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https://img.taocdn.com/s3/m/6a9ef90952ea551810a6878d.png)
曼荼罗宇宙——浅析博尔赫斯小说的时空观摘要本文试图从博尔赫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上帝、梦、镜子、迷宫、图书馆、书籍、花园……”这些反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入手,探讨其小说的思想主题和创作手法。
首先,从“镜子”与“梦境”着重论述无限和虚实这两大存在于博尔赫斯小说中的母题。
然后是从“非线性”与“非固态性”的角度来挖掘博尔赫斯小说中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宇宙模型”部分重点分析博尔赫斯小说中明显的关于宇宙结构的描述。
“混沌和宿命论”部分是对博尔赫斯小说中流露出的宿命论色彩加以阐释。
“历史循环论”部分是对博尔赫斯作品中体现出的历史观作以讨论。
最后一部分的“东方精神”是对博尔赫斯小说中出现的受东方思想影响的篇章以及创作技巧的溯源与对照。
关键词:镜子;梦;非线性;混沌;循环1.绪论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他的小说被冠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形而上学小说”、“魔幻”或者是“幻想小说”,甚至是“科幻小说”(软科幻)等名号。
这些标签都不足以概括博尔赫斯,他的作品(小说)永远只有一个主题——本体。
他奇特的创作手法将哲学理念和玄想融于文学作品中,成为一个相异于文学史上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家。
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做出大胆的推测,对理性和知识提出质疑。
如果将我们的用知识和理性构建的世界比作一堵墙,那么在这堵墙上存在太多的穿孔和缝隙。
可理性的人们已经习惯并且乐于接受这堵墙,对这些穿孔和缝隙则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
博尔赫斯就如同一个砖瓦匠,他在修葺这堵墙。
放在他的小说上来看,他是非理性的,神秘的。
应当注意的是非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对理性的进一步完善,是一种可以被称作“后理性”的东西。
非理性包容了更多理性未曾包括的东西。
博尔赫斯总是不动声色的叙述,不知不觉中,种种现实、我们本身、这个世界全都被囊括在他的叙述中。
世界在他的叙述中被打散、重组,他进行着颠覆,同时描绘出他心中这世界真正的面孔。
《博尔赫斯集》读后感
![《博尔赫斯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7b8e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6.png)
《博尔赫斯集》读后感《博尔赫斯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深度的书籍,作者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辨能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学、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也被他对现实和虚幻的辩证关系所启发。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融合了文学、哲学和科学等多种元素,他通过奇妙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探索。
在《博尔赫斯集》中,我读到了《图书馆的梦》这篇小说,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图书馆,其中包含了无数的书籍和知识,而主人公却陷入了无尽的迷惘和困惑之中。
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知识和智慧,究竟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困扰?除了对知识的探讨,博尔赫斯的作品还反映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无尽追求。
在《无限的神话》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主人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经历了种种奇遇和冒险。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还是一个虚构的幻境?除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博尔赫斯的作品还探讨了人类对命运和自由的矛盾。
在《无底深渊》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和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被困在一个无底深渊中,无法逃脱。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命运是否注定,自由是否存在?我们是否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真谛?通过阅读《博尔赫斯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智慧和生命意义的探寻,也被他对现实和虚幻的辩证关系所启发。
博尔赫斯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启迪。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博尔赫斯一样,勇敢面对现实,探寻真理,追求智慧,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总的来说,《博尔赫斯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深度的书籍,作者通过其独特的文风和思辨能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学、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也被他对现实和虚幻的辩证关系所启发。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1000字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624e6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3.png)
在读完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小说充满了神秘、奇幻和寓言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力。
博尔赫斯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思考的结晶。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时间、空间、命运、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人生、宇宙、历史等宏大命题的思考。
首先,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时间的思考。
他提出了“时间是循环的”这一观点,认为时间是一个圆环,人们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过去。
在《巴比伦彩票》中,主人公通过一张古老的彩票回到过去,经历了一段奇妙的冒险。
而在《圆形废墟》中,主人公在一座神秘的城市中度过了一生,却在最后发现自己回到了起点。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博尔赫斯对时间循环的信仰,让我们思考时间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其次,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对空间的处理也非常独特。
他提出了“平行世界”的概念,认为存在着无数个与我们的世界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世界。
在《 交叉小径的花园》中,主人公通过一个迷宫般的花园找到了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却发现那个世界的历史已经被改变。
而在《 库伯利库斯的图书馆》中,主人公进入了一个拥有无数书籍的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博尔赫斯对空间的无限想象,让我们思考现实世界之外的可能性。
此外,博尔赫斯的小说中还包含了对命运的思考。
他提出了“宿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命运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的,人们无法改变。
在《另一个人》中,主人公发现自己有一个完全一样的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完全相同,但最终却因为一个微小的差异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而在《永生》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永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最终却发现永生并不能带来幸福。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博尔赫斯对命运无法抗拒的认识,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最后,博尔赫斯的小说中还包含了对爱情的思考。
他的爱情观念非常独特,认为爱情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让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阿莱夫》中,主人公通过一个神秘的镜子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虽然他们从未见过面,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永恒的。
博尔赫斯的内部宇宙
![博尔赫斯的内部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bbd1bd1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b.png)
博尔赫斯的内部宇宙◎黑 陶_黑陶1968年出生于中国南方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
母亲是农民,父亲是烧陶工人。
16岁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外出求学,23岁毕业于苏州大学。
现居无锡。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和中国距离遥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人。
1899年8月24日出生,1986年6月14日死亡,虚岁活了88岁。
在他的死亡之年,我进入位于中国太湖东岸、有着古老方塔的苏州大学求学。
博尔赫斯给他所有作品注入的,是幻象,是诗与哲学的幻象。
东方初夏的清晨和夜晚,窗外苦楝树密集的淡紫色花云,送来浓重香味。
读另一个大陆的人——中年的失明者。
阿根廷,尖锐的大陆之角,如驶向南极洲的破冰之舰。
进入博尔赫斯的内部宇宙,一个心仪作家的只言片语,就会照亮你的创造空间,激发你个人的思想火药库。
不对,是点燃,而非激发。
“人群是一个幻觉。
它并不存在。
我是在与你们个别交谈。
”他说。
什么是诗?“我说不准我的作品是不是诗,我只能说我所召唤的是想象。
”诗,即召唤想象。
文学中,想象极端重要。
诗,人类展示其内在宇宙的唯一方式,俗世生活中不存在的内在宇宙。
展示的力量之源,是想象。
博尔赫斯分析过自己的小说和诗:“我的小说,在一种意义上,是在我之外的。
我梦想它们,塑造它们,记下它们;之后,一旦被散发而进入了世界,它们就属于别人了。
”“我所独有的一切,我的朋友们好心宽容我的一切——我的喜爱与厌恶,我的嗜好,我的习惯——要在我的诗中才找得到。
”所以,博尔赫斯判断:“长远来看,也许,我的成败将取决于我的诗篇。
”博尔赫斯对诗歌的推崇,要绝对高于小说。
他期待自我在诗歌中赢得不朽。
有论者称:博尔赫斯不属于时间。
他有超越时间的特异能力。
他对于自己必将随时间流逝,这一可悲的宿命,抱着一种微笑的怀疑、超然和嘲弄。
博尔赫斯让我印象深刻的意象——一个女人把一支黄玫瑰插进一个瓶子。
而那些在客厅角落里投下一道金色暗影的高大而骄傲的卷册……“我想我这个思想得自布拉德雷的《现象与实在》一书。
博尔赫斯读后感
![博尔赫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8baa79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e.png)
博尔赫斯读后感读博尔赫斯就像走进了一座由文字构建的神秘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困惑和深深的震撼。
这家伙的文字就像魔法一样,把现实和幻想搅和得乱七八糟,但又乱得特别迷人。
比如说他的那些短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像一个个精致又古怪的小盒子。
打开一个,里面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镜子,每一面镜子都反射出不同的世界,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果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时间和空间都扭曲的漩涡里。
再说说他描写的那些图书馆吧,简直是文字的宇宙。
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在那无尽的书架间迷失,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未知的星球,可能藏着宝藏,也可能是个陷阱。
博尔赫斯对书的那种热爱和敬畏,就通过他的文字,像传染病一样传给了我。
我读完后就特别想跑到图书馆里,随便抽出一本书,然后期待着也能像他书中的人物一样,被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里去。
而且他的文字还特别有画面感。
有时候他描述一个古老的城市,那些狭窄的街道、斑驳的墙壁、若有若无的神秘气息,就像一部黑白老电影在我眼前放映。
我能感觉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的氛围,就好像我自己正走在那湿漉漉的石板路上,随时可能在某个转角遇到一个带着秘密的陌生人。
不过呢,读博尔赫斯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有时候他的文字就像一团乱麻,需要我反复地读,反复地琢磨。
就像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你得绞尽脑汁,还得有足够的耐心。
但当你终于“解开”了一部分,那种成就感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总的来说,博尔赫斯就像是一个文字的魔法师,他用他的文字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智慧、幻想和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读完他的作品,我就像是从一场奇特的梦境中醒来,但这个梦的影响却会在我的脑海里持续很久很久。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cfc1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1.png)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在阅读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后,我深受其作品的影响。
这本短篇小说集展现了博尔赫斯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复杂的思维和哲学洞察力为特征。
在本文中,我将与读者分享我对博尔赫斯作品的感受和观点。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展示了他对时间、空间和现实概念的独特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使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复杂的情节来挑战读者的思维。
比如,在《图书馆的宇宙》中,博尔赫斯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书籍。
通过描述这个宏伟的图书馆,博尔赫斯引发了对无限知识和时间的反思。
他让读者思考人类对于真实和虚幻的辨别,以及我们对于知识获取和现实感知的迷茫。
博尔赫斯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对语言和文字的探索。
在《芭芭拉的短篇小说》中,博尔赫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其中人们的语言逐渐消失,只剩下一种被称为“Babel”的语言。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思考的工具的重要性。
博尔赫斯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字游戏,探索了语言对于人类认知和交流的影响。
博尔赫斯的作品还经常涉及到人性和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等待》中,博尔赫斯通过描绘一个永恒的等待场景,让读者思考人类的有限性和对时间的感知。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始终等待着某个特殊的瞬间的到来,但他在等待中逐渐失去了意义和希望。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人类对于存在的追求和对于无穷无尽的时间的无力感。
我对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复杂的叙事和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真相和对于现实的理解。
他的作品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富有思辨性和意义的文学世界中。
未来,我预测博尔赫斯的作品将继续在文学界产生影响。
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他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于文学和哲学的兴趣。
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个人的阅读体验,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为读者提供了不可错过的珍贵机会。
博尔赫斯宇宙起源解读
![博尔赫斯宇宙起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43cac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2.png)
博尔赫斯宇宙起源解读
阿根廷文学大师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宇宙起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但是,他的作品中的宇宙起源并不是那些科学家们所研究的宇宙起源,而是一种更为深奥的哲学思考。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宇宙起源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
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种“无限”的物质所组成的,这种物质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物质不仅包括了我们所看到的物质,还包括了我们无法看到的物质。
这种物质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存在的事物中。
在博尔赫斯的宇宙起源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时间是由无限的物质所组成的,而不是一个线性的概念。
这意味着,时间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与物质相互关联的东西。
博尔赫斯的宇宙起源解读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宇宙的本质,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瞬息万变的存在。
它提醒我们,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 1 -。
The Book of Sand——俯仰终宇宙
![The Book of Sand——俯仰终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259dfd3aaaea998fcc220e5c.png)
The Book of Sand——俯仰终宇宙作者:陈榕来源:《新东方英语》2014年第04期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是阿根廷最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童年随父母游历欧洲,所接受到的是国际化教育,成年后长期在图书馆工作,1955年还曾担任过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
因此,他非常博学,精通多国语言,并且深受欧洲文学传统的熏陶。
博尔赫斯早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中年后开始撰写短篇小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Fervor of Buenos Aires)、《面前的月亮》(Moon Across the Way),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阿莱夫》(The Aleph)、《布罗迪医生的报告》(Dr. Brodie’s Report)、《沙之书》(The Book of Sand)等。
博尔赫斯的作品意境瑰丽,主要关注的是死亡与永恒、真实与梦境、存在与虚无等思辨性的主题。
《沙之书》是博尔赫斯发表于1975年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其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
I live alone in a fourth-floor apartment on Belgrano Street, in Buenos Aires. Late one evening, a few months back, I heard a knock at my door. I opened it and a stranger stood there. He was a tall man, with nondescript features—or perhaps it was my myopia2) that made them seem that way. Dressed in gray and carrying a gray suitcase in his hand, he had an unassuming look about him. I saw at once that he was a foreigner. At first, he struck me as old; only later did I realize that I had been misled by his thin blond hair, which was, in a Scandinavian sort of way, almost white. During the course of our conversation, which was not to last an hour, I found out that he came from the Orkneys.I invited him in, pointing to a chair. He paused awhile before speaking. A kind of gloom emanated3) from him—as it does now from me.“I sell Bibles,” he said.Somewhat pedantically4), I replied,“In this house are several English Bibles. It’s not exactly Bibles I stand in need of.”After a few moments of silence, he said,“I don’t only sell Bibles. I can show you a holy book I came across on the outskirts of Bikaner5). It may interest you.”He opened the suitcase and laid the book on a table. It was an octavo6) volume, bound in cloth. There was no doubt that it had passed through many hands. Examining it, I was surprised by its unusual weight. On the spine were the words “Holy Writ7)” and, below them,“Bombay8).”“Nineteenth century, probably,” I remarked.“I don’t know,” he said. “I’ve never found out.”I opened the book at random. The script9) was strange to me. The pages, which were worn and typographically10) poor, were laid out in double columns, as in a Bible. The text was closely printed, and it was ordered in versicles11). In the upper corners of the pages were Arabic numbers.I noticed that one left-hand page bore the number (let us say) 40,514 and the facing right-hand page 999. I turned the leaf; it was numbered with eight digits. It also bore a small illustration, like the kind used in dictionaries—an anchor drawn with pen and ink,as if by a schoolboy’s clumsy hand.It was at this point that the stranger said,“Look at the illustration closely. You’ll never see it again.”I noted my place and closed the book. At once, I reopened it. Page by page, in vain, I looked for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anchor. “It seems to be a version of Scriptures in some Indian language, is it not?” I said to hide my dismay.“No,” he replied. Then, as if confiding a secret,he lowered his voice. “I acquired the book in a town out on the plain in exchange for a handful of rupees12) and a Bible. Its owner did not know how to read. I suspect that he saw the Book of Books as a talisman13). He was of the lowest caste14); nobody but other untouchables15) could tread his shadow without contamination. He told me his book was called the Book of Sand, because neither the book nor the sand has any beginning or end.”The stranger asked me to find the first page.I lay my left hand on the cover and, trying to put my thumb on the flyleaf16). I opened the book. It was useless. Every time I tried, a number of pages came between the cover and my thumb. It was as if they kept growing from the book.“Now find the last page.”Again I failed. In a voice that was not mine, I barely managed to stammer,“This can’t be.”Still speaking in a low voice, the stranger said,“It can’t be, but it is. The number of pages in this book is no more or less than infinite. None is the first page,none the last. I don’t know why they’re numbered in this arbitrary way. Perhaps to suggest that the terms of an infinite series admit any number.”While we spoke, I kept exploring the infinite book. With feigned indifference, I asked,“Do you intend to offer this curiosity to the British Museum?”“No. I’m offering it to you,” he said, and he stipulated a rather high sum for the book.I answered, in all truthfulness, that such a sum was out of my reach, and I began thinking. After a minute or two, I came up with a scheme.“I propose a swap,” I said. “You got this book for a handful of rupees and a copy of the Bible. I’ll offer you the amount of my pension check,which I’ve just collected, and my black-letter Wiclif Bible17). I inherited it from my ancestors.”“A black-letter Wiclif!” he murmured.I went to my bedroom and brought him the money and the book. He turned the leaves and studied the title page with all the fervor of a true bibliophile18).“It’s a deal,” he said.It amazed me that he did not haggle. Only later was I to realize that he had entered my house with his mind made up to sell the book. Without counting the money, he put it away.We talked about India, about Orkney, and about the Norwegian jarls19) who once ruled it. It was night when the man left. I have not seen him again, nor do I know his name.I showed no one my treasure. To the luck of owning it was added the fear of having it stolen,and then the misgiving that it might not truly be infinite. These twin preoccupations intensified my old misanthropy20). I had only a few friends left; I now stopped seeing even them. A prisoner of the book, I almost never went out anymore. After studying its frayed spine and covers with a magnifying glass, I rejected the possibility of a contrivance of any sort. The small illustrations, I verified, came two thousand pages apart. I set about listing them alphabetically in a notebook,which I was not long in filling up. Never once was an illustration repeated. At night, in the meager intervals my insomnia granted, I dreamed of the book.Summer came and went, and I realized that the book was monstrous. What good did it do me to think that I, who looked upon the volume with my eyes, who held it in my hands, was any less monstrous? I felt that the book was a nightmarish object, an obscene thing that affronted21) and tainted reality itself.I thought of fire, but I feared that the burning of an infinite book might likewise prove infinite and suffocate the planet with smoke. Somewhere I recalled reading that the best place to hide a leaf is in a forest. Before retirement, I worked on Mexico Street, at the Argentine National Library,which contains nine hundred thousand volumes. I knew that to the right of the entrance a curved staircase leads down into the basement, where books and maps and periodicals are kept. One day Iwent there and, slipping past a member of the staff and trying not to notice at what height or distance from the door,I lost the Book of Sand on one of the basement’s musty shelves.小时候,我特别爱看闲书。
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
![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https://img.taocdn.com/s3/m/7cf8e35e852458fb770b5639.png)
<文艺之光>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文艺之光>通天塔图书馆(阿根廷)博格赫斯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的,中间有巨大的通风井,回廊的护栏很矮。
从任何一个六角形都可以看到上层和下层,没有尽头。
回廊的格局一成不变。
除了两个边之外,六角形的四边各有五个长书架,一共二十个,书架的高度和层高相等,稍稍高出一般图书馆员的身长。
没有放书架的一边是一个小门厅,通向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六角形。
门厅左右有两个小间。
一个供人站着睡觉;另一供人大小便。
边上的螺旋形楼梯上穷碧落,下通无底深渊。
门厅里有一面镜子,忠实地复制表象。
人们往往根据那面镜子推测图书馆并不是无限的;(果真如此的话,虚幻的复制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却幻想,那些磨光的表面是无限的表示和承诺… … 光线来自几个名叫灯盏的球形果实。
每一个六角形回廊里横向安了两盏。
发出的光线很暗,但不间断。
我像图书馆里所有的人一样,年轻时也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书,也许是目录的总目录;如今我视力衰退,连自己写的字几乎都看不清了,我准备在离我出生的六角形不远的地方等死。
死后自有好心的人把我扔到护栏外面去;我的坟墓将是深不可测的空气;我的尸体将久久地掉下去,在那无限坠落造成的气流中分解消失。
我说图书馆是无休无止的。
唯心主义者声称六角形的大厅是绝对空间,或者至少是我们对空间的直觉所要求的必然形状。
他们解释说,三角形或五角形的大厅根本难以想像。
(神秘主义者声称,他们心醉神迷的时候看到一个环形的房间,贴墙摆放着一部其大无比的书,书脊浑然一体;但是他们说得不清楚,他们的证言值得怀疑。
那部循环的书是上帝。
)现在我只要引用经典论断就能说明问题:图书馆是个球体,它精确的中心是任柯六角形,它的圆周是远不可及的。
每个六角形的每一面墙有五个书架;每个书架有三十二册大小一律的书;每本书有四百一十页;每面四十行;每行八十来个黑色的字母。
每本书的书脊上也有字母;但字母并不说明书中内容。
博尔赫斯小说浅析
![博尔赫斯小说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d238b64afe04a1b071defc.png)
博尔赫斯小说浅析导读:本文博尔赫斯小说浅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非线形的时间观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时间几乎从不以常态出现。
博尔赫斯像一个剪辑师,把时间打散、拼贴或者拉长,并且十分乐意和精于此道。
由此便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的时间链条和过去某个时刻重叠,我置身于遥远的过去,可我又在进行着自己的时间;“我”任意的让时间停滞或者加快,时间变的可以无限的扩张和无限的切分,总有缝隙可以容身其中。
“时间是单向、线形、均匀的”这一观念被博尔赫斯颠覆了。
博尔赫斯让时间由向量变成矢量;从线形的变成非线形的;从均匀的变成任意收缩和膨胀的。
《秘密的奇迹》就是关于时间膨胀的一个例子,篇首引用了《古兰经》里关于时间的句子——“真主让他死了一百年后,再使他复活,问他道:‘你在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说。
”这段话和这篇小说同出一辄。
小说里,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在临刑的一刻,时间停滞了,或者说膨胀了,或者说赫拉迪克的思维在赶超着时间。
临刑的一刻,一切动静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维却活动不止,经过了漫长的一年(心理时间),赫拉迪克得以继续修改他的剧本。
而在他终于找到最后一个形容词,完稿在即的时候,时间停止膨胀,时间接着“一年”前继续流动,赫拉迪克被4倍的枪弹击中胸膛……最后著名的死亡时间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宇宙模型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的宇宙模型是无限的、混沌的、主观的、相对的、静止的。
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你总能将它与哲学、神学和数学相联系起来。
《环行废墟》里提供了一个简洁到极至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宇宙模型。
小说中的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一个男孩。
他对于“男孩是存在于我的梦里”这个事实是十分清楚的,而在梦中被创造出的人(虚影)在踏进祭祀的火堆时是不会被灼伤的。
荒谬的是他在担心男孩踏进火堆时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的时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却安然无恙。
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
![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https://img.taocdn.com/s3/m/8fd5d9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9.png)
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1.引言1.1 概述博尔赫斯是20世纪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宇宙的观察和思考一直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的无限宇宙观是他对宇宙本质的一种独特理解,也是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博尔赫斯的宇宙观中,宇宙是一个无限而复杂的存在。
他认为宇宙的无限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无限性以及思想的无限性。
在时间的维度中,宇宙是永恒的,没有开始和结束;在空间的维度中,宇宙是广袤无垠的,包含了无数的星系、行星和恒星;而在思想的维度中,宇宙是一个无穷的概念空间,人类的想象力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无限的故事和思考。
博尔赫斯的这一宇宙观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宇宙观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宇宙的概念从有限的边界中解放出来。
这一观念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延伸到哲学、科学和艺术领域。
本文将探讨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并对其启示和思考进行总结。
通过对博尔赫斯的宇宙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宇宙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1. 引言: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对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做一个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本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来讨论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
2.1 博尔赫斯的宇宙观: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博尔赫斯对宇宙的看法,包括他对无限性的理解和对宇宙起源、结构的独特观点。
2.2 无限性概念的探讨: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对无限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博尔赫斯对无限性的定义、对无限性存在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哲学家对无限性的观点的对比。
3. 结论:本部分将对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读后感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9bc5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7.png)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读后感《博尔赫斯的图书馆》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作者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通过一系列短篇小说,探讨了关于知识、宇宙、命运和存在的深刻问题。
这本书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让读者在博尔赫斯构建的奇幻世界中思考人类的本质和命运。
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无数本书,每一本书都是由无限数量的页码组成,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文字组合。
在这个图书馆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平经历和未来命运的书籍,但却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这个图书馆象征着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宇宙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人类面对无限可能性时的无助和困惑。
读完《博尔赫斯的图书馆》,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知识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充满符号和隐喻的世界里,人类的智慧和渺小都得到了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图书馆中的一本书,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构成了我们的故事,但我们却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宿命和自由的思考,让我对人类的存在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书中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短篇小说,比如《有关神话的书》、《德尔加多》等,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深思不已。
作者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想象力,引导读者思考关于时间、空间、现实和虚幻的问题,给人一种超脱现实的感觉,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中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读完《博尔赫斯的图书馆》,我对文学和哲学有了新的理解,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引导读者探索知识的边界,思考人类的本质,让我们在博尔赫斯构建的奇幻世界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启迪。
《混乱的图书馆》读后感
![《混乱的图书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7858b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4.png)
《混乱的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194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作品以一个设想中的巨大图书馆为背景,探讨了语言、知识、宇宙和人类认知的极限。
阅读《混乱的图书馆》,我对知识、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类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中,图书馆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书籍,它们的排列却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这个设定让我对知识的庞大和无尽的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书馆成为了宇宙的缩影,让我对宇宙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博尔赫斯通过图书馆的设定,探讨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中的书籍虽然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组合,但它们的意义却是模糊的。
这让我对语言的本质和局限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这也让我对人类认知的能力和局限有了更深的思考。
《混乱的图书馆》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试图解读图书馆秘密的学者。
他的探索让我对知识的追求和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主人公的挣扎和失败,让我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论博尔赫斯(组章)
![论博尔赫斯(组章)](https://img.taocdn.com/s3/m/cb4ea87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5.png)
论博尔赫斯(组章)苏建平图书馆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了博尔赫斯老头。
可是他却极力反对我的阅读。
在他看来,一个掌管过国家图书馆,并且梦想过宇宙图书馆模样的老瞎子,居然成为图书馆的一部分,这是比他成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更为荒唐的一件事。
他说:“这件事本身,证明了人生所有的荒谬。
”于是他睁着空洞的眼睛,保持金子般的沉默,隐入文字之中,化为流动的颜色、纹理和无声的旋律。
镜子这个普通的物件,在博尔赫斯眼中成为一个奇物。
他以种种古怪的方式多次翻译过它。
主要有:形象的复制(可以无限);物的孪生(未必等价);星体、地牢、一条街道、一城夜色的迷宫(图像的,字母的,密码的,书页残缺的,老虎金黄皮肤的,空间反射倍增的,牢中坚守信仰的,死亡掀开一角的,写下又反复修改甚至抹去的,日常每天廉价重复又重复的)。
他一生都在跟它搏斗,直到他自己化为他所反对的一面镜子。
刀子那个男人怀里揣着刀。
他有很多困惑。
荣誉与血。
夜店的酒同时在增加和减少。
潘帕斯草原上风同时息下去和大起来。
草原上面的星空同时在显现和隐去。
一些传言同时在流布和停顿。
女人们同时在睡和醒。
那个男人只有一个时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在任何两个一同到达的同时,他都会拔出刀子。
他在时间中激起了一阵漩涡……老博尔赫斯心念南方。
他讨厌自己的书生身份。
于是他在纸上写下:刀子。
还不够。
他又写下:男人,男人。
仍然不够,于是他写下了:死亡,死亡,死亡。
月亮这个反复自我遮掩、装神弄鬼、虚晃一枪、如烟如雾的文字爱好者和美学博学者,一生都在反对任何廉价和甜美的抒情。
只有一次,他把月亮作为诗歌(或者把诗歌作为月亮)赠送给了女士玛丽亚·儿玉。
那是在他老年时发生的故事。
他的眼睛已经瞎了又瞎,他的愿望一个又一个化为沙子,他的金黄色的老虎在记忆里散步,他读过的书和它们的作者像阴魂一样缠绕着他。
老母亲去世之后,在他内心深处,儿玉成为一个光辉夺目的形象:母亲,情人,一种温柔的声音,一根坚硬牢靠的拐杖,整个世界的具体化身,甚至是某一个可以触摸的神。
世界的中心 博尔赫斯诗词
![世界的中心 博尔赫斯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d8ef60d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e.png)
世界的中心 博尔赫斯诗词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阿根廷的著名文学家,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等。
然而,博尔赫斯并没有写过名为“世界的中心”的诗词。
可能是您记错了作品的名称或者是将不同作家的作品混淆了。
不过,博尔赫斯的作品中确实包含许多关于世界、宇宙和中心的思考和描写。
以下是我为您选取的博尔赫斯的五段诗句或引言,并对其进行出处说明和简要的赏析:诗句:“世界就是一座图书馆,它的书籍是无数可能的世界。
”出处:这并非直接的诗句,而是博尔赫斯文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常见于其作品中对于无限性和可能性的探讨。
赏析:博尔赫斯认为,文学是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每一本书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或变形。
这种观念体现了他对现实多样性和虚构性的深刻理解。
诗句:“时间是一条由无数现在组成的河流,而每个现在都是唯一的。
”出处:同样,这是博尔赫斯关于时间哲学的表述,而非直接出自某首诗。
赏析:博尔赫斯强调时间的流逝性和每个瞬间的独特性,这种对时间的看法反映了他作品中常见的对记忆、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诗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出处:这句话出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巴别图书馆》。
赏析:博尔赫斯将天堂与图书馆相提并论,表达了他对知识和智慧的无限追求,以及对文学世界的深深热爱。
诗句:“我写作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我的生命,我的生命中只有写作。
”出处:这是博尔赫斯对于写作的态度的表述,虽然并非诗句,但体现了他作为作家的核心信念。
赏析:这句话展示了博尔赫斯将写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等同于生命的热情与执着。
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探索和表达他对世界的理解。
诗句:(在诗中描述一个迷宫或无限回廊的场景)出处:博尔赫斯的诗歌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如《花园的分岔路径》中的迷宫意象。
赏析:迷宫或无限回廊是博尔赫斯作品中常见的象征,代表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生的不确定性。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https://img.taocdn.com/s3/m/d669167b01f69e314332947c.png)
作 — — 图 书 米 格 朋 尔 ・ 奈 图 书 馆 当 首 席 助 理 。 他 像 一 个 普 通 图 书 卡
类 的 精 灵 都 像 着 了 魔 一 样 沉 睡 。等 待 我 们 用 咒 语
把 它 从 沉 睡 中解 脱 出 来 。”I 4 句 话 就 像 魔 一 样 l 这 l  ̄ 附 着 在 我 的 脑 子 里 , 一 直 想 着 要 唤 醒 说 这 话 的 我 精灵 。于是 , 是有 关他 的 书我都 找来 一读 , 渐 凡 渐
是 一 位 图 书 馆 员 作 家 , 么 , 之 超 越 图 书 馆 员 那 他
为我 背 离他 们 , 参 加他 们 那种 欢 声 笑语 的娱 乐 不
活 动 ,但 是 我 仍 然 在 地 下 室 里 干 我 自 己 的 工 作 , 如 果 天 气 闷 热 , 爬 到 屋 顶 上 去 写 ” 。其 间 。 就 他
写 出 了 《巴 比 仑 的 彩 票 发 售 处 》、 《死 亡 和 罗
盘 》、 《圆 形 废 墟 》等 优 秀 作 品 , 版 了 《小 径 分 出 岔 的 花 园 》、 《虚 构 集 》作 品 集 。 《 径 分 岔 的 花 小 园 》奠 定 了他 的魔 幻 现 实 主 义 作 家 地 位 。
一
直 呆 下 去 。 14 9 6年 , 尔 赫 斯 因 为 加 入 了 反 对 博
独 裁 统 治 者 庇 隆 总统 的政 治 派 别 , 被 “ 幸 地 而 荣
提 升 ”为 公 共 市 场 的鸡 兔 检 查 员 迫 不 得 已 辞 去 图 书馆 l作 。 广 随 后 的 九 年 , 尔 赫 斯 开 文 学 讲 座 , 朋 友 博 与 合 伙 出 书 ,在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文 学 圈 里 小 有 声
图书馆:心灵图书馆——天堂的另一个名称_优秀作
![图书馆:心灵图书馆——天堂的另一个名称_优秀作](https://img.taocdn.com/s3/m/abf125980b4e767f5bcfce4f.png)
图书馆:心灵图书馆——天堂的另一个名称_优秀作文图书馆:心灵图书馆——天堂的另一个名称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这是一个智者的声音,它一下子拉近了天堂与人间的距离,让虚无缥缈的“天堂”变得可触可摸,可亲可感。
而这一论断又是那么接近天堂的本义——一座优质的图书馆,完美地诠释了“天堂”二字的真谛。
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的存在是一个奇迹;在生机勃勃的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又是一个奇迹。
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充沛的想象、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创造力,就在于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智慧,就在于让心灵超越身体的局限自由飞翔。
而所有这一切,离开阅读是不可思议的。
在人类所有的发明之中,语言文字是最伟大的发明;培养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也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阅读使“天堂”由梦想回到了现实。
阅读是一串永远向上的台阶,直上云霄。
图书馆为一切奔跑的灵魂准备了一个广阔的牧场。
一座图书馆就是一个广大的世界,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普度众生的胸怀。
将大自然的美景集合起来,就是天堂。
那潺潺的小溪,那滔滔的长河,那浩瀚的大海;那绵绵丘陵,那巍巍高山,那苍莽高原;那茵茵草地,那青青树林,那缤纷花园;那丝丝细雨,那皑皑白雪,那绚丽朝霞;那灵动的游鱼,那奔腾的骏马,那高翔的天鹅……天下美景无不通过绘画、摄影、文字等进入图书馆中,定格在人类永恒的记忆里。
将人间的智慧集合起来,就是天堂。
阅读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有相对确定性,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存。
但是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穿越时空,去体验无数种别样的人生。
我们的心灵可以在阅读中认识、感悟、升华、超越,纵情神游,那是一种真正的大自由,也是一种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也许,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只能在阅读状态中得以实现。
情景?一个敬重图书馆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敬重文明,从而拥有未来的民族。
图书馆的门向一切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灵打开。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https://img.taocdn.com/s3/m/1522ab707fd5360cba1adb81.png)
直到 1955 年, 独裁者庇隆下台。像是对庇隆 有意报复和讽刺似的, 博尔赫斯却被任命为阿根
收稿日期: 2006- 05- 15 作者简介: 金丽华( 1960- ) , 女, 安徽岳西人, 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在 90 万册的藏书之上, 要为永恒宇宙奉献最美的诗文。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巴别图书馆; 写作即存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730(2006)- 04- 0054- 03
“图书馆是座神奇的陈列大厅, 在大厅里人 类 的 精 灵 都 像 着 了 魔 一 样 沉 睡 。等 待 我 们 用 咒 语 把它从沉睡中解脱出来。”[1]294 这句话就像魔一样 附着在我的脑子里, 我一直想着要唤醒说这话的 精灵。于是, 凡是有关他的书我都找来一读, 渐渐 地精灵博尔赫斯醒来了。他告诉我: 他一生都在 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就是他的宇宙, 他就是这个 宇宙的建构者。如果说, 与别的作家最大不同他 是一位图书馆员作家, 那么, 他之超越图书馆员 正是他执着独特的图书馆宇宙观。
第4期
金丽华: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
·55·
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无疑是放虎归山, 博尔赫 斯 居“山”为王。国 立图书馆 馆长的 巨 大 荣 誉 给 他带来了国际文坛的声名鹊起。
首先, 博尔赫斯成为必然的教授、学者。就在 任命的第二年他被聘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 英国文学教授, 这是此前想都不敢想的, 他没有 大学毕业证明。从此, 他以教授身分频频前往美 国 、欧 洲 的 大 学 设 坛 讲 学 。
馆是永恒的, 无止境的。他认为, 读者不过是图书 馆旅人, 都是机遇或邪恶的物质世界创造的作 品, 都会死去, 腐烂, 在空气中消解。只有图书馆, 无可比拟的 准确、精致和 整齐 , 是 神 的 产 物 、上 帝 的杰作, 永远存在, 世界永恒。肉体终将消失— —— 图书馆却会 永存[5]。其二 , 图 书 馆 是 万 全 的 , 完 美 的。拼写的代号只有二十五个: 二十二个字母、逗 号、句号和空 格号。图 书 馆 的 书 包 含 了 这 二 十 多 个拼写代号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制造出我们所需 要的出人意料的语言和必要的词汇和语法, 容纳 了一切事物, 所有语言可以表达的事物的总和。 所有的个人问题和普遍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 案[5]66 。
神性而无序的存在_从_巴别图书馆_看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观
![神性而无序的存在_从_巴别图书馆_看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观](https://img.taocdn.com/s3/m/e4912b096c85ec3a87c2c5a0.png)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 金华 321004)王晓敏神性而无序的存在——从《巴别图书馆》看博尔赫斯的图书馆观 博尔赫斯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像迷宫一样的小说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先锋作家的创作风格。
令图书馆人欣喜荣幸的是,这位著名的文豪一生从事图书馆工作,他的很多伟大的作品也是在图书馆完成的。
探讨博尔赫斯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图书馆人份内的工作,也是职业的要求。
对世界和宇宙有着终极探求的博尔赫斯同样赋予他终身的工作环境——图书馆以哲学的迷幻色彩,这在他的小说《巴别图书馆》中有集中的表现。
而且在这部小说中,博尔赫斯把他对世界本质、秩序的思索投射于图书馆,象征性地表达出他对世界的终极思考,同时也赋予图书馆以崇高而伟大的意味。
本文拟就《巴别图书馆》的哲学表达,探讨分析博尔赫斯对图书馆寄寓的深深思考。
1 图书馆是神性的存在 博尔赫斯是一个致力于探索形而上学和宗教可能性的作家。
虽然他不是基督徒,不相信上帝,但是他对世界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年幼时教育、成长环境的宗教氛围,使他的作品充满神性的光芒。
他笔下的图书馆在被赋予很多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先验存在的神性色彩。
《巴别图书馆》中,作者深情地写到:“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图书馆就已存在。
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真实以及它所引出的必然结论,即世界将来也永远存在。
”[1]117博尔赫斯相信图书馆是“神的作品”,是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独立于人类的发展而具有永恒的属性。
“衰老和恐惧也许误导了我,但我以为独一无二的人类行将灭绝,而图书馆却会存在下去:青灯孤照,无限无动……”[1]122这样的描述增添了图书馆的神秘性,图书馆仿佛贮藏着人类未来的很多秘密,预示或埋藏着世界发展的必然性,令人们如痴如醉,向往而尊崇。
作为神的产品,图书馆里收藏的[摘 要] 博尔赫斯是世界级的作家,一生从事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是他认识世界、感悟世界的窗口以及哲学思考的起点。
《巴别图书馆》作为一篇博尔赫斯描写图书馆的小说,投射着他对世界本质与秩序的思考,可以从图书馆是神性的存在、图书馆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图书馆是无序的这3个层面对《巴别图书馆》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解读。
外国图书馆元宇宙理论
![外国图书馆元宇宙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6d328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c.png)
外国图书馆元宇宙理论元宇宙(Metaverse)在学界业界引起了广泛而又热烈的讨论。
我们知道,认识一个新兴事物,可以从“它是什么”或“它不是什么”的角度来讨论,逐渐逼近其本质。
我们不设前置观点和态度,采用头脑风暴法,以便让同学们尽展想象力。
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五个探析视角: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科幻作品中的虚拟世界、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技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元宇宙中图书馆可能的模样。
图书馆态度:切不可“脱实向虚”不要被元宇宙中的虚幻所迷惑。
社会形态的进化和文献载体的迭代引领了图书馆职责使命的嬗变与服务方式的变革。
一方面,国家管理与社会教化的要求推动图书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官到私、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偿到公益的变迁,近代以来更是构建起了庞大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大众关于图书馆的思想认知和现实接触从虚无走向现实,图书馆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与教育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先后经历了泥板、纸莎草、甲骨、简、锦帛、兽皮、纸、胶片、软盘、光碟、本地数据库、网络获取机构库等载体形式,用户从图书馆获取的服务内容亦从现实的文献、资料逐步走向虚拟的信息、知识乃至智慧,图书馆服务正在缓慢转向虚实并重。
“虚”与“实”的融合共生关系演变逐渐发展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形态逻辑,特别是图书馆采集资源和服务用户的方式虚实互构,相辅相成,奠定了图书馆虚实相生的工作基础。
近代以前,承担图书收藏保管职能的各类机构穷尽千方百计保存实体的文献,以利更多的人领悟和掌握那些隐匿其间的知识。
文献留置其中,知识流转于外,文献与知识之间呈现出源与流、实与虚、静与动相对应的内在本质与工作逻辑,实体文献服务保障了虚拟知识的生产和增长。
近代以来,图书馆运用声、光、电、磁等技术采集、收藏和组织各式各样的文献、信息与知识,逐步推进图书馆实体资源的虚拟改造与远程供应,破除图书馆服务的时空局限,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
虚拟服务以其载体上的轻量化和形式上的便捷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欢迎,但它并没能取代传统的文献服务,而是开辟出数字借阅、数据分析、远程获取、信息空间等新服务内容和手段以创新和扩充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图书馆理念、模式、服务等表现出虚拟和现实的局部分野与整体融合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是座神奇的陈列大厅, 在大厅里人 类 的 精 灵 都 像 着 了 魔 一 样 沉 睡 。等 待 我 们 用 咒 语 把它从沉睡中解脱出来。”[1]294 这句话就像魔一样 附着在我的脑子里, 我一直想着要唤醒说这话的 精灵。于是, 凡是有关他的书我都找来一读, 渐渐 地精灵博尔赫斯醒来了。他告诉我: 他一生都在 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就是他的宇宙, 他就是这个 宇宙的建构者。如果说, 与别的作家最大不同他 是一位图书馆员作家, 那么, 他之超越图书馆员 正是他执着独特的图书馆宇宙观。
他 在 38 岁 才 开 始 一 生 中 唯 一 从 事 过 的 工
作— ——图书馆工作。1937 年, 朋友介绍他到 米格 尔·卡奈 图书馆当首 席助理。 他 像 一 个 普 通 图 书 馆员一样, 为偶尔分得一公斤马黛茶, 激动得流 眼泪。但是, 博尔赫斯就是博尔赫斯, 他不是一个 普通的图书馆员。“我每天花两个小时, 一面乘坐 着拥挤的电 车, 一面…… 钻研《神曲》”[2]67。 工 作 一完成, 他就躲进地下室, “尽管我的同事们认 为我背离他们, 不参加他们那种欢声笑语的娱乐 活动, 但是我仍然在地下室里干我自己的工作, 如果天气 闷热, 就爬到 屋顶上去写 ”[2]69。其间, 他 写 出 了 《 巴 比 仑 的 彩 票 发 售 处 》、《 死 亡 和 罗 盘 》、《 圆 形 废 墟 》等 优 秀 作 品 , 出 版 了《 小 径 分 岔的花 园》、《虚构集》作 品 集 。《 小 径 分 岔 的 花 园 》奠 定 了 他 的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作 家 地 位 。
到 1973 年 , 庇 隆 再 次 上 台 , 已 经 74 岁 的 博 尔赫斯这一次辞去了馆长职务。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二年, 写作仍然如泉汩汩 流淌, 厚积薄发, 一直继续到死亡来临。死, 他毫 不惧怕, 因为“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 是 图 书 馆 的 模 样 ”。
巴别图书馆: 他的图书馆宇宙
随后的九年, 博尔赫斯开文学讲座, 与朋友 合伙出书,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文学圈里小有声 名。
直到 1955 年, 独裁者庇隆下台。像是对庇隆 有意报复和讽刺似的, 博尔赫斯却被任命为阿根
收稿日期: 2006- 05- 15 作者简介: 金丽华( 1960- ) , 女, 安徽岳西人, 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他在这个位 于城市 西 南 部 、灰 暗 的 市 图 书 馆 分馆一呆就是九年, 孤独而诗意。“图书馆的那点 活儿, 上班一个小时就干完了。然后我就躲进地 下 室, 把其余五 小时全用 在读书或写 作上。”[2]68 要不是一件事的发生, 他很有可能在这个图书馆 一直呆下去。1946 年, 博尔赫斯因为加入了反对 独 裁 统 治 者 庇 隆 总 统 的 政 治 派 别 , 而 被“ 荣 幸 地 提升”为公共市场的鸡兔检查员迫不得已辞去 图 书馆工作。
第4期
金丽华: 博尔赫斯的图书。这无疑是放虎归山, 博尔赫 斯 居“山”为王。国 立图书馆 馆长的 巨 大 荣 誉 给 他带来了国际文坛的声名鹊起。
首先, 博尔赫斯成为必然的教授、学者。就在 任命的第二年他被聘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 英国文学教授, 这是此前想都不敢想的, 他没有 大学毕业证明。从此, 他以教授身分频频前往美 国 、欧 洲 的 大 学 设 坛 讲 学 。
摘 要: 图书馆就是宇宙, 宇宙本源于书和文字。我— ——博尔赫斯, 是宇宙的建构者。我把自己的现实建立
在 90 万册的藏书之上, 要为永恒宇宙奉献最美的诗文。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巴别图书馆; 写作即存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730(2006)- 04- 0054- 03
馆是永恒的, 无止境的。他认为, 读者不过是图书 馆旅人, 都是机遇或邪恶的物质世界创造的作 品, 都会死去, 腐烂, 在空气中消解。只有图书馆, 无可比拟的 准确、精致和 整齐 , 是 神 的 产 物 、上 帝 的杰作, 永远存在, 世界永恒。肉体终将消失— —— 图书馆却会 永存[5]。其二 , 图 书 馆 是 万 全 的 , 完 美 的。拼写的代号只有二十五个: 二十二个字母、逗 号、句号和空 格号。图 书 馆 的 书 包 含 了 这 二 十 多 个拼写代号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制造出我们所需 要的出人意料的语言和必要的词汇和语法, 容纳 了一切事物, 所有语言可以表达的事物的总和。 所有的个人问题和普遍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 案[5]66 。
《巴别图书馆 》又 译 成《 通 天 塔 图 书 馆 》, 源 于《圣经》中的 巴别塔典故 。《 圣 经·创 世 纪 》中 记载, 诺亚的子孙准备合力在示拿的大平原定居 和建造一座通天塔, 好直接上天。上帝害怕通天 塔建成后人类将无事不能, 遂使建塔者语言混 乱, 彼此不能沟通, 于是通天塔功亏一篑。这个塔 就叫巴 别 塔( Babel Tower) , 意 为 混 乱 。 此 文 借 喻以阐明: 巴别图书馆的建构正是一座塔, 混乱 也正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巴别塔之不能及 天, 正如人类永远无法了解巴别图书馆的秘密。 巴 别 图 书 馆 其 实 是 一 座 塞 满 了 书 的 巴 别 塔[6]。
其次, 博尔赫斯的作品得到重视。过去的作 品结集出版, 并被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得 到国际认同、重视。他因此获得 1961 年国际出版 家奖,“由于获得这项奖, 我的作品就像蘑菇一样 一 夜 之 间 得 到 复 兴 。 ”[3]123
最 为 重 要 的 是 , 博 尔 赫 斯 有 了 读 书 、写 作 的 更大便利。除了兼管《藏书》杂志外, 他的全部时 间都可以用在阅读和写作上。难以置信, 此时, 他 双眼几乎失明,“上帝那妙不可言的讽喻, 它把八 十万册藏书和双目失明同时给了一个人, 而这个 人始终用下述比喻来表达他对极乐世界的概念: 看书。”[4]他读过多少书? 无法计数。他说, 他是通 过书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世界万物只有变成了 文字, 我才能理解”。他的一位朋友如是回忆说: “他能打开一本书, 翻到他要找的一页, 不必费神 去念, 就能引用整段整段的文字。他顺着摆满书 的走廊散步, 敏捷地在转弯处拐弯, 走进伸手不 见五指的甬道。在书的海洋里他一点都不迷惑, 相反明眼人都仿佛 成了瞎子 。”[3]117 这个时期, 他 创作了大量诗歌。七十岁时出版新诗集 《赞黑 暗》, 黑暗寓意失明。所发表的八卷诗集中的大部 分 是 这 时 创 作 的 , 创 作 发 表 了 小 说 集《 布 罗 迪 的 报 告 》等 。
他就是永恒宇宙的建构者
马拉美说“一 切为了一本 书”[7]207。 博 尔 赫 斯 用一篇小说阐明一切: 人怎样活着? 我为什么活 着? 《巴别图书馆》昭示了他的生存哲学: 图书馆 即宇宙, 宇宙的本质和根源就是书和词语, 二十 五个代号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我, 博尔赫斯, 当 然 就 是 宇 宙 的 建 构 者 — ——书 和 词 语 建 构 者 。 宇 宙 混 乱 、荒 诞 、神 秘 , 我 就 要 建 构( 写 作 ) 宇 宙 新 秩 序 。 “ 写 作 即 存 在 ”, 这 就 是 博 尔 赫 斯 生 命 的 全 部 意 义 。他 在 文 学 讲 坛 做 了 很 好 的 注 脚 ,“ 我 的生命重心是文字的存在, 在于把文字编织成诗
·56·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
歌 的 可 能 性 ”[8], “ 生 就 是 为 了 艺 术 , 生 就 是 为 了 记忆, 生就是为了诗”[7]207。
他用精美短篇和幻想美学征服了世界文坛。 他之 成功就在于 , 他把自 己 的 现 实 建 立 在 90 万 册的藏书之上, 他拥有着与其他所有作家完全不 同 的 现 实 。卡 尔 维 诺 评 价 这 位 短 篇 小 说 大 师 的 作 品:“每发表一部作品, 总会有人说他通过阅读某 个想象的或真实的图书馆里的图书, 通过阅读某 些 古 典 的 、深 奥 的 或 幻 想 的 书 籍 , 来 扩 大 他 作 品 中 的 空 间 和 时 间 ”[9]。 他 让 我 们 读 到 无 限 、混 乱 与 宇宙, 泛神论与人性, 时间与永恒, 理想主义与非 现 实 的 其 他 形 式 。他 的 隐 喻 及 其 方 式 不 以 现 实 生 活为材料, 而是选择了书籍。格非认为, 如果说博 尔赫斯神秘和难以理解, 也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博 尔赫斯时, 缺乏一些知识基础和背景[10], 缺乏对图 书馆的阅读。
博尔赫斯用卡夫卡式荒诞隐喻这个宇宙的无 序性、随机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另一真实状 态, 自己却“诗意地栖居”其中。世上万物都已被 人写尽的事实使我们感到无用和精疲力竭, 人类 走向灭亡, 然而图书馆却会永远存在, 充满着宝贵 的书, 无用的, 但又不会腐烂的秘密, 静止的, 但又 是光辉灿烂的。二十五个符号的组合无穷大但终 有限, 因此, 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有 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 几个世纪后 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 ( 重复后便成了有序: 宇宙秩序) 。有了那个美妙 的希望, 我的孤独得到一些宽慰[5]70。
2006年 7 月 第 25 卷第 4 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Anqing Te a che rs Colle ge (S ocia l S cie nce Edition)
J ul.2006 Vol.25 No.4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宇宙观
金丽华
(安庆师范学院 图书馆 , 安徽 安庆 246011)
他 的 文 学 创 作 钟 情 于 迷 宫 。这 应 当 归 功 于 图 书馆长长甬道迷宫般结构的启示, 归功于迷宫般 书 和 字 母 的 启 示 。 他 说 :“ 一 条 大 河 是 水 的 迷 宫 , 丛林是树木的迷宫, 城市是街道的迷宫, 图书馆 是 人类思想的 迷宫……”他 对 迷 宫 的 理 解“ 宙 斯 没有能耐松开包围住我的 / 石砌的网。”(王三槐 译)“是载 渴望我的 血, 是要吞灭 我的死。 我 们 两 个在互相寻找。但愿 / 这是等待的最后的日子。” “世界就是一 个走不出 来 的 迷 宫 ”。 迷 宫 一 样 的 小径分岔花园隐喻多重意义, 既揭示形象是时间 而非空间的分岔, 又揭示小说的写作诀窍:“在所 有的虚构小说中, 每逢一个人面临几个不同的选 择 时 , 总 是 选 择 一 种 可 能 , 排 除 其 他 ”[5]77, 我 认 为 又揭示图书馆的无限循环。迷宫挑战智力, 引人 入胜, 令人着迷, 这就是博尔赫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