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2)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 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 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 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H。
治疗车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 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伤口如:炭疽、气 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隔离(诊室或病室)严 格隔离。
压力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适用范围: 耐高温、高湿的物品。不能用于凡士林
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种类: 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使用无菌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无菌包应用双层包布十字打包,包布应清洁、完整、 无破损、无污迹,包的体积不能超过30X30X25CM; 新的包布应先洗涤去浆后再高压,手术包内的中心 和难予消毒的部位应放置化学指示物;包外用化学 指示胶带贴封。
如单纯疱疹、水痘 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 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 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 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 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 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戴口罩 目的:防止吸入大颗粒和小颗粒的气溶胶 在下列情况下需戴口罩: 可引起扬尘的工作时(清点衣物、大扫地) 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进行诊疗护理
活动时
近距离接触病人头部、伤口时 进入特殊工作场所时(手术室、取拿无菌物
品) 处理医疗废物时
2024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指南(详细版)
2024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指南(详细版)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1. 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 医院感染的分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医院外部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如介入性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等。
2. 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静脉置管、导尿管插入等。
3. 住院时间长:患者在医院内的暴露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
4.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人体内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菌群失调。
5. 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特点1. 感染源多样化:包括患者、医护人员、环境等。
2. 传播途径复杂: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体液传播等。
3. 易感人群广泛:包括患者、医护人员、访客等。
4. 感染部位多样:包括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等。
四、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对医院感染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和分析。
2. 加强医院感染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4. 加强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5.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6. 加强环境消毒:保持医院环境整洁,减少病原体传播。
7. 实施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如隔离措施、探视制度等。
8. 建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对突发感染事件进行及时处置。
五、医院感染的报告与处置1. 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2. 医院感染暴发的处置:对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核实,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3. 医院感染处置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基础知识(院感常识)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基础知识(院感常识)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获得的感染。
5、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6、医院感染病例如何报告?(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应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报告感染控制科。
(2)如果医院感染同时属于法定管理传染病的,还应进行传染病报告。
7、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8、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
佩
戴
方 法
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 顶中部
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 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 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
鼻夹
医用外科口罩
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层,可防 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则有过滤层,可阻 隔90%不小于5μm的颗粒;近口鼻的内层用于 吸湿。
外科口罩佩戴方法
六、多重耐药菌监测与防控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 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 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 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 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多重耐药(MDR):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 3类或3类以上 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广泛耐药(XDR): 除 1—2类 抗菌药(主要指多粘
❖暴露发生当事人汇报科主任或护士长,同 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如何上报?
❖在院感科指导下完成相关检查和预防用 药,填写锐器伤或职业暴露登记表。复 杂情况及暴露源为HIV阳性的院感科召 集专家讨论制定监测和用药方案
我院锐器伤处理流程小结
❖1、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2、尽可能挤出损伤处 的血; 3、碘伏消毒伤口;4、报告护士长或科主任 、医院感染管理科;5、在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完成相关 检查和预防用药,蓝蜻蜓系统填写锐器伤登记表;6、 院感科及相关领导签字办理费用报销
❖ 大小便容器
❖ 呼吸机控制面板/旋钮
❖ 生命监测仪面板/旋钮
❖ 血压计袖带 ❖ 听诊器
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 电脑键盘、鼠标 ❖ 电话
是高度危险的!
何时解除隔离?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一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一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现状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1. 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使患者发生感染。
2. 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致病菌,并引起自身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方面: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2. 医疗操作方面:侵入性操作(如插管、手术等)、使用医疗器械等。
3. 医院环境方面:病房布局、通风情况、卫生条件等。
4. 医务人员方面:手卫生、无菌操作技术等。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2.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掌握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 加强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等关键环节必须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6. 加强医院环境管理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通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
7.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五、消毒与灭菌1. 消毒的概念与方法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新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的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2. 分类:(1)根据感染部位分类: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根据病原体分类: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3)根据感染途径分类: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垂直传播等。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 病原体:(1)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4)寄生虫: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
2.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污染物、医务人员等传播。
(2)空气传播: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在空气中传播。
(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传播至周围人群。
(4)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如新生儿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因素:(1)年龄:老年人、婴幼儿、免疫抑制者等易发生医院感染。
(2)基础疾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
(3)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破坏患者生理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2. 医疗机构因素:(1)环境因素:空气质量、手卫生、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等。
(2)诊疗操作:不规范的操作、器械污染等。
(3)抗菌药物使用: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增多,增加感染风险。
3. 医务人员因素:(1)手卫生:手卫生不到位,导致病原体传播。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在医院环境中,感染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并提供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病原体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出现的与住院治疗有关的感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以及间接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特别是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科室,传播更加容易发生。
三、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1. 院内感染:在医院内范围内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泌尿道感染等;2. 交叉感染:指不同患者之间通过传染源介导传播的感染,如耐药菌传播;3. 医源性感染:由医务人员通过操作所引起的感染,如医生或护士的手部未洗净导致的感染。
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制度,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要彻底洗手;2.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性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病原体采取呼吸道防护;3. 消毒与清洁: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无菌环境;4. 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的认识和能力;5. 病原体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医院感染的管理策略1. 制定感染控制方案: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感染控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2.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3. 医疗废物处置:医院要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制度,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4. 渗透调查: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渗透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一)医院感染基础知识(02-07)(二)手卫生基础知识(09-11)(三)消毒灭菌知识(12-16)(四)职业暴露基础知识(17-21)(五)多重耐药菌基础知识(22-26)(六)医疗废物基础知识(23-30)(七)感控重点部门基础知识(21-36)(一)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在早期,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医院感染这两个术语一直被使用,由于医疗保健和医疗保健流行病学的服务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医院感染定义也在扩大。
美国CDC将“患者因其他状况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或医务人员在医疗环境中履行职责时获得的感染”定义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
2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与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感染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分两类,即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和体表,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
如细菌的移位、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以外的环境和人员,如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员、物品以及医院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
医院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经过一定的传播途经,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又称感染链,只有当三个环节都存在时,才能构成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34 Your company slogan
注意事项: 1.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动 2.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什么时候需要用防护镜:
口腔科、五官科、产房接生、手术室等
35 Your company slogan
(四)、手套的使用
作用: 1.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传给患者 2.预防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医务人员 3.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 分类: 1.清洁手套 2.无菌手套
36 Your company slogan
应用指征: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
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
一、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概念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 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 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 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和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不包括 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 子的原则。
产品批号、消毒和灭菌日期、产品有效期、注册证号、生产厂家/产地、 供货人签名等。
9 Your company slogan
(三)、存放要求
1.阴凉; 2.干燥; 3.通风; 4.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离天花板>50cm 5.存放柜无尘,要定期清洁; 6.无菌物品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不得混放; 7.分类放置,有标识。
层流洁净手术室
空气 (cuf/m3)
物体表面 (cuf/cm2)
≤100 ≤5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一、引言医院感染(简称院感)是现代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还可能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全面理解和掌握院感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院感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分类:根据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由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皮肤黏膜表面的细菌。
外源性感染:由外界病原体通过接触、空气、水等媒介传播到患者身上的感染。
三、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接触传播: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病毒、细菌等通过飞沫或者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血液传播:针刺伤、共用注射器等导致的血液交换。
消化道传播:食物、水等媒介导致的病原体摄入。
四、院感风险因素患者因素: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
医护人员因素:手卫生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
环境因素: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清洁消毒不彻底等。
药品和医疗器械因素:消毒灭菌不彻底、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合格等。
五、预防措施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规范,确保医护人员手部卫生。
穿戴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者处理污染物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环境清洁和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医院环境,包括病房、手术室、医疗器械等。
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先后都经过正确的清洁和消毒程序。
隔离和防护:对已知感染源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并对可能接触到感染源的医护人员进行适当防护。
六、监测与报告制度监测:医院应定期对院感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报告:一旦发现院感病例,应即将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反馈:对监测和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以便改进预防措施。
七、教育与培训加强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④外科伤口换药前后,以及处理同一病 人不同性质感染的部位时;
整理课件ppt
9
三、洗手的指征(2)
⑤给病人发药前后; ⑥接触不同病人前后; ⑦做护理、治疗前后; ⑧在护理易感病人或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的
病人之后;
整理课件ppt
10
三、洗手的指征(3)
⑨戴手套之前或脱手套之后; ⑩与任何病人长时间接触后。
整理课件ppt
11
洗手方法(1)
第一步: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整理课件ppt
12
洗手方法(2)
第二步: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
整理课件ppt
13
洗手方法(3)
第三步: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整理课件ppt
14
洗手方法(4)
第四步: 双手指交锁,指背在对侧掌心
整理课件ppt
15
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整理课件ppt
1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 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和在医院 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 院前已开始或已存在的感染。医务工作 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整理课件ppt
2
医院感染的时间界限(1)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入院时不存在感 染,也不属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 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 在出院后才发病。其时间界限计算方 法是:
整理课件ppt
25
目前我院医疗废物的管理
分为两大类,以四个容器收集 一类是:感染性废物,凡是接触患者 的所有用物及各种引流袋,棉签、抽 血使用的注射器、各种敷料等等。
传染
整理课件ppt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汇总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基础知识1.什么是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二类:①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由医院内其他人或环境传播给患者而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即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生的感染。
3.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⑴引起社区感染的新、老传染病的病原体均可引起医院感染中的外源性感染,如鼠伤寒沙门菌(可致暴发)、乙型肝炎病毒(血源感染)、SARS冠状病毒(呼吸道传播)等,但它们并非是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主流。
⑵ 90%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为机会致病菌,且多为耐药菌株,可引起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
⑶免疫力低下病人病原谱广,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如器官移植受体和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各种细菌、真菌、结核、肺孢子菌、巨细胞病毒、弓体虫感染等,多为内源性感染,也可发生外源性感染;后三者还可作为内源性潜在病原被激活的感染。
⑷医院感染病原体可随时间变迁如随抗菌药物的应用可发生真菌二重感染;随免疫功能缺损的进展而发生病原体的改变。
如艾滋病病人中当CD4+细胞<200/mm3时易发生肺孢子菌感染;当CD4+细胞<150/mm3时易发生鸟分枝杆菌感染。
⑸一种病原体可引起多部位感染,或一个部位有多种病原菌感染(复数菌感染或混合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部位混合感染并非少见。
4.什么是二重感染?临床常见的二重感染有哪些?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感染。
常发生在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如原发病严重、大手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时。
临床常见的二重感染: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肠炎和肛周感染、伪膜性肠炎、菌群交替性肠炎、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内容)
1.何谓医院感染?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者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者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者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4.何谓外源性感染?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位,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5.何谓内源性感染?答: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繁殖道等)的常居菌或者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者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6.医院感染流行病学有哪些特点?答: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主要特点有:(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发病形式特点: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浮现暴发流行。
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
而内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
(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份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与控制。
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
医院感染防控基本知识
体格检验 试验室检验…... 不明原因发烧,体温>38.5℃,应送血培养 二十四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14
14/15
2024/4/22
医院感染防控基本知识
15
15/15
2024/4/22
医院感染防控基本知识
1
1/15
一、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取得 感染,包含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和在医院 取得而于出院后发生感染;医院工作人员
在医院内取得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2
2/15
二、医院感染管理主要性
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主要标志 是确保医疗护理工作安全运行主要保障 是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主要组成部分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12
12/15
九、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办法
6.加强对院感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管理 7.认真落实并落实消毒办法 8.重视手卫生消毒处理 9.合理使用抗生素 10.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13
13/15
十、怀疑医院感染时作些什么?
医院感染病原体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传染病病原体
医院耐药菌扩散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致病性微生物
9
9/15
八、解医院感染传输路径有那些?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10
10/15
医院感染2防02控4基/4本/2知2 识
11
11/15
九、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办法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医院感染管理是指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A. 预防、诊断和控制B. 预测、评估和控制C. 监测、预防和控制D. 监测、诊断和预防答案:C2.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A. 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B. 患者在医院内感染,但出院后才发病C.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D. 患者在家中感染,住院期间发病答案:D3. 下列哪个科室的患者最容易发生医院感染()A. 内科B. 外科C. 儿科D. 重症监护室答案:D4. 下列哪种病原体最易导致医院感染()A. 革兰阳性球菌B. 革兰阴性杆菌C. 真菌D. 病毒答案:B5. 下列哪个措施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A. 加强手卫生B. 实施消毒隔离制度C. 提高患者免疫力D. 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答案:D6. 下列哪个不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职责()A.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B. 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C. 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D. 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答案:D7. 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环节是()A. 消毒隔离B. 手卫生C. 医院感染监测D. 医务人员培训答案:A8. 下列哪个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最高组织机构()A.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B. 医院感染管理科C.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D.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答案:A9. 下列哪个不是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A. 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B. 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C. 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效果D. 增加医院收入答案:D10. 下列哪个不是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处理措施()A. 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B. 采取隔离措施C. 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D. 减少医院收入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是______。
答案:预防感染12. 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13.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______、______、______。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一、医院感染概念一医院感染定义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医院感染分类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三、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及获得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四、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方法2、包括X线、B超、CT、活体组织检查、针刺抽吸物结果等3、判断医院感染是要求有可靠的临床、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资料4、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二、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一、血管相关性感染1、血液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的即可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物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2、败血症临床诊断:发热高于38℃或体温低于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3、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等;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4.病理活检证实;二呼吸系统感染1、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2、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发热;②白细胞总数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稳定期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三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四手术部位感染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三、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一、报告: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以内在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单;二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四、手卫生规范一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二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三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四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五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应≤10cfu/㎝2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六WHO医务人员五个手卫生时刻1、接触患者前;2、接触患者后;3、接触患者体液后;4、无菌操作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七医务人员洗手方法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1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5拇指在掌中转动揉搓;6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4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五、隔离技术一隔离标识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常见接触传播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护士在病人一览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兰色圆点标记;3、人员限制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减少人员出入,并嘱探视者做好洗手或手消毒;4、手部卫生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除手套后或离开隔离病房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5、个人防护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6、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平车,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7、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8、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9、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10、解除隔离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VRSA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 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肺结核、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预防原则: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隔离隔离于单间;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尽快转送至专科医院;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空气传播隔离医嘱,护士在病人一栏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黄色圆点标记;3、空气严格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分钟或用15%的过氧乙酸7ml/m3熏蒸2小时;4、转运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防护;5、人员限制禁止探视,如必须探视,探视人员做好防护;6、个人防护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进入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可能产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7、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平车,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8、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9、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10、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 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百日咳、白喉、流脑等;预防原则: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1、患者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飞沫传播隔离医嘱,护士病人一栏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粉色圆点标记;3、转运减少转运;当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4、空气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5、人员限制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6、个人防护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7、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平车、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8、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9、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10、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六、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二标准预防的主要内涵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即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三标准预防主要内容1、洗手和手消毒手卫生;2、在处理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或预计上述物质会飞溅时需要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3、及时、正确地处理使用后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4、小心处置锐器,医疗活动中预防锐器伤的发生;5、注意环境控制,对环境进行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6、正确地处理医疗废物;四个人防护原则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分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1、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2、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3、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 可佩戴普通医用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4、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4. 1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a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b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5、手套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6、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 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a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b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c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a I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b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7、鞋套的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8、防水围裙的的使用8.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8.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8.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8.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9、帽子的使用9.1 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9.2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9.3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9.4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9.5 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10、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1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a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b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c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2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a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b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c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3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①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 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②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③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④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⑤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⑥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⑦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及时就诊;五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得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应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进行评估和确定;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预防,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2、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处理病人HIV+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和拉米夫定,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病人HbsAg+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5暴露后六个月、一年,追踪HbsAg、Anti-HBs3、职业暴露报告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2、职业暴露当事人从内网上填写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七、医院感染暴发概念、处置流程一医院感染暴发概念1、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上报分管院长---上报院长三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措施1、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并确定后立即召开会议,讨论应急处理措施,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预案;2、责任科室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积极实施救治;3、院感科积极进行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检测,对感染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监测等,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4、临床科室保存好相关资料,积极配合专职人员的调查、监测、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5、责任科室根据院感科的建议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隔离措施等,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6、临床科室根据医院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执行是否暂停收治新病人、暂停手术或诊疗项目等;应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7、特别重大事件应及时请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或请示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协助处理;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8、协助疾控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9、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资料存档;八、多重耐药菌一多重耐药菌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二常见多重耐药菌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三多重耐药菌特点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四多重耐药报告、处置流程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和重要性1. 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即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等。
2. 强调医院感染对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的巨大影响。
二、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1. 介绍各种感染类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等。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每种感染类型的特点和发生原因。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1. 阐述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主要传播途径。
2. 解释不同传播途径的防控要点。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力等。
2. 医疗操作相关因素,如侵入性操作、手术等。
3. 环境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手卫生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
介绍不同情况下的手卫生时机。
2. 无菌操作技术讲解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视频展示正确的无菌操作流程。
3. 消毒与灭菌区分消毒和灭菌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介绍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和注意事项。
4. 隔离技术详细说明各种隔离类型及其应用场景。
讲解隔离标识和防护用品的使用。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阐述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强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六、医院感染监测1. 介绍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2. 讲解监测的主要内容,如发病率监测、病原体监测等。
3. 说明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七、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1. 讲解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
2. 介绍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 强调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八、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与制度1. 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和组成。
2. 讲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要求。
九、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1. 定义医院感染爆发,强调其严重性。
2. 讲解发现医院感染爆发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报告、调查、控制措施等。
十、法律法规与责任1. 介绍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一、医院感染概念(一)医院感染定义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分类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
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
(三)、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及获得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四)、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方法2、包括X线、B超、CT、活体组织检查、针刺抽吸物结果等3、判断医院感染是要求有可靠的临床、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资料4、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二、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一)、血管相关性感染1、血液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的即可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物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败血症临床诊断:发热高于38℃或体温低于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3、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等。
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
(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病理活检证实。
(二)呼吸系统感染1、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发热。
②白细胞总数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稳定期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三)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四)手术部位感染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三、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一)、报告: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以内在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单。
(二)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四、手卫生规范(一)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二)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三)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四)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五)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六)WHO医务人员五个手卫生时刻1、接触患者前。
2、接触患者后。
3、接触患者体液后。
4、无菌操作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七)医务人员洗手方法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1)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5)拇指在掌中转动揉搓。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4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五、隔离技术(一)隔离标识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常见接触传播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
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护士在病人一览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兰色圆点标记)。
3、人员限制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减少人员出入,并嘱探视者做好洗手或手消毒。
4、手部卫生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除手套后或离开隔离病房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5、个人防护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
6、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平车,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7、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8、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
9、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10、解除隔离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VRSA)(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 5µ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肺结核、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
预防原则: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隔离隔离于单间;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尽快转送至专科医院。
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空气传播隔离医嘱,护士在病人一栏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黄色圆点标记)。
3、空气严格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分钟或用15%的过氧乙酸7ml/m3熏蒸2小时。
4、转运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防护。
5、人员限制禁止探视,如必须探视,探视人员做好防护。
6、个人防护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进入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可能产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7、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平车,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8、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9、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
10、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 5µ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百日咳、白喉、流脑等。
预防原则: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
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飞沫传播隔离医嘱,护士病人一栏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粉色圆点标记)。
3、转运减少转运;当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空气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5、人员限制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6、个人防护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