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论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意蕴
论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意蕴
“以人为本”这一哲学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倡导人们将以人的
境地放在最前,就是以人的利益为重,使他们得到最大的福祉。
这种
以关注和关爱人的挹注为本心,可以融入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各个
领域,赋予他们特定的意义。
首先,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人们应当
重视自然,维护公共资源和环境。
其次,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把人的自我实现放在首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最后,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应当以公平、合理为诉求,促进真正的人人平等。
因此,“以人为本”是一个伟大的观念,它让我们明白:假如每一个人的利
益得到妥善保障,就可以实现所有事物的统一和最大程度的实现,使
人和社会福祉得到实质改善、提升。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
2006年 第2期(总第122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 o.2,2006(G eneral N o.122)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除了具有本体论意义之外,还有价值论上的意义。
在本体论方面,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属人本质,关注人出现之后被人化了的世界的本质问题。
在价值论方面即所谓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它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考虑各种决策。
也就是说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
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之关系,以更加客观的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本体论;价值论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季海菊,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法政系讲师。
作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内的一种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
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在国内学者们之间,关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至今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把“以人为本”视为一个人本主义的命题,其中有赞同的也有持批判态度的:批评者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认为这样会使发展导向一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进而成为盲目张扬人的各种力量、满足人类不断获取资源的一种合理借口;赞同者却不怎么想,他们不仅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上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哲学,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对“本”和“人”的理解与定位,即对“本”和“人”的哲学释义常常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前提。
一、“以人为本”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哲学上的“本”首先是围绕“本体论”来谈的,它是指世界(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和本原,通常用以表示对事物理解上的最高意义的抽象。
在哲学史上,物(物本)、心(观念、理念、思想、抽象的意识形态等)、神(神氏、宗教等)都曾被当作本原,并由此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作者:李伟民周林林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价值观构建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23-02一、以人为本的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
这段话是当代对以人为本内涵的最全面概括。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寓意,才能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悟透其精神实质,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融入执政者的意识形态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进入百姓心中。
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甚至将三者等同,笔者试图通过辨析三者关系以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从而正确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二、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潮,以人为本是在扬弃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论断。
以人为本不止停留于人本主义的思辨层面,而是从现实个人物质生产方式出发、从动在的个人出发来把握现实的社会关系,始终坚持实践型、关系型的理论导向,克服了人本主义企图从人的直观概念、从孤立的个人中抽象出人的一切本质的理论抽象。
在西方哲学中广泛流传的人本主义思潮是由英文单词“humanism”翻译而来,其含义是“人本”,即与“神本”、“物本”、“权本”相对应,它起源于古希腊,而观其发展历程,则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的理论脉络[2]。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科学解读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科学解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既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发展理念的形成,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完善。
如何从哲学方面挖掘出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如何防止对以人为本的误读,在当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是个人、群体相统一的现实的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关于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树立起了“资本”的权威,使人产生对“物”的崇拜,从而使人的发展步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物对人的统治,人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发展。
所以,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造成人的“异化”,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人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154.)自由的人就是能够认识和支配自然规律的人,就是在创造物质财富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的人,同时也是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奠定重要基础的人。
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来说,自由的人就是人的个性自由,体能、智能均能得到充分发展。
而平等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个性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自由和价值,不能损害、甚至牺牲他人的自由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正是这样在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于个人、群体和类相统一的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应该是“现实的人”,即在社会中生活和活动着的人。
它有两层含义:人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是“个人、群众和类的统一”,是“所有个体、群体和类按一定结构和方式集合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毛概作业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
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
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支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三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的区别。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认为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优先的、最核心的。
以人为本的理论,突出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有利可图,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也不能以忽视人的需求为代价。
人本主义,是以人的自觉和主体性思想为主旨,强调人的创造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
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社会发展。
它强调人对自己的命运要自主、自力更生,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民本主义,以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强调以民众为主体,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位置,认为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应当对政府的运作负责,并有权利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民众的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民本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多元,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减少阶级差距,调动民众积极性,使社会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的重要想法和行动方案。
要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平等参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党 的 十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要 “ 持 以人 为 本 . 义 ;就 人 文 主 义 思 想 中 所 蕴 含 的 人 道 主 义 价 值 观 而 坚 树
Th “ e p e c n e e ’ I e n u a im e P o l- e tr d’ d a a d H m n s
HE Xio me a- i
(eam n oP is b, a h aNra Ui rt S a hi 002 C i ) Dpr etf h o pyEs C i o l n e i,hn a 206, h t lo t n m v sy g a n
受 到 社 会 各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但 是 我 们 发 现 。 现 实 生 在
Ab ta t Maxs u ns h ss r as dtet dt n lh ma im. t8akn f u ns rf珊 e d isrce yhsoi sr c: rit ma im a up e a io a u ns I’ id o ma im e0 da n t tdb itr h s h r i h n u . c lmaeil m. rp r p odn eisrc o fMaxs a d c mbn d wt u o nr sc r n rcieo o il t d riig a tr i P o el u h ligt n tu t no rim o ie i o rc u t u r tp at fscai as y h i n h y’ e c s mo enzn c n t c o 。 tep o l— e trd ie a u ow r nteb sso ep st ea p cso et d t n u ns o s u t n h e pe c nee d aW p t r ad o ai ft o iv s e t ft r io a h ma i r i s f h h i h a i l m. ,l e pei I ep o l n 1 tep o l- e tr dIe r ete ea s atp o l n eso d b e tr u n im o emas si eChn s a io a e h e pe c nee d aaen i rt b t c peu d rto yw senh ma s n rt s e t ieet dt n i a - h h r e h nh r i l d “ emass c nee . h o l- e trdie a tb n es o steidvd a— e trd o e a l S eei o it c h t se - e trd” T ep pe c nee d ac n’ eu d rt d a h iiu c nee n we1 ot r sb t dsi . e o n l s . h h n t na dc n et n b t e h e pe c ne d d aa dh ma im. i n o n ci ewe ntep o l- e tr ie u ns o o e n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内涵之思索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内涵之思索【摘要】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应以实践为基础说起,遵循“在人的实践中”探讨“以人为本”中的“人”,可以得出一脉相系的三个结论:人是从实践中走来的;人是实践的活动物;人将走向实践的深处。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以对人的本质逐步界定说开来,第一是从“一总三分”用两步来抽象界定“以人为本”中的“本”;第二是从纵与横分两个向度来具体界定“以人为本”中的“本”;第三是从对两种误解的反思中采辩解“以人为本”中的“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人;本质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之际。
其执政理念或价值取向突出了“以人为本”,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在总结自身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价值观上提升出来的一个理论亮点。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与相关重要讲话中先后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这一并的“四个体现”,由抽象到具体、从维度到内涵是丰富而多样的。
这表明了我党实质上是把“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对这个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作一点思索:其一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是什么亦或“以人为本”中的“人”从何说起;其二是“以人为本”中的“本”是什么亦或从“本”的逐步界定说开来。
一、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之内涵应以实践为基础说起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来探讨“以人为本”,就应当运用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
因此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
这无论是纵论还是横述,都应当而且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这其间就必然论涉到“以人为本”中的“人”与“以人为本”中的“本”,这是同一命题中蕴含的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们都同实践密不可分,都是直接由实践之使然。
有关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辨析
【哲学百家】有关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辨析口李桂琴(沈阳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168)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哪些差异?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6)10—0152一02一、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辨析学界一般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应具有三层基本涵义:cl】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
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与机制。
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
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又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
提出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意义: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区别
设小康社会 时期所遵循 的执政理 念, 中的“ ” 其 人 既不是 人道 主义所指 的抽象意 义 的人 , 不是 人本 主义所提 出的 也
生物意义 的人 , 更不是 民本主义所理解 的仅仅作为手段 的人 , 而是 生活 于现实、 有创 造性 、 具 实现 目的与手段 相统
一
的人 。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 人本 主义 民本主义
第三, 目的不 同。资产阶级把人道主义变成掩 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矛盾、 维护资产 阶级 社会 的 秩序、 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作 为共产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 把科学实践观引入 哲学,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
系, 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 正确解决 了对世界的认识 把握和实践把握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作为一种 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规律性
神, 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强大 思想武 唯 史观为依据, 把理性意识看作历史发 展的根本 器 。 动力, 把精神的动力看作是历史领域 中起作 用的最 第三, 根本 目的不同。费尔巴哈的人本 主义主
维普资讯
哲学
< 实事 求是) 2 0 第 3期 0 6年
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 、 人本主义 和 民本主义的区别
张 莉
( 雁北 师范学院 山西 大 同 0 7 0 ) 3 0 9
摘
要: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 时期 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 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
第一, 阶级基础 不同。人道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时期, 为了动 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 高举普遍人权的旗帜, 并 赋予 自由、 平等、 博爱以普遍性 的形式 , 似乎这些 口 号也同样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实际上这些 口号有 着明显的资产阶级 的阶级性。因为“ 自由、 平等、 所 有权, 即对 自己劳动的所有权和 自由支配权 , ——变 成了工人没有所有权和把他的劳动让渡 出去, 而工 人 对 自己劳 动 的关 系, 成 了对 他人 财 产 的关 变 系” [( 8 于是“ ,] 7 H ) 事实上造成 了个人的实际 的资产 阶级的平等。[ (6 对此, ” ]1) Pt 马克思批评道 : 自由、 平 等、 博爱等等“ 可以一千次地提 出这种或那种要求,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
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
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浅谈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联系
人处于这 种境界时对于周 围事 物 的认知不 同于平 常 。平 常的认 知是一 种积极主动 的过程 , 是认知者 的一 种塑造和选择 。而达到 自我 实现境 界 时的认知则接 受性 更多 。平常 的认知 是主体 认识客 体的过 程 , 中 , 其 主
体和客体是分 离的 , 而达到 自我 实现境 界时 的认知 , 则是一 种整体领 悟 的主 、 客体统一状 态。道家 所谓 “ 人合一 ” 天 便是 如 此境界 。此种认 知 状态比起主 、 客体 分离的认知过程 来 更有利于把 握事物 本质 , 因而往 往 能表现出强大的创造性 。道家所谓 “ 无为 而为 ” 正是 此意 。“ , 无为 ” 的 思想 在另一位菩名人 本主 义心理学家 罗杰斯的 “ 患者中心心 理治疗 法” 中也有 明确 体现 。这种治疗 方法主 张治疗 者不用 自己的观点去 影响 患 者的 内心 世界 , 但又要给 患者提供 良好的 治疗氛 围 , 以便 使患 者能够 发 现 自己的真实 本性。由此 , 治疗 者必 须做到 : 真诚一致 , 亦即治疗 者必 须
1研 究 的 目的 和意 义
当代哲学是 价值论 哲学 , 以人为 中心 , 也就是 人的哲 学 。人是 认识 和 实践的主体 , 也是价值主体 。价值哲 学的兴 起 , 哲学研 究的 一个转 是 向, 加强了哲学研究走向人学的趋势 。 以人为本是 中国共产党 在新 时 期新 形势 下倡 导 的一 个基 本原 则 。 以人为本作为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所遵 循的执政理 念 , 其 中的 “ ” 人 既不是人道 主义所 指 的抽象 意义 的人 , 也不是 人 本主 义所 提 出的生物意义 的人 , 更不是民本 主义所理 解 的仅 仅作 为手段 的人 , 而 是生活于现实 、 具有创造性 、 实现 目的 与手段相 统一的 人。“ 以人为 本 ” 既是一种原则 , 又是一种价值 取 向, 同时 也是~ 种思维 方式 。包括一 切 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 , 舍弃 任何一 个方面 , 都是 对以 人为本原 则的违背。以人为本既与以神 为本相 对立 , 又与 以物 为本 相区别 , 以 与 民 为本也不尽相同 。深 刻理 解以 人为 本的原 则 , 是理 论 自身 发展 的需 要, 更是准确 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 的关 键。 如果从哲学上来解读 以人 为本 , 它应是基于 马克恩主 义历 史观 的价 值论的命题 。它 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 的“ 天地之性 , 人为 贵” 相通 , 也与 西方 自文艺复兴以后 出现 的与 “ 砷性 ” “ 、 神权 ” 相对立 的世俗 人本主 义 有一致之处 , “ 与 以物为 中心 的发展 观 ” 相对 立 , 确肯定人 的全面发 展 明 是 经济发展的价值 目标 , 是说 , 是 目的 , “ 是 实现 人的 全面 发 就 人 而 物” 展 的手段 , 是对中国传统 的“ 这 人为 贵” 的思 想和 “ 人本主 义 ” 的超 越 和 发展 。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 现代 化建 设 , 正 “ 与 “ 何 摆 人” 物” 者为 目的的关系 , 这对于克服 G DP崇拜和片面的政绩 观 , 避免 重蹈以破 坏资源 、 环境 、 生态为代价单纯追求经 济增长 的工业化老路 , 切实 落实全 面、 协调 、 持续 的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 义。 可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与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人本主义,二者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都承认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内容。
虽然在本质上,二者都把百姓的作用看作是维护自身存在和保持统治地位的工具。
二者兼也存在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人身依赖关系,后者表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的增强。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虽然也表现出对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但在社会关系的内容上则与它们有根本区别:这里的"人"是有具体社会规定性的人民,提出"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的表现。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的最明显的标志。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内容提要]当今中国生产主义盛行,不正当竞争漫延,贫富差距扩大,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和创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联系。
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费尔巴哈提出:人是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宇宙万物之精华。
就此而言,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都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也是围绕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展开的。
这一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个体的自由、权利是国家、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根基。
纵观人本主义的发展,它与以人为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强调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理想,都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指归,反对“神本”、“物本”思想。
(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深层看,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历史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排除用矛盾的方法去研究人的主体性,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或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无条件宣杨人是第一位的,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无条件地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优先地位为前提,从矛盾中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性,突出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不同,西方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独立而不可重复的个体,使人成为脱离自然和社会的绝对物,甚至与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根本否认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则相反,认为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作者:谢勇军陈大青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16期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
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
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
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
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
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
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 ),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24卷 第6期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 DYJun 12008Vol 124 No 16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宋德孝(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
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论界限[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6-0027-03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将发展落脚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和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关于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人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哲学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
然而伴随其发展始终的是,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从抽象的人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抛开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与历史观,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绪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研究绪论【1.1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1.3】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二章】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3.1 - 3.4】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3.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践性生成为特征【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对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有机整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价值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它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促进全人类以人为本思想的永续发展,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它在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相互的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使人们从各种中摆脱出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由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手段,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人本主义的建立,是在西方人神凌驾于人之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则是真正的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主体,真正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主人,把人民的权力由书面转向实际生活,使人们真实地感到与自己息息相关,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上来。
本文从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入手,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完全等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之上,从现实个人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社会历史内部寻求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它要求人的活动既要合乎人性发展的目的,又要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并且要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活动主体的要求且积极实现这种要求,认为所谓的现实的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在社会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是不可重复和的,从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为目的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 ),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24卷 第6期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 DYJun 12008Vol 124 No 16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宋德孝(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
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论界限[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6-0027-03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将发展落脚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和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关于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人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哲学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
然而伴随其发展始终的是,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从抽象的人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抛开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与历史观,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各自哲学内涵的讨论以及对两者理论界限的科学划分,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及其哲学意蕴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经验总结。
无论从社会实践背景、阶级基础、哲学基础以及对人之内涵的理解的各个方面来讲,以人为本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首先,以人为本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境提出的,这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
例如,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为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迈进。
其次,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将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作为基本诉求。
这些都构成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诉求。
再次,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的,这是它的阶级本质。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72・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一切事业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来,使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成为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民群众间的具体利益,维护所有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从各个方面为人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准则和根本目标。
最后,以人为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因而必定成为我们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对整个中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但另一方面,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涵,使它在传统人本主义的意义上发生转变:从抽象的类本位到具体的个体本位的转变,从生存意识到发展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等等”[1]。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纠正发展中不合理的现象,制定发展的长远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本主义及其哲学内涵人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起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近代和当代两个发展形态。
近代的人本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能力和理性,资产阶级用它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趋于多元化:一方面,人本主义开始与理性主义分道扬镳,采取非理性主义的形态,另一方面,有些学派试图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起来给人以更大的生存空间,甚至将他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虽然人本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坚持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尊重人、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主张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解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歌颂人,肯定人本自由论。
从西方人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来看,人本主义最初是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要求冲破宗教和神学的牢笼,追求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要求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生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倡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幸福,这样可以促使人们极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到了现代,科学与理性被人们滥用的消极后果开始显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各种不协调的现象,人本主义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向,希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有所改善。
可见,人本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根植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沃土之中的,这一社会基础就决定了人本主义的阶级属性,它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者,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
从西方人本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来看,无论是主张“人为自然立法”的康德,还是强调人的个体生命本性及本能的叔本华和尼采,以及存在主义的萨特、法兰克福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他们都是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界定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因而,人本主义在对人的理解上也是不正确的。
他们不懂得从物质生活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只是抽象地谈论人,或者将人看做感性的、个别的,或者将爱欲、理性、意志看做人的本质。
从西方人本主义实施的效果来看,初期的人本主义在破除神性、神道、愚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因而在摧毁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后期的人本主义开始极度地反对科学与理性,思考方式逐步迈向极端,对人的关注越来越脱离社会实践,走向虚幻。
人本主义将人的价值实现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批判或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因而无法找到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文明病”和对人的异化现象,人本主义只有所谓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有力的改造。
最终,传统人本主义提出的自由、平等、理性、民主、正义等基本理念都只能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在幻想中存在。
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界限廓分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人本主义同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实践背景、阶级基础、哲学基础以及对人之内涵的理解的各个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
不仅如此,作为具有不同党性的两种阶级思想,我们需要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在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层面上进行理论廓分。
1.哲学根基不同:社会实践和理性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的含义丰富,归结到最根本之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82・践观,第一次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明确提出为了一切人、一切为了人的社会建设思想,一方面关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另一方面更加关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现实需要,做到了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从最初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启蒙思想到现代作为一种内容庞杂的社会思潮,是以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根基的,是西方抽象的哲学思维的一种典型的理论形式。
不可否认,西方人本主义者有时也是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出发来看待人的问题,但最终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的人、空洞的人,从而仅仅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解放和发展进行归纳和演绎,试图脱离历史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阶级特征来思考人,明显具有抽象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
2.历史观的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状况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
以人为本的提出就是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国情的基础上,承认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者地位,将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同自然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唯心主义历史观摒弃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脱离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状况来考察人及其需要。
西方人本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的基础上,把人看做一种普通生物,虽然它也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但是却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绳,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