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
阿城作品七册
![阿城作品七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61c3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d.png)
阿城作品七册
摘要:
1.引言
2.阿城作品的概述
3.阿城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4.阿城作品的影响与评价
5.结论
正文:
阿城作品七册,包括《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洛书》、《马伯庸》以及《威尼斯日记》。
这些作品涵盖了阿城创作的各个阶段,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广泛的主题。
阿城作品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人性的剖析、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探讨等。
在阿城的笔下,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宽广的人文精神。
阿城的创作风格独特,他擅长以平实、朴素的文字描绘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叙述方式富有节奏感,文字间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阿城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也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更多的人生和社会问题。
阿城作品在我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被誉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为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城作
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总之,阿城作品七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展现了阿城卓越的文学才华。
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
![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e512133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8.png)
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今天我聊聊刚读完的一本书《棋王》。
说是棋王,其实有三个故事,分别是树王,棋王,孩子王。
先来点俗套的介绍,这个作者叫阿城,是作家王朔的偶像,王朔又是艺术家陈丹青的偶像,因此,阿城也是陈丹青的偶像。
陈丹青称阿城为作家里的作家,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出身杂家的阿城,涉猎很广,知识储备非常惊人。
文笔简练,读他的文字让人觉得这人居然是写小说的,简直是惜墨如金。
不管是描述关系,描述景色,从来都是几个字的短句。
后来我在他日文版的自序中找到原因,他喜欢《史记》,用精炼的文字叙述也是受了《史记》的影响。
再来说说这部作品。
三篇故事,树王,棋王,孩子王。
阿城的故事很有意思,你还没意识到结局,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他并不刻意营造一个结局。
在我的感受,更像是一个朋友跟你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一般。
也许是担心描述越多,影响了读者感受意象,所以他在很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
阿城说他更重视过程,表现在作品上也是如此。
这些故事的过程,细节,情节推进都很好,只是过了就过了,并没有特意去渲染一个结果。
三个故事的背景都是上山下乡时期。
树王肖疙瘩是一个复员的侦察兵,他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因为犯了纪律,不小心把一个士兵踢成了残疾,只好退伍复员,选了一个陌生的山村生活。
本来就喜欢山林的他,对新环境倒还算熟悉,只是他不懂为什么国家要组织把有用的树木砍掉,烧掉,再去种新的有用的树木。
不满归不满,他也无法阻拦知青的行为,只是那棵山顶最大的大树,成了他心里最后的寄托。
可是知青们伐木的昂扬斗志又怎会止步不前,他们很快决定向最大的大树“树王”发起攻势,肖疙瘩阻拦,却被支书呵斥。
最终,大树被砍倒了,肖疙瘩心中的寄托也倒了。
曾经砍树干活的一把好手,力气大到用不完的肖疙瘩,一夜白头,从此一病不起,日益消瘦。
故事的最后,肖疙瘩托付“我”写信给四川的一位战友,对当年自己做的错事表示遗憾,也说明自己命不久矣,无法再继续每月寄钱过去。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1000字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f40eb9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a.png)
《棋王》、《樹王》和《《孩子王》是中国著名作家阿城的三部短篇小说。
这三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读完这三部作品,我深感震撼,不禁让我对人生、自然和社会产生了许多的思考。
首先,《棋王》讲述了一个关于象棋的故事。
主人公阿城通过对象棋的热爱和执着,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在这个故事中,阿城通过对象棋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不懈。
其次,《樹王》讲述了一个关于树木的故事。
主人公阿城通过对树木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中,阿城通过对树木的生命力的赞美,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和顽强。
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自然,要珍惜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
最后,《孩子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
主人公阿城通过对孩子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阿城通过对孩子的天真烂漫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怀念,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童年的时光,要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快乐,才能在成长中找到方向。
总的来说,《棋王》、《樹王》和《孩子王》这三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阿城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三部作品也让我对阿城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更加期待他未来的作品。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生活的压力所困扰,很容易迷失自己。
而阿城的这三部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通过阅读这三部作品,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要尊重自然,要珍惜生命,要保持一颗童心。
阿城的名篇
![阿城的名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b01e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6.png)
阿城的名篇摘要:I.引言- 介绍阿城的名篇- 阐述阿城作品的特点和影响II.阿城的名篇概述- 《棋王》- 《孩子王》- 《树王》- 《遍地风流》III.阿城作品特点- 语言风格- 文化内涵- 社会关怀IV.阿城作品的影响-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社会评价和荣誉V.结论- 总结阿城的名篇及其价值- 展望阿城未来的创作正文:阿城是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阿城的名篇包括《棋王》、《孩子王》、《树王》和《遍地风流》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棋王》是阿城的一部代表作,通过一个棋手的传奇经历,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人性的光辉。
这部作品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被誉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孩子王》以一个乡村教师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这部作品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被誉为阿城的巅峰之作。
《树王》通过一个植树者的故事,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自身的悲剧。
这部作品寓意丰富,发人深省,是阿城作品中最具生态意识的一部。
《遍地风流》是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生动的人物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阿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关怀,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阿城也被誉为“新写实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总的来说,阿城的名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树王》《棋王》《孩子王》读后感
![《树王》《棋王》《孩子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09632fad51f01dc381f163.png)
《树王》《棋王》《孩子王》读后感亲爱的奶奶国际实践中读到阿城是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他非常像之前咱们讨论过的一位美国作家斯蒂芬·金。
两个人虽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但是有着本质上丰富而又相似的经历,给了他们对人生,对人性和对社会更加透彻的感悟,并且他们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文字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
读到阿城:意外的惊喜读到阿城这个作家和他的小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说意外,因为原本不在读书计划中,但是前段日子,一位长者在深夜跟我分享了阿城对他父亲说的一段话。
我就顺藤摸瓜搜到阿城这位作家。
阿城非常像之前咱们讨论过的一位美国作家就是斯蒂芬金。
两个人虽然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但是有着本质上丰富而又相似的经历给了他们对人生,对人性和对社会更加透彻的感悟,并且他们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文字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
比如作家唐诺对阿诚的评价。
「阿城是個好讀書而且雜讀書之人,但和我們這一代人大不相同的是,即便近乎手不釋卷,但阿城通過文字的學習比例仍遠比我們低,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行遍天下的奇特人生際遇,但更重要是他由此而生的奇特本事和人生趣味,牢牢的讓他聯繫於具象事物的俗世之中。
」——唐诺阿城在《我的父亲》一文中的一段话让处于同一年龄的我印象深刻——“得知父亲要被平反的那天晚上,阿城以一个朋友的立场,说出一个儿子的看法: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三十年就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你自己,无须别人再来判断。
要是判断的权力在别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还可以否定你,所以我认为平反只是在技术上产生便利,另外,我很感激你在政治上的变故,它使我依靠自己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定力,虽然这二十多年对你来说是残酷的。
"遇见惨淡荒原上的野花读了阿城的三本作品《棋王》《树王》《孩子王》,这三部中篇小说,算是阿城的代表作。
除了《孩子王》的情节相对复杂之外,其他两部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的是在文革和上山下乡过程中,阿城作为那段历史中间的一份子和一个个体,去记录,观察和看到的一些人和事。
阿城___《棋王》分析
![阿城___《棋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38229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c.png)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著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集道与儒于一体,阿城的故事被视为文化寻根的上乘之作。
现居(一)。
阿城的小说以传统文化哲学观为基础,努力于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续接”,着力表现的是传统中国的儒道文化思想。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张扬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统思想。
一、论述题、简答题二、参考答案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王一生是《棋王》的主人公,“文革”期间的农场知识青年,外号“棋呆子”。
他出身清贫,对象棋爱好到痴迷的程度,又受到一位捡废纸的老者的指点,具有高超的棋艺。
他由呆所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他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他不同意别人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
表现知道衣食是本。
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王一生认为邦斯故事是馋的故事,很不赞成。
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不奢求的思想。
小说细微地描写了王一生的吃。
火车上简陋的饭食,他吃得虔诚而精细,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些“惨无人道”。
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他为人正直,珍视人间至情,“为棋不为生”,有人品和棋品。
他母亲给她用牙刷柄磨成的无字棋,他一直性命一样保存着王一生虽然耽迷象棋,但他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他不同意别人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
表现了衣食是本的思想,但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认为“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小说写到两个吃的故事。
一个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书中的主人公因为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曾极度饥饿到垂危状态,被人救起后精神还处于怕失去食物的饥饿状态中,而把许多饼干藏于褥子底下。
王一生认为这个人做得太有道理了,是个特别清楚饥饿是怎么回事的人,认为他有神经病是不对的。
这也体现了王一生衣食是本的思想。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4853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1.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
《棋王》、《树王》和《孩子王》都是王小波的作品,分别讲述了不同的人生故事和主题。
阅读这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棋王》以围棋比赛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棋界的传奇人物的故事。
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浸在围棋的世界中,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对专业技能的追求和坚持,以及不断挑战自我和突破自我的重要性。
《树王》则是讲述了一对情侣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棵树展开。
作者透过树的生长和变化,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孩子王》则是讲述了一个独特的孩子成长历程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与家庭、社会的交互和融合,展现了孩子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家庭、社会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三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小波对人性、生命、情感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拥有的一切。
这些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想要提高文笔,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里有你想要的干货!
![想要提高文笔,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里有你想要的干货!](https://img.taocdn.com/s3/m/7f589a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5.png)
想要提高文笔,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里有你想要的干货!初学写作者,总觉心中有万语千言,但是却写不出来,或者,憋了几个晚上,终于写出来了,却连自己都觉得不是个东西。
因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笔力不够!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足以漂漂亮亮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想要提高,怎么办?之前,我们谈过,要向大师学习、向经典学习!也许这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法。
这里,我推荐阿城的一部作品集《棋王、树王、孩子王》,希望大家能够细细体会阿城的文笔带给我们的震撼,并且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棋王树王孩子王01.《棋王》、《树王》和《孩子王》阿城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位作家。
但是,在当代知名作家中,阿城绝对算不上高产,相反,他可以说是十分惜墨如金的一位,尤其是他的小说,产量并不大。
但是,阿城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却篇篇都是经典——《棋王》、《树王》、《孩子王》这几部中篇小说,哪一部拿到中国文坛、世界文坛,都是响当当的、沉甸甸的角色。
这些作品,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文笔厚重,里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足以让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
正如朱天文所说,“他打到的高度,至今还悬在那里!”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阿城的小说里蕴含的深意和对人的启迪,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我们没必要去弄清楚,也没有能力去弄清楚。
因为,任何一种理解都太肤浅了!但是,阿城在小说的写作中运用的那些大师级的手法,我们却须弄清楚。
因为,这些手法,对我们这些写作菜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02.对人物传神的刻画之前,很多大师级作家都说过,对人物的刻画,要少用描述性的语言,要让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秉性甚至是人物的肖像、人物的轮廓通过他自己的嘴、通过他自己的行为举止“说出来、做出来”。
这样就能够使人物的塑造更加有血有肉,减少苍白感,使人印象深刻。
在《棋王》中有这样一段,“(王一生)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着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着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513f9928227916888586d71d.png)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着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集道与儒于一体,阿城的故事被视为文化寻根的上乘之作。
现居美国。
阿城的小说以传统文化哲学观为基础,努力于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续接”,着力表现的是传统中国的儒道文化思想。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张扬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统思想。
一、????????论述题、简答题二、参考答案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他说:“一很不赞成。
????态,物质生活不奢求的思想。
小说细微地描写了王一生的吃。
火车上简陋的饭食,他吃得虔诚而精细,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些“惨无人道”。
这是贫困家庭出身形成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吃饱饭不挨饿,有衣穿不冻着,由地方住,就很知足了。
要吃得好一点,要看书看电影等等,在王一生看来都是“锦上添花”。
????王一生从小耽迷象棋,钻研棋道。
“文革”期间他也浪游各地,和马路棋手下棋,又得到老者指点,棋艺猛进。
他人品和棋品很好。
他没有能报上名参加地区象棋比赛,农场另一青年倪斌(外号脚卵)送给地区文教书记一幅明朝的乌木象棋,为的是能调到地区文教部门工作,书记答应了,并说王一生来报名他也可以向下面说说参加比赛。
王一生很不以为然。
他以为:他母亲给她用牙刷柄磨成的无字棋,他一直性命一样保存着,倪斌父亲的棋,倪斌怎么可以为了自己工作调动而送人呢?他更不愿意被人作了交易,被人戳脊梁骨,决定不参加比赛。
后来他邀比赛决出的冠、亚、季军和另六人,一个人同时和九人下,打败了八人,和冠军的一盘也肯定能胜,但冠军老者恳请求和,他也同意了,表现了高尚的棋风、高超的技艺和棋王的风采。
????,,方面,如小说结尾的一段。
3、简析《棋王》通达的叙述态度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意义小说以一种通达的态度叙述故事。
这种通达态度,主要表现在叙述的客观性,对故事中人物悲欢离合的遭遇,不掺入主观感情,仿佛一切都不在意,只是关心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把故事讲明白。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a5925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0.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三部中篇小说,虽然故事情节各异,但都展现了阿城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人生哲学。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使得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打动了我。
《棋王》中描述的棋局世界引人入胜,让我感受到了阿城对围棋文化的深入理解。
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阿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棋手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智慧、坚韧和执着。
这部小说让我对围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棋盘上展现智慧的棋手。
“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在棋王中,这句话象征着棋手们通过棋子在棋盘上的每一次落下,表达自己的策略和智慧。
每一个棋子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历史,而当它们落在棋盘上,就仿佛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深邃的故事。
而在《树王》中,阿城则以一棵老树为引子,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故事。
老树的命运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连,它的存亡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真正地去珍爱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老树的命运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连,它的存亡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树王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自然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
每一棵树、每一片森林的存亡,都与人类的活动和态度紧密相连。
当我们珍视和保护树木,其实也是在珍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的未来。
《孩子王》则是一部让我深思的作品。
故事中,一个老师到偏远地区教书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尽管那里的条件艰苦,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阿城通过这部小说,提醒我们要珍惜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在惨淡的荒原上淡定而行,留意那些无名的小花。
”这句话是孩子王中的核心思想,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仍要保持淡定和乐观。
即使在环境艰难的时候,也要珍惜那些微小但美好的事物,比如那些无名的小花。
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
![《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060cac195f312b3169a590.png)
内容介绍前言锺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在大陆或者是台湾新文学的地位上早就受到多方的肯定,也有许多针对该书的评论,像是在内容的布局上,不管是象征、伏笔、对照的技巧上,都突破了「文革」后所出现的伤痕文学,阿城用字之轻盈,不血淋淋地陈述事件的本身,不将作者所有的价值判断宣泄出来,让读者去深刻体会其中意义与价值,这是本书相当值得关注的面向。
锺阿城以十多年的「知青」生活经验为素材,创造了三篇独具风格的中篇小说,时间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叙述的人物都是平民小人物的故事,三篇小说又各自呈现了文中主角再追寻文革时「人」本身所失去的价值。
王一生在〈棋王〉中之于传统文化的典范再现,强调对于性灵的追求;萧疙瘩之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谐相处之心;老杆儿之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以及对「书(字典)」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
阿城就是在凸显这些在文革中所被抹灭掉的人的价值,而这种试图在高压的政治气氛中,去突破、去反省当下的状况,不管成效为何,但是的确反映了文革时,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普遍扭曲。
以下将针对三篇小说的主角性格做出分析,藉此反映出阿城对于文革的看法,及其反省文革时,人们在心灵上的空虚,「破四旧、立四新」这样的概念与传统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棋王〉:人格的升华※故事内容※《棋王》描述主角下放时,在火车上遇见了王一生这个棋呆子,一路上他们聊了许多,谈到「饿、吃、馋」与「棋道和生道」等等的问题,同时主角也了解了为何王一生会被称做「棋呆子」,也知道他在捡烂纸的老头儿那学棋的种种过程,后来下了火车,他们也就被分发到不同的单位去了。
过了几个月,棋呆子走了近百里路来到主角的分场来探望他,在那边结识了棋也下得不错的脚卵(倪斌),并且得知在不久之后有一场棋类比赛,但是那埸比赛因为棋呆子的分场说他老是请假,表现不好,所以不让他报名,也就无法参加比赛。
后来由于脚卵的帮忙,棋呆子与棋赛的前三名及其它六人一起下盲棋,来了场友谊赛,比着比着天色渐渐暗了,对手也一个个甘拜下风的离开,最后只剩下棋赛冠军和棋呆子,而棋呆子在冠军要求能否给他老人家一点面子时,就和了这场棋。
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文集之一读后感1000字
![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文集之一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464b2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a.png)
在阅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这部作品集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作品,通过对三个不同领域的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敢。
在这部作品中,阿城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首先,《棋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
主人公陈平是一个普通的围棋爱好者,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一位神秘的围棋高手。
在这位高手的指导下,陈平逐渐领悟到了围棋的真谛,并在一次次的对局中,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这个过程中,陈平不仅学会了围棋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从容,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在成功中保持谦逊。
这种精神品质使得陈平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棋王。
其次,《树王》讲述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
主人公林风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年轻人,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一位植树的老人。
在这位老人的影响下,林风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并投身于植树造林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林风不仅学会了如何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关爱生命,如何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如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努力。
这种精神品质使得林风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树王。
最后,《孩子王》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
主人公杨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
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杨洪开始接受教育,并逐渐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在这个过程中,杨洪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何在挫折中坚持梦想。
这种精神品质使得杨洪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孩子王。
在这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城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围棋的世界,还是在环保的事业,亦或是在教育的殿堂,我们都需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勇气。
这种精神品质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支柱,是我们在追求梦想时的动力。
阿城文集之一:棋王树王孩子王
![阿城文集之一:棋王树王孩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4b01bb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7.png)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
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
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
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目录分析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阿城(1949年-),男,原名钟阿城。原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1990年后移居美国。阿城高一逢“文革”
病退回北京,在水利部门做拍摄灾情的工作。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余华说:阅读文学作品确实没有什么用,因为它不会给你带来什么,跟你工作也没什么关系。 2013年第一
次接触到《棋王》,在当时的大学语文课本里。我就像《棋王》里的“我”,心里惦记着电影、书籍、音乐的刺
激,惦记着馋,但是没有一项足以成为我的精神支柱。
满嘴的宇宙、世界,口气还是虚矫。当时给一个叫俞康宁的朋友看,记得他看完后苦笑笑,随即避开小说,逼我
讨论莫扎特的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中提琴部分的分句,当时他已经将三个乐章的提琴部分全部练完,
总觉得第二乐章有不对劲的地方。我说第二乐章的提琴部分好像是小孩子,属于撒娇式抒情。这一瞬间,我倒明
白了《棋王》不对劲的地方。俞康宁后来患了肾炎,从云南坐火车回北京,到站后腿肿得裤子脱不下来,再后来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1456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d.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棋王寄托着家族的希望,但他却因为过于自信而走上了失败之路。
他一直追求自由和成功,但这种追求却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而树王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一直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最终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孩子王则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他为人慷慨大方,但最终却被社会的黑暗吞噬。
这些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各个面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从棋王、树王、孩子王的命运中,我看到了生活的起起伏伏。
棋王一度身价百倍,成为了富翁,但最终却沦为乞丐。
树王一直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最终却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
孩子王则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最终却无法逃避社会的黑暗。
这些人物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
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我们要保持谦虚和理智,不能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也不能被一时的困境打垮信心。
只有保持冷静和乐观,才能在生活的起伏中找到稳定和快乐。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描述棋王、树王、孩子王的命运,作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中的人物都被社会的阴暗势力所牵制,他们无法摆脱社会给予他们的命运。
棋王被贪婪和虚荣心所驱动,最终失去了一切。
树王一直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最终却被社会的黑暗吞噬。
孩子王是一个天真善良的人,但他最终也无法逃避社会的黑暗。
这些人物的遭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作为个体,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的警惕和批判精神。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也不能被社会的黑暗所吞噬。
只有站在公正和善良的一方,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总的来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命运,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生活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c315d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7.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一部由当代作家阿来所著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备受读者喜爱。
小说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与命运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是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命运轨迹,但却又在命运的纠缠中彼此交织。
棋王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他擅长下棋,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计谋。
他在生活中不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却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一切。
树王则是一个勇敢坚毅的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却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孩子王则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三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交织,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而丰满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和绝望,但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正如棋王、树王和孩子王一样,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却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纯朴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纯粹的世界之中。
这种生活状态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真挚和温暖,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通过这种描绘,作者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最真实和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1a1731a6c30c2259019e3d.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
很多朋友都喜欢在空余时间去看一本书,由阿城着作的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
吧!
友@
怎么说呢,这本书文笔极其朴实,大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围绕“我”所遇到的三个在不同领域天赋异禀的人:棋艺高超绝伦的王阿生,懂山懂森林懂树的山民萧疙瘩,记忆力非凡热爱知识的孩子王,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没有华丽词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但读来就是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其中在棋王这章中有一个做蛇肉来招待从别的分队来的朋友的情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凑齐作料一群人可是费尽心思,在屋子前的草丛中寻找野葱野蒜,
从高干子弟那里抠索来一小块酱油膏,蛇肉蒸成,作料配好,削树枝作筷子,一顿丰富的“晚宴”以飨嘉宾。
这一情节被描写得非常生动,让我都不禁想尝尝作者这种制法的蛇肉是什么味道,上一次有这种想法是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嘴炒红烧肉”的情节,读得人口齿生津。
我想所谓好的“文笔”下写出的文字,体现出的正是作者对文字非凡的感受力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90460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8.png)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
《棋王.,树王.,孩子王》-在绝处中寻找新的希望
![《棋王.,树王.,孩子王》-在绝处中寻找新的希望](https://img.taocdn.com/s3/m/367045a85022aaea988f0f31.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在绝处中寻找新的希望
阿城的小说,是一本写文革的作品,分三个故事:棋王、树王、孩子王,取材截然不同,可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人”却是相同的,文革时期的作品多是“伤痕文学”,即把文革时的艰辛与不公、非人性化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批斗表露无遗。
但阿城的作品并没有“伤痕”,只是以清淡如水的笔调叙述文革时期人民无奈的生活和人们在逆境下挣扎求存的情况。
自《棋王》初刊于《上海文学》之后,海内外的刊物争相转载,评论蜂起,赞誉不绝,都认为阿城的小说是新文学以来最杰出的作品,其文如云烟浩渺,似幻而真,深刻精绝,其轻描淡写中的讽世寄寓,尤令人沉吟悱恻。
《棋王》写的事一个穷家少年疯狂地喜爱、沉迷下棋的故事;《孩子王》描述一个老师,试图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而《树王》则超越了人
的生命,由人和树的关系,引伸到山林、自然环境,以至地球。
三篇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般,让人凝视自己,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现状。
阿城就是透过淡淡地描述平民小人物的故事,去凸显这些在文革中的被抹掉的人的价值,而这种试图在高压的整治气氛下,去突破、去反省当下的状况,不管成效如何,但的确是反映了文革时,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普遍扭曲,可是作者却不是绝望的,而是在绝处中寻找新的希望,《棋王.树王.孩子王》并不是什么经典名著,但是当中所载的道理,是作者一生的体验和记忆,和生命一样珍贵。
《棋王·树王·孩子王》(上):痴迷于一件事的人生状态让人羡慕
![《棋王·树王·孩子王》(上):痴迷于一件事的人生状态让人羡慕](https://img.taocdn.com/s3/m/113e367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c.png)
《棋王·树王·孩子王》(上):痴迷于一件事的人生状态让人羡慕先说一句题外话,最近有位闺蜜,让我帮她家孩子写小学生的征文比赛用的征文,征文题材还是世界名著,还问了我一个问题:“亲爱的,你自己看书也写文章,你认为什么是好的文章啊?”我在想,他们家一定有一个孩子,到了写作文的年龄。
他说对,每次特别着急,抓耳挠腮的,觉得没有好句子。
我忽然想到作家阿城讲过一段话,他说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那他说那怎么办呢?要有笨句子,傻句子,似乎看起来不太通的句子,那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
他其实就是在讲文章的参差对照。
然后阿城说,人世间也是这样,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这个话也许你现在听着半懂不懂,但随着你跟经典好书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那些美好的句子会成为你气质里的一部分,会成为你见识的一部分,你可能慢慢就懂了。
所以越是简单的事情,或许越不容易做。
人世间只有人是最重要的我今天就是要讲阿城的小说。
它有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拍过电影,文章好得不得了。
那题材是看上去完全不同,但是这三个中篇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世间只有人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人呢?秉性善良的人,关爱人群的人,沉默工作的人,这些人永远是这个社会的珍宝。
所以阿城不仅仅是一个说故事的小说家,而他的故事就是反映了我们身边的生活,反映了我们想要的那个人世间。
所以今天的讲书,我要一口气把这三个中篇小说全都讲给大家听,可能也有很多书友早已经熟悉阿城,如果你手边就有阿城的书,你就翻开来。
如果和我手里这个版本是一样的,那可能这个封面就能看到《棋王》《树王》《孩子王》,打开以后,有作者简介,你发现写得好简单。
钟阿城,对,阿城先生姓钟。
1949年生,北京人,曾经是知识青年,在山西、内蒙古农村插队。
那198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成为一个作家,代表作《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
就这么短的几行字,就把这个人给介绍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介绍前言锺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在大陆或者是台湾新文学的地位上早就受到多方的肯定,也有许多针对该书的评论,像是在内容的布局上,不管是象征、伏笔、对照的技巧上,都突破了「文革」后所出现的伤痕文学,阿城用字之轻盈,不血淋淋地陈述事件的本身,不将作者所有的价值判断宣泄出来,让读者去深刻体会其中意义与价值,这是本书相当值得关注的面向。
锺阿城以十多年的「知青」生活经验为素材,创造了三篇独具风格的中篇小说,时间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叙述的人物都是平民小人物的故事,三篇小说又各自呈现了文中主角再追寻文革时「人」本身所失去的价值。
王一生在〈棋王〉中之于传统文化的典范再现,强调对于性灵的追求;萧疙瘩之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谐相处之心;老杆儿之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以及对「书(字典)」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
阿城就是在凸显这些在文革中所被抹灭掉的人的价值,而这种试图在高压的政治气氛中,去突破、去反省当下的状况,不管成效为何,但是的确反映了文革时,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普遍扭曲。
以下将针对三篇小说的主角性格做出分析,藉此反映出阿城对于文革的看法,及其反省文革时,人们在心灵上的空虚,「破四旧、立四新」这样的概念与传统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棋王〉:人格的升华※故事内容※《棋王》描述主角下放时,在火车上遇见了王一生这个棋呆子,一路上他们聊了许多,谈到「饿、吃、馋」与「棋道和生道」等等的问题,同时主角也了解了为何王一生会被称做「棋呆子」,也知道他在捡烂纸的老头儿那学棋的种种过程,后来下了火车,他们也就被分发到不同的单位去了。
过了几个月,棋呆子走了近百里路来到主角的分场来探望他,在那边结识了棋也下得不错的脚卵(倪斌),并且得知在不久之后有一场棋类比赛,但是那埸比赛因为棋呆子的分场说他老是请假,表现不好,所以不让他报名,也就无法参加比赛。
后来由于脚卵的帮忙,棋呆子与棋赛的前三名及其它六人一起下盲棋,来了场友谊赛,比着比着天色渐渐暗了,对手也一个个甘拜下风的离开,最后只剩下棋赛冠军和棋呆子,而棋呆子在冠军要求能否给他老人家一点面子时,就和了这场棋。
这场棋虽赢得漂亮,但棋呆子却哭了,哭着向他已过世的母亲述说他今日的成就。
※赏析※〈棋王〉有很大的部分是在讨论「吃」的问题。
在一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吃」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主角王一生来说,确有不同的意义。
因为贫穷,使他对「吃」怀有宗教般的敬意,看描写他在火车厢上吃便当的那段,作者说道:「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惨无人道」,「顿顿饱饱就是福」是王一生的价值观,更多的要求就是「馋」了,而馋只是让人们有着更多的欲望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殊不知已经被「物化」了,就像文中倪斌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将祖先所留下来具有意义的乌木象棋送给了书记,即使这样王一生有机会参加象棋比赛,他依旧不愿因此而参赛,「棋」这具有精神表征的事物,对于王一生来说,有着母亲的挚爱在其中,无时无刻可以「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这般亲情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王一生的母亲一生所追求的也只是个「饱」字,却依旧能够体会到孩子在棋上的执着,她或许不知象棋有什么深奥的意涵,但是一个作母亲的知道儿子在挣钱讨生活之外,还有其它的需求,临死前还磨好了棋子送给他,借作者话说:「只可惜全国忙于革命,否则呆子不知道会有什么成就」,真的是环境将人的发展给箝制住,不过也因为这样的环境,王一生的意志与坚忍的力量相对地被突显出来;又有着捡烂纸的老人在棋艺与象棋所衍生出的文化传统,以及拾荒老人所对他的期许,老人将棋谱传给他,象征王一生承继了文化的传统,而所谓「破旧立新」的真正意涵,作者藉由老人的话道出正是「什么是旧?我这儿每天捡烂纸是不是在捡旧?可我回去把它们分门别类卖了钱,养活自己,不是新?」。
「立新」并非是抹灭过去,文革要将过去传统文化连根铲除,那新的价值标准在未经时间的洗炼下,强用政治力量去概括整个价值体系,难道就行吗?书中的高潮在结束时,王一生以其充沛的意志,引起一阵旋风,冲破当时荒芜、沉闷的空气。
他以盲棋对决九人的场面,气势惊人,将大家的情绪推到最高点,关注的焦点全都在棋局上。
最后出现的棋局冠军老者,在输掉棋局后不得不出面,还言「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老朽这盘期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这般倚老卖老的情形,不愿虚心求教,只求保住「面子」,这和先前王一生与同学的父亲,号称城里头的名手,摆了一局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王一生反倒是走赢了,名手自己连看王一生所下的棋步都不理解的情形下,还要收人为徒,王一生反问他一句那「我为什么要作你的徒弟呢?」搞得名手大言不惭搬出传统礼教的大道理说道:「你这同学桀骜不驯,棋品连着人品,照这样下去,棋品必劣」。
对照王一生学棋时的虚心求教,学棋是跟「天下人学」的气度,相形之下这些倚老卖老者气度显然不及王一生。
王一生在爬到此领域的高峰后,在一段挣扎「很久,才呜咽地说:『和了吧』」,终于领悟到包容人性弱点的平和心境,脱却输赢的计较,找到自我人生的新意境。
破旧立新的真义,应是像王一生这样从无到有,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开创新的局面,却又能够体认到包容的真义。
而且人在追求物质之外,自我精神的提升更是必要的,正如阿城在文后所说:「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也正反映出文革时人在精神层次的贫乏与苦闷。
二、〈树王〉:对于自然伦理的尊重※故事内容※《树王》描述知青下乡砍树生产的故事。
长久的砍树,把生产队附近树林的树木都砍得精光,只剩得山顶上一棵巨大的「树王」,许多传说让人一直不敢砍伐此树,然而执迷于改革的知青李立却认为这棵大树是个障碍,砍了它才能破除迷信、建立新思想,不过固执的萧疙瘩说你们砍了那么多,至少也要留下这一棵,有个证明,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因此两人起了冲突,最后还是文书劝退了萧疙瘩,才开始砍树。
花了四天的时间,终于把树放倒了,但是,树王萧疙瘩就在这短短的四天内老去许多。
树砍光了,萧疙瘩也就一病不起,之后放火烧山,烧掉杂草蔓藤,也烧掉藏身其中的许多生灵,更烧掉了大家的精神。
最后,萧疙瘩也死了,他死后被葬在大树旁边,而那个地方渐渐长出白色的花,彷佛留下了疤※赏析※〈树王〉所讨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针对主要人物萧疙瘩的一生,来反对人们伐山砍树破坏大自然的举动,在文中还特别穿插了一个性格鲜明迥异于萧疙瘩的知青李立,塑造一个服膺文革的角色,在大家不敢砍伐山中最大棵的树,树王也说此树砍不得时,李立的态度是极为不屑的,他认为一切只是迷信、只因农场里的工人觉悟的程度太低所致。
而文革「人定胜天」的理念,就表现在李立身上,李立身体并不强壮,「就是因为那股狠劲儿,是别人比不上的」,外在政治力量的驱使下李立这种贯彻国家意志的行为,和萧疙瘩成为了强烈的对比。
而萧疙瘩在从知青下乡来开始,砍树、烧山、种新树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萧疙瘩始终以沉默来表示无言的抗议,当萧疙瘩听到他所教人磨出来的刀是被拿来砍大树时,他的沉默与眼神却似乎是极为严厉的抗议,「『老萧,今天那棵树就能倒了呢!』萧疙瘩静静地等我走到跟前,没有说话。
我正要说,忽然觉出萧疙瘩似在审视我的样子,将我的兴奋按下去,说:『你不信吗?全亏了你的方法呢!』萧疙瘩目光散掉,仍不说话」萧疙瘩有砍树的本领,会磨刀更如何懂得用刀,这是他与自然长期相处所悟得的心得,「角子砍进去,向两边挤。
树片能下来,便是挤下来的。
即使刀有些晃,角子刃是不会损的」,萧疙瘩会用刀却不滥用,相较于知青拿起刀就不分青红皂白的砍,正显示出萧疙瘩生命的厚实感。
萧疙瘩外表一副粗犷确有着十足的爱心,从关心知青在山上砍树的危险,到最后对于无法继续接济被他踢断腿的士兵的内疚之情,萧疙瘩也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每一次他所付出的关心,就是「枪打出头鸟」的时候,成为他受苦的渊源。
整个悲壮的情绪,在萧疙瘩以身护树时达到了高潮,在李立当着萧疙瘩的面前执意砍掉大树时,萧疙瘩护树的决心是坚决的,他一手箝住李立的刀,在可能背负反革命罪名的情况下,他支手护树并不为了什么,,只是「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在场的支书此时道出了学生们砍树的原因到底为何:「学生造反,皇帝都拉下马来了……胡涂!老萧!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
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学生们要革命,要共产主义,你拦?」将破坏自然无限上纲,是集体的情绪抹灭了个人的判断与良知,萧疙瘩的情绪在阿城的笔下虽然含蓄,但是「萧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下不来」萧疙瘩难过地说不出话来,他没有像李立般地咆哮,那种对于局面的无奈加上无助让他久久不能自已。
眼见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树倒了,他也干枯了,萧疙瘩是和树、自然共生共存的,他的存在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生气不见了!萧六爪不再活绷乱跳了,「文革」到底还扼杀了什么?「我心中乱得很,搞不大清砍与不砍的是非,只是不去上山参加砍伐,也不与李立说话」,砍除山林与尊敬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拉拒在抗衡。
在今日检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行径,似乎很难去理解这样近乎疯狂的行为,但是一颗深切反省的心,却在阿城的笔下表露出来,阿城并不对于人性感到绝望,像萧疙瘩这样类型的人,就是明天的希望。
三、〈孩子王〉:人本思考的教育※故事内容※《孩子王》描述一高中知青「老杆儿」被分配到乡下,正好隔村的学校缺教初三的老师,于是老杆儿被调去教书,但他发现学生上课没有课本,就连老师也只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教课书,而且所教的内容都只是规定的教条,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学了半天仍不知所教为何物,就连个字也写不清楚,因此老杆儿毅然放弃教课书,改教实际的文字教学,也不许学生再抄什么「红旗飘扬,战鼓震天」的社论,然而如此却违反学校的教学规定,为党所不容许,终于被迫停止教书,而回到原来的单位。
※赏析※〈孩子王〉所叙说的是一位原在生产队的知青老杆儿被派至一所乡下的初中三年级任教,班上的学生竟然连大字都不认得几个,所谓的教学不就是念语录而已罢了。
老杆儿常常语出惊人地指陈教育的弊端所在,国家印不出书给学生,生产队一发批判材料多少就是多少,一点都少不得;学生的自我思考创造力,又被政治这顶大纛所盖住「作文又常常仅有几十字,中间多是时尚的语句,读起来令人瞌睡……只是渐渐怀疑学生写这些东西对将来有什么用」、「你出个庆祝国庆的作文题,他能把去年的十一社论抄出来,你还觉得一点都不过时」这样制式的教育,将教育完全附着于政治上,是阿城所不乐意见到的,「纯质」、「单一化」是令人恐惧的,阿城藉由老杆儿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党化教育的腐败,利用婉转讽喻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教材真是统一,我都分不清语文课和政治课的区别」、「中央台说了上句,我就能对出下句,那都是套路,我摸得很熟,不消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一切东西都加以教条化,学生一旦习于这样的思考,教育与生活失去了联系的意义,学生又能如何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呢?老杆儿不顾原本的教材规定,一个字一个字扎扎实实地教导学生学习;写作文不可以抄社论,「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一切从自我的经验出发,让自己所受的教育去贴近生活,他这样的举动,却已经受到高层的注意,同事们也屡次提醒他,就随波逐流,管他学生学多少,上面交办的课程内容教完就是了,但老杆儿却不这么认为,虽然有时对于自己在课堂上「一气说了许多,竟有些冒汗,却畅快许多,好像出了一口闷气」,心里的那么一点顾忌还是存在的,但看到学生在作文里面能够表达自我想陈述的事情,心中也的确着实踏实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