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健康领域,其药物也是中医治疗手段的重要支撑。
但是,在中医药的应用过程中,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问题常常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就中医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进行讨论。
一、中医药物的安全性中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治疗的主要药物,其生长、选配、制备、储藏等各个环节对药物的安全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药的使用必须谨慎,并严格遵守中药的规范使用方法和理念。
1.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在中药治疗中,选用药物、用量、用法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尤其是对于某些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必须严格控制使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中药的配伍也是需要考虑的,不同药物的配伍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加剧或产生新的副作用。
中医医生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2.中药的质量安全中药的质量安全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草药生长的环境、生长时间、收割、制剂方法等多个环节都会影响药物的品质,所以在采购中药时,必须选用标准化的中草药,避免含有有害成分或混杂药材。
二、中医药物的合理用药中医药物的合理用药是指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用药方式。
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药效、是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1.安全性中药药效经常需要一定的积累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使用量小而需反复使用。
避免选择潜在毒性较高的中药一起使用。
对于已经验证出有毒性的中药,应考虑选用更安全的药物来代替。
2.药效中药药效虽然相对缓慢,但是治疗必须要足够。
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必须重点考虑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选择药物类型和用药方法。
对于多草药配方,应着重调整和平衡各药物的相克相生关系,以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良好的耐受性中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使用中药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选药时要确保药物不会有激发与加重已有疾病的现象出现。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
8
中药煎汤法
1、煎药器具,用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 好,忌用铜、铁类金属锅。
2、中药不宜用开水浸煮,加水量,干药需 盖过药面3厘米。二煎药,只需盖过1厘 米,滋补药可多加水。“多浸少煎”可使 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
9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
12
中药汤剂服用法
1、饭前服: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 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 易被吸收,疗效就好。
2、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 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 性上引;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 收太快而引起中毒。
-
17
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 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 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 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痛经患者在服 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 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 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 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 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 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
3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 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 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 医嘱服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中药材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当归和川芎作为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当归和川芎各自具有独特的功效,并且它们的搭配使用也能够相互增强药效。
然而,在使用当归和川芎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一、当归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誉为"女性之药"。
当归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证、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病症的调理。
使用当归时,可以将其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煎煮当归时,一般需要20克至30克的当归,加入1500毫升至2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30分钟至6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
使用当归的粉末时,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克至9克,可以直接冲服或者调配其他药物一同使用。
二、川芎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舒经活血、祛风散寒的功效。
川芎适用于治疗痛经、头痛、风湿疼痛等病症。
使用川芎时,可以将其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煎煮川芎时,一般需要10克至15克的川芎,加入1000毫升至15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20分钟至3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
使用川芎的粉末时,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克至6克,可以直接冲服或者调配其他药物一同使用。
三、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当归和川芎常常被搭配使用,因为它们在功效上能够相互增强。
当归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增加川芎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提高治疗血液循环障碍的效果。
当归和川芎的搭配可以制成煎煮剂,也可以作为药材配伍用于制剂。
煎煮当归与川芎时,一般建议将当归和川芎的比例控制在1:1至1:2,即当归10克与川芎10克至川芎20克的比例。
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30分钟至6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即可。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PPT

3、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能加以控制。“先 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 文火慢煎。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 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 分钟即可。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 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 0~60分钟为宜。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 度予以配置及 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 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 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 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
6、胶质药如驴胶、鹿胶、龟胶等宜另蒸对服。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3、凉服: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 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 果好。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 5℃左右温服,能益气、增补。④温服:凡 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5℃左右温服, 能益气、增补。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 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即将药物 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 看中医时,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 煎”、“后下”、“包煎”、“另炖”或 “另煎”等字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因 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应打碎先煎, 煮沸后约10~2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这 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 牡蛎、生龙骨等。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我们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尤其是要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特点、酒精的影响以及二者同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特点中药材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经过相关加工制成的药物材料。
其主要特点包括复方性、药物组分复杂性、药效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
这也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之一。
由于中药的复方性,其中包含多种有效成分,具有综合疗效。
同时,中药材药效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也需要我们在使用时更加谨慎。
二、酒精的影响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消遣性饮品,但它在人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首先,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脑干、辅助皮质和抑制大脑的活动而产生镇静和麻痹效果。
其次,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脑功能障碍等健康问题。
此外,酒精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心脏病和肝病等患病风险。
三、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的风险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首先,中药与酒精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有害物质。
其次,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干扰中药材的药效,甚至导致中药失效。
此外,中药和酒精同时使用还可能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问题。
为了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决定用药和剂量。
3. 注意中药材的禁忌: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禁忌和副作用,我们要了解并遵守中药的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 中药的选择:使用中药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药治疗,不能盲目使用。
2. 医师指导: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医师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合适的中药,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3. 药物质量: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关注药材的外观、气味、包装和保质期等。
4. 病情观察:在使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5. 药食忌口:一些中药与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口。
例如,砗磲石、龙骨等中药不能与鱼、牛奶同食,柴胡和维生素C 等药物也不能同时使用。
6. 节制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循“一药不宜过多、用药应持节”的原则。
不宜突然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以免引起药物过敏或中毒的风险。
7. 禁忌症:中药也有一些禁忌症,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以及对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来说,慎用或禁用中药。
8.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
在同时使用中西药物时,应咨询医师,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10.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孕妇慎用激素类中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儿童使用中药需要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11. 存储和使用:中药的存储和使用也需要注意。
中药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12.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遵循“量、时、频、疗程”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历史和广泛应用的特点。
然而,中药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因为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性,有必要了解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孕妇和哺乳期妇女1. 孕妇:中药材中某些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免使用具有较强药性或具有激素效应的中药材,如川乌、杏仁、生姜等。
2. 哺乳期妇女: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或药效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对其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间,妇女需要谨慎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儿童与老年人1. 儿童:儿童的身体机能和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为儿童选择中药材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一些具有刺激性或毒性的中药材,如雄黄、蘑菇、蟾皮等,应避免用于儿童。
2.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减弱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较差。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老年人需要减少剂量或选择适应性较好且副作用较小的药材。
一些具有滋补、理气功能的中药材,如枸杞、黄莲等,对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好。
三、慢性疾病患者1. 心血管疾病患者:部分中药材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选择和使用中药材。
例如,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天麻、钩藤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肝肾疾病患者:肝肾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药物处理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时,需要避免具有肝肾毒性或刺激性的药材,如丹参、半夏、郁金等。
四、过敏体质和特定禁忌人群1. 过敏体质:部分中药材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例如,对花粉、花草等过敏的人群对其含有的花草或花粉类中药材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中药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 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
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和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1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2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3过敏体质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