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政体制角度看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党政体制角度看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摘要:本文将从党政体制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背后的原因,分为国民党的先天不足,独裁统治,派系斗争及党政体制的自私性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得出国民党在党国关系的处理,党自身的建设等问题上的不足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从中总结教训,希望能给现行制度一些对照。
关键词:国民党党政体制失败合理性独裁派系自私性腐败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刺激下,救亡和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主题。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从半殖民地形态获得新生,走向国家统一和民族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承担着先驱者的角色主导着中国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然而,仅仅过了二十二年,国民党政权就被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终结了其在大陆的统治,其中的经过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关于国民党大陆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有许多种解释,比如政治反动说、经济崩溃说、腐败说、失去农村说,蒋介石和毛泽东也有各自的解释,本文则选择从党政体制(以党政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党政具体制度和党政行为规范的总和)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文中的观点也许并无太多创造性的见解,但都是笔者综合各种资料得出的自己的看法。以下将从国民党的先天不足,独裁统治,派系斗争及党政体制的自私性四个方面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做出阐述。
一、先天不足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该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于1927 年经北伐战争完成形势上的全国政权统一。然而国民党政权看似统一中国,其权利范围只及华中,华东,而东北,西北,西南等地不时出现叛乱,地方割据实力一直存在,各地军阀与国民党中央政权间暗潮涌动,再加上地方派系,日本侵略等原因,事实上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办法来有效地统治中国。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合理化(指有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代替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地域性的政权,实现中央政权的集中和统一——塞缪尔)程度极其低下,是一个没有实现真正统一的形统实分的政权体系。
另一方面,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地位同样不堪一击。政权的合法性是指政权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所应获得的民众政治支持,即政府行为唯有代表人民的一致才具有合法性。而国民党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几乎完全失败,既失去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同时作为该政权的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与其真正合作。执政党一般而言是建立在广大的党员或支持该政党的群众基础之上,因而获得执政的合法地位。然而国民党在吸引青年群体入党等扩大党的影响力上缺乏能力,又采取整军入党等粗暴的入党方式,实际和未入党没有差别,可以说国民党从未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或者纪律严明的政党,而是集中在蒋的个人权威之下的各派系的松散联盟。
国民党政权对中国的控制建立在其脆弱的政治基础上,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性政权,在其存在的二十多年中没能收集各方权威以建立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又没能实现全民政治动员以维持自己的合法统治,这样一个缺少合理性合法性的、违逆现代化趋势并且违背人民意向的虚弱政体,在于共产党的竞争中逐渐走向劣势,从而丧失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
二、独裁统治
1927年正值国共两党矛盾空前尖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开始了十年内战,也就在这十年中国民党建立起了一党专政的独裁政体。按照孙中山的想法,在这十年的训政阶段应该设立五院实行五权分立,地方自治,然而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其性质已经变化。国共破裂之后,国民党的最大的纲领便是清党反共。国民党虽然还标榜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总理遗教”,但已名不副实。其党政体制蕴含着两条原则:一是政权组织上名义上
实行五权分立,实质上实行以政权统治权的议行合一原则;二是在政党制度上反对二党制或多党制,实行一党制。这两条原则都处于同一个基本的价值追求——独裁。
在以党治国上,国民党坚持“党外无党”和“党内无派”的原则,表现出权力的单一性。行使权力的机关虽然不只一个,但权力的最后来源却只有一个。故国民党所有的权力并不是一部分的权力,乃是整个的权力,它的权利最高无上,独立无限制,唯一而不可分,实行事实上的独裁统治。国民党一党独占政权,不但不许其他党过问政治,而且亦不容其他党的合法存在。是故训政时期全国只有国民党是唯一合法政党,政府由党产生,对党负责。法律由党制定且运用上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作为党和政府的桥梁。于是一国一党逐渐演变成党即国,国即党的局面。
类似国民党政权这样的政权还需要一个核心人物,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之后,蒋介石就成为公认的中心人物。蒋介石在不再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通过南昌行营,三省总部等“口袋子”权力工具继续统揽国民党政府一切大权。国民党政府的重要事务均先通过这些机构到达蒋手中,使得国民党政府运转出现“法无定规,权从人转”的特点,甚至还出现了蒋一人兼二十余职的“奇观”。原本孙中山设计的“用本党的主义治国”的以党治国最终演变为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的独裁治国。
国民党执政期间,虽然打着民主的旗号,但事实上从未真正地实行民主,反而通过迫害其他政党,解散民盟等方式竭力保证其唯一执政党身份。由于独裁政党对异己的不可忍受,国民党还肆意杀害民主人士,控制舆论,使得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同时蒋个人也难以避免地出现错误,国民党的执政能力和声望都不断下降,渐渐丧失了原本的优势。独裁政体当然是不长久的,而一个向独裁靠拢的政体如果又在民心向背的情形下,势必衰亡的更快,更势不可挡
三、派系斗争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政治上的多元性和分裂性。国民党内部不仅官僚主义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复杂无比的派系纠葛派,可谓矛盾重重。各派之间勾心斗角,权势相倾,以至混战不已。在变幻离合的角逐之后,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它在国民党内的优势地位,但国民党分裂性的特点依然存在着,并始终是国民党政府良性运作的阻碍之一。
国民党内有CC系、政学系、复兴社、桂系、改组派、宋子文系、孔祥熙系、何应钦系、孙科系等。各派之间争权夺利,正如复兴社领导人之一刘建群所说:“任何(派系)斗争都不是由政策分歧引起的斗争,而是为了饭碗的斗争。”例如在国民政府进入北京后,很多国民党委员皆“离京而去”,而当胡汉民回国,提出设立五院制后政府后,他们又迅速占据各个重要职务。但国民党政府的五权分立之间并没有西方三权分立的制衡关系,比如行政院无权否决立法院的决议,立法院不能对行政院的人员产生影响,因此五权准确的说是分而不立的。
对一个正在探索出路的国家而言,某制度不应该是凭空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如孙中山所言,适应此一时代此一社会的进行程序而为之对症立方。然而国民党的五权分立制度虽借鉴了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事实上却并无足够社会基础。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了联邦政府,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的权力平衡。而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十分弱小,未能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勾结,分权制衡无从谈起。因此五院制反而成为各派系争夺权利的工具,他们打着国家民族的口号,行谋权夺位之实。
在各派系互相争斗的同时,国民党原有的纯洁性和理想主义日渐消散,整个政府也由于内耗而影响了行政效率,类似历史上一些农民起义耽于成就,陷于内乱最终功亏一篑。然而此时的中国仍不太平,鹿死谁手尚未确定,国民党内部已开始对利益的分配。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政党沦于派系斗争的漩涡当中不可自拔而忽视了对党的建设,执着于政治斗争而视党国责任于无物,纵然是铜墙铁壁般的集体也难逃人心思异,分崩离析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