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此外,中国人的安土乐天、崇尚中庸、求统一、求和平 的民族心理,也与农业社会的经济土壤密切相关。
第三节 中华文化生成的社会制度环境
一、宗法社会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 固的亲族血缘联系。它的确立是在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构成了 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这种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开始瓦解。秦汉以后,除帝王继 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官员的选拔、任用,则实行荐举、 考试制。但宗法制度留给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三)
在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生产资料 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 绝大部分掌握在皇帝地主手中。地主阶级将土地租给农 民,从而使得土地的占 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地主 阶级为保证自己对佃农的控制、剥削,十分需要一个有 强力的专制政体来保护自己。这样,在封建社会,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支撑,互为利用,从而使封建
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显著标志,是族权在社会生 活中的强大影响,它与政权、神权、夫权共同构成维系中 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四大力量,它支配着或者说弥散于中国 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 教育、家教、习俗等等,都打上了其烙印。
(三)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鲜明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中华文化生成的经济环境
一、以农为本的经济土壤 二、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主要形态
在古代,我国农业自然经济主要有两种形态:
其一为土地国有或村社所有的、集体劳动的自然经济,这 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在商周时代盛行,秦汉以降(尤其是东汉 和魏晋南北朝)还部分存在;其二为土地由地主和自耕农占有、 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这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在战国以后十分盛 行。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A.方志时期B.仪器观测期C.温暖期D.前方志时期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2.下列不属于我国占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的是A.土地的开垦B.环境的保护C.水利的兴修D.运河的开凿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3.我国古代在保护自然方面,提出不违天时观念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墨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4.所谓的“三晋之地”包括A.韩、赵、魏B.燕、赵、魏C.齐、鲁、赵D.燕、韩、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5.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A.温带气候B.亚热带气候C.高原气候D.海洋气候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6.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九州的文献是A.《五蠹》B.《史记》C.《禹贡》D.《左传》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7.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A.河北B.山东C.山西D.江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我国夏、商、周三代“诸侯”众多。

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A.方国首领B.部落族长C.村落首领D.封国首领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9.竺可桢先生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A.基本不变B.时冷时暖C.由冷变暖D.由暖变冷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0.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的时间是A.秦汉B.魏晋C.隋唐D.元朝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是以什么基本情况为前提的?A.仰仗黄河流域的灌溉B.海上贸易C.中国大陆的整体性D.仰仗长江流域的灌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2.秦朝时,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是A.灵渠B.阳渠C.漕渠D.新河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3.中国古代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A.兖州B.青州C.徐州D.扬州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4.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义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A.北移B.东移C.南移D.两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5.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表现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 梁漱溟: 否定经济决定论. 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否定经济决定论.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 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中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 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尤其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 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经济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 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上下左右扣合紧密. 下左右扣合紧密.<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但我们没有理由可以据此论断一切中国风教礼俗就为这种经济所决定而形成.相反地, 定而形成.相反地,说不定中国生产工具生产方法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 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却正为受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 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 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 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和分配. ”<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朱熹注释说: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 故乐山. ”<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p气候有重要关系.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p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平原产生哲学文化―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海洋产生科学文化―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以欧洲为代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2.地理环境与文化: 2.地理环境与文化: 地理环境与文化例1p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与人文性格有重要的关系例2p日本的岛国环境与日本民族性格的p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为根,人的心性为根人的心性p气质p 性格p心理等精神活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 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 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中国”名字的由来中国”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大一统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宽泛广博学科分类:学科分类:伦理型<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中国“五行”方位图:中国“五行”方位图:水金土火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海中地结构图:海中地结构图:水水土水水<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部分专一学术精神:精通专一学术精神:学科分类:学科分类:科技型<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地中海结构图:地中海结构图:土土水土土<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4.自然条件与文化4.自然条件与文化中国陆地自然条件:中国陆地自然条件:文化:文化:农业文明视野:视野:封闭生态经济:经济:自足自给精神:精神:不思进取<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西方海洋自然条件文化:文化:海洋文明视野:视野:开阔生态经济:经济:城邦市场精神:开拓进取精神:<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二、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社会结构: 1.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 ①家庭+家族→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家族→ →自然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自然关系→<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血缘宗法制度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贵贱高低的法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 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2、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中国13多亿人,常 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录462个,中 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李姓占总 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日本人口1.2亿,姓氏超过12万。在近代以 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姓氏只有上 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只有100多年 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而取,随意性 很大。
(5)、务实、勤劳节俭和温顺的民族性格
(6)、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三)、宗法家族制度的伦理社会
1、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 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生活末期的家 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和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服从。
3、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家族本位家族利 益之上;
亲属称谓发达; 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情
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任 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1页)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文化背景篇(农业)

1.文化背景篇(农业)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中华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
成为主体民族。 3.少数民族在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方面做出
贡献。
(二)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南和北7:3变为4:6。 3.人口迁徙频繁。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黄河 3.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
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 。
关于黄河的谚语、名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黄河清,圣人出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
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 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 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三)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据统计,中国近30年来消 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湖泊数量最多, 一共62个。
了奴隶社会阶段 。例如匈奴族。 第三,分庭抗礼进取中原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辽金夏元。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生活 方式
2.


居住
文 明
方式




明 的 对
饮食 方式

思考题
(1)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2)饮食生活:谷物为主—肉食为主 (3)居住方式:固定、安居—移动、流浪 (4)主流观念 农耕文明是循规蹈矩、温和善良 … … 游牧文明是大胆、勇敢、强悍、创新 … …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是多变而复杂的,它受到了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农业发展以及地域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地域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海洋、平原、高原、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海洋环境提供了丰盛的海产品,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山脉和高原地区则提供了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为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食材,丰富了菜肴的种类和口味。

其次,中国拥有多样的气候条件。

北方地区干燥寒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为主,饮食以面食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作物以稻谷、大豆等为主,饮食以米食为主。

气候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类型和饮食习惯,北方人崇尚面食,而南方人则更偏爱米饭。

而在气候变化的不同季节,人们的饮食也会有所调整,如夏季偏好清凉食物,冬季则偏重温热的食物。

再者,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注重农耕的气候规律,孜孜不倦地实践并总结了农历阴阳历、节气等农事规律。

这些农事规律对于农作物的选择、播种、收获以及储存都有具体的要求。

农业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如百姓食谱中常见的“早定三分”,指每餐约占饮食总量的三成,剩下的“留有七成”,留作储存之用,以保证温饱。

最后,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系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

民族文化也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元素,如蒙古族的烤全羊、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等。

这些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总体而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是多样而丰富的。

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农业文明和地域特色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2023年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

这片土地上,有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多元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一、地理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化的地形,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特点。

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南方多山地、水乡和亚热带气候,北方则是广袤的平原、草原和寒带气候。

这种地形地貌差异,影响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差异。

1、南方中国南方以山地、水乡为主,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绵延不绝的喀斯特地形,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以及特殊的土壤,使得南方成为中国出产优质水果和茶叶的主要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的多样化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兴趣。

2、北方而北方则以辽阔的平原和草原为主,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以水资源为主,在荒漠化和风蚀严重的情况下,北方农业技术难度也更大。

但是这里的人们有着封闭性强、忍耐力十足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精神。

在地理环境上,中国还有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和河南黄土高原等,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在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藏红花和牦牛肉,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产品成为珍贵的资源,成为西藏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根植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也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1、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食文化。

中国的餐桌上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食物,例如宫廷菜肴、民间美食,还有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这些菜肴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宝库之一。

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

历史地理背景

历史地理背景

历史地理背景
历史和地理背景对于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发展有着重
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
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

历史背景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
文明古国,经历了许多王朝的更替和各种政治和社会转变。

在中国,农业起源和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国家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夏朝到商朝,再到周朝和秦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并培养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地理背景
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

中国地理上的多样性对于国家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包括丰富的山脉、平
原、河流和海洋。

这些地形特征为中国的农业、交通和资源产业提
供了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中国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贸易。

中国与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印度、越南等国家接壤,这使得中国成
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力量。

结论
中国的历史地理背景对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地位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张敬轩,王志勇. (2007).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
- 李建全,李涛. (2013). 中国历史地理释例. 吉林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文化地理

第二章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幻灯片2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发表在1972年《考古学报》上,文章指出,中国气候的大趋势是由暖变冷。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印度——恒河;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黄河●中国文明的成功不是靠战争而是靠联合与融会。

●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主要是指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关系问题。

●广阔的蒙古高原,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中国文化兴起于黄河流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特征,——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最早记载中国分区的是《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山川为标志,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要素●第一条件:自然环境,它决定一个区域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心态和习俗的影响:《韩非子가五蠹》韩非子·五蠹》篇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1.地理环境正确答案: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选决条件。

生活一定地理范围中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2.方志时期正确答案: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

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3.《史记》正确答案:作者为司马迁。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构成。

其文史兼具,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简答题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正确答案: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5.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正确答案:(1)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2)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

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1.青藏高原
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

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

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

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

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

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

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

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

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

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

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

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

发髻偏右偏左都与中原人群不同,古代称羌人为“椎髻之民”。

斯维至先生由此认为秦人的兵将许多是羌人。

这倒与史书称秦为“戎狄之俗”相合。

在《神仙思想与兵马俑的羌戎文化》这篇文章的结尾,斯维至先生还附了石兴邦先生的一篇短文,石先生曾参加过西藏昌都卡诺文化的发掘,他说有一次路过德格,看到一些藏胞的装束和发式、姿态,“与秦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中国古代史文化论稿》440页)羌人在两汉时期曾对中原王朝构成过严重的威胁,后来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内迁,融合到汉民族之中。

秦汉以后青海一带还秃发鲜卑,即土谷(yù)浑,他们从遥远的北方迁到了青海,现在的土族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个民族历史上曾经强大一时。

到唐代吐蕃人兴起了,他们对历史的作用也很大。

这时的后藏就称为吐蕃(Tibet),要注意的是,吐蕃的基本民众主要是羌人,但其王室很可能是从喜马拉雅山另一侧过来的雅利安人。

这种基本民众是一个民族,但其统治者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清王朝的王室是满族,而基本群众却是汉族。

吐蕃人主要和唐争夺西域,唐人在西域开边拓土,势力最远时曾与伊朗古国相接。

吐蕃人则经常侵犯河西走廊一带,在唐代宗德宗时期吐蕃人还曾攻下过长安。

后来吐蕃人还到过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阻止大食兵东进。

大食兵是阿拉伯哈里发王朝的部队。

他们不断向东拓展,665年,(麟德二年),迫使唐朝退出葱岭以西。

715年(开元三年),唐一度击退了大食的攻势,然而到751年(天宝十年)唐军与大食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一役战败,再次退出葱岭以西,在该地区的影响大为削弱。

但是这一时期吐蕃的势力很大,是他们阻止了大食兵向东扩张的脚步。

后来吐蕃改信了佛教,信奉密宗,多虔诚的佛教徒,西藏从此成了一个佛教之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