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公共支出规模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效益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
财政支出增长量: 绝对量(财政支出总量) 相对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派生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 出的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边际倾向, 以MGP表示。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财政支出绝对量的 增长历程。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低 -高);发展中国家(高-低)。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 期,这一比重也是不同的。
梯度渐进增长论
在较长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 出阶梯性增长的特点。
和平时期:财政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时的增长是直 线型的 战争时期:财政支出呈跳跃性增长态势,由于战争支出的 大量增加,私人部门支出和民用财政支出相对减少
战后:民用财政支出快速增长,部分替代战争支出的下降。
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 期里,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进步,国家职能呈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 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 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 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 断增长的特征。
梯度渐进增长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从内因看, GNP 人均收入 税收收入 财政支 出 。从外因看,社会激变如战争、灾害等对 财政造成的压力,这时的财政支出水平急剧 上涨,事后,这种支出水平下降不会低于原 来的水平。
梯度渐进增长论
1、政府收入随经济增长而自然增长 2、动荡时期政府会提高税率、增加税种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效益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学课件--第三章公共产品与公共支出

可以排除不付费的消费者 存在个人选择消费与不消 费 消费内容存在个性化特征 付费与消费关系密切 一般不能用行政程序调节 消费
补 充 1
• (1)尽管个人消费的公共品数量相同,但是不一 定人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都一致。 • 例子:大扫除、国防、新导弹 • (2)公共品是相对概念,很多时候,决定于市场 化条件和技术状况。 • 例子:灯塔与干扰信号 • 风景区与拥挤成本 • (3)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相对概念。 • 例子:高速公路
补 充
2
• 有些传统上不是商品的东西具有公 共品特征。 • 1)诚实的品德 • 2)公平的收入分配 • 3)卫生等级牌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供给
• 一、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机制 • 1.公共品供给的效用与成本弥补 • 庀古: • 公共品的边际正效用=税收的边际负效用
纳 税 的 边 际 正 效 用 (+) O 纳 税 的 边 际 负 效 用 (-)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产品还可能表现出下面的特性: –1.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即要么向所有人 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较大。 –3.初始投资大。
• -4.具有自然垄断性。
• 公共产品分类: • 纯公共产品
• •
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
边界漂移
纯公共品
混合产品
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罪 教育、交通、通讯、能源、 犯改造、法律法规、基础科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 学研究、社会文明及意识形 有线电视广播、文体节目 态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平 表演、产品质量认证、企 衡、传染病防治、消防服务、 业信誉评级,地质勘探等。 自然现象预报、自然灾害的 防治、货币发行、宏观经济 政策、宏观经济信息、商品 质量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 无线广播电视服务等。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1 . 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 . ) 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 . )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 . ) 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 .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
一般为:1 . )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 . ) 调节收入分配。
3 . )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 . 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
一、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1. )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2. ) 外部效应的存在3. )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原因:1. )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2. )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1) 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 有时互有冲突.4. )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1) 征税( 2) 转移性支出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原因:1. )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陈共财政学习题

财政学习题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A.政府B.市场C.企业D.国有企业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A.市场失灵B.边际效益递减C.外部效应D.免费搭车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A.产量增大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A.市场失灵B.外部效应C.免费搭车D.寻租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A.市场失灵B.外部效应C.免费搭车D.寻租6.外部效应是指: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A.竞争性产品B.垄断性产品C.私人产品D.公共产品8.公共物品是指: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9.混合物品是指: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D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源于剩余产品1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A.社会公共需要B.私人需要C.混合需要D.国有企业的需要12.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是因为:A.政府拥有政治权力B.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C.政府是全社会的管理者D.市场本身存在缺陷13.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的根源是:A.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B.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支配C.政治权力的滥用D.政治权力对财产权力的排斥14.寻租是指:A.由于让渡财产使用权而收取的租金B.厂商寻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C.政府因让渡国有资源使用权而获取收益的行为D.政府职员靠手中的职权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是:A.决定全社会的资源配置B.指导经济发展方向C.弥补市场缺陷D.实现公平分配16.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活动的主体是:A.政府B.企业C.国家机关D.公共事业单位17.财政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A.人类B.社会C.国家D.经济活动18.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资源配置B.供求关系C.公平分配D.价格19.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是:A.政府B.计划C.市场D.宏观调控20.资源配置在本质上是解决:A.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B.劳动力结构问题C.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D.经济效益问题2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A.财政收支平衡B.国际收支平衡C.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D.充分就业四、判断题1.外部效应是微观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害. 错2.外部正效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外部负效应损害社会经济发展. 错3.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生产但由政府提供. 对4.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可为消费者享有. 对5.混合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错6.私人产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市场提供的. 错7.混合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 对8.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在任何社会都是相同的. 错9.政府干预外部效应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财政手段对10.公平分配是财政的主要职能. 错五、名词解释1财政2公共物品3混合物品4公共需要5配置资源6稳定经济7外部效应8市场失灵六.简答题1公共需要有哪些特征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为什么是失效的4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有哪些具体表现5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6财政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七.论述题1怎样从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财政对经济的干预2.财政的职能表现为哪几方面财政采取哪些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职能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单项选择题1.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2.纯公共物品只能由什么来提供:A.市场B.政府C.企业D.社会组织3.对混合物品,较好的提供方式是:A.政府生产,政府无偿提供B.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回来后无偿向社会提供C.私人生产,私人有偿提供D.一部分政府无偿提供,一部分市场有偿提供4.国有国营的经营模式适用于哪类国有企业或单位:A.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B.垄断性国有企业C.大中型国有企业D.小型国有企业5.我国现阶段公平分配是指:A.按劳分配B.按资分配C.按权力分配D.按对社会的贡献分配6.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平,主要借助的财政措施是:A.税收B.国债C.财政投资D.转移支付制度7.一定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和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的最低条件是:A.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大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B.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C.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小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D.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平均成本应等于民间部门使用该资源的平均成本8.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A.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C.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9.衡量财政支出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时,其标准是:A.社会净效益最大化B.征税成本最小化C.财政投资的具体项目效益最大化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最小化10.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衡量财政支出效益时,其主要适用的对象为:A.政府的经济类投资项目B.政治军事项目C.文化教育项目D.公共事业项目11.“最低费用选择法”在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时,主要适用于:A.经济项目B.政治军事项目C.公共事业项目D.基础设施项目12.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量来确定公共劳务收费标准的定价方法是:A.平均成本定价法B.边际成本定价法C.二部定价法D.负荷定价法三、名词解释1搭便车2要素分配3规模收入分配4政府采购制度5最低费用选择法6二部定价法7负荷定价法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提供2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及矛盾性五、论述题1公共物品包括混合物品的生产方式及提供方式有哪些组合2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其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何意义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二、单选题1.扩大再生产是指: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2.从社会产品的使用过程看,财政的重置投资是指:A.满足社会消费后,剩余部分的社会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B.剩余产品M中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C.剩余产品中用于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D.由C转化而来的用于弥补生产资料消耗的简单再生产的投资3.财政支出发生时,同时伴随着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类支出称为:A.购买支出B.转移支出C.生产性支出D.非生产性支出4.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D.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5.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A.不断扩大B.日渐萎缩C.基本不变D.无规则波动6.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说明财政支出有增长趋势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瓦格纳B.皮科克C.马斯格雷夫D.拉弗四、判断题1.从社会资金的最终使用去向看,C的价值全部用于补偿性支出,V的价值全部用于消费性支出,M的价值全部用于积累性支出. 错2.购买性支出侧重于执行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侧重于执行收入分配职能.对3.转移性支出使政府资金无偿地转移,参与收入分配,说明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 错4.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应逐渐减少其活动范围,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 错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呈下降趋势是一个基本规律. 错6.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对五、名词解释1财政重置投资2经济建设费3购买支出4转移支出六、简答题1比较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作用2为什么说财政支出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3为什么说"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比"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更符合实际情况七、论述题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增减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职能及支出性质两方面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二、单项选择题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C.救济支出D.财政补贴2.能够保证国家政治职能得以实现的财政支出是: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C.救济支出D.财政补贴3.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作为无偿性的财政支出,属于: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C.社会保障支出D.转移性支出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属于:A.积累支出B消费支出C补偿支出 D.投资支出5.教育需求是:A.私人需求B.团体需求C.纯公共需求D.准公共需求6.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投资B.消费C.生产D.流通7.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导致的收入的增长倍数被称作:A.资本边际收益递增B.边际消费倾向递增C.流动性偏好上升D.乘数作用8.加速原理是指:A.投资变化所引起的收入变化B.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投资变化C.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D.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9.将基础设施视为"公共物品",其原因在于:A.它主要是政府进行投资的B.社会发展离不了它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D.它需要的投资额很大10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呈现: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C.不变D.与GDP增长相一致11.财政投融资属于:A.商业性投融资B.风险性投融资C.政策性投融资D.财政资金有偿使用12.财政投融资主要用于:A.高科技产业B.基础产业C.农业D.增加银行资本金14.从供求关系看,农产品供求的特殊性表现为:A价格波动大 B.与工业品存在剪刀差C.供给稳定而需求波动大D.需求稳定但供给波动大四、判断题1.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首先保证投资性支出,再安排社会消费性支出.错2.社会消费和投资支出的最大区别是:消费支出是无偿的,而投资性支出是有偿的. 错3行政,国防支出是非生产性支出,其使用过程是对社会财富的消耗,应尽量减少. 对4.文教卫生支出用于满足共同需要,属于“公共物品”,个人享用无需付费.错5.接受教育所得到的利益完全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即不存在外部效应,因此,教育是私人需要,教育费用应该完全由受教育者自己负担. 错6.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为:投资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过程完成后又可以增加供给. 对7.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主要采取直接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主要采取间接调控. 对8.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弥补非政府部门投资的不足,使两者投资之和与社会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二是纠正非政府部门的偏差.对9.私人投资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政府投资完全不求盈利,只有产量最大化才能更好满足公共需要. 错10.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最好的方式是无偿拔款. 错11.财政投融资是将财政资金按商业银行规则运作,追求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对12.农业的特殊性表现为:农产品的供给相对稳定,而农产品的需求具有波动性.错五、名词解释1乘数作用2加速作用3基础产业4财政投融资六、简答题1试简要分析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支出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2为什么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3为什么说"教育经费应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担"4各国政府对基础产业都奉行干预政策,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基础产业的干预有何不同5财政投融资有哪些特征6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七、论述题1分析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并说明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有哪些2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说明,为什么需要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财政投资于农业的重点领域是什么第五章转移性支出二、单项选择2.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3.计划经济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A.就业B.怃恤C.福利D.救济5.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A.个人所得税B.社会保障税C.企业所得税D.公积金6.同社会保障支出相比,财政补贴支出的不同之处在于:A.财政补贴是无偿的B.补贴可使领受人收入增加C.补贴是由政府预算支付D.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7.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因为其能够:A.增加受补贴者的收入B.改变相对价格结构C.完善财政支出的方式D.解决困难企业的困境11税收支出是指:A.通过征税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用于财政支出B.将税收收入用于特定用途的财政支出C因法定的税收优惠使政府放弃的财政收入D.在征税过程中形成的成本费用支出12.税收支出的实质是:A.将税收收入用于特定的支出项目B.特殊的财政补贴C.征税过程发生的费用支出D.征管不严所形成的税收流失四、判断题1.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公共劳务,应由政府来提供.2.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补贴支出同属转移性支出,由政府无偿提供.3.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都具有反周期调节的"自动稳定器"作用.4.财政补贴的作用侧重于收入分配,而社会保障侧重于调节资源配置结构.5.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而社会保障与价格变动无关.6.财政补贴在校正市场缺陷方面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越多越好.7.财政补贴是通过调节企业盈利水平来调节供求结构的.8.税收支出是用于特定用途的一项财政支出.9.税收支出的实质是税务机关将多征的税退还给纳税人.五、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2财政补贴3财政帖息4税前还贷5税收支出六、简答题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比较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同异点.3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4试比较照顾性税收支出与刺激性税收支出有何不同七、论述题1如何进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2.分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第六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二.单项选择1.从形式上看,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是:A.税收收入B.利润收入C.国债收入D.收费收入2.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有:A.不断增长的趋势B.不断下降的趋势C.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下降D.绝对量减少而相对量增长3.能够更准确反映政府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C.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D.中央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4."经济决定财政"这一命题反映的是: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财政收入规模越大B.财政收入随价格的增长而增长C.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分配制度决定D.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5.经济改革以来1978-1995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表现为:A.财政收入总额增长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B.财政收入总额减少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C.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增长D.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保持不变6.在什么情况下,物价上涨才会导致实际财政收入增长:A.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B.物价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C.物价上涨率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D.物价上涨率高于GDP增长率7.从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看,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于: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私营、个体经济D.外资经济四.判断题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下降是指财政收入总额的不断减少.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因此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因素.3.通货膨胀使财政通过对GDP的再分配可得到更多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因而通货膨胀使财政实际收入增加,对财政收入是有利的.4.财政收入的规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社会制度没有本质联系.5.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呈下降趋势,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分配规模减少是普遍规律.6.经济越发达,政府财政收入规模越大.7.物价上涨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相等时,造成名义财政收入虚增,但实际财政收入并未增加.五.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2规费收入3."通货膨胀税"六.简答题1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动的因素有哪些2试从分配制度及政策的变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方面,说明为什么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达轨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降趋势.3.从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途径是什么七.论述题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起决定作用2.分析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第七章税收原理二.单选题1.纳税主体为:A.纳税人B.负税人C.国家D.征税对象2.税收客体是指:A.纳税人B.负税人C.国家D.征税对象3.能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的指标是:A.纳税人B.课税对象C.税目D.税率4.能够实现税负转嫁的税被称为:A.直接税B.间接税C.中央税D.地方税5.能够体现税收"纵向公平"的税率是: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全额累进税率D.超额累进税率6.衡量微观税负水平的指标是:A.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B.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C.税率D.税目7.对下列商品征税后,哪一种商品最容易实现税负转嫁:A.自来水B.矿泉水C.水果D.北京烤鸭8.税收转嫁中的前转是指:A.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供货商B.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购买者C.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投资人D.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本企业员工9.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A.对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普遍征税B.凡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征税C.凡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征不同的税D.凡与企业进有横向交易关系的企业都征税10.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减少高税商品需求,增加低税商品的购买,被称为:A.挤出效应B.收入效应C.支出效应D.替代效应11.拉弗曲线主要说明的是:A.公平分配B.最优税率C.税负转嫁D.经济波动12.下列不符合税收中性的是:A.国家征税使社会的损失尽量以税款为限B.国家征税尽可能不带来超额负担C.国家征税要避免对市场的任何影响D.不使税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四.判断题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 对2.国家无偿征税的税收负担,最终都由纳税人承担. 对3.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国家征税后会使财政收入增加. 错4.拉弗曲线说明,提高税率可更多地增加财政收入. 错7.税收中性是指税收对经济过程的不干预. 错8.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其税款也越容易转嫁. 对1纳税人2负税人3课税对象4税率5直接税6从价税7税负转嫁8税收归宿9起征点10免征额13税收超额负担14税收中性六.简答题1说明拉弗曲线的意义.2税负转嫁的条件是什么3如何理解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4税收效率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理解税收中性第八章税收制度二.单项选择1.税收产生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2.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A.商品流转额B.商品收益额C.商品利润额D.商品增值额3.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价值中的:部分+V部分+M部分+M部分4.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5.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A.销售收入B.营业收入C.纯收入D.级差收入6.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是:A.增值税B.土地增值税C.企业所得税D.个人所得税7.农业税属于:A.流转税B.所得税C.财产税D.行为税8.目前我国增值税的类型是:A.生产型B.消费型C.收入型D.积累型9.税收负担最重的增值税是:A.生产型B.消费型C.收入型D.积累型10.遗产税的首要功能是:A.防止贫富分化B.防止不劳而获C.增加财政收入D.鼓励慈善捐助四.判断题1.税收活动是与人类活动同时产生的.2.税收的主体是企业.3.生产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而消费型增值税抑制投资.五.名词解释1单一税制2复合税制3商品税4所得税5增值税六.简答题1、1994年税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增值税的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商品税与所得税各有什么特点4增值税的不同类型对经济活动有何不同影响第九章国债和国债管理二.单选题1.国债最早产生于: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2.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A.国债期限长而私债期限短B.国债用于规模大的项目而私债用于规模小的项目C.私债有明确的财产为担保,而国债无财产担保D.国债是政府发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私债以盈利为目的3.新中国最早发行的国债是:A.国库券B.经济建设公债C.折实公债D.特种国债4.弥补财政赤字的最好方式是:A.增加税收B.发行国债C.动用财政结余D.压缩财政支出5.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称作:A.国债负担率B.国债依存度C.国债清偿能力D.国债限额比6.国债依存度反映的是:A.国债的负担能力B.国债的偿还能力C.新增国债的限度D.国债余额状态7.国债发行作为国债运行的起点,其核心问题是:A.发行时间的选择B.应债主体的选择C.发行方式的选择D.发行规模的选择8.在国债发行方式中,主要适用于中短期国债的发行方式是:A.固定收益出售方式B.公募拍卖方式C.连续经销方式D.直接推销方式9.偿还国债本金时,分期逐步偿还法的优点在于:A.偿还成本低B.操作简单C.体现国家政策D.分散还本压力。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时:51 学分:3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本科经济类十门核心课程之一,注重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财政问题和构建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在讲授西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公共财政改革实践,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拓宽视野和思路,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财政的实际情况,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共财政学的概念、了解公共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财政学的概念和特点一、公共财政学的概念二、财政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三、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公共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典学派的财政思想二、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思想三、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思想第三节公共财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规范分析法二、实证分析法3、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财政学的概念第二章公共财政学的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共财政的职能、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及政府失效。
2、教学内容第一节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一、帕累托效率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三、市场失灵:外部效应与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垄断、收入分配不公平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三、稳定职能第三节公共选择与政府失效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二、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三、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四、集中决策机制五、间接民主决策机制六、公共选择理论的实践意义七、政府失效3、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财政的职能第三章公共支出理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共财政的职能、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及政府失效。
2、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品理论一、公共品的涵义二、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三、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对政府财政活动的指导意义第二节外部效应理论一、外部效应的涵义和分类二、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三、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3、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第四章公共支出概述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学会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2、教学内容第一节财政支出的意义与分类一、财政支出的意义二、财政支出的分类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国家职能分类、按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原则一、量入为出原则二、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三、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第三节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一、财政支出范围的确定二、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三、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第四节财政支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控制3、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第五章购买性支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内容、了解政府采购制度。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时:51 学分:3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本科经济类十门核心课程之一,注重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财政问题和构建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在讲授西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公共财政改革实践,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拓宽视野和思路,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财政的实际情况,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共财政学的概念、了解公共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财政学的概念和特点一、公共财政学的概念二、财政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三、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公共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典学派的财政思想二、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思想三、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思想第三节公共财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规范分析法二、实证分析法3、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财政学的概念第二章公共财政学的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共财政的职能、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及政府失效。
2、教学内容第一节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一、帕累托效率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三、市场失灵:外部效应与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垄断、收入分配不公平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三、稳定职能第三节公共选择与政府失效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二、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三、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四、集中决策机制五、间接民主决策机制六、公共选择理论的实践意义七、政府失效3、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财政的职能第三章公共支出理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共财政的职能、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及政府失效。
2、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品理论一、公共品的涵义二、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三、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对政府财政活动的指导意义第二节外部效应理论一、外部效应的涵义和分类二、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三、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3、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第四章公共支出概述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学会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2、教学内容第一节财政支出的意义与分类一、财政支出的意义二、财政支出的分类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国家职能分类、按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原则一、量入为出原则二、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三、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第三节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一、财政支出范围的确定二、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三、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第四节财政支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控制3、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第五章购买性支出1、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内容、了解政府采购制度。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6282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201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是政府为民理财的经济行为,财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公共财政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运用财政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公共财政学》课程的先行基础理论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部分)、《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3、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财政理论知识以及现实财政现象的理解、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如多用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灵活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
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济选择 p 2、产生“挤出效应”作用 p 3、过度的财政支出会导致通货膨胀
p (二)财政支出控制的形式 p 1、直接控制 p 2、刺激性控制 p 3、协调控制 p 4、政策控制
p (三)控制财政支出的具体方法 p 1、预算监管制度 p 2、政府采购制度 p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特点
在市场上按等 价交换的原则 进行
不经过市场过 程而直接在分 配领域完成收 入再分配,具 有非市场性
对国民经济 的影响
扩大当期的 社会总需求, 对生产就业 产生直接影 响
对收入分配 产生直接影 响,对生产 就业产生间 接影响
我国政府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数额及其所占比重
购买性支出 数额/亿元 比重 1981-1985 5843.6 75.77 1986-1990 11023.0 71.50 1991-1995 22293.8 78.45
p 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 提出若干实现建设性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 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 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是 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问题点多面广, 因此在事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协调 与安排,在执行中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严谨 的逻辑演绎,最后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决策结论。
p 各国财政支出都呈现增长趋势,但财政支 出的结构不同,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 主要集中在转移性支出方面,而发展中国 家财政支出的增长则主要集中在购买性支 出方面。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p 1、 瓦格纳法则
p 认为:“现代工业的 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 的要求,社会进步必 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 加,财政支出不断增 长”。
公共财政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公共财政概论》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练习题(一)判断题1.政府职能范围大小决定财政支出的范围。
()2.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都计入GDP。
()3.财政贴息是指财政要求银行为企业免除一部分利息。
()4.转移性支出成为政府履行其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的工具。
()5.国家间财政支出的横向比较,适合采用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指标。
()6.一般来说,财政支出相对指标越大,说明财政参与国民(内)生产总值分配的比例越高,社会财力越集中。
()7.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
()8.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规模上升趋势的基本原因是城镇化。
()9.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受内外双因素的影响,财政支出规模表现出梯度渐进增长的趋势。
()10.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之后,财政支出规模会变小。
()11.鲍莫尔认为,公共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所以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
()12.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的。
()13.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表现为政府财政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增加。
()14.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与社会经济组织的绩效评价完全相同。
()1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择优标准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16.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17.选择净现值标准时,只有当净现值大于1时,说明项目可行。
()18.公共支出项目是否可行,常用的标准是:内部收益率大于项目资金的机会成本。
()19.当绝对评价标准难以确定,或所使用的客观尺度不尽合理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来衡量绩效。
()20.最低成本法适用成本不易计算但效益容易计算项目的评估。
()判断题答案及解析1.√解析: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如果政府职能范围发生变化,财政支出的范围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故本题正确。
2.×解析:政府购买性支出计入GDP,转移性支出不计入GDP,故本题错误。
公共经济学概论03

•
上大学收费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实现 社会公平 记者:既然高等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 有重要价值,为什么还要让个人承担更多的高 等教育成本? 丁小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我国的高 等教育完全由国家负担成本。这种体制只能支 撑极小规模的高等教育,很多孩子难有上大学 的机会。另外,调查表明,在这种精英式的高 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状况较好的 家庭。只让一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享受着由 全体纳税人支撑的免费高等教育是不公平的。 因此,对高等教育实行成本补偿,是扩大高等 教育规模、实现社会公平的一条必然之路。 学费增长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快, 而财政支持力度跟不上
•
记者:很多人感到近几年的高校学费增 长很快,个人负担有困难。您觉得造成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小浩:不久前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北 京,有64%的居民家庭认为目前的高校学费太高; 对于一家供养一个大学生,33%认为很困难,37 %认为勉强供得起,只有30%的家庭认为毫无困 难。北京作为人均收入名列全国前茅的地区尚且 如此,其它地方肯定更加困难。高校学费增长快 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快,而政府 财政支持力度跟不上。1997年,所有公立高校收 费并轨,导致在公立系统中每增加一名学生,国 家财政就要负担75%以上的生均培养成本;与此 同时,招生规模更是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大,而 国家拨款的增长力度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高 校不得不多方筹措经费,也包括增加学费。
•
学费标准的制订比较复杂。公立和民办学校 的成本没有可比性。学费在我国家庭开支中占的 比例相对较高 记者:个人缴纳学费的标准是怎么制订的? 是否应考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 丁小浩:学费标准制定应该参考多种因素, 包括学校培养成本、政府拨款额度、居民收入水 平、地区差别,等等。从2001年开始,各高校的 学费基本在4000元到6000元之间。目前我国城镇 人均收入在7700元左右、农村在2400元左右。与 其他国家相比,学费在家庭开支中占的比例相对 较高。 记者:按目前的收费标准推算,每生每年的 教育成本是两万元左右。据了解,有的研究机构 的评估远低于此。而民办大学作为没有国家财政 投入的经济实体,学费也仅与公立大学持平。公 立大学的教育成本为什么这么高?
4[1].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4[1].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9fd4000740be1e650e9aa4.png)
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
16
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
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显然, 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 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
净投资
消费
总投资
图3-1 社会总产品的运动过程
二、接财政功能分类
该分类过去叫按费用类别分类,费用类别的
“类”,系指国家职能的区分,又称按国家职能
所做的分类。把政府职能分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 理两大职能,那么,国家财政支出也形成经济管 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是经济建设费,后 者有文教、国防、行政和其他支出。共五大类:
期付出代价。
21
五、国际分类方法
在国际上,从现有的分类方法来看,大体上可 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 类;另一类是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从理
论分类来看,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可按政府职能、
支出目的、组织单位、支出利益等标准分类。例如,
以财政支出的用途和去向为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
38.3%、 12.7%、 2.7%;76-80年为59.9% 、
14.4%、 16.4% 、 5.3% 、4.0%;96-98年为 39.6% 、26.8%、 8.8% 、 14.7%、 10.1%。
12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购买性支出(purchase expenditure),又称 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有偿购买的方式取得为实 现国家各种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是
财政学案例教学_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__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概论

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张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因此,公共支出规模反映出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
由于公共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又是公共支出的补偿来源,因而公共支出规模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1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局部均衡分析2、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3、公共支出规模扩张(1)公共支出增长:需求角度的解释政府活动扩张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发展阶段增长理论(2)公共支出增长:供给角度的解释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垄断理论二、公共支出规模控制1、预算监管制度2 、零基预算制度3 、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为。
三、公共支出结构分析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的构成及其比例.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等。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的补助支出,如失业救济金、企业补助金等。
2、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资本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
如用于道路、办公楼建设的支出,用于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支出。
案例一案例名称:广东省的预算透明度有多高?——析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案例来源:根据《南方日报》2003年1月16日及《钱江晚报》2009年10月25日的报道编写案例内容:预算透明度是公民知情权发展的结果。
知情权对政务公开的要求,直接产生对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要求。
200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了《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对财政预算透明度进行了一般性的总结与规范,并提出了政府预算财政透明度的四项基本要求:对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与对真实性的独立保证.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相关经验,发表了《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和《财政透明度问卷》。
第三章:公共管理资源与治理工具

中间层 20% 13380 3160 16540 2930 13610 3090 10520 3170 13690
中下层 20% 5600 4480 10080 1320 8760 2060 6700 3140 9840
下层 20% 2024 4676 6700 840 5860 1740 4120 3600 7720
第三章:公共管理资源与 治理工具
第一节:公共财政
• 一,公共收入的种类
• • • • • • 1,税收 2,公债 3,捐赠 4,使用费 5,规费 6,其他收入(如通货膨胀税)
二、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 1)高度就业水平; 2)物价稳定 ;3)满意 的经济增长率; 4)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Y=XA+XB+G
又假定在征税之前,国民收入Y在A和B之间进行 分配,A和B获得的收入分别为YA和YB,故有: Y=YA+YB 现在政府开始征税,以支付提供公共物品G的费 用,并在A和B之间分配税收负担。设A承担的税 负是t,则B承担的税负就为(1-t)。这样,A和B 的国民收入份额(预算约束)分别为: YA=XA + t G YB=XB+(1-t)G 假定t的值是既定的,依据上述预算约束式,消费 者A的预算线是YAC,就可以确定A消费私人物品 和公共物品的均衡点,如图所示:
私人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从而以效用水 平表示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放弃私人 物品的消费)将增加。由此可见,在公共 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减边际成本)为正,否则,公 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为负。因此,人们选 择的公共支出水平水品是效用最大化 公共支出水平水品是效用最大化的支 公共支出水平水品是效用最大化 出水平,或则说是净边际收益为零 净边际收益为零的支出 净边际收益为零 水平(G*)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复习与思考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
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
公共经济学公共支出规模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个人需求曲线:边际支付意愿曲线,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公 共物品给自身带来效用的评价—边际收益
市场需求曲线: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相加 社会需求曲线:即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为每个人需求曲
线的纵向相加。 私人物品的需求上,边际支付意愿相同,数量可能不同;
例如:食品、衣服等
非竞争性 混合品(排他性公共物品)
例如:公园、公共游泳池、共同产 权资源(如城市绿地)等
1.
2. 3.通过市场分配,辅之以补贴或校正
性税收(PPP: public private parter) 4.
1. 2.直接由政府提供或在与政府签
3. 4.资金来源是强制性税收收入
例如:学校、交通、社会保障、接 种疫苗、有线电视、非拥挤 性桥梁等
2024/10/14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最 大 社 会 收 益 原 则 : (Principle of maximum social gain) 政府从事经济活 动时,应选择社会收益最大限度超过 其成本的方案(Dalton,1992)。
(一) 最大社会收益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 财政支出最优规模
(2)排除成本高 (3)不可拒绝性
2. 非竞争性 (non-rivalness)
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数量,也称集体消费、共同消费特性(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 本为0)。但这种特征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收益程度是完全相同的。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是由自身因素所决定 的,而非排他性则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
• 但是这种办法忽略了“搭便车”问题:个别吸烟者/不吸烟者不想 表露有权吸烟的全部价值,希望以支付较少的价格来实现预期的目 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纯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2.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特征
排他性
非排他性
竞争性
纯私人物品
1.排他成本很低 2.由私人企业生产 3.通过市场分配 4.资金来源是销售收入 例如:食品、衣服等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定义: 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 为称为免费搭车行为(free riding) ; 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
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 者(free-rider problem)。 结果:整体利益得不到最大化 两个重要概念:
3.假定政府已对用于生产全部公共物品的各种 案进行了评价,而且知道每种方案所产生的 社会收益。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
增加1元财政支出的社会收益
社会收益
TSB c b
a O1 300 301
财政支出(元)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
社会成本 社会收益
b
c O 45°
A
TSC TSB
财政支出
社会成本 社会收益
O
MSB
A
•2020/7/25
MSC 财政支出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三、自愿交换理论:林达尔均衡
(一)核心思想 (二)基本假定 (三)消费均衡点的确定及其轨迹 (四)林达尔均衡
第三章公共支出规模
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物品的含义 •(二)纯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税收价格(tax price)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A和B的支付矩阵
假设: (1)A\B有2小时 1小时→3面包或1
大坝
B用2小时生产面包
(2) 1单位大坝的效用= 2单位面包的效用
A用2小时生产面包
不合作均衡
A和B每人都得到6单位 面包的效用(=12单位 )
3.通过市场分配,辅之以补贴或校正 签 约情况下由私人企业生
性税收
产
4.资金来源是销售收入
3.通过国家预算分配
例如:学校、交通系统、社会保障 4.资金来源是强制性税收收入
、接种疫苗、有线电视、非拥挤 例如:国防、法律制度、社会
性桥梁等
治安、环境保护等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混合品 1.集体消费,但存在着拥挤 2.由私人部门生产或直接由公
共部门提供 3.通过市场或国家预算分配 4.资金来源是销售收入或 税收
收入
例如:公园、公共游泳池、共 同产权资源(如城市绿地)等
非竞争性
混合品
纯公共物品
1.具有外部性的私人物品
1.排他成本极高
2.由私人企业生 产
2.直接由政府提供或在与政府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一)公共物品的含义
•1.定义
• 纯公共物品(pure public goods) :任何一
•
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 少别人
•
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 纯私人物品(pure private goods) :只有获
•
某种物品的人才能消费该物品的物品。
•2.数学表达
•(一)按公共物品的性质划分:
•1.纯公共物品(pure public goods) •2.准公共物品(quasi public goods)
•(二)按公共物品的地域划分:
•1.全球性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 goods) •2.全国性公共物品(national public goods) •3.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 public goods) •4.地方性公共物品(local public goods)
•0 •10
•2020/7/25
•MC
•大坝高度(米)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
一、边际效用理论 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三、自愿交换理论 四、公共选择理论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一、边际效用理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
•公共物 品的边 际效用 •(+)
•O
•纳税的 •边际负 •效用 •(-)
•2020/7/25
•A •B •C
•D •E •F
•a •b •c
•MUpg •政府预算
•MDt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theory of maximum social gain)
一、最大社会收益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财政支出最优规模
•2020/7/25
•(二)公共物品的效率产量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支付意愿
•DS
•DB
•O
•2020/7/25
•DA
•公共物品数量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二)公共物品的效率产量
•每米价格(支付意愿)
•280
•200 •180 •130
•100
•70
•DS •DB
•DA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一)最大社会收益原则的基本要求
❖最小检验(minimum test)
预期收益(至少)>预期成本
❖最大检验(maximum test)
社会收益>社会成本的余额最大化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二)财政支出最优规模
三条假设:
1.假定私人部门的所有市场在理想状态下运行 即:不存在外溢性、成本递减等现象。 2.假定存在着某些私人部门不能生产的公共物 而且这些公共物品也不能在私人市场上出售 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构成政府的全部经济活
A用1小时生产大坝
A得到5单位面包的效 用
B得到8单位面包的效 用
B用1小时生产大坝 A得到8单位面包的效用 A和B每人都得到7单 (3)大坝=共用品 B得到5单位面包的效用 位面包的效用 合作均衡
•2020/7/25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 市场需求曲线 • 社会需求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