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②],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③]《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⑤])。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 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 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 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述而》)。 正因为对事情看得比较开,所以当在陈、 蔡被围时,子路已经不耐烦了,而孔子却 可以“讲诵弦歌不绝”。
西方哲学家的评价
•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 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 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 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 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 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 的徒弟”。
三、乐天知命的通者
•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 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 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 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 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 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 云。”(《论语· 述而》)
孔子的人格魅力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
•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 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 乡 党》) •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为政》) •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 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 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 要爱惜名利,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伏尔泰虽然仍主张信仰上帝,但极力抨击天主教 会,说教会是“迷信的恶魔”,还对罗马教皇进 行了猛力批评。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 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制。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贤”,其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从孔子品德、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孔子形象的含义和价值。

一、孔子品德孔子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在《论语》中表现出了他的品德。

孔子不仅具有博学的知识、独特的思想,而且深受他的追随者的爱戴和尊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体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正直崇高、坚持信念、助人为乐和孝顺父母等优良品德。

同时,他也很注重自我修养,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谦虚、宽容、耐心、严谨、公正,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品德的体现使其摆脱了现实的闲杂和尘嚣,成为人们敬仰的伟人。

这些品德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孔子作为典范和榜样被爱戴和向往。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和人性思想等。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而不是善恶分明,即人性本善,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民变得更好。

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

他强调“以礼治国”,显示出他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视,并认为只有敬畏天命、顺应人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把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比较,孔子更加强调教育、道德伦理和秩序,而孟子更强调人的品质改进和政治理论发展。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了儒家文化,推广了“中庸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下学上达”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夫子气象”是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魅力的来源,可谓“气质魅力”的完美展现,他不仅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深入探讨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真正的桀骜不驯和领袖气质。

第一,孔子追求正义和智慧。

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伟大的领袖,必须具备追求正义和智慧的品质。

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者,孰不容焉”,意思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哪里还有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地方呢?孔子认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文化长存的基础,正义必须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

第二,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原则。

领导力气质并不依赖于权力地位和毅力能量,而更多地在于个人原则和较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不追求地位和势力,只追求真实和真理。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原则,并设法让别人也按照这个原则去行动。

第三,孔子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领袖魅力时,自我展示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孔子可以被认为是自己时期最大的教育者之一,他的智慧和才华深受人们的推崇。

他在新的事物发展中总是有很好的见解,这显示了他对人生无限的智慧财富。

他对于艺术精神也保持了极好的趣味,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文人,也有善于组织和运营的人,这使得孔子对于社会的塑造力量越来越大。

第四,孔子在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高尚和优雅。

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展现出确信和安定以及尊荣和闲适,孔子在生活中经常展现出他的优雅,并让人们感到他的高贵之处。

他的言谈之间总是含有着宽广深远的智慧,此外他也是一个执着工作、关心家庭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讲述了他的高尚和品格。

第五,孔子对于他的哲学信仰和文化使命充满激情。

当我们回顾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无私奉献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它涵盖了对他人的无私关怀、慷慨奉献以及恪守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与尊重。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师便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修养、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社会和谐的建立。

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使他成为了无私奉献的楷模。

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将他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见解传授给无数的学生。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他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以克己奉公的榜样影响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善自身品德和心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无私奉献的表现不仅仅只体现在他对学问的全心投入,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帮助。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解决社会问题。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推动社会改革。

他奉行仁爱之道,鼓励人们以和谐的方式相处,并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的言行都传达出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稳定的无私奉献。

孔子对他的学生也是无私奉献的。

他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并且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

孔子用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示范来引导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和礼仪规范,并将这些教育理念传承给后世。

孔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在他当时受到了高度赞扬,而且也延续到了后世。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各个时代的导师。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并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古代中国伟大的名师,以无私奉献精神而著称。

他将其对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看法传授给学生,并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本文概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

本书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深邃、博学、仁爱、谦逊的智者形象。

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不仅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探讨其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孔子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首先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整体形象进行概述,包括其身份背景、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孔子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总结孔子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论语》中的孔子: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塑造了一个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家形象。

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仁政的推崇和对礼制的尊重。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爱,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实行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政治的核心要素。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中,仁是最高原则,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生命,关注他人。

义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正义,强调人们应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义的选择。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智慧。

信则是诚信守信的品质,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教诲,深入阐述了这些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孔子的“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

孔子的“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

孔子“九思”讲演稿“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早在2500年前的时代,孔子就会这样提出人格修养的窍门,可谓是深有心理学和人才学问的大家。

我们平常做事情,一般都是凭借自己平时的修养,来体现自己人格魅力的。

请不要忽略人格魅力。

在社会上做事,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生意,在做什么事业,都会有人格魅力效应。

人格魅力就是要求你在社会交往中,留给人一个良好形象,有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你和周围人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

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友情的温暖、增加勇气,增加自己做事的信心和的力量。

人人都渴望自己能与周围人有个良好关系,和谐融洽的团结氛围。

尤其是初涉人世的青年人,更希望与别人友好相处,获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和友谊。

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产生,是取决于双方的,你不但要接受别人,同时还能为别人所接受,相互间的关系才会融洽。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受到信赖呢?这就涉及人格魅力的问题。

有这样两个求职者,他们是同学。

小温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与人交流。

他的在校成绩本来很优秀,是个‚高分生‛。

但是在人格修养上,他不如小宋。

小宋爱读书,喜欢和别人交流。

毕业后,他们来到同一座大都市谋职。

小温先后换了好几个建筑企业单位,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后来再没有找到可以容纳自己的地方,就只好回河北老家了。

小宋是个真诚,坦率,爱学习的小伙子,智力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和别人交流,表现得总是那么谦虚。

他同样学的是建筑设计,因为好学,特别是注意自己做人的形象,他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同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得也特别好。

大家都信赖他,愿意和他合作。

工作了两年以后,很快有人就注意到他,把他从施工现场调到了总设计室,分管建筑设计科的工作。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说起孔子,那可是咱们中华上下五千年里头,响当当的一位大人物。

你走在街上,随便拉个老头老太太问问,谁不知道孔老夫子啊?他那套学问,那影响力,简直了,比现在的网红还网红,而且红了几千年不带歇的。

孔子啊,人家不光是学问大,那思想也是深邃得很。

他提倡的“仁爱”,说白了,就是教我们要有爱心,对人对事都得温柔点,别老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

你想啊,现在社会压力大,大家脾气都容易暴躁,要是都能学学孔子的“仁爱”,邻里间、同事间,那得和谐多少啊!还有他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嘛!咱们平时说话做事,多想想这句话,自己不愿意的,就别强加给别人。

这样一来,矛盾少了,朋友多了,日子自然就过得更顺心了。

孔子不光是个思想家,他还是个教育家呢!他老人家办的那个私塾,哦不对,是学院,那可是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在那个年代,读书可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哪有机会啊?但孔子就不一样了,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贫是富,是老是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孔子的学问,那可真是博大精深。

他整理的《六经》,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还有《乐经》(虽然现在《乐经》已经失传了),每一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不光整理这些经典,还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它们,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而且啊,孔子还是个很有趣的人呢!他和学生们的对话,经常被后人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

这本书里,孔子的形象可生动了,有时候像个慈祥的长辈,有时候又像个幽默的朋友。

他和学生们的相处方式,也特别让人羡慕。

咱们现在都说要“寓教于乐”,孔子那时候就已经做得很好了。

当然了,孔子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

毕竟他是几千年前的人了,有些想法和咱们现在可能不太一样。

但咱们得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啊!不能因为他有局限性就全盘否定他嘛!毕竟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是摆在那里的。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语上也 ” 。同样 问 “ 、问 “ 、问 “ ,孔子 的回答 往往是难易 、深 仁” 孝” 政”
浅 、详略 、 繁简各不相同 ,如樊迟 、 渊和仲 弓都问 “ ,孔子 回答樊迟 颜 仁” 是 “ 爱人” ,回答 颜渊是 “ 已复 礼” 丽回答 仲弓则是 “ 克 出门如见大宾 ,
66 教研 210 天地 029
用牛刀”的玩笑 ,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证。孔子和弟子们不但 在人格上是平
形:教育教学成绩 突出的往往是学历
等的 , 而且在学问上也是平等 的,提 倡 “ 当仁 ,不让 于师” 。在弟子 们的 心 目中 , 孔子的形象是 “ 温而厉 , 威
而不猛 , 恭而安” 。 3开馆兴教 、礼安天下的追求者 . 孔 子是一位超凡脱 俗、孜孜不倦 的传道者 , 更是一位大智大勇 、 百折 不挠的践履者。孔胸怀 切实增 强教师职业的神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感。 如今 ,我们 往往 看 到这 样 的情
间也就充满了轻松 、和谐的气氛,这

时 间而忽视学习或 不学 习的教师比比
点,孔子跟子游开的那个 “ 割鸡焉
皆是。作 为教师 ,尤其 是语文教师 , 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就必须要 有一桶水 ,而这一桶水还必须是鲜活 的水,是高质量的水。因此 ,我们应 以孔子为榜样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 思想,勤奋好学 , 不耻下 问,不断修 身养性 ,真正做 到终生 “ 而不厌 , 学 诲人不倦 ” 。我们要 以基础 教育课程 改革为契机,通过校本学习、校本培 训 、专业 引领 、同伴 互 助等 多种途 径 ,不断丰富业务知识 ,提高业 务能
低、 能力平的教师。何故?有无责任 感和事业心而 已。教育事业是太阳底
习之 ,不亦说乎 ” ,说 自己 “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 L 。 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摘要: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师者智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阐述可谓多矣,正如林存光在《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中指出,即使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其形象的描述也不一样,如墨家称其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庄子称其为“现世最大的盗贼”,孟子和荀子称其为“既仁且知而盈体智慧的圣人”。

这种矛盾在《论语》中也存在,他的弟子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隐者则说他是“五谷不分、六体不勤”。

孔子形象的多样化,实是因为政治需要、学说需要、理解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真实的孔子形象一直鲜活地存在于《论语》之中,胡念贻认为:“《论语》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成功地刻画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孔子形象进行了重塑,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它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原貌,为我们客观的把握孔子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回归《论语》探求孔子的真实形象。

一、乐于学习、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好学,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终于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但他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为此,他甚至把《易》的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留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强调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来治学,扎扎实实、信实无欺、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色彩斑斓的圣人--浅谈《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色彩斑斓的圣人--浅谈《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的一 生 .成 就 了 他 渊 博 的文 化 知 识 和 造 诣 极 深 的 修 养 素质 , 授 徒讲 学 , 成 为大 教 育 家 . 思 想 家 。孔 子 的 有文 化
在《 论 语》 中展现的十分抢 眼 , 方 方 面 面 都 具 有 独 到 之 处, 有政治的 、 军事 的 、 经济的 、 为 人处 世 的 、 做学 问的 、 教 育的 、 心灵的 、 交 友 的 等 。 正如 宋 朝 开 国 宰 相 赵 普 曾 经说 过他 自 己 是 以半 部 《 论语》 治理 天 下 。 这 就 是 古 代 人对 《 论语》 的推崇 , 对 孔 子 文 化 的 肯 定 。而 今 , 孔 子 的 很多至理 名言与说教 。 仍激励 着 、 感染着 、 鞭 策 着 我 们 奋进 。孔 子 的 修 养是 极 高 的 , 从 他 的学 生 对 话 中 可 以 窥 见一斑 . 司马 牛 对 子 夏 说 : 别 人都 有 兄 弟 . 偏 偏我没有 。
誉i I I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史 天 地
是什么样 的人?” 子 路没有回答 , 孔 子后来对 子路说 : “ 你 为什么不这样 回答呢 : ‘ 其为人也 . 发愤忘 食 , 乐 以
色彩斑斓的圣人
— —
忘忧 , 不 知 老 之将 至 云 尔 。” ’ 这 就 是 孔 子 追 求理 想 的真
学为主 . 经过历练 . 逐渐提升 自己. 有所感悟 . 这 样 到 三 十岁就 “ 立” 起来 . 从内在到外在具备了条件 . 正 是 走 向 成 功 的 标 志 。四 十 、 五十、 六 十 都 有 不 同 的境 界 , 不 同 的 要求 , 这 不 正 是 理 想 的 火 花 绽 放 的红 彤 彤 的光 彩 吗 ? 再看孔子的信念 , 子贡 问政 , 子日: “ 足食 , 足兵 , 民 信之矣 。 ” 子贡 目: “ 必不得已而去 , 于 斯 三 者何 先 ? ” 日: “ 去兵。 ” 子贡日 : “ 必 不得 已而 去 , 与 于斯 二者 何 先 ? 日: “ 去食 . 自 古 皆 有死 , 民无信而不立 。” 从 中 可 以 看 到 孔

历史上拥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及事迹

历史上拥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及事迹

篇名:历史上的独特人格魅力一、引子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事迹,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本文将以历史上拥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及其事迹为主题,探讨他们的影响和价值。

二、孔子孔子,即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教诲和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我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于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道德操守,他提倡“仁”和“义”,强调做人的根本是仁。

孔子慎重诚恳的性格,使他受到百姓的尊崇,家国天下都尊孔子为圣贤。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三、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统治者之一。

她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果断的的女性政治家,她在位期间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黄金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伊丽莎白一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她的智慧、果断、坚强和自信。

她成功地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保卫了英国的安全,奠定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

她还支持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伊丽莎白一世的事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文化。

四、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是法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拿破仑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的果断、机智、决断和领导能力。

他从小生长在贫困的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为了军事天才,最终称霸整个欧洲大陆。

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表现使得法国在他的领导下重新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他的影响力持续至今,被后人誉为“军事天才”和“战争艺术家”。

五、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1929-1945),荷兰犹太裔女孩,是二战期间受害者之一。

她的日记《安妮的日记》被全世界广泛传播,揭示了纳粹集中营中的苦难生活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心目中的孔子(5篇)

我心目中的孔子(5篇)

我心目中的孔子(5篇)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篇1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宏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宏大的圣人。

通过《论语》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幽默、主动、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见“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需经过教育培育。

他最早商量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养是相像的,独特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见“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见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阅历、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见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

”公西华观察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舞他英勇;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嘱咐他慎重。

”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特别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殊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间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

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

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

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

《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

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

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

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

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

“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

”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

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追随,那么他无疑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就通过《论语》来看一看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勤奋好学,他开馆授徒,奔走列国,整理古籍,为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理想奋斗了一生。

一、孔子长什么样?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的身高是“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所以孔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高大。

《庄子外物》记载:“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看来孔子上身长下身短,还驼背,耳朵外翻,目光远大。

《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外貌描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郑人描述孔子的额头像圣贤君主尧一样饱满,脖子长得像正直名臣皋陶一样粗壮,肩膀长得像著名贤相子产一样略微前倾。

但这个人腰长腿短,腰以下,比治水的大禹,短了三寸,疲惫已极的狼狈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笑着说:“把我的外貌说成那样未必恰当,不过说我像无家可归的狗,说得确实对啊!”总结一下,孔子高大威猛,上身长,下身短,略驼背,额头饱满,目光深远,脖子粗大,长得不一般。

至少让人一见,印象深刻。

看起来孔子还真是我们想象中山东大汉的样子。

二、孔子的性格孔子的性格总体上可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三、孔子的人格魅力纵观孔子长达73年的一生,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教育,相传弟子三千人,72贤人,教出的学生很多成为当世的栋梁之才。

55岁始携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兜售自己的政治思想,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追求,人格魅力成为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孔子、孟子和墨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位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一、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奉为“仁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德尚贤孔子非常重视品德和才德,对待人的态度十分谦虚而慈善,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孔子很受学生的爱戴。

同时,孔子也非常尊敬每一个他认为有德才的人。

2、重视教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并且在他的教学理念中,不仅仅是教育知识技能,更是教育道德、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纯正的忠诚,使他们成为有才华、有智慧的人才。

3、关注弱势群体孔子不仅仅关注富人和权贵,更关注弱势群体。

在孔子的眼中,弱势群体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关爱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孟子的人格魅力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孔子的门徒,被誉为“化险为夷的毛泽东”。

孟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情心和慈善心孟子非常富有同情心和慈善心,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一家”,并且提倡“爱人之道”。

孟子强调感情与倾听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别人的疾苦,还要很好地了解别人。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爱心和和谐的社会。

2、强烈的正义感孟子非常崇尚正义,认为社会上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道义原则去决定。

因此,他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总是以“以正治国,以仁守约”为宗旨。

孟子常常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论语与孔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与孔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与孔子的人格魅力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孔子思想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对待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向学,不断追求进步。

他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问功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种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这种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的态度,使他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其次,孔子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对待朋友和同事的态度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和同事之间的许多交流和互动。

孔子对待朋友和同事一直秉持着诚实、正直和宽容的态度。

他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且提出“朋友之道,三思而后行”。

这种对待朋友和同事的态度,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于诚信和友谊的追求。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明和宽容的态度使他能够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孔子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的批评和反思。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败坏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且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批评和反思,试图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卓越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对待朋友和同事的诚实和宽容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卓越品质。

他的人格魅力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崇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

孔子个人的成就
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
亡了。

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
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
的人才。

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


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
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

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
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
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
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

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
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

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

孔子
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
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
此有着强烈的愿望。

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
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

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
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

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
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

“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

卫灵公听到这里,就打消了请孔子做官的想法。

因为把引狼入室,国家都可能拱手送人了。

不过,卫灵公还是对孔子表示了非常地尊重,只是在迎接孔子时,自己乘车与嫔妃同行,让孔子独车随行在后;目的是让孔子知难而退。

果然,孔子看到卫灵公如此好色,也
就打消了念头。

事后孔子就此事向学生们评价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孔子从政屡屡失意之后,他开始放弃政治实践,转而去从事思想的传播教育。

他对
学生们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有很大的感召力。

他教育学生们要做到仁、义、忠、勇,要孝、廉、守节,等等。

而这些,无一不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的。

所以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及的.
在学生眼中,孔子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固执的人。

而实际上,孔
子是很懂得变通的。

他不是不知道人性有丑恶的一面,包括他自己也有。

他只是在抑阴扬阳,对丑恶的一面知而不用,知而不言。

而对善良的一面,却大力提倡而已。

孔子在周游
列国途中,渴死不饮盗泉之水,虽然看来有些过分。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人的信念都
是情感在支持着的,如果很理智地分析判断是不现实的。

人是通过情感的激励才能面对困境,才能战胜自己难以战胜的困难。

所以,信念是不怕矫枉过正的,在维护信念的方面,
是不存在过分一说的。

尽管孔子也讲“中庸”之道,也谈《易经》,深知变通之理。

可是,纵观孔子的一生
经历,他是方方正正地做事,有板有眼地做事,而没有丝毫的圆融无碍的圆滑行为。

我认为,这正是孔夫子在情感上胜人之处,也正是他在人格魅力上超越老子的地方。

因为人毕
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现实中是有曲折的,面对曲折的人生,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的激励,
这就更需要孔子的思想,而不是老子的思想。

孔子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刻板的一生,是固执的一生,是愚腐的一生。


之相比,老子无疑是睿智的,是超脱的,是所谓的“明哲”。

但是,如果从芸芸众生的生
存现状以及需要来看,无疑孔子的刻板、固执、愚腐正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正是人们
需要的人格魅力。

所以我觉得,孔子的信念、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生悲欢离合的真实体悟上的,
是和人们站在一起看问题的,所以他的思想更人性化,更有相濡以沫的人情味。

因而,他
的行为也符合人的需要,是人们学习的典范。

好高鹜远不如拙朴处世。

圆滑机巧不如踏实
做人。

哪怕有苦有乐,也是真实的感悟;何必鹦鹉学舌,谈空谈有?
孔子的多才多艺、孔子的坚持信念、孔子的乐以忘忧、孔子的做人原则,都是今天的
人所缺少的,也是今天社会缺乏诚信的人为因素。

切记,孔子是儒童菩萨转世,他是以活
生生的人的形象来教化人的,人乘佛法比起三乘来,更接近人间现实。

孔子就是一位菩萨,这是佛教公认的。

今天,就拿孔子作为坚持信念的典范来说,希望我们大家能够见贤思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