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

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

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

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

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用以发展自己。

4.选择:批判的吸收。

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

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

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

研究原则。

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

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

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

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

展。

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

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

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

种方法。

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

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

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

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

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

的研究方法。

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

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

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

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

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

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

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

情况下进行的实验。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

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

的实验。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

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

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

识之间。

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

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

关的欲望

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

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

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

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

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

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

原则支配

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

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

来的一部分

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

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

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下是自身发生变化

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

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

中去。

2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

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

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2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

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

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

现过程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

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

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4.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

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

的形式。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

特征

25.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

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

26.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

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

27.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

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

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

所导致的变化。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

童发展

28.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

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

和使用方法为结果的活动。

29.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

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

动。

30.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

要为基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

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

31.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

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

础。

33.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

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

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

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

式。

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

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

景。

35.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

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

代替的物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

体。

36.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

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

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

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

特征。

37.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

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

是根据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

模仿他人的行为。

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

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