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之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安全理念的变化
建国初期,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财产重于生命。文革时期的口号是:放卫星、创高产、大会战、搞翻番;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国家安全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向“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的理念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现了“不要带血的GDP”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命红线观。这说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体现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的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
二、安全举措的变化
1、管理方式由行政指令向法制手段转变:20xx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改变了以往无法可依、难以依法履行职责和行政指令执法的局面,解决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基本的和共性的法律问题,更好地解决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和强化监督管理的有法可依问题。
2、管理机制由临时措施向长效机制转变:以往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首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陆续颁布实施后,构建一整套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有利于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3、管理体制由专项单一向综合监督转变:《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之前,国家颁布了几十部单行法律,各管各的,条块分割,群龙无首。《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界定了综合监督管理和专项监督管理的关系,有利于综合监管部门和专项监管部门依法各司其职,相互协同,齐抓共管,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4、管理环节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事前、
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和监督作出了具体规定。为了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预防工作,法律要求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门把监督工作的重点前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由被动监管转向主动预防,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5、管理政策由粗放向精准、实效转变:近几年来,国务院和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颁布了各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管理规定、标准规范,管理更加创新、务实、精准、系统。
三、安全生产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举措不断发生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但安全生产状况很不稳定,时有重大、特大事故连续发生。如何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如何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是永恒的安全话题。
四、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看安全文化现状
自《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xx)公布实施以来,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xx〕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xx〕11号)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xx〕4号)等文件的精神,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其中,先进发达地区(如辽宁、山东、江苏、福建等地)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已走在全国的前列,由于经济、安全文化等差异的原因,广西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
作者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开展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未能充分理解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意义:部分企业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理解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意义,仅把取得安全标准化达标证书作为企业今后生存唯一目的,而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缺乏主动开展标准化达标创建的积极性,造成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不能真正落实。
2、部分企业存在“重考评,轻运行”的错误观念:有些企业认为通过达标考评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安全标准化的内涵是通过风险辨识分析,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不能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认为,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不明白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4、企业对安全标准化规范理解不足,对企业基层员工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对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13个一级要素和42个二级要素内涵理解不够,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企业未能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定期的培训活动,使职工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依标作业。多数企业未能把标准化文件上的“教条主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
5、对作业现场风险分析和规范化管理重视不够。一些企业认为标准化的内容就是一些制度的简单堆积。只注重制度、台账资料的制定,不重视作业现场风险分析和规范化管理,导致作业现场的风险管理控制、生产装置维护保养、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等方面严重不符合《规范》要求;
6、企业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备和手段:虽然有些作业实行作业证管理审批手续,但因为缺少检测手段使作业票证形同虚设。另外对其他一些实施频率不高的危险作业管理不到位,甚至未严格执行作业证管理。
7、企业员工文化水平低,缺乏安全意识,实施标准化投入不足: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人员少且安全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导致企业安全管理混乱,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装置简陋,工艺技术落后,作业人员资格不符等现象存在。企业员工本身文化水平与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性不相适应。尽管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能有所改善,但要促使其从被动地接受安全管理到真正主动参与安全标准化管理,其难度显而易见。企业开展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因安全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和培训教育
设施的缺乏,仅停留在抄几张试卷而已。
8、企业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尽管企业都已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并且报送安监部门备案,但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部分企业员工不清楚自己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担当的职责;尽管企业配备了一些应急救援器材,但部分企业缺乏定期维护保养;尽管企业都开展了“应急救援演练”,大部分应急救援演练流于形式。
9、多数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缺乏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知识,安全工作不会管:在安全生产上既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存在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虽对安全生产重要性有所认识,主观上想搞好安全生产,但对如何搞好安全生产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措施,不熟悉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懂安全专业知识,又缺少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问题分析,大部分存在的问题都与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有关。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服务过程中,几年来总结发现: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比较主动、积极的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事故也较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比较差的企业,缺乏主动、积极的精神,以被动、消极的心态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虽然规模小的企业在人力、物力、资金上有限,但只要安全意识到位、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问题总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生产法》的灵魂。《安全生产法》关于预防为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六先”,即:①安全意识在先;②安全投入在先;③安全责任在先;④建章立制在先;⑤隐患预防在先;⑥监督执法在先。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民目前的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使安全生产得到普遍的和高度的重视,极大地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使安全生产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为此《安全生产法》关于预防为主的规定把“安全意识在先”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安全意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