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

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

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

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

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
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

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

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

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
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

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 X/X X/X或者(X X/X/X X)
七言句X X/X X/X X/X或者(X X/X X/X /X 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

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
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

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