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d7a03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c.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掌握微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微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1.2 教学内容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微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微机的工作原理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1.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概念和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和结构掌握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和工作原理理解微处理器与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微处理器与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2.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和发展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指令系统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掌握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和扩展方法理解存储器与微处理器的关系和数据访问过程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存储器的扩展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和接口技术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存储器的数据访问过程3.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存储器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存储器性能指标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存储器接口技术和扩展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和作用掌握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和编程方法理解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的通信过程4.2 教学内容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和作用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输入/输出接口的编程方法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的通信过程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和作用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和编程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的通信过程4.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4.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输入/输出接口概念和作用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和编程方法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通信过程的掌握程度第五章:中断技术5.1 教学目标了解中断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中断技术的原理和编程方法理解中断技术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和优缺点5.2 教学内容中断技术的概念和作用中断技术的原理中断技术的编程第六章:DMA 控制技术6.1 教学目标了解DMA 的概念、作用和分类掌握DMA 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理解DMA 控制技术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和优缺点6.2 教学内容DMA 的概念和分类DMA 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DMA 控制技术的应用和优缺点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DMA 的概念和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DMA 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DMA 控制技术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6.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6.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DMA 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DMA 控制器结构和原理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DMA 控制技术应用和优缺点的掌握程度第七章:总线技术7.1 教学目标了解总线的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掌握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理解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7.2 教学内容总线的概念和分类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总线的性能指标和标准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总线的概念和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7.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7.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总线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总线传输方式和时序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总线性能指标和标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定时器与中断控制8.1 教学目标了解定时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中断控制器的结构和编程方法理解定时器与中断控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和优缺点8.2 教学内容定时器的概念和原理中断控制器的结构和编程方法定时器与中断控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和优缺点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定时器的概念和原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断控制器的结构和编程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定时器与中断控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8.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8.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定时器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中断控制器结构和编程方法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定时器与中断控制应用和优缺点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串行通信技术9.1 教学目标了解串行通信的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掌握串行通信的接口技术和编程方法理解串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和优缺点9.2 教学内容串行通信的概念和分类串行通信的接口技术和编程方法串行通信的性能指标和标准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串行通信的概念和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串行通信的接口技术和编程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串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9.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9.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串行通信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和编程方法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串行通信性能指标和标准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微机系统设计与应用10.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掌握微机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开发流程理解微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10.2 教学内容微机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微机原理概述: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微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c3599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3.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be62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3.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1.2 教学内容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硬件组成:CPU、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等微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架构、指令执行过程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采用演示法,展示微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微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章:CPU原理与接口2.1 教学目标了解CPU的组成和结构掌握CPU的工作原理和指令执行过程理解CPU接口的功能和作用2.2 教学内容CPU的组成和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等CPU的工作原理:时序控制、指令解码、数据运算等指令执行过程: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写回等CPU接口的功能和作用:数据传输、控制信号传递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CPU的组成和结构采用演示法,展示CPU的工作原理和指令执行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CPU接口的功能和作用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CPU组成和结构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CPU工作原理和指令执行过程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CPU指令执行过程的流程图,巩固所学知识第三章:存储器原理与接口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功能理解存储器与CPU的交互过程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RAM、ROM、硬盘、固态硬盘等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存储单元的读写操作、数据缓存等存储器接口的功能和作用: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等存储器与CPU的交互过程:DMA、缓存机制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采用演示法,展示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功能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存储器与CPU的交互过程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存储器分类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存储器工作原理和接口功能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存储器与CPU交互过程的流程图,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原理与接口4.1 教学目标了解输入输出接口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输入输出接口的工作原理和接口协议理解输入输出接口与CPU的交互过程4.2 教学内容输入输出接口的组成和功能:数据线、控制线、中断控制器等输入输出接口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握手协议、DMA等接口协议:IEEE 1284、USB、PCI等输入输出接口与CPU的交互过程:程序直接控制、DMA控制等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输入输出接口的组成和功能采用演示法,展示输入输出接口的工作原理和接口协议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输入输出接口与CPU的交互过程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输入输出接口组成和功能的理第六章:总线原理与接口6.1 教学目标理解总线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掌握总线的分类和特性了解总线接口的设计与实现6.2 教学内容总线的概念:总线的基本定义、作用和分类总线的特性:速率、宽度、类型(如ISA、EISA、PCI、USB等)总线接口的设计:物理接口、电气特性、协议分层总线的管理:优先级、仲裁、多总线系统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总线的概念和特性采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总线的区别和应用场景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总线接口的设计与实现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总线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总线接口设计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总线系统,并提出相应的电气特性和协议第七章:中断管理原理与接口7.1 教学目标理解中断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掌握中断的处理流程和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了解中断接口的设计与实现7.2 教学内容中断的概念:中断的定义、类型(外部中断、内部中断等)中断的处理流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接口的设计:中断向量表、中断处理机制中断管理:嵌套、优先级、快速中断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中断的概念和类型采用流程图分析法,讲解中断的处理流程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中断接口的设计与实现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中断概念和类型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中断处理流程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中断服务程序,并分析其执行过程第八章:直接内存访问(DMA)原理与接口8.1 教学目标理解DMA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掌握DMA传输过程和DMA控制器的功能了解DMA接口的设计与实现8.2 教学内容DMA的概念:DMA的定义、作用和类型(如单缓冲、双缓冲等)DMA传输过程:传输请求、传输控制、传输完成DMA控制器的功能:地址、数据传输、状态监控DMA接口的设计:DMA请求信号、DMA允许信号、数据线和控制线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DMA的概念和类型采用流程图分析法,讲解DMA传输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DMA接口的设计与实现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DMA概念和类型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DMA传输过程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DMA传输过程,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第九章:串行通信原理与接口9.1 教学目标理解串行通信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掌握串行通信的原理和接口标准了解串行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9.2 教学内容串行通信的概念:串行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串行通信的原理:数据位传输、同步方式、异步方式串行通信接口的标准:RS-232、RS-485、RS-422等串行通信接口的设计:信号lines(TX、RX、GND等)、波特率、校验位等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串行通信的概念和原理采用对比法,分析不同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的差异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串行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串行通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串行通信接口,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第十章:并行通信原理与接口10.1 教学目标第十章:并行通信原理与接口10.1 教学目标理解并行通信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掌握并行通信的原理和接口标准了解并行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0.2 教学内容并行通信的概念:并行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并行通信的原理:数据位传输、同步方式、半同步方式并行通信接口的标准:IEEE 1394、ATA/ATAPI、SATA等并行通信接口的设计:数据线、控制线、时钟线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并行通信的概念和原理采用对比法,分析不同并行通信接口标准的差异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并行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并行通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并行通信接口标准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通信接口,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第十一章:可编程接口原理与接口11.1 教学目标理解可编程接口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掌握可编程接口的原理和编程方法了解可编程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1.2 教学内容可编程接口的概念:可编程接口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可编程接口的原理:接口电路、编程接口、编程语言可编程接口的编程方法:固件编程、硬件编程、软件编程可编程接口的设计:接口芯片、接口标准、接口协议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可编程接口的概念和原理采用编程实践法,讲解可编程接口的编程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可编程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可编程接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可编程接口编程方法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可编程接口程序,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第十二章:外部设备接口原理与接口12.1 教学目标理解外部设备接口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掌握外部设备接口的原理和接口标准了解外部设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2.2 教学内容外部设备接口的概念:外部设备接口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外部设备接口的原理:接口电路、接口标准、接口协议常见外部设备接口的标准:USB、IEEE 1394、VGA、DVI等外部设备接口的设计:接口芯片、接口电路、接口协议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外部设备接口的概念和原理采用对比法,分析不同外部设备接口标准的差异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外部设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外部设备接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外部设备接口标准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外部设备接口,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第十三章:计算机网络接口原理与接口13.1 教学目标理解计算机网络接口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网络接口的原理和接口标准了解计算机网络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3.2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接口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接口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计算机网络接口的原理:接口电路、接口标准、接口协议常见计算机网络接口的标准:Ethernet、Token Ring、FDDI等计算机网络接口的设计:接口芯片、接口电路、接口协议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计算机网络接口的概念和原理采用对比法,分析不同计算机网络接口标准的差异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计算机网络接口的设计与实现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接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接口标准知识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接口,并描述其工作原理第十四章:存储器扩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包括十五个章节。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362d8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d.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了解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性能。
3. 主板的功能和性能。
4. 存储器的功能和性能。
5. 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
3. 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 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70c9f0a76e58fafbb00373.png)
第____1____次课操作数存放在某个内存中,指令中给出存储器地址。
例:MOV AX,[22A0H] (AX)≠ 22A0H注意:最明显的特点,存储器操作数肯定有[]。
二、寻址方式(研究如何寻找参加操作的数)1。
立即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立即数。
例:MOV AX,1090H (AH)=10H (AL)=90H2。
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在寄存器中,指令中给出寄存器名.注意:两操作数,每个都有自己的寻址方式。
例:MOV DS,AX 执行前AX=2345H执行后AX=DS=2345H3.直接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偏移地址)例:MOV AX,[22A0H] 实际地址 DS×10H+22A0H4。
寄存器间接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通过寄存器得到存储单元地址。
例:MOV AX,[BX]; BX = 1000H DS×10H+1000H = 12ABHAX = 12ABH ≠ 1000H注意:(SI DS, DI DS/ES, BP SS, BX DS)5.变址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存储单元地址通过变址寄存器加上一个16位的偏移量之和得到。
MOV 80H,AL (错)c 。
存储器之间不可传送,要借用中间寄存器MOV [22A0H],[BX] (错)可适用于寄存器之间,立即数到寄存器/存储器,寄存器到存储器。
d.CS ,IP 不能做目的操作数MOV CS,DX (错) MOV SP,BX;语法正确,注意堆栈结构e 。
本指令对标志位无影响2.堆栈操作指令(对栈空间的操作)关于栈在SP ,BP 处介绍过—-———---复习 1)入栈指令 PUSH格式:PUSH OPRD 16位单操作数 功能:将OPRD 入栈(SP 所指向的栈顶) a 。
栈结构从上到下是低地址到高地址,且栈顶不可用 b.每个单元都是8位,操作数为16位,所以占用两单元。
入栈操作进行两次.c 。
入栈时规则,低对低、高对高。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af74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8.png)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成及其功能;(3)熟练运用接口技术,进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二、教学内容2.1 微机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存储器的类型、特点及接口技术(4)总线及其分类2.2 接口技术(1)接口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2)I/O接口的地址、数据和控制线(3)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4)串行通信接口和并行通信接口2.3 微机应用(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微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4)微机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3.2 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和8次讨论与案例分析。
4.2 进度安排(1)第1-8课时:微机原理(2)第9-16课时:接口技术(3)第17-24课时:微机应用(4)第25-32课时:实验、讨论与案例分析五、考核方式5.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分的6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0%。
5.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占总分的20%。
六、教学手段6.1 教材推荐使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5eb2f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0.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微机的发展历程1.2 微机系统的组成1.3 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1.4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功能2.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2.3 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2.4 微处理器的编程方法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功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扩展与接口技术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接口的地址译码方式4.3 I/O接口的数据传输方式4.4 常用I/O接口芯片介绍第五章:中断系统5.1 中断系统的基本概念5.2 中断源与中断处理5.3 中断响应过程5.4 中断控制器及其应用第六章:总线技术6.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6.2 总线接口与传输协议6.3 总线扩展技术6.4 PCI总线与PCI Express总线第七章:串行通信接口7.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7.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7.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7.4 USB串行通信接口第八章:定时器/计数器8.1 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概念8.2 定时器/计数器的原理与编程8.3 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实例8.4 高精度定时器/计数器的设计第九章:DMA控制9.1 DMA的基本概念与原理9.2 DMA控制器的工作方式9.3 DMA传输过程与编程9.4 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章:微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0.1 微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10.2 微机系统硬件设计方法10.3 微机系统软件设计方法10.4 微机系统应用实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系统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微机系统中各个组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性能指标的计算和评估方法。
二、微处理器难点解析:掌握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指令系统的作用和编程方法。
三、存储器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理解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掌握存储器扩展和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229e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b.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教学目标:1. 了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掌握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3. 熟悉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3. 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CPU的外观及内部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CPU的功能及工作方式。
2. 分析CPU的主要性能指标,让学生掌握评价CPU性能的方法。
3. 介绍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CPU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CPU性能指标及分类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及功能。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熟悉存储器的发展趋势。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81efb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5.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及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集与指令执行过程2.3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4 CPU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功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硬盘存储器与固态硬盘3.5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第四章:微机接口技术4.1 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4.2 接口的分类与标准4.3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4.4 USB接口与Thunderbolt接口4.5 接口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启动与中断5.1 微型计算机的启动过程5.2 BIOS与UEFI5.3 中断与中断处理5.4 中断控制器与中断优先级5.5 中断的应用与编程第六章: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6.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6.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6.3 直接内存访问(DMA)6.4 I/O指令与I/O控制6.5 I/O接口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常用外部设备7.1 显示器与显卡7.2 键盘与鼠标7.3 打印机与扫描仪7.4 网络设备与声卡7.5 外部设备接口与数据传输第八章:总线与桥接器8.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8.2 总线的传输速率与位宽8.3 总线arbitration 与bus mastering8.4 PCI总线与PCIe总线8.5 桥接器的功能与分类第九章:嵌入式微型计算机9.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与特点9.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与选型9.3 嵌入式操作系统9.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9.5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微型计算机的故障检测与维护10.1 微型计算机的故障类型与检测方法10.2 硬件故障的诊断与维修10.3 软件故障的排除与修复10.4 数据备份与恢复10.5 微型计算机的保养与维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难点解析: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微型计算机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5b5bb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6.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接口技术的应用,学会使用接口电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3. 能够分析微机系统中的信号转换、中断处理、定时与控制等问题,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3. 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4. 中断处理:中断的概念、中断源、中断响应过程和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5. 定时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微机原理概述第9-16课时:接口技术第17-24课时:信号转换第25-32课时:中断处理与定时控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期末考试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则需重修。
4.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
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文档、在线课程等资源。
4. 教学软件:选用适合教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软件,如模拟器、编程工具等。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f676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9.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 学习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理解接口电路的功能和设计方法。
3. 掌握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原理,了解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
4.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组成结构微机的工作原理2. 微机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功能和分类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应用3. 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原理及比较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4. 微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接口设计存储器扩展和刷新技术5. 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实践环节:实验室设备,如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用于系统地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4.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教程、论坛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环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970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5.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掌握常见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5.能够进行常见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
教学内容:1.微机原理1.1微机概述1.1.1微机的定义和分类1.1.2微机的发展历程1.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1.2.1中央处理器1.2.2存储器1.2.3输入输出设备1.2.4总线1.2.5系统总体框图1.3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1.3.1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1.3.2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1.3.3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1.4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1.4.1存储器的分类1.4.2存储器的工作原理1.5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1.5.1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5.2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2.接口技术2.1接口技术概述2.1.1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2.1.2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2.2常见接口技术2.2.1并行接口技术2.2.2串行接口技术2.2.3通信接口技术2.3接口技术设计与调试2.3.1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2.3.2接口设计的步骤2.3.3接口调试的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介绍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例分析:选取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中所用到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设计,加深学生的理解。
3.实验演示:通过搭建实验环境,演示不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每节课结束前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进行总结。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课本:《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相关教材。
2.多媒体教学资料: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实验室设备:微机、通信接口设备、示波器等。
教学进度安排:单位:周第1周: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分类-微机的发展历程第2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第3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续)-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系统总体框图第4周: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第5周: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第6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第7周: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第8周:并行接口技术-并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并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9周:串行接口技术-串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串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0周:通信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通信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1周:接口设计与调试-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接口设计的步骤第12周:复习和总结-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复习和总结第13周:期末考试。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b09e1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7.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原理概述1.1 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微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3 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1.4 微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2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原理2.3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和选用2.4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应用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和分类4.2 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4.3 接口芯片和接口电路4.4 输入/输出操作和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技术5.1 总线的概念和分类5.2 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5.3 总线的性能指标和选用5.4 总线的应用和未来发展第六章: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6.1 数据通信基础6.2 串行通信接口6.3 局域网通信技术6.4 互联网通信技术第七章:中断系统和DMA控制7.1 中断系统的工作原理7.2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7.3 DMA控制原理和应用7.4 中断和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微机系统的电源管理8.1 电源管理的重要性8.2 电源管理电路的设计8.3 低功耗设计和节能技术8.4 电源管理在现代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9.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9.2 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9.3 维护策略和维护方法9.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和维护效果的措施第十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2 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实例10.3 微机原理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10.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综合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原理概述难点解析: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需要理解不同类型微机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二、微处理器难点解析: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原理,需要理解CPU内部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存储器难点解析:存储器的分类和原理,需要理解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功能和工作机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7cb25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3.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实验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机系统的硬件接口技术;3.学会使用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
实验设备:1.8086单片机开发板2.接口电路模块3.电脑4.电源5.示波器实验内容:实验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确认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2.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3.分析微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功能。
实验2:学习并掌握接口电路设计方法1.理解接口电路的作用和分类;2.了解几种常见的接口电路设计方法;3.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口电路;4.研究和设计示波器接口电路。
实验3: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1.确定示波器接口电路设计方案;2.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调试;3.通过示波器观察调试结果。
实验4:单片机与接口电路连接和通信1.确认单片机与接口电路的连接方式;2.编写单片机程序进行通信;3.使用示波器观察通信过程。
实验5:单片机接口电路编程与调试1.学习单片机硬件接口编程;2.编写程序控制接口电路的工作;3.通过调试观察接口电路的工作情况。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和内容的介绍;2.实验设备列表;3.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4.电路设计的原理和流程;5.调试过程和结果的描述;6.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7.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备注:本实验教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细节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要求来确定。
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请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实验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cf10d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3.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微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2 微机的体系结构1.3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1.4 微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概念与结构2.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2.3 微处理器的的发展历程2.4 微处理器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概念与分类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4.1 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与作用4.2 接口的分类4.3 接口的通信方式4.4 接口的实例分析第五章:总线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的通信协议5.3 总线的性能指标5.4 总线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微机系统的中断系统6.1 中断系统的概念与作用6.2 中断请求与中断响应6.3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6.4 中断系统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微机系统的定时器与计数器7.1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与原理7.2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编程方法7.3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实例7.4 定时器与计数器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八章: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8.1 并行接口的概念与原理8.2 串行接口的概念与原理8.3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比较8.4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应用实例第九章:模拟量接口技术9.1 模拟量接口的概念与原理9.2 模拟量接口的转换方法9.3 模拟量接口的常用芯片9.4 模拟量接口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与维护10.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10.2 微机系统的维护方法10.3 故障诊断与排除10.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概述补充说明:性能指标中,特别是处理速度、内存容量、功耗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应用领域中,强调微机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和作用。
二、微处理器补充说明:性能指标中,核心频率、指令集、缓存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发展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的技术和产品革新。
三、存储器补充说明:分类中,区别各种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RAM和ROM的原理、性能、用途等方面的比较。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ddc2958f5f61fb6366670.png)
目录第 1 章 微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第 1 次授课 第 2 次授课第 2 章 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 3 次授课 第 4 次授课 第 5 次授课 第 6 次授课 第 7 次授课 第 8 次授课 第 9 次授课 第 10 次授课 第 11 次授课 第 12 次授课第 3 章 存储器系统第 13 次授课 第 14 次授课第 4 章 微机接口及总线技术第 15 次授课 第 16 次授课第 5 章 中断技术第 17 次授课 第 18 次授课 第 19 次授课第 6 章 并行接口第 20 次授课 第 21 次授课 第 22 次授课第 7 章 串行接口第 23 次授课 第 24 次授课 第 25 次授课第 8 章 定时/计数技术第 26 次授课 第 27 次授课 第 28 次授课第 9 章 DMA 技术第 29 次授课 第 30 次授课第 10 章 模拟接口第 31 次授课 第 32 次授课 第 33 次授课第 11 章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第 34 次授课(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序1授课顺授课日期 专业班次基本 课 题 :1.1 微型计算机概述 1.2 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目 的 要 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重点: 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难点 :编码方法教 学 方 法 : 讲授演示法教 学 手 段 : 多媒体 CAI 课件教参 :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曹玉珍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谭浩强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西安交大出版社 董少明编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 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 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编程;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 接 口及应用。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案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555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2.png)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机组成和工作原理;2.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接口的原理和应用;3.实际操作计算机接口,掌握接口技术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1.实验一:微机组成与工作原理a.搭建微机实验平台,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b.理解并掌握微机组成和工作原理;c.运行简单指令,观察并分析微机的工作状态。
2.实验二:串口通信实验a.掌握串口通信的原理和常见的串口通信协议;b.学习并使用相应的编程语言编写串口通信程序;c.通过串口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控制。
3.实验三:并行口通信实验a.掌握并行口通信的原理和常见的并口通信协议;b.学习并使用相应的编程语言编写并行口通信程序;c.通过并行口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控制。
4.实验四:外设控制实验a.学习并掌握外设控制的原理和方法;b.了解并使用适配器、驱动等工具;c.通过编程控制外设,实现相应的功能需求。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微机组成与工作原理a.搭建实验平台,连接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b.设置并调试微机系统,确认正常工作;c.选择一组简单指令,加载到存储器中;d.运行指令,观察和记录微机的工作状态。
2.实验二:串口通信实验a.准备一台计算机和串口通信模块;b.学习并安装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工具;c.编写串口通信程序,包括数据发送和接收;d.运行程序,观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3.实验三:并行口通信实验a.准备一台计算机和并行口通信模块;b.学习并安装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工具;c.编写并行口通信程序,包括数据发送和接收;d.运行程序,观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4.实验四:外设控制实验a.准备所需的外设和相应的控制器;b.学习并安装适配器、驱动等工具;c.编写程序,通过控制器实现对外设的控制;d.运行程序,观察外设的响应和控制情况。
四、注意事项:1.实验前仔细阅读相关实验材料和手册,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2.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3.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保护实验设备和个人安全;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1第2课次授课计划基本内容:第二章 16位微处理器2.1 8086的编程结构2.2 8086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目的要求:1.掌握8086CPU的编程结构2.掌握8086的内部组成结构、寄存器结构3.掌握8086总线周期的概念4.理解8086的并行流水线工作方式5.掌握存储器的编址6.掌握8086CPU主要引脚信号的功能(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7.理解8086CPU工作模式及典型配置。
难点:CPU的编程结构标志寄存器的含义理解8086CPU外部引脚信号的作用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复习巩固:1.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2.微型计算机结构新课讲授:2.1.1 8086的编程结构1.8086 CPU的一般性能特点(1)16位的内部结构,16位双向数据信(2)20位地址信号线,可寻址1MB存储单(3)较强的指令系统。
(4)利用16位地址总线进行I/O端口寻址,可寻址64K个I/O端口。
(5)中断功能强,可处理内部软件中断和外部中断,中断源可达256个。
(6)单一的+5V电源,单相时钟频率5MHz。
2.编程结构8086是intel系列的16位微处理器,有16根数据线和20根地址线,可寻址空间1MB 要掌握一个CPU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编程结构。
所谓编程结构,就是从程序员和使用者的角度看到的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与CPU内部的物理结构和实际布局是有区别的。
下图就是8086的编程结构图。
在编程结构图中可以看到,从功能上,8086分两部分,即总线接口部件(bus interface unit,BIU)和执行部件(execution unit,EU)。
(1)总线接口部件(BIU)1.总线接口部件的功能是负责与存储器、I/O端口传送数据。
具体来看,就是完成取指令,指令排队,配合执行部件的动作,从内存单元或I/O端口取操作数,或者将操作结果送内存单元或者I/O端口。
2.8086的总线接口部件由以下各部分组成:①4个段地址寄存器:CS:16位代码段寄存器(code segment);DS:16位数据段寄存器(data segment);ES:16位附加段寄存器(extra segment);SS:16位堆栈段寄存器(stack segment)。
②16位指令指针寄存器IP(instruction pointer):用来指向下一条要取出的指令代码。
③20位地址加法器:将16位逻辑地址变换成存储器读/写所需的20位物理地址。
④6字节指令队列缓冲器:预存6字节的指令代码。
⑤总线控制逻辑:发出总线控制信号。
实现存储器读/写控制和I/O读/写控制。
它将8086 CPU的内部总线与外部总线相连,是8086 CPU与外部打交道不可缺少的路径。
3.8086总线接口部件的特点:①8086的指令队列为6个字节,CPU在执行指令的同时,从内存中取下面1条指令或几条指令放在指令队列中。
这样,一般情况下,8086执行完一条指令就可以立即执行下一条指令,而不像以往的计算机那样轮番地进行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操作,从而提高了CPU的效率。
②地址加法器用来产生20位地址。
8086用20位地址寻址1MB的内存空间,但8086内部寄存器都是16位的,所以需要一个附加机构来根据16位寄存器提供的信息计算出20位的物理地址。
即:物理地址(PA)=段基址×10H+偏移地址(EA)(2)执行部件(EU)1.执行部件负责指令的执行,由下列4部分组成:①4个通用16位寄存器,即AX、BX、CX、DX;②4个专用16位寄存器,即基数指针寄存器BP(base pointer),堆栈指针寄存器SP(stack pointer),源变址寄存器SI(source index),目的变址寄存器DI(destination index);③标志寄存器FR(flag register);④算术逻辑部件ALU(arithmetic logic unit)。
2.通用寄存器①4个通用寄存器可作为16位寄存器使用,也可作为8位寄存器使用。
比如,BX寄存器作为8位寄存器时,分别称为BH和BL,BH为高8位,BL为低8位。
②数据寄存器特有的习惯用法:AX:累加器,指令系统中有许多指令都是利用累加器来执行的。
所有I/O 指令都通过AX与接口传送信息,中间运算结果也多放于AX中;BX:基址寄存器。
在间接寻址中用于存放基地址;CX:计数寄存器。
用于在循环或串操作指令中存放计数值;DX:数据寄存器。
在间接寻址的I/O指令中存放I/O端口地址;在32位乘除法运算时,存放高16位数。
③地址指针寄存器SP:堆栈指针寄存器,其内容为栈顶的偏移地址;BP:基址指针寄存器,常用于在访问内存时存放内存单元的偏移地址。
④BX与BP在应用上的区别作为通用寄存器,二者均可用于存放数据;作为基址寄存器,用BX 表示所寻找的数据在DS数据段;用BP则表示数据在SS堆栈段。
⑤变址寄存器SI:源变址寄存器DI:目标变址寄存器变址寄存器在指令中常用于存放数据在内存中的地址。
3.标志寄存器标志寄存器共有16位,其中7位未用,所用的各位含义如下:(1)状态标志位状态标志有6个,即SF、ZF、PF、CF、AF和OF。
①符号标志SF:它和运算结果的最高位相同。
它指出前面的运算执行后的结果是正(SF=0)还是负(SF=1)。
②零标志ZF:如果当前的运算结果为0,则ZF=1;如果当前的运算结果不为0,ZF=0。
③奇偶标志PF:如果运算结果的低8位中所含的1的个数为偶数,则PF=1;否则PF=0。
④进位标志CF:执行一个加法运算使最高位产生进位时,或者执行一个减法运算引起最高位产生借位时,则CF=1;否则CF=0。
另外循环指令也影响CF。
⑤辅助进位标志AF:当加法运算时,第三位往第四位(即半字节)有进位,或减法运算时第三位从第四位有借位,则AF=1;否则AF=0。
用于BCD 码的调整依据。
⑥溢出标志OF:当运算过程中产生溢出时,OF=1;否则OF=0。
溢出:当字节运算的结果超出了范围–128~+127,或者当字运算的结果超出了范围-32768~+32767时称为溢出。
(2)控制标志位①方向标志DF(direction flag)这是控制串操作指令用的标志。
如果DF 为0,则串操作过程中地址会不断增值;反之,如果DF为1,则串操作过程中地址不断减值。
②中断允许标志IF(interrupt enable flag)这是控制可屏蔽中断的标志。
如IF为0,则CPU不能响应可屏蔽中断请求;如IF为1,则CPU可接受可屏蔽中断请求。
③跟踪标志TF(trap flag)又称为单步标志,如果TF为1,则CPU按跟踪方式执行指令。
这些控制标志一旦设置后,便对后面的操作产生控制作用。
3.并行流水线工作方式4 . 8086的总线周期概念为了取得指令或传送数据,就需要CPU的总线接口部件执行一个总线周期。
CPU完成一次访问内存(或接口)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就叫做总线周期。
在8086中,一个最基本的总线周期由4个时钟周期组成,时钟周期是CPU 的基本时间计量单位,它由计算机主频决定。
在一个最基本的总线周期中,习惯上将4个时钟周期分别称为4个状态,即T1状态、T2状态、T3状态和T4状态。
(1)T1状态,发地址信息。
CPU往多路复用总线上发出地址信息,以指出要寻址的存储单元或外设端口的地址。
(2)T2状态,输出状态信息。
CPU从总线上撤销地址,使总线的低16位浮置成高阻态,用于传输数据。
总线的高4位(A19~A16)用来输出本总线周期状态信息。
这些状态信息用来表示中断允许状态、当前正在使用的段寄存器名单。
(3)T3状态,多路总线的高4位继续提供状态信息,而总线的低16位上出现由CPU写出的数据或者CPU从存储器或者端口中读入的数据。
(4)T3之后,可能插入TW(等待状态)。
由于外设或存储器速度较慢,常常不能及时配合CPU传送数据。
这时,外设或存储器会通过READY信号线在T3状态启动之前向CPU发送一个“数据未准备好”的信号,于是CPU会在T3之后插入1个或多个附加的时钟周期TW。
在TW状态,总线上的信息情况和T3状态的信息情况一样。
当指定的存储器或外设完成数据传送时,便在READY线上发出“准备好”信号,CPU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会自动脱离TW状态进入T4状态。
(5)在T4状态,总线周期结束。
需要指出,只有在CPU和内存或I/O接口之间传输数据,以及填充指令队列时,CPU才执行总线周期。
如果在1个总线周期之后,不立即执行下一个总线周期,那么,系统总线就处在空闲状态,此时,执行空闲周期。
下图表示了一个典型的总线周期序列。
5.存储器编址(1)内存单元的编址每个内存单元在整个内存空间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物理地址(20位)。
每个内存单元的地址码都由两部分组成:段(基)地址 16位逻辑地址(CS、DS、ES、SS)段内地址 16位相对地址/偏移地址(BP、BX、IP等)段基地址:决定存储单元在内存中的位置。
相对地址(偏移地址):决定该存储单元相对段内第一个单元的距离。
逻辑段的起始地址称为段首(段首的偏移地址=0),每个逻辑段内的第一个单元。
物理地址:内存单元在整个内存空间中的唯一地址。
(2)实地址模式下的存储器地址变换内存物理地址由段基地址和偏移地址组成:物理地址=段基地址×16+偏移地址物理地址=段基地址×10H+偏移地址(3)物理地址计算方法(4)CS、DS、SS和其他寄存器组合指向存储单元的示意图2.2.1 8086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1.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的概念(1)最小模式:在系统中只有8086一个微处理器。
所有总线控制信号都直接由8086产生,系统中的总线控制电路因此可降到最少。
(2)最大模式:用于较大规模的8086系统中,总是包含有俩个或多个微处理器,其中一个主处理器为8086,其他处理器为协处理器,协助主处理器工作。
2. 8086CPU的引脚信号和功能对8086各引脚信号进行分类介绍,下图2-1为8086的引脚信号图。
图2-1 8086的引脚信号图(1)地址/数据总线AD15~AD0分时复用的存储器或端口的地址和数据总线。
传送地址时为单向的三态输出,而传送数据时可双向三态输入/输出。
正是利用分时复用的方法才能使8086/8088用40条引脚实现20位地址、16位数据及众多的控制信号和状态信号的传输。
作为复用引脚,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时,作为地址线,A15~A0输出存储器或I/O端口的地址信号。
在T2~T4状态,D15~D0用作双向数据线。
在T2状态浮置成高阻状态,为传输数据作准备;在T3状态,用于传输数据;T4状态结束总线周期。
当CPU响应中断,以及系统“保持响应”时,AD15~AD0浮空置为高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