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亚洲古代文明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交流
亚洲古代文明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交流亚洲古代文明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发展轨迹而著称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亚洲大陆上孕育了许多辉煌的古代文明,包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等。
这些文明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演变,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和文化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了多元的亚洲文化格局。
古代亚洲各个文明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以古代印度文明为例,印度素有“文明的摇篮”之称,印度教、佛教以及梵文等文化元素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亚洲地区。
古代印度文明的变迁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起初受到伊朗-雅利安人的影响,后来受到希腊、波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与此同时,印度也积极融入国际交流,早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就和希腊建立了密切的文化和商业交流,希腊文化对印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是另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亚洲文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成就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发挥了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变迁与亚洲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是紧密相关的。
早在古代时期,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和西方联系在一起,推动了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古代中国的文化元素,如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也通过交流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亚洲文化。
古代埃及文明在非洲亚洲交界的尼罗河流域中璀璨绽放,其世界奇迹般的金字塔与庙宇留存至今,是古老文明中的辉煌之一。
古代埃及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交流也是不可分割的。
埃及与希腊、罗马等地区之间的交流,是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海上贸易和军事征讨,希腊影响渗透到埃及,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成为了古代地中海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带动了埃及文化的繁荣。
古代亚洲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文化层面,还涉及到政治和军事的交往。
古代亚洲各国之间的互动塑造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了多元而有趣的国际关系。
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重新定义上古史:青铜文明,起源于中国,西迁带到中亚西亚
重新定义上古史:青铜文明,起源于中国,西迁带到中亚西亚自古以来,欲求知识,必往中国。
可是很遗憾,近50年来,出了很多很多,买办知识分子。
咦,三星堆出了青铜器,哦,那是中亚西亚人来中国,把技术带来的。
最近有部BBC的纪录片说,古希腊人到中国,指导秦始皇做兵马俑。
BBC这是自砸招牌。
这种操作,国内国外里应外合玩弄舆论,属于历史虚无和篡改历史。
性质恶劣。
三星堆2号祭祀坑,青铜人面具中亚西亚有什么条件,比蚩尤部落更早掌握青铜工艺《尸子》:“造冶者,蚩尤也。
”蚩尤部落,最早掌握青铜工艺。
中国造纸术,1270年前,怛罗斯之战后,才开始传入中亚。
1270年前,造纸都搞不定,中亚西亚人在唐朝几千年前,就在玩青铜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即2227年前,中国就已经有造纸术。
虽然造纸术工艺,远远没有制作青铜大鼎复杂、困难,但就是比青铜工艺晚至少2840年发明。
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按照事物发展之规律。
文字普及是很久以后的事,而且仅限于上层社会。
在这之后,才会有书写用纸需求,才会推动造纸术的发明创造。
但上古时候,文字仅掌握在王族、祭司极少数人手里,不外传也容易失传。
所以,拿文字来评判上古文明,是属于不智,无知的体现。
即使出土了也看不懂。
而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反而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载体,至今还在流传,能够被人听懂。
生存是硬道理。
上古时候,发明青铜工艺后,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在上面画画写字,而是制作实用工具,越简单越直接,就越好。
青铜兵器,是最早的青铜器。
炎帝、黄帝、蚩尤蚩尤部落开创了青铜工艺。
世界上没有哪件青铜器,年代能比蚩尤造的青铜兵器更早。
中亚西亚,可能会出土极少数小型青铜器,比如青铜刀,但也是从中国一路西迁带过去。
路途遥远,背个青铜大立人,扛个青铜大面具,还不如拿把防身用青铜刀来得实在。
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青铜时代,皆始于中国古人的采矿知识,十分丰富,《管子·地数》记载:“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且独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本身,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展开论述,包括丝绸之路、外交使团、文化传教以及书信往来等方面。
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除了物质交换,丝绸之路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向西方传播,同时也吸取了外来文化的营养。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鉴,并对世界历史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外交使团的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各朝代常常派遣外交使团出使他国,这不仅是外交交流的一种形式,也带来了文化的相互交流。
外交使团不仅向对方国家表达友好意愿,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产品、技术与思想,并从对方国家吸收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古代的文化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并融入到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中。
三、文化传教的文化交流中国古代也有一些重要的文化传教活动,比如佛教、道教的传播。
佛教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本土,也深入到了东亚各国以及中亚、东南亚等地。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的改变,也带动了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也通过一些渠道进行了传播,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宗教与文化。
四、书信往来的文化交流在古代,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方式。
这些书信往来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传承了各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通过书信,普通百姓和知名文人都能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书信也成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了相互之间文化的融合与交融。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博大精深,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明西来说
中国文明西来说一、考古学发达以前的中国文化西来说1.埃及说1654年,德国耶稣会教士基尔什尔(A. Kircher,又译祁尔歇、柯切尔)在《埃及之谜》(Cedipi Aegyptiaci)曾论及中国文明出于埃及。
1667,基尔什尔出版了《中国图说》(China Illustrata),认为《圣经》所载闪的子孙率埃及人来到中国,传授了古埃及文字,中国人学的并不全,自己又加上一些创造,结果成为另一种文字系统即汉字。
“古代中国人既系埃及人之苗裔,故其书法亦一遵埃及之旧,此非指文字之结构而言,乃指其自各种自然事物中提出之形象而言,中国人实藉此以表示其观念者也。
中国文字之标记所以与其所欲表明之事物同其数量,其故即在于此。
”(转引自《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陈星灿,三联书店1997年6月)1716年,法国阿夫郎什主教胡爱(Huet,又译尤埃),根据其研究古代商业的结果,在文字之外,又考察风俗异同,也主张中国民族起源于埃及。
他说:“就吾人所有之材料而论,埃及在东方之商业亦甚古而且盛,是吾人可以断言印度人商业之繁盛亦与埃及相当,盖印度人本埃及之重要商伴也……然印度与埃及商业之想相当既有古代史为之证明,则当吾人读史时不能不信中国与印度两民族虽非全属埃及之苗裔,至少达大部分必属埃及人”。
他又说,“在两群入侵印度之埃及人中,中国人尤堪注意。
中国人对与本族之感觉极灵;其习惯与埃及人极其符合;其正体与便体之两种文字;甚至语言,信轮回之说,养黄牛之习,亦复相似。
而尤足以使予惊叹者,则中国人反对外国商人之入国,始终不变是也,此与斯特拉波(Strabon)所述古代埃及人之态度竟完全无异……”。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德经(Joseph de Guignes)。
德经以《匈奴突厥起源论》、《北狄通史》等著作而闻名于世。
1758年,德经发表《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的演讲,从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之相似立论,进而称中国古代史实即埃及史,甚至考证出埃及人迁居中土之具体年代(公元前1122年)。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作者:马克垚来源:《月读》2016年第07期中古时期人类社会生产进步,技术发达,来往增加,亚欧大陆上的文化交流比上古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两个无与伦比的大帝国,使亚欧大陆各处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交通运输日加发达,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加快了。
中古时期中国正值唐、宋帝国时期,文明昌盛,国力强大,唐代的长安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
以长安为中心,通过国内交通干线,连接起通向国外的道路,东达朝鲜、日本诸地,东南行可顺运河、长江以出海,南下广州也可远航南洋、印度各地及波斯湾一带。
从长安向西,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有三条陆路可通中亚、西亚以及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这些路上,大批商人、驼队终年往来不绝,把中国的丝绸、锦缎、陶瓷等运往西方,也把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传播到西方。
唐帝国疆域远及中亚一带,与阿拉伯帝国相接,双方的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就是先传到撒马尔罕,然后通过阿拉伯人再传入欧洲各地。
中国的火药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的,火药中的重要成分硝石,被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就是明显的例证。
中国当时称阿拉伯为大食,大食人来华经商的很多,在广州居住的据说曾达到12万人。
唐朝的杜环居留大食十余年,到过西亚以及东北非洲,他在库法看见许多中国工匠,从事纺织、绘画、金银制造等。
中国的丝织技术不久为阿拉伯人所掌握,各色丝织品从阿拉伯输往欧洲各地,被称为“库非叶”“大马士革”等。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航行技术、海外贸易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
船体木板用榫接合,或用铁钉钉住,再用桐油、麻丝、石灰等嵌缝,以防渗漏和锈蚀,所以船只坚固。
船舱内分割为若干个水密舱,即使有一个或两个舱漏水,也无倾覆之虞。
中国水手会利用季风远航,在海上用罗盘定位。
船舶大者可至载重300吨,乘坐五六百人。
中国海船远航南洋群岛、印度东西海岸、阿拉伯海,以至东非海岸,把大量的丝绸,特别是中国陶瓷运往所到之处,以致有人主张应该有一条海上陶瓷之路。
文明交流历史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汇
文明交流历史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汇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汇,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文明交流历史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汇。
一、早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早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是从丝绸之路开始的,丝绸之路是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交流的通道。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而西方的金属器、玻璃制品、纺织品、珠宝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些商品的交流推动了各种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在早期的文明交流中,两个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与中国周代的文化。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艺术、法律、政治、哲学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影响。
而中国周代的文化也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化的影响。
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新的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西方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迦南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迦南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古代商业贸易网络将这些文化向西传播。
伊斯兰教文化则是通过阿拉伯的征服者将其传播到西方。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探索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大大促进了技术和科学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从阿拉伯和印度贸易带来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技术发明,这些发明和东方文化的交流直接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
三、现代文化交流在现代世界,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西方的音乐、电影、文学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种文化输出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同时,东方文化也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比如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昆曲,已经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现代世界的文化交流还涉及了字母、数字、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总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诗句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诗句1.求一首描写中西文化交汇的诗太平洋遇雨梁启超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梁启超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
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
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
不自我先不我后,置身世界第一关键之津梁。
胸中万千块垒突兀起,斗酒倾尽荡气回中肠。
独饮独语苦无赖,曼声浩歌歌我二十世纪太平洋。
巨灵擘地鑱鸿荒,飞鼍碎影神螺僵。
上有抟土顽苍苍,下有积水横泱泱,抟土为六积水五,位置落错如参商。
尔来千劫千纪又千岁,倮虫缘虱为其乡。
此虫他虫相间天演界中复几劫,优胜劣败吾莫强。
主宰造物役物物,庄严地土无尽藏。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邻相望。
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西亚是也。
厥名河流文明时代第一纪,始脱行国成建邦。
衣食衎衎郑白沃,贸迁仆仆浮茶梁。
恒河郁壮殑伽长,扬子水碧黄河黄。
尼罗埃及河名。
一岁一泛溉,姚台姚弗里士河、台格里士河皆安息大河名。
蜿蜿双龙翔。
水哉水哉厥利乃尔溥,浸濯暗黑扬晶光。
此后四千数百载,群族内力逾扩张。
乘风每驾一苇渡,搏浪乃持三岁粮。
汉书《西域传》言:“渡西海不得风,或三岁乃达。
”西海即地中海也。
就中北辰星拱地中海,葱葱郁郁腾光铓。
岸环大小都会数百计,积气淼淼盘中央。
自余各土亦尔尔,海若凯奏河伯降。
波罗的与亚剌伯,二海名。
西域两极遥相望。
亚东黄渤谓黄海、渤海。
壮以阔,亚西尾闾身毒洋。
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和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和贡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不可忽视。
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对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和贡献。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 东亚地区中国的文化影响最深入的区域是东亚地区。
中国古代文化对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宗教都有着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
例如,日本的佛教和神道教都是从中国引进的,而韩国和越南的文化中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元素。
这些国家的音乐、书法、绘画、建筑等方面也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 中亚地区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古代就已经存在。
汉朝时期,张骞率领的使者曾到达大宛(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传播汉朝文化。
而中国的语言、文学、哲学等方面也对中亚地区有所影响。
3. 西亚地区古代的丝绸之路穿越了中国、中亚、西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也相当频繁。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等地区。
而伊斯兰教的传播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就融入了中国的元素。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1.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
中国的长城、故宫、洛阳龙门石窟、陕西华清宫,以及安徽宏村、黄山等地的古村落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科技成果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也给全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在农业、纺织、冶金等方面成就卓著。
丝绸、茶叶、瓷器等被传到了世界各地,而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更是为世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文化产物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也为人类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诗词、绘画、小说等作品都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代中亚文化和历史事件
古代中亚文化和历史事件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很多文化和人类学家的关注。
古代中亚文化和历史事件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历史痕迹。
一、胡夫鲁王朝胡夫鲁王朝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中亚古国,以现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的胡夫鲁遗址闻名。
胡夫鲁王朝是公元前550年左右成立的,是中亚最早的国家之一。
王朝的国土范围包括整个天山山脉地区和阿拉尔山脉以南的广阔区域。
胡夫鲁王朝是一支马背游牧民族,以畜牧业和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胡夫鲁王朝的政治制度比较先进,实行君主制,由国王和贵族组成统治阶层,同时也设有议会。
王朝的文化以铜器和壁画为代表,反映出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大月氏大月氏是东伊朗文化圈的游牧民族,公元前三世纪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领土从大西洋到中国。
大月氏是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大月氏帝国在技术、文化和征服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古代中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月氏帝国特别注重文化和艺术,绘画、雕塑和金属制品都有很高的水平。
大月氏的艺术风格主要以纹饰和动物形象为主题,反映了他们民族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三、焦炭文化焦炭文化是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的中亚文化,由天山南坡、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地区的古代人定居建立。
焦炭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并有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
焦炭文化的艺术作品以崖画和陶器为代表。
崖画表现了焦炭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吐鲁番市区附近的“千佛洞”。
焦炭文化的陶器则以精美的刻画和彩绘为特点,反映了当时店家制造工艺水平的高下。
四、葱花塔葱花塔位于吐鲁番古城西北约三十公里处的轮台县境内,始建于唐朝时期,是中亚地区最著名的佛塔之一。
葱花塔直径大约有十五米,高近四十米。
塔身共九层,塔顶菱锥形,葱头形似灿烂的繁花,塔刻满了佛经和佛教图案。
葱花塔是中亚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塔之冠”。
古代西亚的宗教与文化传播
古代西亚的宗教与文化传播古代西亚(即今天的中东地区)是一个极富多样性的地区,它孕育了许多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早期的古代西亚,宗教和文化传播不仅是人们信仰的一部分,更是连接社会、塑造民族认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古代西亚的宗教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环境。
许多重要的宗教都诞生于古代西亚,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
这些宗教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慰藉、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宗教从古代就起到了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使人们能够建立共同的信仰体系,并在信仰的框架下共同行动和生活。
在古代西亚,宗教和文化传播经常是通过商业和文化交流而发生的。
这些交流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和文化的变迁。
一些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和波斯湾航线连接了古代西亚和其他地区,使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成为可能。
在这些交流中,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通过商人、学者和传教士的传播而得到扩散。
例如,佛教的传播就与古代西亚的商业联系密切相关。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中亚地区。
商人们为了进行贸易和经商往来,带着佛教的教义和经书进入了这些地区。
佛教教义中的和平、慈爱和无私等理念吸引了当地人的关注,逐渐传播开来,并适应和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信仰。
类似地,基督教也是通过商业和文化交流在古代西亚传播开来。
最早的基督徒大多生活在古代罗马帝国的领土上,而古代西亚地区正处于罗马帝国的重要边界地带。
基督教的传播被帝国政府视为一种挑战,但这并没有阻碍基督教徒们通过贸易和交流来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种跨地区的交流推动了基督教在古代西亚的传播,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古代西亚的宗教和文化传播还离不开那些犹太人的角色。
犹太教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尼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单一神论宗教。
犹太人在古代西亚地区的各个城市和王国中定居,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和文化交流。
与其他宗教不同,犹太教对传统和文化的保持非常重要,因此犹太人不仅传播了犹太教的信仰,也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分享给了当地人民。
四海三州之地的辉煌——浅探古代西亚北非与旧大陆整体的联系
四海三州之地的辉煌——浅探苏美尔、埃及与旧大陆整体的联系内容提要在世界上古史领域中,旧大陆长期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其中各部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应把它们放在平等的地位来看待,在这些平等的部分中,四海三州之地在历史上某一时期起到了“中心”的作用。
本文从其地理、发展历程、对周边影响等方面入手,旨在对这一地区的浅探中论证其对旧大陆之重要性,发掘其内部共性与联系。
一地理概念“四海三州之地”指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处以及非洲北部尼罗河狭长地带的一大片土地,由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包围,故名“四海三洲之地”。
从宏观上看,这片区域大致位于旧大陆的中心,美索不达米亚更是东接伊朗,西连小亚和叙利亚,南达阿拉伯与巴勒斯坦。
1北部亦可通过今亚美尼亚直达亚欧大草原,即古代印欧人与游牧部落所在地。
可以说,四海三洲之地是古代世界地理意义上的交通枢纽。
这也为苏美尔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公元前3500年至1000年左右,从微观上看,此地存在新月沃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谷几大文明区。
新月沃地是一新月形的狭长地带,此地位于山脉(阿玛奴斯山脉、卡夏里山)和沙漠之间,拥有湿润而肥沃的土壤。
美索不达米亚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贯穿,下游有大片平原,众多古代城邦便发源于此。
尼罗河谷,顾名思义,尼罗河流经形成一片狭长地带。
尼罗河7月至11月为汛期,汛期过后洪水退去,裸露出来的便是肥沃的黑土。
将它们分别叙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各自的特征,在探析其整体对旧大陆重要性前,有必要对其内部不同区域基本概况做简单叙述。
二基本概况苏美尔苏美尔人第一次有文献记载是在月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自称“黑头人”(the black-headed people)2。
他们和他们说闪语的邻居不同,说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他们的城邦多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下游,这里在以前是一片沼泽,直到欧倍德文化时期1《世界上古史》p152,朱龙华2(4300BC),这里才得到开发。
在中国和西亚国家之间,谁更注重传统文化?
在中国和西亚国家之间,谁更注重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中国和西亚国家作为两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又有着相似之处,那么在这样的比较中,究竟谁更注重传统文化呢?一、中国的传统文化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各种文化形态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其中包括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服装、饮食等多个领域。
2. 多元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多元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
中国的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京剧、民间故事等就是来自于不同的民俗文化。
同样,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风格,例如唐诗宋词就是属于文学的黄金时期。
3. 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
在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人们都在不断地发掘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之美,例如唐诗宋词的发展就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深受现代人的喜爱,例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流行。
二、西亚国家的传统文化1. 文明起源西亚国家是全球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西亚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其中包括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明、波斯文化等。
2. 宗教文化西亚国家的文化背景通常是宗教,例如伊斯兰教、犹太教等。
这些宗教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经文、祷告、宗教节日等等,这些文化形态也影响了西亚各个领域的文化。
3. 物质文明西亚国家的文化不仅包含精神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
例如波斯地毯、手工艺品、文学作品、音乐等都是西亚国家的文化代表。
三、结语可以看出,中国和西亚国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无法一概而论哪个更注重传统文化。
不过,中国和西亚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是深深地影响着各自文化的。
在今后的多元文化中,希望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和发扬各自的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1. 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中国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夏朝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华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涵盖了包括哲学、文学、音乐、绘画、写作等在内的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内的文化遗产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2.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历史悠久。
早在汉朝的时候,中国的贸易船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带到了印度、东南亚等地。
唐朝时期,随着唐朝的繁荣,中华文化逐渐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当时海上航行和陆上商业交往发达,商人和官员带着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今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3. 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非常悠久。
随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国货物和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商人就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开展贸易活动,文化交流也随之展开。
此外,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一些宗教信仰等,也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如今,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可以感受到许多饮食文化和思想方法上的相似性。
4.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自唐朝开始,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在中国不断发展的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国文化领域的绝活在欧洲市场上十分受欢迎。
中国的陶瓷、丝绸、书法、印刷术等文化元素也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成为了欧洲、北美等地的文化热门话题,一些中国名人的文艺作品在欧洲地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追捧。
现在,中国和欧洲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各自的文化,都对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 中华文化在拉美的传播中国和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文化特色也成为了拉美国家广泛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构成部分。
七年级历史第-15课知识点
第11课:文明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的文明发展多与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关,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和融合。
2.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随着贸易往来,丝绸、茶叶、铁器、香料等中国特产开始传入西方,而西方的玛瑙、金银等也传入了中国,这促进了两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促进了宗教的传播,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道教和儒教发生了交流与融合。
5.在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各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也得到了互相借鉴和影响,文化因此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12课:人类的发展与辩证法思维1.人类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人类活动的推动。
例如,人类在迁徙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并逐渐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2.人类的发展是辩证的,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例如,农业的发展使人类可以得到稳定的食物供应,但同时也带来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以及社会阶级的出现。
3.人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例如,早期的文明中,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人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4.人类的发展是多样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有各自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例如,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罗马帝国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但两个文明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却有很大差异。
第13课:罗马帝国的兴衰与文化1.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其兴起于公元前753年,灭亡于公元476年。
2.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有关,罗马位于地中海地区,交通便利,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3.罗马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内部存在阶级的斗争,但也有相对较为平等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4.罗马法律的建立和发展,对后世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现代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概念就源于罗马法。
5.罗马帝国的文化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并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中亚地区的文明交流与文化形成
中亚地区的文明交流与文化形成中亚地区是一个以文化交流为纽带的区域,其多元的民族、语言、宗教、文化都影响着中亚地区的文明交流和文化形成。
在历史上,中亚地区被认为是东西文明交汇的地带,是新、旧世界结合点,因此中亚地区也成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一、中亚地区的文明交流从古代起,中亚地区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公元前七世纪,波斯人居住在中亚的飞地里,塞尔柱人则在公元十一世纪入侵,他们与中国唐朝、明朝和元朝等朝代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的丝绸之路。
中亚地区的文明交流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在公元七世纪后期,阿拉伯文化逐渐传入中亚地区,伊斯兰教成为了该地区主流的宗教信仰。
在伊斯兰教的主导下,中亚地区的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在伊斯兰教学问的发展中,城市和清真寺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与发展。
伊斯兰教的传播不仅在中亚地区有大量的建筑和艺术创作,也对该地区的写作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思想影响让中亚地区的人们在文化交流中变得更加宽容和友好。
另一方面,中亚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交往也受到了东亚文化的影响。
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中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中合二为一,中亚地区的文化得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保持深入的历史底蕴。
二、中亚地区的文化形成到了中世纪以后,中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大量的发展和形成。
在萨曼王朝时期和蒙古帝国时期,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渐深化,并周边地区的文化也对该地区逐渐开始产生影响。
这使中亚地区的文化演变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中亚地区文化形式多样,在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
在艺术方面,中亚地区涌现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形式,塑造了独有的艺术形态。
其中传统的蓝色陶瓷、精美的刺绣技艺、瑰丽的建筑和雕塑、辽阔的音乐与舞蹈都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些形式影响了周边国家和文化体系。
在哲学方面,伊斯兰教的智慧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创新。
伊斯兰教的思想启迪了该地区哲学家的思考,在启蒙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想中保持了颇深的底蕴。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他们通过贸易和交流,相互影响、融合,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着眼于几个具体的国家,探讨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首先,我们来看波斯。
波斯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物品通过波斯商人的手段传往欧洲,同时一些波斯的独特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流。
波斯的艺术、音乐和建筑大大影响了中国,而中国的茶文化和丝绸制造技术也深深吸引了波斯人。
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两国人民的文化了解与友谊。
接下来是印度。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平台。
印度佛教的传播就离不开丝绸之路的帮助。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对当地的艺术和工艺产业有了积极推动作用。
印度的雕塑艺术和印染手工艺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印两国的交往促进了宗教和文化的融合,为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打下了基础。
再来看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既有著名的城市如撒马尔罕和伊斯兰堡,也有大片的草原和沙漠。
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亚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亚地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中亚的宗教、语言、文化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汉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就远销中亚地区。
中亚的艺术和学问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发扬光大。
此外,中亚地区的民族舞蹈、音乐和戏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包括缅甸、越南、泰国等。
丝绸之路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对当地的艺术和手工艺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明交流与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文明交流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促进了各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其中,丝绸之路是最为著名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贸易路线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文明交流与丝绸之路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文明交流中国古代的文明交流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西方、南方以及东南亚的商人、学者和使者。
这种文明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带来了其他国家独特的文化元素。
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罗马帝国等地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些贸易使得中东地区的各种奢侈品和文化艺术品进入了中国,如珍贵石器、黄金首饰、马匹等。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也被带到了这些地区,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在地理学家兼历史学家张骞的带领下,中国还向西域派出了一批使者,与当地居民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
这些使者带回了西域的珍宝和文化艺术品,并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了其他国家。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世界各地的哲学与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被许多国家所借鉴,并对其传统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道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
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界接触最为频繁的贸易路线之一。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延续了几个世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
它使得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进入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市场,同时也将新的技术、农作物和文化带回了中国。
丝绸之路被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由远东地区通过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地区,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通过中国的东南沿海,途经海上贸易中心,直达南亚、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西岸。
这两条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包括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在于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夏朝的中外交流亚洲文明的交汇点
夏朝的中外交流亚洲文明的交汇点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亚洲文明的交汇点之一。
在夏朝的时期,中外交流开始萌芽,并对亚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夏朝的中外交流,并呈现亚洲文明的交汇点。
一、夏朝的中外交流1. 商周交替时期的中外交往夏朝的兴起与商周交替相连,商朝面临内外压力,外部的草原游牧民族以及内部的土地贵族领导阶层的矛盾导致了商朝的衰落,夏朝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夏朝的建立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契机。
2. 夏商贸易的兴盛夏朝时期,商朝通过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了经济繁荣的景象。
夏商贸易的兴盛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3. 外来文化的影响夏朝时期,中原地区频繁出现以西方游牧民族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了商贸交流,将各自民族的文化、宗教、技术等带入中原地区,对夏朝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亚洲文明的交汇点1. 文化的多元融合夏朝的建立使得中原地区成为了各个民族交流互动与文化融合的中心。
不仅西方游牧民族,亚洲其他地区的各类文化也纷纷涌入中原,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亚洲文明。
2. 基于共同文明背景的交流亚洲各地的文明在夏朝这个交汇点上得到了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的基础是相对共同的文明背景,使得亚洲不同地区的文明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了相互影响和融合。
3. 贸易的推动力夏朝时期的贸易往来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是亚洲各国之间交流的桥梁。
通过贸易,人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艺术等,促进了亚洲文明的群体性发展。
结语夏朝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与亚洲各地的文明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亚洲文明的交汇点。
夏朝的兴起不仅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亚洲各地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将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彩陶与中国和西亚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
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
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
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 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 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
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
(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
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
(距今约7000 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
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
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
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
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外 ,也融入了西亚等外来文化因素 ,对于研究古老中华民族的 源头文化以及远古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小麦与中国和西亚早期的文化交流
一般认为 ,小麦并非中原华夏族原产 ,而是由我国西部的先民们从遥远的西亚 引入中原的 ,这是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与西亚有间接交往的又一个典型实例。
斯 塔夫里亚诺斯认为中国 (黄河流域 )是在公元前 1300 年前后从西亚引进小麦的 ,我 国学者新近的研究认为小麦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应在公元前
3000年以前 (距今
5000 年以前)。
关于小麦种植在黄河流域的起源 ,我国学者早已注意到古代文字和习俗中的 一个有趣现象 :
虽然早在周代小麦就被列入 “五谷 ”之中,成为我国北方广泛栽培的重要粮食 作物之一 ,但先民们并不以麦为贵 ,宗庙祭祀必称黍稷 ,富国安民则言贵粟。
我国古 文献中的这一语言文化现象 ,实际反映了原产于中国的粟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至 高无上 ,黍、稷之类皆属粟。
重粟不重麦这一古俗表明 ,小麦似乎不是华夏先祖自 古耕食之谷 ,而更可能是后来从域外传入的作物。
(P47)在甲骨文中已有表示麦的字,这就是 来”字,麦”字则是后起的。
麦”字 从止, “止”是足趾之 “止”朝下的象形会意 ,表示降落 ,即罗振玉所说的 “古降字”。
来 麦二字,音近义同,相互借用,但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各自所侧重的意思 ,来指“来去” 之义,麦专指“小麦”之麦。
《诗经》中提到栽培麦时亦用 “麦”而不用“来”只,有在 纪念祖先引种麦类的《周颂》中,仍采用来这一名称,如《周颂 思文》中有 贻我 来牟,帝命率育 ”的诗句,故《说文》释 “来”为“周所受瑞麦 ,来牟。
天所来也 ”。
(P 48)因此,来、麦从词源上证明使华夏族颇感神
秘的小麦是外来的、引进的。
《山海经》中提及粮食作物时有黍稻而不见有麦 黍”或“食谷”这,也说明早期的华夏先祖不知有麦 降,人们对于小麦由来的具体情况早已一无所知 了模糊的神话传说。
于是 ,小麦“始从天降 ”之类的说法也就成了人们历代相传的 知识。
这也从反面说明 ,古人虽然不清楚小麦是何时何地如何传入中国的 ,但很早 就知道小麦并不是华夏故土原来就,并说炎帝和黄帝之后裔皆 “食 ,或还未引种小麦。
大概从殷周以 ,以至于本来真实的故事就演变成
有的。
(P 48)我国学者还通过对利、啬穡、每美等字的考证,得出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不早于公元前4000 年,不晚于公元前
3000年。
(P49-50小麦从公元前3000年引入中原到中唐以后取代粟成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主食,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因此,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中国新石器文化就与西亚的史前文化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原产西亚的小麦就以
新疆与河湟为中介传入中原地区。
三、青铜剑与中国和西亚早朝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学者林梅村在《商周青铜剑渊源考》中指出
“正如现代考古研究所揭示的,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但中国从未脱离世界其他五大文明而孤立发展。
中国考古新发现以及中亚古代语言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们探讨商周青铜短剑渊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量证据表明,商末周初突
然出现于中原的青铜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P39)考古资料表明,青铜柳叶剑和青铜管銎斧最早产生于西亚杰姆迭特那色文化(公元前3100~2900年),后经伊朗高原传播到中亚、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这两种兵器的传播是在印欧语人大迁徙的背景下进行的,后来被广布于欧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人普遍使用,所以,与印欧语人有关的青铜文化中基本上都有这两种兵器出土,其向我国的传播大致
是由伊朗洛雷斯坦青铜文化到中亚的马尔基安纳文化、再到南西伯利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最后,通过我国北方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中介作用约在周代传入中原地区。
古吐火罗人很可能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四坝文化衰
落后,一度东进到鄂尔多斯草原,但公元前 1 3世纪鄂尔多斯文化的兴起,遏制了古吐火罗人的向东迁徙并使其向南发展。
四川成都十二桥遗址和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晚商柳叶剑和模仿柳叶剑的玉剑大概与古吐火罗人的向南迁徙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P 49)尤其是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仿柳叶剑玉剑的发展说明古代巴蜀在通过南亚与西亚有间接交往的同时,与西域并通过西域与更远的西部地区有间接交往。
历史语言学研究者发现丝绸之路上流行的 1 7种古代东方语言或方言中的“剑”字无一例外都源于古印欧语,这是印欧人在向周围迁徙过程中与不同地区居民发生交往在语言上的表现,也可说是柳叶剑传播的语言学地图,汉语对“剑”的称
呼很可能来自吐火罗语月氏方言,匈奴人对剑的别称“铤”亦然。
(P56)关于青铜器与中西文化交流我们还可以找到佐证。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
东亚研究中心的胡博在《齐家和二里头:
关于远距离文化的接触问题》一文中考察了内蒙古和甘青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文化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并依据西伯利亚几处遗址以及巴克特里亚马尔吉安纳文化群的最新碳14校正年代,认为中国早在青铜时代滥觞期即已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还列举了许多实例,其中有伊朗出土的红铜爵和觚形器(P118)。
这两件红铜器出自伊朗南部克尔曼省克尔曼东北的沙赫达德。
该地位于卢特沙漠外缘,其文化性质与阿富汗到土库曼斯坦间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基安纳文化群有密切关系,一个特点是有相当多的锤制金属容器,其中小型的有流容器和圆筒形饮器特别流行。
前者有些像中国的爵,后者像中国的觚。
(P118)尹朗沙赫达德的爵形器,其形制有与中国的爵相似之处,有流和尾,深腹平底,在这两点上接近二里头文闻一多的文学活动,特别是诗歌创作,也零星涉及闻一多的生活经历与学术活动, 但对闻一多特立独行的人格气度与作为民主斗士的重要一面,除在建国后按照上
级意图所写的《沈从文自传》(P150-151 中略有提及外,并没有形诸其他文字,由此可见,沈从文基本上是从文学角度,而不是从社会政治角度来论及闻一多的,表现
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与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准则,这与他一贯张扬的文学本体论立场是一致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沈从文的印象式批评,常有对于批评对象精微而独到的把握,但因灌注着过于强烈的主观情感和不无偏狭的个人感受,也常有琐碎与重复之嫌,由此形成沈从文诗歌批评的含混性与个人化风格,显然有别于那种逻辑严密的学院式批评,有着更多的从批评主体情感出发的印象式感悟,在他论及闻一多的时候,也明显地表现出这种特色与局限,这是需要加以辨别的。
阳澄湖大闸蟹编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