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 )。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
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7.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
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8.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 )。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二章
第二章商品、货币和市场一、单项选择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A 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B 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C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D 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2、在简单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中( )A 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一般等价物B 绵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C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D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3、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是( )A 金属货币B 纸币C 价格标准D 价格4、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成正比B 成反比C 同方向同比例变化D 始终一致5、一个商品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为( )A 简苹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的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6、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就必须是()A 用于自己消费的产品B 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产品C 满足他人需要的产品D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 劳动二重性理论B 剩余价值理论C 商品二因素理论D 价值规律理论8、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 )A 可以是观念上的B 必须是现实的C 必须是金属货币D 只能是纸币9、通货膨胀是指( )A 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B 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个别商品物价上涨现象C 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水平上涨D 由于纸币发行量与实际需要相适应,而使物价稳定10、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 ) A 价值量相等 B 效用相同 C 都具有自然属性 D 都具有社会属性 1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A 社会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C 必要劳动时间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价格标准的作用是( )A 衡量和计量商品的价值量B 衡量和计量金属货币的数量C 衡量和计量价格的数量D 衡量和计量纸币的数量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货币有使用价值B 货币有价值,是商品C 货币是金银D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14、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即()A 市场经济B 市场机制C 市场调节D 市场竞争机制1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 城乡之间的矛盾C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D 工农之间的矛盾16、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A 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的流通量B 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C 不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D 可以起蓄水池作用17、商品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的特点是( )A 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B 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C 是生产者为自己生产的产品D 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是为他人生产的产品18、相等体积的黄金和木块,黄金的价值大于木块,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黄金的使用价值大B 生产黄金的劳动耗费大C 黄金的重量大D 黄金可以充当货币19、货币的本质是()A 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 一般等价物C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 特殊等价物20、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在()A 社会主义条件下B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C 纸币流通条件下D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二、多项选择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A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 二者的内涵不同C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D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E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2、货币()A 是专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B 是价值的体现和化身C 的出现,使商品内部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 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E 的基本职能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3、下列几种情况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A 商品的赊购赊销B 上缴租金、税收C 购买商品D 领取工资E 支取利息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受下列因素影响( )A 它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成正比B 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C 它和劳动生产率高低成反比D 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E 它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成反比5、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A 供求机制B 竞争机制C 价格机制D 价值机制E 货币运行机制上升,表明这个时期社会总需求减少.6、在商品经济下,价格( )A 形成的基础是价值B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C 受纸币发行量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D 直接受银行利息率变动的影响E 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7、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 社会分工的存在B 伴随私有制的产生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C 随生产力发展和个体劳动有了可能性D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E 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 8、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 偶然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的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E 相对价值形式 9、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 )A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B 是劳动产品C 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的需要D 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E 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他人的需要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B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D 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作为商品生产者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取价值E 二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解决三、判断题 1、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3.4.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P102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2013.4.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C.抽象性D.形象性2013.4.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P114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2013.4.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P119A.普遍性 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2012.10.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P104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2012.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P110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认识—实践—认识D.实践—认识—实践2012.10.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 A.相对性 B.能动性C.绝对性 D.普遍性2012.10.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P114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012.4.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P104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2012.4.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P110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2012.4.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形象性B.能动性C.客观性D.抽象性2012.4.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P116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2011.10.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P93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011.10.9.感觉、知觉、表象是()P106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2011.10.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一、单选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实践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3.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直接性1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马概第二章部分练习
第二章部分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再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点击数:221 时间:2009-11-5 作者:fldqh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接受的观点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D.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创造性C.选择性D.任意性4.“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哲学上()。
A.经验论的错误B.诡辩论的错误C.相对主义的错误D.唯理论的错误9.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10.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7.—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到实践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8.—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一一理性认识一一感性认识B.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c.认识一一实践一一认识D.概念一一判断一一推理9.关于整个人类的认识表述错误的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螺旋式上升的过程D.应该去发现永恒真理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书本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应成为行动的依据D.—切从实际出发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不可知论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 反映论B 实践论C 先验论D 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 科学兴趣B 社会实践C 求知欲望D 好奇心(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 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 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 发现真理B 改造世界C 创立科学理论D 改造客观规律(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 主体创造B 能动反映C 社会实践D 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 概念——判断——推理B 感觉——知觉——表象C 个别——一般——个别D 一般——个别——一般(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 本质认识B 深刻认识C 内在认识D 正确认识(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 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 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 能否付诸实践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 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 一切从实际出发C 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 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 科学知识B 丰富的经验C 社会实践D 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 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 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w w w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C 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 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 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 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 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 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 认识与实践B 真理与谬误C 真理与价值D 抽象与具体(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 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 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 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③)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④)A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多项选择(36)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①③④)A 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B 要有鲜明的效果w w w .k h d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C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D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①③④)A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B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C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③④)A 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B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3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①②④)A 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B 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C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D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4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②③)A 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 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4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①②③④)A 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C 由真理的本性决定D 由实践的品格决定(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②③④)A 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 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 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6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③④)A 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B 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C 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D 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②③)A 审美关系B 实践关系C 认识关系D 主从关系(6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③④)A 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B 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C 真理超出适用范围D 谬误是真理的先导四、判断说明w w w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一、单选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实践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辩证法的观点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3.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直接性1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章(试题及答案)第⼆章⼀、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次引⼊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2、“⼈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个理论的问题,⽽是⼀个实践的问题。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量,亦即⾃⼰思维的此岸性。
”这⼀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和⼒量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说”被教廷判处终⾝监禁。
1979年11⽉10⽇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A.谬误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个过程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所⼤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的7.恩格斯说:“⼈的智⼒是按照⼈如何学会改造⾃然界⽽发展的。
”这说明 ( )A.⾃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C.⼈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具有认识⾃然的能⼒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这⼀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C.实践是认识的⽬的 D.间接经验毫⽆⽤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各种感官感觉到⼀个梨⼦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只是在⾮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造的供⼈使⽤的⼯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主义 B.客观唯⼼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上学真理论17.“此亦⼀是⾮,彼亦⼀是⾮”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必责其⽤,观其⾏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2.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A)A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B.劳动活动 C.生产活动 D.认识活动3.下列属于社会政治实践有(A)A.公安人员办案B.科学实验C.农民种植新品种D.运动员跳水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8.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D)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C.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相对真理是(D)A.包含错误的认识B.主观认识C.片面性的认识D.有待于扩展和深化的认识1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之一是(B)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12.列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B)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3.4.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2013.4.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C.抽象性D.形象性2013.4.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2013.4.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A.普遍性 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2012.10.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2012.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P110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认识—实践—认识 D.实践—认识—实践2012.10.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A.相对性 B.能动性C.绝对性 D.普遍性2012.10.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012.4.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2012.4.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2012.4.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形象性B.能动性C.客观性D.抽象性2012.4.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2011.10.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011.10.9.感觉、知觉、表象是()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2011.10.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唯理论的错误D.经验论的错误2011.10.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B.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2011.4.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2011.4.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2011.4.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011.4.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010.10.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2010.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2010.10.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2010.10.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010.4.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2010.4.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感觉、概念、判断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D.感觉、知觉、推理2010.4.10.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2010.4.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2009.10.8.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2009.10.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2009.10.10.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真理是有价值的B.有用即真理C.真理是永恒的D.真理是万能的2009.10.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A.黑格尔 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2009.4.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2009.4.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2009.4.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008.10.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2008.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008.10.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都具有()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全面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3.4.34.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有()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2012.10.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2012.4.3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2011.10.33.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实事求是2011.4.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感觉B.知觉C.概念D.表象2010.10.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C.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2010.4.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009.10.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2009.4.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008.10.33.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2013.4.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012.4.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11.10.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2010.10.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010.4.4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2009.10.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009.4.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008.10.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2012.10.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1.10.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2011.4.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