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备战喜马拉雅山——美国智库关于中国军队对印高原山地作战分析

备战喜马拉雅山——美国智库关于中国军队对印高原山地作战分析

备战喜马拉雅山——美国智库关于中国军队对印高原山地作战分析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24期编者按: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结束后,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9月20日刊发兰德公司研究员凯文·麦考利的文章,以公开资料为依据,从作战环境、兵力调配、战役联合、武器装备、战术理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印度高原山地方向作战准备的有关情况。

本刊特邀请专家整理成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证实或同意其文章观点。

2017年8月底,经过数周的紧张对峙后,中国和印度分别从洞朗地带撤军。

这场始于6月的对峙事件长达两个多月,其导火索源于中方在洞朗地区修建公路。

印度对此非常敏感,认为洞朗地区不仅关乎其盟友不丹的安全,而且临近连接印度本土和东北部各邦的狭窄走廊地区(译者注:即西里古里走廊,长22千米,最窄处仅有22.5千米,是连接印度东西部的咽喉要道),对印方利害攸关。

而中国对印军越境极为恼火,一再向印度施加压力,甚至公布了中方对洞朗地区拥有主权的法理主张。

中印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尽管边境事态已经缓和,但中印边境问题目前只是暂时搁置而没有最终解决。

如果中印双方决定再次在洞朗地区进行对抗,中印两军将不得不面对艰难的高原山区地形和复杂气象条件。

为了应对边境突发意外情况,中印两军近年来都大力发展高原山地作战部队。

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原山地作战理论和部队训练等情况研究,对预测中印未来边境战役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作战条件特殊地形和气象条件对信息化作战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许多地区都属于山区地形,即使是台湾也并不例外(极有可能发生山地、岛屿、城市作战)。

山地作战必然成为解放军未来边境反击战的作战样式之一。

山地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分布较广,约占中国总面积的33%,在边境地区所占比重更大。

一般情况下,中国山区道路稀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较少,资源有限。

地形山头林立、沟谷纵横,山形曲折变化,遮蔽环境复杂,通视条件较差。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增分测评卷02-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增分测评卷02-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密○ 封 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当地时间2023年6月7日,美国夏威夷,熔岩从基拉韦厄火山喷涌而出,火山喷发将火山灰抛撒至30千米的高空(下左图)。

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等物质可能会产生“阳伞效应”(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给地球造成多种影响。

下右图为地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本次火山喷发物最高冲到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宇宙空间2.“阳伞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上右图中( ) A.①增加 B.②增加 C.③减少 D.④减少3.受“阳伞效应”的影响( ) A.周边海域降水减少 B.航空飞行不受影响 C.太阳活动强度减弱 D.气温日较差变小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

当地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种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洼地之中。

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蓝莓植株遭受冻害。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下列关于当地农民采用堆雪覆盖植株方式防止冻害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堆雪覆盖,减少地表热量散失B.堆雪覆盖,增强地面辐射C.堆雪覆盖,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积雪消融释放热量,可以维持大气温度5.人们发现,与半山坡的野生蓝莓相比,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其原因可能是( )A.半山坡地面辐射强,温度高B.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C.冬季夜晚盛行谷风,使山坡温度升高D.夜晚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初冬时节,北方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裹上了一层植物绷带,就像穿了“衣服”(植物绷带多采用可降解的蓝、绿色纤维材料,含有羊毛和棉等动植○ 订 ○ 密 ○ 封 ○ 订 ○ 线内 要 题 物纤维,此外还含有一定的植物创伤愈合生长剂等),一般包裹至地面1.1~1.5米的高度。

浅谈地理环境对体育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体育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体育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福建省明溪县第一中学黄志扬(365200)摘要:,体育运动受地理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世界很多的体育运动形式都刻有深深的地理烙印。

随着体育远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地理环境对体育远动的影响已引起国际体育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地理环境、体育、影响世界很多的体育运动形式都刻有深深的地理烙印:英伦三岛上的近代户外运动,澳洲的水上运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雪运动,非洲黑人的长跑运动,我国蒙古族的马术、摔跤,藏族的登山等,还有我国“南人善舟,北人善马”之说。

这些都是由于各国和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不同,影响了体育运动项目的地域性分布,所以地理环境对体育远动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地理数理位置对体育远动的影响。

1、纬度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不一,从一纬度到另纬度昼夜长短会改变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生活节奏的紊乱;不同纬度地区的地磁强度、地球重力也不同。

这些都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远动状态造成影响。

2、经度的影响:不同经度地区的时刻不同,所以运动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同经度)会出现时差的问题。

时差会造成人体的生物钟、昼夜节律发生紊乱,出现很多症状:失眠、消化不良、反应迟钝,不能判断时间、工作能力下降、疲倦无力、情绪反常等等。

为了使运动员有良好的竞技状态就必须采取措施克服时差的问题。

可以先算出比赛地点与当地的时差是多少个小时,再根据时差数来提前或推迟几个小时练习、训练,以适应比赛地点的昼夜节律。

如:27届悉尼奥运会用的是东10区的区时,而我国是东8区,比我国提前俩个小时,于是把运动员的作息时间提前俩个小时训练10天左右,有了这段时间适应就可以把运动员的时差影响减到最小程度,有利于我国的运动员发挥出较好的成绩。

二、天气、气候因素对体育的影响。

1、温度、降水的影响:大型远动会举办的地点和时间要考虑气温、降水的影响。

夏季奥运会举办地的纬度不宜太高或太低,高纬度温度低,天气冷;低纬度温度高,天气热,所以往往选在温带。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15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15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15篇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模板1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七年级下册地理同步检测训练及解析——黄土高原

七年级下册地理同步检测训练及解析——黄土高原

七年级下册地理同步检测训练及解析——黄土高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未命名一、选择题1.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B.C.D.【答案】B【解析】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读图可知:A是西藏自治区,B是宁夏回族自治区,C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2.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少地多B.誉为“塞上江南” C.生态环境脆弱D.村落集中在黄土梁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不少地区是国内闻名的贫困地区.近几十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少地方已满目青翠,林茂粮丰,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局面,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读“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回答下列小题:3.图中表示黄土墚地貌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③4.当地传统民居窑洞的特点是( )A.多依山挖掘B.窑洞门口多向北C.多占用良田D.造价较高5.黄土高原比山东半岛所产苹果口感更甜,其原因是( )A.土壤肥沃B.日照充足C.水源丰富D.昼夜温差小【答案】3.B4.A5.B【解析】【分析】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这里受水土流失严重的影响,慢慢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其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等。

3.黄土梁是黄土高原中黄土塬被沟谷分割开的丘陵地貌,在以上三个图中,②图所示的地形是黄土梁,故选B。

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区同步训练(含解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区同步训练(含解析)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区一、单选题(共26题;共52分)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区域是()。

A、青藏高原B、长江上游C、云贵高原D、三江源地区2、下列大河,不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是()A、长江B、黄河C、雅鲁藏布江D、珠江3、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属于()。

A、高原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气候4、下面词语描述的不是三江源地区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高悬B、湖泊星罗、沼泽密布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D、羽族炫翎、蹄类竞骄5、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A、三江自然保护区B、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C、九寨沟自然保护区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6、以下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江是指图中的①②③B、三江是指图中的②③④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7、下列物产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的是()。

A、耗牛B、青稞C、甘蔗D、藏山羊8、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不是()。

A、改善三江源地区脆弱生态环境B、保护珍稀濒危动物C、促进三江源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D、提高当地牧场的承载力9、对三江源的保护措施,不正确的是()A、退耕还林还草B、全面禁猎C、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D、大力发展旅游业10、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的后果,正确叙述是()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长度也会变长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原貌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化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2)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

培养学生的读某某某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准备】教师: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某某某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某某某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某某某,黄土高原景观某某某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某某某及原因分析。

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

力某某某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某某某片的分析和归纳。

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

(可以随时抢答)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 导学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 导学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以________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2)以________为核心,发展旅游业(3)以________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________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________、调整人口________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四、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治理1.概念: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岩石大面积裸露的演变过程。

2.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基础条件):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2)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贫困,居民生态意识淡薄,过度樵采、陡坡耕种、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3.不利影响(1)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2)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3)石漠化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4.综合治理(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2)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

(3)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垦荒。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5)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减少森林消耗。

(6)对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将部分人口转移到适宜地区。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预习自测】读图,完成1~2题。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B.乙C.丙D.丁2.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甲B.乙C.丙D.丁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跟踪训练(有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跟踪训练(有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八下地理跟踪训练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单选题1.我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都很丰富的省区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青海省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2.下列物产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的是()。

A. 耗牛B. 青稞C. 甘蔗D. 藏山羊3.三江源地区冰川高悬,雪山连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下列称号属于该地区的是()A.亚洲天然植物园B.东方明珠C.中华水塔D.干旱的宝地4.位于青藏地区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三江’’的发源地。

那么,“三江”指的是()A. 黄河、长江和金沙江B. 黄河、渭河和澜沧江C. 黄河、长江和澜沧江D. 金沙江、长江和澜沧江5.读图“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完成下题。

(1)关于A河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 河流上游处在青藏高原上B. 河流最后出国到南亚C. 河流拐弯是受地形因素影响D. 河流最终流入太平洋(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除澜沧江以外,另外两条是()A. 长江、黄河B. 长江、雅鲁藏布江C. 黄河、珠江D. 珠江、塔里木河6.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下列哪三条河流的源区()A. 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B. 长江、黄河、澜沧江C. 长江、黄河、怒江D. 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7.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头地区中的“三江”指的是:( )A. 珠江、长江、黑龙江B. 黄河、长江、黑龙江C. 珠江、长江、澜沧江D. 黄河、长江、澜沧江8.下列人类活动中,属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是()A. 居民将垃圾分类装袋便于回收B. 餐饮行业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C. 节日期间大量互赠纸制贺卡D. 公共浴池大量使用一次性牙刷9.读“青藏地区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中铁路名称是青藏铁路B. 图中A代表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C. 图中城市B是“日光城”拉萨D. 图中D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2)D自然保护区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

高原地理知识教育教案

高原地理知识教育教案

高原地理知识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原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高原地理的形成与演化、高原地形特征、高原气候特征、高原资源分布等。

2.掌握高原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高原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动植物资源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环保措施。

二、教学内容:1.高原地理的形成与演化由于高原地区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建了原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通过学习高原地理的形成与演化,让学生了解高原地理的基本特征。

2.高原地形特征。

高原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地势高、地势复杂、地势起伏大、地形各异等,通过分析高原地形特征,让学生了解高原地形的复杂性,探究其对高原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3.高原气候特征。

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温度低、气压低、空气湿度小、降雨量少等。

通过学习高原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高原气候的复杂性,探究其对高原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4.高原资源分布。

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墨、铝土矿、锡矿、铜矿、银矿等。

通过学习高原资源分布,让学生了解高原资源的丰富性、重要性,探究其对高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

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包括水资源短缺、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丧失等,应当采取相关的环保措施。

通过学习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让学生了解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环保措施的必要性,探讨相关的环保措施。

三、教学方法:1.前沿讲解法。

通过讲解高原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原地理的特征与复杂性。

2.影像展示法。

通过展示高原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物种分布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更有直观的感受与认识。

3.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环保措施等案例,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思考高原地理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估:评估方式主要分为课堂评估和实践评估两种方式。

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全国一等奖】

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全国一等奖】
【展示图片】:景观图
思考:
1.大量的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影响
2.结合黄土高原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结合实验进行推理分析,明确引发水土流失的条件,锻炼学生的思维演绎能力;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同时,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知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进行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经过第一单元中关于“区域认知”和“区域比较分析”的学习后,已基本掌握认知区域、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同时,关于“水土流失”这一概念,学生经过对照实验和现象观察,也能够凭借以往的认知进行相关要素的推断。因此,本节内容中,对他们来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问题认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如何把这个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案例中,去进行成因的分析并思考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对策,则是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的难点。
【承转】: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农耕历史悠久的山区和丘陵,其中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思考:
结合水土流失的条件,想一想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严重
(补充材料: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但现在……)
【小结】: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通过图文资料,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因地制宜地角度明确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构建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青海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青海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等项 目运 动员理想 的高原 训练场所 。
设 有 多 巴 国家 高 原 体 育 训 练 基 地 科 研 康 复 中
心, 主要依 托青 海省 体育 科学 研究所 , 有科研 医务 现
1 青海 高原训 练条 件 . 2 1 . 基地 条件 .1 2
人 员 1 ,另 聘请 了 6名 国内著 名 的高原 医学 、 7人 高 原训 练 、 动 生理 及 医学 专 家 , 运 为省 部 级 “ 原 训 练 高
11 青 海高原 自然 条件 .
分 9 1 个赛段。沿途最高点 36 米 , -1 80 最低点 13 80
青 海 省地 处祖 国西部 , 于青藏 高 原东北 部 ( 位 北 米 , 均 海 拔 20 - 30 平 60 00米 , 合不 同 的赛 段路 况 配
纬 3 . 。 3 .7 , 1 9- 91。 东经 8 .5- 0 .4 ) 3 9 。 1 3 。 属于亚 热 带 、 各 其不 同 的特点 。 此 同时 , 3 o 与 比赛 公路 大多为 高速
青海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青海省体育科研 所副所长
关 键 词 t 居 高 原 耐力 项 目 训 练 实 践 研 究 方法 世
研 究员 马福海
1 青 海省 高原训 练的条 件
界 上其 他 的公路 自行 车赛 。环 青海 湖 国际公路 自行
车以西宁和青海湖为中心 ,比赛距离 10 公里 , 30 共
进 行 了高 原 训 练 。 0 6年 , 着 多 巴体 育 训 练 基 地 20 随 改 扩 建 工 程 的完 成 , 备 战 第 1 为 0届 亚 运 会 和 2 0 08 年北京奥运 会 , 国家 游 泳 队 首 次 到 2 6 3 6米 的 多 巴 基 地 进 行 高 原 训 练 ,并 在 北 京 奥 运 会 获 得 1金 3 银 2铜 3破 世 界 纪 录 的成 绩 。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 小组合作: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收集图片、查阅资料说说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点、并分析原因。

2 .研究性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习成果:1. 知道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 知道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3. 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

4. 举例说出“风成说”科学证据。

5. 演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专题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 通过图片和为文字等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4.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说出反映“黄土风情”的例子。

专题问题设计一、地理位置1. 黄土高原在哪里?2. 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二、自然环境3. 说说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表景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有力的科学证据?5. 你能解释这些科学证据说明了什么吗?6. 你能否为“风成说”再找些科学证据吗?7. 我谈黄土风情知多少。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信息化资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源常规资源教材、地图册教学支撑网络教室环境其他相关教学资料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一:位置范围1.创设情境刚才看到的视频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在那里吗?2. 小组合作(一):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 学生查阅课本得到答案。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2). 小组合作学习“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3). 在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轮廓,并指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的地理位置。

(4).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小组内评价学习结果。

活动二:地表景观3.小组合作(二):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及原因。

(1).通过图片和为文字等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必背知识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达乌鞘岭(祁连山东麓),南到秦岭,北抵长城脚下。

行政上包括山西、陕西两省的大部分和宁夏的南部与甘肃省的东部。

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堆积区。

2、传统的生活与黄土文化1)曾长期处到半农半牧状态,人们生活简单,种植小米(谷子),居住窑洞。

山西人喜食醋。

2、陕北的信天游音乐、安塞腰鼓、剪纸和,是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原因:①黄土高原土质结构疏松;②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不大,但夏季多暴雨;③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有塬、峁和梁三种)④历史上长期的开垦和不合理的农牧方式,导至地表植被稀少,黄土裸露。

后果:①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广种薄收。

②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巨大,在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极容易泛滥决口和改道,形成“害河”。

4、黄土高原的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工作1)广泛的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

2)小流域治理模式:(如右图所示)①在沟谷建挡土墙,防治崩塌。

②在陡坡地上种植生态林或者苹果.枣.杮等果木以增加农民收入。

③把缓坡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梯田,以保证粮食生产。

3)对于生态极度恶劣的地区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安置。

4)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二、专项训练1.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通过实验,图中四个杯子中泥土量有可能最大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模拟实验: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能够说明地表植被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是()A.Ⅰ组 B.Ⅱ组 C.Ⅲ组 D.Ⅳ组3.模拟实验: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实验结论正确的是()A.地面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B.地表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C.降水强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D.黏土土质比沙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4.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景观图,针对该地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图示区域所表示的地貌类型中,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修建梯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打坝淤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C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D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生产6.读“黄土高原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歌诀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条件很特殊,地表破碎遭侵蚀;直立干燥抗蚀差,遇到急雨易崩塌。

构造运动较剧烈,谷坡陡峭滑坡易;植被稀少缺保护,削减雨水能力低。

人类活动是诱因,开荒伐林过牧齐;采矿修路挖窑洞,水土流失不为奇。

2.概括法记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但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工程措施包括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2)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①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森林和草原被毁,使地表的抗侵蚀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林木、开矿和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图表解读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信息获取](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 1 000~2 000m。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该区域降水有何特点?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影响?提示:根据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我们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并且处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具有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和多暴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刘禹锡《浪淘沙》思考探究: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你知道黄河中的泥沙来源于哪里吗?提示: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知识升华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黄土、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的方式创新

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的方式创新

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解决的方式创新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育人之本。

在高三年级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在复习时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果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学习者假如不了解其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实力的提高。

明代学者朱熹《晦翁学案》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慢慢有疑,中则节节有疑,方始是学。

”这里讲的节节有疑,便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只有冲过“这一番”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这一术语源于教化心理学。

探讨表明,学习过程一般要经验以下四个阶段:(一)起先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识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劲,因此一起先学习速度的提高较慢。

(二)快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驾驭了学问、技能的重要规律后,学习成果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爱好大增,因而进步很快。

(三)学习高原期阶段:此时由于已经驾驭了一些学问,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专心,但成果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果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四)克服高原期阶段:学习者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驾驭了新的规律,取得新的成果。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经的四个阶段之一。

1.中学地理学习中高原现象成因的教化心理学分析依据笔者所作的调查统计分析,“高原现象”出现学习成果停滞只是表象, 背后还常伴随学习爱好减退和学习意志减弱。

造成“高原现象”的缘由既有心情因素,也有认知结构因素。

(1)心情因素。

学生的心情是否常常处于良好状态,干脆影响他们的心智技能的正常发挥。

心情因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干脆引发高原现象,它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信念不足。

对于成果中下的学生或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最难学,自己学不好地理,自己的地理成果也许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了”。

这种消极的自我示意渐渐形成了自我否定或自我评价偏低的自卑心理,并且从高一持续到高三,成了挥之不去的明影,覆盖在意识深处。

表示高原地形的事

表示高原地形的事

表示高原地形的事
高原是地球上的一种独特地形,其特点是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小。

它是相对于平原而言的一种地形,具有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

首先,高原的海拔普遍较高。

与平原相比,高原的地面起伏较大,一般在1000米以上。

由于海拔高,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与平原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

其次,高原的地形多呈宽广平坦的特点。

与山地和丘陵等地形相比,高原的地面相对较为平坦,起伏较小。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高原地区的地貌形态相对单一,但也为各种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高原地区的地壳运动较为活跃。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高原地区的地形地貌不断发生变化。

例如,青藏高原就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巨大高原,其形成过程极为漫长且复杂。

在自然生态方面,高原地区的环境条件较为恶劣。

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等原因,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物多样性较低。

但是,一些特殊的生物种群适应了高原的生存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

在社会经济方面,高原地区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一些高原地区,畜牧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例如,内蒙古高原的草原畜牧业和青藏高原的牦牛畜牧业等。

此外,高原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铁等。

总的来说,高原是一种特殊的地形,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

由于其地形的特点,高原在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未来,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
高原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为目的。

在大赛前,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机能、血液运氧机能、骨骼肌代谢等机能能力,而在海拔1000~3000 m范围内
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氧不足和负荷缺氧的专
项训练方法。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前,由于墨西哥城处于海拔2240 m的高原,许多国家的参赛选手为适应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纷纷提前到墨西哥城进行适应性训练,由此出现了一个高原训练的兴起热潮。

70年代以来,非洲世居高原的中长跑选手崛起,高原训练也就引起
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研究。

随着对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深入,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的专门训练途径,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发挥着更大和更普遍的作用。

1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
过少的适应结果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压作用。

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要承受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一个是由于高原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而引起的低氧环境的刺激;另一个大运动量训练造成的体内缺氧。

体能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而衰减的规律是氧分压越低,最大摄氧量减少越明显。

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下降,以至引起血氧过少动脉缺氧是高原的基本特征。

运动员的机体所承受的是两种相互加强的影响中的缺氧机制,即高原氧不足缺氧和负荷缺氧
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等缺氧补偿机制的发展,进而形成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的生理反应,提高了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 高原训练环境的要求
从地理上的分类法与运动训练方面的角度来看,海拔在1000~3000 m的大部分地区称为中度高原。

在高原地区,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也随之变化,地区越高,空气愈稀薄,氧气减少,气压越低,因此高原地区处于低压、低氧的环境。

同时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太阳对人体的幅射量也较大。

海拔高度不同,其产生相应的气压、氧分压、空气密度、含氧量等数值都不同。

不同高度地区气压等数值的变化见表1。

2.1 海拔高度对人体的影响
在气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就下降,从而造成对生物体极为不利的低氧现象。

人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引起肺通量增大,心输出量和红细胞增加等以呼吸循环系统为中心的适应现象。

2.2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气温随着高原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每当海拔高度增加150 m 时,气温下降约1 ℃。

而高原的低温环境会造成心输出量显著增大、肺动脉血压升高及右心室功率对左心室的比例增高而引起右心室肥
大等一系列对气温变化的形态学适应。

然而这种适应现象是有一定界
限的,当海拔过高导致气温过低时,反而会出现与适应相反的高原衰退现象。

这就要求高原训练的高度必须适宜,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2.3 太阳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高原地区随高度增加太阳辐射率增多。

但是,紫外线辐射量的多少与湿度的高低有关。

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对人体有较明显的伤害,尤其是紫外线的伤害作用突出,它可引起皮肤血液容量及血流量增加,使体内重要器官的血容量减少。

相反,气候温和、湿润可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并有利于较高强度的人体活动。

3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适宜的海拔高度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此高度能对机体产生较强的缺氧刺激,同时又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3.1 平原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在1000~1200 m高度的高原,空气的含氧量仅减少10%左右,对身体的刺激不大,有人称之为亚高原。

在此高度训练尚不能达到高原训练的真正要求。

高原训练的生理反应之一是红细胞生成素(EPO)增高,并由此启动红细胞的增加。

国内的研究报告指出,在1200 m 以下,对EPO不起什么作用,只能作为过度性的训练高度。

从历史上各个国家的高原训练经历来看,基本是在1500~2700 m之间,而1800~2400 m的海拔高度被认为是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因为这样的海拔高度是EPO增高的适宜区间,同时运动员的多项生理指标都处于最佳状态,训练效果最佳。

世界各国的高原训练基地大都在这一海
拔范围以内,如前苏联游泳队的训练高度是2000 m,日本游泳队的
训练高度是2400 m,我国的昆明训练基地为1897 m,青海多巴基地
为2230 m,肯尼亚恩布基地为1800~2000 m,保加利亚鱼湖基地为2300 m,巴西足球队的训练高度为2400 m。

对于2800 m及以上高度,国际上60、70年代曾试用过,但训练对身体有不良影响,效果不好,现已不采用,但并不排除在高原训练期间到这种高度上作短期的停留。

3.2 世居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
对世居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要因其长期居住的海
拔而定,在这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

如埃塞俄比亚的世居高原运动员多是将赛前的高原训练大胆的提高到2700~3000 m。

青海省体工队
中长跑进行了高原(2260 m)~高原(2634 m)和平原(396 m)~
高原(2260 m)~平原(396 m)的交替训练,刘志强等人认为对于
世居高原运动员进行每周两次更高海拔(比原居住地高400 m)的交替训练,对加深机体的刺激,激发机体对缺氧的敏感性,以调动机体的生理代偿,最大限度地提高机能极限和承受负荷的极限,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海拔高度是高原训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因此,不能一味从海拔高度来判断高原训练的条件,还应慎重考察该地区的气温、湿度等条件。

目前,世界上较理想、较成功的高原训练基地大都在高海拔、低纬度地区。

如墨西哥的托鲁卡基地、肯尼亚南部高原训练基地,海拔均在2000 m以上,但由于纬度低,这些地区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气候。

近年来,这两个
地区训练出不少世界一流水平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