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请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观点概述-论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含义

合集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孙圣华柳福健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6期平衡城镇发展、促进城镇融合是当前实现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间居民文化融合。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的社会认同感,而且是促进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

农民向市民转变中受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为此提出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围绕“农民市民化”进行探索。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保障。

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完善农转非户籍制度、稳定农民就业、平等共享城镇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做了进一步落实工作。

尽管政府从多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努力,但在其进程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一体化发展成果仍面临着诸多的考验。

因此,健康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烟台市农民市民化现状根据2001年-201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间,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从438.36万人下降到246.83万人,年平均降低3.1%。

而在这20年间里,烟台市的城市户籍人口从207.63万上涨到466.97万人,年平均增长4.4%。

可见,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呈直线下降趋势,城市户籍人口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

其中,非农业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农业人口下降的速度。

具体数据可参看表1,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据表1所知,2001-2019年烟台市农业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12年烟台市城镇户籍人口数正式超越农村户籍人口数,成为一个农民市民化良好发展的转折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有专业、有技能的农民。

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农村实现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培育一大批有着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管理技能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农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推进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观念不足。

部分农民仍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务农观念上,并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现代文明的意识。

2. 专业技能不足。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相关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一些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表现出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等问题。

3. 创业精神不足。

部分农民依赖于政府补贴和传统种植方式,缺乏自主创新和创业意识,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和应用度不高。

4.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些农民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不高,限制了他们获取最新农业信息和市场动态的能力。

5. 社会支持不足。

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市场渠道狭窄、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

二、对策1. 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资源,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3. 激发创业精神,推动农民创新。

组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农民关注市场需求,鼓励他们开展专业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 推广信息技术,增强农民信息化能力。

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管理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难题的日益凸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培训缺失、支持政策不够完善、发展障碍重重等。

有必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和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发展现状、培训与支持政策、发展障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问题,分析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及建议,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其培训及支持政策,分析其发展障碍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的结论和建议,可以为政府部门、农民合作社等相关机构提供参考,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健康成长,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他们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与支持政策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研究培训与支持政策的效果和不足,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改进政策措施提供指导,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障碍和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了解发展障碍可以帮助发现问题所在,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而掌握未来发展趋势则可以提前布局,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行业健康发展。

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新农人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新农人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新农人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背景介绍 (3)(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新农人培育的价值意蕴 (6)(一)促进农业现代化 (7)(二)提升农业竞争力 (8)(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9)(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11)(五)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 (12)三、新农人培育的现实困境 (13)(一)教育体系不完善 (15)(二)政策支持不足 (16)(三)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17)(四)实践经验缺乏 (18)(五)资金投入短缺 (19)四、新农人培育的优化路径 (20)(一)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 (22)(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3)(三)提高社会认知度 (24)(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6)(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27)五、结论与展望 (28)(一)主要结论 (29)(二)未来展望 (30)一、内容描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新农人”这一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以现代科技、信息和管理知识武装自己,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新农人的培育不仅关乎农业本身的进步,更涉及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

其价值意蕴在于,新农人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模式,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新农人的涌现还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现实中,新农人的培育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得新农人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大规模培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也制约了新农人队伍的壮大。

为了优化新农人的培育路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构建完善的新农人培养体系;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再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新农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完善配套政策,激发新农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业等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更高附加值和增加就业。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教育培训不足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农民无法得到系统的培训。

2. 资金支持不足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项目投资、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很多农民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创业活动。

3. 缺乏市场信息和营销手段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农民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导致生产销售困难。

缺乏营销手段也成为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之一。

二、对策建议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包括农业、养殖、加工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

可以引入企业、专业机构等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项资金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创业,提升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3. 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信息,帮助农民调整产销结构,提高产销效益。

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建立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支持合作社组织支持农民组建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生产、采购、加工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组建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5. 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融资支持、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激发农民的发展潜力和创业热情。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展望陈晨(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摘 要:自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连续1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注重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由传统农民到农民职业化再到新型职业农民,国家政策在各个环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国家政策是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最直观的视角。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农民培育2012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新了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在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不断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中指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1500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培育10万名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建设2000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着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选树1000名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和后继者、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我国历年来颁布的农业政策,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一、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而在此之前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一直是相关部门和学术界讨论的话题,而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过程中到底赋予了“农民”什么样的特质,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又是什么?研究这两个问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农民通常被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或是某种社会等级,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他们居住在农村,被看做与市民相对的一个社会群体,其主要追求的是依靠土地维持生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农业从业人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技术水平不高:传统农民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 缺乏市场意识:许多农民缺乏对市场需求和行情的了解,生产经营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导致农产品滞销和经营困难。

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现行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针对传统农业人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4. 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但目前仍存在资金难、政策不明确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对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

2. 注重市场化培训:加强市场需求分析,开展市场导向的培训,培养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加强营销、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 健全培育机制: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4. 多渠道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

以上对策旨在解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问题,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够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农民。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教育培训不足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农业技能培训机构,直接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农民需要获得的是与时俱进的农业知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教育培训机构和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

2. 技术推广不畅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农村地区的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不够普及。

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新技术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

3. 就业岗位匮乏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传统的农民劳动力过剩,而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目前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相对匮乏,缺乏吸引力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对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二、应对对策1.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设置农业技能培训专业课程,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应该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2.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水平。

3. 创新就业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扶持政策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创新发展。

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和提供创业资金等方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积极性。

4.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新型职业农民申论作文

新型职业农民申论作文

新型职业农民申论作文现代农业发展的进步,给传统农民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

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从业者,更是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推动者。

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夫,他们对农业发展有极高的敏感度,并积极掌握各种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技术。

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他们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同时,他们也善于发现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生产模式。

他们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问题,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引进各种高效的农机设备和现代化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准施肥,他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他们也通过推广农业经济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新型职业农民还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他们提倡绿色农业,倡导节约资源、环保生产的理念。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种植和农田环境保护等措施,他们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需要时间和培养。

许多传统农民对新技术和新模式持有怀疑态度,需要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他们的出现带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素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

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

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一类农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他们具备一定的土地资源和生产经验,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

其次,他们具备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在种植、养殖、防病虫害等方面能够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再次,他们关注市场需求,了解市场行情,能够灵活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销售策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他们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推动农业的绿色化、有机化和生态化。

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他们不仅是农田的耕种者和畜群的饲养者,还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者。

他们需要进行土地准备、种子选择、农药施用、农产品收购等工作,还要负责市场调研、销售渠道的开拓和农产品品牌推广等工作。

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的参与和引领,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同时,他们的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压力。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能够推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脱贫和经济繁荣。

要培养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创业扶持政策。

学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等应该积极开展培训班和示范基地,提供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的传授。

同时,政府应该给予新型职业农民一定的贷款优惠、市场准入扶持等政策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创业难题,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动力。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发展空间巨大的前景。

他们不仅为农村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们应该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关意见。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观念中,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被认为是“低等劳动力”。

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导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缺乏人才。

因此,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农民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需要提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比如,制定出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

只有有了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市场化的压力和农业科技的不足现在,农业产业已经逐步市场化,这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也比以前更加激烈。

农民需要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占领市场份额。

同时,农村的科技水平也需要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不光需要掌握传统的农业技能,还需要了解现代科技的应用。

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和发展。

四、企业化发展路线的模糊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不光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也包括新型的农业经济活动。

然而,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企业化发展路线还不够清晰,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方针。

政府应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也要引导农村产业转型,推动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传统观念的转变。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关注和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只有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申论范文:新常态 新业态 新职业

申论范文:新常态 新业态 新职业

申论范文:新常态新业态新职业引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进步时期。

新常态的出现带来了新业态和新职业的涌现。

这些新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变化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常态、新业态和新职业的特点、影响和进步方向。

一、新常态:经济进步的新趋势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进步进入新的阶段,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增长动力逐渐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要任务。

新常态的出现是我国进步进程中必定的结果,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

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对过去有所减缓,但增长质量得到了提高。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加重视提高全因素生产率,加强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进步。

二、新业态:经济结构的新变革新常态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新变革,推动了新业态的涌现。

新业态是指在新常态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而出现的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这些新业态涵盖了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浩繁新兴行业。

互联网经济是新业态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分销和消费方式。

共享经济是另一个具有进步潜力的新业态,它通过共享资产、资源和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创设出具有知识性、创设性和艺术性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同时,新业态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监管缺失、权益保卫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和完善法律法规来解决。

三、新职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角色新业态的涌现催生了一批新的职业,这些新职业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出现的。

这些新职业既包括传统职业的新变体,也包括完全崭新的职业形态。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新职业主要包括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网络运营师等。

这些职业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对传统职业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如何做一个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如何做一个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如何做一个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我们常常听说职业律师、职业经理人等,他们的从业者一般都是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精英人物,可你听说过职业农民或职业果农吗?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所谓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

考察以市场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农民都经历了由“身份”向“职业”演进的历程。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结构变迁,是职业农民群体逐渐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曾把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作了对比分析。

他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应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现代职业农民是工业化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现代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现代职业农民的涌现,改变了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成为可能,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职业农民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体现了三大基本特征。

首先,以农业作为终身职业。

职业农民更加专注于农业生产,也将其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

这也使得现代职业农民比传统农民更加专注于研究农业生产和经营,更加凸显专业化。

其次,现代职业农民是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新一代农民。

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即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具有“现代农业”的观念和市场意识,有一定的知识层次,遵纪守法。

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论文

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论文

对苏州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摘要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农民职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结合苏州市在培育政策、项目、资金、体制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探索;措施;江苏苏州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5-032005年底,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中职业农民是主体;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等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战略任务。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努力探索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走在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正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但是,苏州市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危机:全市农业就业人员继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明显老龄化;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适应。

在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最迫切的要求。

本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培育的现实需求、实践探索与未来之路作出分析与思考,旨在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水平,推进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时为长三角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型农民职业化是指传统农民转变为具有现代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短缺。

这就给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2. 土地流转难题农民在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下,对土地有着较强的情感认同,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村劳动者进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3. 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农村就业机会较为有限,很多农村青年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4. 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较为保守的农村观念,农民长辈对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持有排斥态度。

这些观念束缚也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推进土地流转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应倡导相关政策,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或合作社,增加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也为新型农民的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3. 发展农村产业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农村居民树立现代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进而推动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5.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在财政扶持、科技创新、土地流转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型农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思考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思考

农 民 培 训2021年第8期新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思考李守栋(海东市乐都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青海 海东 810700)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要综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的从业技能,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足够的人才队伍支撑。

本文主要就青海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新型职业我国在实施振兴乡村的战略过程中,要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民具有经营的能力,懂技术,提高文化水平。

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有农民的一般条件,同时能够了解市场需求,在对市场有充分的认识之后,最大化农业生产,同时将务农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主动承担对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的责任,具有现代化的发展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同时将教育观念进行转变,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师资投入,综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进行深化改革,使教学内容围绕着未来职业开展。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想要振兴乡村,主要的出路就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重视基础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务农工作人员不仅要了解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时根据时代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在中职教育中,不仅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对未来生活和工作适应的心理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 道德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创业的能力和创新精神[1]。

1.2 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和职业发展开展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过程中,还需要确保中职教学中的课程体系安排,首先课程体系应该要明确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职业为方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同时也要确保学生获得的职业能力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进行加宽和拓展,为学生中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课程内容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中需要学习的新方法、技术、工艺和知识,促使学生养成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实践,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后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正确做出判断,并进行行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后是要参照技能鉴定,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按照具体的岗位和职业标准,对职业资格证书中需要考核的内容进行实训,优化考核项目,创造实验条件加强训练学生形成技能,从而不仅获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能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分类对职业农民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传统农民)而不是farmer (职业农民,也翻译成农场主)称呼中国农民。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定义为,自主选择在农业一、二、三产业充分就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

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及在农场、基地、农业企业被雇佣的“农业工人”,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淡水养殖工、花卉园艺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制种工、果树育苗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蔬菜加工工等。

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

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三是经营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农业已不再被视为一种经济活动的边缘性产业,而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在人民对农业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的今天,新型职业农民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缺乏专业知识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他们缺乏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专业知识。

而现代化农业已对农业生产要求高,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更好的教育培训,了解现代化农业的理论、技术和管理知识。

二、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农产品市场是一个狭小的领域。

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市场的开发需要农民具备商业经营和市场开拓的能力。

但很多新型职业农民因为经验不足、信息不够全面、技术和资源有限,缺乏市场分析和销售策略的能力,使他们的农产品难以顺利进入市场,影响了经济效益。

三、农村土地受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农村土地的规模也不断缩小。

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农民缺乏土地可用于投资,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四、缺乏金融支持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然而,很多新型职业农民由于缺乏可靠的金融支持,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

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

五、政策缺失尽管现代化农业在我国长期存在,但目前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步性不够,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更为全面和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支持他们的农业发展。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着很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不断加强他们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加强政策支持和金融依托,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地等问题;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更完备、合理和可行的政策保障。

新职业农民新在哪里 申论答案

新职业农民新在哪里 申论答案

新职业农民新在哪里申论答案
根据资料2、3、5,谈谈“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求: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是知识技术新。

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能够进行智能化操作管理。

二是经营模式新。

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半托管等方式集约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借助电商平台营销,走三产融合之路。

三是工作方式新。

不拘泥于传统的种植工作,与产业园打工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再就业。

四是思想意识新。

富有冒险和首创精神,热爱农业农村并愿回报乡村,把种地当成职业而非谋生手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职业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
请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观点概述,论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
含义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关键词:城市化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比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

我国自 2004 年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动者的
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

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流动性、科技素质的强约束性、经营管理的开放性等特征。

一、国外经验根据各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的农民培训模式。

主要代表国家为日本和韩国。

西欧模式是指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主要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

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1.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
1.1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1.2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

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
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2.1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各试点县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劳动力状况,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

要尊重农民意愿、顺
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

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办法。

要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各地要着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确经常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

2.2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

在做好对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各试点县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3.1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有利于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

各试点县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认定管理和信息档案建立工作。

3.2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

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

二是农民自愿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和限制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认定,主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动态管理原则。

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与扶持政策挂钩原则。

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须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4.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4.1加强扶持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
保障等。

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涉及宏观或需要更高层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4.2落实扶持政策。

各试点县要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

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试点县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4)
[3] 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培养机制.农业经济,20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