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挖掘价值,传承精髓,弘扬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挖掘价值,传承精髓,弘扬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项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美德。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大家可以更好地体会我们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除此之外,也能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美好的道德标准以及思维方式,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广泛地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些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明天的世界奠定坚实的起点。
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
它还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心。
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传承其精髓。
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追寻积累文化精髓的过程。
还需要掌握有效表达的必要技能,同时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这样才能成为对民族文化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才和代表。
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有一方面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及不同的层次来学习传统文化,让其实践出有助于自身未来的经验。
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专业的教育技术,来传授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积攒经验和体会习惯以及道德信念。
这样,就可以促进文化传承的深入,达成税务化、常态化的目标。
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更需要弘扬传统美德。
弘扬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的出发点是依据传统文化的盛况和辉煌,为了保护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除此之外,还可以强化人们的审美能力,让人们感受到从美到理,从艺到文的盛宴。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伟大的,荣耀的。
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以及不间断的传承,才能看到全体中国人民为文化繁荣昌盛的愿景奋斗。
我们要始终坚持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将其遗传到未来,并保护传统文化的旅途不被现实生活以及理念改变。
传统文化是令人们骄傲自豪的财富和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使我们国家文化发展更为健康、更为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丰富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从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美德修养、塑造个人价值观、提升思辨能力等方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增强国家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福祉的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在整个国家面貌快速变化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责任。
二、培养美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修身养性、厚德载物。
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可以培养和践行优良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诚信、敬老、谦逊等,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通过对这些传统美德的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塑造个人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大学生可以获得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形成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全人教育,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多元性,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追求自身的完善与卓越。
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提升思辨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通过学习和挖掘这些思想,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哲学思想,如儒家的道德伦理、墨家的兼爱无私、道家的无为而治等,都是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思想资源。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一、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操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是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
从经典著作到民间故事,从诗词歌赋到戏曲曲艺,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优秀的文化典范,了解传统美德和伦理准则,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品格,培养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扬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国家和民族相关的价值理念和传统节日。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敬仰和热爱。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在庆祝节日的同时,在学生中传递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探究人生真谛,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形式美和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考人生和追求真理的经典和名言警句。
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忠信,友爱亲睦”等,这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都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带领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并不断培养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既有着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也有着激扬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人文精神,探究人生真谛。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往往被忽视或遗忘。
然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为人们带来许多启示和思考,同时有助于维系社会均衡与稳定。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甚至人类社会的历史记忆,是过去时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的见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了解和学习久远的历史,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传承。
例如,通过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从而不断积淀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气质。
二、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舞蹈、戏曲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深入挖掘,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体验到不同于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艺术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得审美上的享受,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
三、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们强调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尊重、和谐等。
这些道德价值观不仅是古人们珍视的品德准则,也是今天社会和个人应该秉持的重要原则。
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我们能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四、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以加深人们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也有助于拓宽国际视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传统文化的挖掘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自身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总结而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历史、审美、道德和文化价值。
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不仅让我们了解自身历史和本源,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富有智慧和启发性的资源。
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小学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个性素养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当前一些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者们普遍认为仅靠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和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心灵素质。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期为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和个性塑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孝道精神、礼仪意识等。
研究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可以促进学校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研究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开展这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方式及其效果,以期推动小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的价值体现
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的价值体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
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
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
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世界中以前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准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升。
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传统文化提倡提升人们的主体自觉性。
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理念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理念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的道德理念之一。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和价值。
这种仁爱并非狭隘的私情,而是一种广泛的、推己及人的大爱。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对陌生人怀有同情和善意。
在社会生活中,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
“礼义”也是重要的道德教育理念。
礼,是社会的规范和秩序;义,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义和原则。
《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意味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
而义,要求人们在面对利益抉择时,坚守正义和道德准则,不贪图私利。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遵守诚信原则,不欺诈、不违约,就是对义的践行。
礼义的培养有助于建立一个文明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诚信意味着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骗、不虚伪。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商业往来中,诚信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
只有秉持诚信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
“孝悌”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奉养;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尊重。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精神上的关怀和尊重。
在家庭中培养孝悌之德,能够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也为个人的道德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这种家庭道德的传承还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
古人强调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来培养良好的品德。
如“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修身养性还包括培养谦虚、宽容、勤奋等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最为丰富的莫过于在人格修养方面。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古代德育的重要内涵,其内容大致可以体现在立志乐道、克己内省、意志磨砺和自强不息等几个方面。
文章意在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以期对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支持。
标签: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初中德育工作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分析1.立志乐道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乐道,则指的是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立志乐道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充分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他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也”。
这里所谈的是,志士仁人,在物质上与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把追求真理放在首要的位置。
2.克己内省克己,是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因此,所谓克己内省,就是强调在道德修养方面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这便是孔子从正面指出的“求诸己”,孟子从反面提出的“反求诸己”。
3.意志磨砺意志,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谈意志,则多是从道德修养或个人品性的角度加以阐述的。
磨砺,是指后天环境對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意志磨砺这一德育修养方法,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强调通过环境来磨炼人的意志,这是十分可取的。
4.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也是源于孔子,到了战国时代的《易传》已见成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人民的根和魂。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的重要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二、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而《大学》中也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观念,主张以学习为基础,以修身为本,以立德为先。
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关注和重视。
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些规范与价值观对于立德树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道家的自然和谐观念,以及佛家的慈悲为怀等价值观,都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社会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法治意识薄弱、道德风气混乱的情况下,立德树人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理念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优秀的公民素质,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
五、作者观点与总结本文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教育的任务,更是社会的责任。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六、参考资料1. 谢启峰. (2018). 中华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启示作用[J]. 理论探索, (7), 107-108.2. 郭亚雷, 黄成辉. (2017). 立德树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J]. 道德与文明, (6), 138-140.3. 张立杰. (2019). 中华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J]. 道德教育, (2), 76-7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七、立德树人的现实挑战在当今社会,立德树人面临着许多挑战。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广告书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生息的基因与灵魂,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与底气,是中国人民不断创造辉煌成就的动力与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德育培育的第一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德育教化中的价值,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笔者在参与南宁学院2017年度教授培育工程项目“合育·创新·发展:南宁学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过程中,学习了青年学者赵坤所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书,获益良多。
该书以系统的理论、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案例、深入的分析,科学客观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和“怎样实现”两个重要问题,为我们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该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回顾了学界对传统文化的论述和研究,第二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第三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价,第四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丰富内涵,第五章探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总结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经验和教训,第七章探索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全书虽篇幅不长,但系统全面、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现象。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德育教化价值,这一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供德育教化资源,提供德育教化经验。
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
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更加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以下是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
一、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要从小就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让孩子们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传递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融入学生日常德育引导中,让他们受益终生。
in本着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文学作品等形式来传达传统文化道德内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深刻熏陶。
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歌唱古曲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国家认同感。
比如在国庆节,组织学生学习国歌,让他们由内心产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四、注重实践体验,加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是需要实践体验的,可在德育课堂上情境模拟、创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道德课程中,可带领学生进行班级规范制度实践,让学生体验集体的生活规范和纪律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多元化。
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每个孩子的独特魅力。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尊重、和谐、包容和关怀的品质,成为未来的中华优秀青年。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二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价值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华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1. 培养道德品质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诚信、孝顺、礼仪等价值观念,并通过经典著作、古诗词等方式传承。
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培养文化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种自信心将有助于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3. 培养思考能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智慧的思想,如儒家思想的仁爱、孔孟之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思想,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弘扬文化多元性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展现了文化多元性。
教育中注重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文化交流能力,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张炜、. (2016). 谈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4), 79-80.- 朱婷. (2017). 从《六经》教学走向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规划的思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16-17.- 马林. (2018). 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88-91.。
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包括语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持,同时也能够激发创造力、培养民族认同感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并分析其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历史长河中人们智慧的结晶。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从小接受这些观念的熏陶,培养出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品质和习惯。
二、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持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困惑,而传统文化则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持和慰藉的途径。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修养和内在的追求等,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从而在面对挫折和困扰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音乐艺术等也是人们情感寄托的重要渠道,它们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们提供一种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创造力功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智慧和创新成果,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思路。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等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
挖掘各种德育资源 提高学校德育成效
教育科学
21#第 3 O - 期 0
挖掘各种德育资源
摘 要 :德 育是 整 个教 育 的灵魂 ,居 于 学校 一切 工作 的 首位 。 而要使 德 育 卓有 成效 ,必须 努 力挖掘 各 种德 育资 源 :传 统 文化 、 校 园文 化 、教 师 、班 级 、 家庭 和社 会 , 寻 求合 力 , 强化 德 育效 果 , 力 求德 育科 学 、 实效 。提 高 学校 德 育成 效 ,是 一 项 系统 工 程 ,是 教 育者 追求 的永恒 主题 。 关键 词 :德 育 资源 ;合 力 ;成 效 古 今 中外 ,无 论 是 我 国著 名 教 育 家 陶 行 知 ,还 是 前 苏 联 教 育 家 苏霍 姆林 斯基 ,都十 分重 视 德育 ,都把 德育 放 置于 一 个特 殊 而 崇 高的 地位 。德 国著名 的教 育 家赫 巴特 曾一针 见 血地 说 : “ 道 德 普遍 被 认为 足人 类 最高 的 目的, 因此 也是 教育 的 最高 目的 。” 陶 行知 先 生说 : “ 有道 德 的人 ,学 问和 本领 愈 大 ,为 非做 恶 就 没 愈 大 。 ”由此 看来 ,德育 的确 是整 个 教育 的灵魂 。那 么 ,怎样 使 德 育卓 有 成效 呢 ?笔 者认 为必 须努 力 挖掘 各 种德 育 资源 , 寻求 合 力 ,强化 德育 效 果 ,力求德 育科 学 、实效 。 传统 文 化包 含丰 富的德 育资 源 ,具 有重要 的德 育功 能 传统 文 化作 为 历 史的积 淀 , 是人 类先 辈 留传 下来 的 社会 文化 遗产 。切 实重 视传 统 文化 的德 育功 能 ,充 分挖 掘 传统 文 化 中的德 育 资源 ,对 促进 学 校德 育 创新 具有 重 要 的实 践意 义 。中 华文 化源 远流 长 , 中华 美德 代代 相 传 ,具体 表 现为 “ 行 健 ,君 子 以 自强 天 不 息 ”的进 取精 神 , “ 下兴 亡 ,匹 夫有 责 ” 的爱 国主义 思 想 , 天 “ 下 为 公 ” 、 “ 天 下之 忧 而 忧 ”的 集 体 情 怀 , “ 贵不 能 天 先 富 淫 、贫贱 不 能移 、威武 不 能屈 ”的浩 然正 气 , “ 鞠躬 尽瘁 ,死 而 后 已 ”的为 政风 范 , “ 世致 用 、实 事求 是 ” 的务实 精神 , “ 经 见 利思 义 ” 、 “ 义 后利 ”的价 值观 ,以及 宽容 和 谐 、厚德 育 人 、 先 勤 俭 廉 正 等 精 神 品质 。这 些 精 神 品质 铸 就 了中 华 民 族 的 基本 精 神 ,推 动 了社 会历 史 的不 断进 步 ,也 形成 了当今 我 国学 校德 育 继 承 、发展 乃至 创 新的基 础 。 “ 代 ”是从 “ 统 ”中生长 起 来 的 。 自觉 汲取 传 统文 化 中 现 传 的合 理 因素 ,有利 于 学校 德育 内容 的充实 和创 新 。传 统 文化 包 含 的德 育 有 效方法 ,对 学校 德育 方法 的 创新 极 具启 发意 义 。例 如 , 我 国传 统德 育注 重 德 智的 统~ ,强 调 学思 结合 、知行 合 一 。在道 德践 行方 面 ,注 意 与 日常 家庭 、社 会 生活 的结 合 ,注 重 要成 人先 做人 的道 理 , 强 调 E常 礼仪 等 行 为规 范 的养成 教育 ,要让 人做 到 l “ 以善 小而 不为 ,不 以恶 小 而 为之 ” 。对于 道德 意 志 的磨 练 , 不 注重 日积 月累 、循 序渐 进 。在 道德 的 内在 品质 方 面 ,强调 德 性 的 培养 ,注 重 立 志与 持 志的作 用 ,强 调 道德 的主 动性 和 自觉 性 ,如 自省 、 自律 、体 察 、慎 独等 。传统 道 德注 重礼 乐 结合 ,培 养 学生 的 “ 好德 ”、 “ 道 ”等情 感 ,注 重 人伦 人 际的情 感 体验 。传 统 乐 德育 文化 中有关 教师 的为人 师表 、身 教言 教 、榜样 示 范等 思想 , 对 学 校德 育 的继承 与创 新都 有着 深刻 的指 导意 义 。 二 、校 园文 化 是一部 立 体 的、 多彩 的 、 富有魅 力的 、无声 的 教科 书 ,潜 移 默化地 对 学生 进行 熏陶 和塑 造 校 园的一 花 一草 一沙 一 石 ,物 虽 小,但 其 中蕴 涵 着 巨大 的德 育资源 。杨瑞清 足_。 陶行知 教 育思想 的忠实 践行者 。在他 一手创 位 办的学校 里 ,种着 八棵 意义非 同寻常 的柿子树 。每年 柿子熟透 的 时 候,学校 都会举 办一个 柿子节 ,在柿子 节里 ,面对丰 收的柿 子,面 对 着兴高 采烈 的学生 ,杨 瑞清对 学生说 :第一 ,它是 劳动之 果。劳 动最伟大 ,最有 价值 ,没有劳 动就没有 丰硕 的果实 。第二 ,它是道 德之果 。没有大 家爱护 它 ,柿 子早就没 了。第 三 ,它是智 慧之果 , 因为 围绕 着柿 子树 ,同学们可 以做数 学题 、写 日记 ,不是会 更加聪 明吗 ?第 四 ,它 是艺术 之果 ,它是校 园里最亮 丽的 一道风景 线 。最 普 通 的果 实被杨 瑞清赋 予 了真 善美 的含 义 ,并且借着 这果实 ,把 品 德教育带 进 了教 学 。学 校的每 个地方都 可 以组 成庞大 的德育 磁场 。 在走廊 的墙壁上 ,布置 精心挑选 的名人 名言 、经典古 诗文 、现代散 文 诗 ,使 学生在 人类优秀 文化 的氛 围中净化 自己的灵 魂 ,升 华 自己 的人格 。同时还布 置师 生的书 画作品 ,让学生 用 自己创 造 的美感染 自己 。校 园寓意深 刻 的雕 塑 、青 翠的树 木 ,典雅 的小亭 、弯 曲的 回 廊 、富有 人文气 息的 “ 小牌子 ”,形成 了春风化 雨 、润 物无 声的文 化 孕育 。学生喜 闻乐见 、广 泛参 与的艺术 节 、运 动会和 技能 大赛 的 蓬勃 开展 ,让每 一位学 生在不 同的领域展 现 自己的才华 ,找 到 自己 的闪光点和 特色 ,让每 一个学 生从这些 活动 中找到 自 、从容 和微 信 笑 ,让他们 的身 心得到健 康成长 。
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愈发重要。
德育旨在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现代德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对个体品德形成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仁爱是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了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社会意识,提高了人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交能力。
而“忠诚”和“孝顺”则是对集体和家庭的忠诚和孝道精神,这种精神是培养人们勇于担当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态度。
其次,传统文化对个体品德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
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道德评价和行为规范的框架,为个体品德形成提供了基石。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强调在社会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礼貌和规则,培养人们的自律和自制力。
传统文化强调的“节俭”和“诚实”等美德,也对个体的品德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
这些美德推崇个体的自律和正直,为个体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然而,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可能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统文化强调的“孝顺”在现代社会中,更应该是个人与家庭的和谐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个体的道德品质也需要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可能需要进行必要的更新和修正,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的适用性也需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中包含了世袭权力、男权思维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观念。
因此,在推行现代德育教育时,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评估,挖掘其中具有普世价值的元素并加以传承,同时也要有所取舍和变革。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新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档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通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
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仁爱、忠诚、诚信、宽容、勤劳、节俭等。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提倡不断创新和进取。
通过教育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人才。
实施策略加强课程建设1.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比重,确保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 融入其他学科,如历史、文学、艺术等,实现跨学科教学。
丰富活动载体1. 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2.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国画、剪纸、传统体育等。
3. 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
强化师资培养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
2. 鼓励教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
3. 引进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队伍。
融入家庭教育1.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身作则,传承良好家风。
2. 开展家长学校,提高家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3. 家校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营造良好环境1.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精神瑰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也能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挖掘和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1. 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
例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美,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情感,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 培养道德情操许多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寓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如《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和《三字经》中的为人处世原则。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3. 丰富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诗词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引用成语和典故,使他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
4. 拓宽思维视野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讨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可以引发对人性、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
在教学中的具体融入方式1. 经典诵读在课堂上安排经典诗词的诵读,通过吟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与情感。
教师可以在朗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增强理解和记忆。
2. 故事分享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如《愚公移山》、《田忌赛马》等,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分享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3. 文化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书法、剪纸、节日庆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
活动后,可以结合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
4. 项目学习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学习,如“我心中的传统节日”主题,学生可以研究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并通过写作和展示分享给班级,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桂花雨》语文教案: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整体提升
《桂花雨》是一首具有浓郁桂林地方特色的民歌,在南方的小城镇中广为传唱,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体现。
而这首歌曲也成为了我们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篇章,通过教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桂林地方民歌的文化内涵,更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提升。
一、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学习一首歌曲,通常只会停留在旋律和歌词上,而忽略了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然而,《桂花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则有着丰富多样的意义。
这首歌曲传递了桂林地方文化的魅力。
桂林地区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这首歌曲中提到的桂花,就是该地区的代表性花卉。
歌词中“枝头细叶添香遥,城里繁花笑语中”的描写,让我们想象到桂林这座城市绚丽多彩的画面。
这首歌曲也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歌词钟情于桂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以美育人”的思想。
同时,这首歌曲还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情感、生命、自然等方面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验。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整体提升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份历史也蕴含着无数的传统文化精华,如孔子学说、道德经、诗词歌赋等。
在今天,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历史使命。
然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并且受益于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通过学习教案中课程的设计和知识点的梳理,整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同时,也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探讨语文学科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让语文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之中,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
在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文化,更可以深度体验并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道德、方向、礼仪、识别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三、关于教案设计一份好的教案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
对于《桂花雨》教案的设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目标明确教师应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摘要:虽然在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的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东西,但是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去探寻、传承的东西。
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是值得我们去进行积极开发的。
在文中就结合思想政治课,探讨了如何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价值,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价值;思想政治课
如果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道德观点,还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再提供点什么?笔者以为,除了一般道德观点外,提升自我的道德涵养,追求内心的善也应该成为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
因此,笔者尝试着将传统文化引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生也是发展的
现代理性的恶性膨胀,造成了当代人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迷失。
经济理性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由大众传媒带动的时尚潮,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性欲望,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消费、娱乐、校外辅导都被商品化了,甚至参加公益活动的部门证明印章都可以花钱买到。
人们习惯于按照市场价值来设计自我,往往注重收入、财富,甚至以物质取代道德,精神、德性、情感乃至整个内心世界被轻视甚至“荒漠化”。
物质财富的富有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
和幸福,浮躁、焦虑、烦恼、忧郁、孤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其根本危害是人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迷失。
为此,笔者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框时,在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之后,为了给学生更大的人生启迪,补充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谈谈人生也是发展的。
孔子对超然于此岸的事很少表现出兴趣。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是彼岸世界的对象,死则意味着现实人生的终结,相对于二者而言,人及其现实的存在(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儒家既不像存在主义(海德格尔)那样把死视为本真之我的实现形式,也不像后来的道教那样因畏死而追求个体的长生久视。
孔子从生命的自然延续与历史延续(文化延续)中寻找有限的超越与存在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孔子对孝非常注重,“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笔者以为,“孝”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文化特征,因为哺育幼子动物也具备,“孝”是人所特有的仁道,它是对生命从何而来的文化回答,它的深沉文化内涵便是生命的绵延。
在孝的形式下所表现的对生命绵延的注重,既超越了人的有限性,同时又摆脱了宗教将人生价值寄托于彼岸世界的灵魂延续,超越了对生命价值的虚无主义态度,使人的生命价值落实到现实的、具
体的历史过程之中。
二、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时更要坚信人生的前进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本来应有高尚追求的精神家园被粗俗化、占有式的物质欲望所替代。
当传统文化中的善、德性、理想等价值观念受到现代性的消解、放逐、吞噬,人们突然感到物质世界的富裕却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却感到更失落、困惑和不安。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笔者例举了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经典事例。
司马迁受腐刑、下蚕室,本可一死了之。
却忍辱负重,“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彰于后世也”。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文”这个字的意义看得高于形体生命,高于一切世俗荣辱之上的,是司马迁。
第一次将生命的精神不朽意义,人格的真正尊严,寄托在文化创造之中,给予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的,是司马迁。
第一次自觉地用创造的、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屈辱、战胜逆境、战胜人生大不幸,自己去拯救自己,让生命放出光来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司马迁。
这就是他“成一家之言”一句话背后所包含的无限深远、无限崇高的思想意义,是中国思想史中关于生死观、荣辱观的一个非常
大的见解。
很少有人知道西汉有多少位皇帝,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了,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光芒能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今天我们阅读《史记》依然读到司马迁的人格修养、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坚定的人生信念与曲折的人生道路似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行不悖。
三、精神修炼也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无论是认知领域还是道德领域,人的每一点进步都不可能是脱离身体的,因为“践行先于接受,阅读先于运用,情感先于认知,表意先于结构,率性先于控制,释放先于灌输,游戏先于逻辑”。
所以,无论信息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主体的精神修炼离不开身体产生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同情、尊重、包容、欣赏等人格养成都不是靠“存在之思”、“道义呼唤”或“范式转换”,而必须在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中,在现实的物质性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精神世界的量的积累。
孔子对人格培养的阐述,可以看出不断学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这种量的积累使本然之我与理想之我之间具有一种连续性。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不过是一种假设,他并不认为会有什么人真能生而知之。
孔子非常强调后天学习,反对“不知而作”,他的学习包括“多闻”与“多见”两个
方面。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多闻”即选择接受前人已有的知识,属于间接认识;“多见”是积累经验,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
孔子不仅肯定感性认识的对获取知识的作用,而且重视理性思考。
孔子有一次问子贡说:你们认为我是“多学而知”(博闻强记)的人吧?子贡回答:是这样,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对,我是“一以贯之”的。
“一以贯之”是一种理性思考,即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所学知识贯穿起来。
学习与思考不可割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正是这种不断学习、思考,孔子被认为是博学的人,其境界深不可测。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是笔者在领会并完成了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试图增加自己课堂教学的学科核心价值,让教学不仅是国家意志的贯彻,而且教师有教学的内在目的性。
当笔者在做这一尝试时,发现我的教学改革热情从来没有这么高涨,一节课可能会失败,但总在期盼下一节课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3页.
[2] 胡晓明.中国思想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第42页.
[3] 唐松林,范春香.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J].教育研究,2012(4):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