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什么是开题报告范文.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什么是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选题研究现状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一、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二、论文框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写作:
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变过程和存在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总结我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
第四部分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传统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介绍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阐述其地位与作用,在前文基础上,归纳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研究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总结出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比较分析法。将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与律进行比较,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例与普通法系中的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清晰展示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的发展历程
从奴隶社会的法制入手,并从封建社会各朝代中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变情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关于历史的论文范文
反思历史辩护历史
关键词: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影坛领军人物为历史辩护
摘要:《烈日灼人》是一部反思历史的优秀电影作品,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社会。
在当今俄罗斯电影界,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应该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不仅集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而且还创建了“3T”电影公司,拍摄了不少优秀影片,并连任俄罗斯电影协会主席之职,特别是他执导的几部影片几乎囊括了威尼斯、戛纳、奥斯卡等重要电影节的大奖,对复苏和振兴俄罗斯电影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俄罗斯电影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945年出生于莫斯科享有盛誉的艺术之家。父亲谢尔盖・米哈尔科夫(1913―2009)是著名诗人、儿童作家、剧作家,是三次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几代俄国人都是读着他的诗、看着他的剧成长起来的,母亲也是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是19世纪赫赫有名的画家苏里科夫,而他的兄长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则是闻名世界影坛的导演,曾在美国好莱坞拍片多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生长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中学时代就主演了影片《漫步莫斯科》,后来他进入莫斯科史楚金戏剧学校学习,在从事表演的同时,又进入国家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师从著名导演罗姆,1970年,他拍摄了毕业作品《战后平静的一天》,从此,他走上了辉煌的导演艺术之路。
197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我中有敌,敌中有我》。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红军肃反人员与匪徒斗争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76年,他导演了第二部影片《爱情的奴隶》,讲述的是国内战争时期俄罗斯电影人的爱情故事。第二年,他又执导了根据契诃夫作品改编的影片《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曾在我国放映过),该片荣获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金贝壳奖。从1979年起,他又连续导演了故事片《五个晚上》(1970)、《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80)、《亲戚》(1982)、《没有证人》(1983)、《黑眼睛》(1987)等。
在做导演的同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多次在自己执导的影片和其他导演创作的影片中出演了主要角色,如《西伯利亚颂》《两个人的火车站》《驿站长》《残酷的罗曼史》等,他的出色表演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84年尼基塔・米哈乐科夫获得了“俄罗斯人民演员”的荣誉称号。
苏联解体前后,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也曾在国外拍片。1991年,他曾在我国内蒙地区历时半年拍摄了表现蒙古人民生活的影片《乌尔加》(又译为《套马杆》、《蒙古精神》),他以浓郁饱满的风俗人情和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十余项大奖,这是自苏联时期1962年以《伊万的童年》获“金狮奖”之后,相隔三十年之久,俄罗斯电影再获此殊荣。
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完成了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的又一部重要影片《烈日灼人》,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1996年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从而米哈尔科夫被推上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特别是这一成就对当时因苏联解体后电影事业陷入低谷而无力振兴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大大推动了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