概貌;【教学重点】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及其元代抒情文学的特点;【教学难点】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
【学时数】1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
一、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1.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
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
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
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
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2.疆域辽阔,都市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
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
京城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杭州则是南方最繁华的大都市。
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等通俗文学在元代都非常兴盛。
3.儒生的不幸遭遇促使了戏剧创作兴盛。
元灭金后,因蒙古贵族对文化的作用还未重视,八十多年未举行过科举考试,文士失去进身之道,落到社会的底层,有的甚至沦为奴隶。
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儒生地位排第九,在娼妓与乞丐之间,地位卑贱。
元代又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
文士有的作小吏,有的经商谋生,更多的是成为“书会才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总结
一.填空
1、北方作家传承元好问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奚斯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4、马致远有“万花丛里马神仙”的美誉
5、山东作家群,善写水浒戏,有水浒双壁之称的是:高文秀《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
6、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
7、反对台阁体的派别是茶陵诗派
8、前后七子的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9、唐宋派的代表作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0、临江派的代表作家:汤显祖
11、吴江派的代表作家:沈璟
12、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3、明朝文言小说集,有“三灯”之称的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14、常州词派的代表张惠言
15、阳羡派的代表陈维崧
16、戏曲“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的作者是李玉
17、李渔有《闲情偶寄》的作品
18、《长生殿》的作者洪昇
19、《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20、“格调说”是李梦阳提出的;“肌理说”是翁方纲提出的;“性灵说”是袁枚提出的;“神韵说”是王士禛提出的21、《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一、名解
1、南戏:它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称“永嘉杂剧”,它形成于南宋初年,在东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渐渐进
入杭州,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有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
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
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不似杂剧本、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南戏的曲调有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北方的杂剧。
2、散曲: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小令”又称“叶儿”,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
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没有尾声。
3、《临江四梦》:也称作《玉茗堂四梦》,是指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4、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也叫《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世称为“四大南戏”
5、竟陵派(A):晚明时期兴起的诗文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两者均是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又加以修正,提出以“深幽孤峭”的风格来纠正,又主张向古人学习,以成其“厚”
6、公安派(B):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文学主张有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性灵”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表露③推崇名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7、常州词派:嘉庆初年,张惠言的《词选》是常州一派开宗立派的旗帜,主张讲
求“尊体”将词与诗赋并列(尊词体),要求词中包含比兴寄托(重比兴),讲求“辨体”通过选词的方式说明词的源流正变(区正变)。
周济主张:讲求“寄托”,强调“空”与“寄托”的辩证结合,强调词须有实际内容,可供借鉴,提出“词史说”,主张多方师法,以纠正流派之流弊,拓宽学问的门径,提高创作水平
8、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的姜夔、张炎这一类婉约词人的作品,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灼句炼,归于醇雅”,以张炎所说的“清空”境界为词的最高标准,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意境,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及其本人的词《浙西六家词》
二、简答
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对比?答: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而《水浒传》是英雄传奇
⑵《三国演义》是以文运事,《水浒传》则是因文生事
⑶《三国演义》是特征类型化,《水浒传》则是个性典型化
⑷《三国演义》的结构是辫式结构,而《水浒传》的结构是链式结构
⑸《三国演义》是粗线条的勾勒,而《水浒传》则是精致的细节描写
⑹《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而《水浒传》的语言则是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2、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答: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如《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废兴,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
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3、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结构、语言有什么特点?
4、杜丽娘的形象
答:杜丽娘是一位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⑴苦于闺怨,乐于梦境⑵因情而死,为情再生⑶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的塑造,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5、“桐城三祖”的理论主张
答:“桐城三祖”指的是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的主张是⑴“义法说”⑵风格上崇尚“清真雅正”、“雅洁”;刘大櫆的主张是⑴反对文章“唯理”,提出“神气说”⑵讲求实用,主张义理、书卷、经济合一⑶提出神气、音节相结合的创作论;姚鼐的主张是⑴否认作文害道,提出“道与艺合,天与人一”⑵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相济合一,以救文弊⑶“阳刚”和“阴柔”的风格论⑷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
“格、律、声、色”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
6、纳兰词的特点
答:纳兰词的特点近于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善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一以任情为主,其词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以见功力
三、论述
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答:①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他的剧作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②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中,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③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入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④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特点
⑤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
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⑥关汉卿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向艺术高峰的旗帜
⑦关汉卿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为什么《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
答:一、人物塑造
⑴蔡伯喈(蔡邕):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理念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实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是从
⑵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造史上揭开新一页了
二、语言结构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将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将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语言方面,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注意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语言富于动作性
三、文学史上的地位
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比较粗糙,《琵琶记》借鉴和吸引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
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
创作的固定范式。
它的曲律,成为谱选录的主要对象
4、《金瓶梅》文学史意义
答:
《金瓶梅》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世俗”
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①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②注重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
如西门庆的凶狠毒辣,但有时他也担惊受怕等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金瓶梅》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写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瓶梅》不在于离奇曲折,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金瓶梅》大量吸收方言、行语、谚语、歇后语等,熔铸“一篇市井文字”
六、《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