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长铺中心小学徐青五月九日,我有幸参加了宿松县城东五乡镇公开课教学活动,进行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回首这次教学活动,其中有许多收获,但也有一些不足。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须经过它才能进来。
”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必能提高课堂效益。
由于这样大型的公开课,我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为了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我让两个学生分别讲了一个笑话,在场的听课老师和学生们一个个都笑得前俯后仰,紧张的课堂气氛在笑声中一下子轻松起来……接下来的课堂中,孩子们表现得十分轻松自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幽默的话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幽默的话题与课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以鼓励学生斗志为目的,激发学生想要上好这节课的欲望。
由于教师的幽默风趣,使得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喜欢上了老师,上课也就配合默契了。
所以,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课前利用好这三分钟是非常必要的!二、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
”只有通过实验,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也一步步地得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只是把学生们的回答简单地加以总结,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我在这堂课中,三次运用小组合作。
第一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次是在应用中让学生计算一些没有直接告诉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同桌合作,动手量一量,再计算。
第三次是在解决校长带来的问题时,小组讨论当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有几种可能,是否都符合实际。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原创)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原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代表数学组对楚红蕊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作一点评,首先感谢校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次活动即是我们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提高促进,在此我只是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从教学目标分析:小学数学新课标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本课注重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不但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还注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塑造了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充分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里教学恰当地挖掘课程资源,从兴趣入手,通过主动探究,体验,反映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个目标有机结合。
二、从教学方法,程序,手段上看:1、导入新切、生动自然、·教事情贯穿全节。
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发他们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童话故事猫哥哥、猫弟弟绿化庭院,因绿化地的大小而引起的纠纷为导线,以猫爸爸给小朋友们提出的“用社呢们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悬念,导入新课,老师借助多种媒体图片用生情并茂的·事讲述,讲学生带入童话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产生“我如何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想法,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2、从课堂结构和教学思路分析。
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经过了细致研究,精心备课而形成的,教学运用多媒体图片的中童话设计符合我们聋哑儿童的心理,而教学内容又与教者所设计的童话故事环节相扣,更显课堂结构的严密性,我们看到整节课都是以猫兄弟的纠纷为线索,以猫爸爸的提出的问题为纽带,从怎样解决猫兄弟的冲突为思路,教学设计别出心裁,这节课教学思路有明有暗两条,明线是要学生为猫兄弟想办法解决这场纠纷,这部分的场景我们可归纳为:产生纠纷——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图相关做客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导线则是本节的重点,那就是研究如何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反思本节课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空间。
一开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验一验的方法,使学生确信: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与宽有关,也与它的周长有关。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教师并没有把问题抛出去就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松一口气,而是设置了一个小环节:教师充满信心地把探索权交给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25个1cm2的正方形,进行小组合作,选一些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把它们长、宽、面积记录在表中。
各组完成后,教师收齐表格,并展示其中几组表格,检查填得是否正确。
检查过程中是按照个人---小组---大家的顺序来汇报、研究的,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发现的与生成的知识,并用巧妙、激励的语言(你的发现很重要,让我把它写下来,等等)鼓励学生注意归纳知识。
接着二组一名女生说出:“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能受到启发)三组一名男生接着说:“长方形的面积÷宽=长”。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
这一节课上到这里,并没有马上巩固练习,而是这样处理的: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呢?(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展示其他几个小组的表格)。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知“长×宽”与旧知“几个几”联系起来。
进一步论证了长方形的面积。
通过小组研究、汇报、总结、验证的过程,学生有了一个较深刻的探索体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非常透彻,而且记忆牢固、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空间里主动地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构建新知。
人教版本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后有感及评课稿文本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优异听课后有感及评课稿今日我们有幸听了钟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感觉这节课是朴素,是回味无穷,详细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和睦一致。
这节课的教课目的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质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应企图识,同时在着手实践、合作沟通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察看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归纳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课实行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课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念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着手实践、合作沟通中自主研究。
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经过察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相关系,为学生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当作孕伏和铺垫。
在例1的教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一样的长方形,填表并沟通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而后经过例2的教课,指引学生着手实践,让学生丈量、察看、报告沟通丈量的方法和结果:能够沿着长摆第1 页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沟通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报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议论:经过方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沟通,你们感觉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察看、操作、研究、抽象、归纳与沟通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虑——谈话——抽象归纳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研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睁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经过沟通与思虑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在主动参加、乐于研究中发展自我。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知道面积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生本教育”这一主题,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在教法上以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为指导,围绕教材“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设计思路,在学生自学教材后完成3 道前置小研究,为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做准备。
整堂课以学生的小组交流和班级汇报为主线,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质疑、探究、思考,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引领,充分展现了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孩子这一理论。
2.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交流讨论,自己汇报展示,自己总结概括。
讨论是课堂学习的常规,在讨论中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和集体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从而激发精彩的论辩。
3.在练法上大胆给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学生能提的问题老师不先问”。
课上,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
从开始用画、折、摆、算等不同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到探索验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共同讨论并理解了“为什幺长方形的面积是由长×宽得来的”道理。
孩子们都主动去动手、思考、讨论,思维始终处在亢奋状态。
他们不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欣慰,还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他们不仅自己探索出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为什幺要用长×宽去求长方形的面积,可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体现在敢于质疑、敢于思考、敢于尝试和解决问题上,。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精选18篇)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精选18篇)长方形面积评课稿篇1今天上午有幸听了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下册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1、课堂开始的引入让人耳目一新,感觉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基本做好了准备,而且还紧密的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希望联系教学内容,做到了方方面面,把知识融入生活,感受面积的大小,让学生能够从中收集信息,学习新知。
2、授课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首先是给出两个由小正方形组成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然后又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给出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求长方形的面积提供的方法依据。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学具,根据提供的小正方形自行排出一个长方形,根据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填表格,自己分析表格,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求长方形的面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学习新知。
4、针对得出的结论,教师仍然反复反问,是不是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就一定能够求出面积呢?经过反复求证,最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学习观。
5、练习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练习题类型多样化,设计了不同方面的练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多样性。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在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时,可以说明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方便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推出面积公式,7cm2乘2和长乘宽并不一样。
在这一块学生经常会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混淆,应重点强调一下。
2、最后填表格时,求面积是2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时,不只是4和7,还可以是1和28,14和2几种情况。
长方形面积评课稿篇2今天听了王老师的《长方形面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基本知识以及面积和面积单位。
王老师的这节课精彩纷呈,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教态优美,以“微笑”贯穿全课纵观整节课,王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面对每一个教学细节。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通用6篇)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篇1听了宋老师这节课我收获非常的大,因此我感触很深。
下面就我的感触总结如下:1、复习引入。
复习引入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而且一般的导入方法,但是对于学生平时学习来说还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的至圣先师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2、给我感受最深刻,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导入。
我想宋老师这节课精华就在这里了。
这个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过程。
我想这一点是需要学习的。
在学生认知的过程发展的认知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学生从底层进行逐渐的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计算的来历。
这也符合人类数学认识的发展规律。
宋老师的课程设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的进行推广。
这样进行归纳进行教学组织非常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
这个活动设计的非常好。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单位正方形去填充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边长与正方形的关系,这样就非常好的进行给予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推了一下,使学生能够跳一下就能够够着,利于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4、练习设计也是很是合理的。
同时也注意学生动手去测量。
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继续假加深对于面积的理解。
5、小组合作能够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学习,探究,兴趣盎然,都收获。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篇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赵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环环相扣,通过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
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 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评课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评课记录一、谈话导入新知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2.计量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是怎样描述?我们用手比划一下好吗?1平方分米呢?1平方米呢?3.(出示)老师手中的图片,上面的宝宝跟你们一样既听话又可爱,这张图片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我要给它配多大的玻璃最合适,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出示课题)这节课,你想学会什么?[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新知1.数方格,直观感受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存在着一种关系⑴师:(电脑出示)这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1平方厘米。
)师:拿两个这样的正方形,看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演示),它的面积是多少,(2平方厘米)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厘米?(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⑵师: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还可以摆成许多不同的长方形,大家看这几个长方形思考这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1.每个图形每排摆几个,共摆几排?2.一共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3.摆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讨论,学生反馈,给予表扬。
⑶师:你们刚才说的和他们一样吗?把结果填在数学书94页的这张表里。
学生填完后,看电脑演示填表。
尝试操作,合作交流,探索新知⑴刚才我们看到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大家很快就知道了摆成后的长方形的面积,还有它的长和宽。
反过来,如果我们只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你能知道它的面积吗?(能)⑵老师这儿有几个长方形,(电脑出示)谁能说出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师:你们能想办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吗?(能)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
生1:用长乘上宽师:真不错,这种办法很简便。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知道了。
⑶师:你们愿意动手摆一摆,验证一下他(生1)的说法吗?摆之前听清老师的要求,你们组摆的长方形(小黑板出示)1、沿着长的一边每排摆几个?2、沿着宽的一边共摆几排?3、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用胶水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粘在作业纸上。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大池镇中心小学马宇本节课,赵老师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进行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下面我简单的说说我的感受: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
赵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赵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反思本节课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空间。
一开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验一验的方法,使学生确信: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与宽有关,也与它的周长有关。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教师并没有把问题抛出去就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松一口气,而是设置了一个小环节:教师充满信心地把探索权交给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25个1cm2的正方形,进行小组合作,选一些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把它们长、宽、面积记录在表中。
各组完成后,教师收齐表格,并展示其中几组表格,检查填得是否正确。
检查过程中是按照个人---小组---大家的顺序来汇报、研究的,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发现的与生成的知识,并用巧妙、激励的语言(你的发现很重要,让我把它写下来,等等)鼓励学生注意归纳知识。
接着二组一名女生说出:“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能受到启发)三组一名男生接着说:“长方形的面积÷宽=长”。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
这一节课上到这里,并没有马上巩固练习,而是这样处理的: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呢?(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展示其他几个小组的表格)。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知“长×宽”与旧知“几个几”联系起来。
进一步论证了长方形的面积。
通过小组研究、汇报、总结、验证的过程,学生有了一个较深刻的探索体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非常透彻,而且记忆牢固、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空间里主动地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构建新知。
《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17篇)
《面积计算》评课稿《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17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面积计算》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计算》评课稿篇1本节课,秦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教学中先让学生有根据地猜测照片的大小,结合经验进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再用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只是启发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我在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课堂上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我利用几组由小方格拼成的图形面积,由少到多,“你怎么数的这么快?”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
接着给出一个长方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面积?学生有的用手估,有的量一量,有的用小方格摆,还有的要画小方格?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3.学生多数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积极的探索并去发现问题,但有部分学困生动手能力差,积极性差,没有真正投入到班级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学生掌握该新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还需要加强课后练习,争取通过练习的方式帮助部分学困生。
1。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从教材编排意图看,这节课充分渗透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结合我们所上课的时间是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是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上课,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备课时,我们一至认为先从“趣”字入手,再从“动”字突破,然后从“说”字收场,力争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所以我们在设计从情境设计看,效果确实不错,但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手法看,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将两种思路提出与大家商榷:方案一:给学生提供了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图、透明方格纸、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个。
让学生自己选择老师提供的学具,与同桌商量探究的方法,合作完成练习思考题。
方案二:提供给学生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要求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任意摆出一个长方形,思考:所摆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为什么?两种方案实施时,学生对操作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而且完成思考题也相当快,但在公式应用时就好象不够灵活,还总是与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所混淆,问题出在哪?回顾韦老师的课:闪亮之处:一、把握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片段一]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当开心果提出“到底哪一面墙的面积大些”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型问题提出时,老师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当一位学生说出用长乘宽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时,老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这个有效信息,提出“你认为他说得正确吗?”没有过早地揭示问题的答案,却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效果不错。
二、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感悟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
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经典定义“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还是如今的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要素“情景、合作、对话、知识意义的个性化经验建构”,都隐喻了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并与经验相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听课心得体会
《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听课心得体会(第二次听陈老师的课,第一次是几年前跟庞老师到天台小学的一次调研,陈老师的课张放有度,非常好!今天感觉陈老师有点紧张,可能她与特级教师同台上课有点压力吧!)一、导入1、出示网格图,每一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独立画图,并涂上颜色。
二、探知1、汇报:s1:长7厘米宽3厘米t:面积?t:你怎么知道画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
s1:数出来的。
t:有没有不同的方法?s2:3乘7t2: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t:你怎么知道面积是18平方厘米?t2:一行是 3行是t:同学们像s2一样自己说说画的长方形,长几,宽几,面积几?2、课件出示:长6分米宽3分米面积是多少?(教师选择学生素材的时候没有精心去选择,以致与自己设计的“撞车”)s:分成3行,每行6个方块,有18个方块,面积就是18平方分米。
师课件演示一行放6个1平方分米,宽放3个(引出3行)3、长3米、宽2米,闭上眼睛想长摆几个、宽摆几行。
长8米、宽7米呢?4、你们用了什么好方法?s:乘法口诀。
t:还有不同的说法吗?s:长乘宽t:你是怎么知道的?t: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5、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6、长11厘米,宽5厘米,面积?(长方形图)(1)长缩短,慢慢变成正方形。
(验证摆长方形的环节可以用学生继续用画图的去验证,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长与宽都写到黑板上,计算的结果与学生画的格子相同,从而可以得以验证。
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出现画出了正方形,从而在研究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后,从学生所得的素材中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2)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边长乘边长(3)边长7厘米7、看书p77——78,把书本的公式填完整,轻轻读。
三、练习1、先估一估图形的面积,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单位:厘米)说说怎么估?(说说怎么估?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老师的教学理念,如果对学生一直这样培养下去,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很强。
小学数学公布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布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反思本节课从头课程理念动身,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进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探讨的空间。
一开始,教师斗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验一验的方式,使学生确信: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与宽有关,也与它的周长有关。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教师并无把问题抛出去就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松一口气,而是设置了一个小环节:教师充满信心地把探讨权交给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预备的25个1cm2的正方形,进行小组合作,选一些拼成各类各样的长方形,并把它们长、宽、面积记录在表中。
各组完成后,教师收齐表格,并展现其中几组表格,检查填得是不是正确。
检查进程中是依照个人---小组---大伙儿的顺序来汇报、研究的,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汇报的进程中,教师擅长捕捉学生发觉的与生成的知识,并用巧妙、鼓励的语言(你的发觉很重要,让我把它写下来,等等)鼓舞学生注意归纳知识。
接着二组一名女生说出:“我发觉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能受到启发)三组一名男生接着说:“长方形的面积÷宽=长”。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彼此合作,扬长避短,从而增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
这一节课上到那个地址,并无马上巩固练习,而是如此处置的: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能够用“长×宽”的方式来计算呢?(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咱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展现其他几个小组的表格)。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知“长×宽”与旧知“几个几”联系起来。
进一步论证了长方形的面积。
通过小组研究、汇报、总结、验证的进程,学生有了一个较深刻的探讨体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超级透彻,而且经历牢固、深刻。
整个教学进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充沛的探讨空间里主动地参与操作、观看、试探和交流,构建新知。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亮点
1、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
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
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
学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
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设置篮球场的情境,让学生用1平方米来铺,学生会感觉到麻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
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建议
1、教学引入用时过多,可以直接出示篮球场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节省时间充分地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教师可以不必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行正好摆5个面积单位为什么正好摆3行等问题,对于第二种摆法,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摆法,而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代替学生的思考。
3、对于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可以利用练习题中的题目进行推导效果会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心得
体会评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听课反思
本节课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空间。
一开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验一验的方法,使学生确信: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与宽有关,也与它的周长有关。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教师并没有把问题抛出去就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松一口气,而是设置了一个小环节:教师充满信心地把探索权交给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25个1cm2的正方形,进行小组合作,选一些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把它们长、宽、面积记录在表中。
各组完成后,教师收齐表格,并展示其中几组表格,检查填得是否正确。
检查过程中是按照个人---小组---大家的顺序来汇报、研究的,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发现的与生成的知识,并用巧妙、激励的语言(你的发现很重要,让我把它写下来,等等)鼓励学生注意归纳知识。
接着二组一名女生说出:“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能受到启发)三组一名男生接着说:“长方形的面积÷宽=长”。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
这一节课上到这里,并没有马上巩固练习,而是这样处理的: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呢?(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展示其他几个小组的表格)。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知“长×宽”与旧知“几个几”联
系起来。
进一步论证了长方形的面积。
通过小组研究、汇报、总结、验证的过程,学生有了一个较深刻的探索体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非常透彻,而且记忆牢固、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空间里主动地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构建新知。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从而自主地构建知识网络。
这一理念在该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上课教师的教材分析:
马婕老师: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
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整堂课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另外,教学设计在遵
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组内教师互相评课: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
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
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
(1)教师让学生自己用15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共同参与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2)教师在板书面积公式时应把整个格式过程表达出来,书写完整。
(这里教师在解题板书时并没有把解:S=ab写出来)同时,面积单位是个新学的内容,本课时教师还应重点突出面积单位名称----平方~。
(3)教师在出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S=a*a=a2,这里应重点跟学生说清a2是2个a相乘,而不是2a。
总结:(主持人)
本次教研活动,教研气氛浓烈,通过这次大组听课、评课活动,组内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真分析其教法,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同时上课老师也能在各位老师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通过这次活动以便今后我们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
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
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
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三、知识迁移、主动建构,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
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
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
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
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