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文赏析《张益州画像记》
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
郓州寿张人也。
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
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
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
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
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公既死而梁亦亡矣。
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
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
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此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
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
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中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
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道也。
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
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
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选自《王彦章画像记》有删改)26.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恶:贬低B.欲自经..于帝前自经:自杀C.期.以三日破敌期:希望D.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审:周详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彦章在梁朝时以有勇有谋闻名。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课外阅读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索笔疾书________ ②丞相熟视久之________(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3)下列对于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做错事情不能责怪别人,要检点自己。
B.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有了错误应及时改正。
C.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是草书大王。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书写应该认真,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答案】(1)快;仔细、认真(2)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3)C【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疾”是“快”;“熟”是古今异义词,“熟”的意思。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的意思是:(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来看,张丞相连自己写的草书都认不出来了,可见其毫无章法可言,自然C项中所说“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的理解是错误的。
古诗张益州画像记翻译赏析
古诗张益州画像记翻译赏析《张益州画像记》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张益州画像记》,宋代苏洵所著,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原文】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古代画画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华夏大地,山水之美,草木之盛,皆入画师之笔。
画者,心之象也,手之巧也。
夫画,非徒形色而已,亦含天地之理,万物之情。
故画师之作,往往寓意深远,韵味悠长。
夫画之作,始于何时,不可考矣。
然据《尚书》载,周公制礼作乐,已有画工之设。
汉唐之际,绘画技艺大盛,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有。
至宋元,画法益精,画风多变,画家辈出,各领风骚。
夫人物画者,以形写神,以神传情。
如顾恺之之《洛神赋图》,笔法细腻,神态生动,洛神之飘逸,宛如天仙下凡。
张萱之《捣练图》,人物栩栩如生,捣练女之勤劳,跃然纸上。
周昉之《簪花仕女图》,仕女丰腴,簪花之雅致,无不毕现。
山水画者,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树木为衣,以云雾为带。
如王维之《江山雪霁图》,笔墨清逸,山水之灵气,跃然画上。
范宽之《溪山行旅图》,山势险峻,气势磅礴,观者无不为之震撼。
李成之《万壑松风图》,松树苍劲,风声呼啸,令人如临其境。
花鸟画者,以花为媒,以鸟为伴,寓意丰富,韵味无穷。
如徐渭之《牡丹仕女图》,牡丹富贵,仕女娇媚,富贵与美人之态,尽在其中。
朱耷之《荷塘清趣图》,荷花盛开,蜻蜓点水,清雅之趣,溢于言表。
陈洪绶之《秋江独钓图》,秋江之宁静,独钓之闲适,令人向往。
画之技法,繁多而精妙。
如勾勒、皴擦、泼墨、泼彩,各有千秋。
勾勒者,以线为骨,线条流畅,形神兼备。
皴擦者,以点染为主,山石之纹理,树木之枝叶,皆由此出。
泼墨者,以墨为底,泼洒自如,意境深远。
泼彩者,以色为辅,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画之境界,高深而悠远。
如画中之诗,诗中有画。
画家之心,与天地共鸣,与万物共舞。
观画者,得以窥见画家之心境,感受画中之韵味。
夫画者,心灵之抒发,情感之寄托。
画家以画言志,观者以画悟道。
画之韵味,历久弥新,传世之作,千古流传。
吾辈当以古人之画为鉴,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以绘就新时代之画卷。
是以,古画之韵,如美酒陈年,愈久愈香。
吾辈当珍视之,传承之,让古画之韵,永存于世。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张益州画像记[宋] 苏洵至和元年秋②,蜀人传言,有寇至边。
边军夜呼,野无居人③。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④。
方命择帅⑤,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⑥。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⑦。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⑧。
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⑨。
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⑩?”乃推曰(11):“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12),遂行。
冬十一日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13),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14)。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15)。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16)。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17):“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18),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19)。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20),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21)。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22)。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23)。
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24)。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25)。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26)。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27),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28)。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29),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30)。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31)。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32)。
’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33)!”皆再拜稽首曰(34):“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
其功业在史官(35),无以像为也(36)。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37),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38)。
今夫平居闻一善(39),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至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40)。
王彦章画像记文言文翻译
王彦章画像记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
郓州寿张人也。
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
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
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
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公既死而梁亦亡矣。
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
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
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此皆旧史无之。
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
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赢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
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
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
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中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
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道也。
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
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
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
画记文言文答案
画记文言文答案【篇一:《张益州画像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苏洵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万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
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
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②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③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⑤,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威劫齐民劫:抢劫,掠夺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固:长久,久远c.重足屏息之民息:气息,出气d.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绳:管束,处置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子盗贼之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b.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c.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
文言文阅读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
郓州寿张人也。
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
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
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
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公既死而梁亦亡矣。
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
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
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
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此皆旧史无之。
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
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羸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
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
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
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
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
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⑴之士可到也。
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
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张益州画像记答案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解析c项,害:痛恨。
答案c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朱建有口才,为人严肃廉洁,刚毅正直,办事不随波逐流,有原则。辟阳侯行为不正,但受吕后宠信,他想和朱建交往,朱建不肯见他。后来朱建母亲去世,陆贾一向和朱建关系好,去拜访他。平原君家境贫寒,没有用来给母亲出殡送葬的钱,正要借钱置办殡丧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只管发丧。陆贾去见辟阳侯,道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辟阳侯不解:“他母亲死了,向我道什么贺?”陆贾说:“前些时你想结交平原君,他守节义不肯见你,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如今他母亲去世,您若厚礼送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辟阳侯于是送上百金备置送终的衣被。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
“选配了”改为“选配的”。
答案d
第Ⅱ卷(135分)
二、文言文阅读(4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2分)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
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
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①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注]①重足:站立时双脚相叠,形容很害怕。
《张益州画像记》读后感
《张益州画像记》读后感读完,我心里就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篇文章讲述了张益州在蜀地面临危机时的出色表现。
他的智慧、勇气和担当,让我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跟您仔细唠唠我从这文章里品出来的那些滋味儿。
文中所描述的蜀地之险,那可真是让人捏一把冷汗。
“西有巴賨,南有夜郎,北有秦陇,阻以剑阁。
”这地方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可也正因如此,一旦有乱子,局面就很难收拾。
就在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张益州登场了。
想象一下,当时人心惶惶,谣言满天飞,说什么敌人马上就要打过来啦,大家都吓得不行。
可张益州呢,他没有慌。
他先是冷静地分析局势,然后想出了一系列巧妙的办法来稳定人心。
他没有坐在衙门里光发号施令,而是亲自走到百姓中间。
这一点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一个只会在旁边指手画脚的领导和一个能跟你并肩作战、一起想办法的领导,那感觉能一样吗?张益州就是后者。
他倾听百姓的担忧,用实在的话语安慰他们,让大家相信,有他在,天塌不下来。
他还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忙起来,没时间去瞎想那些吓人的事儿。
这就跟咱们有时候心情低落,朋友拉着咱们去运动或者参加个聚会,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一个道理。
张益州这一招,真的是高!而且啊,张益州不是那种做了一点事儿就到处吹嘘的人。
他默默地付出,实实在在地为蜀地解决问题。
经过他的努力,蜀地终于恢复了平静,百姓又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道理是一样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管是在古代的蜀地,还是在如今的城市乡村,都应该像张益州这样,有担当,有智慧,能和大家心连心。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
也许我们不是什么大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和责任,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是不是也能学习张益州的那种精神呢?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逃避,不抱怨,积极想办法解决;在家庭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家人创造一个温馨、稳定的环境。
这篇文章里的张益州,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动荡不安的蜀地,也照亮了我心里的某个角落。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3)原文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3)原文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意气昂扬,有高尚节操,雅量高致,闻名天下。
国家有重大事情,张公是可以托付的。
末了以作结,写道:大宋天子坐龙庭,甲午之年日月新。
忽然蜀人谣言起,边关敌寇将兴兵。
朝廷良将纷如,文臣谋士多如云。
天子赞叹说声嘻,命我张公远出征。
张公方平来东方,西猎猎大旗扬。
蜀人围观睹风采,人人海满街巷。
齐道张公真坚毅,神色镇静又安详。
张公开口谕蜀人:各自还家且安顿,谣言莫传自安宁。
谣言不祥且勿听,回去照常作营生。
春日动手修桑枝,秋天谷场要扫清。
蜀人磕头拜张公,称他就象父与兄。
公在蜀国园林居,草木繁茂郁葱葱。
宴请文官与武将,击鼓作乐咚咚响。
蜀人庆贺来观望,共祝公寿万年长。
姑娘佳丽美婵娟,幽娴贞静闺房间。
幼儿哇哇向人啼,牙牙学语已能言。
当初张公不来蜀,你辈早已填沟壑。
如今庄稼多茂盛,粮仓高耸堆满谷。
可感我们妇与子,欢欢喜喜庆丰足。
张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
天子下诏命返驾,张公岂敢不允承。
修起殿堂好庄严,又有廊房又有庭。
公像挂在正当中,朝服冠带宛如真。
蜀人纷纷来禀告,不敢放荡作懒人。
张公放心回京城,像挂殿堂传美名。
1。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介绍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介绍1、文言文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
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
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2、翻译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的画都不合皇帝的心意。
有位画工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给皇帝看,也不合适。
一位画工打听到皇上的心意,形象有一点相似,再画得雍容端庄献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就诏令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
原来皇上的心思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3、注释(1)写御容:画皇帝的画像、容貌(2)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3)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4)诸王:各诸侯王(5)见:被(6)盖:原来(7)它:别的(8)知:了解(9)它:其他的(10)写:画(11)进:呈上(12)亦:也(13)然:这样(14)集:召集。
4、启示做事要知己知彼,了解对方的情况或心理,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5、作者简介陆容(1436年-1494年)字文量,号式斋。
明江苏太仓人。
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职方郎中,累迁浙江右参政,所至有政绩。
忤权贵,罢归卒。
平生嗜书,多著述。
归筑菽园,著书其中,与陆釴、张泰齐名,称“娄东三凤”。
著作《式斋封事录》、《水利集》、《问官录》、《兵署录》、《浙藩稿》、《乙戊稿》、《菽园杂记》15卷、《菽园杂记摘抄》7卷、《式斋笔记》、《式斋先生文集》37卷·附录4卷等。
张南本画文言文翻译
原文:张南本,字子南,吴郡人也。
少好学,通经史,工书画。
弱冠之年,已名动京师。
尤以画山水见称,笔墨纵横,气韵生动。
晚年益精,画益妙,人称“画圣”。
尝游江南,遇风雨晦冥,夜泊孤舟于荒江之涯。
忽见渔翁持火把,跃然纸上,观者无不称奇。
一日,友人邀游西湖,见湖光山色,心旷神怡。
遂挥毫泼墨,一幅山水长卷,宛若天成。
南本之作,虽师古人,实师造化,故能独步画坛。
翻译:张南本,字子南,是吴郡人。
自幼好学,通晓经史,擅长书画。
在弱冠之年,就已经名动京师。
他尤其以山水画闻名,笔法纵横,气韵生动。
晚年技艺更加精湛,画作更加奇妙,人们称他为“画圣”。
他曾游历江南,遇到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时候,夜晚将孤舟泊在荒江的岸边。
突然看到一位渔夫手持火把,跃然纸上,观看的人无不称奇。
有一天,朋友邀请他游西湖,见到湖光山色,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于是他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幅山水长卷,宛如天成。
南本的画作,虽然效仿古人,实际上是师法自然,因此能够在画坛独树一帜。
原文:南本画山水,有《秋江独钓图》、《春风得意图》等,各具特色。
其《秋江独钓图》描绘江上秋色,渔翁独坐一叶扁舟,悠然自得,寓意着高洁的品格。
而《春风得意图》则描绘春日景象,山川草木皆沐浴在温暖的春风中,充满生机。
南本画人物,亦栩栩如生,如《东坡泛舟图》、《李白乘醉图》等,皆传世之作。
翻译:南本的山水画作,有《秋江独钓图》、《春风得意图》等,各具特色。
《秋江独钓图》描绘江上秋色,一位渔翁独自坐在一片小船上,悠然自得,寓意着高尚的品格。
而《春风得意图》则描绘春天的景象,山川草木都沐浴在温暖的春风中,充满生机。
南本在人物画方面也栩栩如生,如《东坡泛舟图》、《李白乘醉图》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原文:南本一生,笔耕不辍,勤奋好学,追求艺术之极境。
其画艺之精,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勤学苦练所得。
故其画,虽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传统。
后世学画者,无不以张南本为楷模,奉为画圣。
翻译:南本一生勤奋学习,笔耕不辍,追求艺术的极致境界。
八年级上重点文言词解释
八年级上重点文言词解释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具.答之遂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寻向所志.寻.病终后遂无问津.斯.是陋室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陶后鲜.有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女有归.盗窃乱贼.而不作.八分有.奇水波不兴.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诎.右臂支船珠可历历..数也左手倚一衡.木钩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素湍.绿潭良.多趣味属引..凄异哀转久绝.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仅.如银线吞天沃.日而僦赁..看幕湖中人鸟声俱绝.。
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造化钟.神秀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浑欲..不胜簪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帘旌不动夕阳迟.徙倚..湖山欲暮时三年多难更凭危..朝露待日晞.迷津..欲有问欲济.无舟楫晴川历历..汉阳树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自古逢秋悲寂寥..晴空一鹤排云..上适与野情惬...人家在何许..夜阑..卧听风吹雨。
《张益州画像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益州画像记》原文、译文及赏析苏洵的抒情散文数量不多,但有很多优秀的篇章,《张益州画像记》就是其中一篇。
本文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表现了他宽政爱民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益州画像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张益州画像记宋代:苏洵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高中语文-高中100篇文言文翻译——张益州画像记
高中语文-高中100篇文言文翻译——张益州画像记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说,有敌寇骚扰边境。
边地守军夜里乱哄哄,乡野不见居住的百姓。
谣言流传,京城上下大为震惊。
正要传令选派将帅,皇帝说:不要酿成乱子,不要助成变乱。
大家纷纷传言,我的意志自定。
外乱还没有兴起,乱子却将从内部发生。
对这事,既不能用法令去禁止,又不能用武力去解决,只需派我手下的一两位大臣去处理就行。
谁能胜任这种既文又武、既不文又不武的事情,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大家推荐:张公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皇帝说;行!张公以侍奉父母为理由推辞,皇帝不同意,他就出发了。
冬十一月,到达蜀地。
到达的那一天,他就命令边防驻军撤回原地,撤除守备的设施,并派人遍告各郡县的长官:敌寇来了有我对付,不用辛劳你们。
第二年正月初一,大家庆贺节日象往常一样,蜀地从此平安无事。
又过了一年,正月,大家互相商量要把张公的画像挂在净众寺。
张公不能禁止。
眉阳人苏洵对大家说:没乱容易治理,已乱也容易治理。
有乱的萌芽,而乱事又还没有发生,这叫做将乱,将乱最难治理。
不能因有乱的萌芽就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乱事还没有发生而放松警惕。
至和元年的秋天,蜀地的形势就象器物已经倾斜,只是还没有掉到地上一样。
唯有你们的张公,安然坐在一旁,神色不变,从容地起来扶正它。
扶正后,又从容地退去,没有一点骄矜的神色。
为皇帝管理百姓不倦怠,只有你们的张公。
你们靠他生存下来,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而且张公曾对我说:百姓没有固定的性情,只看执政者怎样对待他们。
人们都说蜀人常常作乱,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法令去管束他们。
胆小怕事的百姓,却用砍头的刑法去威胁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抛开依赖自己生活的父母妻子,投身盗贼,所以才常常发生变乱。
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管教他们,蜀人是最容易治理的了。
至于逼人太紧从而发生变乱,即使是最讲礼义的齐鲁人也是这样。
我用对待齐鲁人的态度来对待蜀人,蜀人也把自己作齐鲁人看待。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1、《朱元璋画像》文言文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
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
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2、翻译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的画都不合皇帝的心意。
有位画工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给皇帝看,也不合适。
一位画工打听到皇上的心意,形象有一点相似,再画得雍容端庄献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就诏令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
原来皇上的心思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3、注释(1)写御容:画皇帝的画像、容貌(2)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3)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4)诸王:各诸侯王(5)见:被(6)盖:原来(7)它:别的(8)知:了解(9)它:其他的(10)写:画(11)进:呈上(12)亦:也(13)然:这样(14)集:召集。
4、启示做事要知己知彼,了解对方的情况或心理,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5、作者简介陆容(1436年-1494年)字文量,号式斋。
明江苏太仓人。
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职方郎中,累迁浙江右参政,所至有政绩。
忤权贵,罢归卒。
平生嗜书,多著述。
归筑菽园,著书其中,与陆釴、张泰齐名,称“娄东三凤”。
著作《式斋封事录》、《水利集》、《问官录》、《兵署录》、《浙藩稿》、《乙戊稿》、《菽园杂记》15卷、《菽园杂记摘抄》7卷、《式斋笔记》、《式斋先生文集》37卷·附录4卷等。
6、朱元璋简介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
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
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介绍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介绍
1、原文(选自《菽园杂记·卷十四》)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
上览之甚喜,命传数本以赐诸王。
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2、译文:
太祖皇帝召集画工为自己像,画出来的都不满意。
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最像,自以为万岁爷一定会满意了,谁知呈上去也不合适。
另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不求形似,将御容画得格外和善慈祥。
结果龙心大悦,诏令其照画若干幅,颁行天下。
因为皇上的心思(想法)已经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没办法(能力)探知(罢了)。
第 1 页共1 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
郓州寿张人也。
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
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
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
自乾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于河上。
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公既死而梁亦亡矣。
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
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
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
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此皆旧史无之。
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
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羸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
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
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
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
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
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①之士可到也。
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赏析《张益州画像记》【作品介绍】《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全文叙事简明,用笔刚健;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议论,形象具体而且深入。
文章构思有匠心,行文中充满感情,令人叹为观止。
【原文】张益州画像记①作者:苏洵至和元年秋②,蜀人传言③: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④:“毋养乱⑤,毋助变,众言朋兴⑦,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⑧,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
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⑨,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⑩,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⑾。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⑿,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
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
西人传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谋夫如云。
天子曰嘻,命我张公。
公来自东,旗动纛舒舒。
西人聚观,于巷于涂。
谓公暨暨,公来于于。
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
讹言不祥,往即尔常。
春尔条桑,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伐鼓渊渊。
西人来观,祝公万年。
有女娟娟,闺闼闲闲。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来,其汝弃捐。
禾麻芃芃,仓庾崇崇。
嗟我妇子,乐此岁丰。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归,公敢不承。
作堂严严,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缨。
西人相告,无敢逸荒。
公归京师,公象在堂。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注释】①张益州:即张方平,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县)人。
当时为益州知州。
故称。
他对苏氏父子很赏识,苏氏父子也很尊敬他。
益州,州名,宋代又称成都府,辖附近九个县。
在今四川平原一带。
②至和:宋仁宗年号。
至和元年,即公元1062年。
③蜀:益州为古蜀国地,秦汉时为蜀郡地,故仍称蜀。
④天子:皇帝。
这里指宋仁宗(赵祯)。
⑤毋:不要。
⑦朋兴:一同兴起。
朋,同。
⑧文: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⑨屯军:驻防的军队。
指屯驻在陕西的军队。
⑩朔旦:夏历每月的初一那天。
⑾“蜀人”二句:当时谣传侬智高(已归顺朝廷的壮族首领)在南诏(今云南境内),将侵犯益州。
这时张方平以侍讲学士从滑州移知益州、尚未到任,于是地方官调兵筑城,百姓惊扰。
朝廷闻报,调发陕西步骑兵到蜀郡防守,并催促张方平赴任前去平乱。
张方平断定是谣言,把调来的官兵送回陕西,正月十五灯节,又故意三晚不关城门。
后来抓到造谣的人杀了,益州的人心也就安定了。
⑿净众寺:也称万福寺,在成都县西北。
【译文】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带人传说,敌冠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
谣言流步,京城上下大为震惊。
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酿成祸乱,不要助成事变。
虽然众人传说纷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
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
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
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
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
”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
再到了明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象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
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
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
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
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
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
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会把自己当成齐鲁之人。
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用淫威胁迫平民,我是不愿干的。
’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再重新行礼,并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的史册上,不用画像了。
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
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
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
音容显现在人们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
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
”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意气昂扬,有高尚节操,雅量高致,闻名天下。
国家有重大事情,张公是可以托付的。
末了以诗作结,写道:大宋天子坐龙庭,甲午之年日月新。
忽然蜀人谣言起,边关敌寇将兴兵。
朝廷良将纷如雨,文臣谋士多如云。
天子赞叹说声嘻,命我张公远出征。
张公方平来东方,西风猎猎大旗扬。
蜀人围观睹风采,人山人海满街巷。
齐道张公真坚毅,神色镇静又安详。
张公开口谕蜀人:“各自还家且安顿,谣言莫传自安宁。
谣言不祥且勿听,回去照常作营生。
春日动手修桑枝,秋天谷场要扫清。
”蜀人磕头拜张公,称他就象父与兄。
公在蜀国园林居,草木繁茂郁葱葱。
宴请文官与武将,击鼓作乐咚咚响。
蜀人庆贺来观望,共祝公寿万年长。
姑娘佳丽美婵娟,幽娴贞静闺房间。
幼儿哇哇向人啼,牙牙学语已能言。
当初张公不来蜀,你辈早已填沟壑。
如今庄稼多茂盛,粮仓高耸堆满谷。
可感我们妇与子,欢欢喜喜庆丰足。
张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
天子下诏命返驾,张公岂敢不允承。
修起殿堂好庄严,又有廊房又有庭。
公像挂在正当中,朝服冠带宛如真。
蜀人纷纷来禀告,不敢放荡作懒人。
张公放心回京城,像挂殿堂传美名。
【解析】张益州即张方平,曾任北宋益州知州。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益州地区流言四起,社会秩序大乱,朝廷选派张方平前往治理,很快恢复平静。
张方平任满回京时,益州人民画其像于净众寺,以表达爱戴怀念之情。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些事。
作者在文中先写了张方平平定益州之乱的政绩和益州人民为其画像的过程,然后描述了以真实身份与民众对话的方式,就平乱、治蜀展开讨论,进而阐明给张方平画像的意义,既盛赞了张方平治理益州的政绩,又勉励了蜀人。
全文叙事简明,用笔刚健;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议论,形象具体而且深入。
文章构思有匠心,行文中充满感情,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