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量 相 同 的微粒 堆 积成 堆 的体 积相 同。 笔 者 在充 分 肯定 了学生 的成 果 后 , 让 学 生 自己阅 读教 材 , 将 在 水果 店 情境 中所得 结论 与 课本 知识 联 系起 来 。 至此 , 教 学 任务
圆满完 成 , 同 时也 让 学生 感受 到 了一 种探 究 模式 . 提高 了探 究能
第 1 O卷 4期 V0 1 . 1 0 第 No . 4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 d a nd 、 Ⅳr i t e Pe r i od i c a l
2 0 1 3年 4月 Ap r i l 2 0 1 3
在化学教学 中 级 中学 河南 唐河 4 7 3 4 0 0 )
力 和 归纳 推 理演 绎能 力 。 2 在 实验 教 学 中注 重 同中 求异 、 异 中求 同 。 引导 学 生进 行 探 究 性 学 习
虽 然 具有 各 种各 样 的方 式 。但 其 基 本 过程 包 括 如 下几 个 阶段 : ( 1 ) 呈现问题情境 ; ( 2 ) 提 出 问题 、 分析问题 、 提 出合 理 假 设 ; ( 3 )
设计 方 案 验证 ; ( 4 ) 归 纳 总结 、 得 出结 论 。 因而在 化 学教 学 中 , 我
化 学 实 验 以其直 观 、 新奇 的特 点一 直深 受 学生 的 欢迎 。 但有
们 要 结合 教学 实 际 和探 究性 学 习 的特 点 .就教 学 的各 个环 节 进 行 精 心设 计 , 合理 生成 , 将 探 究性 学 习 的理 念渗 透 到教 学 的各个
摘要 : 在化 学教 学 的各 个 环节 中注 重合 理设 置 情 境 、 问题 , 驱动 学生体 验 探 究过 程 , 从 而 获得 知 识 、 技能、 能 力进 一 步 的升 华 , 从 而 在 教 学 中渗 透探 究性 学 习的理 念 , 提 高化 学教 学的效 率 , 打 造 高效课 堂。 关键词: 化 学教 学 探 究性 学 习 问题 线 索 教 学情境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三篇
高中化学》是中国高中现阶段化学课所使用的课本。
是在教育部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下编写的。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选择。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一、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
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
接下来,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分头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
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
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
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二、“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
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
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
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论完全有可能不一致,那么如何去面对考试呢?我们组织学生分析原因,然后得到比较客观的(一致的)结论,而且一般要求学生能在课本上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毕竟考试是不可避免的)。
化学教学案例3篇
化学教学案例3篇化学教学案例(一):一、主题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本事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最有效的手段。
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
所以,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资料。
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
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所以学生较难着手讨论。
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
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
最终个别学生经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
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立刻经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
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
请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探
3 铜 片 和 碳 棒 同 时 放 人 稀 硫 酸 中 , 之 间 连 接 一原理及形成条件” ‘ ‘ 实验 的探究
1提 出 问题 : 样 把 化 学 能 转 变 为 电 能 呢? 电 . 怎 池是 如 何 产 生 电能 的 ? 构 成一 个 电池 的基 本 条 件 又 是 什 么 呢? 2 问题 探 究 。 . () 电池 基 本 原 理 的 探 究 ( 铜 锌 原 电 池 为 1原 以 例 ) 。 [ 验 探 究 一 ] 否 设 计 一 个 实 验 , 铜 片 在 稀 实 能 使 硫酸 中在铜片上产生氢气 呢?教师将学生每 4人一 组 , 求 完 成 下 列 实 验 方 案 : 醒 学 生 注 意 观 察 现 要 提 象 , 在 实 验 完 成 后 汇 报 实 验 结 果 , 考 由实 验 所 得 并 思 到 的结 论 。 ( 案 1铜 片 和 锌 片 不 接 触 , 人 一 装 方 ) 放 稀 硫 酸 的烧 杯 中 ;方 案 2 铜 片 与 锌 片 接 触 , 入 一 ( ) 放 装 稀 硫 酸烧 杯 中 ;方 案 3 铜 片 与 锌 片 用 导 线 连 接 , ( ) 放人一装稀硫酸烧杯 中。 [ 实验探究 二] 片与锌 片用导线 连接 , 铜 放入稀 硫 酸 中 。思 考 : 导线 上是 否有 电流 通 过 , 如何 用 实验 证 明? 自行设计 实验 方案 : 方案 1 在 导线上 连接 ( ) 个电流计 ;方案 2 在导线上 连接一个小灯泡 。 ( ) 通 过 实 验 , 证 了导 线 上 有 电 流 产 生 。 由 此 引 验 出原 电池 的 概 念 。教 师 追 问 : 锌 原 电 池 装 置 为 何 铜 能 产 生 电… y 引 导 学 生 分 析 实 验 现 象 和 原 理 , 用 并 动 画演示“ 计算机模 拟铜锌原 电池装置 内部 电路 的 形成” 。动 画演 示 电 子 的 流 动 方 向 及 电 流 计 指 针 的 偏 转 , 时伴 随 锌 片 的 溶 解 , 原 子 失 去 电 子 , 子 同 锌 电 经 导 线 流 向铜 片 , 离 子 在 铜 片 上 得 到 电 子 产 生 氢 氢 气 。通过微观展示 , 学生对 C — z u n原电池有 了更 为 直 观 的 认识 和理 解 , 此 基 础 上 引 导 学 生 写 出 电 在 极 方 程式 。教 师 让 学 生 随 意 发 表 自己 的 见 解 , 后 然 由学 生 总 结得 出 : 原 电 池 是 将 化 学 能 转 变 为 电 能 ① 的装置。②原 电池装 置中 , 一般较 活泼 的金属作 负 极 , 极 失 去 电 子 , 生 氧 化 反 应 , 不 活 泼 的 金 属 负 发 较 或非金属 导体作 正 极 , 正极 得 到电子 , 发生还 原反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下是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一、案例背景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
通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学习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 。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转载于: :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
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
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余建新一、科学探究的本质和价值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科学探究的本质是什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倡科学探究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因此,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
之所以给予科学探究这样的内涵,是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讨论科学教育的文献以及化学课程标准中,不管是使用探究还是科学探究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指科学家的探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侧面来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本质。
1.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
它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因此,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
“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
如何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和案例评析课件
酸性
酸性
碱性
白醋
A
(模拟)
B
酸雨
石灰水
C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营造 一种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 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 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 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何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探究 三、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探究效率 四、学生是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人 五、探究教学中的“引导——探究” 六、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探究教学 七、课堂探究教学的延伸 八、实施探究教学的误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 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为探究性教学的 实施提供了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诱 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产生探 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 动中去。教师将探究的情境创设得越巧妙,学 生探究的动机就越强烈,探究的欲望就越高涨, 探究的收获也就越大。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
反应原理 反应物及 化学反应 的方程式 反应物的状态 和反应发生的 条件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利用气 体的化 学性质 验证、验满方法
气体的密 度、溶解 性以及气 体是否与 水反应
探究活动1: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
议一议:
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能否用于实验室里制 取二氧化碳及理由 不能;制得气体可能不纯
分析原因
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摘要:我校已进入新课改第二轮,新的教学观念已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旨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设置情境;合作交流;理论指导;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
下面以“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为例,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设置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孔子曰:“疑为思之始,学之端。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
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材料,其内容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生疑,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产生创新动机。
二、合作交流,培养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间合作、交流、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
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准确地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交流,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与体验能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
总之,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相互审视、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诊断,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猎取知识,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三、理论指导,深入探究师:常见的含铁物质有很多,你能说出其中哪些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师:在阅读教材第51页的基础上分析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实物展示):展示几种铁的化合物的实物。
师:运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可以将常见的含铁物质分为哪些类别?学生: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分为……(略)学生:按铁元素的价态可以分为……(略)……教师指导:先仔细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在我们所准备的试剂中,哪些是常见的氧化剂?哪些是常见的还原剂?然后再选取适当的试剂设计实验。
在化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溶 液 。” 也 有 个 别 学 生 说 : 既 然 有 的显 中性 , 的显 碱 性 、 该 也 “ 有 应 有显酸性的吧。” 为 了进 一 步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又 提 出 了下 列 问 题 : 我 教 师 : 想 知 道 盐 的溶 液 到 底 是 显 什 么 性 , 可 靠 且 最 简 要 最 单的方法是什么? 几 乎所 有 的 学 生 都 脱 口而 出 : 资 料 ( 括 课 本 ) 上 网搜 查 包 、 索 ,只 有 少 数 学 生 认 为 对 于 学 习化 学来 说 最 可 靠 的 方 法 应 该 是做实验。 于 是 我 一 方 面 肯 定 了学 生 获 取 知识 的 途 径 之 多 ,另 一 方 面 又 强 调要 考虑 课 堂上 现 有 的客 观 条 件 。 为 了 让 学 生 全 面 了解 知 识 的形 成过 程 .激 发 学 生 的 探 究 兴 趣 , 发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 , 堂 上 我 设 计 了一 组 有 启 发 性 诱 课 的、 由浅 入 深 的 问题 ( 按顺 序依 次 投 影 ) 。 探 究 问题 : H C O a 液 、 H C 溶 液 、 a 1 液 分 别 显 C O N 溶 N 1 N C溶 什么性? ( 解 成 以下 9 小 问 题 ) 分 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 究性 学 习 , 指 的 是 不 将 结 论 直 接 告 诉 学 生 , 它 而是 让 学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 以类 似 科 学 研 究 的方 式 去 获取 知识 、 用 应 知识的学习方法 , 旨在 培 养 学 生 学 习 各 种 探 究/ 研究 的 方 法 与 技 能 , 习 融 会 贯 通 、 活 运 用 多 学 科 知 识 的 能 力 . 身 体 会 学 灵 亲 学 习 的 过 程 , 自身 的 多元 智 能 得 到全 面 发展 。 使 最 初 接 触 这 个 理 念 , 的心 中是 有 疑 虑 的 : 我 1中 学 生 的 “ 究 ” 从 过 程 说 , 都 并 不 具 备 严 格 意 义 上 . 研 , 大 的 科 学 研 究 的 严 谨 性 和 规 范 性 ; 结 果 看 , 般 也 都 只是 已有 从 一 研 究 成 果 的 “ 发 现 ”用 “ 究 ” 名 . 实 吗 ? 再 , 研 冠 符 2花 大 量 的 时 间 去 探究 也 许原 本 有 结 论 的命 题 . 得 吗 ? . 值 3 老 师 都 不 具 备 研 究 能 力 , 程 的推 进 会 不 会 形 式 主 义 ? . 课 会 捡 了 芝 麻 . 了西 瓜 吗 ? 丢 那 么 , 取 哪些 有 效 的教 学 策 略 , 化 学教 学 中更 好 地 实施 采 在 探究 性 学 习培养 学 生 的创造 能 力 呢? 在疑 惑 中 , 开始 了 尝试 。 我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导 学 生 自主 探 究 引 选 择 典 型 生 活 现 象 创 设 问题 情 境 通 过 问题 启 发 学 生 积 极 地 开 展 思 维 活 动, 以问 题 为 主 线 来 组 织 和 调 控 课 堂 教 学 。精 心 设计 符 合 学 生 认 知 规 律 的 问题 ,使 学 生凭 已 知 探 索 未 知 . 利 用已知去解除疑惑 。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教材是化学知识的集合体,这些知识大多设计了实验证明,但并不是把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原为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为我们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如课本讲了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作用,但没讲干燥的氯气、氯化氢是否具有漂白作用,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由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①观察氯水的颜色,小心闻其气味。
推测1: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验证:将氯水滴入KI-淀粉溶液中,出现特殊的蓝色。
(教师提示:有I2析出)②用pH试纸或蓝色石蕊试纸测氯水的酸碱性。
推测2:氯水呈酸性可能有盐酸存在。
实验验证:在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析出白色沉淀。
再滴入数滴稀HNO3,白色沉淀不溶解。
③发现蓝色石蕊试纸在氯水中先变红后变白。
推测3:氯水可能有漂白作用,氯水具有氧化性。
实验验证:a.将红色布条投入干燥的氯气中,无明显变化;氯水滴在红色布条上,布条褪色。
b.将氯水慢慢滴入少量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至pH≤7,溶液褪色;上述溶液中反滴NaOH 至过量,溶液不变红。
说明氯水的漂白是氧化作用。
按氯水的组成和已有HCl生成的事实推测,有可能生成了具有氧化性的HClO。
④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圆底烧瓶,有气体生成。
推测4:HClO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放出难溶于水的O2。
实验验证:取漂白粉[Ca(ClO)2]或其它次氯酸盐适量,加稀盐酸,生成HClO溶液。
继而做光照实验,与氯水比较。
氯水加入NaOH溶液,做漂白性实验。
结论:氯水中含Cl2分子,具有刺激性气味;氯气溶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Cl和HClO,既有酸性,又有漂白性。
反应方程式为Cl2+ H2O HCl+ HClO。
案例2:在探究氯水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原因时,分为五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褪色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4 00 ) 5 10
要 和 学 习 的 心 理倾 向 .激 发 学 习 的动 机 ,有 着 积 极 的 推动 作 用 。 过 有 目的 的 创设 能 激 发 学 生 创 造意 识 的 各 种情 景 , 使 通 促 学生产 生质疑 、 问题 、 索 求 解 的 创 造 性 动 机 , 造 一 种 学 生 探 营 能够 明显 意 识 到 的 疑难 情 景 ,使 学 生 产 生 认 识 上 的 困 难 或 困
成 就 引进 课 堂 例 如 . 增 强 学生 的环 保 意识 进 展 , 学 习碳 的 同素 异 形 体 时 , 绍 C 这 一 具 有 足 在 介 球形 状 的特 殊 分 子 的 发 现趣 史 及 其 广 泛 的应 用 前 景 。 教 师 把 新 的科 学 研 究 成 果 、 的 科 学 概 念及 学科 动 向 引进 课 堂 教 学 , 新 不仅 有 利 于 帮 助 学 生 建立 一 个 发 展 变 化 的而 不 是 孤 立 静 止 的
惑 。 “ 悱 状 态 ”从 而 激 发 他 们进 行 创 造 性 的探 索 。 即 愤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要 善 于 引导 学 生 从 真 实 的 情 境 中 发
现 问题 , 发 学 生 主 动探 究 的欲 望 。 学 生 在学 习 中始 终 处 于 激 让 主动 地 位 , 自觉 去 思 考 、 去探 索 、 发 现 , 中找 出解 决 问 题 的 去 从 方法 . 这样 更 能 发 挥 学 生 的主 动 性 的 独创 精 神 。 3打破 教材 编 排 的 知 识 结构 . 宽 学生 的探 究 空 间 . 拓 新 课 程 标 准下 的教 师 , 是 教 科 书 的 执行 者 . 是 课 程 的 不 而 开发 者 . 即我 们 的任 务 “ 是用 教科 书 , 不 是 教 教科 书 ” 因 此 而 。 我们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可 以根 据 学 生 的需 要 和知 识 之 间 的 连 贯 性 . 教科 书 的 内容 结 构进 行 再 整 合 。 对 4发 挥 实验 的探 究 功 能 。 养 学 生 的科 学 素 养 . 培 在 化 学 科 学 的 发展 史上 , 验 一 直 是 探 究 问题 、 取 知 识 实 获 与创 新 的 重 要 手 段 。 而 传统 的实 验 教 学 过 于强 调 实 验 技 能 方 面 的训 练 , 化 实 验 思 维 方 式 的 训 练 。我 们 要 改进 实验 教 学 , 淡 发挥 实 验 的 探 究 功 能 , 学 生 摆 脱 僵 化 的 枯 燥 、 味 的 “ 方 使 乏 照 抓 药 ” 实验 模 式 。 的 ( ) 演 示 实验 变为 学 生 实验 。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体 作 1把 用. 让学 生 直 接参 与 到 实验 探 究 的 全过 程 。 给学 生 足 够 的时 间 和空 间 . 学 生 自由地 试验 自己的 新想 法 , 而 发现 问题 , 出 让 从 得 结论 。 如酸 碱盐 的性 质 、 属 的性 质 等 , 诸 金 我们 都 可 以 让学 生进 行 自主 实 验 , 通过 观 察 现象 、 析现 象 , 后得 出结 论 。这 样 既 分 最 能避 免 实 验 本 身 的枯 燥 无 味 , 生 又 能 通 过 亲 手 操 作 , 深 记 学 加 忆 , 高 动手 能 力 、 提 观察 能 力 , 强 探 究 意 识 。 增 () 2 变验证 性 实验 为探 索性 实验 。 学生 直接 参与 实验 的设 让 计、 操作 、 观察 、 析 、 理 及结 论 的全 过程 , 分 推 不但 能 使 学生 在 实 验 过 程 中获得 知识 , 到技 能 , 时还 可 以使学 生 学会 运用 科 学 学 同 的方法 去 探 究 问 题 、 决 问 题 , 中 感受 化 学 试 验 的 乐趣 。 解 从 新 课 程 中 的 每 一 位 化学 教 师 。 应 该 重 视 化学 实验 教 学 , 都
在化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蒸发皿 中 冒出熊熊火 焰 ) 生观 看到 这一 违反 “ 。 学 常规 ” 的现 象 。 既 兴奋 、 又好 奇 。 产生 “ 火不相容 。 水 为何 水又能 生火呢?” 的疑问 。 这 样巧妙地创 设求知 氛围 , 将学 生引入 到。 ”“ ” 愤 、悱 状态之 中。学 生 的探究 热情 被 激发 以后 . 师应 积极 引导学 生发 展思 维 , 先让 教 首 学 生结合 书本知识 。 密围绕 要解决 的 有关 问题 , 找信 息 , 求 紧 寻 寻 解决 问题 的办法 。运 用猜 想 、 计 、 理 等方 式设计 实验 。 估 推 亲身 进 入探 索情境 之 中。其 次教 师则要 根据 本 堂课 的学 习 目标 , 提供 相 关 的实验 条件 。再次 。 师根 据学生 的探究 情况 , 教 做适 当的点拨 指 导, 帮助学 生解决学 习中 的疑难 。如 学 习“ 的物理性 质” , 让 钠 时 先
处 的萧条。
1 利 用 化学 实验 。 设 教 学情 境 、 创 以实验 为基础是 化学教 学 的基本 特征 , 学实验 对激 发学 生 化 学 习兴趣 、 迪学 生思维 、 养 科学 方 法 和创新 精神 均 能产 生 积 启 培 极有效 的作用 。课堂上 教 师应 千 方百 计地提 供机 会 。 学 生亲 身 让 体 验化学 实验操 作过程 , 化 学创 新式 的学 习过程 成 为一种 “ 、 使 活 乐、 ” 动 的过 程 . 在化 学 实验 操作 过程 中去发 现新 问题 、 发新 思 萌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_以_乙醇_的教学设计为例_陈静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现代学习方式,是由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在本节课“乙醇”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立足新课标教学大纲要求,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取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典型代表有机物———乙醇。
本节内容,安排在烃以后,是从烃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环节,强调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学好本章及其它烃的衍生物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及指导性的作用。
另外乙醇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理解官能团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分工合作,经历探究学习,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分析问题,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2.教学难点: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乙醇的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我们江苏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也带来了酿酒业的兴旺发展,我们有众多著名品牌(如“洋河蓝色经典”、“今世缘”等)。
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
通 过这样 的 改进设 计 , 不仅 提高 了课 堂教 学 的效率 , 加 激 发 了学 生 探 究 学 习 的激 情 , 到 了让 学 达
生掌 握基 础知 识点 的同时 提高探 究 问题 的能力 。根据 条件 , 也可 进一 步让 学 生 自己设 计实 验 , 而提 高 从
学生 的动 手能 力 与直接 体验 , 另外 , 讨论 中还 能够 提高 学生 的交 流沟 通能 力 。
图 1
图 2
图3
单 纯从实 验角度 看 , 试验 能够达 到说 明 、 查 、 验 目的 。但 假设把 实验 放大 到生产 , 该 检 检 结合 当前 化 工 的 主题 —— 环保 , 就要考 虑泄 漏 、 排放 问题 。所 以, 可 以环 保 角度 来 改进 设 计该 实 验 。改进 设 计 步 就
色的烟 ?这 白色 的烟是什 么 ?为什么 活塞会 自动 向里 推进 ?这个 将活塞 向里 推进 的神秘 的力是 怎么 产
第 4期
王 秀 日 化 学 教 学 中 目 主 探 究 性 学 习 研 究 口:
・ 1 ・ 3/
生 的?此 时适 当引 导学 生 回忆气 体 的压强 、 度 、 质 的量 、 温 物 体积 四者 之 间的关 系 , 而判断 出现 这一 现 从
传 授基 础知识 的 同时还要 注重对 学生 研究 能力 的培养 , 那些 有科 学研 究 潜 力 的学生 获 取科 学 研 究 的 使
基 本素 质 。
如 何在 日常教学 中培 养学 生 的研 究能力 ?本 人通 过对 教材 、 习 中的部 分 实验 进行 改 进 、 练 设计 , 在 讲 授新 知识 中增加 改进 、 计性 的小 实验 , 设 同时有 意识拓 展 习题 中的问题 , 开展一 些研 究性 课题等 方式 ,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堂初中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以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为主讲教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珍爱生命。
2. 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制备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2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3.1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案例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
2013.4
传道 > > �� ��
-
�中图分类号� G633.8
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 , 其任务就是调 动学生的积极 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 , 提出 , 分析和解决问题 . 同时 , 还要为 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 建立探究的氛围 , 促进探究的开 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 因此 , 实施探究性学习 , 我们必须在教学过 程中为学生 创设良好 的学习 , 探究环 境 , 把时间留 给学生 , 把想 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把认知过程 留给学生 ,把交流 和评价的权利 留给学生 . 在本节课教学中 ,开始采用提问引入 法 ,并配 有演示实验和 学生实验 , 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 � 用酚酞试液检验 . 一, 个案研究�盐类的水解 创设问题情境 , 引发探究 . 为了让全体学生 都能够参与探 究 , 教师在设疑 时 , 必须认真 研究教学大 纲和教学内 容 , 同时对 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全体分析 , 重视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差别 , 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 精心设计符合学 生认知规律的 问题 ,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求知 ,利用已知去解除 疑惑 . 问题要 有一定的难度 ,否则无法引起学 生的兴趣 ,但又要 能让学生尝到 探究的成果 , 足以引发探究 , 求知的欲望 , 并能引发新的问题 . 案例�学习 � 盐类的水解� �引入 1� 大家都知道 酸的溶液显酸性 , 碱的溶 解里显碱性 , 那么盐的溶液显什么性呢 � 并举便说明 . 教学中 ,我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一个 问题情境 , 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通过思考 ,一些学 生说 "有的显中性 , 有的显碱性 , 像 , 溶 液 " 也有个别学 生说 � " 既然有显中 性 , 有的显 什么性 , 应该也显酸性的吧 . "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我又提出了下列问题 � � 引入 �要想知道盐的溶解到底显什么性 , 最可靠且最简单 的方法是什么 � 几乎 所有 的学生 都脱 口而 出 � 查资 料 ( 包括 课文 ), 上 网搜 索 . 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最可靠的 方法应该是 做实验 . 于是我一方面肯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多 ,另一方 面又强调要注意考虑课堂上现有的客观条件 .
化学教学中探究性课题设计初探
对 比探 究
+Hale Waihona Puke 目 究反思。
狴
教 师在 提 出 课题 的过 程 中 , 定 要优 选 、 选 可 探 究 一 精 的 问题 进 行 , 为 不 是 什 么 因 问题 都 适 合 运用 探 究 方 式 进 行 解 决 的 。 在进 行 探究 性 实 验 设 计 活 动 中 , 了 按 照 上 除 面 的 基 本 思 路 进 行 策 划 以 外 , 应 遵 从 以 下 几 个 要 求 还 来 进 行 探 究 性 课题 的设 计 。 要 注 意 形 式 与 内 容 主体 的 巧 妙 搭 配 。 能 是 纯 不
一
、
框 架 的 流 程 。 不 能 是 教 师 更 手 包 办 了 事
一
在 内 容 上 , 把 平 时 已 要 经认识与探究性的要求 区分 开 , 能 用 已认 知 来 创 设 探 不 究 的似 探 究 , 者 用 形 式 构 或 造 来 炮 制探 究 。我 们 探究 的 问题 设计 应 该敢 于 挑 战 传 统 , 战 已认 识和 已有 的 原始 概 念 , 保 证 内 容科 挑 在
化 学 教学 中 探 究 性课 题 设计 初探
究 学 习 的 习惯 , 立 不拘 泥 于 已认 知 , 战 已认 知 的 树 挑
气氛, 已认知 的知识放 置于一个 敢于否定 、 把 提炼 、 进 一 步 探 讨的情 景 中 , 认知 指 导 探 究 , 探 究 升 华 用 用 认 知 。 在这 个过 程 中 , 同学 们 的 积 极 参 与 是 取 得 教 学 效 果 的关 键 , 以 在设 计 课 题 的 时候 , 定要 找 到 所 一 能 激 发 学生 兴 趣 , 能立 即付 诸 动 手 、 脑行 动 的可 并 动 行 性 策 略 , 参 与 、 动 、 跃 的 探 究 氛 围 中 形 成 探 在 互 活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化学课堂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和策略研究
探究教 学研究 ・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化学课 堂有效开展探 究性学 习的案例 和策 略研 究
张 志 辉
( 州 市朝 阳 中 学 江 苏 常 州 2 30 ) 常 10 0
摘 要 : 究 性 学 习是 新 课 改 中必 需也 是 必 要 的 , 课 堂 中 中很 多探 究 却是 “ 探 究” 学 生是 “ 主体 ”如 何 让 课 堂 撂 究 成 探 但 伪 , 伪 。 为 真 正 的探 究 , 学 生成 为 真 正 探 究 的主 体 ? 文章 从 一 些课 堂 实例 中 对此 展 开 讨 论 和 总结 。 让
问题 , 学生从 记忆知识 转化 为学 习 、 使 掌握知识 , 这本 身
就 是 教 学 的 进 步 和发 展 。
但 是 随 着 化 学 课 堂 中 越 来 越 多 探 究 性 学 习 内 容 的 引 人 , 带 来 了一 些 问 题 , 中 最 为 突 出 表 现 也 就 可 以 也 其 从 文 章 开 头 学 生 对 话 中 的 一 些 信 息 体 会 出来 : “ 玩 ” — 学 生 缺 乏 探究 的 目标 。 好 — “ 看 ” — 学 生 对 探究 没 有 正 确 的认 识 。 好 —
很难满足探究 性学习的时间要求 。
为 了能调解这一矛盾 , 些高 中化学 教师就 不得不 一 把 一 些 探 究 性 的 内容 改 造 为 “ 探 究 性 ” 习 , , 探 伪 学 如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究镁 的性质 时 , 让学生 把点燃 的镁条放 入盛有 C O 的集
气 瓶 中 ; 探 究 原 电池 形 成 条 件 时 , 学 生 分 别 架 设 不 在 让
针对 以上 在探究性课 堂 中出现 的一些 问题 , 文作 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李士更
唐山市丰南区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3302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
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探,通过对化学小课题的研究、探讨,通过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掌握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旧知识进行新组合,进行探究,得出新的结果。
这种“新的结果”可以是学生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想象,新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其根本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设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真正地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
2和H
2
O,反应消耗的O
2
和生成的CO
2
均为原有
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
2→2molCO
2
+?H
2
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
2
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
元素燃烧时不耗O
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
2
(H
2
O)
X
,
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
2H
4
O
2
,结构简
式为:CH
3COOH或HCOOCH
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与生成CO
2
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
机物中,式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某两种C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式量分别为a和b(a<b)则b-a必定为________(数字)的整数倍。
解法探究:
题2:没有确切的体积值,则可先假定为1体积有机物,则同第一题,得出分子通式为
C
2(H
2
O)
X
,再讨论:若2体积时则为C
1
(H
2
O)
X
,0.5体积时为C
4
(H
2
O)
X
,若为任意体积时则为
C n (H
2
O)
m
,此为任意通式。
结果可为:甲醛CH
2
O、乙酸C
2
H
4
O
2
、甲酸甲酯C
2
H
4
O
2。
题3:耗O
2
为1体积时,1mol有机物+1molO
2
→2molCO
2
+?H
2
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
中含2摩C,生成物CO
2
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2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2摩
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
2O
2
(H
2
O)
m
,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有机物,则通式为(CO)
n
(H
2
O)
m
题4:耗O
2为3体积时,1mol有机物+3molO
2
→2molCO
2
+?molH
2
O 由原子守恒知有
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
2
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6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
4摩H原子燃烧时耗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为C
2H
4
(H
2
O)
m
,推广为任意体积,则为
(CH
2)
n
(H
2
O)
m
题5: 耗O
2
与生成CO
2
的体积比为3:4,分析时按3体积O
2
与4体积CO
2
即可,写为 1
摩有机物+3摩O
2→4CO
2
+?H
2
O 同理得通式为C
4
O
2
(H
2
O)
m
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
为(C
2O)
n
(H
2
O)
m。
所以答案为:(1)C
2
H
2
O
2
乙二醛(2)18
探究成果总结:
(1)若有确定的体积时,则按确定体积推通式;
(2)若无确定的体积时,则先按1体积有机物推通式,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
规律总结:此类题以生成CO
2与给定耗O
2
关系,则以C为准进行推断讨论,结论为:
(1)当耗O
2:生成CO
2
=1:1时,分子通式为C
n
(H
2
O)
m
(2)当耗O
2:生成CO
2
<1:1时,分子通式为(C
a
O
b
)
n
(H
2
O)
m
(a、b为最简整数)。
(3)当耗O
2:生成CO
2
>1:1时,分子通式为(C
a
H
b
)
n
(H
2
O)
m
(a、b为最简整数)。
探究成果变式发散:若题目中给定为耗O
2与生成H
2
O时,则以H原子为准进行讨论,通
式在H
n (CO
2
)
m
的基础上变化。
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给学生的启迪是对问题要进行探究发现,追本求源,发现本质,再度创新。
长期训练学生不盲从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对同一个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探究,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自主创新、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学习方法,其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特别强调自主参与。
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