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环球时报》办报宗旨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

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

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

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

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

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

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

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

《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

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

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

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

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

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守正创新的几点思考

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守正创新的几点思考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3下新闻文化论坛84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守正创新的几点思考刘 挺摘要:在媒体融合朝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日渐加剧。

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由此被逐渐削弱,从而向其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对于作为传统媒体的地方党报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应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新闻评论能力,将主流媒体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出来,才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充分激发受众的参与度,使自身的影响力得以持续扩大,切实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

本文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就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如何守正创新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守正创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面临着传统媒体行业的下行压力、缺乏时效性、单线传播互动性不够、精英话语受质疑等诸多困境。

作为地方党报,其灵魂与旗帜在于将舆论宣传工作抓好,写出高水平的新闻评论和分析。

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在影响力上可能已日渐式微,但是在文字思辩以及评论能力上所具有的优势仍然是新媒体难以比拟的。

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党报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守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实现新闻评论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引导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一、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现状新闻评论一直以来就是纸质传统媒体基本的、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或者评价,从而表明自身的态度,阐述相应的道理,传递正确的观点给受众。

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信息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准确程度、真实程度、传播时效、传播时机等等。

在《媒介写作》一书中就曾有新闻学者认为,一篇新闻评论,仅有一个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手边可以掌握的这个话题的背景材料、相关知识展示出来,同时还需要借助专业技术才能够使新闻评论文章值得一听或是一读。

然而在全媒体时代下,观点易碎、观点多变,互联网使得受众处于一个多元化的、众声喧哗的言论场中,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已经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巨大挑战,难以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将固有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

浅析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评论地位

浅析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评论地位
式 。新 闻评论作 为一种 新 的 宣传 形式 , 着存在 的 必 然性 , 有 但是 它的存在 , 着 自己一个 不断被接 受 , 有 被认 同
的过程 。本文通 过对新 闻评 论形 成过程 的分析 , 给现 在 电视 新 闻评论 , 别是地 市级 电视 新 闻评 论的给 了一 特
个定位 。
21 0 0年 4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o n ur a] o uz ou E c8 n I s t f S h du t1 n t1 o tu e
Vo . 3, . 1 1 No 2 Ap . 0 r 1 2 0
边 ”某 地 市级 电视 评论 性 栏 目开 僻 的《 眼 …… 看变 错 误 、 进工 作 , , 放 改 反而认 为 新 闻单位 是在 找 他 的茬 , 有 化 》 等都是此 类 片子 , 等 但实 际上远不 止这 此 。每 每这 意 与他 过不 去 , 他 出丑 , 让 因而 千方 百计 逃 避批评 . 拒 个时候 . 电视 观众都 会从 自身所 处 的环 境来 发表 看法 , 绝采 访 , 至恩威并施 , 甚 阻止新 闻报道行 为 的实施 。在 总认为这 里面有水份 , 纯度不 高。 实在评论 『栏 目的 笔者 的采访 经历 中就碰 到过不少 的类似 隋况 。如果 出 其 生 正 面报道 中 , 关 部 门 的成 绩 是肯 定 的 , 事 实 , 有 是 大家 现 上述情 况 , 就说 领导 不在 家 , 出差 或托 人请 吃饭 , 或 也都 看在 眼里 , 不一 定需 要 大肆 渲染 , 大其 实 , 但 夸 而 是说 :我要告你 电视 台” 来拒绝 采访 , 中有几 次受 “ 等 其 应该是用 事实说 话 , 真话 。 讲 到 不 明情况 人 的围攻 、 骂等 。同时 , 领导宏 观上 谩 个别 二、 地市级 电视 台 的新 闻评论栏 目定位不准确 承认舆 论监督 的必要性 ,但在微 观上又 以多种理 由加 比较起来 . 地市级 电视 台做评 论 性节 目在级别 、 权 以阻挠 , 出面干涉 。 有些地 方的地方保护 主义 个 人形象 威性 、 选题 范 围 、 选题 重 要 性 、 选题 数 量等 方面 都不 如 在作怪。 某城市中, 某领导在当市长时特别关注他们评 中央 台和省 台有优势 。 于此 , 级电视 台做评 论 l 论性 栏 目, 基 地市 生 说他 除 了工 作和 其他 应酬 外 , 每期 必看 。 对 节 目的定位应 该是贴 近百姓 。一般人 对 自已身边 发生 曝 光 的事件 、 单位 , 他都 是事 必 躬亲 , 到事情 件件 有 做

新闻的价值

新闻的价值
2QQ王垒篁丝塑_
新闻的价值
口喻国明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对于事实的报道。新闻不是评 论。发现事实,描摹事实永远是第一位的. 离开了事实.再好的议论也变得了无价 值;如果我们把新闻比作水,把评论视为 引水之渠,那么,离开了水,评论便不过是 那些七横八纵的干涸的河床。 新闻是一种以人的观察和发现为中 介的事实报道。因此,客观性的保障对于 新闻价值而言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保证新 闻的这种客观价值的。一是报道在时间维 度上所呈现的事实链条的有机性,即马克 思所谓的“报刊的有机运动”:用今天的报 道去纠正昨天的错误,再用明天的报道来
作者小传:
喻国明,中国人 民大学新闻学院副 院长.中国人民大学 舆论研究所所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致 力于新闻传播的实 证研究近二十栽.主 持完成的调查研究
项目130余项。已出
补充今天的不足——新闻对于客观真相
的呈现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我们既无 法用一次报道来终结它,也不必用一次报 道来苛求它。二是报道在空间维度上的多 维展示的平衡性。平衡地呈现新闻事实对 于新闻报道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巧. 而是一种专业本质即追求客观性的要求。 毫无疑义,要真切地观察一个事物,单一 视点永远是片面的,而立体化呈现的最低 要求是设置三个纬度以上的观察视角。 新闻事实是指那些打破常态的事实。 所谓非常态的事实.一是指那种打破事物 发展惯性的事实,一是指那些还没有列入
“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越来越
代,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足够及 时、客观、充分的信息是社会安全的
构筑国家信息安全体系的工作提上{难以置身世外。生活在这样一个时 了议事日程,而对于构筑一个国家 的信息安全体制而言,最为关键的
是要解决这样一个根本原则的问1一项基本要求。2411,_[t'J新闻频道则 题:我们所要追求的“安全”是谁的 安全?答案当然应该是人民,而不是 别的什么人。李长春同志不久前对 于传媒工作明确提出了“不断改革 是保障人们信息求助赖以满足的专 业形态。而电视直播则是这一专业 形态中的最高表现。首先,电视直播 改写了新闻的传统定义。传统的新

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

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

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作者:曾传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摘要:新闻将就实事求是,新闻评论也在于客观公正理性,尤其是在评论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新闻时,更加强调了新闻评论的理性分析,对复杂的新闻事件不拘泥于表象,而应该从深层次进行挖掘,逻辑清晰,表达准确,从而提高新闻评论的水平。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实事求是[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1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极快,信息更新迅速的时代,时下新闻媒体的竞争也逐渐从以往信息量的竞争,发展成为观点的竞争,媒体的观点和评论对大众的舆论影响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新闻评论要具有说服力,这要求新闻评论要丰富、及时、准确、真实,还要求新闻评论能够更多的提供读者希望获得的信息,并且能够开拓读者的视野,基于一个新闻事件,普及相关知识信息,挖掘新闻内容,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避免移情和个人价值的倾斜,影响新闻评论的理性和公正。

一、新闻评论的定位有的学者认为时下中国舆论正处于时评兴盛的时代,新闻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大众舆论的方向。

从新闻的本质生命来说,保持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要求,而什么是提升评论力量,增强说服力的呢?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理性,理性在于客观的看待新闻事件,这也是要求新闻评论员在新闻评论时做到置身事外,具有社会责任和公共关怀意识。

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历,新闻评论要获得良好的舆论效果,应该紧随社会大众关心的重大新闻,尤其是对一些能够折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现实的重大新闻予以关注,新闻评论保持理性、严谨,不随大流。

新闻评论并非是简单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达个人的情感,新闻评论应该是要超越个别意识,拥有社会责任和公共关怀意识;另外新闻评论还应该能够表达独特认知价值,结构清晰明了。

总之新闻评论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不是个人利益的诉求,应该是从客观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全面的综合分析。

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一、概念题1.新闻评论的深化答:新闻评论的深化是指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经过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挖掘其普遍的社会意义,从全局的高度说明问题,虚实结合。

2.新闻评论的引导答:新闻评论的引导是指新闻评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的形势、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分析,可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的导向性作用。

二、简答题1.什么是新闻评论?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有哪些?(西安交大2008年研)答:(1)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简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在报刊上为区别于其他文字体裁,一般都采用正楷字体,清晰、醒目。

一些特别重要的社论、编辑部文章以及特约评论员文章,有时还用大一号的正楷字或宋体字,多数评论都放在版面的显著地位,并围框,以示庄重。

(2)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宣传党的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首要任务。

由于体裁的特性所决定,新闻评论是宣传党的现行政策,统一干部群众认识和行动的最有效形式。

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的形势、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分析,可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

②解惑社会生活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新闻评论框架

新闻评论框架

新闻评论框架新闻评论框架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新闻评论框架第⼀章绪论⼀、新闻评论学定义:(P4)新闻评论学是应⽤新闻学中的⼀个分⽀,是以纸质媒体、电⼦媒体和⽹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法以及历史沿⾰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效⽤为主旨的⼀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和这种新闻体裁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学习新闻评论的意义(P6~9)1、新闻评论在现代传播和主流媒体上的独特地位2、新闻评论在社会转型和公共话语中的独特功能3、新闻评论在⼈才培养与媒体竞争中的独特效应三、学习评论应有的态度(P12~15)1、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苦战能过关的志向2、克服“评论⽆学”的思想,认清评论和政治与理论的关系3、改变“眼⾼⼿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坚持练笔的耕耘者第⼆章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的定义:(P18)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种新闻⽂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具经常采⽤的社论、评论、评论员⽂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的范畴。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较(P22)答题思路1、总起(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新闻写作中两个最重要部分,成为⼀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把握其中联系,厘清两者却别⾄关重要)2、界定⼆者含义3、把握⼆者联系(P23)4、厘清⼆者区别①反映内容:事实信息;分析说理②写作⽬的:传播事实信息;讲道理③表达⽅式:记叙;议论5、总结:学习和把握两者的不同点与区别,是成功写作新闻评论的前提。

三、新闻评论与理论⽂章的⽐较(24)1、更具时效性2、具有更新明的针对性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四、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P30)1、论题更具有强烈的新闻性2、伦理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3、论说更具有⼴泛的公共性第三章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新闻评论的功能定位(P41)“坚持⽤正确舆论引导⼈”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和最⼤追求。

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

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

▲THE FORUM论坛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张盼盼(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摘 要:新闻评论主要针对当下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具体化的指导意见,以起到激浊扬清、引导社会思潮的作用。

本文结合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获奖作品(共13篇),分析总结获奖作品在选题立意、叙事视角、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以期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评论;选题立意;叙事视角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央批准的,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一年评选一次,从1991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29届。

评选范围共4大项29个门类。

题材涉及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等,丰富多样。

新闻评论是其中一项。

2019年度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获奖作品共计13篇。

笔者通过对这13篇获奖作品的总结归纳,对其存在的共性规律进行探究分析。

1 选题立意巧妙1.1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南宋后期著名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海诗话》中说道,诗歌写作要“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这句话用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同样适用。

“入门须正”用在新闻评论中指的是要把握时代大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念。

“立志须高”,“立志”指立意,立意产生于写作之前,对作品的写作意图,行文构思,文辞方法等均有影响,在新闻评论中表现为选题。

选题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评论开始的第一步。

“须高”要求选题应立足当下对于国家、社会、人民生活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宏观选题。

因此,作者应具备大局观、整体观。

获奖作品《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立足周年性时间节点,聚焦改革开放,均能体现宏观视野。

特别奖评论作品《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者通过九个部分从纵向历史角度串联起文章的脉络,运用横向世界维度来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与内涵。

浅析邵飘萍新闻价值理论

浅析邵飘萍新闻价值理论

第三次研究热潮
2 世纪 3 年代至 4 年代初 O 0 0
方汉奇、王中等
三 、 “ 实 ” 。真 实 是 新 闻的 第 一性 ,是 新 闻 的核 心 事 价 值 ,此处 无 需赘 言
邵 飘 萍在 引述西 方 学者 提 出 的新 闻价 值测 定 标 准 时还 指 出 , 出于 种种 原 因 ,新 闻价 值 可 以减 少 。减少 在 这里 并 非 单指 新 闻价 值缺 失,惟 因部 分瑕 疵 而减 少整 体价 值 。其减 少 的评 判标 准有 : 1 兼 软 广 告 之 意 味 。 “ 谓 广 告 性 质 者 , 不 仅 在 商 品 上 用 . 所 之 , 医生 律 师之 名誉 ,文 学家 艺 术家 之作 品, 军人 之 战功 ,官 僚 之 治绩 ,是 皆广 告而 已” , “ 外交记 者如遇 半含广 告之材 料 ,可 削 去其 广告 ( 有作 用 )之 部分 ,若系全 有作用 者 ,则直弃之 如遗 ,绝 勿受 人愚 弄转 以愚 弄读 者 ,否者 即 大损 害新 闻之 价值 。 ” 2 揭 他 人 之 阴 私 。 “ ( 纸 ) 若 与 国 家社 会 无 关之 个人 私 . 报 事 ,竞 为 揭发 于 报纸 乃违 背 德 义 ” , “ 犯个 人 私事 ,不 问其 善 故 恶 , 皆不得 用作 新 闻之 材料 ;否 则 即大损 新 闻纸价 值 。 ” ” 3 有 害社会之 风俗 。 “ . 报纸 为社 会之教师 ,其 感化力之 大 …… 故凡有 害社 会风俗 之事 ,不可作 为新 闻而任意 披露之 。所谓 有害社 会风俗 者 ,最当注 意之 点,为秽 亵与残 忍 ,淫 书画淫 戏之禁 止 。与 夫刑 法进步 行刑秘 密 ,无 非恐有 害于 社会风俗 ,而增 长其淫 乱性 与 残忍 性耳 。然则报 纸上又 安可违 反此义 而不加检 点乎? ” 在 当 时 , 邵 飘 萍 能 够 以犀 利 的专 业 主 义 目光 洞 悉 制 约 新 闻 价值 的潜在 因素 ,认 识到 无 独立 经济 为保 障 的报 业经 营要 坚 持新 闻专 业 主 义操 守儿 乎 不可 能 等一 系 列 问题 的认 识 上 ,这在 我 国新 闻事 业 史上 具 里程 碑 意义 。当下 ,记者 的 职业 道 理一 再受 到 名利 挑衅 ,囚此 保 护媒 介 公信 力 ,加 强 新 闻从 业人 员 抵御 经济 诱 惑意 识 、拒 绝一 味猎 奇 , 泄人 隐 私等 不 良行 为刻 不 容缓 。 由于 当时独 特 的社 会历 史背景 、 邵飘 萍 本人 的人 格 魅 力和 他本 人 与各 方权 势 关系 的微妙 把 握 ,当 时 的 《 京报 》在 不 影 响办 报 宗 旨的前 提 下也 收受 部 分 官僚捐 赠 ,为报 社 的 资金运 作 提 供经 济 上 的补给 。这不 再本 文 重 点讨 论 的范 围之 内,但 出于学 术 严密 性 考虑 ,此 处 一 并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22053课程名称:马列新闻论著选读英文名称:News review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新闻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二、课程简介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在新闻专业中起着挂帅的作用。

它着重讲述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的分类、新闻评论的要素、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新闻评论的常用技法。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现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News Commenta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is course targets at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ews commentary on different media like print, electronic and network. Politics-conscious and practice-oriented, it is a basic course concerning the practice of news communication and hold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journalism. It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elements, basic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of commentary writing as well as the basic qualities of news commentator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master the basic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modern news commentary after completing the cours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作为一名记者,你认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是什么?

作为一名记者,你认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是什么?

作为一名记者,你认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是什么?
一、新闻价值是指新闻呈现出来后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传递准确的信息,确保公众获得真实而全面的新闻。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报道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通过客观的报道,我们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做出明智的判断。

二、新闻的社会价值在于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新闻不仅仅是为了报道,更是为了唤起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深入、独到的观点,我们可以引导公众对重要议题的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有时候,某一事件或者某种现象需要我们敲响警钟,唤起公众对问题的关注,这是新闻价值的又一层面。

三、新闻的时效性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的时效性成为了判断一项新闻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

我们需要敏锐地洞察社会变化,及时报道并分析事件的影响,以求获取最新、最独家的信息。

只有掌握时效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

四、新闻应当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地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关切。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应当积极报道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事件,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于“作为一名记者,你认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是什么?”的几个分析。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肩负着报道真实、客观的责任,同时也应当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我们的使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研究正文

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研究正文

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研究一、电视新闻栏目定位的含义及重要意义(一)电视栏目定位电视栏目定位,是电视栏目策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策划人在栏目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一个栏目在目标、内容、形式、功能、受众、播出特点、风格等方面的规定性做出的最终选择。

[1]电视栏目定位的内容,应包括目标定位、受众定位、功能定位、题材定位、节目形态定位、传播地域定位、风格定位、包装定位等。

电视栏目定位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可以归纳为把握栏目的功能,分析外部环境,确定时段和受众,寻找自身需求,明确栏目定位。

电视栏目的定位原则是创新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众所周知,电视栏目可以说是与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相生相伴,对于我国而言,应该追溯到1958年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成立后所办的一系列节目,当时的电视栏目采取的是直播的形式,后来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逐步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栏目的制作和播出。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逐渐形成了在创办每个栏目时都要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在制作每期节目时都能围绕栏目宗旨进行制作。

正如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副总监童宁曾经说过的:“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史表明,凡是加强了电视栏目的定位策划,导向就有了保证,艺术水准就有了保证,节目质量就有了保证……”。

[2]总的说来,不论什么样的栏目播出形式,都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使自己制作的栏目有人看;如果栏目的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每期节目的后期流程,栏目的收视率自然也会不太高。

在整个栏目的节目质量考核中,一个栏目的定位通常占有很高的比例,同时也是各类奖项评比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

电视栏目的定位对于电视节目的生产和电视栏目的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栏目生产走向规范化和工业化。

第二,有利于栏目运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三,有利于培养观众对特定栏目的忠诚度,保证栏目的竞争力。

(二)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及时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时代的变迁,是现代传媒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3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3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一种对新闻事件、现实 问题、社会话题的认识活动,其表达形式 就是判断。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之下,新闻评论所讨 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 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
——王民(台湾):《新闻评论写作》
(一)有关评论判断类型的不同说法

一是事实判断 二是价值判断
一、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事评”:以突发
性新闻事件或记者新近采集的新闻事实为 分析议论对象的选题 1.时效性强:针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 闻事件 进行评论,可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和 兴趣
2.重复表达:一窝蜂现象
3.容易片面,甚至成为虚假新闻的助推力量
示例: 《在傲慢的公权力面前,善举肯定难以持久》 ——2009年4月18日南方时评 《诺贝尔和平奖成了和平梦想奖 》 ——2009年10月12日《东方早报》 《为什么第二代身份证要日本企业造》(P55) ——2004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示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微笑,并保持微笑》
——2003年《甘肃日报》
《为什么民众不以偷税为耻》
——《南方人物周刊》等
(三)周期性选题:配合重大的节日、纪念
日、主题日所确定的选题
1.可预期的“应景文章”
2.重在写出新意 示例:
《国庆,我们一起想想“我和我的国家” 》 ——2008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三十年纪念,为了更改革更开放》 ——2008年1月3日《南方都市报》社论


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
未雨绸缪,提示隐忧与建议
示例:
《论持久战》(毛泽东,1938年5月)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2009.10.9 人民网 《房补应避免成为官员与富翁的盛宴》2010.11.1南方网

《融媒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分析综述1800字》

《融媒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分析综述1800字》

融媒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分析综述目录融媒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分析综述 (1)(一)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度 (1)(二)节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1)(三)观众参与感低,缺乏互动 (2)(四)各媒体间传播,缺乏融合 (2)(五)主持人表现力弱,缺乏深度 (2)伴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民主自由的意识观念不断直入人心,个人的主体意识观念被唤醒,人们开始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自我构建,人们将不仅仅局限于成为被动的受众,逐渐开始寻求一种平等的讨论交流形式,从而发表自己的观点。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得网络平台成为成为受众讨论话题的焦点,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题比较窄。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依据热点新闻事件所进行的评论分析,由此引发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此,一个好的选题就相当于为节目开了个好头,直接决定着节目的价值和收视率的高低,事实上,当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或者是矛盾的产生就为电视新闻提供了丰富的选题空间,各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找准同其他节目的差异化定位进行精准培养。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某些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关注度极高,从而忽视民生话题才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中心话题。

比如说《中国舆论场》这档节目,它是在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但毕竟是在国内播出,其受众多为国内受众,如果选题始终停留在国际军事政治方面难免会有观众流失,考虑观众需求,应把焦点移向国内多一点。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点评浮于表象。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是对新闻事件进行细化剖析,由此形成节目独创的风格特点和独具特色的媒体价值,然而对于很多问题,尤其是政府问题,评论员多在讲政策,分析现状,个人意见较少,缺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中国舆论场》这档节目,每期节目时长两个小时,要点评10个话题,再加上其特有的融媒体互动环节,平均每个话题的时间大概十几分钟,如何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呢?还有在解读观众来信时,多为赞扬内容,很少提出问题。

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定位分析——以央视《环球视线》为例

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定位分析——以央视《环球视线》为例
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所要承担 的任务 。
国际 新 闻 评 论 栏 目恰 恰 就 担 负 着 这 样 的 责任 , 它 是 国人 了 解 世 界 的 窗 口 , 是世界
冲突 、 恐怖 袭击 、 民族争 端 、 军 国主义等
等, 这 样 的话 题 , 不 仅是公 众非常关心并
的俄 问题专家季 志业和美 问题专家 陶文
钊, 他们 为 提 升新 闻频 道 的收 视 率 和 影 响
力立 下 了 汗 马功 劳 。
急于想全面了解的 , 更需要媒体特别是像 中央 电视 台这样 的国家级媒体 第一 时间
二、 国 际 新 闻评 论 栏 目定 位 的 具 体 内

1 、目标 定位
解读 中国的平 台。 在这 里 , 仅 以 中央 电视 台新 闻频道 国际新 闻评 论栏 目 《 环球视
前提条件作保 障, 要有一系列的 内容来充实, 这样 才能确保 充分发挥它的灵魂和风向标功能。
【 关 键 词 】国 际新 闻评 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全球化背景下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步伐 的加快 和综合 国力 的提高 , 中国在世
国 内而 言 ,政 治环 境 主 导 着 栏 目的 定 位 ,
随 着媒 体技 术 的迅 猛 发 展 , 电视 业 成 为 今 天 的 强 势媒 体 。要 想 保 住 此 等 地 位 ,
主 持 人 团 队 的 名 望 和栏 目形 式 的 直 播 化 使其 成 为 中同 同类 栏 目的佼佼 者 。 当 今 世 界 正在 发 生 广 泛 而 深 刻 的变 化, 西 方 媒 体 主 导 国 际 新 闻话 语 , 中 国 的

国际新 闻评论栏 目定位的前提条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三、选题的类型(评论对象的类型): 1、事件性选题——针对事件性新闻 优点:时效性强,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 不足:易“一窝蜂”式同题写作、浅层次的重复表达。 要求:作者的判断力、反应能力、写作能力较高。 案例: 爱国首先是爱国人 /c/2012/09/18/2753009.htm “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 /html/2011-12/22/content_30001.htm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2、非事件性选题——针对普遍存在/突出的社会问题/现象。 优点:社会关注度高。 不足:节奏较缓,时效性差。 要求:找到合适的新闻由头,有深刻思考、开阔的视野和 普遍联系的思维能力。 案例:
《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2011年4月21日到5月26日) 《“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4月21日)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4月28日)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5月5日 )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5月19日 )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 5月26日)
宣传和应该宣传; 二、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通过对某个问题的评论,能揭示出人们的共同 理想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鼓动性。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五、确定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1、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最近中央发布 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2、实际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貌,以及 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2. 评论选题的两层含义(程世寿,P.63 ): ①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确定的要评论的问题,反映这个时期内的宣传报道 思想,一般以计划的形式出现。 ②确定一篇评论具体论述什么问题,体现特定的撰写意图。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新闻评论写作范文

新闻评论写作范文

新闻评论写作范文
《新闻评论写作:挖掘事件本质,呈现观点价值》
新闻评论写作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既要挖掘事件的本质,又要呈现评论者的观点与价值。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篇好的评论可以为读者解读事件的背后含义,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首先,一篇新闻评论要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

评论者需要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调查研究,去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深层原因。

只有通过深入的报道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事件的实质,而不是泛泛而谈或者偏颇的主观臆测。

挖掘事件本质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基础,也是评论者展现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的表现。

其次,一篇好的新闻评论还要呈现评论者的观点与价值。

评论者应该能够对事件进行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让读者通过评论者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事件,并产生共鸣或者反思。

评论者的观点应该是建立在客观的事实和深入的思考之上,而不是纯粹的主观臆断或情绪宣泄。

通过呈现观点与价值,评论者才能实现对事件的深层解读和对读者的启发与引导。

总的来说,新闻评论写作需要既有扎实的事实依据和深刻的分析,又要有独到的见解和价值呈现。

只有如此,新闻评论才能成为对事件的深刻解读和引发社会思考的力量。

希望在未来的新闻评论写作中,评论者们能够更加专业、深入地挖掘事件的本质,同时也能够更加独到地呈现自己的观点与价值。

新闻媒体的定位

新闻媒体的定位

22
23
启示三:把握组合艺术和“冰点思维”
• 8月9日“东方早报奥运日报”第10版的“奥运日报· 关 注”,在编排选材上同样独具匠心。版面主要由《冷 雨中他们欢呼拥抱看奥运》和《工棚里,“鸟巢”建设 者默念奥运》两篇新华社通稿组成。虽然报道并非报 社特派记者原创,但编者能将两篇报道组合在一起, 这本身体现了编辑独到的选稿取向和人文情怀。
24
启示三:把握组合艺术和“冰点思维”
• 《中国青年报》有个品牌栏目叫“冰点”,“冰点”是和 “热点”相对应的,这一栏目更关注的是为大众所忽视 的边缘事物和人群。《冷雨中他们欢呼拥抱看奥运》 和《工棚里,“鸟巢”建设者默念奥运》的稿件及其组 合,为我们提供的同样是一种“冰点思维”。当媒体一 窝蜂地追逐新闻热点时,出于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 任感,记者和编辑应学会从“冰点”中寻找有价值的线 索和报道角度,独辟蹊径。这种“冰点思维”,对于常 在新闻资源争夺战中并不占优势的都市报而言,尤其 具有现实意义。
13
启示一:形式和内容应高度统一
• 虽然从形式上看,《大国梦想》的编年史体例不 如《史记》的这一纪传体体例更有新意,但由于“ 编年史”有年份这一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始终,因 此,编辑在选材等方面的余地和空间反而更大。 从新闻专业性角度来看,《东方早报》采用的是 一种“去繁就简”的编辑体例,而且具有历史纵深 感和厚重感。当然,如果“1949—1993新中国”的 专题名称能改为“1949—1993觉醒”之类的动词词 组,也许会与特刊其余几个专题的名称在词性上 更为统一。 14
10
启示一:形式和内容应高度统一
• 但稍有遗憾的是,《史记》这一体例本有其固定 内涵,如“世家”原本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特 刊的编者为套用这一体例,不得不在特刊第10版 中附注说明:“谁对奥运的贡献大,谁就可以是世 家。”这种人为的界定,使得特刊的形式和内容产 生了某种背离。譬如,就“世家”这一体例的4个相 关版面而言,在出现的6个人物中,有国际奥委会 官员、有中国政府官员,还有文体明星。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变与不变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变与不变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变与不变1. 引言1.1 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转变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转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新闻价值的认知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过去,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而在“后真相”时代,这些传统新闻价值观正在被重新审视和挑战。

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获取事实信息,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和新闻内容的娱乐性。

传统新闻机构在面对这种转变时,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更好地融入故事元素和娱乐因素,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这种转变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能够融合报道技巧和创意能力,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贴近人心的新闻内容。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转变呼唤着新闻机构和媒体从业者不断创新和适应,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和传播方式。

1.2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后真相”时代,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充斥着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而忽视真相和客观事实。

这导致了新闻报道的不准确性和偏颇性,使得公众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也包括了信息爆炸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使得真假信息更加混杂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混淆。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受到了挑战,因为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缺乏相应的监管和编辑机制,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得以流传。

在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和定义。

真相、客观性和可信度变得更加重要,同时新闻故事的生动性和娱乐性也受到青睐。

新闻报道不再只是简单地传递事实,更要具有情感共鸣和故事性,以吸引更多的阅读和关注。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观的转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2. 正文2.1 新闻价值的变化:真相、故事还是娱乐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价值传播与舆论导向一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

价值传播与舆论导向一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

价值传播与舆论导向一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作者:张原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8期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评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近年来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势头。

生长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新媒体技术的催发下实现了它新的跨越,这种态势又引发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评论的重视与推动。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新闻评论在各类大众传媒中的立体化生存和评论的日益常态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观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闻评论能成为舆论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力量,既缘于这一文体自身的基本写作特征,也与新闻传统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媒介功能与社会”的框架下,新闻评论引导舆论是媒体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是媒体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

因此新闻评论的勃兴不仅是媒介竞争的外部结果,更是媒介寻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新闻评论对媒介“联系”功能的具体体现在阐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功能论“为讨论大众媒介和社会之问的关系以及一套已经证明是难以避开和代替的概念提供了一种语言体系”。

它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大众传媒的身份定位,而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正是其社会存在的基石。

大众传媒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出它对社会系统的积极作用和自身建构。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因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确定性,也成为规范传媒组织发展、决定媒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这种源于媒体自身的内在需求,由于满足了不同组织或个人的需要,因而呈现为一种外化的力量,使之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

所谓监视功能正如施拉姆所比喻的“社会雷达”,可以说这是传媒的基本功能;联系功能也被称为“社会协调功能”,具有整合社会的作用,它好比是一个人“大脑与中枢的职能,即判断、反应、协调机体动作”…;传递遗产的功能是保证文化得以延续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兼论新闻评论的“意义模式”建构徐国源内容摘要:新闻评论有其自身的内在品格与话语特征,足以折射出社会变化的诸多信息。

本文着眼于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并从新闻史学角度分析了20多年来新闻评论逐渐建构起来的“意义模式”,即融入“新时期启蒙意识”、传播现代文明意识和凸现人文精神主题等,认为新时期评论宏扬了“开民智”的新闻传统。

关键词:新闻评论、意义模式、价值定位新闻评论自诞生以来,它所建构起来的内在品格和话语特征,就显示出与一般新闻报道所不同的旨趣。

新闻评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对受众全方位的启思性,更重要的是,它以及时、深入、针对性极强的新闻关注和人文关怀,对国计民生和人生痛痒予以深度触及,并揭示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历史。

自近代以来,我国老一辈报人那种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品格,以及那种“笔端常含感情”的话语风格,曾经为早期的新闻评论(多以“言论”、“时评”、“杂文”等名之)赢得了荣誉,也为之镌铭上鲜明个性,并日渐积淀而为一种具有知识分子品格的、关注民生社会、积极议政的传统。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媒介放弃自己的职志,奉行“报喜不报忧”、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等,不经意间,给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几近绝迹,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媒介逐渐确立主体意识(尽管是局部的),并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合流,开始在某些栏目或节目中渗透自己的观察视角、批判立场、美学形态和诗性品格。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为代表的一些栏目中的报纸新闻评论,或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等为代表的电视评论节目,其显示出的社会和人文关怀路向,既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也是我国近代以来报纸品格的重新焕发。

新闻评论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它实际上已成为社会生活流向的晴雨表。

读者(观众)从新闻评论中足以看出公众心态和目光的冷暖交替,透视出社会变化的诸多信息。

20年来,新闻评论的兴衰已经历了一个轮回,这里,不妨从新闻评论的演化轨迹,分析媒介与社会、与受众的互动中建构的意义模式,或许人们从此可以找到一些启示。

一、融入“新时期启蒙”意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将“启蒙”定义为: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

他给启蒙拟定的座右铭就是“敢于认识!坚信自己的理性。

”可见,人文意义的启蒙,是以理性精神为条件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又说:“在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自己的权利。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①恩格斯指明,启蒙本质还是思维方式的一场历史性革命。

总体地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的所谓“新启蒙”运动,有别于“五四”思想启蒙,所以它获得了一种“新时期意识”的命名。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望。

这种意识表现为两个主要层面,一是在与过去年代(“文革”)的决裂和对比中,来确定未来道路,另一则主要是对“历史”作出发问与思考。

或者说,新启蒙的初端是以破除迷信、走出蒙昧主义为基本前提的。

在新闻领域内,这个时代性主题由于政治性改扮和显性操作之需,主要是以权威中心的话语形式、新闻评论的文体表达(如《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实现的,而且因“启蒙”话题本身的敏感性,所以新闻相对于文学、哲学等社会科学,无论在观念形态和引起的社会反响上都明显滞后。

90年代以后,社会对新体制的呼唤、对新观念的钟情,滋生出越来越强烈的现实性的忧患意识,也使本来具有祛魅和批判意义的启蒙转变为实用理性的建设性启蒙。

尽管问题仍然存在,社会反思也显得不够彻底,但一种时代性的忧患意识已赋予了启蒙新的含义。

启蒙的年代,必然出现启蒙的文体,新闻从来都是在需要中产生的。

读者需要启蒙,而主流媒体的评论和社论又不能有效提供,或者很难提供这样的启蒙性思想,因此一些善于理性思考的记者,就在本来已经很沉重的新闻评论中,附加了更为沉重的启蒙性主题。

可以说,回顾20年来的新闻评论发展,无论是分析研究性的新闻评论,还是充分信息化了的新闻评论,由于它们的时代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启蒙的特征。

这种特征,或许是偏离了文本意义的,但一个世纪前的“开民智”的新闻传统却得到了宏扬。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摸索刚刚开始,当今社会又面临着社会转型、矛盾迭出、各种文化思潮交织的特殊时期。

因此新闻的启蒙,不会具有最终的性质。

人们或许注意到,新闻评论就其“启蒙性”而言,读者似乎更看好南方,有人甚至称之为“言论东南飞”现象。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广州、深圳等地往往领风气之先,许多热点、焦点话题多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其言论也透着前卫、先锋性的信息,确实值得引起关注。

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一批报刊言论,远不是谈谈风月、不痛不痒的报刊所能比拟的,其思想之深刻、观点之新颖,对读者极具冲击力,因而也富有启示性。

这种创新的灵感和实践的勇气,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不断演进的社会“启蒙”之需,传递着民主进程中言论自由的强音。

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启蒙的任务不是新闻媒介和新闻评论所能独立完成的,启蒙也不仅是新闻界的事情。

与哲学、文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相比较,新闻的启蒙已无法重现五四启蒙年代如《新青年》那种荣耀,它已显得边缘、表层甚至无法直面,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新闻的启蒙就是责无旁贷和不能或缺,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如果逃避了新闻启蒙这个课题,必定要在历史的关隘遭到深刻的追究。

”②二、传播“现代文明”意识现代文明是指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现代的政治文明。

新闻传播几乎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责任倡导现代文明意识,并在社会意识的两个层面上充分展开:其一是思想、意识层面,表现为破除某些沿袭千百年之久的陈规陋习,对现代化寄予一种理想主义式的憧憬;其二是建立以现代科学民主意识为核心,争取个性发展与民族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现代性主题。

李泽厚曾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指出:建国以后,“当以社会发展史的必然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规约来取代传统的旧意识形态时,封建主义的…集体主义‟却又已经在改头换面地悄悄地开始渗入。

否定差异泯灭个性的平均主义、权限不清一切都管的家长制、发号施令惟我独尊的…一言堂‟、严格注意尊卑次序的等级制、对现代科技教育的忽视和低估、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排拒,随着这场…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巨大胜利,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名义下,被自觉不自觉地在整个社会以及知识者中延漫开来,统治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

”③应该看到,随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入,“启蒙的现代性”也作为一个中心话题成为社会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新闻评论的实践表明,现代媒体不仅应确立现代新闻意识,而且应在观念形态上建构起现代文明意识。

某种程度上讲,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因而更为重要。

譬如媒体自身的文明建设问题,展江教授就深刻地提出:中国媒体要警惕“双重封建化”。

什么是双重封建化?它是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媒体“再封建化”的概念引申出来的:“一方面,长期以来人治、长官意志等封建意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去封建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初期市场经济的弊端和它与生俱来的弱点却降临到他们身上。

在一些地方,从官媒合一到商媒勾结和官商媒共谋,以私人和团体利益冒充公众利益,以…监督‟社会底层和…监督‟外乡人为乐;另外,现实的情况是否认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和对权力的制衡作用,对新闻传播领域的调控保留了法制的盲区和人治的特区。

”④某种程度上讲,新闻媒体自身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任何物质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无法代替的。

由此引发人们思考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在我国新闻媒介中崛起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有赖于记者、编辑乃至全社会的现代文明意识的全面提高。

“政治文明”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的时尚话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将“政治文明”词条界定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

一般认为,政治文明可分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

2002年,党和政府正式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起提了出来,并且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个表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界普遍认为,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强调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闻传媒作为敏感回馈社会舆论的感应器,除了应及时反映公众议题之外,还应在传播新闻中体现这种现代文明意识。

特别是新闻评论,更要发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呼吁,传播合乎现代文明的观念意识、价值判断和思想言论。

以曹林撰写的言论《“书记自杀”与公民知情权》为例,该文针对江西上饶原市委书记余小平在家中自缢,官方却至今尚没有以正规途径发布任何一条关于此事件的消息,由此发表自己的评论:政府是公众的政府,政府对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负有绝对的责任。

实际上,也只有政府的“实话实说”才能统一民间的思想,才能止住小道消息满天飞的信息混乱。

因此,在“余小平自杀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该及时地建立权威信息发布中心,承担起让民众知情的责任,知道的事实要准确地告诉民众,不知道,也要如实地反映最新进展。

市委书记自杀,这么敏感和神秘的爆炸新闻看顶会引起民间的信息混乱,政府应该成为权威中心的发布中心。

作者的言论很“敏感”,也很深刻,但态度却是积极的。

它与当今建设“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的时代吁求是合拍的。

这或许可以被看作是新闻评论传播现代文明意识的良好开端。

三、凸现“人文精神”主题什么是人文精神?学术界的意见也不尽一致。

文艺批评家钱中文先生认为:“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一种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叩问与关怀,就是使人何以成为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确立哪种生存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的那种理想、关系和准则的探求,就是对民族、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精神的追求与确认,人文精神是人的生存家园的支撑,最终追求人的全面自由与人的解放。

”这个观点着眼于大视野的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的观照,强调人文关怀,其真正指向是“以新的人文精神充实人的精神,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对抗人的生存的平庸与精神的堕落。

”⑤人文精神的倡导,对文化传播包括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提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