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6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65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严谨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品质,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政权处在与魏国的对峙中。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进攻魏国,但由于驻守在汉中的魏军势力强大,令蜀汉军队备受阻挡。
为了打通这个瓶颈,诸葛亮派遣军师马谡前往汉中,希望能够争取一线胜机。
马谡急功近利,贪图功名,经常与士兵发生冲突,不顾部队疲劳,屡次冒险进攻,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最终,魏国大军趁机反击,令蜀汉军队损失惨重。
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出征辅佐马谡,希望能够解决战况。
在前往汉中的路上,诸葛亮听闻汉中发生了局势不稳的情况,饱受战乱的百姓四处逃散,马谡只顾进攻,却无心顾及民生。
这让他备受愤怒,深感无奈和悲伤。
当诸葛亮终于赶到汉中时,看到了狼藉的一幕: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焚城,饥寒交迫。
悲愤交加的诸葛亮唤来马谡,劝诫他不要再为个人的功名而将士兵推向危险的境地。
马谡不仅不悔改,反而对诸葛亮的规劝嗤之以鼻。
面对这样的态度,诸葛亮满腔热血沸腾,却无可奈何。
回到帐篷后,诸葛亮愤怒到流下了眼泪。
他想了许多办法,但犹如泥牛入海,令他感到无比焦虑。
面对着部下的信任和希望,面对着无数百姓的期盼,他深感责任重大,但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
他更加明白,马谡的做法已经给蜀汉军队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第二天,他命人将马谡召至帐前,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下了马谡的头颅。
这一幕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众将低声议论,百姓纷纷遗憾。
尽管斩掉了马谡,但诸葛亮仍然陷入了悲痛之中。
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是为了整个蜀汉军队和百姓着想,但这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负罪感。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积极整顿战况,加强内部管理,力图挽回汉中的危局。
他对马谡的斩杀却一直备感愧疚,甚至指挥战斗时,他也不由得为这一决定而后悔。
诸葛亮斩马谡的歇后语
诸葛亮斩马谡的歇后语
诸葛亮斩马谡的歇后语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相关歇后语如下:
1.诸葛亮草舶借箭——有把握
2.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3.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4.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5.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7.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8.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9.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0.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11.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12.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3.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14.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是兼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术”的全才,既是一代贤相,又是一等名士。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你们知道这个的答案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的词语解析
发音gù quán dà jú
[释义] 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用法] 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
一般作分句。
[结构] 偏正式。
顾全大局造句
1, 我们要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
2, 我们考虑问题,做事情都要顾全大局。
3, 作为领导要顾全大局,不能只顾本单位的利益。
4, 只要是工作的需要,他都顾全大局。
从来不挑肥拣瘦。
5, 中,我们要把自己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事事顾全大局。
6, 遇到误解时,为了顾全大局,他只好委曲求全。
7, 情况紧急,现在只能丢盔卸甲,以顾全大局了。
8, 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要为私利而争斗,而要顾全大局。
9, 要提倡顾全大局,反对只强调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的做法。
10, 我们应顾全大局,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11, 为了顾全大局,他放弃了自己的方案。
12, 我们要真理,顾全大局。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马谡违令王平求救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不仅导致了街亭失守,而且还让阳平关也差点失守。
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之后,气的火冒三丈,他本想杀了马谡,但是又因为马谡是他的爱将,诸葛亮在杀了马谡之后流着泪说:“马谡违令当斩,这是不义,我怎能在现在杀了他呢?”因此,诸葛亮在这里是非常矛盾的。
于是诸葛亮想了个办法,他下令让马谡去当先锋,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让马谡去守街亭。
结果呢,马谡因为违抗军令被魏军围困在山上,而且粮草也被断绝了。
后来幸亏王平及时赶到,杀退了魏军,才让马谡逃过一死。
后来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是非常的生气,他气的火冒三丈,不过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有责任,他因为没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于是诸葛亮下令将马谡绑到帐中,准备斩首示众。
但是诸葛亮也因为杀了马谡而感到非常悲伤,他流着泪说:“我与马谡情同兄弟,现在我不得不忍痛将其斩首。
”
在杀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流泪了,于是他便解释道:“我并非因为杀了马谡而流泪,而是因为我也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诸葛亮为了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他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
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
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
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
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
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刘备进兵汉中后,被曹操大败于阳平关下。
退守定军山时,诸葛亮请命去西城调运粮草。
这次北伐战争对蜀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前他们已经在街亭大胜魏军,但是失了街亭之后便不得不撤军,否则就会全盘皆输,于是孔明心生一计:派遣老将王平驻守阳平关,同时任用年轻将领马谡担任先锋,率部出发前往汉中搬取救兵。
“马谡言过其实,恐难当重任”,众人议论纷纷。
只有丞相诸葛亮很信任地点头答应,并令亲随马谡留守。
结果由于连日奔波,马谡劳累成疾而亡。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街亭败绩,一至于此!身死军破,为天下笑。
”刘备闻听此消息,叹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丞相叹马谡之才不可用,吾故叹王平之不能用也!”在马谡死后,军师将此事上报给刘备,刘备又大骂王平:“若不是你主张换马谡做先锋,怎么会弄到如今局面?现在责怪谁都没有用了,赶快自己引咎辞职吧!”随后把王平贬为庶民。
- 1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歇后语
导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歇后语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更多关于诸葛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语
1、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2、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3、诸葛亮扮空城计——只能如此
4、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5、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6、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7、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8、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19、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2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1、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2、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谢谢.
8、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1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1、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2、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3、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14、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15、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16、诸葛亮打瞌充——勿算
17、诸葛亮当伙夫——能者多劳
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故事
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故事导读: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释义】: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
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
”怡安管理顾问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
”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出处】:《三国演义》【典故】: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也有说诸葛亮没有挥泪斩马谡)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
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
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马谡在失街亭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
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
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
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
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篇章
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篇章及译文谡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
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
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叱左右推出斩之。
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
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翻译: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
孔明生气说道:“你自由熟读兵书,战法也很熟练。
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
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担当这个任务。
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你今天打了败仗,折损兵将,还丢了城池,都是你的罪过!不惩罚你不能服众,你也不要怨我,你死后家里老小我会按月给钱粮,你不必担心。
”然后招呼士兵推出去斩首。
马谡哭泣着说:“丞相你我如同父子,我死罪难逃,希望你想想舜用大禹的衣衣,我死了也没有怨言。
”说完大哭。
孔明哭着说:“你我就像兄弟一样,你不必多说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_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_传说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_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马谡才华横溢得到的赏识,可最后却被诸葛亮斩首,究竟是怎么回事?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
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后主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
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才名在外,备受诸葛亮赏识,但他缺少实战经验。
刘备生前认为马谡常常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临终前再三叮嘱诸葛亮,可诸葛亮没有听取。
在这场中,街亭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却没有天然的险阻,也没有高大的城墙,很难镇守。
马谡请求领兵守街亭,诸葛亮便答应了他,并委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到达街亭后,马谡观察了地形,大笑道:“丞相真是多心了。
这里地理位置偏僻,魏国的军队怎么敢来呢?”王平答道:“魏国军队短内可能不敢来,但以后就不确定了。
咱们应该在路口扎下营寨,命令兵士们砍树做成栅栏,以为长远之计。
”马谡不屑一顾地说:“路口怎么能扎寨呢?旁边那座街亭山没有和其他山脉相连,还长了很多树,这是天险啊!应该去山上扎寨。
”王平劝道:“这可不行。
如果在路口扎寨,修筑工事,即便有十万敌军也不能偷偷越过去。
如果在山上扎寨,如果魏国军队突然前来,把咱们围在山上,可就插翅难飞了。
”马谡大笑道:“你这是女人的见识!兵法里教的是要驻扎在山上,这样打仗时士兵冲下来,势如破竹。
要是魏国军队敢来,我让他片甲不留!”王平耐心地说:“我跟着丞相打仗时,丞相给我很多指点。
现在这座山就是绝境啊,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的水源,军队就不战自乱了。
”马谡斥责道:“你别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水源,我军怎不会拼死作战,以一当百呢?我平时饱读兵书,丞相还经常向我请教,你为什么三番五次地阻拦我!”王平见说服不了马谡,无奈之中,只好请求带一支军队在街亭山西部驻扎,形成掎角之势,可以相互策应。
三国演义原著中挥泪斩马谡的描述
三国演义原著中挥泪斩马谡的描述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被选为前锋,负责防守街亭。
诸葛亮特地告诉马谡:“记住,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小心谨慎,不能出任何差错。
”
但马谡一到街亭,就把诸葛亮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把兵马都安排到山上了,也没把安营的图纸送回大本营。
结果,被司马懿看出了破绽,围住山下,断了马谡军队的水粮,最后马谡大败,街亭也丢了。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气得不行。
街亭的失守让他的北伐计划全泡汤了。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把马谡杀了。
在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眼泪都掉下来了,他真的很舍不得马谡,但军法如山,不得不这么做。
杀了马谡后,诸葛亮把马谡的儿子收养为义子,照顾他的家人。
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是个既严格又公正的好领导,同时也很有情义。
挥泪斩马谡这件事,也成了《三国演义》里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勇敢和责任心是多么重要。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发生在中国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争夺中原地区的时候。
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被誉为智者,他有着卓越的才智和深厚的谋略,被人们视为军事家的楷模。
而马谡则是蜀汉的一位将领,他久负盛名,但性格急躁,骄傲自满,常常凭个人意气用事,不分轻重缓急。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刘备病逝后,由他的儿子刘禅继位。
诸葛亮受命辅佐刘禅,被任命为丞相。
为了巩固蜀汉在中原地区的势力,诸葛亮决定发兵攻取狄道。
马谡主张先攻取剑阁,以加强对川汉的控制。
诸葛亮多次派使者给马谡发出进军的指示,但马谡因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有权自行决策,不听命令,导致蜀军耽误时间,最终使蜀军在攻打剑阁时遭遇失败。
此时,曹魏派出大军包围蜀汉主力军,形势非常危急。
诸葛亮深感马谡的错误决策害了蜀汉,还对其差事有所怀疑。
他仍然希望能够改变马谡,挽救他的错误。
于是,诸葛亮亲自去找马谡,用尽柔情劝说他虽然有才能,但是需要更加谦虚和用心。
马谡没有认真听取诸葛亮的教诲,他仍然自负地认为自己是英豪,不肯认错。
就在蜀军陷入危机时,诸葛亮看到马谡独自坐在山顶,准备离开。
诸葛亮知道马谡的不可救药,放在重任之上个人利益,他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
于是,他挥泪斩马谡,以明自己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表明了他对马谡的失望和对蜀汉前途的重视。
他为了蜀汉的利益,不得不决断将错误的马谡斩首,以示警戒。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后世用来形容才子遇到令人伤心的不忠之事,不得不采取决断手段的故事。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东吴大军攻打蜀汉,孙权派遣了周瑜、鲁肃等枭将,陆逊为首,蜀汉军营就在鱼腹坞,中军帅马谡,指挥不利,望火报警时,诸葛亮率军赶到樊哙山下,见火环绕,马谡引军而出,诸葛亮对众将甚是厌恶。
当时马谡担任督运粮草之职,事关兵家大事,而马谡只担任中军帅,却远离中军,置身事外,导致敌袭。
诸葛亮责备马谡,马谡竟说“我知计计用兵”,诸葛亮垂泪,斩了马谡。
后来,马谡的节臣来向诸葛亮诉说,认为马谡是有功的,而且也表示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这一典故反映出了三国时期政治家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当时,正是一个国家危急的时期,而蜀汉的政治家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马谡是他自己的弟弟,而放任他的错误。
这样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典故,也反映了一个领导者如何要严于治军、要求严格的一面。
领导者,在面对求贤若渴的时候,要格外严格把关,面对一个人的软弱与失误时,要坚决地惩处,维护军队的纪律和整体利益。
诸葛亮有计划、有方法。
他为蜀汉建立了伟大的基业,而这样的基业,在当时历史的政治环境下,一定是需要一个严格、毅然的领导者来完成的。
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在完成国家的伟大事业时,就必须具备如此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只有这样的积极进取之风,才能让国家得到最大的发展。
“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告诫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整个文明社会的前途,都需要有一个严格要求的领导者来定义推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国家在危机时刻捍卫自己的利益;也才能确保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理想和信念不会被一时的风浪所动摇。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______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______一事。
答案赤壁之战失街亭【相关阅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司马懿引兵进犯蜀国,马谡自告奋勇镇守汉中咽喉——街亭,结果马谡大败,诸葛亮虽然很爱才,却终究以一声"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的长叹,以一句"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的感怀,挥泪斩了颇有军功的爱将马谡。
公元28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身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负责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但是却折射出众多复杂的问题,马谡该不该杀,诸葛亮为何要杀马谡,马谡到底是不是被诸葛亮所杀?。
在后世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一个最高智慧和最高品行的化身。
他与刘备、刘禅父子的君臣关系被后人誉为千古君臣的楷模。
在三国群雄的逐鹿中,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甚至赤壁之战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借东风恐怕也难以取胜。
在北伐中他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空城计,吓退了老奸巨猾的司马懿。
就是这样一个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传奇人物为何在数次北伐中却一败再败,劳师动众却没有占领魏国的一寸土地。
这些是是非非是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发生在公元234年,在蜀汉丞相诸葛亮攻打南蛮的战役中。
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削弱敌人的力量,决定发起一场对南蛮的攻打。
他派遣马
谡担任前线指挥官,负责领导军队进攻。
马谡胆小怕事,在面对敌军的强大抵抗时,总是
退缩不前,不敢采取果断的进攻行动,使得整个战局陷入了僵持。
在连续败退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前线,希望能够亲自指挥战斗,挽救败局。
他看到马
谡的怯懦举动,深感失望和愤怒。
尽管如此,出于对马谡的忠诚和尊重,他还是尽力安慰
并鼓励马谡,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
马谡的胆怯和懦弱依然没有改变。
在一次战斗中,他甚至丢失了粮食,导致军队缺少
补给,士兵们饥饿不堪。
诸葛亮感到非常愤怒和绝望,他无法容忍马谡的背叛和无能,决
定亲自挥泪斩马谡以表明决心和愤怒。
于是,诸葛亮命令将马谡带到他面前,他一边挥泪,一边问马谡:“你为何如此怯懦,无能而且愚蠢?你的行为不仅陷害了我,也丢尽了你自己的颜面。
”然后,诸葛亮亲手拔
剑斩断了马谡的头颅。
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将士和文臣,他们既敬佩诸葛亮的严明作风,也为马谡的
懦弱和背叛感到愤怒和遗憾。
诸葛亮的决断不仅表明了他对军队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忠诚,
也显示出他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的决心和决定能力。
这个典故也被用来形容领导者对下属的失职和背叛的严惩,表示任何背叛、怯懦和无
能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必须严肃处理。
也提醒人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负起责任,坚
持原则,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留情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解释: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1、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2、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3、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4、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5、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6、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自吹自擂;自吹自嘞
7、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8、诸葛亮打瞌充——勿算
9、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10、诸葛亮的扇子——远点儿扇着;不离手
11、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2、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3、诸葛亮出祁山——以攻为守
14、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故弄玄虚
15、刘备对诸葛亮——无话不说
16、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17、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18、跟诸葛亮学的本事——能掐会算
1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20、战地诸葛亮会——集思广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分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分析三国时期蜀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第⼀次出军祁⼭,⾃⼰作为主⼒由祁⼭向陇西进攻曹军,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作为佯攻,吸引魏军主⼒,命令先锋马谡在街亭阻击魏将张郃。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调度,⼜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放弃街亭,依⼭⽴寨,以为据⾼临下击魏军势如破⽵。
结果⼤败西归,赵云在箕⾕的军队亦由此败退。
诸葛亮为整肃军纪,下令斩了马马谡,向后主呈上条陈,请求⾃贬三等,⽤以⾃责谢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亮令云与邓芝往拒,⽽⾝攻祁⼭。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然敛众固守,不⾄⼤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弱才,叨窃⾮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惧,⾄有街亭违命之阙,箕⾕不戒之失,咎皆在⾂,授任⽆⽅。
⾂明不知⼈,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职是当。
请⾃贬三等,以督厥咎。
”街亭即街泉亭,故址在今⽢肃秦安县东北。
此役是诸葛亮在南中平定、积⾕务农、治戎讲武之后的第⼀次以蜀军北伐,成败⾮常关键,诸葛亮也寄予厚望。
《三国演义》把此次战役说成是魏将除了张郃外,主要还有司马懿。
其实此次司马懿未参加,魏主将是曹真,还有郭淮等地⽅刺史。
诸葛亮的安排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宣称据箕⾕,将由斜道直取郿县,云等以吸引魏军来攻,⾃⼰则亲率诸军西向,攻取祁⼭,魏西境陇右的南安、天⽔、安定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得势后,以马谡督诸军为前锋,进军⾄街亭。
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战守机宜,举动失措,为魏将张郃所破,⼠卒伤亡过半。
前锋既挫,诸葛亮进失所据,不得不决计退军回汉中。
三郡及祁⼭得⽽复失。
同时,出箕⾕之赵云、邓芝由于寡不敌众,为魏⼤将曹真所击败。
此次出军,总的来说,丧师折将,得不偿失。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挥泪斩马谡, 一说是《三国演义》中, 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 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 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 因为, 当时街亭失守, 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 为了安抚朝野上下, 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下面是我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欢迎阅览。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 汉族, 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 死后追谥忠武侯,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 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 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马谡失街亭, 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 在山上扎营, 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 而街亭的.丢失, 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 作为将领, 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 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 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 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
由此可见, 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 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 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
因为当时街亭失守, 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 虽然不是人心惶惶, 但也有一些不安。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 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 但是却不唯一, 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三国演义》36回诸葛亮挥斩马谡泪
曹真精心来备战,姜维诈降把计施
曹真调兵遣将,准备迎战。王双为先锋,郭淮、张郃守隘口。姜维诈降巧施计。
曹军中计魏军败
费耀中计,曹军败。费耀自刎,其余皆降,蜀军大胜,收兵尽退。曹真得曹真闻之,忧成疾病。
孙权登上皇帝位,与蜀结盟共伐魏
吴王孙权在武昌筑坛,即位。后来与群臣商议共同联蜀抗魏。
诸葛妙计夺众城司马懿自愧不如
诸葛巧记连施,轻松拿下陈仓、散关、建威等。孔明连战连捷,魏兵连连败退。诸葛用兵鬼没,司马懿自愧不如。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
第三十六回 诸葛挥泪斩马谡 姜维施计破魏兵
马谡虽饱读兵书,熟悉战法,但由于刚愎自用,不听人劝,最终失了街亭。诸葛亮以法治国,斩了马谡,用以服众。
诸葛挥泪斩马谡
诸葛出师之际,赵云那里传来噩耗,国家损失一员大将,众人无不痛哭流涕。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出悲剧,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宜察之。
”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谨慎的诸葛亮身上应验了。
由于马谡确实是智谋之士,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不少良策,二人非常交好,马谡甚至以诸葛亮为“父”而事之。
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嘱托不以为然,一直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对他仍然非常器重,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军国大事,使得睿智的诸葛亮被马谡夸夸而谈的谋略和理论蒙蔽了明亮的“慧眼”,没有“透视”出马谡“言过其实”的另一面。
兵出祁山时,在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面对马谡的主动请战,听信了马谡轻敌的豪言壮语和所谓的“军令状”,就没有安排其他久经战阵的宿将为先锋,而是任命马谡为先锋官。
尽管选派了“平生谨慎”的上将王平担任助手,但是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马谡却坚持以违背实际情况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作出了错误的战斗部署,还拒绝王平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的败局。
智者千虑,仍有一失。
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用人谨慎的大智之人,也会受到感情亲疏的左右,也会犯下用人失当的错误。
当马谡兵败的消息传到大本营后,诸葛亮顿足长叹:“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后来,又对有功之将赵云说:“是我不知愚贤,以致如此……”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在马谡受刑时,诸葛亮的心情错综复杂,先帝的话也在耳边反复回响,要不然他不会热泪盈眶,大哭不已,这其中固然有对马谡的依依不舍和不胜惋惜,恐怕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用人失当的深深自责和无限痛心,愧对了先帝的遗言,可惜悔之晚矣。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评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大小小类似错用马谡的历史悲剧也在不断地上演,但是真能像诸葛亮那样严肃而公正处理的却不多见。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敢拍胸脯,勇于自责,退而补过,不仅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时代堪称典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今日也是光芒四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启示
“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
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
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另一种则认为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1.诸葛亮失策
持第一种观点的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
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
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
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识、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这种观点指出,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
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
因此对人才的选择上,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考察结论。
2.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另外一种观点完全颠覆传统看法,认为马谡之死是必然的,因为这是诸葛亮高明权术的结果。
蜀弱魏强之势诸葛亮心知肚明,故伐魏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当司马懿主掌魏军以后,蜀军靠诸葛亮个人的聪明才智获胜之机就丧失了!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
对此,诸葛亮应该明白与优势魏军硬碰硬并不明智,全身而退才是上策!但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于是诸葛亮想到了街亭,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在军事上,以绝对劣势兵力据险而守的一方,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因此,该派觉得街亭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诸葛亮,而不在马谡!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他单凭自己力量绝对守不住街亭,也就是说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诸葛亮已经估计到司马懿要打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他更清楚,此时应如何应对?正确的做法是要么率主力袭击司马懿背后,与马谡前后夹击,歼灭魏军于街亭;要么直接进攻魏军老营,道理一样,趁魏军分兵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以弱克强的唯一良策。
但直到街亭失守,诸葛亮竟没有任何动作。
当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他一定以为蜀军覆亡不远矣。
但诸葛亮竟然在这样的被动情况下,迅速全身而退!他能做到这点,应该是不仅事先有过周密的安排,而且在街亭之战正酣时,甚至战前他就在做从另外通道撤退的准备了,否则,乍闻街亭失守,军心必定大乱,甚至可能全线崩溃!如果有另外的通道可以保全蜀军安然撤退,那么街亭重要性并不像渲染的那样,那他派马谡去守街亭,并要他立军令状的用心就非常可疑了?他难道不是想借马谡的头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接下来的问题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动机。
评论者认为马谡和杨修性格类似------有才但不免轻狂。
这样的性格不会为权臣欣赏。
刘备不欣赏他,有些人觉得在白帝城托孤时候有明显表露,但是持这种观念的读者觉得这不可信,刘备在这样的庄重场合不会单独向诸葛亮嘱托这样一个小人物,嘱托意味着不信任,以诸葛亮才干会看不出马谡几斤几量?还要先主提醒?先主不
会这样不明事理。
他们认为这多半是诸葛亮在杀马谡时的托词。
先主已死,在场的只有诸葛亮,说什么谁敢怀疑?但诸葛亮不欣赏马谡是真的!征南中的时候,马谡献策,诸葛亮什么反映?这里反映了诸葛亮虚伪的一面,他绝对反感马谡的表现!权臣往往想给部下一个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揭破权臣的谋划,不管是好心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都会招致他的反感,虽然表面可能赞美!看杨修在几个场合,曹操什么表现就明白了。
诸葛亮也一样,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不奇怪吗?若曹操派杨修担当类似的任务,我们难道不会想到曹操想借机杀他吗?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保全了蜀军的颜面,对蜀汉政权综合影响是好的。
对诸葛亮个人而言,仅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马谡,就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直到死都感激他,高明哉之至!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诸葛先生能做得如此完美!
各家言论,姑且听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真相到底为何,直至现在仍是一个谜。
无论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一事件都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如何用人,如何合理安排上级指令与自己的意见,如何监督,如何执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引以为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