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归纳及同步测试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7 单元复习课

命没有做完的事业”。材料中的“事业”是指 (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国民平等
【解析】选B。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北洋军阀的统治,实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B正 确;发展资本主义与北伐战争的内容不符,故A错误;北伐 战争与辛亥革命同样没有建立起民主政治和实现国民平 等,故C、D错误。
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1.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 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 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 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群众运动:大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 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可以看出国民党不代表广大 民众的利益,而民众的支持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与工 农群众的紧密联系,故D错误。
工农运动发展,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作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上革 命领导者的软弱妥协或错误方针。
【创新思维】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
4.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 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制度。在北伐 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思维】 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
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这里我们将对高一历史课程中的第七单元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该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中的两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
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公元前475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多国家并存、相互争斗的时期。
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知识点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的兴起与衰亡: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七大强国,包括秦、齐、楚、燕、赵、魏、韩。
这些国家在战国时期相互争斗,最终秦国崛起,统一了中国。
2. 政治思想的变革: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政治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社会制度的变迁: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国的割据使得封建君主集权制度面临挑战。
这一时期也是农民起义活动频繁的时期,如陈胜吴广起义等。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战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秦汉时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学习: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02年,终于公元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如文景之治、五经之学等。
三、思考与总结通过学习以上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2.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何影响?3. 秦朝和汉朝的异同点有哪些?总结起来,通过对高一历史上第七单元知识点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七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至 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956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 年 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
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
国的联系和友谊
时期
发展历程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单元小结与测评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 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
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时期
发展历程
新中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1949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
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外交辉煌
1978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 年至 是不结盟
今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
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单元检测·一卷过”见“单元过关检测(五)”
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外交突破
(1)扬眉吐气: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
20 世 纪 70 年代
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 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 建交
(3)冰释雪融: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习

•课程标准学习要点: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
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 展的影响。
3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 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 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 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2.“冷战”兴起的背景:
经济 改一边倒外交,行以日 实体 美为轴心全方位外交
第三 1961年不结盟运 国家 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 世界 动诞生的推动 众多 国际政治舞台(兴起)
中国 1971年26联大恢 政治 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
复合法席位
大国
力越来越突出
社会主 随着60年代中苏 瓦解 弱化了两大阵营的对
义阵营 关系恶化而瓦解
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
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
24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
1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947 1955
1991
两极格局 的形成
两极格局发展到美苏争霸的新时代 直至最终的瓦解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发展及终结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标 六七十年
志性事件:
代之际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
本成为经济大国③第 三世界兴起④中国成 为政治大国⑤社会主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
人口 出口贸易
15
如何认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国际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诞生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紧张局势使 新兴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
高一上历史七单元知识点

高一上历史七单元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能够回望过去,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探寻和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一上学期的七个单元是关于古代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单元的内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考古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进行分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进化过程,了解各个时期的人类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两大黄河流域文明——仰韶文化与长江流域文明——良渚文化的形成及其重要特点,还将学习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和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单元: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
这个单元将介绍古埃及的地理、政治、宗教、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通过了解埃及的神话和信仰,了解埃及的法律和治理体系,了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
第四单元: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单元将介绍古希腊城邦、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戏剧等诸多方面。
我们将了解到希腊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民主制度,了解到古希腊的艺术和文学成就,了解到古希腊的科学和数学贡献,感受这个辉煌文明的魅力。
第五单元: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古印度是世界上着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独特的宗教体系和思想哲学。
我们将学习到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印度教中重要的神祇和教义,了解佛教的创立和传播。
通过了解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
第六单元:古罗马文明的发展古罗马是古代欧洲最强大、最富有影响力的帝国,其法律、政治和建筑等方面的成就至今令世人称叹。
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三历史必修⼀第七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不论是哪⼀门学科的学习,每个⼈都有不同的⽅法。
在⼩编看来,提升⾃⼰的学习成绩的⼀种重要⽅法就是多做试题!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历史必修⼀第七单元复习题以供⼤家学习参考。
⾼三历史必修⼀第七单元复习题 ⼀. 单项选择题(共计25⼩题,每⼩题2分,合计50分) 1. ⼆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种经济⼿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对付苏联的⼀种主要武器”。
这⼀措施是A.推⾏马歇尔计划B.建⽴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美国前驻华⼤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及其在⾃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3.第⼆次世界⼤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阵营的对⽴和⽃争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越出⼀国的范围,形成⼀个世界体系 D.中国⼈民⾰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战线 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以下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研究的课题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关②冷战后形成了美、欧、⽇三⾜⿍⽴的世界格局③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持分不开的④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 5.“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之。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观点的是 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民主价值观 B.北约提出“⼈权⾼于主权”,轰炸南联盟 C.多国派军舰赴索马⾥海域参与打击海盗 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由国家” 6.在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改变不可”,“要建⽴⼀个⽐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共同合作。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归纳及同步测试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体形式。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了英国的政体。
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
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思考与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质。
试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一.光荣革命1.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13世纪基本形成,14世纪形成上、下两院2.光荣革命:(1)经过:(2)成果: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二.《权利法案》与现任内阁1.《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2)作用: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超过王权2.英国君主立宪制度:(1)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2)作用: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削弱了王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③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斗争维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稳定了社会秩序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创了国家制度的新模式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英国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①内阁在下议院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②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③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权(3)作用: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关系【知识运用】1.早在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由贵族、领主和僧侣代表组成的、由等级代表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指出:“一边倒是……(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下面对“一边倒”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原因:帝国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敌人②目的: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③背景:世界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影响④内涵:坚定且无条件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解。
①②③都是正确表述。
中国的“一边倒”是希望获得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以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地位,因此④中“无条件”错误。
答案 B2.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解析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③正确。
中国在1971年才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排除②;④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答案 D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成果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解析“和而不同”即“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上,*提出这一主张,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亚非人民友好团结的企图,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答案 C4.2004年6月25日晚,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在新德里举行盛大招待会。
华大使在致词中说:“50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中“三国”除中国、印度外,还有()A.越南B.朝鲜C.老挝D.缅甸解析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七单元测评

第七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青岛问题未决,福州交涉又起。
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一方提倡国货,一面仇物制抵。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与这首诗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维新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故选D项。
2.在6月3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
可见,五四运动( )A.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B.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C.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C项正确。
3.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一些北洋军阀也参与了进来。
上述现象表明五四运动属于( )A.资产阶级运动B.社会主义运动C.民族主义运动D.自由主义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运动,故C项正确。
4.“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
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
”上述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马克思主义传播B.五四爱国运动C.中国共产党诞生D.第一次国共合作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故选A项。
5.(北京西城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赢得了市场,故选D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排除A项;政局动荡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项。
(word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局面,“冷战”一词中“战”的准确含义是( ) A.全面战争B.对抗 C.局部战争D.孤立2.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3.人们称美苏“冷战”对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美苏“冷战”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 )①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④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二战”后的美苏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下列事件中,对美苏两极格局具有冲击作用的有( )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②欧洲共同体形成③不结盟运动兴起④华沙条约组织建立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5.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
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6.“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评论马歇尔计划说:“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段话表明马歇尔计划( ) A.包含军事援助的内容B.为遏制苏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揭开了“冷战”序幕D.转变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并于20世纪50年代最终有了自己的外交“定海神针”。
材料中的“定海神针”是指( )A.“一边倒”的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D.“不结盟”的政策8.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1)

课堂互动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知能优化提升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1.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
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20世纪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
3.20世纪七十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
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擦不断。
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后,仍存在不少分歧。
又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霸权思想有增无减,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典例剖析]例1197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
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了门户。
”尼克松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是正确的②美国要主动采取行动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③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剖析][题组冲关]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改善,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题干时间界定。
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1月,A项错误。
由“寻求某种办法”可知,美国改变了过去那种敌对中国的态度,B项错误。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I HOPE YOU LIKE IT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
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1948年,柏林危机是“冷战”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知识总结及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体形式。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了英国的政体。
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
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思考与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质。
试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一.光荣革命1.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13世纪基本形成,14世纪形成上、下两院2.光荣革命:(1)经过:(2)成果: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二.《权利法案》与现任内阁1.《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2)作用: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超过王权2.英国君主立宪制度:(1)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2)作用: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削弱了王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③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斗争维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稳定了社会秩序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创了国家制度的新模式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英国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①内阁在下议院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②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③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权(3)作用: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关系【知识运用】1.早在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由贵族、领主和僧侣代表组成的、由等级代表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
最新-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七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精品

二、现代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阶段
特点
形成原因
二战结束 中美处于
到20世纪 对抗状态
60年代末
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 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这期间, 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朝、 入侵台湾海峡
阶段 特点 20世 中美关 纪70 系走向 年代 缓和, 到20 最终实 世纪 现中美 80年 关系正 代 常化
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 20世纪
既对抗 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 90年代
又缓和 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 以来
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美经济交流日益繁荣
20世纪 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 50年代 亚、非、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 中期至 大片”。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 60年代 主义。原因是中美仍处于对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在国际上出现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是美国孤立 20世纪 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 70年代 善中美关系;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苏联在北方威胁中国的安全 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 20世纪 增强,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 80年代 国集团结盟,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 以来 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形成原因 美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 于守势,迫使美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 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霸权 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 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阶段 特点
形成原因
美国“和平演变”的战略在东欧、苏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习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率领中 国政府代表团抵达日内瓦。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 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内容: 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A
C
5、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 的国际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 缅甸的仰光 B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C 中国的北京 D 瑞士的日内瓦 6、万隆会议上,推动会议圆满成功的关键是 A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会议确定了联合反殖的目标 C 中国代表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会议达成了平等互惠的协议
B
A
3、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 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 中苏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 “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三.始有所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从容入“舞”(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一.与旧外交决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国家性质: 国家独立,向社会主义过渡 国家利益: 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
2.外交总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基本外交方针:
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
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 “三大政策”有何区别?
(1)从目的上看: 三’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则为发展同所有 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 和’超越了三’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 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3)从影响上看: 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体形式。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了英国的政体。
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
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思考与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质。
试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一.光荣革命1.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13世纪基本形成,14世纪形成上、下两院2.光荣革命:(1)经过:(2)成果: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二.《权利法案》与现任内阁1.《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2)作用: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超过王权2.英国君主立宪制度:(1)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2)作用: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削弱了王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③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斗争维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稳定了社会秩序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创了国家制度的新模式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英国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①内阁在下议院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②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③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权(3)作用: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关系【知识运用】1.早在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由贵族、领主和僧侣代表组成的、由等级代表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
到14世纪,英国议会的召集、选举、议程等已经制度化。
形成了两院制,下院的权力也逐渐法律化。
英国由此获得了“议会之母”的称誉。
结合有关知识思考:最早的议会为什么首先诞生在英国?它在当时的政冶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中世纪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调整,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农奴制和庄园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贵族割据称雄的现状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
因此,中央政权开始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作为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的“议会”便应运而生了。
可见,议会的产生与国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密切相关,同时新兴的市民集团在政治权限、经济实力上都尚未强大到可与封建贵族抗衡,还不能独立参与国内外商业竞争,需要依赖于王权。
[例1]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于A 13世纪B 14世纪C 17世纪D 19世纪[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3世纪时,英国贵族先后迫使国王通过了《大宪章》和《牛津条例》,以此对王权实行限制,英国的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答案]A2.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其形式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两种。
在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君主只是象征性的的最高元首。
在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下,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例2]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王的政治作用不包括()A.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B.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C.起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D.参与党派政治纷争[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掌握。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只是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虚位元首”。
[答案]D3.什么叫做内阁制?它是怎样形成的?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与总统制对。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
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
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
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
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
[例3]以下有关内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两党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B.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C.首相无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D.内阁成员若对首相不信任,首相就得辞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内阁制”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
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和立法大权。
内阁制的形成和两党制没有直接关系。
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内阁成员应服从首相的领导。
[答案]B[例1]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因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8年)回答:(1)指出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之处。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
[解析]材料一中的詹姆士一世作为一名封建专制统治者,他是在为厉行君主专制寻找理论依据。
而材料二中的洛克是欧洲启蒙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结合课文内容,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截然对立: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沦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是神圣的;约翰·洛克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保护一切成员的财产,立法者一旦违背人民利益,人民有权反抗。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詹姆士一世的思想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了议会和国王的矛盾激化;约翰·洛克的思想主张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奠定了思想基础。
[例2]既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后是以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完成的,那么当初为什么又要采取反复的战争(暴力)方式进行呢?[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从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道路,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认识任何旧的统治阶级都是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是(新)议会中那些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员们,他们当初只是想以议会斗争的方式,达成革命的目的,但国王查理一世于1642年挑起了内战。
内战开始后,各地的民兵集合在议会的旗帜下。
组成议会军。
由此可见,革命以战争(暴力)的方式进行已成必然,但这并非资产阶级的本意。
“光荣革命”表面上看起来“基本上没有流血”,但在实际上恰好是以“流血”为前提条件的。
首先,若没有战场上的胜利,根本无法推翻查理一世的统治;其次,威廉在英国登陆时不也是带着军队一起来的吗?所以说,要完成革命的任务,必要的暴力手段是少不了的,是否采取战争的方式,这要取决于形势的变化。
【基础练习】1.英国《大宪章》的产生是在()A.13世纪初B.14世纪初C.15世纪初D.16世纪初2.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是在()A.1264年B.1603年C.1640年D.1649年3.导致17世纪40年代英国内战的矛盾双方是()A.苏格兰与英格兰B.议会与王权C.新贵族与旧贵族D.农民与国王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A.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B.查理一世被处死C.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D.“光荣革命”发生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能够服从资产阶级领导,其根本原因是()A.手工业者的力量薄弱B.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强C.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D.此时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利益一致6.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成果来看,革命最主要体现了哪一阶级的利益()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B.中小资产阶级C.工商业资产阶级D.广大人民群众7.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8.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是在()A.光荣革命后B.内阁制形成后C.1832年议会改革后D.19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后9.17世纪70年代末,英国国会内两个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出现,表明()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C.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完全确立 D.英国议会政治的开始10.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是( )A.宣告英国君主制度的结束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C.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D.使议会和国王的权力达到平衡11.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规定下,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应是()A.国王B.首相 C.上院议长 D.主教【综合运用】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查理二世无子,他的弟弟詹姆士成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