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 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 温。
护理注意事项一
1.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 2.服药后同时可鼓励病人进少量热饮料或热稀粥,并稍加
1.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 ,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 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 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 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 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 措施。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4) 饮食护理 a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 腻之品。 b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 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Biblioteka Baidu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5) 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
里热证 (1)热郁阳明: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 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 (2)热入心包:发热甚,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发斑疹 ,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大或细 数。
中医护理
1 、护理评估 a 生命体征。 b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 心理社会状况。 d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外感发热
1、表证 (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汗,舌苔薄白或,脉浮紧等。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外感发热
2、半表半里证 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
口苦恶心,口渴纳呆,舌苔薄白或黄燥,脉弦。
内伤发热
3.此阶段原则上不可发汗退热,因发汗可以伤津耗气, 使热邪更甚。当热结大肠出现大便燥结时,可给予缓泻药 物灌肠排便,以泻火排毒退热。
谢 谢!
发热的护理
降温的护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c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 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
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护理注意事项二
2.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患 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如果仅微渴说明热邪在表阴津受 损不严重;如果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说明热邪炽盛, 津液大伤。还可以从皮肤的光泽、口唇舌苔的润燥、小便 的情况去观察由于发热而致津液耗伤的程度,及时给予静 脉补充液体,或多给清凉饮料及甘润多汗的瓜果。
衣被,以助汗出。 3.汗出不能太过,以微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
,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 5.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
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 出,使邪遏而伏里。
护理注意事项二
外感热病的极期,此时表证已无,转为里热,证见大 热、大渴、大汗、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治疗上以寒凉 清泄为主,护理上应根据热者凉之的原则,采取积极的降 温及保津措施。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 安等情况。
b 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 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 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3) 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 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 助汗出。
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 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护理
3、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
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
发热的中医护理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发生 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 的原因—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
• 外感发热主要是四时气候不正,感受风、寒、暑、湿、燥 、火等六种外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 ,往往具有六经传变或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其发病特点 是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较密切。 因此,护理工作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
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 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 温。
护理注意事项一
1.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 2.服药后同时可鼓励病人进少量热饮料或热稀粥,并稍加
1.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 ,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 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 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 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 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 措施。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4) 饮食护理 a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 腻之品。 b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 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Biblioteka Baidu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5) 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
里热证 (1)热郁阳明: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 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 (2)热入心包:发热甚,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发斑疹 ,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大或细 数。
中医护理
1 、护理评估 a 生命体征。 b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 心理社会状况。 d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外感发热
1、表证 (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汗,舌苔薄白或,脉浮紧等。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外感发热
2、半表半里证 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
口苦恶心,口渴纳呆,舌苔薄白或黄燥,脉弦。
内伤发热
3.此阶段原则上不可发汗退热,因发汗可以伤津耗气, 使热邪更甚。当热结大肠出现大便燥结时,可给予缓泻药 物灌肠排便,以泻火排毒退热。
谢 谢!
发热的护理
降温的护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c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 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
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护理注意事项二
2.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患 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如果仅微渴说明热邪在表阴津受 损不严重;如果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说明热邪炽盛, 津液大伤。还可以从皮肤的光泽、口唇舌苔的润燥、小便 的情况去观察由于发热而致津液耗伤的程度,及时给予静 脉补充液体,或多给清凉饮料及甘润多汗的瓜果。
衣被,以助汗出。 3.汗出不能太过,以微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
,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 5.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
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 出,使邪遏而伏里。
护理注意事项二
外感热病的极期,此时表证已无,转为里热,证见大 热、大渴、大汗、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治疗上以寒凉 清泄为主,护理上应根据热者凉之的原则,采取积极的降 温及保津措施。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 安等情况。
b 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 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 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3) 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 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 助汗出。
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 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护理
3、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
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
发热的中医护理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发生 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 的原因—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
• 外感发热主要是四时气候不正,感受风、寒、暑、湿、燥 、火等六种外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 ,往往具有六经传变或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其发病特点 是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较密切。 因此,护理工作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