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
8
中药煎汤法
1、煎药器具,用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 好,忌用铜、铁类金属锅。
2、中药不宜用开水浸煮,加水量,干药需 盖过药面3厘米。二煎药,只需盖过1厘 米,滋补药可多加水。“多浸少煎”可使 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
9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
12
中药汤剂服用法
1、饭前服: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 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 易被吸收,疗效就好。
2、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 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 性上引;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 收太快而引起中毒。
-
17
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 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 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 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痛经患者在服 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 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 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 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 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 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
3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 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 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 医嘱服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中药材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当归和川芎作为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当归和川芎各自具有独特的功效,并且它们的搭配使用也能够相互增强药效。
然而,在使用当归和川芎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一、当归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誉为"女性之药"。
当归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证、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病症的调理。
使用当归时,可以将其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煎煮当归时,一般需要20克至30克的当归,加入1500毫升至2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30分钟至6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
使用当归的粉末时,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克至9克,可以直接冲服或者调配其他药物一同使用。
二、川芎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舒经活血、祛风散寒的功效。
川芎适用于治疗痛经、头痛、风湿疼痛等病症。
使用川芎时,可以将其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煎煮川芎时,一般需要10克至15克的川芎,加入1000毫升至15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20分钟至3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
使用川芎的粉末时,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克至6克,可以直接冲服或者调配其他药物一同使用。
三、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当归和川芎常常被搭配使用,因为它们在功效上能够相互增强。
当归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增加川芎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提高治疗血液循环障碍的效果。
当归和川芎的搭配可以制成煎煮剂,也可以作为药材配伍用于制剂。
煎煮当归与川芎时,一般建议将当归和川芎的比例控制在1:1至1:2,即当归10克与川芎10克至川芎20克的比例。
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30分钟至6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即可。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 度予以配置及 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 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 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 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3、凉服: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 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 果好。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 5℃左右温服,能益气、增补。④温服:凡 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5℃左右温服, 能益气、增补。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 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即将药物 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 看中医时,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 煎”、“后下”、“包煎”、“另炖”或 “另煎”等字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因 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应打碎先煎, 煮沸后约10~2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这 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 牡蛎、生龙骨等。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我们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尤其是要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特点、酒精的影响以及二者同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特点中药材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经过相关加工制成的药物材料。
其主要特点包括复方性、药物组分复杂性、药效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
这也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之一。
由于中药的复方性,其中包含多种有效成分,具有综合疗效。
同时,中药材药效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也需要我们在使用时更加谨慎。
二、酒精的影响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消遣性饮品,但它在人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首先,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脑干、辅助皮质和抑制大脑的活动而产生镇静和麻痹效果。
其次,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脑功能障碍等健康问题。
此外,酒精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心脏病和肝病等患病风险。
三、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的风险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首先,中药与酒精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有害物质。
其次,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干扰中药材的药效,甚至导致中药失效。
此外,中药和酒精同时使用还可能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问题。
为了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决定用药和剂量。
3. 注意中药材的禁忌: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禁忌和副作用,我们要了解并遵守中药的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 中药的选择:使用中药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药治疗,不能盲目使用。
2. 医师指导: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医师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合适的中药,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3. 药物质量: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关注药材的外观、气味、包装和保质期等。
4. 病情观察:在使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5. 药食忌口:一些中药与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口。
例如,砗磲石、龙骨等中药不能与鱼、牛奶同食,柴胡和维生素C 等药物也不能同时使用。
6. 节制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循“一药不宜过多、用药应持节”的原则。
不宜突然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以免引起药物过敏或中毒的风险。
7. 禁忌症:中药也有一些禁忌症,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以及对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来说,慎用或禁用中药。
8.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
在同时使用中西药物时,应咨询医师,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10.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孕妇慎用激素类中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儿童使用中药需要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11. 存储和使用:中药的存储和使用也需要注意。
中药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12.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遵循“量、时、频、疗程”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
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
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
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碗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加剂量。
11。
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额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春季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春季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在春季使用中药时,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根据体质调整药物剂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2.注意季节特点:春季气候多变,时而寒冷,时而温暖,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选择中药时,要考虑春季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春季的药物。
3.避免过热或过寒: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或阴阳失调。
在用药时要避免过热或过寒的药物,以平衡人体的阴阳。
4.注意药物配伍:中药常常采用复方配伍的方式使用,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5.避免过量使用:中药虽然是天然药物,但过量使用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避免超量服用。
6.观察药效和副作用:使用中药期间要随时观察药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7.注意药物保存:春季气温湿度较大,要注意中药的保存,避免受潮发霉或变质。
通常应将中药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8.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春季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最重要的是,在春季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1、中药贴敷治疗: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
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
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
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中药使用科普
中药使用科普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使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中药使用的科普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特点中药是指从天然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以下特点:1. 多成分:中药通常由多个天然物质组成,每个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这些成分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2. 综合调理:中药强调整体调理,不仅仅是治疗症状,更关注调节机体整体的平衡,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3. 个体化治疗:中药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模式,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因素,开方调配适合个体的药物。
二、中药的使用方法1. 饮片煎服:这是最常见的中药使用方法。
将中药饮片放入煎药器中,加水煎煮,去渣后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
2. 中药浴洗:中药浴洗是将中药煮成汤液后,用来泡浸、洗涤患者的身体,起到调理气血、祛湿除痒的作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病、风湿病等外源性疾病的治疗。
3. 中药外敷:将中药煎汤或者研成粉末后,直接涂抹在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病、外伤等疾病的治疗。
4. 药丸、胶囊剂:将中药研成细粉后,按照一定比例和制剂方法制作成药丸或者胶囊剂,便于患者口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服用的疾病治疗。
三、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1. 寻找正规渠道:在选择中药时,应尽量选择正规的药店或者医疗机构购买。
避免购买劣质中药或者含有有害物质的中药。
2. 遵医嘱使用:使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进行使用。
不要自行增减用量或者随意调整使用方法。
3. 注意过敏反应:某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4. 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有一定的禁忌,一些中药之间相互搭配可能产生反应。
所以在用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禁忌症。
5.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或者其他药物可能会有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者减弱,因此在使用中药时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情况。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药的疗效。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药与某些药物的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抗凝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材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的方法。
首先,为了确保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中药材的功效与副作用。
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治疗特性,因此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其功效和副作用,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不适反应。
其次,选择正规渠道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购买中药材。
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使用有毒或有害物质,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根据个人情况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不同的人群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干扰抗凝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应慎重选择中药材,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避免同时使用具有抗凝作用的中药。
一些中药具有抗凝作用,如三七、血余炭等。
这些中药在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抗凝药物的效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应避免这类中药与抗凝药物的同时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其次,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抗凝药物的药效。
丹参等中药被研究发现具有调节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药效。
因此,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应避免同时使用丹参等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最后,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如果您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并希望尝试中药治疗,应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评估中药与抗凝药物的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调整。
医药行业中药物发现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
医药行业中药物发现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中药物发现技术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草药进行筛选、鉴定和开发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的增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使用中药物发现技术时,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药物开发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从源头把控好中药物发现的质量。
市场上有许多不良商家利用中草药的热度,以次充好,甚至掺假,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在进行中药物发现技术的应用时,必须确保所使用的中草药质量符合规范,来自合法渠道,并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评估。
可以选择合格的中草药供应商,或者与权威机构合作进行质量把控。
其次,对于中药物发现技术的应用,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中草药的特性。
中草药是具有复杂组分的天然药物,其成分复杂、互相作用,药效也与环境、生长季节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使用中药物发现技术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草药的特性,包括其生长环境、药效、药理学特点等。
只有深入了解中草药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应用药物发现技术,提高药物的筛选效果。
第三点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物发现技术的使用需要符合伦理和法规要求。
药物的研发过程中涉及到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因此需要遵循伦理和法规的规定,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和合法性。
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在进行人体试验时,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第四点则是中药物发现技术的使用需要与传统经验相结合。
中药物发现技术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的结合,其目的是更好地发现中草药的药效和新的药物。
虽然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筛选药物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不应完全舍弃传统的经验和医学理论。
传统经验中蕴含着丰富的中草药应用知识,可以为中药物发现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此外,中药物发现技术的使用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
中药物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共同参与。
例如,有机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可以协同工作,共同挖掘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和药效根据。
中药服用要注意什么事项
中药服用要注意什么事项中药作为传统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但由于中药的复方组方和功效复杂多样,所以在中药服用过程中需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关于中药服用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中药,选择正规渠道的药店或医院购买中药,可减少药材产地和质量的风险。
2. 严格按照中医师开方用药:不可擅自更改中药的剂量和用法,服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中医师的开方用药,遵循中医药的理论和操作。
3. 注意中药的煮制和保存:中药一般需要先煮制后服用,煎药时应严格按照处方药材的要求,掌握好时间、火候、煎煮工具等。
煎好的中药应尽快饮用,不要长时间保存或加热。
4. 对中药过敏者慎用:对于有过敏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对某些药材、药性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这类药材或药物,避免引发过敏反应。
5. 了解中药的禁忌症:中药服用时应注意中药的禁忌症,避免患者在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中药,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不良反应。
6. 禁止与西药混合使用:中药与西药的化学成分不同,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中药与西药的混合使用。
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 饮食调理:中药在服用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同时也有助于中药的吸收和疗效。
8. 注意药后的休息:中药服用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大量出汗,以免影响中药的吸收和药效。
9. 随访和调整用药:中药在服用期间,患者应及时随医生的安排进行复诊随访,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方剂,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0. 不要追求疗效速度:中药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患者应保持耐心,不要追求疗效速度,中药慢慢调理,注重治本,而非单纯止症。
总之,中药在服用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中医师的开方用药,遵循中医药的理论和操作,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中药,注意中药的煮制和保存,了解中药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禁止与西药混合使用,注意饮食调理和药后的休息,及时随访和调整用药,不追求疗效速度。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药物的配伍: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有些药物搭配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
2. 注意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用药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疗效。
3. 注意用药时间:中药的用药时间也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后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睡前服用。
4. 注意药物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炮制方法。
5. 注意药物的禁忌:中药的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例如,孕妇禁用某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脾胃虚寒的患者禁用某些寒性的药物等。
总之,使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配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炮制方法以及药物的禁忌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一)一、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
二、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三、对解表药发汗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导致亡阳或亡阴。
四、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五、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六、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
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一、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在应用上各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奏效,病轻药重,又易伤正。
二、泻下药每因兼夹病症而配合其它药物同用,如里实兼有表症者,可与解表药配合应用,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里实而正虚者,采用攻补兼施之法,使泻下而不伤正。
三、攻下药,药性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两类药物内服,易于耗伤正气,故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体质虚弱及妇女胎前产后,均当慎用。
四、部份攻下药和润下药,服后往往有腹痛等反应,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惧。
中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中药的治疗应该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因人制宜:中药的使用应该因人而异,不同的患者应该选用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合理配伍:中药的使用应该合理配伍,即不同的中药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4. 注意剂量: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剂量,即不同的中药应该按照一定的剂量使用,以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5. 注意时间: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时间,即不同的中药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使用,以充分发挥其疗效。
6. 注意禁忌: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禁忌,即有些中药不适合某些患者使用,应该避免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7. 注意不良反应: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不良反应,即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合理配伍、注意剂量、注意时间、注意禁忌和注意不良反应等原则,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材辨别使用及注意事项黄芪与黄连的区别
中药材辨别使用及注意事项黄芪与黄连的区别黄芪和黄连是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和价值。
虽然它们都属于中药材,但黄芪和黄连在药性、功效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中药材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黄芪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黄芪,又称黄岑、北芪,是一种既是药材又是保健品的植物。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在黄芪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问题:黄芪用量宜适量,一般每次用量为10-15克,可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调配服用。
2. 药物相互作用:黄芪在一些特定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如与栓塞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同服时需慎重。
3. 适应症限制:黄芪适用于体虚、气短、乏力等症状,对于体寒、腹泻、湿重等病症患者不宜使用。
二、黄连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黄连为毛脉连翘科植物黄连或浙江黄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黄连味苦、性寒,归胃、心、肝经。
在黄连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服用方法:黄连通常通过煎煮或冲服的方式服用,每次用量为3-10克。
2. 不宜久服:黄连具有寒凉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等问题,因此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3. 禁忌人群:孕妇、体质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服用黄连,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黄芪与黄连的区别黄芪与黄连在药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黄芪味甘,性微温,适用于气虚乏力、脾胃虚弱等症状;而黄连味苦、性寒,适用于胃火上炎、湿热痰滞等症状。
此外,黄芪和黄连的用量、使用方法以及适应症也有所不同。
黄芪用量一般为10-15克,可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调配服用;而黄连每次用量为3-10克,通常通过煎煮或冲服的方式服用。
在使用过程中,黄芪和黄连还存在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黄芪不适用于体寒、腹泻、湿重等病症患者;而黄连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孕妇和体质虚寒者也不宜服用。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一)中药汤剂煎煮方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
现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3.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先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文火慢煎。
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分钟即可。
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0~60分钟为宜。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干药需盖过药面3厘米,滋补药可多加水。
“多浸少煎”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中药不可用开水煎煮,一般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
小儿、重症病者药汁,宜浓缩,便于喂服。
在同一剂药中,先煎块根,后煎花草;果实、颗粒要捣碎再煎。
有毒类如乌头、附子类宜先煎,以减轻毒性;大黄、番泻叶等泻药宜后煎,以免失去泻下作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分析出。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注意事项
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由;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锌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由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