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合集下载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一、黄芪的功效作用1、益气固表黄芪生用。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根系,适合于汗、盗汗的人群。

2、补气养血黄芪是公认的补气、养血中药材,适合于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调节血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症,功效强大。

4、增强免疫力黄芪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比如氨基酸、叶酸以及硒、锌等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能力。

5、增强骨质黄芪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下肢酸麻等情况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6、改善皮肤黄芪补气养血效果良好,能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调理气血,养颜美容。

二、哪些人不能吃从黄芪的功效作用来看,它适合于气虚脾湿型的人,这些人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对于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食用,另外感冒、经期女性也不宜食用。

从季节上看,春季也不宜食用黄芪,黄芪是固表的,能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而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食用黄芪会出现毒副作用,禁止食用,以免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要合理配伍运用。

三、泡水喝的禁忌很多人喜欢在日常汇总用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常常将其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做不仅能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要注意的是每次黄芪用量不宜超过15克,而且还要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过量服用黄芪会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以上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黄芪怎么读

黄芪怎么读

黄芪(huáng qí)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长圆形,有毛茸,开淡黄色小花。

根可入药:【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详细解释(一)、即黄耆。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黄耆》:“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参见“黄耆”。

英语翻译milk vetch root (used in TCM);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or Astragalus mongholicus; huangqi黄芪(药用)介绍【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汉语拼音】huáng qí【名称英】Astmgali Radix。

【成份】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等。

皂苷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Ⅰ、Ⅱ,膜荚黄芪另含膜荚黄芪皂苷A、B,蒙古黄芪另含黄芪皂苷Ⅳ、大豆皂苷Ⅰ;黄酮中主要成分为芒柄花黄素和毛蕊异黄酮等。

尚含氨基酸、甜菜碱等;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Ⅰ、Ⅱ、Ⅲ等。

【加工采集】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黄芪生长两年后,在秋季地上茎叶枯黄时,割去茎杆,从大田一头挖沟1至2尺,顺沟采挖,切勿挖断主根和伤皮,根挖出后稍凉晒一下,去净泥土,修去芦头及须根,放日光下晒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放通风处贮存,即成全药。

【药材鉴别】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

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知识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学名为黄芪属植物的根部。

黄芪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草之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我将从黄芪的来源、性味、功效、用途等方面为大家介绍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生长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带,如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

黄芪的根部呈长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有纵纹和横裂纹,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弹性。

黄芪的采挖一般在秋季进行,选取生长年限在3-6年的黄芪根进行采收。

黄芪的性味为甘平,归脾经、肺经。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黄芪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预防感冒、疲劳、肝炎等疾病的发生。

根据中医理论,黄芪有很广泛的用途。

首先,黄芪可以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病症,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

其次,黄芪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也有治疗作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痰湿阻滞、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问题。

除此之外,黄芪还可以作为辅助药物用于肿瘤、抗衰老等方面。

黄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服用,最常见的是泡水饮用。

将适量的黄芪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静置片刻即可饮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炖汤、煮粥等方式进行食用。

对于一些特殊病症,还可以将黄芪研磨成粉末,然后用于外敷或制作成丸剂、胶囊等剂型进行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黄芪虽然具有很多功效,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体质偏热、气虚不实的人群,不宜过量使用黄芪。

此外,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黄芪时需要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并且可以用于治疗气虚、脾胃虚弱、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

但是在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不适当使用。

如有需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黄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芪

黄芪

黄芪黄芪,又名绵芪。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

经常用黄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内蒙黄芪与东北林下参、琼珍灵芝,东阿阿胶被称为中药养生四宝。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

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鲜黄芪鲜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

强盐碱地不宜种植。

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

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一、黄芪的归经黄芪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中药材,它归属于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根据中医理论,黄芪的属性属于温和,味道为甘,主要归属于以下几个经脉:1.归经:肺经,脾经,脾肺经。

二、黄芪的功能主治黄芪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补中益气黄芪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肺黄芪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双归药物,既可以归于脾经,也可以归于肺经。

因此,黄芪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气不足、气喘咳嗽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疗效。

3. 利水消肿黄芪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积水,减轻水肿症状。

对于水肿、体重增加、尿量减少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 抗病毒抗菌黄芪对于一些病毒和细菌有一定的抗击能力,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抑制病毒和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镇定安神黄芪具有一定的镇定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三、黄芪的用法用量黄芪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常用的用法用量有以下几种:1.煎服:将黄芪适量加水煎煮,取汤液服用。

2.炖煮:将黄芪与其他药材一起炖煮,制成药膳或汤剂。

3.研末:将黄芪研磨成粉末,可以制成丸剂或者直接服用。

4.饮片:可以使用黄芪的饮片,冲泡成药茶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黄芪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使用的剂量和用法。

四、黄芪的禁忌与副作用黄芪作为一种中药,虽然具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禁忌和可能的副作用。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点:1.对于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人群,慎用黄芪。

2.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芪。

3.长期大量使用黄芪可能会导致胸闷、口干、失眠等副作用。

4.对于个别患有过敏症状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黄芪

黄芪

黄芪(《本经》)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

栽培或野生。

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温。

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临床用名有黄芪、蜜炙黄芪。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

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助气,壮筋骨。

长肉,补血,破症癖,瘰沥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无毒。

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 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

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 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

甘微温,性平,无毒。

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

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

黄芪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

黄芪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

黄芪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一、黄芪的功能主治黄芪是传统中医所使用的重要药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1.补气养血:黄芪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长期食用黄芪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引起的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症状。

2.增强免疫力:黄芪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3.抗疲劳:黄芪被广泛应用于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的补充品中,可以帮助人体恢复体力,缓解疲劳症状。

4.抗氧化: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强效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对延缓衰老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5.抗肿瘤:黄芪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对于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黄芪的用法用量黄芪的用法用量在中医中有一定的规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用量:1.煎汤:将黄芪加水煎煮,然后取汤饮服。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量为10-30g,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2.泡水:将黄芪放入开水中浸泡,等待片刻后即可饮用。

每日可饮用2-3次,每次用量为10g左右。

3.炖煮:将黄芪与其他药材或食物一同放入炖盅中,炖煮数小时后即可食用。

这种用法多应用于煮汤或煲汤的情况。

4.口服丸剂:黄芪也可以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和服用。

按照产品的说明书进行使用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用法用量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

此外,怀孕、哺乳期妇女、小儿和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在使用黄芪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黄芪的禁忌与注意事项黄芪作为一种药物,也存在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包括:1.孕妇忌服:孕妇在怀孕期间忌服黄芪,因为黄芪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容易导致流产或早产。

2.气虚火旺者忌服:黄芪有补气作用,如果体内气虚火旺者服用,容易导致火气上冲,出现口干、口苦、烦躁等症状。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黄芪在一些药物中有相互作用的情况,例如与抗凝血药物、降血糖药物等同时使用时需要慎重。

黄芪的总结

黄芪的总结

黄芪的总结引言黄芪,又称黄精、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补气药,并且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本文将对黄芪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读者对黄芪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来源和药用部位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其中以山东、河北、陕西等地的产量较高。

黄芪喜欢生长在海拔500-2500米之间的阴湿草坡、路旁和水边等地,因此在野外很容易找到黄芪的踪迹。

黄芪的药用部位主要为其根及根茎。

一般来说,黄芪一年生或二年生的根茎较粗大,富含有效成分,因此常被采集并进行中药材加工。

二、化学成分黄芪具有丰富而多样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黄酮类物质:如黄芩苷、黄芪苷、山柰苷等。

黄芩苷是黄芪的主要黄酮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2.甾醇类物质:如大黄甾醇、大黄含酮甾醇等。

这类成分对心脑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并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多糖类物质:包括临床应用较广泛的黄芪多糖、芪胶、芪聚糖等。

这些多糖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

4.氨基酸、有机酸和挥发油:这些成分为黄芪的特有成分,对于改善人体机能、调理肠胃功能具有一定的功效。

三、药理作用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免疫力:黄芪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并具有抗肿瘤活性。

2.抗炎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甾醇类等成分可以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3.抗氧化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

4.调理体质:黄芪能够增强人体的体力和免疫力,改善疲劳状态,对调节体质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黄芪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生保健:黄芪被认为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因此常被用于调理体质、预防感冒等。

黄芪的质量标准与辨别技巧

黄芪的质量标准与辨别技巧

黄芪的质量标准与辨别技巧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作为一种药材,黄芪的质量标准和辨别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质量标准以及如何正确辨别优质的黄芪。

一、黄芪的质量标准黄芪的质量标准根据不同的药典和药材出处有所不同。

但通常来讲,黄芪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特征:黄芪的外观以细长的根茎为主,颜色应为土黄色或黄褐色,表面应平整,无明显破损或虫蛀现象。

2. 气味和味道:优质的黄芪应具有特殊的气味和味道,气味较香,味道稍苦。

3. 油性:黄芪的质量好坏与其油性有关,油性越高,品质越好。

4. 含量:黄芪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皂苷等,含量越高,药效越好。

二、黄芪的辨别技巧正确辨别黄芪的优劣对于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辨别黄芪质量的技巧:1. 观察外观:优质的黄芪外观色泽均匀,根茎清洁无杂质,无虫蛀或霉变。

而劣质的黄芪可能表面有霉斑、虫蛀或杂质。

2. 感受气味和味道:良好的黄芪应该有独特的气味,而劣质的黄芪可能无气味或味道不正常。

3. 注意黄芪的重量:较重的黄芪往往质量较好,因为其含有较多的水分和油分,而劣质的黄芪可能由于保存不当导致水分流失。

4. 辨别黄芪的含量: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对药效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含量越高,质量越好。

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来检测含量。

通过以上的质量标准和辨别技巧,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优质的黄芪,确保使用的黄芪具有较好的疗效。

总结起来,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质量标准和辨别技巧对于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正确观察外观、感受气味和味道、注意重量以及辨别含量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黄芪的质量。

在购买和使用黄芪时,我们应该谨慎选择,确保选购优质的黄芪,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黄芪

黄芪

黄芪【药名】:黄芪【拼音】:HUANGQI【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功效】: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

【主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炙用:补中益气。

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性味归经】: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

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

”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大阴。

”③《本草经疏》:“手阳阴、太阴经。

”④《本草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入丸、散,或熬膏。

【用药忌宜】: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②《药对》:“茯苓为之使。

”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畏防风。

”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别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锦(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生芪、北芪、北黄芪、生西芪、生黄芪、生北芪、炒黄芪、炙黄芪等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

黄芪

黄芪

• 加工
吗将挖出的根, 除去泥土, 剪掉芦头, 晒至七八成 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 分等级捆成小捆再阴干。以根条粗 长, 表面淡黄色, 断面外层白色, 中间淡黄色, 粉性足、 味甜者为佳。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 【药材质量规格】 药典规定:按照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 (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重金属及有害 元素 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 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 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 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 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照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附 录ⅨQ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测定)测定,六六六(总 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 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 之一。
黄芪
【资源类群】
•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豆科Leguminosae sp 黄芪属Astragalus Linn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黄芪可分为: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多序岩黄芪(又名 “红芪”)、日本黄芪(又名“和黄芪”)。
• 下级分类:
• 簇毛亚属Subgen. Pogonophace Bunge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平铺。 托叶分离或基部合生。花组成腋生的总状或呈头状的总状花序; 总花梗发达,具苞片;有或无小苞;花萼钟状或管状;旗瓣多少圆形, 瓣柄短;子房有柄,柱头具画笔状簇毛,有时簇毛下延至花柱上 部内侧。荚果两侧扁至背腹扁。 • 黄耆亚属Subgen. Phaca (Linn.) Bunge多年生草木,极稀小灌木, 植株各部被基部着生的毛。奇数羽状复叶;托叶离生或仅基部相 互合生。花组成疏松或紧密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管状,稀管 状钟状;柱头无毛。荚果果瓣膜质稀纸质,1室或假2室。

黄芪的性质与功效

黄芪的性质与功效

黄芪的性质与功效
黄芪,又称黄芪、黄精、黄华参等,是一种中草药,常见于中国、日本、韩国
等地。

黄芪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使用,被认为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一、黄芪的性质
黄芪性味甘甜、微寒,归脾、肺、脾经。

其主要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甾醇类、多糖等。

其中黄芪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二、黄芪的功效
1. 益气补中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祛湿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阳虚阳亢所致的
腹胀、乏力等症状。

2. 提升免疫力
黄芪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感冒、疲劳等有一定的预防
作用。

3. 抗氧化
黄芪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预防氧化应激引起
的疾病。

4. 抗炎、抗过敏
黄芪对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过敏性鼻炎等炎症性
疾病。

5. 增强心肌收缩力
黄芪对心肌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促进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黄芪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使用时应遵循医师建议,注意配伍搭配,避免不良反应。

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黄芪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化,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芪的更多功效将会被揭示出来。

以上就是关于黄芪的性质与功效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材介绍黄芪

中药材介绍黄芪

中药材介绍黄芪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起源、药用价值、使用方法以及常见的黄芪制剂等相关内容。

一、黄芪的起源与概述黄芪是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它生长在我国多个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黄芪的根呈长圆柱形,外表呈黄褐色。

根长可达数十厘米,直径为1.5-2.5厘米。

二、黄芪的药用价值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和保健养生。

黄芪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皂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黄芪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对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三、黄芪的使用方法黄芪可以直接入药,也可以作为药物的辅料使用。

常用的使用方法包括煎煮、炖煮、泡水等。

对于大剂量使用,建议采用炖煮的方式,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黄芪的根块较硬,使用前可以先用冷水浸泡片刻,使之变软,便于炖煮。

同时,根据具体需要,黄芪还可以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

四、常见的黄芪制剂除了黄芪的直接使用外,市场上还有许多黄芪制剂。

常见的黄芪制剂有黄芪颗粒、黄芪胶囊、黄芪口服液等。

这些制剂方便携带,易于使用,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合的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黄芪制剂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五、黄芪的禁忌与注意事项黄芪作为中药材,尽管有许多益处,但也有其禁忌与注意事项。

首先,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慎用黄芪。

其次,使用黄芪时应注意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此外,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进行过敏试验后再使用黄芪。

综上所述,黄芪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中药材之一。

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

在使用黄芪时,应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控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以确保发挥其最佳疗效。

希望本文对黄芪的介绍有所帮助,并增加了您对黄芪的了解。

黄芪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

黄芪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

黄芪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性味归经性味:苦、甘,平归经:入脾、肺经功能主治1.补益气血–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血亏、气血两虚等病症。

–黄芪对于久病体弱、产后气血不足、失血过多等患者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2.提高免疫力–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可用于提高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黄芪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冒、易感染等患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增强体力–黄芪能够增强体力,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可用于疲劳和虚弱的患者。

–黄芪对于体力不佳、疲劳过度、劳累过度等患者有很好的恢复作用。

4.抗氧化作用–黄芪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

–黄芪对于老年人、抗衰老、延缓衰老等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5.增强消化功能–黄芪能够增强胃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

–黄芪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患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6.抗炎作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

–黄芪对于炎症反应较强、体内感染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7.抗肿瘤作用–黄芪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黄芪对于癌症患者、术后恢复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注意事项•胃寒、腹泻者应慎用黄芪。

•服用黄芪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剂量使用,不可过量。

以上是黄芪的性味归经及常见的功能主治,黄芪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很多药理作用,但使用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后再使用。

在使用黄芪期间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以下是关于黄芪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的介绍。

1. 增强免疫力:黄芪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促使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 抗氧化作用:黄芪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3. 提高体力和抗疲劳:黄芪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精力,减轻疲劳感。

4. 改善消化功能:黄芪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5. 抗炎和抗过敏: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和炎症反应。

虽然黄芪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黄芪可能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胎儿和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慎用: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等患者中的应用需要慎重。

3. 高血压患者慎用:黄芪具有一定的补气作用,可能导致血压增高,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4. 凝血功能异常者慎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对凝血功能异常者产生影响。

以上是关于黄芪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的介绍,请在使用黄芪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又称黄芪、黄芪、黄芪、黄芪、白芪、三黄三黄、三黄三黄、光芪、三棍芪等,这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材。

黄芪的主要功效和作用以及一些禁忌事项,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
1. 增强免疫力
黄芪被认为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 抗疲劳
黄芪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可以增加体力,改善精力,减轻疲劳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3. 补气益血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力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贫血、虚弱、乏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健康。

4. 抗炎消肿
黄芪还有消炎、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黄芪的禁忌
但是,黄芪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以下是一些服用黄芪时需要注意的禁忌事项:
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黄芪,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黄芪,以免加重病情。

3.体质虚弱、脾胃虚寒的人群应慎用黄芪,以免增加体内寒气。

4.服用黄芪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5.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芪。

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黄芪之前,最好请教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获得合理的用药指导。

总的来说,黄芪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天然药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改善身体健康,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并避免一些禁忌情况,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黄芪与生黄芪功效与作用

黄芪与生黄芪功效与作用

黄芪与生黄芪功效与作用黄芪与生黄芪是两种常见的中药材,它们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许多功效与作用。

以下是关于黄芪与生黄芪的详细介绍。

一、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学名为黄芪,别名为四黄芪、千日红、黄精、白黄芪等。

黄芪是豆科植物草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Hsiao)的根。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等功效。

1. 补气固表黄芪属于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药,其主要作用是补充气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黄芪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2. 益气升阳黄芪具有益气升阳的作用,可以提升人体的阳气,改善气虚血淤等症状。

黄芪可以补充消耗的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机能。

3. 托毒生肌黄芪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净化血液,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黄芪还可以促进创伤愈合,增加皮肤弹性,对于恢复皮肤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

黄芪适用于气虚血瘀、脾胃虚弱、疲乏无力、久病不愈、水肿、自汗、泄泻等症状。

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失眠、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脱发等现象。

二、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生黄芪,是黄芪的一种,亦称为土黄芪、大黄芪。

生黄芪是草黄芪的种苗,主要生长在建筑物的根周围的土壤中。

生黄芪与黄芪有相似的功效与作用,但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两者所含成分可能存在差异。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黄芪相似,主要包括补气固表、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等。

生黄芪适用于气虚血瘀、脾胃虚弱、疲乏无力、久病不愈、水肿、自汗、泄泻等症状。

同时,生黄芪还具有利尿、降糖、抗炎等作用。

三、黄芪与生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和生黄芪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这些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多糖、氨基酸等。

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芪和生黄芪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黄芪《中国药典》

黄芪《中国药典》

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

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

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化学成份】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药理作用】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性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补齐固表,托疮生肌。

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附方】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

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

黄芪的辨别与使用技巧

黄芪的辨别与使用技巧

黄芪的辨别与使用技巧黄芪,又称黄精、党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健脾、升阳、益肺等功效,在中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劣质的黄芪产品,如何正确辨别并使用黄芪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辨别黄芪的方法以及正确使用黄芪的技巧。

一、黄芪的辨别1. 外观特征黄芪的外观特征是辨别真假黄芪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宗的黄芪应该呈现出黄色至黄褐色的颗粒状或块状,质地坚实,有明显的气味,无异味。

同时,黄芪表面应该平整,无虫蛀、霉变等病害现象。

2. 触感特征通过触摸黄芪的质地,也能初步判断其质量。

正宗的黄芪质地坚实而有弹性,有一定的重量感,硬而不脆。

若黄芪触感软弱,说明可能被掺杂了其他杂质或伪品。

3. 药味特征黄芪具有特殊的香气,辨别黄芪的真伪也可以通过嗅觉。

正宗的黄芪应该有浓郁的药味,略带甘甜的气息。

若闻起来有刺激性的气味或异味,可能是劣质或加工不当的黄芪。

4. 化学成分使用化学鉴别方法也是辨别黄芪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芪中主要含有黄芪甙、黄芪内酯、氨基酸等成分,可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进行鉴定分析,确保购买的黄芪质量合格。

二、黄芪的使用技巧1. 合理剂量使用黄芪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合理调整剂量。

一般而言,常见的黄芪剂量为3-9克,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用于炖汤时,一般黄芪的用量为15-20克。

2. 善于搭配黄芪在中药配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应用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疾病特点,选择与其他中药材进行配伍使用,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如与白术、党参、当归等药材搭配使用,可起到补气健脾、益气活血的作用。

3. 适时使用黄芪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时机。

一般来说,黄芪适合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使用,可以起到益气养阴、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而在冬季使用黄芪时则要慎重,因为黄芪具有升阳的作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上火等不适症状。

4. 配伍禁忌黄芪虽然功效显著,但在一些情况下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使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黄芪与防风、草果等具有散邪作用的中药不宜合用,以免相互抵消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植物形态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特性
黄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热,不耐涝。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常引起根部腐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在粘土上则根多,生长缓慢。多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黄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主根粗而长,直径1~3厘米;茎直立,有细棱,被白色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有长柔毛;小叶(13~)21~27(~31),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基部圆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叶狭披针形,长约6毫米,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具花(5~)10~20,花梗在果期显著伸长;花黄色或淡黄色,长(12~)15~18毫米,有线形苞片;花萼钟状,长5~7毫米,有白色长柔毛,萼齿短,长为萼筒的1/5或1/4,三角状;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几无爪;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较旗瓣稍短,均有长爪;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3(~3.5)厘米,顶端具短喙,基部有长柄,果皮膜质,被黑色短柔毛,有时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具3~8种子。
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 ,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 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保护价值
黄芪根入药,常作滋补中药,又可作兽药,销售量大。根茎之10倍水浸液,对马铃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黄芪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护措施
黄芪生长地一般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为不使其灭绝,建议药材收购部门应根据各地不同具体情况确定收购量,并向群众大力宣传,在采挖时注意保护幼苗,对成长的植株应适当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续利用。还应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黄芪简介
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中文名黄芪huang qi含义为"黄色的头"("yellow leader") ,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药用历史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黄 芪
[中文别名] 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
[英文常用] Astragal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性味与归经 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中文科名 豆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现状
渐危种。又名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
黄芪特征
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栽培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