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和C教学说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1金刚石、石墨、C60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1金刚石、石墨、C60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1金刚石、石墨、C60 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基本概念;2.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1.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金刚石、石墨、C6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2.实验用具和材料;3.学生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观察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入化学,引发学生思考。

如:“你们知道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吗?它们在结构和性质上有何不同?”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概念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与实验进一步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1 金刚石的结构和性质金刚石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晶体。

其结构是由一个个简单正八面体按着层状排列而形成的。

金刚石具有很高的硬度、熔点和热稳定性。

2.2 石墨的结构和性质石墨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晶体。

其结构是由一层层平行的碳原子层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叠加而形成的。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润滑性。

2.3 C60的结构和性质C60是由60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球形分子。

其结构是由五角星和六角星构成的球形结构。

C60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

3.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3.1 金刚石的应用金刚石由于其硬度高、热稳定性好的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如切割、打磨、刻字、磨头等。

3.2 石墨的应用石墨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和润滑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如制造电极、导电涂料、润滑剂等。

3.3 C60的应用C60由于其良好的反应活性和特殊的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研究、医学领域等。

4.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的导电性、磁性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这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材《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同素异形体”,详细内容涉及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2. 了解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难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这些碳同素异形体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2)石墨的结构与性质;(3)C60的结构与性质;(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验,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3.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举例说明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石墨:层状结构,C60:足球烯结构;(2)例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60转化为石墨;(3)金刚石:饰品、工业切割;石墨:电极、润滑剂;C60:超导材料、药物载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掌握程度如何,实验环节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碳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2)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3)进行关于碳同素异形体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重点分析这三种碳单质的异同,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并能解释其成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重点: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碳单质样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讲解三种碳单质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实例。

5. 课堂实验:观察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3. 三种碳单质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说明其优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碳单质,如纳米碳管、富勒烯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碳单质的应用,提高化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材料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材料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材料《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继第二、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单是碳的几种重要的单质,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的时代感、反映化学学科元。

金刚石、石墨和C60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物质组成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学习这节课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开始,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碳的氧化物起着铺垫的作用。

除了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等陈述性知识,背后还承载着认识物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工具性功能和价值。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钻石、玻璃刀、铅笔芯等金刚石、石墨制品分析和探究,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同时让学生学会对比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2)从金刚石、石墨的用途出发推测并验证它们的性质,再从结构上分析它们的性质差异,进而建立性质决定用途、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4)用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的”的观点;通过了解化学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难点:使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技能和一些概念,已经知道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研究,还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金刚石、石墨制品如钻石、铅笔芯等比较熟悉。

但学生不能将钻石、铅笔芯等制品和金刚石、石墨联系起来,并且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2单元“碳的世界”中的第1章“金刚石、石墨和C60”。

具体内容包括: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以及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

2. 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并能运用该概念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共性与特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的区别。

重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模型,PPT展示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放大镜、导电实验装置等),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2)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3)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探讨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6. 实验演示: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2. 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验现象及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结果。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硬度大,导电性差;石墨:层状结构,导电性好,硬度较低;C60:足球烯结构,导电性能介于金刚石和石墨之间。

第六单元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说课稿

第六单元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说课稿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的单质,第二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

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和导电性以及C60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

由于本书第五章、第六章化学抽象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下降。

而本节课教材图文并茂并联系最新科技成就,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生活、生动有趣,可以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可知他们对新鲜事物有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动手试一试、做一做。

而这节课的知识就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如钻石、玻璃刀、铅笔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手尝试做探究实验如玻璃刀划玻璃、石墨电极和铅笔芯的导电性、触摸铅笔芯粉末、木炭吸附性实验等可以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分子的结构特点。

(2)知道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C60(3) 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自学预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利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理解、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3)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并通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的观点。

、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通过对C60【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处。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p ,懂得物质构造、性质和用处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C60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开展的目光看问题,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用处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p 以及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响。

教学工具仪器:金刚石的分子模型、石墨的分子模型、C60的分子模型、玻璃刀、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导线、灯泡、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足球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能组成单质,那么同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物质呢?研究说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展示玻璃刀、C60的分子模型、铅笔)。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碳的单质1.金刚石师:展示金刚石及模型:生:学生观察金刚石样品后,尝试描绘有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呈现正八面体构造。

师:金刚石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水泥,甚至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制作钻头用于地质钻探、开采石油和打井等。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物质。

2.石墨师:金刚石对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但是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

师:展示石墨及模型:师:(1)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什么感觉?(2)用石墨在纸上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生:(1)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2)留下深灰色的痕迹。

师: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常用石墨作铅笔芯。

此外,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用来制作石墨电极。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共分两课时完成。

本设计主要介绍了碳的典型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在第1课时进行探讨。

碳单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主要从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通过前几个单元的研究,学生已经具有由现象知其性质、由性质知其用途的学科思维,因此能够通过生活中碳单质的用途推断其性质。

本节课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模式。

主要采用了通过对比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物理性质的差异在于碳原子空间排列不同,贯彻微粒观的同时也强化学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主要采用体验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并辅以生动的影音及动画,目的是使知识活动化、游戏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研究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

以碳元素存在的广泛性引入,让学生对碳元素感到好奇,有力地激发兴学生研究的兴趣,更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播放几种碳单质的介绍,将课本中零散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放开思维、积极动手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从而对比、归纳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差异原因。

为开阔学生视野,展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碳单质的新发现层出不穷,重点展示了石墨烯的最前沿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展,以体现化学教学与时俱进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只局限于书本和题。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一些重要物理性质和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019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精品教育.doc.doc

2019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精品教育.doc.doc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 , 从其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两部分,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和C60 分子的结构特点,并穿插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 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地增减,加入了大量的媒体素材。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接触到物质,使他们对物质有一定地感官认识。

但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内容,又让他们进入了抽象的世界。

这一课的到来,使学生回到了物质世界,回到了直观感受,回到了实验探究。

所以,这一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

这也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课题,教师应抓住学生对知识渴望和对物质好奇的心理,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并收集整理,用于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⑴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⑵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⑶ 培养从媒体素材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以及从比较和归纳中找出问题,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的能力;⑷ 通过实验培养探究能力;⑸ 能正确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⑴ 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⑵ 能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 树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⑵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⑶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㈡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⑴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⑵ 通过媒体素材的展示培养学生对信息捕获、整理、归纳、比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⑴ 正确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⑵ 课前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四、教法、学法分析1. 教法:⑴ 引导法⑵ 展示法⑶ 启示法⑷ 互动法2. 学法:⑴ 自主学习法⑵ 讨论法⑶ 探究法五说教学程序1. 设置情景动手实验引入课题2. 认识金刚石和石墨播放视频:金刚石和石墨讨论填表学生提问播放视频:人造金刚石过渡介绍焦炭、活性炭、炭黑播放视频:焦炭、活性炭、炭黑播放视频:木炭吸附溶液中的有色物质讨论展示图片3. C60 分子播放视频:C60 简介展示图片课堂练习六、说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贴进生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这样使学生用化学科学来实践化学,在生活中学化学,体验到化学的价值,有力地促进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该课的另一特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之所在; 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和用途 • 四、木炭、活
性炭
同一类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
形成的单因质素不同。
•一、问题 •二、金刚石 •三、石墨 •四、C60 •五、小结 •六、练习
金刚石 石墨
金刚石
二 金刚石
• 一、金刚石 • 二、构造 • 三、物理性质
和用途
金刚石的构造
金刚石的构造
• 一、金刚石 • 二、构造 • 三、物理性质
和用途
网状构造
金刚石的金物刚石理的性物质理和性用质和途用途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 物质
木炭和活性炭含有吸附性
构造 决定 性质决定 用途
练习
1.这个六实验练阐明习了活性炭的什么性质
•一、问题 •二、金刚石 •三、石墨 •四、C60 •五、小结 •六、练习
活性炭含有吸附能力
练习
2.金刚石练、习石2墨、 C60都是由碳元素
______构成的单质。但是,它们的
• 一、C60 • 二、构造
四 CC6600
C60C构60的造构造
• 一、C60 • 二、构造
每一种C60分子都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
•一、问题 •二、金刚石 •三、石墨 •四、C60 •五、小结 •六、练习
同五一小种小元结结素也能够构成不同
的物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等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质。
几个不同的单质
几几个个单不同质的单质
金刚石
石墨
足球烯(C60)
金刚石、石墨、 C60都是由碳元素构
成的单石墨 •四、C60 •五、小结 •六、练习
同一种元素能够构成不同的单质
因素:同一类原子,排列方式 不同,所形成的单质不同。 例如:金刚石、石墨、 C60都是 由碳元素构成,因此它们的化学 性质相似,但它们的物理性质不 同,根本因素就在于它们的原子 排列方式不同。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课件.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课件.

2、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因为它 们的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金刚石 、石墨 和C60
环节一 环节二
对比实验,再探新知 小组分工: 1、2人按书P107实验6-1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 在书中表格作好记录。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六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你相信坚硬美丽的钻石和松软灰黑的石 墨,都是纯净的碳构成的吗?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金刚石 、石墨 和C60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你相信坚硬美丽的钻石和松软灰黑的石 墨,都是纯净的碳构成的吗?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读 教材P110-111页内容。
环节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谢谢!
活 动 一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金刚石 、石墨 和C60
环节一
合作学习,获得新知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六
问题串二:
1、通过课文、生活常识、视频资料等信息了解金刚石、 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提示:表格可以不填满。 2、结合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小组讨论物质的性 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1.小组分工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观察、问题探究等任务。
2.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小组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来自,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能够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领域,了解碳单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碳单质(金刚石、石墨或C60)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比较所选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3.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引导学生从结构、性质、应用等方面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点。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特点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的化学思想之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

本节内容较简单,但对化学知识的系统和总结性很强,便于学生参与活动,训练思维,对前面已经学过的物质分类、质量守恒定律、水的净化及已有渗透的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好的总结和拓展,是学习巩固这些知识的重要素材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化学结合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需要,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知道C60的分子结构及其部分用途;(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探讨探究,体会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围绕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前提,达到过程与方法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以“金刚石、石墨、C60”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类型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之前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二)主要内容1. 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差异;2. 化学键的类型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3. C60分子的结构及其特殊性质。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2.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了解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3. 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理解其特殊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 通过讨论、问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差异;2. 化学键的类型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3. C60分子的结构及其特殊性质。

(二)难点1. 理解金刚石、石墨结构差异的原因;2. 掌握化学键类型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3. C60分子结构的理解。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知识。

针对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特点,我会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有何不同?这会对它们的物理性质产生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答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采用问答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针对化学键类型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___化学教师___。

很高兴能够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起研究交流。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之后,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从化学视角去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比如氧气、氢气和水等物质。

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又进一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

本单元将继续引导同学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分两课时完成本课题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第二课时研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

这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等的观点。

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与插图,使同学们主要明确以下问题: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型及其用途。

5)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利用微观模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3)通过探究实验使主动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讨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知识拓展,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含反思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其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3.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异同。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b.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差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异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习效率。
c.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金刚石、石墨和C60,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b.新课内容:以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呈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c.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反馈。

《金刚石、石墨和C》教案 2022年(公开课)人教版精品教案 (2)

《金刚石、石墨和C》教案 2022年(公开课)人教版精品教案 (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沉着说课本课题包括两局部 .第|一局部介绍碳单质 ,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 ,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表达结构的观点 .第二局部通过学生回忆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 - -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响 ,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响 ,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化学反响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复原反响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 ,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开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响 .教学方法观察 - -分析 - -总结 .实验探究 - -分析 - -归纳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那么 ,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展示]金刚石 ,石墨、C60分子模型[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 ,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展示]玻璃刀[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 ,用它来裁玻璃 .[设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金刚石很硬 ,所以可用来裁玻璃 .[板书]一、碳的单质1.金属石很硬 ,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 ,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 - -钻石 ,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 ,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 ,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引导]观察石墨样品 ,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 ,有何感觉[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介绍]由于石墨很软 ,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 ,但由于太软 ,光用石墨作笔芯 ,既易断又易磨损 ,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 .最|软的铅笔是6B ,最|硬的铅笔是6H ,HB铅笔那么软硬适中 .[演示实验]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 ,接上电池和灯泡 ,接通电源后 ,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学生观察]灯泡发亮 .[设问]看到这个现象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答复]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 .[展示]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教师]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 ,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广 .试总结石墨的重要性质 .[学生]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板书]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介绍]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 ,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 ,参加一滴红墨水 ,使水略显红色 .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 ,轻轻振荡 ,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颜色褪去 .[教师]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外表积大 ,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另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板书]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 .[设问]利用这一性质 ,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学生发言]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展示]防毒面具[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论并板书]4.性质用途[教师]随着科技的开展 ,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 ,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 ,另外还有碳管 .[展示]C60分子模型[投影][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 ,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 ,分子形似足球 ,又名足球烯 .[设问]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 ,它们的性质类似吗[学生答复]性质各不相同 .[总结并板书]5.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 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 ,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过渡]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 ,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投影]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答复]常温下 ,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板书]1.常温下 ,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设问]假设升高温度 ,又如何呢[回忆提问]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 +O2点燃CO2[介绍]当碳不充分燃烧时 ,生成一氧化碳 .[总结板书]2.高温下 ,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响 .(1)跟氧气反响:C +O2点燃CO2(充分燃烧)2C +O2点燃2CO(不充分燃烧)[引导]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 ,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 ,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 .然后先撤出导气管 ,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观察现象并分析 .[学生活动][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 .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设问]上述反响的反响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 ,你能写出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板演][板书](2)跟某些氧化物反响2CuO +C高温2Cu +CO2↑[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 ,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讨论答复]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 ,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讲解并板书]3.复原反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响 .复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复原性 .[练习]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2Fe2O3 +3C高温4Fe +3CO2↑请问:这个反响是否是复原反响假设属于复原反响 ,哪种物质具有复原性[答复]此反响是复原反响 ,其中碳具有复原性 .[介绍]工业上常利用碳的复原性 ,制取多种金属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何收获[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单质 .首|先认识了几种不同的碳单质 ,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然后重点分析总结了碳的化学性质 ,最|后总结出了复原反响及复原性的概念 .[作业]习题2、3、4 ,家庭实验2 .板书设计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很硬 ,可用来切割玻璃 .2.石墨很软 ,有良好的导电性 .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 .4.性质用途二、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 ,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高温下 ,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响 .(1)跟氧气反响:C +O2点燃CO2(充分燃烧)2C +O2点燃2CO(不充分燃烧)(2)跟某些氧化物反响 ,2CuO +C高温2Cu +CO2↑3.复原反响: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响 .复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复原性 .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响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备CO2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 ,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汁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 ,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 ,并制取CO2 .教学方法理解资料 -一分析探究 - -归纳总结 - -反思小结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1)仪器:小试管、药匙、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大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及单孔塞、带塞子的弯导管、水槽、酒精灯;(2)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条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响原理CaCO3 +2HCl = = = =CaCl2 +CO2↑ +H2O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局部 .固体和固体反响反响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反响气体发生装置液体和液体反响……反响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密度比空气大的 - -向上排气法排空气法气体收集装置密度比空气小的 - -向上排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响〕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拟制取原理〔写化学方程式〕反响物的状态反响条件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或小是否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响二氧化碳氧气氢气{讨论}如何判断气体密度的大小 ?用以下仪器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三、制取CO2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参加药品;3.制取收集气体 .[思考]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以CO2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CO2已收集满四、验证CO2气体的方法(见板书设汁)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 ,假设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生成的气体是CO2 .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假设木条熄灭 ,那么说明CO2已收集满 . [探究]1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2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3能否用Na2CO3代替CaCO3 ?4收集满CO2的集气瓶正放还是倒放在桌面 ?[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是什么[总结]1. 选择反响原理;2.选择适宜的实验装置;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 .板书设计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响原理CaCO3 +2HCl = = =CaCl2 +CO2↑ +H2O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三、制取CO2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参加药品;3.制取收集气体 .四、验证CO2气体的方法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 ,假设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生成的气体是CO2 .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假设木条熄灭 ,那么说明CO2已收集满 .五、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选择反响原理;2.选择适宜的实验装置;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刚石石墨和C教学说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一。

碳是重要的化学元素,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前面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使本单元的高度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内
、木炭及活性炭的重要物理性容: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
60
质、结构特点和用途;另一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加热或高温下可以和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等物质起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的微观构成、物理性质和用途。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
60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碳的单质。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确定学习化学的志向。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教学理念
本课题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出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采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图文并茂,使知识活动化、游戏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肯定和鼓励。

三、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教师)化学实验室需要购买活性炭,请大家和我一块进行网上购物去吧!咱们到这个名为卖“炭”翁的商店逛逛去。

本节课的教学课堂就设置在这个商店里。

学生在逛商场的过程中,经过讨论、探究,轻松、愉快的达到各项学习目标。

这种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新奇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到,化学和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讲解]
(教师)给学生展示商店里面商品的图片:大家看看一号柜台出售的是金刚石类的,有人造的和天然的金刚石,由金刚石打磨而成的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钻石,由金刚石制成的用来切割的玻璃刀和钻头。

大家根据金刚石的用途能够推测出它的性质吗?
(学生回答)金刚石是透明的正八面体,非常坚硬。

(教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咱们继续去买咱们需要的活性炭吧。

二号柜台出售的是石墨类商品,请大家观察它的颜色,这些是由石墨制成的产品,有铅笔芯,润滑剂,电池的碳棒,坩埚。

大家能不能推测出石墨具备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深灰色片状固体,软,滑腻,导电,耐高温。

(教师)很好,咱们要购买的活性炭就在下个柜台。

这里还有用来烧烤的木炭,咱们需要购买的活性炭就是这样的黑色固体。

这里还有美观的炭雕呢,它们可以用来吸附室内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

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给学生以美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美化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

(教师)咱们今天在卖炭翁的商店里还真实看到了很多商品呢。

大家有没有意见要发表呢?
(学生)为什么,金刚石、石墨会出现在卖“炭”翁的商店里?
(教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科学研究表明,它们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象木炭、活性炭、木材墨水等都含有碳元素,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把它们称为“碳”。

板书:一、碳的单质
(学生)既然它们都是碳元素形成的,那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异那么大?
(教师)多媒体展示他们的微观结构,揭示差异原因。

它们都是碳元素形成的,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再来看看商店的镇店之宝---两幅古代字画吧,墨迹历经前年也不变色,大家讨论以下,为什么字画能保存这么长时间呢?
(学生)保存妥善,墨迹稳定。

(教师)不错,用来书画的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稳定
(教师)碳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这么稳定,出示图片:寒冷的冬天用烧火来取暖。

看来,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泼性也增强。

2.可燃性
板书:C 十O 2CO 22C 十O 22CO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商代司母戊铜鼎的资料,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我们的祖先在4000多年前是如何制取铜单质的。

四人一组讨论,推选一人发言。

设置一个这样的内容,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引出了碳的还原性,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教师)大家的发言都很有道理,原来,碳是其中的功臣。

3.还原性
板书:碳+氧化铜铜+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
为了突破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使学生初步了解选择实验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下节课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打基础(教师)咱们看看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仪器吧。

氧化铜和碳粉是什么状态的,放置在什么仪器里面?什么反应条件,需要什么仪器?想检验生成物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仪器设计出来了,一起来做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发现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在这个反应里,氧化铜的氧被碳夺取,这种反应是还原反应,碳具有还原性。

碳是重要的元素,利用它的还原性,可以应用于工业冶金。

焦碳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将铁的氧化物还原,得到金属铁。

碳还有其他的用途。

分子及其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知识延伸]C
60
[回顾小结]按照黑板板书的提纲对本节知识进行回顾。

[课堂反馈]
1、金刚石、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它们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D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不同
2、把经过烘干的过量的碳粉和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的铺在硬质试管底部,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请你对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猜想:气体是(写一种)
2)实验操作是
3)现象预测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已存放如下药品,我们今天买的活性炭应该放在()
这些题考查了碳的物理性质差异原因、化学性质,将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其中第三题照应了开头,实验室是如何将购买的活性炭分类保存的。

[布置作业]
做一做:
1、把一根石墨电极或6B铅笔芯和导线连在一起,接通电池,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2、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在碟子底部上收集炭黑
选做题:设计实验证明金刚石、石墨、木炭都含有碳元素。

开放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兴趣融入到生活中,选做题供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完成。

[结束]出了商店,看着商店的名字—卖“炭”翁,大家提议:可以将名字改为卖“碳”翁。

在教师的肯定下,结束了愉快的购物之旅,也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