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四化”问题的解析
论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逻辑基点与充要条件
“ 四化 ” 是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变迁 过 程 , 是 社会 转
向型经济。因此 , 有必要探讨和厘清我国四化同步发 展的逻辑基础 ,以便揭示 四化同步发展 内在逻辑上 的必要性与实现的充要条件。
2 0 信息化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 在 以发达国家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时期 , 在全球化背景 下, 发展 中国家必须以此为契机 , 寻求跨越式发展 ,
去看” 。实行 工业 和农 业发 展 同时并 举 , 要 求农 业 机 械化 与 国家工 业化 的发 展相 适应 ,在 农业 合作 化 的
化” 发 展 的不 协 调 。“ 四化 ” 发 展 的 动力 及 互 动 机 制
我 国工业化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与发
达 国家相 比, 仍存在着技术差距 , 发展方式粗放 , 面
临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 , 需要科学发展 , 构建“ 两型 社会” 。另外 , 人 民生活水平还不高 , 存在区域发展不 平衡 和城乡差距等问题。贫困问题最主要还是物质 需求问题 , 解决需求问题也是脱贫致富的过程 , 因而 仍需发展实体经济的工业 , 使生产高效化 , 满足需求 和创造需求 , 同时创造就业 , 将贫困的人 口纳入到工 业体系中来。 工业化内含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不断应 用。因此 , 伴随科技的进步 , 工业化经历机械化、 电气 化、 自动化和信息化历程 。而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积 累的过程 , 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开放经济背 景下 ,必须依托科技 自主创新 ,提升工业竞争力 , 同 时, 化解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提高居民 的生活质量。 这将是我 国工业化的 目 标和意义所在。 ( 二) 信 息化 : 为科技 的时代表 征 , 提 高经 济和社
“四化”新解
“四化”新解作者:管清友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第23期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的新“四化”将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
国务院近日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使人们此前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三个判断得到了印证。
一是未来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规划和项目建设会密集出台,二是中西部是重点,中原、江淮、关中-天水、成渝城市群建设将受益,三是未来的城市群建设可能是跨省区的城市带建设。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大调整时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急剧扩张后的急剧收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急剧增加后的增长停滞,再加上外需的下滑,使中国经济陷入需求收缩型衰退,若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城镇化是关键,信息化是平台。
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的新“四化”建设将带来一系列产业发展机遇,开启经济新周期,助力中国经济走出需求收缩型衰退。
中国经济需要新动力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揽子投资计划。
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帮助中国快速度过危机,但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机会。
中国经济固有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有些领域反而更加严重。
2010年以来,随着货币收缩和债务收缩,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需求收缩型衰退明显,结构调整的时间被大大拉长。
金融危机以来,经过三年的消化调整,经济企稳迹象越来越明显,但过度刺激的后遗症仍然不少。
出口风光不再,转向内需是必然选择,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消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投资是唯一可以做文章的领域。
但是,如果仍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拉动投资,那很可能再次加剧产能过剩,增加地方债务,吹起房地产泡沫,甚至步入流动性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随着国内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减弱,外部环境趋于严峻,全球化红利减弱,那什么可以担当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呢?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
四基四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基四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四基四化建设是指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注重发展基础设施和现代化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四个基础,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虽然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1. 城乡差距: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地区享受到了更好的道路、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道路破损、交通不便等问题。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电力供应系统,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这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3. 建设速度过快:为了迅速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部分地方政府可能会急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但在项目选址、规划和环境评估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建设质量不高。
4. 资金来源问题: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有些地方政府可能依赖于债务融资来支撑建设,这可能会导致债务风险和财政压力。
二、现代化产业建设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四基四化建设中,国家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2. 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化产业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持,但一些地方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存在欠缺。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3. 环境污染问题:一些传统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不仅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也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劳动力培训不足:现代化产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但一些地方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存在问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文化、卫生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影响了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知识文库 第23期235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化”问题及解决对策马 青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剖析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被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四化”问题提出现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党建是党的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党的建设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开展,而且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习总书记提到的“四化”问题,是当前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党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四化”问题的主要表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党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党建过程中产生了“四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深究其在国有企业中的具体表现。
1、“弱化”问题“弱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难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选人用人,难以参与“三重一大”的真正决策,难以对领导干部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
国有企业要求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质性的内容来体现党的领导作用。
有的党委会议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件,对党建的工作研究深度不够,没有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把握“一岗双责”的本质,没有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到位。
2、“淡化”问题“淡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经济,轻党建。
部分同志对党建工作不过问、不研究,认为党建工作浪费时间,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有效完成。
认为党建工作都是虚无的,不能实实在在解决职工的吃饭穿衣问题。
二是重发展,轻教育。
一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方法枯燥单一,缺乏活力。
四化问题交流发言材料
四化问题交流发言材料四化问题,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个问题,即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政治建设的现代化、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和社会建设的现代化。
这四个问题涉及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是我国发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四化问题的意义和挑战,并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也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推动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同时,还需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次,政治建设的现代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效能,加大反腐力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还需注重民主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三,文化建设的现代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所在。
我们需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还需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综合体现。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程度,推动城乡居民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还需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加强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综上所述,四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改革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还需注重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公平正义、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梦。
人类的“四化”别解
人类的“四化”别解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是关键。
在实践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方式,人类必须做到“四化”:生产方式的生态化、人口生产的合理化、消费方式的正当化和科技发展的绿色化。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而观念的转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一、物质生产生态化与人口生产合理化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 ①所以,对应的生产活动要求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生产要求生产方式由工业文明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做到生态化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口的生产要求生育行为要合理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
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的劳动工具是机器。
相对于以往生产方式而言,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得“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当人的欲望被挖掘和夸张到一定程度后,他对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的把握就常常受幻觉所支配,而不再受理智的控制了。
于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人类求利的贪婪造成对自然的毁灭性的掠夺,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无限度地消耗和开发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人们患上了“经济增长瘾”,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危机日益严重,人们已经饱受到了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文明苦果。
三治四化的内容
三治四化的内容前缀三治四化是指"三去一降一补一促"和"四化"两个内容。
三去一降一补一促:1. 去产能:通过限制生产能力,消除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 去库存: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消化过剩库存,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3. 去杠杆:通过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和杠杆率,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4. 降成本:通过推进降低物流、能源、人力等各项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5. 补短板:通过加强创新、改善环境等手段,填补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
6. 促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化:1. 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化学变化:由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跨越。
2. 生产方式方面发生了数字化变化:由手工业向计算机化制造业和信息化服务业转变。
3. 生活方式方面发生了文化变化: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弱化,现代文化的影响逐渐加强。
4. 基础设施方面发生了物理化变化:从单纯的信息技术转向基础设施的联网化和智能化。
前缀三治四化是指"三去一降一补一促"和"四化"两个内容。
三去一降一补一促的内容如下:1. 去产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去产能就是通过限制生产能力,消除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例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去产能。
2. 去库存:过剩的库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去库存就是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消化过剩库存,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例如,通过保障农产品采购和销售,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和供需不平衡问题。
3. 去杠杆:去杠杆是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和杠杆率,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过多的债务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去杠杆可以有效化解企业的债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4. 降成本:降低成本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利润率,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降成本的方式包括推进降低物流、能源、人力等各项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化”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马青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23期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剖析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被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四化”问题提出现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党建是党的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党的建设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开展,而且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习总书记提到的“四化”问题,是当前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党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四化”问题的主要表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党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党建过程中产生了“四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深究其在国有企业中的具体表现。
1、“弱化”问题“弱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难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选人用人,难以参与“三重一大”的真正决策,难以对领导干部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
国有企业要求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质性的内容来体现党的领导作用。
有的党委会议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件,对党建的工作研究深度不够,没有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把握“一岗双责”的本质,没有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到位。
2、“淡化”问题“淡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经济,轻党建。
部分同志对党建工作不过问、不研究,认为党建工作浪费时间,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有效完成。
认为党建工作都是虚无的,不能实实在在解决职工的吃饭穿衣问题。
二是重发展,轻教育。
“新四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灯塔
“新四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灯塔作者: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12期“四化”也在与时俱进实现四个现代化(简称…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四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与日俱进的。
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
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座谈会上说,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
信息化也有提到,但比较少和这三化一起提,十八大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了“新四化”。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
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三园四化的内容-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三园四化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园四化”是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围绕“三园”(生态园、文化园、产业园)建设和“四化”(产业振兴、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战略。
该战略旨在通过生态、文化、产业三园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活富裕,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风乡貌,增强乡村治理效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将从三园概念和四化内涵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探讨“三园四化”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简要介绍每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例如:"1.2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整体结构进行概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所要探讨的三园四化的概念及其意义;正文部分将具体介绍三园概念和四化内涵,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三园四化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三园四化的概念和内涵,剖析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三园四化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对于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公众对于三园四化的关注和重视,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进步。
2.正文2.1 三园概念三园是指“生态园、产业园、文化园”,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构建一个融合生态、产业和文化的综合发展模式。
生态园是指建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绿色空间;产业园是指集聚相关产业,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文化园是指注重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沉淀的文化景观。
三园的建设旨在实现生态、产业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作者:刘海平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3年第2期◎文/刘海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都要和信息化相交融,用信息化来武装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大的相关重要论述也是对“四化”协同发展的深刻分析,十八大将“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突显了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
那么,新型工业化在“四化”协同发展中有着怎样的角色和定位呢?笔者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
一、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四化”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形成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系统中,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四化”协同发展。
为什么说新型工业化是河南“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因为河南省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国内分工及产业链的中低端。
在国内外新形势下,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由“河南制造”转向“河南创造”,优化产业结构,挖潜、节约、开源、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加强产业整合,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重组,逐步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
去四化名词解释
四化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四化?四化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四化经济四化是指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阶段: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
1.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低效、落后向现代化、科技化、产业化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工业化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进步、工业产能提升等方面的发展。
工业化的目标是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3.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推进。
这一过程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发展。
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加强经济管理和决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
4. 城镇化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这一过程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发展。
城镇化的目标是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政治四化政治四化是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四个方面:法治化、民主化、知识化和国际化。
法治化是指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向法治方向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法律体系建设、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发展。
法治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依法治国、公正公平的社会,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2. 民主化民主化是指国家政治体制向民主方向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决策和民主参与等方面的发展。
民主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推进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
四化发展的认识
四化发展的认识四化发展,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四化,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四化发展被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
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必须深刻认识四化发展对中国的意义与影响。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艰辛过程,然而,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又将面临何种挑战和机遇呢?首先,四化发展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
在工业化方面,中国经济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更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
而在信息化方面,中国经济正在研究和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构建更加智慧、高效的工业。
其次,四化发展也能够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城镇化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城市化可以减轻农业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就业。
此外,城市化还能够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促进社会产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四化发展还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获得感。
在信息化方面,电商平台等新型的消费方式推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升级。
城镇化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同时,四化发展也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总之,四化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升级,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获得感的提升。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在均衡、可持续等方面继续努力,推进“四化”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论“四化”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㊀㊀2021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Feb.,2021总第323期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3㊀No.2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收稿日期]2020-07-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四化 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13YJA790028)[作者简介]王丽娜(1980 ),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从事国际贸易研究;郭振(1954 ),男,湖北浠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㊁国民经济㊁国际贸易研究㊂论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王丽娜,郭㊀振(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摘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指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㊂ 四化 同步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是:新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支柱;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新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载体㊁平台和助推器;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㊂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包括关联互动机制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机制㊂这些机制共同推动 四化 同步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能够产生联动效应,包括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循环累积效应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效应,以至城乡共同繁荣㊂[关键词] 四化 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联动效应[中图分类号]F062.9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21)02-0100-1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和农业现㊃001㊃论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㊂在 四化 同步协调发展背景下,结合我国东北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如何通过 四化 同步推进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发展理念㊂推动新型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㊂面对国内外双重市场经济形势多云变化,重新定位与形成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并将新经济发展方向转型为以 质量 和 效益 成为发力点,新经济发展需要科技进步㊁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创新驱动,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驱动与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建立需求拉动消费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实施 四化 同步发展战略,通过 四化 同步推进和创新驱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㊂21世纪以来,尤其是 十一五 规划以来,我国在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由于工业化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之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出现诸多瓶颈㊂为破解这一难题, 十二五 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化㊁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㊂此后,由于信息化已经成为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㊂所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都明确指出,以强调 新型 为切入点,把推进 四化 同步发展作为发展理念与战略思想, 四化 同步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支柱;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新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载体和平台,也是其升级的助推器;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㊂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是构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㊂㊀㊀一㊁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分析机制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原意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的互动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㊂机制从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㊁相互制约㊁协调互动关系㊂[3]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特定的功能与作用,其机制主要有 四化 之间的关联互动机制㊁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实现机制,这些机制共同推动了 四化 同步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㊂㊃10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2期(一) 四化 同步推进的关联互动机制新型工业化㊁信息化㊁新型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简称 四化 ), 四化 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㊁相互促进㊂在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四化 同步推进的关联互动机制是一种发挥其功能的目标导向机制,其关联互动关系见图1.图1㊀ 四化 同步推进的关联互动机制按照共生系统理论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共生在一个大系统中,既相互关联㊁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前提㊂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关联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包容又排斥,既共生又竞争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被割裂开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扩大㊂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通过 四化 同步推进能够实现城乡产业结构从整体上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㊂工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工业化也是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工业化本身能够带来城镇的繁荣和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以工补农,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乡村振兴㊂在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中,工业化成为城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支柱㊂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中,要做到以城带乡,城镇支援农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㊂ 三化 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协调的基础㊂信息化与其他 三化 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融合是其核心与关键,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导向,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㊂[4] 四化 的同步推进能够产生协同创新力,创新驱动引起了附加值㊁产值规模和产业影响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升级㊂(二)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是一种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提出具体战略任务的运行机制㊂通过实施 四化 同步推进战略,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㊃201㊃论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级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见图2):第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通过以工促农,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配置城乡通开,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实现了工业生产绿色化㊁精致化㊁高端化㊁信息化与服务化㊂ 两化 深度融合也为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㊂图2㊀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第二,通过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产城融合,真正体现人的城镇化,充分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功能,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㊂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为提升城市功能,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保障㊂通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㊂这些都为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㊂通过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型工业化向县域的推进,实现以工促农;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增强了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活力的增强,促进了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㊂这些都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走上产业高效㊁产品安全㊁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第一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㊂㊃30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2期信息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㊂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技术创新㊁促进了服务创新,发展了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促进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㊂信息化与 三化 融合,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了产业价值链升级,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㊂(三)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制实施 四化 同步推进战略,要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通过 四化 同步协同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制(见图3)㊂[5]图3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四化 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孕育着广阔的增长空间,实现了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了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增强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㊂ 四化 同步推进经济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升,加大了企业资本积累,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吸引各类高端人才,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㊂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政府也有更多财力,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为优化要素供给结构提供了保障㊂在创新驱动引领下,以供给的改善和产品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还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如信息㊁绿色㊁时尚㊁品质等新型消费,实施消费品质与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从供给侧为消费需求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保障㊂在创新驱动作用下,着力提高投资效率,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需求结构㊂在 四化 同步推进下,能够激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和潜能,更好地发挥外资积极作用㊂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创新驱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以 创新 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以服务创新带动中高端商品出口比重,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㊂要实现要素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人才优化配置,更多依靠㊃401㊃论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㊂通过技术知识积累,提升要素配置效益,提高基础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还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用全球视野配置各类要素,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价值链重构,在国际产能合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㊂由于创新驱动引起了产业附加值㊁产值规模和产业影响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㊂随着新产品㊁新产业的不断出现,主导产业群也不断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产业间的更迭,这是一个连续变动的过程㊂当原有高增长产业因创新减缓而减速,便会为新的创新型产业所取代,在随后递进的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高增长产业又会转化为现实高增长产业,以代替原来高增长产业位置㊂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实现的[6]㊂㊀㊀二㊁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联动效应分析四化 同步推进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思想,通过关联互动机制㊁作用机制㊁实现机制等的共同作用,能够保障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的贯彻实施,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联动效应,包括能够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循环累积效应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效应㊂(一)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循环累积效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㊂我国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是产业结构中的短板,国家始终强调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㊁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略,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同时,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多元化培育新型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㊂随着工业化互联网时代产生,农村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普及,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的推进,带来了全面㊁动态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为代表的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将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7]㊂通过 四化 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可以化解各自发展面临的制约,形成循环累积效应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城镇的集聚㊂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降低城镇建设中各种基础设施的成本与企业承担的分摊成本,有利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镇的集聚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了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转型升级㊂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在城市建设与综合治理,推进创新城市㊁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㊂信息化为提高农业生产率,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㊂ 四化 同步推进产生的循环累积效应,通过产业链效应㊁收入效应和需求㊃50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2期效应㊁技术支撑融合效应,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系统,促进了 四化 同步发展,进而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在这个正反馈系统中创造需求和集聚要素发挥了放大器的作用, 四化 同步推进有效地创造了需求,并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促进了优势要素在城镇的集聚(见图4)㊂图4㊀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循环累积效应1.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产业链效应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型向更多应用现代工业㊁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和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㊂因而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链关系㊂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工业化的推进极大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经营管理方式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㊂推进工农业之间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是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求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对接㊂工业化生产对农产品的质量㊁规格提出严格要求,为降低交易成本和打造质量品牌,要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与工业化流程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形成产业链效应,这种产业链效应有利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㊁乡镇的财政收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㊂2.新型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收入效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㊂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激发更多㊁更广泛的消费需求,包括对各种优质农产品㊁工业制成品和各类服务的需求㊂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㊁对精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进一步拉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提供更好品质㊁更多选择㊁各具特色的农产品㊂而对中高端工业产品和服务㊃601㊃论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则将随着制造业服务化㊁智能化辐射到国外市场,并通过对城乡工业化全面推进,通过产业链效应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而各县域也通过本地工业化的推进实现了 富民强县 的目标㊂城乡经济在 两化 协同发展中,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呈爆发式增长,如对教育㊁医疗㊁公共设施等的配套提出更多的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也将迅速发展起来㊂城镇是各类服务业发展的载体,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功能得到不断提升,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更多地向城镇各类服务业就业,拓展了就业范围,也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并进一步增强了城镇对优势要素的凝聚力㊂3.新型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需求效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间接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 两化 的推进对资金㊁技术㊁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生产要素的直接需求也不断上升㊂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由于得到城镇化带来的要素聚集作用而获得不断响应,会形成新型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由需求效应驱动的正反馈效果,使 四化 在同步推进中不断走向深化㊂而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镇化自身也激发出对消费的需求效应,在进入了 四化 同步推进下,城乡居民㊁各类产业共同创造需求的新阶段㊂但是,城镇化形成的需求是衍生性需求,必须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为支撑㊂因此,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的内需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只有满足农业生产率持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的劳动收入持续增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下,真正落实居者有其房,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公共就业㊁创业和职业培训的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等一系列条件,才能实现以城镇化拉动内需,特别是拉动消费需求的目的㊂4.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技术支撑融合效应信息化是 四化 同步推进的助推器,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平台,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运用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㊂信息化创新了工业生产和设计的手段和流程,生产方式向柔性化㊁智能化㊁数字化㊁精细化转变㊂信息化改善物流运输效率,发展了现代物流业,创新了商业模式,普及了电子商务,发展了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㊂信息化使资源配置的方式更加动态化,优化了现代产业服务新体系㊂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传播知识㊁技术和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发展智慧农业,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在市政建设㊁综合治理㊁人口管理㊁电子政务等方面都提供㊃701㊃学术交流㊀2021年第2期了技术支撑,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㊂(二) 四化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效应产业结构协调性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协调是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㊂产业结构的协调也是指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㊂只有强化产业之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㊂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高度化,而盲目追求高度化而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即合理化,是一种 虚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须建立在更高层次的合理化基础上㊂产业结构必须在协调基础上才能实现优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㊂在 四化 同步推进中,必须要关注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效应㊂1.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效应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中,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既包括彼此之间的规模,也包括彼此之间的发展速度,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㊂第一,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之间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比例是否协调㊂对于农业而言,农业的规模必须满足谷物基本自给㊁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㊂如果农业规模不断缩小,会对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构成制约㊂同样,工业化进程中对于农业产生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与吸纳,工业化单一发展不能促进农业进步,并且对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装备与信息化水平同步提升与更新会制约农业的发展㊂第二,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发展速度是否协调㊂由于产业的异质性,工业增长速度往往要快于农业,但是若工业快速增长,而农业则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前,说明工农业发展速度尚不协调㊂从发达国家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经验看,工农业两部门增长速度比率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工业化初期阶段为3:1 3.5:1;工业化中期阶段为2:1 2.5:1;工业化后期阶段为1.5:1 2:1㊂这种速度比率是否合适还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来确定㊂第三,工农业两部门利益分配关系是否适当㊂计划经济时代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工农业之间产品价格剪刀差造成城乡的二元结构㊂工业不能剥夺农业,而应支援农业,显著缩小城乡差别,让农业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才是两大产业实现高度协调的表现㊂第四,缩小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㊂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就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㊂2.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效应城镇化发展进程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协调度,最协调的状态应该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保持平衡均速发展模式,即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都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城市和乡村实现和谐发展㊂若出现城镇化进程过快,农业现代化滞后,城市扩张过快,乡村落后等,则意味着两者协调度较差㊂我国在城镇化快㊃801㊃。
四域四化解释
四域四化解释
四域四化是指四化为四个领域发展的现象。
其中,四域指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四化指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政治领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法治化、民主化、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经济的健全等方面。
文化领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产品的多元化、文化品牌的塑造等方面。
社会领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公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
四域四化相互关联,是现代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构建一个现代化、文明化、和谐发展的社会。
自化---四化的灵魂
自化---四化的灵魂
自化,所谓自化,是指一件事物现象本具该有的平衡原理,就像五行,不能太过或不及,太过与不及就失去了他的平衡性,导致出现一件事物的吉凶。
自化,他是有为法吗?不是,他是应时间(不论大限或流年)而发生的,故它是无为的,自然而形成的,故曰:无为而自化,如同人的聚散离合,缘至则聚,是此,它是“动”的行为论,犹如:“气的流行”时过总会境迁的。
然而时间总是来自空间,或说空间中含有时间,以致,自化强调于时空效应法则,是一种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如易曰:“唯变所适,周流六虚”(在宫位上的变化)说明自化是明空变化的学问,谈的是“气”。
因“气”之有,万物才能生化,如天有节气,这个条件可以成立,那么它先决条件,就是先有“物”有”现象“,否则如何变化呢?因为自化是“用”不是“体”,具备的条件是先有物(东西)
生年四化就是先有物(物,某一现象的存在论)
即然自化是一种用,不是体,就象人出生以后有动才能成长。
那么,一切自化的原理都是时间性的,要应时间才有作用
摘自师公蔡明宏【紫微斗数悟我十八年】436页
存在,变化,有无,得失,起止。
四化问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四化问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四化问题交流发言材料尊敬的教授们、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四化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四化问题”是什么意思。
四化问题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发展问题。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构成一个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基础。
在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争夺全球竞争力的核心任务。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具有竞争力,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政治的发展是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是否健全、民主、法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政治的发展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建设,还包括政府部门的职能规范、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提高,以及民众参与决策的机制和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再次,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展现。
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推广。
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传递国家的形象和价值观,促进国家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福利制度的完善,也包括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培育。
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度量。
面对四化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责任人。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来推动四化的发展;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来培养人才;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治理,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结来说,“四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们不能偏废一方,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发展并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繁荣。
旧四化与新四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 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 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 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 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 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关于这四化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同步发展。”
“四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
“四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
“四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即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
本文将对“四化”的历史解读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外部环境上,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内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四化”成为了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任务。
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积极寻求现代化和发展的道路,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面临的问题极为严峻。
因此,“四化”任务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呼吁。
在“四化”任务中,工业化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中国将重点建立重工业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国际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目标。
可见,工业化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发展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随着工业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则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四化”任务承载了中国对现代化的渴望和寻求。
在这个时期,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使当时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虽然“四化”任务已经完成,但其历史意义和影响仍在延续至今。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四化”任务的历史解读,探讨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四化”问题的解析
发表时间:2008-11-05T12:08:46.68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刘姝喆1 杨群2 [导读] 摘要:本文所说的"四化"是指:国家权利的私有化、国家利益的集团化、民众的边缘化、社会的江湖化。
摘要:本文所说的"四化"是指:国家权利的私有化、国家利益的集团化、民众的边缘化、社会的江湖化。
这是对古老中国皇权专制体制下社会结构状况的一种概括。
用王学泰的“游民文化”【1】理论来解析这“四化”看来是比较便当的。
集中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目的在于将改革开放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克服掉传统社会结构带来的束缚和羁绊,顺利地走向现代社会。
只有找准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关键词:社会结构私有化集团化边缘化江湖化
一、国家权利私有化,就是“家天下”之谓。
私有化的国家必然是专制的,专制的社会自然的要产生权利文化而不会产生制度文化,围绕权利设置的国家管理必然是人治而非法制。
所以中国历史中会有那么多的巧合,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中国历史的这种循环式的演义造成人们对天道循环的坚信。
由于这种坚信,所以宦海沉浮的官员们总是顽强地念叨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失去的权利心有不甘。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个中心”——权利以帝王为中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民族以汉族为中心、文化以儒家道德说教为中心。
这“四个中心”,是以汉族为政权主体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政治与文化的根本意识。
只要这四个中心不受伤害,于国体就没有什么大的伤害。
二、国家利益集团化是在国家权利私有化基础上,围绕权利建立起来的利益机制,或者叫利益链条。
一般来说有三大利益集团:皇族利益集团,官僚贵族利益集团,士绅、地主利益集团。
前两者是利益集团中的骨干,后者是分化层,也可以叫连接层。
上层主流社会主要由皇族集团和官僚贵族集团控制,一切治国大政方针主要由他们之中产生。
国家主要财富的三分之二集中在他们手中。
士绅阶层是中间层,是一个不确定层。
向上他们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向下就成为被统治者。
他们作为个体可以两面讨好,但作为整体却是被利用和受打击的群体。
中国近代的地主阶级的消亡不只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因素,国民党也搞土地改革,湖南著名的“土豪劣绅”叶德辉就是国民政府枪毙的【2】。
地主阶层是农民反抗的主要对象,是上层社会聚敛财富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上层社会控制的重要对象。
对于上层社会,这个阶层的存在是必要的又是危险的。
农民起义的时候,士绅地主阶层首当其冲,国家要平息农民为主的底层社会的怨气的时候,也会首先拿他们开刀。
他们当中勾结上层的就作威作福鱼肉乡里,他们当中交接江湖人士者极其容易成为反政府的人,《水浒传》中的晁盖就是。
国家利益的集团化是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本质原因,也是中国历史上阶段性爆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而且每次起义大都打着与“等贵贱,均贫富”同等意义的旗号。
是以有分析者认为中国社会“不患贫,而患不均”。
等级社会造成长期的贫富不均,积淀下国人仇富的心态,这种扭曲的心态是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造成的,就是说中国的贫富不均已经固化为结构性的病症。
三、民众边缘化的过程不仅使民众远离了国家政治,也使他们淡漠了国家和政治,他们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这就是臣民文化的典型表现。
所以他们还是比较喜欢江湖。
国家概念和民族意识不清晰不强烈。
由于民众的边缘化,使他们不能不扎进中国的江湖社会中,民众的边缘化造就了中国的隐性社会——江湖,江湖是中国社会的不定时炸弹。
特别在游民中,打、杀、抢等暴烈行动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常把这些人称为暴民、刁民,充斥街头的泼皮无赖,大都在游民中产生。
按着学者们的区分,应当是有“居民”和“游民”之分。
居民安定也就安分,游民不安定也就不安分,长期的变动不居,使游民思想意识偏激而行为极端。
游民是居民中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脱序的人。
大量游民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就是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乱这些原因造成的。
而造成游民的脱序正是社会的无序,这种无序一般是一个王朝走向没落时期的普遍现象。
民众的脱离政治,是“国家”(实则为朝廷)与社会(表现为江湖化)的二元化社会造成的区隔,这种区隔造成百姓对于换一个朝廷或换一个皇帝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对江湖社会没有什么根本的影响。
平头百姓并不真正关心皇帝姓李还是姓赵。
“爱国主义”只在一些高层面的智识人物中间残存着。
处于江湖中的人从心底深处与朝廷与政权是隔绝的,只有江湖中的头面人物总想着趁势而起,有朝一日也当把皇帝。
在太平盛事时,当着“草头王”也很滋润。
人口的激增、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动荡造成大量的游民,游民的大量涌现又给社会安定埋下了不定时的炸弹。
四、社会的江湖化。
江湖是什么,实际上我总觉得就是朝廷的翻版,是浓缩的小型版的朝廷,只是来得更直接更赤裸。
江湖上的弱肉强食与朝廷的勾心斗角尔诈我虞本质上是一样的,上演的都是争权夺利的丑剧、闹剧。
朝廷上表面一副温文尔雅冠冕堂皇,但暗流汹涌;江湖上快意恩仇侠肝义但,但更有血雨腥风。
朝廷与江湖共处于一个国体之中,它们之间既是隔绝的又是相通的,从政治和利益角度上他们是隔绝的,可从思维及行为方式上又是相通的,比如朝廷上的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江湖上就有歃血为盟的山头主义;朝廷中皇帝能享九五之尊,至高无上;江湖上的老大也是威风赫赫,说一不二。
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社会中还盛行把一把手叫老大,这是明显的江湖遗风。
叶曙明在他的大作《大国的迷失:帝制崩溃后十字路口的中国》【3】中对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有更为明确的阐述:“自古以来,庙堂与江湖是支配中国社会的两大系统。
从文化而言,一为‘儒’,一为‘侠’,在历朝历代治乱相替的循环中,起着相生相克的作用,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类人备受尊崇,一为圣君、贤相、儒将、忠臣、清官,这是庙堂系统的;一为高僧、隐逸、侠士、豪客,这是江湖系统的。
”看来两个人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江湖不是温情的,而是霸道的,血腥的,充满风险的。
所以流行着——人在江湖漂,哪个不挨刀。
所以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和谐的。
江湖相对于朝廷是弱势阶层,但江湖仍不是下层百姓的天堂,因为行走江湖并不简单,充满险恶。
江湖中最值钱和最不值钱的都是命,所以一个穷人就只能把脑袋别在裤腰上。
中国社会的江湖化,造成近代社会上会道门的泛滥。
江湖化造成中国社会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山头主义,造成政令不畅的也是江湖意识的原因。
江湖并没有使中国的社会变的强壮有力,反而是贫弱散乱。
因为一个江湖分成若干个地盘,互相之间画地为牢,自行署理,很难尿到一个壶里,所以宋江打方腊一点也不含糊。
江湖使统治者恐惧,所以压制社团帮会,但越是压制就越是暗中滋长,社会没有得到合理的健康的成长发育。
这也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溃败,社会溃散毫无抵抗之力的原因,也就是黄仁宇说的“中国社会无组织”的症结所在,也就是今天中央强调社会建设的根本原因。
江湖意识的浓厚深重,也使江湖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和负面的东西的汇集地,迷信的、愚昧的、不健康的东西在这里得到发酵。
这也是中国国民素质长期低下的一个原因,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就充分暴露了这些负面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叶德辉之死真相》一文见《南方周末》2007年3月22日29版作者:谭伯牛
3、叶曙明《大国的迷失:帝制崩溃后十字路口的中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