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PPT课件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给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激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给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激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孟子三章ppt课件初中语文PPT课件2024新版
道义思想
孟子强调道义的重要性,认为人 们应该遵循道义来行事。在文章 中,他通过阐述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的道理来告诫人们要坚
守道义。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孟子其他重要观点介绍
1 2 3
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义、 礼、智等美德,但需要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 以发扬光大。
民本思想
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 气势磅礴、节奏感强。
文章结构
通过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进而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结论。
《富贵不能淫》
01
02
03
主题思想
阐述“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气概,强调人的品 德和气节的重要性。
鼓励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 困惑,共同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
总结归纳,加深对文章理解
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 纳,概括出孟子三章的核心思 想和重要观点。
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谈谈 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比较和分析,探讨孟子思 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儒家学派
简要介绍儒家学派的起源、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帮助学生了解儒 家思想的整体框架和内涵。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
概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包括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各学派的主 要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
04
思考与讨论环节
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思考
问题1
孟子三章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
问题2
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 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孟子三则ppt课件
个人品德修养
孟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提倡自我反省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提升个人品 德和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人格完善
通过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可以帮 助个人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和 情操。
智慧启迪
孟子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能够启迪个人的思维和智慧,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践行孟子的道德观念 ,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关注弱势群体
借鉴孟子的“仁爱”思想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家庭教育实践
运用孟子家庭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 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孟子思想
学术研究
深入研究孟子思想,挖掘其现代 意义,为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 世尊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圣”。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 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 福祉,实行仁政。君王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民众的楷模和引导者。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通过实行仁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仁政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冲 突和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则:齐大饥,黔敖请食于野人
总结词:贫富差距 总结词:尊重生命 总结词:道德责任
详细描述: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严重 问题。黔敖虽然自己也很饿,但他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 饥饿的百姓,表现了他的仁慈和同情心。
孟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提倡自我反省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提升个人品 德和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人格完善
通过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可以帮 助个人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和 情操。
智慧启迪
孟子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智慧,能够启迪个人的思维和智慧,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践行孟子的道德观念 ,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关注弱势群体
借鉴孟子的“仁爱”思想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家庭教育实践
运用孟子家庭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 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孟子思想
学术研究
深入研究孟子思想,挖掘其现代 意义,为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 世尊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圣”。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 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 福祉,实行仁政。君王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民众的楷模和引导者。
详细描述:孟子认为通过实行仁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仁政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冲 突和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则:齐大饥,黔敖请食于野人
总结词:贫富差距 总结词:尊重生命 总结词:道德责任
详细描述: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严重 问题。黔敖虽然自己也很饿,但他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 饥饿的百姓,表现了他的仁慈和同情心。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
19
•(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
•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
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
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
上》)。
•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
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
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
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
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
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三年,并“祭祀以时”,
“永言孝思”。
•
.
22
•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
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
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
.
16
• 二、《孟子》解读
.
17
伦理道德思想
•
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
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
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
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
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承
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
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
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
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
思想体系。
“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
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
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
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
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
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
• 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 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孟子》解读 PPT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反对暴政
孟子强烈反对暴Biblioteka 和苛政 ,主张以德服人,认为暴 政只会引发反抗和动荡。
主张法治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法 律为准绳,强调法律的公 正和公平,提倡良法之治 。
提倡言论自由
孟子认为言论自由是人民 的基本权利之一,主张开 放言论,鼓励思想交流和 辩论。
孟子的政治实践
游说诸侯
孟子曾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游 说其政治主张,虽未被采纳,但 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和政治家。
这五篇文章是孟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等 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五章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孟子 通过与各国君主和士人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和伦理主张,对于当 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五章的主要观点
人性本善
仁政思想
THANKS
感谢观看
孟子年少时受业于孔门弟子,后因躲 避战乱而游历各国,宣传儒家思想。
孟子的思想体系
孟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义、礼 、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 有仁、义、礼、智、信的内在 品质,但需要通过修养才能达 到。
孟子提倡君王应以身作则,通 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 化百姓。
04
孟子五章中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理念
01
02
03
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 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 祉,推行德政。
民本思想
强调以民为本,认为人民 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尊 重民意,保障人民的权利 和利益。
天下大同思想
孟子倡导天下为公,追求 社会和谐与平等,反对贫 富悬殊和阶级分化。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
品德培养
孟子注重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应关 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应根 据孩子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 方法。
孟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 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 会公平。
人与自然和谐
孟子提倡“天人合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 资源。
实践意义
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离娄上”:义利之辨与君子人格塑造
义利之辨
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强调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君子人格塑造
分析孟子所倡导的君子品质,如仁、义、礼、智等。
“万章下”:孝道观念及其现代价值
孝道观念
阐述孟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强调孝道是为人之本。
名句体现的思想
体现了孟子的艰苦磨炼和成就大事业的思想,即只有通过 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艰 苦的努力和磨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艰苦 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04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探讨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
01
02
03
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03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被金钱
、权力等外物所诱惑和左右。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
有尊严、有骨气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名句含义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品德培养
孟子注重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应关 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应根 据孩子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 方法。
孟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 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 会公平。
人与自然和谐
孟子提倡“天人合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 资源。
实践意义
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离娄上”:义利之辨与君子人格塑造
义利之辨
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强调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君子人格塑造
分析孟子所倡导的君子品质,如仁、义、礼、智等。
“万章下”:孝道观念及其现代价值
孝道观念
阐述孟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强调孝道是为人之本。
名句体现的思想
体现了孟子的艰苦磨炼和成就大事业的思想,即只有通过 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艰 苦的努力和磨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艰苦 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04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探讨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
01
02
03
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03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被金钱
、权力等外物所诱惑和左右。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
有尊严、有骨气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名句含义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国家 国防
翻译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 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 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 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 了相位。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域: 限制。以:凭,靠。固国:巩固国防。威:震 摄。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畔:通 “叛”,背叛。顺:归顺,服从。故:所以。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 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 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 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 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思10分钟 议6分钟
1· 解释重点词语 2· 翻译文意
2019/3/27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 不顺 “拂”通“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露,表现
国
国恒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贝多芬 即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况 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小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 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 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 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 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 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 境的优越性。 限时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解读
9
•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 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 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 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 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 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 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 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 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 心之谓与?”(《告子》上八)
• 章旨: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2020-12-09
《孟子》解读
11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 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十一)
• 章旨: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心。
2020-12-09
• 章旨: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 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020-12-09
《孟子》解读
8
2.存养善性
•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需要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 能,成为君子圣贤。自暴自弃的人,乃不知存养。至于存养之道, 则要养其大者,不能以小害大,因贱害贵。
2020-12-09
《孟子》解读
Dr.Feng
2020-12-09
《孟子》解读
1
论性善
存养善性
论行为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论政治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2020-12-09
仁者无敌
《孟子》解读
2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论政治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2020-12-09
仁者无敌
《孟子》解读
3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 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的。
•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 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 而知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 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 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 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2020-12-09
《孟子》解读
Hale Waihona Puke 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
• 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2020-12-09
《孟子》解读
5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 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上15)
• 章旨: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 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2020-12-09
《孟子》解读
7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 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古
• 章旨:孟子设喻,言人皆有仁义之心;其所以为 不善,由于不知操持,不知存养,以致放失梏亡 其良心。
2020-12-09
《孟子》解读
10
•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十)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 彝也,好是懿德。(《告子》上6)
《孟子》解读
12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何也?”
•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 人。”
•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 何也?”
•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 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十五)
• 章旨:孟子认为心是人之大体,能先立其大者, 则耳、目小体之欲,不能夺其大,此所以为大人。
2020-12-09
《孟子》解读
6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 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 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 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 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 心》下24)
• 章旨:孟子借性与命之辩,勉人不可以耳、目、 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义、礼、 智的圆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